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较早,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理论联系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如今已较为成熟。相较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较晚,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控制水平也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仍然整体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目前阶段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质量。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保障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而履行实现管理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的职能,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的防范和管控。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通过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符合相关预、决算管理,会计管理,财政国库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定,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2. 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有效。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措施,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的同时,将资产管理与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制度结合,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通过加强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决算管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支持。

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目标的意义应当涵盖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和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预防舞弊的发生。

5. 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防范各类经济活动的风险,加强管控,从而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总体目标及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制度不健全且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发展较迟缓,制度建设相对滞后。2001年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财会〔2001〕41号)只是针对会计控制方面做出了一些规定,其相应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各单位单一制定的各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与政策配套出台的相关制度适应性不强,不可能替代内控制度。相关内容导致流程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相互制约监督不能有效发挥。或流于形式,或不能与时俱进,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内控目标实现。同时,不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管理目标的改变不断完善与修订,不配套不协调情况依然存在。

(二)整体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建立起内控制度有效运行和顺利实施的前提保证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内控工作意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建设滞后和不配套,是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及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内部控制观念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难以深入人心,未能引起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相比较于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国家相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与计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每一年又都有审计署和外部审计中介机构对单位进行资金使用审计,这容易导致混淆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与单位内部风险控制二者之间的概念。相当多的单位负责人和主要领导认为依照制度使用财政资金和配合审计机构依法审计,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至于内部风险控制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和负责实施,这样就割裂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风险控制工作的整体体系,同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工作没有起到一个很好地实施,给人一种形式大于实质的感觉。

(三)内部控制效果受制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财务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较为现实的一个实际情况是,由于历史原因的长期积淀,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竞争意识差。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特点,对于会计工作的理解和实践往往局限于会计业务的核算,财务工作人员不能及时通过更新和加强学习关于内部控制的新知识,新制度,作为单位内部控制直接执行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做到对这项工作的主旨充分了解,无法在工作中自如运用和掌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

(四)缺乏内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资金使用的审计大多依赖于审计署例行审计和外部中介机构第三方审计,这就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即使是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关的独立性,甚至是形同虚设。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刚开始实施不久,也并未对内部控制监督的操作方式进行更加具体的规定,内部控制建设还缺少有效地外部监督力量来推动。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作为外部监督力量将主要精力侧重于一些日常和专项例行检查,侧重点在于检查单位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单位账务是否按照财务规定进行处理等,面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及内控执行情况等方面监督和指导涉及较少。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监督的弱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应遵循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这四个原则。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监督管理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承担总责任。首先,要认真学习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针对特定的业务,还需要按照内部控制原理,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再次,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做出的指示,遵照单位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和程序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要求,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运行机制。最后,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自我评价机构,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三)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影响。

1. 实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如:提出事项申请的岗位与进行事项审批的岗位分离:具体执行业务的岗位与内部审核审批的岗位分离;业务执行的岗位与信息记录的岗位分离。

2. 实施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部门、下属单位、各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

3. 建立健全本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通过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各会计工作处理程序。

4. 信息内部公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单位财会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财务信息沟通,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内控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和实施人员。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应措施对策

(一)切实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树立明确的内部控制观念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加强各种宣传教育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了解和把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整体风险防控。在提高单位整体内部控制意识的前提下,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即在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内部控制的日常管理机构。

(二)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

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可以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来负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领导工作。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内控委员会主任,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委员。

内部控制日常管理机构可以下设办公室来承担日常工作,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可设在财务部门,各机构成员可以由政府采购、计划、基建、资产管理、法律、人事、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当。

(三)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内部控制的协同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有章可循,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流程,在单位经济管理活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使所有业务环节均囊括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中。其次应当建立岗位人员的协同机制,合理制定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和彼此联结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挥外部机构的监督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各种监督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各部门内部岗位的互相监督作用和归口部门对业务实施部门与岗位的督导作用。随时查找和优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落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以本单位审计、纪检部门为主体,建立以防为主的内部监督机制,规避各类可能发生过的风险。在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完善相关外部监督机制。内外形成合力,共同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

(五)建立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主管部门和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工作的管理。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点、自身性质出现的控制不足及风险为着眼点,总结归纳了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内部控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逐步治理的工作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从自身实际的工作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内控与审计,2014(01).

[2]杨淑静.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4(08).

[3]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2014(77).

[4]石彩霞.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部控制,2014(02).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建议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履行职能、实现整体目标而设立的一个管理体系,也是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在目前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薄弱

内部控制理念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及实施,它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而我国事业单位的多数领导则说内部控制理念非常薄弱,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内控对于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影响力,甚至对于内控的基本知识都了解甚少。目前,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一部分事业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务制度。有些事业单位虽然有制定内控相关制度,但是制度却不符合单位自身的发展情况内,从而导致这些制度没能发挥应用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单位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2.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主要是由于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从而导致内控制度失去应有的效力。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标准、准则,如果单位没有明确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则会导致财务人员的行为受不到相应的约束,财务管理流程松散,给事业管理带来漏洞。另外,即使有些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却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执行力度无法得到保证。这样导致制度是否有得到执行也无人知晓。长此以往,这样松散的机制会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利用财务漏洞、贪污等恶劣行为的发生。

3.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素养不足

当代的教育课程中对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重视度不够,这样直接导致财务人员没有了解和掌握足够多的相关知识,更不用说加深对内控制度的理解。同时,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财务人员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觉悟,不重视内部控制知识的学习。随着中国发展的国际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等都将有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要具备从业资格证书。而我国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聘用没有财务基础知识的人担任会计人员,这些人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且有的甚至缺失职业道德,通过利用职权便利谋取私利、挪用公款等也不在少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对内部控制机制的顺利施行也会有直接影响。

4.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顺利施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有内部审计的部门存在,但是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缺少独立性,内部控制环境受其上级部门很大的影响。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被执行无法得到监督和考核,这对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的建议

1.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内控理念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对于单位内控制度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内部控制体系下,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准确、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都是由领导者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强化事业单位领导者的内控理念是相当必要的。首先,通过有效的培训和宣传手段强化事业单位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的内控理念,让他们对内控的重要性具有全新和正确的认识。其次,完善事业单位的权责划分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当前现实的情况来制定适合单位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控而不是从根本上除掉风险。在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时,应当对于单位的业务管理、正常运营、单位员工都全部加以考量,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内控制度,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顺利施行。

3.完善事业单位内控的审计和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能力减弱,因此健全事业单位的审计和监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谨性要给予更高的重视度,同时还要保证内部审计员工的综合素质达标。通过健全的财务和审计机制等强化内控体系的执行力。其次,如果事业单位没有能力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则需要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在监管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可以顺利进行。

4.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员工的职业素养

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培训或者鼓励接受再教育的手段提升财务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一只职业素养高、专业性强的队伍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具有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的各项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和执行,进而有效的加强财务监督作用,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可谓我国政策、公共事务及服务的执行者与实施者,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可谓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可靠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独特的单位,与企业不同,具有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背景下,其建设也面对着新的严峻挑战,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尽管逐步开始借助构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强化管理,抵御风险。可在在现实操作中因控制环境的变化和政府预算制约机制的薄弱以及欠缺严瑾的会计控制体系等因素,进而造成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功能不显著,且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问题。所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也颇显极其重要。为确其的正常运行,不仅应当构建起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愈加应当让内部控制满足时展需要并与时俱进!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谓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内部会计控制之基本目标即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每一项资金的健康顺利运行。[1]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并非以盈利做目的的企业,可单位内部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以达到社会效益为宗旨,相较企业内控制度,其发展空间范围较小。可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对管理者大政方针的决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考依据上,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有着关键性作用。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视不够,内控意识相对淡薄

内部控制意识可谓内部控制环境内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唯有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方能构建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推动其有效实行。[2]可在分析探讨中发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较为淡薄。一部分单位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关键性认识不充分,往往只注重事业的发展、忽略内部管理,及至缺少对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基本掌握。一些管行政事业单位理者误把财政工作方面之部门的预算控制看成内部会计控制。针对财务会计工作注重程度不够,忽略其控制监督作用。同时财务工作者控制意识弱化,也未确立岗位责任制约机制,平时监督与控制工作执行不到位,欠缺基本控制意识。

(二)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编制上岗,由于编制名额局限,所以在岗职员人数少,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审计控制制度时,岗位设定不科学,未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彻落实至行政事业单位全部职员。除此之外,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有一人占多岗、互相之间无联系的岗位兼职等问题,及至出现把会计职务、出纳职务、资产管理职务等均由一人担当,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产生问题,许多职员身兼数职,不具备精力与能力去从事好本职工作,还有一些职员目光短浅,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之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以为有也可无也可,反正行政事业单位不依托盈利为目的,无需精准的搞好财务工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现象非常突出。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流程体系不完善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针对自身每一环节、每一部门构建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未涉及全部的部门与职员,未融会到每一领域与每一操作过程,部门之间欠缺有效的协调与牵制,进而导致管理上的脱离,出现漏洞,致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工作混乱,核算不可靠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控制流程体系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流程较为简单,不具备预知性。同时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仍反映出控制不合理,及至有的产生了经费支出报销先通过会计审核之后再由领导审批的行为,此分明违背了相关规定,属不合理的财务会计控制办法。

(四)预算控制短板

1.单位内部并未针对每一责任部门成员的责任预算予以制约,也未构建明确的费用支出与批复金额权限控制制度。

2.预算编报较粗糙,未细化至具体项目。

3.预算缺乏计划、不科学合理,预算整合追加次数过多,资金利用欠缺预见性,弱化了预算的制约控制力。

(五)审计职能薄弱,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要求,每个单位通常都要设置专职或兼职内审稽核工作者,按期稽核和审査监督单位财务收支是否合法、真实。可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清査未构成制度,清査的期限和程序均不确定。其内部审计机构如同虚设,职能薄弱。

三、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

1.提升单位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完整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担当责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环节处于主导地位且担负主要责任。

2.加强财会工作者控制责任意识。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者的控制责任意识可推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具体可注重如下几方面工作内容:(1)强化对单位财会工作者素质的前期控制,提升工作职员录用标准,杜绝无证职员上岗。(2)加强对单位财会工作者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让其掌握熟练的会计核算水平,清楚行政事业单位之业务流程,增强岗位责任意识。(3)应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反腐败教育,让其充分了解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极大危害性,自觉履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而规避营私舞弊行为的出现,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提升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整体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部门要强化会计队伍的建设,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构建起会计工作者培训选拔等机制,力图建立一支优良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经济管理整个环节的会计管理力度,及时处理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环节中发生的一部分失误问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由业务技能、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入手,培养出一批执行监督有力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队伍。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完善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性保障。[3]构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责任细化,尤其是强化对较弱环节与关键性岗位的控制,实现制度管人,责任落实到人,构成一个在内部控制模式、控制技术、控制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之全面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明确哪部分岗位与职务属于不相容岗位职务,同时确立规定每一个机构与岗位的职责权限,让不相容岗位及职务之间互为监督、约束,从而构成行之有效的制衡机制。对控制流程的控制予以强化,结合规定的程序实施审批。在具体分工方面,不可独立由一人全权担责完成一项任务,必须由其他机构人员参与至其中,宗旨在于限制权力,防止腐败行为滋生。

(四)进一步强化全面预算控制

1.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制定方面,应当不断改革预算模式与预算编制方法。在采取现有的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前提下,适量纳入绩效预算模式。2.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制度履行,杜绝主观上的随意。预算单位应当增强法制意识,严瑾依据制度办事,防止团体舞弊现象的出现。

(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内部审计作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内部审计可谓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之一。我们不但应当转变观念,而且应当对内部审计职能实施改进。内部审计不该仅仅为单独的问题发现人,同时要成为助推改革的使者。进而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层次,强化其权威性与独立性,促成其制度、规范化,此可谓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控与财务管理之当务之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但要提升内审职能的地位,维持其同被审计机构之独立性,而且应安排专职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者单独行使职权。

2.完善外部监督机制。针对国家而言,应当有效发挥财政、审计部门抑或社会中介部门的权威性与监督作用,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构建的监督与指导,防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者而给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康运行带来影响,助推单位构建完善既有的制度,找出单位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进而推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履行。因此,只有借助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密切融合,构成合力,才能愈加有效地发挥其于内部会计控制环节当中的监督考核作用。综上所述,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可谓一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牵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经济业务活动与每一过程,其不但是制定一项制度抑或完成一个固定的操作,也不仅限制在某人、某环节、抑或某个载体的控制,同时对整个经济活动的整个环节实行的动态的监督与控制。所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者,一定要紧密关注经济发展与会计动态,关注控制理论创新与机制创新,同时结合形势需求对内部会计控制予以动态调整,进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机制,促进控制创新,力图内部会计控制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及至时代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敏.试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2]魏敏.浅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8)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文第4篇

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全面落实《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局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按照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动员、内部自查、制定制度、严格执行的方式,夯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切实防范和预防腐败,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注重风险防范、处处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各类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及其业务流程得到细致梳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现有效分离,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内控机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牵头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联动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形成管控合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得到建立健全;账务处理及财务信息编报水平明显提高;内控信息化手段建设取得进步,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汇编形成我局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落实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二)工作任务。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努力从单位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一是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局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二是梳理我局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在以上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局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三)任务分工。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财务信息的编报等工作,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意见,制定具体制度,经局党支部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

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内容。

三、主要步骤

(一)宣传培训学习阶段(1至5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局会计刘华斌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培训。

同时,局办公室开展本局宣传、培训和集中学习活动,使全局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全局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局面。

(二)梳理评估设计阶段(6至7月)。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流程目录。

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

同时,在内部控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三)内控制度建设阶段(8至9月)。

按照科学、民主、规范、严谨原则,根据设计的控制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细化工作程序,加强包括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单位层面建设,加强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制度建设、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内的业务层面建设。

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按照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信息化,做到各项制度完整、可操作,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的编制。

(四)强化组织实施阶段(9至10月)。

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加大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提高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肖继国任组长,曾辉、谢启宏、曾志任副组长,李爱顺、熊和平、侯志刚、李恩堂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制定我局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华斌、代君慧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精心组织。

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涉及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监督等多方面工作,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

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精心组织落实,做到边学习、边梳理、边完善、边规范、边执行,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落实责任。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规范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推动规范实施,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常德市地震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2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103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x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7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本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XX〕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2和附件3),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4)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x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县直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作为201x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县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应当于201x年11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会计股)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及系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望江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附件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县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县直各单位、乡镇财政分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联系人:望江县财政局会计 易武

联系电话:0556-7186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三:为推进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确保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在我县的贯彻实施和有序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

《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强化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实施《内控规范》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XX年1月1日起,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全面实施《内控规范》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夯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达到进一步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总体目标。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县财政局建立由局长负责、分管局领导牵头实施,局内相关股室、县直各单位、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工作联络机制,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实施工作负总责。

各单位应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采用适当的方式建立实施工作机制,制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负责本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和运行工作。

五、实施步骤

全县《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XX年5月)

XX年5月,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和培训大会,组织各单位学习财政部通知精神,系统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内容、实质和精髓,为全面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氛围和奠定基础。

(二)各单位内控规范建设(XX年5月-XX年10月)

各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准备阶段(XX年6月底前完成)

一是各单位做好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氛围,二是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尽早启动此项工作,并在XX年6月底前将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2.建设阶段(XX年10月底前完成)

各单位以《内控规范》为依据,以单位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流程梳理:各单位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业务流程目录;同时,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本单位的经济支出分类目录。

(2)风险评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管理现状,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藏的经济活动风险点,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清单。

(3)内控诊断: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内控规范》,对本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诊断,查找本单位现有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的遵循程度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措施对风险的防控能力,诊断出本单位现有内控体系的缺陷,形成诊断报告,编制缺陷清单。

(4)管控设计:在内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控制措施。

(5)制度建设:根据本单位设计的控制措施,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本单位的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单位层面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内控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业务层面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以及合同的管理和控制。按照《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等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县投资评审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合同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层面的内控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并编制本单位的管控手册。

(6)组织实施:根据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组织内控制度的实施。

(7)信息化落地:根据本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逐步构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机控“自动”生成,实现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信息化落地。

(三)总结(XX年11月-XX年12月)

全县行政事业各单位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后,及时编制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结报告,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于XX年10月底前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XX年11月起,财政、审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对《内控规范》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范本(含工作方案、工作底稿、工作成果等),为单位更好地实施《内控规范》提供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XX年度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和单位财会人员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

各单位要组织全员学习《内控规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了解掌握《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基本要求、控制重点、监督程序和方法等。要把认真学习《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贯穿于施行《内控规范》的全过程。

(二)加强领导

各业务主管部门,既是本部门内控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本系统内控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带头并组织本系统开展工作,形成内控管理范本,加强对本系统内控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

各单位作为《内控规范》实施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单位“一把手”任组长负主要责任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确定内控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建立单位内部控制部门联动机制,做到牵头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各《内控规范》单位负责人作为内控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内控规范》施行取得实效。

(三)跟踪服务

为加强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工作的指导,由县财政局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县直内控实施重点联系单位财务负责人组成“澧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咨询委员会”(具体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政策指导、培训学习和咨询服务,实行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临时会议制度,帮助实施单位解决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按时推进

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的时间节点和要求,按时推进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确保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将纳入以后年度财政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

(五)着力保障

《内控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财政部门和各单位要安排必要的贯彻实施内控专项经费,以保障《内控规范》实施的需要。

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良好的制度安排规定了它们履行公共财政受托责任的规则,要想把这好的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保驾护航。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减少和规避政府风险,降低公共受托责任的不完整程度,在面对动荡的国际政治局面以及不确定的经融经济危机环境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识别提高单位活动中的风险,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将风险降低到合理的范围,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治理过程的有效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帮助实现政府目标。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是政府治理机制形成的基础,而且可以促进政府治理机制的完善,为政府治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含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动态过程,它是国家为加强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一套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查隐患,堵漏洞,测风险等功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必然要求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运行管理,严禁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高效传递和诚信有关的信息,合理保证单位会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切实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2、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和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一套科学完善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和规避政府风险,提高政府部门的运作效率,改善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责。

3、实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发展战略是对政府部门管理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是政府部门职能和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标。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政府部门包括各种事业单位的规模和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态势下,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坚实的保障体系,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强调内部控制主体要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单位,包括本级部门和二级单位,同时也包括所有部门和单位各层级的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的对象要覆盖各项业务和事项,包括部门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业务,工程基建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和非税收管理等,避免内部控制存在盲区和空白,从而实现全面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2、成本效益性原则

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发生,但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内部控制组织设立岗位分工制度,会增加单位的成本费用,另外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使管理工作复杂化,从而增加费用。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控制时,花费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应找到成本与效益的制衡点,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切不可不计代价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这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3、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的规模、状况、业务范围和风险水平相适应,并应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控不能复制,也不能克隆,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不境的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控也要随之调整,倒如:2011年初“三公经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成为需重点关注的项目,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将“三公经费”列入内部控制的重点管控对象。

4、重要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切实防范重大风险,强调政府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力防范对政府部门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是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不全面,没有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新《会计法》对强调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在每一个具体业务中的控制条款中都增加了有关防范风险的要求。然而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程序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

(二)内部控制的执行与监督不力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只是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落实,控制措施和奖罚也没有被严格执行,形成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现象,当遇到问题时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违章行为的发生,将已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应付审计,检查,而不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会计核算制度及其流程不规范不合理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及流程长期以来存在不规范不合理,并且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在原始凭证的审核上,审核还不够严格和规范,对那些摘要不够详细,发票内容笼统等不符合开发票要素的原始凭证不加以盘问及追究,使得这些在内容上填写不全的原始凭证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能起到“付款”的作用,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对单位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四)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是为社会提供管理和公益服务,涉及到经营活动少,所以不认为存在生产经营风险,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过程中,今面临各种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单位很少对这些风险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分析,也没有必要的风险措施应对。

(五)内部审计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

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的受限,在具体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各部门执行制定的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在内部控制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跟踪,监督与评价,无法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不中与缺陷进行及时的发现,从而无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只能流于形式。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一)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较为淡薄

内部控制意识在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顺利开展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控制意识较为淡薄,受传统思想影响,往往利用一些财务制度或相关的经济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内部控制观念,严重影响了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给单位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二)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

由于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内部控制的内容没有提到重要位置,导致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较少,而控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水平,而工作人员也忽视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从而失去了内控的有效性。

(三)内部控制的作用被削弱

内部控制制度在业务运作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在内控过程中各司其职,可实际上,没有奖惩制度,出现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解决方法和考核制度,没有对内部控制机制效果进行考察,致使内控应有的效力,执行力被极大地削弱。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拓宽内控范围

内部控制建立时应注意单位环境的建设,尤其是需要切实转变思想意识加强认识。实施内控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经济业务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及工作人员都是内控的范围,单位要加强宣传内控掌握内控的基本方法,做到真正实现内控的全面和高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已,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要据意见稿,要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全面可行的内控制度。

(二)制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评价工作应当与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工作保持独立性,要根据单位的性质,范围,规模,风险来确定。对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对发现的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应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

(三)配备能力和资质合格的业务人员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内部控制的必然要求。财会、内部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必须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单位应当切实加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掌握国家有关预算,必支,政府采购,资产和债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各项规定,以及单位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建立和评估风险机制树立风险意识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对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风险活动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如遇环境,复杂程度或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进行重估,如果在事前就能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察看,并采取相应措施,那么错误即将往往会避免。

(五)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

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新生事项。内部审计是单位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估方式,开展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单位的业务活动能够按照组织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的关键是确定审计监督考核的范围和重点,发现弊端,损失和浪费,提高弊端及症结所在,加强管理的审计意见,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控制。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考核,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可以更加符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将内控的执行情况,考核结果与单位初定的目标进行对比,严格奖惩机制,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津,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 (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