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途径 方法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个体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写在育人的旗帜上,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家长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中坚力量,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深沉思考和固有热情;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对大学生应当在肯定的同时不忘鞭策:大学生的每一个体应当在思想上自我肯定的同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意识,力争在个体的知行统一中,达到提高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的效果。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可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意识教育。

一、学校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成长的最好摇篮,所以说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最佳途径与场所。大学应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需要高校发扬优良传统,激发民族的潜能与素质,体现大学的责任,找出应对当前社会的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在德育的核心位置

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有责任意识与创造精神的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学生会做人做事,首先要教会学生负责。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保护环境、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大学生只有首先学会负责,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才会想到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责任意识。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和自由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要围绕以学生、情境、实践为中心,区别于传统德育活动的以教师、以教材、课堂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为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开展责任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应避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须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强化人文氛围,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因为只有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下和浸润中,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组织以道德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或座谈会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并有效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等阵地营造责任文化,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的触动空间更加广阔,并最终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责任行为的实现。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社会的人,是文化传递的使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必须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因此,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应不断强化。高校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以严谨细致、文明的教态,高尚、忠实、敬业的师德,以有意、有机、有序、有效的教学来教育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完善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制度规范是进行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就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生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对责任教育进行评估,必须坚持相对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程度,都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在向前发展的,那么就应当对责任意识培育的方法和效果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二、家庭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环节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责任意识培育的第一场所,家庭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热情。

1.家庭成员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家长责任行为的示范意义是巨大的,家长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关心国家大事,尊敬长辈、关心老人和小孩等,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充实完善,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庭中平等、民主、尊重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善于与子女交流。通过一定的思想沟通,平等地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而不是总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要求大学生“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重视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形成家庭互动学习氛围,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家庭民主、平等,父母应对子女赏罚分明,择机而教,尊重子女意见,对子女的错误要有效引导。

3.家庭和谐生活决策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对人、对事负责任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有一个科学限定,使之切合双方实际,还要让子女适当参与家庭生活决策,实实在在地体验当家长的难处,进而促进家庭和谐生活。

三、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精神是关键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具有无可比拟的效果,个人的责任意识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

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培养责任能力。没有责任能力的支撑,责任意识培育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来认识大学生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发生从“实践一认识一实践”来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情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负责任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承担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营造社会良好氛围是保障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同社会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必须努力营造一个以负责任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从根本上说,必须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利益相挂钩。利益因素对于履行道德责任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个人正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会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责任的。因此,在社会层面,要净化学生成长的道德责任环境,只有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成为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积极因素,道德责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

尽管各国的经济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但西方主要国家在德育责任教育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在具体方法上,除了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外,各国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美国“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瑞恩提出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强调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建立起了制度化和立体化的联系网络。此外,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它借鉴法国和美国的德育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这都是培养责任意识方面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

六、建立高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协作培育体系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不是简单的单一层面,它渗透在教育的点滴之中,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既包括学习工作中,也包括家庭生活中。责任意识的培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外着手,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把责任意识教育引入教材、带进课堂,将责任意识培育融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责任形象,完善评价机制;家庭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发挥相互影响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应扮演好负责任的角色,用正面行动影响学生;社会要与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并践行责任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自身则需积极主动投身现实生活实践,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增强责任情感,提升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杜苓,董瑞芝,周婕,大学生责任教育亟待强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4]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339.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责任感;家庭;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21-01

为了使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家长必须重视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具有责任感。如今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感到头痛,作为教养者的家长是有责任的。如何从小培养孩子有责任感,家长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般说来要从自身的事、简单的事做起。

在我国,以家庭为单元构建的社会体系,使家庭第一的观念经久不衰,并在经济竞争的社会里越来越表现出更大的优势。浓郁的家庭观念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人的优秀品格之一。各个家庭自己照顾自己、强调个体的责任感的中国社会心理特征,是我国家庭进行儿童责任感培养极为有利的条件。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责任感要注意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一、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基本条件

现代家庭教育存在“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三大误区,这是由不正确的儿童观造成的。许多年轻的家长只是看到独生子女的弱小性而不能充分看到其发展性,片面注意独生子女的依赖性而不能充分看到儿童的独立性特征,甚至把儿童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儿童的活动包办代替,这一类儿童观导致了“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儿童要想的、要做的,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中,或不敢想、不敢做, 或已经由成人替儿童想到了、做到了,长此以往,何谈儿童责任感的培养呢? 还有的年轻家长矫枉过正,过度强调儿童的发展性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儿童年龄阶段特征,甚至不能很好履行监护职责,这种观念导致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儿童想什么、做什么无人问津,任凭儿童的责任感在生活当中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自然也就使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丧失了正确的评价标准以及客观的监督、制约和强化机制。因此,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基本条件。

二、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思想基础

家庭中培养儿童责任感,家长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为什么教育子女?让他们接受怎样的教育?什么是成才? 这些问题在许多家长的心目当中并不很明确。在我国,传统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观念,加之学校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使家长们严重轻视年轻一代责任感的培养,这已成众多有识之士所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

三、民主型家庭生活氛围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有利环境

家庭生活氛围积极适应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提高儿童的参与意识是家庭培养儿童责任感的根本手段。责任感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儿童才能切实体验到诸如对自己、对家人、对家庭等的责任;只有儿童认识到了这份责任,认真履行了这份责任,责任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创设民主型的家庭生活氛围,提高儿童的参与意识,首先,家长要承认并尊重儿童在家庭中的权利和相应地位,不搞家长权威,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其次,让儿童主动地分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规定儿童的家务劳动任务和质量标准,提高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再次,让儿童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并参与家庭决策,允许儿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儿童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和承担家庭责任的自觉性。

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根本措施

在家庭中,伴随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对责任的承诺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儿童责任感便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家长的以情感人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突破口,提高认识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起点,知行统一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根本方法,家长的以身作则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基本原则,鼓励儿童认真履行责任是培养儿童责任感的必要途径。

五、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

一个人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得到巩固的。同时,在交往中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有责任感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孩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接纳社会,也被社会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所发展。一个人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得到巩固的。同时,在交往中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这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有责任感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方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所发展。孩子在校当值日生,主动为其他伙伴服务等,家长应以赞许的态度鼓励孩子,千万不能以怕孩子吃亏的狭隘思想来束缚孩子。只要孩子有能力去做,能够承担责任,就不要阻拦。家长可以传授一些做事的方法.技巧,使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让孩子承担责任的体验更加丰富更加愉快。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范文第3篇

一、学校,责任教育的主阵地

1. 创设责任教育校园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围绕“责任”主题,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设施。让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处处都有责任在无声地说话,成为促进师生成长的温馨家园。

教学楼大厅悬挂着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成为全校师生每天的责任“四问”。楼厅里悬挂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教师自我发展的业务指标,诠释着教师对学校的责任。教学楼的每面墙壁上,悬挂着年级教师誓言、年级奋斗目标,张贴着催人奋进的励志语,时时激励师生、警醒师生。每个班级门前的班牌上铭刻着班风、班训、班级的奋斗目标,激发着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体现着学生对集体的责任与担当。

学校还结合学生实际,精心挖掘和提炼教育内容,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制作成大型宣传展牌,置于学校的醒目位置,命名为“责任教育长廊”。它包括引领篇、希望篇、孝敬篇、哲理篇、行为篇、励志篇、读书篇、毅力篇、爱家篇、爱校篇、爱国篇等30块展牌,突出体现了学生的四种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个人的责任。具体明确的要求与做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学校还成立了责任教育讲解团,由学生轮流担任讲解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讲解员。这些学生讲解员要把责任教育的解读讲给自己,讲给同学,讲给家长,讲给周围的人,而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这也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2. 实现责任教育序列化

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价值取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天津塘沽区在实施“责任教育”过程中,实施小学三个层级、初高中各一个层级的五级管理模式,每年确定一个责任教育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责任教育的总目标和分级培养目标。

学校依据责任教育五级管理目标中初中学段的责任目标,将责任教育的目标重新组合,形成三个层次责任目标,即学生的责任、孩子的责任、公民的责任;同时在设立三个层次责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责任意识”这一核心,在确定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责任情感、责任品格四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责任行为100问》,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将责任意识贯彻在生活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学校梳理出年级德育特色活动主线,实现德育工作序列化,即起始年级的规则教育,中间年级的生命教育,毕业年级的公民教育。根据德育序列主线,学校又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责任教育长廊”的内容相融合,编写了《塘沽十五中责任教育读本》,成为学校实施责任教育的校本教材。

二、家庭,责任教育的加油站

学校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庭成为学校责任教育的加油站。

1. 开发家庭教育资源

学校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将责任教育目标宣传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要求家长对照标准,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落实责任教育目标。同时,围绕责任教育开展家长评价孩子,学校评选家长“责任之星”的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家长更加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工作;同时,评选的过程也成为家长学习“责任”、内化“责任”的过程,有效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形成了家校合力。

2. 开展家校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是学校开展责任教育的又一重要举措。学校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开展了“母亲节”感恩活动、亲子活动、开展“爱生月”家访活动,并定期举办“家有儿女初长成”育子经验交流活动。

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家长更加理解学校的工作;同时,家长也学到了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而学生在活动中更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从而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三、社区,责任教育的大舞台

责任教育需要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一次活动中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往往是千万次说教都难以收到的效果。“学会负责,做合格公民”是学校实施责任教育的支点。学校通过实施“责任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不仅仅是一名学生,而且是一名公民。因此,学校将责任教育的空间拓展到校外,拓展到社会。

学校聘请了五名责任教育校内外监督员,坚持每月一次的监督员联系会制度,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了八个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成立了交通治理志愿分队、109路公交车志愿服务队、社区环境宣传队等,开展实践、体验和志愿服务。通过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践行责任,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责任,在活动中磨砺品质、学会自理、学会关心他人、关爱自己、相互协作。

学校还结合《责任教育100问》,开展了学生责任行为自测评价及跟踪反馈(学生的责任、孩子的责任、公民的责任),不放弃假期对学生责任行为的监督,利用寒暑假期开展责任教育评价(社区居委会评、邻居评、家长评、自己评)活动。多元评价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更是历史赋予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任!我们要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德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更是历史赋予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任!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对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我们通过学习和讨论,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做好德育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德育理念。遵照《意见》精神,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特殊对象——独生子女、特殊环境——油田矿区、特殊时期——初中阶段,立足大局,结合本校实际,在如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加强组织领导,改进德育工作机制

加强德育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首先,明确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的责任——第一责任人;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德育部门的力量,充实德育队伍。第二,搞好家校共建,形成德育合力。一是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成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努力做好家校共建这篇“文章”。二是坚持校外辅导员制度:聘请老干部、老工人为辅导员,定期到校授课,感召学生。

第三,创建班主任协会。有一个好班主任,就有一个好的班级。可见,提升班主任的德育认识、德育水平、管理能力,是实现学校“德育为首”理念的关键。因此,学校专门为班主任建立了一个“家”——班主任协会,其职能是:及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传递国内外德育信息,审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评价班主任工作(每月),总结交流班级管理经验,评选优秀班主任(每学期)。为班主任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展示实力的平台。班主任们认为:有了这个“家”,就有了特殊的感觉(有目标、有责任)。班主任实行聘任制,协会与受聘班主任签订《班级管理责任书》,明确班主任的责、权、利。

二、加强家庭教育,推进家校共建策略

《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1.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办家长学校,就是要指导好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建设好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树立正确的亲子观(不溺爱)、育人观和全面发展观;弘扬家庭美德,传播先进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变家庭教育自由化为规范化、科学化。每学年初,举办为期一月的家长学校(校领导都上课)。并要求孩子的父母都参加学习。因为只有称职的父母,才有成功的孩子。

2.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克服学校教育“一头热”的现象。要求各个家庭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订购对家长和学生有益的报刊和书籍,经常组织有益的家庭活动,适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倡导家庭大人小孩共同学习,以达“教学相长”。扭转一些只要求子女刻苦学习,家长不以身作则,甚至打牌等不良现象。

3.推行家庭教育责任制。虽然现在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到底应尽那些义务和责任,有些家长并不清晰,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欠妥,存在重智轻德问题,甚至还有“生”和“养”是家庭的事、教育和学习是学校的事的糊涂认识。因此,学校制定了《家庭教育责任书》,对孩子的家教提出基本要求(道德、心理、生理、智能、法规、规范、安全、校规、环保等)。新学年入学,学校与家长签订《家庭教育责任书》,形成孩子的教育,家、校共担。每学年末,各班、年级评选“优秀家长”,并在家长会上交流经验,予以表彰。

三、加强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

初中阶段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可塑期,是社会阅历扩展、思维方式变化的形成与完善时期。因此,帮助初中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强自我认识,增强克服青春烦恼和抗挫能力,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至关重要。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不自觉的、无系统的。在新时期、新环境中,心理问题日趋严重。200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下达后,我校及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内容,纳入班主任工作职责,纳入教师教学活动之中。力求做到“五个结合”: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正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针对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了教育和咨询活动,效果明显。我校还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指导。

二是习惯教育常抓不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又是德育工作的难点。学校每学期确定某月为“日常行为习惯规范月”,重点训练礼貌、学习、卫生等习惯。把新《规范》四十条分为应知、应会、应做、应禁四部分逐项贯彻、训练、考评。

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如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信仰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中学德育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把德育内容转化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科学文化和道德品质都达标的目的。

学校德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和健康的人。但是目前的实际教育中,家庭教育“重智力、轻道德”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父母越是年轻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成分就越少。因此,要呼吁更多家长提高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重视程度,珍视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亲情、感恩教育和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是,如何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明确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以往的德育教育,总是把家庭教育做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个补充,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从而忽视了家长监督、以身示范的作用,使得德育工作没有有效的展开。针对现在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转变只以学校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制度上和观念上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建设体系。

家庭教育的重心在家长的引导和规范,这就要求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这就要求家长们要高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会克制和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其次,要注重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现在的教育,多是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感恩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最后,注意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学生责任感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让其在关乎前途命运的大事上,自己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能从中的得到深刻的体验。真正领悟“责任”二字的分量,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完善体制,制定合理有效的家庭学校二元互动的德育规划

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学生德育建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系之内。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或者是开办大型讲座的方式,向家长、教师、学生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共同携手,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规划。比如在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都制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德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内容包括每学期分班召开一两次家长座谈会,通报相关学生的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等。家长也要积极按时的与学校相联系,联系学生的相关情况,掌握学生动态。

三、拓宽渠道,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合力

从学校方面来说,进行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各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会和学班会、大型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心里咨询等。而学校单方面的进行这些是不够的,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拓宽德育途径,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可以组织家庭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创办家长联系活动,学校要求家长定期举办德育主体的家庭教育等。这样的话,家庭教育不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做的针对性的教育,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群,方便了解家庭德育教育方面的进展和动态,这样才能双管齐下,共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四、有效实施,以对学生德育的正确引导为重心

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要明确把学生做为主体地位来对待。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觉得只有压力,而没有动力,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中由于各个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也不一致,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纵容,而有的家长则是要求过于严格,这样的引导都是不适宜的。

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力,学校要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学生向善向上的主动性,而不仅仅只是批评。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积极主动的与学校联系,扩大家庭教育的效用。如家长在发现孩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之后立即戒了烟,这件事情可以与学校联系,学校可以请这个同学在班上现身说“法”,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戒烟的成果,而且也会对其他几个吸烟的同学起到示范作用。

五、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的实施要求

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在实施上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第一,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力。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规则,但是平时与家长很少联系,一学期就一两次的家长会,无法谈及与家长的合力。第二,有些家长比较忙,加上受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有些家长热衷于打麻将、,漠视社会的约束,平时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等。

针对上述的情况,需要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地注意效率性,各科教师、团队、学生会等学校德育负责人,要有效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并对各项活动进行记录,并且量化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学生的成绩之内。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建立家长清单,对学生和家长的信息追踪记录。通过以上各种努力,尽力的是的学校德育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六、小结

中学德育始终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社会性课堂,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标志,抓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国家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这不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更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支持、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合力,共同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形成健康的思想、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来共同推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从而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