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产业分析

电影产业分析

电影产业分析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绩效特征;SCP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24-04

1 导 论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电影产业出现来了短暂的辉煌,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持续衰退,到2003年实施全面产业化发展,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式被定性为文化产业,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电影产量有了明显提升,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72亿元。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快速增长,实现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历史性突破,特别是2009年,被誉为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选择的“先市场化后产业化”的道路的确为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目前的改革还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仍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体制不顺、节目短缺、资金困难、课税过重、不公平竞争等。垄断性质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然在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关的政府机构在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利用政治手段和法制化的方式规范电影的生产,对于电影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参照性,部分法规在实施中缺乏可解释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国的电影产品在作为文化宣泄和疏导工具的作用上能力不足,限制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2 对于电影产业的SCP分析

2.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基本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买方垄断、寡头买方垄断。主要从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产业进入壁垒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结构。

2.2 产业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在产业结构的分析中被广泛应用,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用于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买方或卖方具有什么样的相对规模结构(市场占有率)的指标,是反映市场垄断与集中程度的概念[1]。”

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市场集中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种。绝对集中度通常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员工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对于市场集中度的概念,按照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我们通常主要是指卖方集中度,所以在分析电影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时,我们主要也是用卖方集中度进行分析,包括制片方、发行方以及放映环节三个方面。

2.2.1 制片环节的集中度

由于市场份额数据的缺乏,要分析制片环节的集中度比较困难。没有研究报告提供每年各公司的电影制作情况以及每部电影的票房收入,也没有每年进入主流院线的电影放映名单及其票房收入、出品单位情况。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计算机联网数据具体到每个公司每部电影的票房收入也并不对外界公布,因此没有十分准确的方法来分析我国电影产业制片环节的集中度。

因此对于制片环节的集中度不做讨论。

2.2.2 发行环节的集中度

电影发行是指电影发行方从电影出品方那里取得某部电影在一定时间和区域以内的销售权,制定执行营销策略对电影进行推广宣传,最终把电影拷贝送达院线及电影院实现电影的放映。

由此可知,电影发行包括国产影片的发行和引进影片的发行。国产影片的发行,以2009年的电影产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为例,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影片有140部,可统计的票房收入为62.06亿元,其中,国产影片占票房总收入的56.60%,国产新片票房前100名影片的票房收入为32.65亿元(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占到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93%。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同样可以看出,CR4=62.75%,CR8=78.71%集中度依然非常高。虽然这种发行市场的集中度相对来说浮动空间比较大,但是从2009年、2010年这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高集中度已成为定局,主要包括:中影、保利博纳、华谊兄弟、华夏等几大电影发行公司。

另外,引进影片在国内的发行,在2003年以前,一直被中国电影集团垄断,到2003年8月,由19个国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的华夏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将这一局面打破,形成双头垄断。引进影片的电影票房从2003年至今,基本上占国内电影票房四成的份额,如果将这一部分也计算在内,电影产业的发行环节中的集中度将会更高。

2.2.3 放映环节的集中度

在放映环节,我国所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院线制,即由一个发行主体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与若干影院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发行公司拥有影院的资产或与影院存在资产连接,二者有着共同的商业利益和目标的一种模式。

从2002年推行院线制到2010年,全国共有38条院线,2010年101.72亿元的全国票房收入中,38条院线中,有3条院线票房超过10亿,有20条院线票房超过1亿。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放映环节依然属于较高的集中度,根据贝恩的产业结构与类型划分,属于寡占Ⅳ型的产业集中度结构。

2.3 产品差异化分析

产品差异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具有可区别性和不完全的替代性。这种可区别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高低即意味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高低。这是企业在经营上对抗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种非价格壁垒。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需求造成影响,使消费者对企业或某些品牌的产品偏好并宁愿多支付钱。在产品差别较高的市场上,企业可以扩大产品差别,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间接影响市场绩效。[1]

电影属于精神消费品,它在市场上是绝对差异产品,不同的消费者在观看电影时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存在着绝对差异。并且,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同题材、风格、技术手段等类型的电影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某一类电影存在着偏好,这就形成了电影产品的横向差异。

据统计,“2010年进入院线进行规模放映的141部国产电影包括126部故事片、11部动画片、4部纪录片。126部故事片的类型分布如下:情感15部,占11.9%;爱情片31部,占24.6%;喜剧片26部,占20.6%;动作片21部,占16.7%;惊悚悬疑片14部,占11.1%;灾难片1部,占0.8%;谍战片2部,占1.6%;传记片3部,占2.4%;战争历史片4部,占3.2%;儿童片2部,占1.6%;魔幻传奇片1部,占0.8%;歌舞青春片5部,占4.0%;音乐戏曲片1部,占0.8%。[3]”

另外,在电影产品的纵向差异中,电影质量也存在着高低之分。影片主演和导演的重复率也非常高,主创人员的高度重复也显示出,对于电影产品,优秀的主创人员成为产品高质量的保证,显示出了电影产业的纵向差异化。

2.4 进入壁垒分析

在电影产业中,进入壁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的相关政策、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壁垒。

在我国的政府相关政策中,对于电影产品的审查制度较为严格。电影产品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同时也可以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因此,我国对于电影产品实行备案和审查制度,未经备案的剧本不得拍摄,未经审查通过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和进出口。同时,国家对于电影的各个环节的资金准入和主体资格限制比较低,弱化了电影产业的进入门槛。

在技术壁垒中,近年来不断引入的“高概念”电影模式,使得单个企业进入电影产业非常困难。这种电影模式要求电影中聘用大牌明星,追求视听效果,提出了企业对于成品和技术双方面的要求。

在规模经济壁垒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产业的集中度,并且已经知道电影产业属于高集中度的产业,相较于产业内已有的企业来说,新企业在进入之初,不能形成很好的规模经济优势。而产业内已有企业,无论在设备、技术还是经验上,都具有竞争优势,从业经营时间长而积累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较之新企业要低很多。

3 市场行为分析

3.1 价格行为分析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企业需要针对竞争环境,判断产品的边际成本,以此来制定正确的票价。目前,在国内电影的放映收费差距较大,对于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时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歧视。

一是不同的影片都是差异的,也可以说是完全垄断的,放映方通过市场对于影片的评价高低,将评价高的影片安排在较好的时段,并且对于有绝对优势的影片制定相对较高的票价,实现了对不同影片的价格歧视。

3.2 非价格行为分析

在非价格行为中,电影制作方的融资行为值得我们注意。电影的制作需要资金数额巨大,融资成为制约制片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融资过程中,除了自有的资金外,制片方会通过植入广告、政府投资、版权预售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也会使用私募股权投资(PE)、银行信贷、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例如:《唐山大地震》1.2亿元的投资中,唐山市政府主导的资金就占45%;《非诚勿扰2》植入广告多达20种,收益近6000万元,招商银行为《集结号》提供5000万元无担保授信贷款;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分别于2009年、2010年在内地A股市场上市,保利博纳于2010年年底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影集团于2007年年底发行5亿元期限为7年的企业债券等。

同样,为了控制风险,制片方也会为影片购买保险来降低风险。因此,大的制片公司在融资和购买风险上都会有优势,同时开展多个影视项目也可以将风险分散。而小的制片则在融资等方面出现困难,一部电影的受挫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4 市场绩效分析

4.1 票价过高

在如今,许多产业都已经回归到价值本位,而电影产业仍然被称为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中国电影票价过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票价过高成为很多人不去影院观影的首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电影平均票价从2002年的17.62元上涨到2010年的35.82元,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从2002年的433.5上涨到2010年的536.1。在与其他电影大国相比较时,我们引入票价收入指数,即:

票价收入指数=平均票价人均GDP×100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的票价收入指数排名第一,且远远高于第二名。如表7所示。

4.2 技术进步

由于近年来“高概念”电影理念的不断发展,电影行业中对于3D立体、特效等技术的运用不断加强,观影者对于电影的视听效果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厂商也注意到了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为了保持影片在技术上具有竞争力,许多有实力的电影公司都组建了自己的数字技术研发和制作团队,并且购置最为先进的设备。

从整个市场来看,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影片的质量提升,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电影,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并且中国电影制作中的电影特效使用和后期处理技术也已经进入更高的平台。第二,数字银幕、3D银幕和IMAX银幕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统计: 2012年中国银幕总量达到13118块,IMAX巨幕超过100块,位居世界第二,2009—2012年的4年时间内,银幕数量增长近3倍。第三,影院档次提高,传统的单银幕影院被现代化的多银幕影院取代。第四,院线制的诞生使得信息技术在影院中广泛应用,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普及使得行业数据能够被及时可靠地统计出来。

5 总结及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它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虽然“先市场化后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总体还是偏小,发展轨迹呈现“U”形。从集中度上看,中国电影产业整体集中度很高;经济性的进入壁垒较低,但社会性壁垒较高;并且在差异化程度上,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高差异化的产业。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2篇

1.国外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据统计,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出口产品中已位居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现在,全世界上映的电影大约有85%是好莱坞制造的。1993年,世界大影视公司有36%在美国,36%在欧盟,26%在日本。1997年,就有超过50%的大公司集中到了美国。欧洲影视贸易的赤字也随之从1993年的3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6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商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更是越来越少。整个非洲大陆平均每年只生产42部自己的电影,其市场上95%的电影都是进口的。

与此同时,影视产业也开始出现了集中趋势。199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影视公司的总营业额是1180亿美元,仅仅4年后,最大的7家综合性媒体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这个数字。全球文化贸易额的绝大部分是在很少几个国家之间进行的。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最大的出口国,占当年全部出口额的55%。进口也高度集中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当年全部进口额的47%。[7]

在美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电影的格局似乎总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本国民族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二分天下,而说不完的一个话题也似乎是——如何与好莱坞电影抢占市场?

2.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与五个国家电影产业竞争力比较

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在这里,我们将我国电影产业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的比较分析,其目的在于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寻找对策、取长补短。

在评价对象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美国、法国、韩国、日本作为比较对象。这些国家是从总体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15个国家中选取的。美国好莱坞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业的霸主。法国作为电影诞生的国度,在电影艺术及产业的发展中均具有代表性。韩国近几年来突飞猛进,不仅在国内已经取得半数以上的市场,还开始逐步占领香港电影陨落后所遗失的市场。日本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完善,而印度从1998年开始,电影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这些国家电影产业相对而言比较发达,近几年来面对美国电影的全球扩张,也纷纷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同这五个国家电影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应该具有较为明显的参考价值。

根据课题的要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主要进行要素评价,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经营状况、产品质量和影响力、相关产业、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等六大要素。在这里,我们根据电影产业自身的特点,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要素进行比较和评价:需求状况、经营状况、融资体制及其他支持、相关产业、产业政策和法制环境。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内电影产业在近一两年来才形成研究热点,对国外的相关数据的获得并不多,这项工作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开展。因此,这里的比较更多进行的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其中杂糅定量分析方法。

(1)需求状况

根据本课题无量刚化变换方法测算,我国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标位居各国之首,指数为0.66,美国为0.65,日本第三,0.48,韩国第四,0.38。总的看来,我国需求竞争力优势地位明显,较好地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预期。 近年来由于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及其他娱乐方式的出现,电影观众人数有明显的下降。1979年,我国观众人次达到279亿,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观众人次大幅下降,2001年已经降至2.2亿。目前,中国人均看电影仅为0.5人次,不足美国的1/10。[9]不过,就观众对电影产业的总体需求情况依然明显,而这种需求还将根据整个电影产业的扩张和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上升。 在各国的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美国,2亿多人口,共创造了95亿美元的票房,人均进电影院看电影5.7次。[11] 韩国电影委员会(KOFIC)发表的《2002年电影市场回顾》中显示:2001年韩国电影产业的市场销售额为10350亿韩元,电影观众超过1亿人次,观看韩国电影的观众达4469万名,韩国电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创纪录的46.7%,而这种旺盛的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年,甚至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印度每年生产影片800多部,每天有超过2000万的观众,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从新开张的多厅影院到大约3000个流动放映点,电影仍然有巨大的观众群。电影票价一般是1-3美元,17亿美元的票房来自30亿入场人次。[14]

(2)经营状况

在经营状况一项中,我们将就电影年产量、电影院及银幕数、票房及其他收入等比较重要的子项目进行比较。

A 产量

美国近几年来电影产量情况如下[15]:

年份产量(部)

2002543

2001611

2000683

1999758

1998688

我国自1990年以来的电影生产量如下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年度产量(部)

2003140

2002100

2001100

200091 199882

199788

1996110

1995146

1994148

1993150

1992170

1991160

1990160

韩国电影业在这一点上的一些数据可供比较。韩国每年引进的外国影片有300部之多,而国产影片仅60部左右。可是数量虽少,含金量却高。据统计,近几年来,韩国的年度票房冠军多数都是国产片,甚至出现了2001年票房前四名全是韩国本土电影的局面。根据韩国电影委员会的统计,1999年,《生死谍变》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记录。2000年度的票房冠军是《共同警戒区》,它打败了《角斗士》等好莱坞大片。2001年度的《朋友》,其票房达4600万美元,观众人数813万(韩国总人口约4790万,每6个韩国人中有1人看过此片),另外一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观众485万,对比之下,第三名《哈利•波特》才招徕了167万韩国观众。2002年度的票房亚军是《家族荣耀》,全国观看人次超过500万。

B 电影院及银幕数 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多厅影院建设比较完善。2002年,美国的银幕数组成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表[17]:

表5 美国2002年电影银幕数组成情况

银幕数电影院数 2-7块银幕2457座

8-15块1437座

16块以上474座

我国拥有电影院数目6343座,其中大部分都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影院与其他文化设施相比,显得相当落后,大部分影院都是传统的单银幕影院。实行院线制后,截至2002年底,加入35条院线的电影院1036座,银幕数1906块。[19]由于没有加入院线的电影院基本上为单银幕影院,那么我们可以推算出我国现拥有的银幕数大致在7213块左右(约占全国影院总数比重的90%)。在城市,我国近5亿城市人口仅仅拥有3000多家专业电影院,而美国2亿多人口就拥有35280块银幕,平均将近8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差距极其巨大。3000多家专业电影院中,近年来投入较大规模改造和正在改造的只有60家左右,而正式这新改建的60家电影院,其票房几乎占到全国总票房的50%。[20]这些发挥效用的电影院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及部分大城市。2003年截止到11月底,排行靠前的院线票房收入如下[21]:

表6 2003年我国电影院线票房收入前六名排行(截止11月底)

院线名称票房收入

上海联合12666万元

北京新影联9221万元

中影星美8084.5万元

浙江时代5267.6万元

广东华影南方4299万元

四川太平洋3714万元

C 票房及其他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10年的努力,韩国电影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02年韩国电影票房为10350亿韩元(约合9亿美元),电影观众超过1亿人次,韩国电影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6.7%,除了美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国产电影市场占有率都在缩小,韩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同期,韩国电影出口额达到1500万美元。而到了2003年,韩国电影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石头。据韩国《今日体育》报道,韩国电影委员会政策研究小组最近公布的“2003年度韩国电影产业结算”报告显示,去年,韩国本土电影在汉城地区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9.7%,在全国占有率则预计达到53.2%,这是韩国电影史上的又一新高。 去年,印度电影盈利390亿卢比(合8.56亿美元)。这个数字和一年前相比业绩平平。有人预测,未来4年内,印度电影产业的利润以每年19%的平均速度增加。[25]截止到2002年,印度电影市场中,美国好莱坞电影票房仅占5%—7%。这也是目前独一无二的一个奇迹。

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维持在10亿元左右。而根据统计,如果目前的城市影院再增加3000块的话,票房收入有望达到50—100亿之间。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编剧;融资;发行;技术;美学

据统计,2011年全年共生产各类电影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3115亿元,较2010年的10172亿元增长2893%,创下历史新高。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电影市场热潮滚滚,收益也是极为可观的。

再来看一组我自己总结的数据:1987年以前中国电影没一部赔钱电影。1987~2009年产量逐年增加,但可以赚钱的电影基本没有。从1997年一百部左右到2009年的四百多部,十几年的时间电影产量足足翻了45倍,10年的产量一定会突破500部,加上电视电影会有多于600部。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电影产业也得到了大力扶植、银幕成倍地增多、越来越多的投资注入电影产业等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中国80%~90%的电影在赔钱呢?是我们缺少人才、技术不过关、还是制度有问题?值得思考。

一、中国电影缺失的主要环节

(一)职业编剧缺乏

我所说的没有一个职业编剧是指:没有一个完全是靠写电影剧本而生存的人,在中国。电影发展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竟然也出现了编剧荒,这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剧作家是极其悲哀的。

剧作家不能靠自己的专业去养活自己和家人。所以,更多的剧作家为了生存去写电视剧剧本、微电影剧本、电视电影剧本、甚至写MV和广告剧本。

专注才能更加专业。没有了专注哪来的专业呢;充满了铜臭味的艺术,又从何谈起艺术呢;混乱的行业秩序,没有了秩序还怎么谈规则呢。

在电影界早就有“一剧之本”这一说,没有好的剧本何谈影视创作呢!这在电影发明之初甚至没有电影这门艺术的时候,艺术创作家就已经认识到了。那么对于中国,电影历史悠久的中国电影,“剧本荒”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大导演在拍经典小说或人物传记,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陈凯歌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即使是习惯了给百姓讲故事的冯小刚也在借着史实说事,拍出了动情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的三大王牌导演都无戏可拍。那么第六代导演又在拍些什么呢?贾樟柯纪录片《海上传奇》在拿已故名人说事;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也是在拿史实说事;张阳的《无人驾驶》除了剪辑很牛,但绝对是中国版《撞车》,毫无新意。这些电影除了些许的好评外,就剩下赔钱了。

我们来看好莱坞十年前就已成功的案例之一《泰坦尼克号》,它的剧本是由三十几个专业资深编剧打造出来的,我们且不说它的场面宏大,技术过硬,单就故事来说它就已经很成功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竟然有3 500个职业编剧,这和电影产量相当的中国相比,真是“大巫见小巫”了。

可见,能够写出好故事的编剧对于当代中国电影是多么的重要啊!

(二)发行环节薄弱

中国三大民营电影公司:保利博纳、新画面、华谊兄弟,发行环节也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很成熟的电影体制。大投资、大制作电影;名导演拍的电影、当红一线演员的电影,三大公司才会下血本进行企划与宣传。小成本电影也发,但是要很有把握的他们才会去做。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原因呢。其实想想很简单。我们的发行模式太老套了,单纯地追逐好莱坞的大导演制、大明星制和大投资制度。我们丢弃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我们的悠久历史与民族情节、适合国人的故事表现、适合社会发展的电影作用。我们没有注意到发行=“制造新闻”,好莱坞似的“桌下炸弹”我们还没有真的融会贯通。

其次,电影公司重制作轻发行的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像美国知名影视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有员工470人,其中50人做行政而420人在搞发行。对比北影厂总员工数是1 400人,其中只有7人在搞发行,由此可见发行的缺失也是导致电影发展的重要困难。

当然我们也有成功案例,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利用其故事情节制造冲突、制造新闻取得了成功。近几年的《十全九美》《疯狂的石头》等影片也都是小成本发大财的成功案例,但这些影片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发行策略,是因为影片类型新颖,观众猎奇等原因。

(三)投资少

民间资金很难流入电影产业一直以来困扰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资金匮乏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后一直困扰着电影制作人的最大问题之一,没有资金谈艺术、谈创作那都是纸上谈兵。面对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房地产产业、钢铁产业、煤炭业等仍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即使现在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口号,让资金走进电影产业仍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房子盖了一定会卖出去;钢铁生产和中国大兴土木利益挂钩;煤炭是生活的必需品,而电影的投资与汇报问题让很多资金感到困惑。

另外即使有资金,也都是投资扎堆,例如:商家做广告,只考虑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的电影中,所以导致这样的大电影在拍摄之初就已经收回了成本,如《非诚勿扰》1、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导演很少受到他们的青睐,所以艺术创作的路在中国会越走越窄,越来越少的人去做电影,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有才华的电影人去拍MV、广告、电视电影或者为政府服务,拍摄主旋律电影为生,对艺术片、中小制作的商业类型片资助相对很少。

由于投资人目光短浅打压了新锐导演的发展,像宁浩这样优秀的导演,处女座得到的却是刘德华的资助,丁晟也是在王晶的鼎力支持下才取得了成功。

总之,大成本电影也好,中小成本电影也罢,它们都缺失了编剧、投资和发行三大环节。

二、中国电影——技术匮乏

技术落后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甚至在中国怀柔数字基地没有出现以前,中国所谓的大制作电影是要拿到日本或者韩国做剪辑、做特效的,即使是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技术过硬的现场特效组,简单的爆破也要由韩国或日本团队来完成。对于有着百年电影历史的中国来说是多么令人汗颜的一件事情啊,中国的电影一直没有走向世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技术不够成熟,一些最新的技术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3D技术,这个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很久,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的电影要能自主开发适用的技术,这样在亚洲电影市场甚至是国际电影市场中才能立足。

三、中国电影——美学基础薄弱

走进院线的当代中国电影,无论是所谓的巨作还是中、小成本电影,大部分电影对于美学的应用都是只见表面不见内里,美学应用得一塌糊涂。

北京大学教授王一川在其《主流文化与中式主流大片》一文中提到:“艺术品对人的美学效果一般可以达到这样三层次:初级层次是“感目”,即诉诸个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第二层次或中级层次是“会心”,即让个人的心灵或心脑产生心会;第三层次或最高层次则是“入神”或“畅神”,即深入个人内幽微至深的神志层次。

宣传政治是中国电影起初存在的目的,为政治所服务的,“政治大于艺术”是中国电影的劣根性之一,走进院线的电影,首先要明确政治立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时代电影人的艺术创作思维被大大打压了“单纯的传声筒”成了那个时代电影的惟一作用。即使是现在,中国电影仍旧没有摆脱这一劣根性。

四、中小成本电影的观众定位不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对于观众的年龄层定位不是很准确。在一次座谈中刘杰老师就说到过一个中国电影节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拿电影《碧罗雪山》来说,在国外愿意去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年龄层为中老年人,这些人在社会上已经打拼多年,看完影片他们会去反思人生、反思如今的社会,而中国的中老年人,都宁愿坐在公园晒太阳或是聚众聊天,也不远花钱进电影院去看电影,只有当中国的这部分观众肯花钱进影院去看电影,中国的艺术电影才会有希望发展到一个高峰。刘杰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在国外电影票房占收入的百分比比国内电影票房占收入的百分比要低很多,意思也就是说,国内电影票价比较昂贵,如果国内的电影票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下来,那么愿意去影院看艺术电影的观众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多了。尹鸿老师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中国首都北京,一对夫妻如果想要看一部电影,两张电影票加一顿饭再加上停车费用等一些大概得花上差不多300元人民币,在这个房价只涨不跌、人们压力与日俱增的社会,能有多少观众愿意花这么多的本钱而且还可能要忍受堵车的麻烦去影院观看一场艺术电影呢?来自某个院线的周铁东先生认为: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好自己的观众层,也就是说中、小成本的电影要找准观众;中、小成本的电影之所以票房不高,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看电影,在中国曾经有过二百多亿观众人次的辉煌时刻,还有就是中、小成本电影跟商业根本就没有直接的冲突,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的套路不成功。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正所谓“小船怕风浪,大船难转弯”,大成本的电影也会有其难处,小成本的电影也会有其出路;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电影,而艺术电影自己的个性主要是体现在风格上的不同。中、小成本的电影要在现今这种环境下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善于利用在互联网上推广,找准自身的观众定位。

五、不合理的院线制度

对于院线来说,好的时间段一定排的都是大制作、大明星、有卖点的电影。那么不好的时间和不好的影厅排的都是什么电影呢?当然是中、小成本电影和没有噱头的电影。如像《日照重庆》这样的即使是名导演、名演员的电影也被排在了不好的时间和影厅。试想一下,都是花钱看电影,谁会愿意去看一部艺术味道太浓、略显沉闷的电影呢?如果都能像北京个别院线有固定的经典或艺术电影院线,我们再突破一下,为中、小成本电影业开辟自己的院线,那么中国的小成本电影之路是不是会更好走呢?

六、结 语

我们应该像欧洲一些国家学习,在国家扶植电影产业的同时,成立各种电影基金会,扶植年轻电影人,像去年的崔永元扶植青年电影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中国电影不应该盲目地去追捧好莱坞电影的经营模式,好莱坞似的“明星制度”“制片人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适合中国电影现状的。

中国电影的未来应该这样发展:主流大片,中、小成本电影,独立艺术电影平行发展;努力发展民营电影产业;电影节公正、公平,使中国电影节像发过戛纳电影节那样有名气;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这样慢慢地、稳稳地发展才能使中国电影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4篇

1.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完善的电影市场体制不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能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力来控制行业垄断市场。为了电影产业低迷状况的回升及复兴,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律的电影管理体制显然是重中之重——它是中国电影产业进行深层次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它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垄断控制、政府代管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与需要。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在于对电影作为产业的清晰定位上。

有专家开始引入经济学中“准公共物品”这一概念。[34]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讲,电影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针对“准公共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承担引导职能;二是承担监管职能;三是承担法律职能。不同的准公共物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只要以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为出发点去思考,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不同作用,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电影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根据本国民族习惯、政治制度,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审查;二是维护电影业的正常运作,如打击盗版。而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电影产品,建立完全市场化的电影制作体系和发行放映体系。也就是说,在二者之间,政府一方面要行使公共职能,另一方面要逐步放弃对其的经营职能。

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政府的管理方式,将从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即:国家调解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对文化生产(主要指进入文化市场的部分)的管理,必须以间接管理为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文化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文化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具体到电影产业上,这就要求,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从而真正面向市场,掌握市场的变化,运用市场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电影市场的管理目标,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政府管理职能正在悄然改革当中,我们也希望“市场”这一只手(或曰“资本”这一只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而使市场在我国电影行业中的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2)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是真正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的关键。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个原则是从办电影向管电影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面向系统内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该减少政府审批手续。健全电影市场的经营资格准入、产品准入、资本准入和技术标准准入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完善审批程序,增加期间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和专业资质的审批,为企业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对行为不规范、产品不合格和服务质量低劣的电影企业,依法进行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应该改革电影立项、审查制度。应该积极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影片分级制度,将未成年观众和成人观众区别服务,做到既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分级制是国外的通行做法,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电影的分级制,以解决创作中经常要遇到的种种困惑和问题。

应该发挥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中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对本行业权益的维护,制定行业规则,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队伍素质,规范行业管理,更好地参与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应该使这些团体成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体制更好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应该尽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应该抓紧修订和完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法规,制订深化电影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在现有《电影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抓紧电影的立法工作,尽快起草和颁布实施,以“始终把握面向市场、公平竞争、依法管理、保障权益、行业自律、促进发展”作为电影立法的宗旨。电影法是电影工作的法律性文件,它的诞生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事业的协调发展将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3)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

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是电影市场的经营实体,必须深化这些电影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从而适应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运作及面临的市场激烈竞争。目前,在我国现有的30多家国有电影生产单位中,大概有三分之二还是所谓的事业单位,这种性质的单位,是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摘掉事业单位的帽子,实行企业化管理,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就企业而言,必须让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评估机制,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目标和岗位目标责任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应该着重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改变目前很多电影企业经营理念薄弱,经营意识欠缺,经营行为简单,赢利模式单一的现状,要使这些企业成为有效的经营实体,解决好投资主体、责任主体、利益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营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资金运作预决算机制、监管机制和责任机制。

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其朝着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改变以往政府养企业的传统观念,打破那种“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想,破除大锅饭和平均分配的旧观念,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使员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分配工效挂钩。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给予他们独立的拍摄权、影片发行权和院线公司经营权,以培养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从而利用经济杠杆,在另一个侧面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进程。国有与民营的双条腿走路,将能使电影市场在市场多主体下尽快实现市场的繁荣。

2.重视电影产业中的资本运作方式

电影被定位为文化产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产业中很重要的一个核心,那就是资本。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应该有效地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消除现有的资金屏障,广开渠道,吸纳非系统内的其他资本,以促进资本的市场化流通,并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从而进入资本运作的高级阶段,以此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我国国情的现实已经证明这一点,作为世界上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力度的加大,电影产业可望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电影产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以资本来运作市场,对于电影产业化的益处显而易见。资本于电影业的意义也远远不仅在资本发展的自身需要。现有的改革基本上属于以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改革,市场并未真正起核心作用。这种改革势必出现与市场或多或少的脱离,从而导致政策上的考虑欠周,而使改革没有力度,缺乏可行性。同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多是行政性的命令,容易造成了“指令代替了服务,管束代替了自律”的结果。同时,市场风云变幻迅疾,主管部门的决策往往存在时间差的问题,不利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以资本运作主导改革,一方面,将使市场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作为最后的决策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法律,对自下而上的改革方案做出决策判断,这样能保证改革的真正方向,使改革真正出现成效。具体而言,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可以说,电影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与电影产业资本闸门是成正比的。在一定的体制保证下,资本闸门开得越大,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高。长期以来,由于电影业收入来源的单一化,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无法达到国外竞争的压力给国内电影实体带来的超常规发展的要求。寻求行业外的资本合作,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一切有实力、有条件的国有、民营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

(2)拓宽融资渠道

应该鼓励符合条件的电影系统外国有、非国有文化单位资本(外资除外)合资或独资拍摄影片、发行销售国产影片、加入院线或独资组建院线、改建电影院。同时,在外资新建或改建影院的门槛方面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目前七个试点城市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得失,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推广实施过程中有利的一面,规避有弊的一面。

(3)降低投资风险

目前,由于电影产业的经营有两大风险:政治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在现实的社会运行框架内,考虑到投资安全和市场卖点,娱乐性较强的影片特别是纯娱乐的影片最为投资者看重。一方面,娱乐不挑战现存的游戏规则,按规矩办事,另一方面娱乐作为最普遍的传播产品类别,受到最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如果仅仅是娱乐片得到发展,而其他类型片得不到发展,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本身不仅是对电影作为艺术本身的一个损害,同时也将对电影作为产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宏观政策的风险方面,应该建立投资风险的有效减低政策,从而对投资者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保证体系,以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使市场发展能平衡地、健康地发展。 转贴于

(4)实行电影产业优惠政策

应该积极制定并完善电影产业优惠政策,继续实行国家对电影扶持的现有政策不变,同时进一步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并加大对电影企业进入市场运营的力度。在相应的领域内,应该进行鼓励或优惠政策,比如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国家鼓励的重点影片、少数民族影片、农村影片(包括农村实用科教片)、儿童影片和动画片等进行长期扶持,对国产动画片制作机构给予免征所有税种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影院的新建与改建、积极放映国产影片等方面,都应该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植和优惠。

以上四点是吸纳资金的重要措施。在资本到位之后,从目前在资本运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国际资本运作的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到位后的运作关键是多元化,即产权结构多元化,大力推广公司制和股份制;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大力吸纳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是电影产业间的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是跳出电影业,实现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

3.在电影产业流程中贯穿市场观念

我们这里所讲的电影产业流程主要集中在制片、发行、放映这三个环节当中。在这三个流程中贯穿市场观念,是电影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关键。如果相应的政策和资本都到位了,但是在具体产业流程中并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不能够贯彻电影市场观念,那么电影的最终产业化也是无法实现的。

发行环节现在除了进口片依然优先考虑国有资本之外,已经对民营资本完全放开,发行中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而放映环节中,还应该深化院线制改革,提高影院经营水平。院线制应该确实以资本为纽带,确实打破区域垄断,加快院线的整合,扩大院线规模,真正实现“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同时,应该加快建设多厅影院,扩张银幕数量,大力加强计算机售票系统的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应该重视影院的主体性,让影院在选片、定票价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里尤其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制片这一源头环节中,应该大力采取确实措施来提升影片的市场竞争力。正如前文曾提到的,国产片票房不高的原因与电影放映市场的接受容纳量有限有关,但是与国产片自身的商业竞争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进口影片数量的逐步上升,中国电影市场的门槛无形中已经被提高了。因此,在票房很受保证的进口片和合拍片面前,拍摄什么样的国产片才能入市是放在每个导演面前的问题。在2003年第十二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一次研讨会中,黄建新对中国导演有过精彩的剖析:“很多导演拍戏,目的即过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变成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方法玩票可以,但做职业导演是不行的。因为它违背主流电影的产业原则。”他甚至毫不留情地把导演说成对中国电影的“危害的最大核心点”。[35]

在当前,我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是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导演的最大任务应该是拿出适合市场需求、适合最广大观众需求的影片,而不是用太多的精力花在艺术电影上。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制片人中心制和导演职业化,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以激励有市场眼光的投资人和导演,从而使市场上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国产片,为国产片扩大市场份额做最基础的工作。

[1] 此一部分得益于李少白先生所著的《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在此表示对李少白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感谢。

[2] 此标题中所涉及的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3] 此段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4] 数据来源:《2003年进口大片票房排行》,《京华时报》 2003年12月20日

[5] 转引自黄会林、俞虹、韩培、陈可红:《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第37页。

[6] 具体情况,可见《“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发言摘要》,《电影艺术》2004年第1期,第7页。

[7] 李怀亮:《电影市场保护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见《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8] 文硕:《这就是娱乐经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9] 数据来源:齐林:《中国电影要全力拼经济——用实现产业化来推动中国电影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4期,第4~5页

[10] 齐林:《中国电影要全力拼经济——用实现产业化来推动中国电影在21世纪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4期,第4~5页。

[11]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

[12] 数据来源:国际在线网站数据,网页为gb.chinabroadcast.cn/321/2003/12/25/143@29479.htm

[13]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14] 数据来源:红帆:《印度宝莱坞全球观众超过好莱坞 每天观众2000万》,《环球时报》2003年7月14日

[15]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PAA)官方网站。

[16] 由于我国电影数据统计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当中,目前并没有完整的年电影产量数据统计,本表格中的数据采集自多种正式出版的报刊杂志,由笔者绘制而成。

[17] 数据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APP)官方网站

[18]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19]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20] 数据来源:复习:《产业化后怎么办》,《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11期,第5页。

[21]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22]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23] 数据来源:新华网洛杉矶1月28日电(记者支林飞)《好莱坞主宰法国电影录像市场》

[24] 数据来源:《2002年日本电影回顾》,《世界电影动态》2003年第10期,第14~24页。

[25] 数据来源:国际在线网站数据,网页为gb.chinabroadcast.cn/321/2004/01/16/221@46117.htm

[26] 数据来源:秦颖:《阅读韩国电影》,《世界电影》2003年第6期,第163页。

[27] 详情可见中国音像商务网,《雅恒文化:影视新锐引进百部印度电影》,网页为cnave.com/news/viewnews.php?news_id=796&year=2003

[28]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之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策》。

[29] 数据来源:艾未:《“英雄”的商业头脑》,《南方都市报》,2003年1月17日

[30] 数据来源: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期。

[31] 《韩国B级导演第一人朴暂旭——“国家就应该对电影没有任何限制”》,《新京报》2003年11月15日

[32] 喻秋霞:《90年代中国对外电影市场掠影》,《中国电影市场》2003年第8期,第16页。

[33] 喇培康:《法国电影输出秘笈》,《中国电影市场》2002年第5期,第45页。

电影产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影产业 投资回报率 市场环境 制度因素 创作缺乏

中国电影的产量,2011年以800部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中国电影的票房年增长率已达20%-30%,位居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平均票价比30年前上涨了800倍,已严重制约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据分析,目前中国电影投资火热,但总体仍亏本。这直接反应出我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从宏观的产业价值链环节来讲,中国电影在制作、发行和放映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需要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方面。国产电影投资景象一片火热,但回报率却很低,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电影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电影创作三个方面。只有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对国产电影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中国电影产业才能有好的出路。

一、市场环境原因

一部电影的价值有多大终究是要由市场决定的。撇开一部分艺术类电影所伸张的纯粹的艺术价值而言,一部电影究竟有没有生存力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票房上。国产电影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市场化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为独立电影人融资困难、盈利分成模式不合理、电影营销方式局限、后电影商品市场急需开发等。

电影属于高风险行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性高。国内除了少数规模制片厂以及一部分声誉如日中天的导演能相对较为轻松的获得融资,大部分电影人寻取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压力很大。目前有很多的电影项目属于社会投资,这类投资的基本策略是小成本、小制作、小题材。这类投资往往规模小,缺少专业化运作和海外背景,很难取得好的投资收益。所以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电影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电影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是解决电影人融资渠道的根本。

目前国内的盈利分成模式还较为传统,国内市场惯常按照演员的经验表现在电影开拍以前敲定报酬数额。在这一方面电影《失恋33天》里的盈利分成模式很值得进行推广。《失恋33天》里的男女主角文章和白百何并不是直接拿片酬,而是参与分成。最后票房大获成功。这一合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以剧本为纽带,双向选择,可以充分发挥演员导演的积极性,是无力支付当红演员片酬的导演的一个完美出路。

在电影营销方面,市场上的营销方式也较为低效。我国的电影营销主要靠在电影上映之前铺天盖地的对潜在观众进行视觉轰炸以期让观众形成一种自然的高预期,然后反应在票房上。《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商业大片都采用了这种营销方法。这种营销方式投资费用很高,而回报却未必高,换句话说,这种营销方式是并未真正达到营销的效果,实际是以牺牲市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换来短期的票房高升。如若影片确实叫座尚可,如若不得观众喜欢必然骂声四起,此后观众对这种疲劳轰炸的营销方式也会产生警觉心理,渐渐便会丧失宣传效果同时也丧失观众对大片的心理信任感。这也是国内电影人的市场观念并未真正确立的一个写照。营销是一门科学,并不仅仅是在观众的接触范围内对其进行狂轰滥炸这么简单,我们要真正树立“营销”的观念,从整合的高度,以整合的思维去构建电影市场和营造电影消费的氛围。要促进营销的全方位、多样化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后商品市场急需开发。后商品市场是资金回笼和获得收益的一个重要战场,对后商品市场的合理开发能更深度的挖掘电影的商业性,获得商业利润。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将目光聚焦到了电影产业链的延长线上,但在这方面我们所意识到的还远远不够。国内电影的收益仍然主要靠票房成绩支撑,对于其后续项目的发掘还有待深入。需要提及的一点是电影后商品市场的开发取决于电影上映以后是否成功的引起了关注并激发了观众情感上的反应。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后商品市场是为成功的影片准备的,能让已在票房上大获全胜的影片收益更高,对一般的影片而言则不存在后商品市场。

二、制度环境原因

电影是准公共产品,对电影产品的管制是不可或缺的,但管制力度的轻重却影响到电影市场健康发展与否。国内电影拍摄中涉及到繁复的报批与审查过程,仍然是电影拍摄的桎梏。枷锁过重直接导致市场中泛滥着娱乐、古装、言情这样的快餐产品。回避社会问题使得拍出的电影与市场经济不相符合。这种情况导致我们生产出来的大量文化产品并不真正具有文化的内涵,同时也直接导致我国电影人拍摄的电影缺乏市场观念,并没有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到提高影片的质量之上。呼吁政府和电影界强化电影产业的观念。

三、电影创作的局限

最终决定电影的出路是票房,而决定票房的则是影片的价值,是“人文含量”而不是“科技含量”。

电影产业属于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在电影市场进行产业化改革之前,大部分电影制作人由于没有良好的融资途径受制于资金短缺的困境,只能制作一些小成本的艺术片。最早的电影传统甚至将电影的商品性和艺术性相对立,认为商业化程度不高的电影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电影,这种观念本身违背了电影的立足之本。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电影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是每年仍然存在大量的影片无法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这造成了极大的产业浪费。目前虽然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中低成本影片在市场上的表现仍然疲软,小制作大收入突出重围的“黑马”始终还是少数。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大投入的大片撑着,大部分电影不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绝大多数“见光死”,制造了电影市场繁荣的假象。

影响国产电影叫座情况的因素很多,从源头上来看,剧本的问题是核心问题。国产电影从内容上看总体缺乏新意,缺乏对观众的吸引点,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出现了以庞大制作华丽场景支撑的“大电影”,但电影内容实际上空洞无物,如电影《无极》,公映过后不仅骂声一片,而且引发了网友的恶搞热潮,至今仍然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很典型的反面案例。电影制作忽略内容本身而去过分强调技术支持,这种舍本求末的行为最终会反弹伤害到自己,而且影响久远。好在圈内人士对此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近几年的影片开始了新的转型。电影的内容创新是电影产品的命脉,主要表现在创意能力方面,电影产业的整个价值链都离不开创意。当然,提升产品在技术层面的竞争优势也是电影在声音、图像方面不断创新的驱动力之一。

四、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由于我国对开放的网络环境还未形成足够有效的监管制度,制度的成熟跟不上数字技术的普及,同时国内对作品版权保护的意识不够,导致国内盗版猖獗,严重制约了内容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盗版行为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冲击非常致命。电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电影版权的保护,这直接涉及电影人的切身利益。而国内盗版市场可以说相当的“繁荣”,已经“产业化”,对盗版市场的整顿已无法凭局部力量,通过几次专项打击就可以解决,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严肃立法来根治。要加紧有关版权方面的立法,对盗版行为苛以重罚,使电影在文化市场中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确保电影市场的纯净性。这对于逆境中的中国电影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某电影人所说,中国要是没有了盗版问题,好莱坞将自动来到中国。治理盗版问题关键是要下猛药,治顽症,在立法的基础上,严厉打击电影文化产业的盗版问题,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已成为中国电影接轨国际市场,繁荣国内市场的关键所在。

国产电影产业链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制作、发行、放映的脱节和错位是目前中国电影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关键:电影的发行和放映由文化部管理,而制作则隶属于广电总局。制作方拿不到发行和放映的收入,而发行、放映方又不能自主选择他们想要的影片。整个产业链无法形成系统的驱动,利益和风险不能均衡,上下游之间缺乏沟通,市场信息阻塞,不能被有效利用。

从发行上来说,中国现在的发行体制既不健全更谈不上发达。发行体制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电影市场的繁荣。国内电影发行的现状是发行公司并不能真正将其手里的影片全部宣传推广出去,发行公司手里的影片大部分沉积起来束之高阁,并没有真正获得相应的市场效益。发行公司不尽全力做好电影市场的开发的根结在于国内电影发行所获得的利润太低。

而国内院线制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首先,院线发展不均衡。到目前为止,国内银幕数量虽然很可观,但却存在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大院线发展如火如荼,小院线却始终在温饱线挣扎。数量虽然多,但规模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部分院线公司对融资、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的运用并不熟悉,小型院线把握市场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缺乏市场开发的经验,在竞争中极易被淘汰。其次,院线建设数量虽然增多,而票房涨幅却不大。如第一部分所说,国产电影产量虽高,但质量底下,导致没有足够的能够放映的片源,所有院线放映的影片大同小异,导致资源设备的浪费。差别化程度低加之院线在票房分账上利益不断被挤压等又导致票价居高不下,影响了大部分影院的使用率,很难令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电影。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显著的方法是院线需竭力从各方面打造品牌化,在保证片源质量的基础上对院线功能进行细分,实现差别化经营,深入了解观众习惯和市场状况,避免在同样的服务内容上形成竞争,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将院线做强做大。

小结:

虽然我国电影业在总体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电影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小投资大收益的影片,而且,我国电影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相信国内电影业通过不断改善,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策略及展望[J].电影文学.2011(2).

[2]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3]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