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产业概论

电影产业概论

电影产业概论

电影产业概论范文第1篇

2015年初“艺恩咨询”了《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1], 报告中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以异常强大的活力快速增长, 全年创造47亿美元(合人民币296亿元)的票房。在375亿美元的全球电影票房中, 美国占27%,中国占13%;全球票房增长16亿美元,仅中国就占据了75%;在北美票房下降6%的同时中国票房反而增长36%。而早在2013年, 美国电影协会(MPAA)公布的全球电影市场数据年度报告中就已经显示,中国已于2012年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2]。

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理论界对电影产业的进一步研究热情。在“华语电影”得到学术界广泛的热议和积极讨论之后,针对全球化的语境又有学者提出“华莱坞”这一概念。然而在华语电影的普遍性认识仍受质疑的当下,作为“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能否较“华语电影”有更强的包容性和理论优越性呢?同时,为了衡量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市场份额和文化影响力,除了本土票房之外,海外市场收益也成为直观而有说服力的重要参考,同时, 合拍片作为销往海外“华莱坞”电影的主力军也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从合拍片的角度考察华莱坞电影跨国传播中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一、“ 华莱坞”概念的源起及当下意义

2011年12月底印度媒体刊发了题为《“中国坞”:尚不及好莱坞?》①一 文,作者将中国电影产业称为“Chollywood”(中国坞)。这一国外媒体的新闻报道, 虽未引起当时中国理论界的关注和讨论,但却展示出了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已经开始了放眼全球的事实,同时,中国电影实业其实早已展开了这方面的探索。

2009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电影人致力于建立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意识,先后促使江苏无锡以“华莱坞”为命名的电影产业园、香港和内地合办的名为“华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成立,以及2011年七星娱乐集团投资80亿人民币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占地80万平方米的环球影视服务总部基地“中国坞”,还有,2013年9月底,万达集团斥资5 0 0亿于青岛打造“东方影都”。所有的这些产业基地的建设,都是为了加速推动国家电影文化产业的积极发展,助推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然而,这些有关“华莱坞”、“中国坞”、“中莱坞”产业实体的打造, 在当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但正是通过这个良好的基础才能将工业实体打造和理论概念建构渐渐归于统一步伐。目前,中国的理论界对华语电影还没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影像美学和大众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广泛认同感和辨识度。那么,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理论界应齐心协力地给予应有的理论建构,尽快使 “华莱坞”的概念得以丰富和发展起来,并与电影产业实体一道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标识的电影文化输出,这是摆在当前理论界和产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某莱坞”的命名及现象,显然是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同时还有“宝莱坞”和鲜为人知的“瑙莱坞”(尼日利亚) 等非英语国家电影制作“梦工厂”的启迪与激励。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因为其强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雄踞全球主流市场。虽然美国的电影产量不到世界电影产量的百分之十,但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却占据了近 九成的世界电影市场份额。

而“宝莱坞”、“瑙莱坞”的崛起, 除了影像所承载富有民族本土特色的视觉风格和文化符号之外, 从政策投入、资金支持也体现了印度和尼日利亚两个国家对电影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凸显了其文化主体性的艺术自觉。除本国外,世界其他不同地域的观众,正是通过观看“宝莱坞”、“瑙莱坞”的影片而感受不同的意识形态、民风民俗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冲击。

国内,“华莱坞”这一概念建构和倡导的主要发起人――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先后发表一系列论文以及编著专著,率先以其理论敏感做了可观的探索性研究。他认为“华莱坞(Huallywood)就是华人、华语、华事、华史、华地之电影也,即它以华人为电影生产的主体,以华语为基本的电影语言,以华事为主要的电影题材,以华史为重要的电影资源,以华地(包括中国内地、台港澳和新马美等国华人集聚区)为电影的生产空间和生成环境。换言之,华莱坞既是物质层面上的具体性的空间、地方和电影媒介、电影产业,也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性的符号、历史、文化和愿景。”[3]

二、“华莱坞”合拍片国际传播的主体性

“华莱坞”的提出旨在从宏观意义上整合两岸四地电影业和跨国(区)资本运作的状况,包括数量不断增多的合拍片在内,“华莱坞”的概念更多的是对全世界亮出的一张名片,将整合政治意识形态、地区地理边界、文化壁垒的理论范畴运用到考察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全球华人普遍心理认同的华语电影研究中,在巧妙回避了“华语”的内在概念在语言学的争论之后, 将研究范围扩大涵盖至整个华人世界,凸显华人文化、东方神韵的价值与意义。

( 一) 新世纪以来合拍片的发展及状况

对于合拍片,在此,我们主要论及国别之间的合作,对于港台和内地的合拍片,我们统一到大中华区文化共识的概念范畴之下,都属于中国电影。首先,从亚洲来说,东亚的日韩在整个亚洲的文化影响力依然处于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尤其是韩国,可以说是整个亚洲流行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进入新世纪,韩国电影中温和的家庭孝道观念、都市丽人的时尚服饰、青年男女的纯爱煽情、现代活力的都市风情等元素都成为韩国商业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在整个亚洲逐渐取代日本成为流行文化符号,变为青年一代竞相追逐的“韩流”。比如新世纪初,郭在容的《我的野蛮女友》上映,迅速形成一个震荡亚洲的流行文化旋风。韩国影剧一度成为中国家庭茶余饭后必需的文化快餐。近十年随着中国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发展,韩国电影在新世纪初的热潮虽有所减退,但韩国影视文化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制造大众认可的消费热点。比如, 2013年一部《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席卷整个亚洲,主演全智贤和金秀贤更是受到观众的热捧。所以,韩国电影文化继承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儒家文化内核,同时在现代城市文化中又总是能推陈出新地保持文化产业的领先地位。那么,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的大环境下,中韩各自出于各自对文化输出与国际市场占有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合拍片越来越多, 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进“中韩合拍片”的发展。

相比韩国,日本由于地缘性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本与内地的合拍片要远远少于台湾、香港与日本的合拍片,而且中日合拍电影中,中日战争也是主要表现的主题,像是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都有与日方的合作。中国电影中的配乐由日本人担任作曲的就更多了, 像《太阳照常升起》(久石让)、《赤壁》(岩代太郎)、《太平轮》(岩代太郎)、《画皮Ⅰ》(藤原育郎)、《画皮Ⅱ》(石田胜范)。这种现象似乎很奇怪,中国也不乏音乐大师, 为何日本音乐家频频出现在中国电影配乐中,而且音乐风格不乏很传统的“中国风”呢?这更能说明中日文化的近亲性,但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到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力,显然,日本在电影配乐方面比中国享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比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电影的合拍状况,中国依托日、韩、东南亚等主要电影生产国,把更大的电影市场的拓展和文化输出,向更广阔的欧美市场扩展。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的合拍片渐渐增多,合作模式由起初故事创作的背景和场景等中国元素的加入,到中外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这主要以美国和法国为主。引进外资和外籍演员的合拍片由于水土不服往往在国内国外都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而加入中国元素和资金的欧美影片、或由欧美导演创作的华语片反而时常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可以说,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合拍片, 还处于对不同文化主体精神以及制作流程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阶段,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与欧美的电影合拍才刚刚迈开脚步。

( 二) “ 华莱坞” 电影文化的跨国主体性

根据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数据,2012影年产量700余部,但全年销往海外的影片却只有区区75部,销往80个国家(地区),共计199部次,其中合拍片为46部,比例高达61.33%;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10.63亿元,不到国内票房的10%,比2011年海外营销额20.24亿元 同比减少48%。2013年上半年共有23部影片, 销往19个国家(地区),共计88部次,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5.14亿元[4]。2014年度海外票房百强之中中国电影仅有17部且播映范围有限,盈利最高的《心花路放》位居海外票房榜第24位,但与票房排名第一的好莱坞超级大片《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仍相差巨大。这说明中国电影从根本上还没有在欧美市场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就算跟日韩电影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中国电影都显得很乏力。因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当下电影的语汇形态和内在文化品质在欧美文化接受语境中还没有形成广泛的认知基础,观众对中国故事的消费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李小龙功夫文化的传奇想象和成龙“后功夫文化”棍棒喜剧的消费中。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巨变带给中国当下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没有在中国商业电影的叙事语境中很好地反映这一历史进程引起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深层次变迁的背景和动因,而更多电影题材的开发一味聚焦于不承担时代叙事价值的纯娱乐的叙事狂欢中,要不就是在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对创作视角和美学风格的追求大都缺乏严肃的态度,以随意拼贴和拆解的后现代解构的创作特征, 陷入个人化的商业功利主义浪潮。

目前的合拍片大概有几种方式,一是外方主导制作,如《功夫梦》;二是中方主导制作、外国演员出演,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三是外方只是资本的介入,外形上是纯粹的华语片。合拍片的创作,电影项目和团队的组建以及资本的构成和运作都不是问题,最难的是,如何在合拍片中突出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就是必要关注的问题。“合拍虽然意味着文化、民族、人员的交流,但也隐含了交融之中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在实际拍摄中,这些主观意图不仅难以实现,而且由于自身影视力量的弱势,文化输出严重受阻,甚至导致了国家形象的危机。”[5]

比如,《面纱》、《黄石的孩子》、《谍海风云》,《雪花秘扇》等合拍片,从国际明星到颇具噱头的故事再加强大的投资和制作,无一不是豪华阵容,但是,片面追求反映旧中国的环境背景, 极力表现过去的历史,诸如破旧、贫穷、肮脏、瘟疫四起,或者强行将悬疑和爱情置于战时的上海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为迎合他者的想象而对“小脚”和传统手艺猎奇性地大加书写,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叙事结构错乱无章,这是很难取得国内观众的文化认同。除了技术的因素,影片的艺术品质主要体现在导演的艺术追求和风格的形成,因此,合拍片的项目构成中,导演还是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如果是让外国导演拍摄中国题材的故事,能否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就是成功的例子,筹备期长达七年的《狼图腾》由中影集团、北京电视台、紫禁城影业等中方企业立项,邀请法国名导让・雅克・阿诺率领其团队制作,赢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而成龙参演的电影《功夫梦》显然就是通过表面上中国的“功夫梦”展现内核里的“美国梦”,实际上是美国视角和文化精神的又一次体现,影片的全球票房收入达到16.35亿元,其中美国的销售成绩为11.96亿元,约占该片全球票房总收入的73%。接下来,张艺谋正在拍摄的魔幻大片《长城》和中美将要合拍的《西游记》如何体现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是令人期待的。

三、“华莱坞”电影文化国际输出的对策

“华莱坞”的构想是强化民族电影文化的概念,显然“华莱坞”的指称是要超越“国族论”电影观的视角,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电影格局进行文化扩散和影响的战略意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针对华语电影国内电影票房的节节攀高和海外市场份额逐年萎缩的尴尬处境,就是要中国电影也像好莱坞一样构建民族文化的国际视野,在世界电影格局中提振华语电影的主体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得华语电影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内电影市场经过市场竞争和政策支持已阶段性地取得喜人的成绩,而如何让中国电影在海

外也产生深度影响力,更好地接轨世界电影市场是“华莱坞”电影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跨国、跨文化的语境下提升“华莱坞”电影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减少政治干预,成立“华莱坞”规范的电影行业的管理机构,政府把文化产业主体权利过渡到以行业经济体为主的行业执行组织机构,精简人员配置和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以行业组织机构为主,成立二级或并列的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对不同的电影产业领域提供专门的研究和顾问的服务体系,产学研进一步紧密结合,从而弥补高校教育对脱离电影制作和电影市场而进行纯学术研究的不足。

其次,在创作上,电影从业人员应共同努力、动用智慧,在积极学习“好莱坞”等世界电影大国产业发展模式和类型电影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能够传播中华文化内涵又符合国际卖座电影制作规则的路子来,更新已有的尚不完善的思想观念、操作方法和制作模式,拍摄出具有普世价值、反映人类共通情感、担负文化使命感的优秀佳作,让“华莱坞”电影以新颖的创作理念、优秀的电影文化内涵、精良的技术包装在世界电影格局占有一席之地,赢得欧美观众广泛的接受,力争取得海外票房佳绩。

第三,在观念和宣传模式上,吸引不同行业的资本构成,除了对电影创作的大力支持外,还应在中国电影产业相对薄弱的营销环节夯实基础。鼓励国有和民营电影公司设立专门的海外营销部门,集中加强海外宣传和推广的工作。加强“华莱坞”电影的国际推广力度,建立海外营销的大本营,对已有非英语国家电影成功营销的推广案例进行分析,取长补短地找到一条属于“华莱坞”电影正确积极的营销之路。

最后,还是要落到国家电影整体战略的宏观支持。像韩国电影,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政府一方面要下放过于集中的权利,给专业化的行业机构一些适度的权利让渡,同时在国家文化宏观发展战略中,对电影产业要给予一定政策的倾斜,进一步刺激中国电影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扩大世界电影文化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完善中国电影技术专门领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机制,在软硬件上都突破性地取得真正具备世界竞争力的各种团队和制作基地。“华莱坞”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催生的一个概念,尽管还没有引起学界普遍的关注与重视,但是,配合当前中国日益发展快速的电影市场及全球文化输出的国家战略,建构“华莱坞”的华语电影大概念已经是一个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电影完整电影产业的起步晚,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尤其是落后于美国百年电影产业完整的体制和雄厚而成熟的资本运作机制,因此,不管是产业领域的实践理论建构还是纯粹的学术理论探讨,“华莱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同时,当下的中国电影在电影技术和文化品质上还不足以与欧美大片相抗衡,在世界市场上还没有形成自主的电影品牌效应, 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大力推进合拍片的产业扩张路子,通过电影资源的优化互补,把中国电影在国际化视野中的整体品质提上来,然后进一步依靠自身的进步逐渐拜托对国外人才和技术的依赖,从而真正铸就具有国际品牌和竞争力的“华莱坞”电影。

[参考文献]

[1]李蕾:《――中国电影贡献全球票房增量的75%>》,《光明日报》2015年01月07日09版。

[2]邓林,美国电影产业研究课题组:《2012年美国电影市场分析统计报告――美国电影产业研究课题组》,《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第435-460页。

[3]邵培仁等著:《华莱坞电影理论:多学科的立体研究视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电影产业概论范文第2篇

电子商务具有快速与简洁的巨大优势,大大改变了企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减少各类环节,降低成本。对于会计而言,电子商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了解电子商务对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对于会计工作有着诸多好处。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过去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积累的概念观念和理论总结,也是会计各项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工过去的实体会计方式而言,会计基本假设是正确无误的,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会计基本假设也在不断地产生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必须要有实际存在的实体企业作为主体,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应用,出现在在网络上存在的虚拟企业,对于这些虚拟企业的会计行为就要应用代替原本会计主体的实体概念产生的相对的“主体”概念,这个概念能更好的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也即在企业一段时间内继续以既定方式经营为前提,来核算财产计价和各类财务情况。然而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其产生和消失迅速,是以暂时性的需要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需要消失而即刻解体消失。难以用持续经营假设加以核算。旧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适用工虚拟企业的财务核算。

可以在旧的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存续期和清算价值等概念,以更好地对虚拟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衡量。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习惯工按照时间和公司经营方式将会计行为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期间。在过去的情况下,公司的交易过程会计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时间,而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交易与会计行为从被动变为实时,旧的会计方法意义消失。对于新的会计行为而言,应当立足于实际需求,实际情况实时加以记录。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即使用同定的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会计行为的单位。这个假设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同定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然而在网络时代的虚拟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偏向虚拟的数字货币和信息交易,传统的货币计价难以对新型的交易价值进行衡量。旧的货币计量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2.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旧的会计要素分为财务状况基本要素和经营状况基本要素,用这些要素来衡量公司的经营情况与经营成果。对于新的网络化的经营情况而言,这些要素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各类情况,在衡量中会产生错误。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和要素来反映新时代公司的经营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要素能够更好的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与经营成果,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所服务。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是以权利和责任作为基准衡量交易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现金的交付衡量交易行为的发生。优势是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然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交易的过程在一瞬间即可完成,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意义。相比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更适合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衡量方法。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也即按照财产成本产生的价格计为价值,并在之后不再加以变动。这一原则的首要前提也即持续经营假设。然而对于虚拟公司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并不适用,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虚拟公司资产,不足以正确反映虚拟公司各项资产诸如金融工具,虚拟货币等的价值变动,对于虚拟公司的资产衡量,一般使用实时计价的方式。

3.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用纸笔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电子商务下的会计更多的采取无纸化办公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的重点,各类地产设备等同定资产相比,虚拟资产和电子货币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点。利用财务软件进行电子办公,直接能够发送报告结果,更为便利明确。

4.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首先,由于电子银行和虚拟结算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和交付变得更加便利。其次,地理位置和距离对于会计效果不再影响,会计可以毫无阻碍对远处的交易加以核算。第三,岗位发生变化,一些岗位变的不再需要人员,一些新的岗位产生。最后,新的核算方法和准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新的素质与能力。

5.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中,会计报表一般基于会计期间情况加以编制,不能快速反应使用者所需信息,在新的电子商务的情况下,会计报告可以实时发送,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电影产业概论范文第3篇

益最大化的文化产品。对于引进的影片来说,片名就是影片的商标,是影片的广告,它所起的作用是影片在海外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虽然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还有争议,但笔者认为它对于电影名翻译这种目的性较强的翻译领域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 电影片名翻译 商业价值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德国两位著名理论家赖斯(Katherina Reiss)和弗米尔(Hans J.Vermeer)“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提出,给世界上研究翻译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为一些违反某些现在翻译标准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功能目的论”的核心概念为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该理论使翻译的研究跨越了语言层次,突破性地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讨论,提出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它更是译者目的的实现。对电影名的翻译而言,其目的决不能仅仅局限于翻译行为本身,不能停留在实现电影名艺术性、文学性、概括性等普通价值层次上,而应力求实现电影名的翻译在电影产业化操作中巨大的商业宣传价值。虽然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还有争议,但它对于电影名翻译这种目的性较强的翻译领域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二、功能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译论家Hans J.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Skopos”为希腊语,意为“意图”、“目的”、“功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为德国Katharina Reiss。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一书中,以等值理论为基础,提出理想的翻译应该使译文和原文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实现对等,但她又指出翻译实践中又存在例外,即有时由于“翻译要求”的某些特殊需要,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特征可能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功能考虑比等值标准更重要。

1984年Vermeer在与Reiss合著的“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正式提出Skopos theory,其核心概念为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是目的论中的“目的法则”,也是最高法则。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受众,即处于某种文化背景中,拥有特定知识结构,特殊期待和交际需要的译文接受者。Reiss功能翻译论是以原文为中心的,而在Vermeer“目的论”中原文被降到了次要地位,“源语文本已不是译者的首要依据,源语文本只是译者在翻译前需获得的诸多信息的一种”。在对翻译概念的界定方面,目的论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以原文本为基础的符号转换,而是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而进行的复杂行为。Vermeer认为翻译就是“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环境下的目标目的和目标受众制作一种文本。”

三、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电影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在实现电影名一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商业价值,所以,任何一种能达到此目的的翻译方法都可以被采纳。电影片名常见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电影片名的直译是根据原语和译语的语言特点、修辞特点,力图再现原语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当原语与目的语能够在功能上达成一致时,这不失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如:“Anna and The King”《安娜与国王》,“True Lies”《真实的谎言》,“Dance with Wolves”《与狼共舞》,国产影片《英雄》“Heroes”,《秋菊打官司》“Qiuju Goes to Court”,《一声叹息》“A Sigh”等。

2.意译法。电影片名过分直译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从而降低观赏欲望。为了使观众真正理解原片名的内涵,译者采用意译方式,通过增词、转类、扩展等手段以实现片名的信息、文化及审美价值。“The Interpreter”《翻译风波》,“Speed”《生死时速》,“Just Married”《新婚告急》,《寻枪》“The Missing Gun”,《城南旧事》“Old Days in Southern Beijing”等就是运用意译法的成功范例。

3.直意结合法。这种译法介乎直译和意译之间,既保留了原名的一些成分,又加上了一些内容概括。美国1939年拍摄的电影Waterloo Bridge讲述的是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伦敦的一次空袭警报中,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与芭蕾舞演员玛拉相遇于滑铁卢桥上,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坠人情网。然而,由于战争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最后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之下,香消玉陨。《魂断蓝桥》的译名既保留了原片名中的“桥”(Bridge),又考虑到内容是爱情悲剧,加上“魂断”二字,可谓恰如其分。该译名不但避免了直译为《滑铁卢桥》引起的歧义,而且,译名也很雅,“魂断”二字“颇具文学意境”;另外,译者变通借用了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蓝桥相会的传说,使之更易为我国观众所接受,精彩的片名与精彩的内容使这部影片在我国长映不衰。

4.创造性编译法。在直译、意译均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原片的内容甚至失去原片的韵味和特色时,译者会以原片为基础,进行创造性地改编翻译。有一部美国校园生活片,片名叫Mr.Holland’s Opus。影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贺兰先生的故事。贺兰先生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30年,他“不富有,也不出名,但他的成就超过了名和利”,他所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受过他的影响,他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作品(opus)。片名直译应该是《贺兰先生的作品》,现在译为《春风化雨》,译名比原名有更深刻的主题意义,展示了影片看似平凡实际上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去体会一个教师水滴石穿、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个译名的妙处还在于它寓意深刻,得影片之神髓,让观众产生美好的联想。“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常用于比喻良好的教育。看到这个译名,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起古典诗词名句“润物细无声”,还会联想到“园丁”,从而对影片中的老师肃然起敬。同时.美妙的译名也像一件艺术精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四、结束语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目的论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译文的交际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目前电影名的翻译来说,我们应在实现其艺术价值等一般性价值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它的商业价值,即在保留电影名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其广告宣传的作用,提高其市场营销的效率。但是,强调电影名翻译的商业价值,一定是在保留电影名艺术、文化、审美等价值的基础之上,切不可为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而丢弃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及语言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

电影产业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产业化 商业电影 产出机制 商业诉求 市场预测 异业结合

“产业化”作为提法和做法蔚然成风。产业化内涵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群存在并达到一定的被社会承认的规模,该企业或组织群正试图实现从简单集合到质的变化,并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化既是电影行业改革的任务,也是其发展的目标,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楚的从相应的政策辅导、生产体系的宏微观整合、市场结构的重新认识划分、异业结合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升级、电影生产观念的变革等不同角度感触到电影行业产业化的迅猛进程。

如此进程决定全行业有必要更为严肃、全面、慎重地重拾对商业电影的研究,不仅要为商业电影正名,更要为商业的发展做好理论铺垫。

一、“商业电影”的基本含义

商业电影,就其概念而言,包含商业叙事和商业运作两层含义。

商业电影一定逐利。商业电影一直伴随着电影工业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商业电影”自有其美学追求,但是“商业电影”这个概念绝非只是一个美学概念。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使用经典的电影美学批评的语言系统对商业电影进行鉴赏,但是,商业电影的评价体系不止于此。

“商业电影”也并非只是一个描述电影类型的概念。“电影类型”和“商业电影”的出现都和电影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前者用于描述电影文本特征,后者用于描述电影操作规律,有关于电影的产出方式和机制。换句话说,商业电影可能是类型概念中的“西部片”,也可以是“歌舞片”或其它。

商业电影指的是在市场环境中,按照商业项目运作规律进行生产的电影,在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要求的前提下,以投资汇报率(ROI)(投资回报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报率〈ROI〉=年利润或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为主要成败衡量标准的电影。

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对立吗

“商业”不“艺术”,“艺术”拒绝“商业”是很盛行的看法。事实上,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对立起来绝非解决理论困境的出路。

在电影产出机制和运作模式越来越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传统定义下区分出来的商业和艺术电影的分界渐趋模糊。“商业电影”未必不“艺术”,“艺术电影”未必不“商业”渐成常态。

电影是使用影像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手段,这种手段本身就具有其艺术性。所以,命题“电影是‘艺术’的”为真。于此,“艺术电影”这个概念得以成立的科学性和价值面临挑战。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都植根于电影艺术(文中使用的“艺术电影”和“电影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端正两者区别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作者本意),那么“艺术电影”显然同语反复。不妨更广泛和规范的使用“作者电影”和“个人风格电影”来替代“艺术电影”这个提法。于此,“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对立关系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不妨把所有的影片都称为“商业电影”。区别在于不同的影片其商业性强弱存在差异。使用如下的“电影商业性曲线”来进一步澄明这一观点。

位于上图区域Ⅰ的影片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典型商业片。位于上图区域Ⅱ的影片个人风格强烈,我们不妨将其继续称为“商业电影”,只不过是“很不商业”的商业电影。事实上,我们很难让影片绝对入位于Ⅰ或Ⅱ集,大多数影片都位于两者中间的过渡阶段(如Ⅲ或Ⅳ集的区域)。如果《夜宴》归入Ⅲ集,《太阳照常升起》就可以归入Ⅳ集。这不是在衡量影片品质,只是判断其商业性强弱。

该观点不仅可以解决“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无谓对立,同时也可以作为商业电影研究的基本理论背景。

三、商业电影是尊重市场口味的

市场由消费者组成,“消费者口味”就是“市场口味”。商业电影对市场/观众的尊重主要包括:

尊重观众的基本观影习惯。商业电影的长度一般都在90~120分钟。长期以来,观众已经习惯这一定势。如果时间过短或过长,观众会感觉不被满足或疲劳,从而娱乐消费效用(事实上,影片时间过长还会增加放映成本和减少放映场次,这都对商业影片的赢利会产生影响)降低。

商业电影尊重主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商业影片绝对不会严重挑战大多数观众业已形成的道德和价值体系,据此确保避免影片边缘化。边缘化意味着远离市场大众,这绝非商业电影所愿。

商业电影尊重观众基本的电影消费认识。于大多数观众而言,“看电影”首先是娱乐活动。电影制作者不能像编写教科书那样制作影片,应该寓教于乐、“先乐后教”。商业电影还需要尽量反映社会热点。“社会热点”不等于热点事件,“热”在社会价值的普遍投射。于是,古装和时装都可以很商业。

“市场口味”包含的内容复杂,也很微妙。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对其充分重视乃是为“商”之道。

四、商业电影以赢利为重,重视版权开发

商业电影以赢利为重(但是,这和商业电影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并不冲突)。所以,商业电影对于开拓资金回笼途径一向积极。这就需要合理地进行电影版权开发、分割与交易。“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电影版权不只包括署名权、影院放映权等简单的几项权利,还包括更丰富的内容,如电影的网络播映权、舞台剧改编权、人物形象使用权等。版权开发指的是版权拥有者将其拥有的版权进行拆分和转让,通过不同的产品形式,在不同的市场区域与不同的人群形成买卖关系,从而获得版权收益。这些操作对于商业大片的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五、商业电影在影院市场上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所谓产品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一般分为介绍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商业电影的介绍期就是影片的映前宣传。增长期往往表现得很不明显。如果影片周四上映,很快就会迎来以首周末、次周末为主的成熟期。然后就将进入产品的衰退期。

商业电影的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很重要,就目前内地的市场统计数据来看,首周末票房往往会占据到最后总票房的约三分之一。影片《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投名状》的首周末和总票房分别约为7400万、9600万、8000万和2亿、2亿9千万、2亿6千万。首周末票房在总票房中占比均超过3成。

首周末票房之后的次周末票房以及往后,票房的增长幅度会明显降低,直至影片完全退出市场。这就足以证明商业电影在影院市场上会于上映之后很快成熟期并很快衰退(作者曾经撰文专门论述其中原因,此处不再展开)。

商业电影的操作者期望“快速成熟、缓慢衰退”,但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现实的“快速成熟、快速衰退”无所谓利弊,这是市场规律。商业片期望更好的票房收益,应该尊重规律努力做事,而不是期望规律扭转奇迹发生。

六、商业片创意的团队特征

“创意”对于讲究内容为王的影视行业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某些商业性很弱的影片其创意可以基于个人灵感。但商业片不可以。商业片的最初概念可以源自个人工作,但一个完整的商业电影创意,必须团队工作。观众的构成和趣味以及市场状况非常复杂,期望依靠个人力量来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是不现实的。

团队创意的方法用于电影生产很容易让电影成为“流水线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影的创造性。但对影片的商业性而言,并无害。

七、商业电影通常期待跨文化/经济领域营销

商业电影的运作者一定希望拥有更广阔的销售区域。对于某些超大制作成本的影片来说,任何一个单一的经济区域都无法满足其资金回收的要求,跨文化/经济领域的营销成为必然。

进行跨文化和经济区域营销,要寻找区域市场的共同点。这正是那些商业大片不约而同开始关注视觉刺激的重要原因――通过感官刺激能让观众获得是不同市场区域最大的共性。所以,我们应该更客观的看待那些屡遭贬斥的沉醉于制造宏大场面的商业大片――不是他们浅薄,而是市场和现实残酷。

八、商业电影重视市场预测

所谓市场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商业电影的操作一定重视市场预测。

商业电影项目对市场的预测主要包括对观众群(包括特征和规模)的预测、对上映区域的预测、对市场收益的预测以及对政治风险的预测等。准确的预测对于商业电影项目及时调整内容很重要,也是预见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商业电影项目的预测可以在影片筹备、宣传、启映前等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阶段进行的预测其标准和内容各有不同。总之,为确保资金回收顺利、安全,商业电影项目应该重视市场预测并据此调整工作内容。

九、商业电影重视异业结合

品质优秀的商业电影往往会成为异业结合的大平台。片中软广告和放映时的随片广告就是非常典型的异业结合模式。

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异业结合最大的好处在于得到资金支持。对于非电影行业来说,与商业电影合作直接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影响,溢出利益(也是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销量。异业结合也是电影行业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步骤。所以,把商业电影的研究放置到异业结合的平台上分析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电影产业概论范文第5篇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083243.9平方米,(其中旧校区210800.9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881万册,电子图书6059.93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33人,其中正高级95人,副高级27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54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614人,硕士170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八大门类55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建立于1986年。本科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学(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专业。现有专业教师6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1人,讲师24人,助教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8人,在校生792人。设有声乐、钢琴、器乐、作曲、音乐学、艺术实践等六个教研室和琴房与乐器管理中心。2015年首批艺术硕士生正式入学。

1、音乐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表演理论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创新型音乐工作者,具有创新精神与一定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包括声乐演唱、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演奏以及指挥等专业。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系统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电子/ 电子计算机音乐方向基本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在中等和高等学校进行多媒体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及创作人员以及从事其他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等多媒体编辑制作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较强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实力的创新型音乐工作者。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民间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训练、民间舞素材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等。

2、舞蹈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民间舞素材训练、现代舞训练、舞蹈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舞蹈剧目表演、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等。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画、油画、版画、动画、中国书法与绘画五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增列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1人,硕士15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平面设计和数字媒体两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和材料应用,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驾驭信息生活,塑造未来生活方式,具备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与工作的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在艺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研究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课程设置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统一性、应用性、实践性。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空间造型与设计能力,拥有良好的环境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室内外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家居用品和展示设计两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优秀的产品造型与设计能力以及一定的产品策划、包装、宣传能力,拥有良好的产品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居家产品设计、展览与展示设计、创意产品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分为成衣设计和服装制版两个方向,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流行预测,同时能把传统美学精神和民俗中的设计元素融进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影视艺术系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是山西省内高校首家独立建制的影视教育阵地,下设影视文学、播音主持两个本科专业;影视理论与批评硕士方向,承担着600多名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工作。影视艺术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过硬、专业素养精深、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工23名,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博士3人,兼职硕导2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名。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6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元/年)

计划数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640

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广西、辽宁、内蒙古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甘肃、湖南、江西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甘肃、湖南、江西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南、湖南、甘肃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2016年艺术类分省专业测试时间表省份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类别

考试报名地点

山东

1月18日-2月16日(网报)

2月20日

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济南市招办统一的考试地点(济南)

江苏

1月31日-2月4日(网报)

2月15日

美术

南京晓庄学院

河南

2月16-17日

2月18日

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文学

河南郑州市24中

黑龙江

1月18-19日(网报)

1月23日

美术

哈尔滨华德学院

江西

1月8日-1月16日(网报)

1月20日

美术、音乐、舞蹈

南昌大学

湖南

1月28-29日

1月30日

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甘肃

1月19-20日

1月22日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

兰州城市学院

辽宁

2月25-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