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农科院校;教学质量;连续性;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S126

Discuss on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O Yu-dong

(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 nan, 450011, China)

Abstract: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fewer and unreasonable courses,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hierarchy of courses in the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many years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in computer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s are proposed for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he grade, continuity and level of teaching are proposed. The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is improved greatly.

Key words:computer teaching; agricultur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省略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2] 张玲. 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 职业技术,2008(11): 15-16.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改革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就刻不容缓,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普通高校中也就成了每一个专业和每一个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求。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和使用在每一行业都显得太别的突出,成了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种工具,从国家对计算机的推广要求上也说明了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那么,普通高校就要结合现有的教学状况和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如何更好的调整高校计算机专业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以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没有从专业性质上出发。

在高校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学习、使用、应用、掌握的深度来讲都有不同的要求,从事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计算机教育是有层次的,在不同的专业上不能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本着本专业的应用和本专业的性质去开设计算机课程加强对该专业使用计算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没有侧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教育必须认真研究专业的性质、专业的方向、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和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不能一刀切。客观实际决定了计算机教育是有层次的,高职不同于高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软、硬件方面作过高要求,而应在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上加强训练和培养,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与现实经济结合起来,应用知识去创造价值。

(三)高职计算机教育设施落后。

有些高职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该课程的认识不清,硬件的不到位和落后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往往会给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很大障碍,必须提高和扩大设备的投入和更新。

(四)高职计算机教育课时量不够。

近几年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投入的课时比例非常的少,基本上是48课时32课时,甚至更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课程的教学质和量都根本不能保证。

(五)学生对高职计算机学习态度不明确。

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有所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基本操作自己已经掌握了,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简单,学习上不认真,不踏实,不努力,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实学生的这些操作和认识上都存在不规范性,没有真真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和领悟。

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在飞速的加快,社会和行业在人才上也有了多种需求。针对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朝着实用性,综合性,复合型、一专多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和专业性发展。

(一)实用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都应面向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知识。因此,在高校夯实基础理论十分重要。本着高职教育的目标关键是要看所讲的理论是不是直接面向计算机应用的理论,是不是能为实用技术提供直接理论依据的理论,以实践性理论为引导理论。

(二)综合性。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知识点多,知识层次多,从计算机的硬件到软件,从系统软件到应用软件,从办公到数据库,从网页设计到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性。

行业特征的专业性也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专业化,不同专业的人才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或者工具,高职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侧重点就要发生相应的偏移。让学生在该专业上有足够的突破和获得实用的技能知识以及有足够的抗竞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复合性。

计算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社会在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一型的人才在社会大的浪潮中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要求人才快速转型,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多样化的人才,高职教育完全符合社会这一需要,高职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上应不断补充新的实用计算机技术、技能和知识,并用于教学实践。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学院计算机教学改进的探讨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本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应从教学大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调整。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旨在培养一批实用性,综合性,复合型、一专多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采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能有突破,偏向实践性环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附带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三)强化技能训练。

计算机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开设其他与计算机有关的技能课程。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这门工具和其他的专业或者行业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

(四)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

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恰当安排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成立计算机学习小组。以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激发和启发学生去学习,结合实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观摩学习,增大硬件投入,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许元朋.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科技资讯,2010(4).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6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但是主要还是体现其娱乐的功能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辅助教学和就业的功能,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系统的学习,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教学需要首先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功能性的准确认识,进而结合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和专业的属性,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1 强化学生计算机功能性认识

1.1 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由于中职学生所属的学生范畴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他们理解的计算机教学则主要是其娱乐性,把计算机课程理解为娱乐休闲课和不重要的学科,因此,面对如此现状,首先,教学要让学生明白,中职学生自身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和就业现状;其次是要让学生明确计算机对于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来就业需求的重要功能性作用。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也使得它也成为现代社会学习交流和工作的必备工具,加强计算机的功能性学习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虽然有的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薄弱,但是可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却很有天赋,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1.2 中职幼师学前专业的就业属性和对象的特点

由于中职幼师学前专业所面临的就业属性和就业对象决定了其计算机学习的内容组成。幼儿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具备深刻的记忆掌握和模仿学习能力,因此,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则是幼儿教学的核心部分,所以学习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制作和使用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只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计算机课件的使用则能更加的调动幼儿的专注力和模仿力。所以加强计算机功能性的认识和学习是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职业属性所要求的,只有加强了计算机学习,才能在职业领域内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 科学实施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

在端正了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了,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和就业属性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科学地实施计算机教学活动,使计算机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的需要,做好幼儿基础教学工作。

2.1 扎实理论知识

理论基础知识是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中职学生可能会粗略地熟悉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功能性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缺乏,所以教学需要规范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系统化,按照学习和工作需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更熟练地运用于实践,所以说,理论知识是构建计算机实践的必备基石,中职学生要制作出适合幼儿年龄需求和个性特点的精美课件,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包括基础的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各项办公软件的学习使用,中职学生以前可能会简单的使用word、excel,但是对于其中的细节或技术方面的内容还不熟悉,而这些内容则是必备的工作使用范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信息内容逐渐想向深层化的内容的学习。

2.2 加强上机实践训练

上机实践是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必须步骤。所以,教师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口头的使用方法,而是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对于上机实践的积极性远超过课堂上的纯碎性的口头讲述,上机实践对于知识的掌握、记忆和使用情况会更加熟练和持久。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即熟悉各项软件的使用技能,进而很好地为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对于上机实践,教师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而是要求学生正确的使用目的完成操作步骤,比如根据制作课件的需求,制作PPT,动画或声音等等;同时,在上机实践中,学生也可以自主模式计算机操作程序,看看不同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下的制作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发挥计算机的使用功能,拓展学生的实践思维和技能的协调发展。

另外,应试教育下的中职学生,常常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书面考试技能,而对于上机实践则缺乏坚硬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师活动的时候,应多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时间和机会,另外,在考核学习结果的时候,也应该综合学生的书面分数和上机实践分数,这样在考试的压力和驱动下,才能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使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2.3 实施任务分配,拓展计算机实践技能

对于计算机的熟悉和使用,不能只依靠上课时间,教师可以实施任务分配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机房制作系列完整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多形式、多角度的设计,便捷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幼儿教学的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另外,计算机的功能性是不具局限性的,它对于教育教学的辅助也是多元的、强大的,而学生作为计算机的使用者,要善于挖掘和使用这些功能,使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而言,要加强计算机教学,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既要创新教学方法,也要拓展教学实践,强化上机实践技能,同时开放学生计算机的使用程序,突破思维局限,加强讨论交流,享受计算机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实现计算机对于教学的辅助以及强大的驱动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柳.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3,(5).

[2]王静.浅谈中职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计算机的职业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文化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始终把这一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深入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的新情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内容重新认识与安排。我们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对计算机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本文在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Www.133229.Com

2 教学现状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382名高职学生,其中物流专业98人,旅游管理专业74人,应用英语专业59人,工程造价专业71人,市场营销专业80人。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我们现在的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6%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非常满意,理论课能认真听讲,实践课认真练习。有26%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还有38%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满意,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

(2)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意见较多。47%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专业联系得不太多,实用性还不够强。68%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软件。本课程内容应用较广,但课本理论知识太多。超过70%的学生认为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章节的知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以上四种软件的操作应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其他章节的知识,如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太多,不易掌握,实用性也不强。这说明教材和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掌握基本操作”,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已深入并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半数以上学生课后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上网查资料、看新闻、聊天、看电影。这表明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作为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课余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并不大。因为学生的空闲时间有限,而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专业性太强,想通过并拿到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并不容易,这说明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需要有更合理更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

(4)等级考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

(5)计算机教师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计算机技术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调查发现,6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结合新的计算机技术来授课,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很满意,还有32%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老师了解的新技术不多,教授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知识。这说明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向双师型人才的标准靠拢。

3 对策

计算机文化,其内函为“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于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计算机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说明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已紧密地与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结合起来了。所以,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内容丰富、复杂,但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多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对网络、信息、多媒体的内容涉及的不多,内容有的,也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内容偏少。特别是对目前计算机“软件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文化应该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软件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等于一体的多种计算机内容的”一种计算机文化。针对以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现在所承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任务,应本着为社会提供适应性较强高级人才为目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承担起各领域中不同层次对计算机要求。

(1)改变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投影、语音为一体)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兴趣不高,而实践课又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的授课方式,而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讲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因此各院校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进行授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授课能使教师上课内容更注重实际应用,而且,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机器上跟着操作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对“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比较欢迎。

(2)进行教材改革,开设培训课。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意见较大,我们可以采取对教材进行改革、开设实用软件培训课的方法来弥补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1)对教材进行改革:选用或者编写高质量的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教材。本课程的相关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面向高职学生的比较少,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较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难控制,新技术新发展难以体现。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学院的本专业计算机教师资源来着手改革教材,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新发展的教材,建设好本课程的教材,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各个专业,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软件不断出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将来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我们可以在除了现在开设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之外,再开设一些实用软件培训课,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培训,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不同方面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实用软件学习。例如物流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设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数据库技术等。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更好的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服务,而且,每期培训都可以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利用网上课堂。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已深远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计算机的普及,也让计算机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搭建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经本次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有助于学习,85%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教案有助于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各学院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上课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帮助。

在我们学院的网上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等功能,使学生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方便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还可以建设网上习题库,让学生通过习题库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4)采取新的评价机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一定要通过等级考试来体现。有的学院现在采取的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新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总评成绩可划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成绩。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认为应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其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理论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率情况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学生应试现象。平时成绩当中,以上机作业为主要考查部分,这样能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要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师资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队伍应定期“走出去”,了解市场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教师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高校或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以相互学习。教师队伍在人员组成上不但应该有专门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其他从企业中聘请的有经验的计算机的一些专业人才。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有人说过这样一个比喻,说:“计算机和英语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两条腿”。没有腿,人们将寸步难行,可见计算机在现代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希望此分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