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第1篇

针对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来说,应该结合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条例所明确的,“在落实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获取充足的数据,给规范的审计建议提供依据”。根据这一点,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具备单独性、权威性,结合事业单位真实运营状况,建立迎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审计流程和方案。其中应该对数据的合理性以及精准性进行核查,出于对内部审计工作中有关决策信息直接运用到组织建设中的思考,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做好质量把控工作,在保证数据精准性的基础上,提升数据质量。并且,还要对内部控制执行标准进行思考,加大执行力度,各个部门全面落实单位整体内部控制管理标准。在事业单位组织运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给事业单位会计数据采集以及运用提供依据,达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目的。同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主要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来落实的,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换句话说,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控制机制的基本。在内部控制中,事业单位控制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决策,另一个是财务。不管是针对财务来说,还是对于决策而言,数据收集和共享、数据交流和执行都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率。总体而言,脱离内部审计环境的内部控制将无法发挥其自身作用,而丧失管理水平的内部控制将过于形式化。

二、内部审计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在当前事业单位运营环节中,其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在其他部门的带动下才得以运作,在运作过程中,还要受到其他部门的约制,内部控制不具备独立性,同时不能形成较高的权威性能,在这种环境下,将无法实现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合理监管和评估。长时间以来,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普遍不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了解不全面。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对内部控制机制的了解往往逗留在执行层级,缺少对其理论的解读,不能第一时间对事业单位资产实现合理规划,在资金配置方面缺少监管和修整,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无法进行察觉和处理。尤其是在经费花销方面,因为缺少对资金领取和应用环节的监管,没有构建完善的资金应用机制,导致只要出具审批手续就可以实现资金放款。再加上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高效的信息体系,审计方面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并且数据更新缺少实时性,财务信息的精准性无法得到保证。结合上述诸多问题,事业单位领导层级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将会存在错误决策。这是因为没有给予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体系构建高度注重,使得出现不利影响,这样不但会导致内部控制机制出现问题,同时还无法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安全。

三、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当前,部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缺少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普遍认为事业单位内部业务存在单一特性,没有必要落实规范的内部控制工作,或者将内部控制当作一项管理的主要方式,认为只要单位员工规范落实即可,领导人员将不会受到约制。管理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真正作用缺少了解,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构建、执行以及管理流程过于形式化,各个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给事业单位今后运营带来负面影响。(二)内部控制机制执行效力不高。一些事业单位已经构建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机制,例如预算管理机制、资产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机制等,但是这些机制往往存在一定的形式性,例如将机制安置在办公室显著位置,印刷机制手册等。但是从执行方面来说,主要呈现出机制归机制,执行归执行的局面,导致机制过于形式化,无法将机制的自身作用进行全面发挥。(三)忽略信息体系构建。大多数事业单位导致出现资金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没有意识到信息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给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精准性带来影响。财务信息作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制定决策的基本条件,信息失真将会直接影响着决策效果。构建对应的事业单位信息体系可以防止此现象的出现,将内部控制机制的自身作用进行高效发挥,但是过于建设成本力度的减少,没有注重信息体系的构建,必将会给内部控制机制水平的发挥带来约制。

四、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优化措施

(一)完善机制,优化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机制的优化性,可以防止借助固定的审计制度而发挥其优势。内部审计部门的创建将直接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影响着内部审计监管的权威性和审计监管力度。内部审计部门不可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在其他部门内部中创建,而应该直接由事业单位直属上司和领导人员来负责。并且还要加大内部控制规范约制工作,将内部控制重要性,秉持原则等内容深入到职工心中,在开展专业培训的同时,注重工作的分配,优化内部控制执行流程,给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奠定条件。(二)加大注重,实现内部信息交流。事业单位在落实内部控制工作时,应该提升管理层级对内部控制重要作用的了解,确定管理层级在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环节中应该履行的职责,并且让其熟知内部控制的落实流程以及执行要点,优化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各主管部门要把实施内控规范作为加强本系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本系统内控规范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三)评估风险,细化业务层级管理。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经济活动风险评估体系,并且对经济活动出现的风险真实、客观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根据事业单位真实状况,开展事业单位各个层级以及业务层面的管理工作,把风险监管在合理范畴内。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过程中,还要给予机制自身作用发挥高度重视。根据真实状况,优化预算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流程和体系,让事业单位各个层级的管理工作更具清晰性,在确定各个经济活动中出具的凭证,同时要求有关工作人员结合相关要求来落实,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操作性和管理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事业单位而言,在内部控制视角作用下的内部控制工作是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执行,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基本保障。在执行环节中,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应该给予其高度重视,发挥主观作用,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结合事业单位发展标准,优化内部审计框架。同时,还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权威性,在其自行运转的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将内部控制自身作用进行高效发挥,从而在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让事业单位决策更具合理性和真实性,给事业单位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容颖红 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财务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余维平.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J].会计师,2014,(01):45-46.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效率不高、行为不当、公信力降低、违纪违规以及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不力。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对于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原则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措施以及执行程序,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约束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了收支控制、资产控制、预算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政府采购控制以及内部审计控制等几方面的内容。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以及资产得到安全高效的使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准确完整;及时发现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腐败以及舞弊等问题;严格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确保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

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的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必须贯穿到单位内部所有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各个环节,确保对行政事业单位形成整体、全面的控制管理。

2.重要性原则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以及经济活动全面控制的基础之上,应该重点关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有可能出现较大风险问题的经济活动,将风险的控制作为关键要素。

3.制衡性的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遵循制衡性的原则,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落实好不相容职务分离等制度,对单位内部的不同结构与岗位之间明确权责,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分工以及业务流程形成相互制约与监督的体系。

4.适应性的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当行政事业单位控制管理的外部环境以及单位的经济活动出现调整变化以后,应该及时的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环境薄弱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对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有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必要性不大,导致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上缺乏积极性,甚至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基本上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作用。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上,一些关键性的制度不全面,执行力度也较差,尤其是对于岗位分离、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关键的内部控制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作为指导,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非常差。

3.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因此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特别是内部审计监督有名无实,导致一些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如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制衡机制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

1.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首要条件就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该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可以结合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实施,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督促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积极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其次,应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架构的设置,依靠单位的纪检部门以及上级监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科室、财务科室以及办公室等科室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出现权力寻租的问题。第三,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人的管理,进一步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构建单位员工共同认可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管理

风险控制管理意识不强,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要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并非没有风险,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模式,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合理的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健全风险识别、分析、应对以及评估报告的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主要是侧重负责人的风险意识、岗位分离、轮岗情况以及关键工作岗位交接情况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在业务层面则主要是侧重于预算的执行、资金与资产的管理等方面,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机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3.做好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落实

内部控制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取决于控制活动的实施,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应该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特点和属性,强化控制活动的落实,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控制管理工作:实施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确保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权力的有效分离,控制权力失控的现象发生;明确内部授权审批权限以及责任,防止违规审批业务行为的发生,尤其是确保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的实施;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归口管理,落实好管理和监控;强化预算控制,充分发挥好预算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约束、规范作用;加强财产的保护控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完善会计控制和单据控制,确保会计核算准确、财务报告真实,各项经济活动有据可查;实施内部信息公开,进一步的强化内部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控制措施的落实,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首先,应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可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设置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协调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其次,应该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主导,及时总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督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不断的改进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第三,应该充分借助外部监管力量,尤其是通过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评价,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主动作为,不断地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五、结语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深入的分析制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优化基础环境、强化风险意识、执行控制制度、提高信息沟通能力以及落实监督机制等措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钟艳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6).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第3篇

(一)缺乏科学合理监管组织

纵观当前国内大部分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组织。因为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事业单位运营,还需要管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管理自己的现象,这样不仅造成了管控的不合理,还会影响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当前国内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用于应付管理者,也由此造成了员工阶层懒惰、不作为的现象发生。我国一些中小型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总裁负责决定事业单位的重要事宜,同时他们又要负责执行这些事宜,导致了责任的重叠,实质上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财务控制人员缺乏正确认识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都没有完全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仅存在表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基本不知道到底什么叫财务内部控制,也不知道其中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种现象的存在会极大阻碍事业单位制定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其中的具体工作也无法真正落实。可以说,如果事业单位管理者都没有全面认识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实际内涵,那么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会下降,最终会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基于内控手段下事业单位如何做好财务管理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管理者想要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必须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而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与事业单位管理层、审计人员等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理论认识息息相关。虽然在现阶段中,事业单位管理层逐渐认可了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理念,但是其对风险管理、实践没有系统化的认识[1],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尽快优化风险管理结构,使之不断满足现代对事业单位管理要求,并且在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应当明确管理层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出一些硬性规定,以确保事业单位管理层能从思想上重视事业单位风险管理。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明确各个岗位的职权,将以往的部门管理扩展为全员参与,共同管理,并将内部控制里的个人行为升华为事业单位的整体行为。

(二)整合内控和风险管理架构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本身是两种事业单位管理元素,但它们也可以用一个统一的管理架构加以整合。要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整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就非常重要,良好的内控环境能够保证事业单位信息传递的畅通;再有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主体来整合、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在统一主体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正常运作,并相互协同、步调一致;除此之外,还要以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和运行状况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内控和风控规划,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否健康高效运转,是衡量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系统优良与否的关键。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不仅需要管理者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要构建好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最核心环节就在于前期风险的预防与预警活动。很多危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其预警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导致危机发生,在危机发生后不能很好处理随之而来的不良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建立风险管理和预警系统十分必要。要建立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和预警系统,不但要在事业单位的基础建设和融资投资活动中实施财务风险预警,而且在日常教学、调研和后勤管理中也要做好前期预警措施,避免发生风险。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事业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信息,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确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系统后,应当不断完善预警系统,使各项工作流程规范化,而且需优化预警系统的分析处理过程,以确保即将发生危险时,事业单位能及时发现,实时处理,进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

(四)完善内控制度评价和监控制度

一个运行机制良好的内控系统,必然建立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恰当合理监督的监察系统。通过进行监督活动,可以观察、评价内控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质量高低。风险管理机构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成员应包括财务处、审计处以及纪检委等处的领导与业务骨干,这样的成员构成才能从各个方面对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系统进行更好的管理、监督。要完善和建设好内控系统,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结合美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制定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总目标,使风险管理思想和单位经营活动有机结合,使内控目标、风险管理与内部管理机制达成一致,逐步规范事业单位工作流程。第二,要从风险管理控制评估入手,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深化内控理念的宣传活动,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将内控措施的风险环节分解、落实到机构各个部门。同时各管理人员要不定期对部门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与考核,以便达到良好的内控效果。最后,全程控制内控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要始终贯穿于事业单位管理之中,只有实现全程控制,才能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日常化、规范化管理,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第4篇

我国财政部于2011年底正式颁布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大大加快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向着更为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常态化方向的迈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急需一个更为完善的制度来进行正确引导。因此,本文将着重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强化的措施,即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范》,从而切实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规范》; 完善措施

2012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重新定义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和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和流程再造,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内控规范变化,对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转换实施进行具体分析。

1 原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及执行中的问题

1.1 在2012年以前,财政部没有明确针对事业单位出台专门的内部控制规范或有关制度,各单位只能依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来规范内部控制。

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显得比较散乱,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管理和报销管理等方面有一些针对具体流程和方法的制度约束,但缺乏整体的内控制度框架。

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历来存在重视预算管理(包括争取资金和对下级单位的资金分配),但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较为薄弱的顽疾,对资金的控制和使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近年来事业单位资金问题频发,相关案件层出不穷。

1.2 某事业单位近年来(2012年以前)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规定了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目标、原则和统一要求,并要求该单位下属机构就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货币资金管理规定、项目财务管理规定、采购与付款管理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规定、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规定和其他规定七个方面,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该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设计具有上述典型缺陷,体现在:

(1)缺乏整体框架。如对于其他规定,该单位提出:“各单位还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制定差旅费报销规定、加班补助相关规定、接待管理规定、课题管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规定、财务公开办法等规定”,显得较为散乱。

(2)缺乏具体而实际的风险控制意识。该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框架中虽提出了关键控制点等风险因素控制,具有风险导向内控的雏形。但是,该框架所引用的风险因素引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各细则,并没有明确的结合该单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关键控制点。

2 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彻底转换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

2.1 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对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益低下、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发生舞弊现象或腐败现象等风险,财政部要求从2014年开始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以“风险导向”为核心,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新规范从下面三个方面和原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具有本质区别:

2.1.1 层次分明,区分方法和内容。新规范明确要求分层管理,要求区分单位层次的内控和业务层次的内控。原有内控制度,如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属于单位层次的内控,货币资金管理规定、项目财务管理规定、采购与付款管理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规定等又属于业务层面的规定,显得结构不清晰;

2.1.2 明确关键控制点。各单位原有内控未明确指出哪些属于关键控制点。《规范》则明确的指出了各项控制内容的关键控制点。

2.1.3 明确风险导向意识。这是《规范》带来的一项结合现代内控观念的一项革命性变化,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区别。“风险导向”要求先识别和评估风险,再运用控制方法预防和应对风险,通过抓住关键点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新《规范》。

2.2 为适应新规范要求,某事业单位及下属各机构,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实施内控流程再构造:

2.2.1 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要求各机构由一把手亲自抓此次风险评估,并成立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织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分单位层次和业务层面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并在风险评估时,要重点考虑《规范》中提及的重点关注内容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2.2.2 修订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各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运用有关控制方法,修订原“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相关内容。并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及相应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内容制定书面详细的规定。

2.2.3 修订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

(1)根据《规范》,修订原货币资金管理规定、项目财务管理规定、采购与付款管理规定、固定资产和存货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并将上述内容整合到收支业务控制、建设项目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业务控制内容中,找出关键控制点,并进行重要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运用控制方法对内控失效下情况做出应急预案,并将关键控制点和应急预案细化到原有制度中,严格贯彻“风险导向”原则。

如对于某装置设计评价收入,某机构进行了如下的内控设计:

(2)根据《规范》,针对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找出关键控制点,并进行重要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运用控制方法对内控失效下情况做出应急预案,并将关键控制点和应急预案编入新内控制度中,严格贯彻“风险导向”原则。

(3)根据《规范》,整合对上述控制目标的“评价和监督”,将其作为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单独而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上述措施,该单位即继承了原有内控框架中合理的部分,又积极调整,适应了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以期能更好的保证该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更好的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更好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应用

事业单位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为事业单位今后发展奠定重要物质基础。如果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持久的、科学的管理,就会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出现流失或者损失的现象,进而给事业单位的今后运转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合理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因此,加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力度,是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尤其是针对当前经济上处于稳增长、调结构和事业单位转型改造的的特殊时期,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机制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关系

因为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属于一个系统工程,不同的组织、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发展目标等导致组织的内部控制机制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单就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而言,就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用安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目的。基于此,当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效果越明显时,固定资产管理发生风险的概率也就越低。落实内部控制机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对财务控制时,必然要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实质上,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应当对财务管理进行规范,以此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可见,固定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并有效执行,便会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积极的效果。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没有对固定资产实现统一管理,通常都是由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由总务部门主要负责设备的计划采购等管理工作,设备部门主要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使用,这就容易导致固定资产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多头管理且不相协调混乱情况。加之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也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权责不够明确,部分固定资产都无法依照要求来进行记录,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能及时得到核销,从而造成账而不符、账而不实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

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有效的核算方式,和固定资产标准清单,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现象。现阶段,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依然采用原始的成本核算方式来开展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不计提折旧,导致核算方式无法适应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使用新型科技设备的事业单位,由于资产更新淘汰比较快,如果不能应用加速折旧的方式进行核算,且不计提充足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会出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激励监管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监管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的设备维修和管护达不到实时性要求,固定资产损耗和浪费的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事业单位一般主要注重业务工作的开展,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一般不太关注资产的耗费大小和进行成本费用管理,因而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缺少合理、有效的激励监管机制和制度约束。

三、内部控制机制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应用措施

(一)完善内部机制,形成有效监督

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包含的行为主体较为广泛,所以,需要制定合理、切实有效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作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对各个行为主体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和监督。首先,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应用、检修、报废等工作时,要加大监管力度,构成财会、审计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制衡制度。其次,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是内控机制的主要负责人,对于重大的资产管理事项要由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审批。最后,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需要在单位内部构建一个预算管理部门,利用有效的固定资产预算来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防止随意性。

(二)将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

事业单位负责人要充分地认识到,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运营和运作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需要注重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把内部控制机制全面有效地运行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首先,事业单位负责人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发挥作用,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针对已经构建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事业单位来说,相关的负责人更要起到引导和带头的作用,严格依照内部控制机制的相关要求,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管和控制,进而将内部控制机制实施到实处。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在内部创造一个适宜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氛围。事业单位需要加大对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宣传力度,让事业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参与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给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全面地发挥。

(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发挥控制监督作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内部部门及业务日趋复杂,给固定资产加大了管理难度。如果不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就会出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盲目购置,低效使用甚至闲置的情况;一些人员还会借助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利用自身的职权,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盗用和占用,从而给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内部审计成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机制非常必要的一环,通过构建专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方式,对事业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审计,将内部审计的工作融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机制中去,其审计的目标一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二是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否被正确执行。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构建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和构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中,需要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控制。这个信息系统需要把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所有环境,例如采购、应用、检修和报废等环节进行记录,同时还能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资产减值测算等的方面进行全面反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不仅可以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同时还能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地发展。但是结合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力度不到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全面掌握固定资产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完善内部机制,形成有效监督,将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等方式,对固定资产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提升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给事业单位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给事业单位稳定、健康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媛媛.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106+125.

[2]王G.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