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制作培训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精选

电影制作培训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产学融合

自2010年国内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后,影视传媒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影视行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缺口。在此背景下,不少艺术类高校纷纷开设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1]。目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为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人才培养,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这促使艺术类院校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2]。2022年,中国院线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用时40天突破100亿大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众多艺术类院校达成共识,将专业改革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服务当地经济。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个技术应用型专业,需要与当地经济和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一、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产学融合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近年来积极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传统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艺术类高校盲目模仿一些知名高校课程,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需求。如今,部分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时,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对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代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同时,如何将地方经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产学融合,已成为我国地方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方向。艺术类高校应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推动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产业与制作专业教学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市场日益扩大,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学科,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制作了与电影艺术相关的专项教材,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国有电影厂,根据自身经验并结合市场,拍出了多部优秀电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影产业和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摄影师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影视摄影技术的进步。虽然影视产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目前部分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适应影视产业发展需求。部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领域的专家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形成了系统的培训体系,所以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成本较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实践教学设施不足,所以实践课程偏少[3]。此外,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由于教学条件有限,部分艺术类院校专注于讲解影视行业相关理论知识,很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这导致学生往往掌握了丰富的影视理论知识,却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无法有效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目前,部分艺术类院校培养摄影师的方式与我国电影业发展格格不入。虽然摄影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完善,这将限制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正视我国电影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借鉴发达国家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法,提高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质量。

三、促进艺术类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产学融合的措施

(一)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部分艺术类高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缺乏没有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大部分课程都是参照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关课程,无法满足当前影视行业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北京电影学院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清晰明确。地方艺术类院校可以借鉴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影视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4]。在开展教学时,应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明确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不断锻炼学生的影视摄影与制作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影视摄影与制作项目,培养更多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之,艺术类高校要打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艺术类高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前项目实践,结合职业发展目标,完成学校教育平台和教育体系的适配。在培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实习,与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艺术类高院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电影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以运用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电影制片厂的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电影项目。一般来说,电影工作室项目主要由学校和电影公司决定,在与电影公司员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适应角色的转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

(三)优化高校课程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类高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引入,人才培养与研究活动逐渐融合。高校应按照专业知识结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按照教学目标,创建教育体系和模块,优化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满足电影产业和人才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应用型艺术类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特色选修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开发学生的潜力。高校应加强与特色影视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融合,开发地方影视项目,通过教学与项目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平面摄影和故事片制作,有效提升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电影和电视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开展跨学科合作,充分利用产业教学平台完成影视摄影与制作。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共同规划真正的影视项目,完成摄影、剪辑和导演等工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

一是实施产学融合发展模式。艺术类高校在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时,要利用学校优势和地方影视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近年来,各艺术类高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发展迅速。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该区域的影视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山东出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致力于打造影视文化产业新高地[5]。2013年,青岛与万达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万达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落户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推动了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今,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这是青岛市面向世界的崭新名片。二是落实国家政策,建设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刺激电影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电影产业链,为影视拍摄提供便利。三是将产业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与高校互利共赢。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立足当地影视产业文化园区,依托周边文化资源,开展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引导企业深入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的优势,培养当地影视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地方艺术类高校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促进当地影视产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弘扬。艺术类高校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想,树立产学融合理念,将影视人才培养与地方影视发展相结合。此外,艺术类高校要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项目,将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项目开发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学生的影视摄影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影视人才。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以教学和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教学机制,引进当地电影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开展教学。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公司的生产项目,并为青年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学校应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评价主体,确定合适的评价指标,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411.75亿元,占据64.07%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8.6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所以加强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艺术类高校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部分艺术类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难以培养出适应影视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类高校必须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艺术类高校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产学融合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深南.基于“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下的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以珠艺“麦田华彩影视制作产业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1):34-36.

[2]徐剑薇.初探图片摄影专业产教融合式教学:以商业小剧场为例[J].明日风尚,2018(5):191.

[3]单红琳.高职影视专业产教融合的策略:以横店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8):215-216.

[4]梁松青.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影视后期专业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25):136-137.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第2篇

1.青年人是微电影创作的主要力量兴起于草根的微电影以突破性的姿态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只靠专业人士制作的单一模式,其创作主体不论是专业团队还是草根阶级,大都以青年人为主。微电影是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以青年人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形式,崇尚随性表达,在年轻人中甚为流行。高校将微电影创作引入影视艺术实践教学,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微电影的微时长,意味着内容有限,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就要靠创意,而青年学生又极具创造性,拥有用之不竭的奇思妙想。微电影创作可以吸引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通过自己独特视角去表现眼中的美好世界。

2.微门槛、低成本便于大学生参与个人拍摄微电影并不需要专业的摄录设备,这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实践设备资源不再成为学生作品创作的障碍,网络、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认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有利的载体和手段,微电影短小、精致、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

3.微周期制作可以较快检验教学成效微电影虽微但却浓缩了正规电影的所有结构,包括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录音、音乐、舞美、灯光以及后期制作等过程。通过微电影创作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短时间内检验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能较快地体现教学成果。由于微电影篇幅短小以及投资拍摄周期短等特性,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大学生参与其创作活动,它可以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同时,表演、摄影、编导、设计等艺术类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可以共同参与和创作。对实践教学而言,这种相对低成本和时长短小的影片制作,有助于让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形成快捷、完整的认知。

二、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微电影创作需要具备完整的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作品本身具有完整故事情节,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微电影的浓缩特质有助于开展全流程实践教学。由于其低成本、微周期的特点,微电影创作往往只需要极少数人的参与,因此制作者必须熟悉并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上。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电影创作,鼓励学生与有经验的学长合作来进行学习,掌握影视创作的全部过程。学生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到后期合成,每个步骤都亲身参与,通过微电影创作来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通才、全才。

2.以微电影创作为纽带,使学生通力合作、加强交流微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行业较为广泛,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学生围绕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从而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创作水平。微电影创作甚至可以吸引不同国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通力合作。事实上,微电影已经超越了影视专业的范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家穆德远认为,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其载体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影不仅通过院线、屏幕传播,而且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传播,这是当前多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影视的元素,又有新闻、艺术的元素。可以说,微电影在各个学科交叉、交融中不断发展,因此各专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微电影创作、拍摄。

3.鼓励学生参赛,将学生作业变为作品影视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提交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将学生的微电影创作与参加各种影视作品大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微电影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国际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从2012年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先后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首届盛典上,我院09级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获得纪实类三等奖,还成功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让教学成果真正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共享,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来,同时让老师对微电影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第二届比赛中,我院有4部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其中10级学生作品《外教夫妇和他们的九个孩子》荣获最佳短片单项奖、《鱼》荣获动画动漫类二等奖,另有2部作品荣获纪实类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根据学生投递微电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为我院颁发了本次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的组织奖。微电影作品参赛实现了从学生作业到学生作品的转变,是学生实践教学重要成果的提升,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日常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让学生针对比赛主题量身定做、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业变成国内外影像节的作品,才能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4.延伸实践教学,打造有影响力的微电影品牌在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的过程中,除了参加相关影视作品比赛外,还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电影制作社团、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微电影比赛或微电影学术论坛,使自身实践教学的成果能得到进一步延伸,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本校的学生感受到微电影的巨大魅力,还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微电影也可以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微电影制作社团、微电影比赛和微电影学术论坛的影响,能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影视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借助微电影社团和学术论坛的交流与培训也让专业教师掌握影视前沿应用技术,让专业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并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影视创作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第3篇

一、安全“微电影”录制背景

新桥煤矿建矿以来,一直保持着安全高效的发展态势和趋势。该矿先后荣获“中国煤炭工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省煤炭系统文明煤矿”、“省管企业先进集体”、“省五一劳动奖状”、“省煤炭系统安康杯优胜单位”、“河南省五优矿井”、“省国资委新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随着安全周期的延长,部分干部员工心中开始产生麻痹心里,滋生侥幸意识,不知道害怕,不知道畏惧,进入了安全意识进入“疲劳期”,意识降低,思想松懈,行为麻痹。针对这一情况,新桥煤矿及时积极创新安全教育形式,组织人员先后录制了《警钟长鸣》、《违章剖析》,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帮助安全管理人员找准隐患发生规律,为管理人员提供安全管理措施参考,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新桥煤矿避难硐室建成后,为第一时间让员工充分掌握自救知识,保障员工生命安全,该矿组织人员实景拍摄了《护佑生命》安全视频教材,全方位介绍了避难硐室情况、设备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员工掌握安全自救技能提供详尽的教材。

二、安全“微电影”录制过程

为保证安全“微电影”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新桥煤矿专门制定了《新桥煤矿安全“微电影”录制及宣传方案》,共分为准备阶段、拍摄阶段、制作阶段、宣教阶段等四个阶段。同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时间节点。一是准备阶段。结合安全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微电影”拍摄主题。组织党政工团部门人员及业务科室人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严格按照标准编写“剧本”。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易于员工都理解。二是拍摄阶段。在拍摄过程中,为保证画面的冲击性,该矿党政工团人员坚持最大限度地仿真拍摄。其中《护佑生命》是在新桥煤矿北翼避难硐室拍摄。在拍摄过程,操作人员真实佩戴自救器,全仿真操作。三是制作阶段。拍摄完毕后,采用非线性性编辑软件,经过视频采集、编辑、配音、合成等多道工序。为提高安全“微电影”画面质量,工作人员在视频中添加了特效、淡入淡出等视频处理方式,使视频更加流畅、连贯,并伴有背景音乐。四是宣教阶段。安全“微电影”制作完毕后,根据宣传需要,新桥煤矿采取了2种宣传方式。一是集中宣传,该矿利用投影灯等设备,在区队班前会期间,到基层单位轮流播放。同时,该矿利用每月开展的职工家属体验活动,织了职工家属观看,实现了全矿员工及家属安全教育全覆盖,巩固了第二道防线。二是自主宣传。该矿将安全“微电影”拷贝到各基层区队,安排相关部门督促区队自主安排时间组织员工进行学习;此外,该矿还在副井口利用员工上下班时间播放,并要求区队跟班队长在上下井期间组织观看,并签字确认。

三、安全“微电影”应用效果

1.安全“微电影”在新桥煤矿播放130余场,效果显著。员工观看后,纷纷自发写观后感,并主动剖析自己在安全自主管理中的不足,安全意识显著提升,行为更加规范。该矿违章人次每年下降10%以上,持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和趋势。同时,提升了员工避险技能,其中,《护佑生命》填补了该矿避难硐室安全培训视频教材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矿井“六大系统”配套建设工作。

2.安全“微电影”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的安全教育模式,以员工喜闻乐见视频的方式,用事实说话,让员工眼见为实,有效引导员工做到了自我反思、自我转变、自我管理,加速了员工“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理念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五自”管理水平,夯实了安全基础。

3.安全“微电影”时长为5-10分钟,播放时,不影响员工正常工作;主题鲜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适用于不同学历员工的安全教育;视频适用于多种媒体播放,方便了员工拷贝。员工随时随地可以进自主培训。或与家人共同观看,进一步巩固了安全第二道防线。此外,该系列教育片也作为了该矿新工人培训的“必修课”。

4.新桥煤矿安全“微电影”的录制全由该矿独立完成,制作成本费用几乎为零,既达到了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目的,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非生产性投入。

四、结语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第4篇

我们如果在专业设置上注重技能与实践,那么又如何以职业教育为目标的各种短期培训教育形成区别。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目的都会让电影教育的过程与方法产生明显不同。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在任何艺术类的教育中都是最有弊端的。所以当下的电影教育应该对不同人才以不同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形成明显不同的阶梯状教育格局。

2电影教育的教育方法

好莱坞称霸全球,凭借的是其大学本科电影制作教育多采用与专才模式相对应的通才教育模式,即不进行专业细分,大多数电影院校以一个电影制作(FILMMAKING)专业的学习内容涵盖编、导、摄、录、美等多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电影教育而言,“短平快”让学生“刀下见菜”,重视实用技能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见出明显成效,但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以丰富的文史哲知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增强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蕴在当下也显得尤为重要。电影教育不同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生从小学习的课程学习。因为任何一个初进入大学进行电影学习的学生之前并没有系统化的学习过任何电影相关知识,都还是一张白纸。虽然任何一门高等教育都是在高中教育上的继续,但相比较而言,电影学习又更加要求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人领悟能力。具有电影普及意味的课程开设,是电影艺术教育的起点所在。所以“视觉叙事的艺术和技术基础课”等基础课程的开设将作为电影教育的起点,在整体的电影教育过程中,起到尤为关键的作用。我们针对电影教育的课程安排思路应该是是“先入行,后提升”,先对学生的专业水准进行提高,然后进一步启发他们的创作思维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电影实践能力,有对电影艺术的宏观把握能力而这往往是当下电影教育的缺憾所在。比较理想的电影教学方法,是电影实践操作与电影理论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电影学习之初涉及到理论总体把握能力,以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两者轮回强化,最终以理论指导实践获得提升。但中国电影的整体实践性仍还处在迅速增强的过程中,具有从业经验的教师资源就显得更为缺少,而如果学生从事电影拍摄实践又会让有限的电影教育资金捉襟见肘,从而增加学生的家庭负担。我国电影教育正处在一个到处开花的普及阶段,由于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门类,各个高校都在积极的筹办电影专业。但电影教育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平衡,正是这种教育诉求将最终导致电影教育资源向某些高校相对集中化和强势化。

3当下电影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电影制作培训范文第5篇

纵然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会计中得到了诸多应用,并取得了极为可观的效用。然而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普及程度不够、企业重视程度不高、产业化系统化较差等原因,导致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制约会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因素。纵观国际市场,大型跨国企业的财会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已经发展得十分先进,尤其在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进程推进十分迅速,会计行业呈现出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信息建设水平不高,许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暇他顾,无力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还有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即使有能力实现信息化,却对信息化推进的意义认识不够,企业经营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长久的效益视而不见。更有甚者,我国南方及沿海地区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对于会计管理和会计制度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状态,来往账目管理混乱。当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后,出现了跨地区经营和跨行业经营,企业经营者才发现由于会计信息混乱和会计信息沟通不及时,导致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畅,财务管理混乱,企业经营者甚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无法全盘把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验与发展。同时由于信息化进程的缓慢,企业存在信息资源无法通过网络共享、信息反馈速度和效率较慢,各部门之间重复管理和重复工作较多,企业的经营效率十分低下。其次,我国会计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普遍缺乏,计算机技术与财会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够,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系统。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社会对信息化专门人才有了强烈的需求。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计算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专业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信息化人才,但针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需要的既懂会计、电子技术又懂财务管理、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缺乏。高校和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制度和培养环境。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没有提升到相应的高度,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现如今,在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精通会计、财务、和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开发的人才严重不足,或人员素质达不到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效性不能有效被利用。

2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效果的策略

2.1提高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认识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的首要原因之一,即是企业和社会对于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的认识不够。现代社会的许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的认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无非是通过计算机加快了会计的计算速度和统计速度,但也可能增加出错率,因此还是认为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可信程度更高。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远非仅仅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运行速度,更是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计算机技术下,会计的工作方式和核算流程以及数据处理、传输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会计统计、查询速度更快,会计报表的传输也更快,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审阅会计报表,提高了企业经营运营效率。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提高企业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效果,首先要提高社会和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认识,要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之于会计行业不仅仅是一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流程以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2.2加大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家应当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财务会计的融合,通过国家层面的人才战略实施会计信息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长效机制。培养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保证社会各行各业有足够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保证信息化人才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同时,对现行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网络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并及时更新财会人员的从业理念,使财会人员意识到仅懂财务不懂网络信息、不懂电子商务的会计不是一名合格的会计。同时应当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远程教育或网校的方式提高财会人员的信息技术,及时更新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使财会人员在新会计准则下,全面提高自身财会技术和网络信息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3提高会计基础管理工作是落实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保证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如果基础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应用计算机技术得出的也是不准确的管理报表和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等的财务运作和单位经营管理以及重大决策,因此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保证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和财会管理规范以及内部审核制度,保证财会工作的规范、合理和真实准确,这些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传输、汇报财会报表等工作的前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都是基于人的控制和操作,都需要依托企业真实的财会数据,因此加强企业财会管理人员的基础工作管理十分重要,同时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会计电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才能为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3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交互速度还能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现代社会庞大的企业财会和单位经济往来中的较多财务信息变化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了可能,深化了现代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了会计工作流程的变革与进步,是财会工作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蒋艳梅张爱春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电影数字化的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上的广泛应用,实质上就是针对影片的总体美学风格进行设计制作,并为影片的叙事主题服务的。如今,数字技术已可以合成出非常逼真的效果,而所有这些模仿自然现象的目的都是针对着影片中的人。对于观众来说,他不关心这个电影是记录在胶片上的,还是记录在计算机硬盘上的,也不关心导演是利用了常规的特技还是采用了数字技术,他关心的是它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那种影像效果是否能够打动他、感染他。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观众的观影经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虐性”的情结,他们喜欢用虚构的故事来满足自己,喜欢被制造得尽善尽美的影像所欺骗,喜欢被看不出来的特技所蒙蔽。观众已经被现代电影的技术和节奏所迷惑,他们越来越喜欢这些东西。数字化技术的产生正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满足了观众这种心理欲望。一部没有数字技术所制造的电影,将来也许就像一部没有色彩的电影那样,尽管有意义,但却令人不悦。数字化技术为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就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而言,它并没有使其更便捷、更简单。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现代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复杂,耗资也越来越巨大。电影这架吞进金钱吐出胶片的巨大机器,正变换着浑身解数来吸引观众。数字电影技术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时比真实世界给人的真实感更为强烈。比如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使用数字化技术,仅用两百人演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几乎没有人会感到是科学的巨手在推动着这场银幕上的战争。数字技术正全面地改变着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为了与一个虚拟的世界相衔接,电影的特技制景工艺甚至要制造出与真实物体一模一样的道具。过去,我们相信电影是在现实中拍下来的,而现在的电影可能是数字工程师在电脑机房里合成出来的,而且它可能比拍的更好看,甚至比拍的更显得真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巨大灾难也罢,人类永恒的爱情故事也罢,没有什么是数字技术不能制造的。作为电影艺术的最新款式———数码电影实际上并不仅仅在改变电影的画面,它还在改变着电影的全部制作方式、传输方式、发行放映方式。总而言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化。

二、超级计算机的电影应用与电影的梦幻本性体验

仅就表现层面而言,电影人的百年努力都为使人的梦境、潜意识达到最大限度的逼真———物质化,从而使观赏者无阻碍地进入“幻境”。人类为此努力了73年,直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是为人类最早的计算机介入电影制作。数字技术———电影的计算机制作,给电影带来的最早的革命性改变,是后期数字非线性剪辑技术应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在速度和容量方面飞速提高,数字码率压缩技术的使用,使数据量极大的活动影象信息可以变为计算机文件,存在计算机硬盘中。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以计算机为平台,直接处理这些图像、声音数据。因此摆脱了由硬件功能来确定人们工作方式和能力的工作模式。电影的后期剪辑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科技真的转化为生产力了。然而,计算机带来的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变化还是电影制作的整体数字化。这同样经历了一个渐进与突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动画为代表的电脑成像技术日益成熟,计算机生成影像的能力已经无与伦比,但在电影制作上总体还处于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的阶段。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少女的衣服由黑白变红;《阿甘正传》中男主角与总统握手画面的胶片颗粒度处理;《天使爱美丽》中的夸张变形镜头,等等。在消除“穿帮镜头”时,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有时会无能为力,而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却几乎“随心所欲”了。迄今为止,运用“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简称CG)进行电影制作的极致,是2009年的科幻大片《阿凡达》。这是有史以来,计算机电影应用最具颠覆性的革命,是电影最接近梦幻本体的完美创造,从而成为人类电影制作的丰碑。所有观罢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的观众,都享受到了一次视觉的盛宴和艺术的饕餮大餐。《阿凡达》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宏篇巨制,展现的是人类科技发展到可以征服宇宙、开发外星球的特定阶段,人在这一阶段的表现。那大胆恢弘的创作想象,无与伦比,它把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巩固、延续、强化到了今天,其中的计算机技术手段的高度运用,是空前的。计算机图形学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总而言之,就是把画板上的图案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编辑的模型,最终通过着色等过程表现出来,使之可以构成精美的图案或者动画。目前全球整个计算机绘图行业最为消耗计算机资源的不是建模,不是栅格化,而是需要计算颜色、计算光源的渲染过程。《阿凡达》的后期制作由新西兰的Weta数码工作室(也是《指环王》的制作团队)完成。通过超级计算机完成全部渲染过程,需要使用拥有6000多个处理核心和104TB内存,带宽达到10G的网络连接数据中心渲染一年多时间。如果使用一台个人电脑,则需连续工作约10000年。WetaDigital公司采用超级计算机集群平台,操作系统是Linux。这套超级计算机渲染环境在2008年拥有4096个CPU内核,2009年增加到5936个。庞大的超级计算机集群成为导演和演员之外的影片最大贡献者。计算机根据动画师划定的标准,渲染《阿凡达》每一帧静态图片,最终拼接成全片。完成片一帧的数据是12MB,一秒钟24帧,每分钟的数据就有17.28GB,整部《阿凡达》的数据据说在3PB左右,需要3000块个人电脑的1TB容量硬盘才能完成数据存储!由于大规模的超级计算机进入电影制作,全面的虚拟拍摄和超级计算机的渲染模式扩展了制作的自由度和真实性,最终使《阿凡达》实现了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梦幻本性,使人类的梦幻、潜意识从来没有如此逼真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前计算机时代无法制作的影像,例如潘多拉星夜空中的许多“月亮”;悬浮在空中的巨石、瀑布;运输机飞行在浮空的巨石之间;活灵活现的六腿马;状似飞龙的猛兽;飞行与行走轨迹的反物理力学……这些只在梦境中才可能出现的幻像高度逼真地呈现在眼前,使得影片的观赏过程自然化为一次穿越的心灵体验。118年之后,超级计算机终于使我们看到了电影表现幻境的可能,使我们真正体验了电影的梦幻本性。我们也在118年之后惊觉:梦幻的物质现实的确是电影的本性,其它都是人们的误读、误解,电影的确可以最逼真地描绘人类的潜意识。现代电影制作中计算机的应用,使21世纪的观众见识了什么才是电影的本体意义。以《阿凡达》为标志的超级计算机应用,向人类的创造力发出空前的挑战,中国电影家是时候该全面反思我们的电影观,学会说“世界语”了。

作者:郭万春刘洪岩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第三篇 1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发展状况

1.1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状况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了,100多年前挪威学者首次提出数值天气预报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阐述,20世纪初期,英国科学家L.F.理查孙首先进行了数值天气预报的尝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却为后来的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自从计算机的问世,数值天气预报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因为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能够短时间内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的变化进行计算。这也使得传统的定性天气预报逐渐淡出历史,更加精确地定量分析天气预报成为现实。后来经过世界各国几十年的逐渐发展,现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1.2中国的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状况中国在数值天气预报业务领域起步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数值天气预报进行初步的摸索和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末年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经过十年的发展,到了1969年开始正式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以后经过探索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了数据输入、制图、比对和预报输出的全自动化。到目前为止,日常的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了日常天气预报业务,对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也已经逐步的掌握。

2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内涵及发展现状

2.1数值天气预报的概念数值天气预报是利用流体力学方法制作天气预报,它是把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应用于大气的变化,这些应用了定律的大气变化可以用一组数学式子写出来,然后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些数字式子求解,预报某一地区、半球甚至全球未来的气压、温度、湿度、风、云和降水量等等。数值天气预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对于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气象学和气候学的不断发展,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

2.2数值天气预报的现状

2.2.1准地转模式早期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主要是准地转模式,准地转模式是假设静力平衡和地转平衡总成立,即使遭到破坏也能立即恢复的模式。这种模式中一般不考虑摩擦和绝缘热的作用,它使数值预报在机器容量和速度都较小的情况下得以实现。准地转模式对于大气运动预报能够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是准地转模式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中高纬度地区准确度较高。低纬度地区就会出现较大偏差,而且往往用此模式的预报结果还有明显的系统性偏差。

2.2.2原始方程模式经过后期的实践发现,由于先进的计算机的研发,原始方程模式的数值天气预报有了明显的优势,经过逐渐的发展,现如今数值天气预报主要应用原始方程模式,在大型计算机的支撑下,原始方程模式使得数值天气预报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大气变化,此模式下的预报效果明显好过准地转模式天气预报。原始方程模式预报对初值、边值、计算方法等较敏感,能够较为接近与天气的变化模式,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到如今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已经发展到了多层原始方程模式。

3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展望

如今的数值天气预报已经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协调网络尺度网格尺度的大小需要协调,由于总是有大于或者小于制定的网格尺度的大气运动,无法准确的在网格尺度中表现出来,也就得不到确切的预测值,一些参数型的数值不能准确的制定,导致预测的结果有时候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所以要尽可能的找到一个合适的一组尺度,尽可能的将各种参数进行协调,得出一个更精确的结果。

3.2近似方程组带来的偏差虽然在原始方程模式下得到的预测值较为准确,但是这些方程毕竟只是近似的表现大气变化的微分过程,但实际上还是有偏差存在,对于中、长期的大气变化预测可能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未来应在微分计算领域进行研究,尽可能找到合理的计算方法。

3.3初值、边值偏差对于初值,边值以及各个学科的复杂结合仍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导致预测结果经常会有较大偏差。将来要更精确的监测初值,尽量减少初值和边值误差,使数值天气预报更准确。所以,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数值天气预报仍然需要努力探索,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解决在预测中能够控制的误差,自主开发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将那以控制的参数因子进行量化处理,反复比对,找出合理处理的手段。完善现行的预测模式,改进相应的预测设备设施,研究大气变化演变的规律,把握规律,找出天气预测更好的捷径,多研究各种稀缺的数据,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气象数据库,并利用计算机系统,使得未来的天气预测走向完美。大力发展气象卫星技术,实现气象天气的多维立体性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数值天气预测业务模式。

4总结

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虽然已经相对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的同时,数值天气预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值天气预报的预测精度越来越高,利用好先进的技术手段,发现不足与缺陷并加以完善改进,相信在未来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将会迎来一个暂新的时代。

作者:陈义伟单位:德安县气象局

第四篇 一、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教学管理的工作量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想使学校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最最关键的。教学质量检查一般的流程是制定相应的指标并打印成问卷,由班主任发送到学生手中,学生按问卷内容给任课教师打分,调查问卷收上来后教务处进行综合整理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这种传统的方法有许多弊病,比如学生不敢真实填写自己的想法,容易被其它学生所左右,效率低下。而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教学检查和监督,将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可以输入自己的号码,及时准确地查询学生评教结果。其中包括总分、排名以及意见汇总等,这样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依据排名的高低,学校制定一些政策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以激励其它教师。学生评教的分数,排名是教师考评、提升的重要依据。网上评价系统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并对所教学生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向学生传递知识,或者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知识。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播放教师讲课的录像,或者在线讲课,答疑,布置作业,测试,课件等。课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录像再看一遍上课时没有听到或听懂的内容。网上教学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在网上或是进行在线上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

三、计算机技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是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学校有许多教师,常常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联系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管理人员只要将相关教学文件,教学通知和要求等信息在专门的教学网上,或以邮件形式传达给教师,并通过手机短信群发将信息发送到教师手机上,提醒教师查看相关信息。这样既完成了教师教学方面的管理工作,又省去了好多电话费和教师宝贵的时间。教室管理和课程表安排。利用计算机对全校教室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全校教室的基本状况,如教室规模、多媒体设备安装时间、使用时间、班级使用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网上可以随时查询教室的使用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课程表,提高教室的使用率并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

四、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