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行业研究

电影行业研究

电影行业研究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优惠券; 影响因素; 消费者特征; 自身属性; 外部环境

一. 引言

电子优惠券是以数字新媒体技术承载传播的、关于商品或服务的优惠信息和兑换凭证,是纸质优惠券电子化、数字化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手机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电子优惠券逐渐兴起,并在2000年以后迅速扩展。国内目前的电子优惠券主要分为手机电子优惠券、网络电子优惠券和自助终端打印电子优惠券三种模式。本项目的出发点在于圈定电子优惠券使用范围最广的快餐行业,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影响因素。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项目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快餐行业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影响因素,从内部因素到外部因素将其初步分为消费者特征、电子优惠券本身属性及优惠产品特征和外部环境。消费者特征包括消费者特征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者态度和消费者忠诚;电子优惠券的自身的券面价值、发放方式、有效期及优惠产品类型;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环境。

首先,利用随机数表从北京四环以内的127家肯德基和81家麦当劳中分别找到需要调查的44家连锁店(各22家)。共发放800份,回收789份,其中有效问卷697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做相应的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消费者特征

(1) 人口统计特征

a) 性别

从性别比例来看,未使用人群男女比例与使用人群男女比例相近,相差2.74个百分点。初步判断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无太大影响。运用SPSS软件对性别和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数据进行Pearson独立性检验,得出性别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的Sig=0.467>0.005,即性别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独立。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性别对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没有影响。

b) 年龄

单从使用人群来看,超过95%的消费市场集中于10~40岁年龄段之间的消费者,其中70.19%的属于20~30岁年龄段。20~30岁之间的人群因其职业、收入以及生活消费习惯的影响,更倾向于接受并使用电子优惠券。因此,初步判断年龄是电子优惠券使用的影响因素之一。进一步对年龄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得出sig=0.00

c) 职业

从使用人群职业分布上来看,不同的职业人数在所有使用者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占了一半的比例,其次是工业生产人员、经济管理类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初步认为职业对消费者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有影响的。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职业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Pearson检验,发现职业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独立性分析的sig=0.013

d) 收入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认为消费者收入与其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更喜欢优惠券类的促销活动,而经济水平低的人对价格更加敏感,更喜欢关注有关价格的信息,因此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可能性更大。然而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处理,我们发现在低收入层和高收入层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收入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一步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数据显示, sig=0.936>0.05,假设成立,收入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太大的关系。

(2) 消费者忠诚

消费者忠诚是指消费者由于对某一品牌、商场或者供应商持有强烈正面态度而产生的对品牌、商场或者供应商的承诺行为[1]。本研究中用消费频率表示消费者忠诚度,将消费者分为使用人群和未使用人群,探究其与电子优惠券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未使用人群和使用人群的消费频率分布有略微的变化,在半个月以内的消费频率的比较上,未使用人群为39.74%,使用人群为56.08%,提高了16.34个百分点,可见消费频率与电子优惠券的使用存在关系的。对此利用SPSS消费者消费频率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消费频率与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相关性分析的sig=0.000

2. 电子优惠券自身属性及优惠产品特征

(1) 券面价值

券面价值即电子优惠券的折让金额或折让比例。按照经济效益理论,消费者在考虑是否使用电子优惠券时会权衡其中的利益和成本。调查发现,约85%的使用人群认为使用倾向的最低券面价值是3.5元,随着券面价值的增加,使用倾向先增加后减弱。原因在于券面价值的增加意味着产品原价的增加,此时券面价值已不是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发行方式

发行方式即电子优惠券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途径。目前主要的三种途径手机短信或二维码、互联网下载和自助终端打印。通过这些载体本身特征影响,从而影响到电子优惠券的使用。比如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与方便程度,自助终端打印机的摆放地理位置等,从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中的职业因素也可以发现,占据70.将近一半的使用人群是学生,而这部分消费者相比较其他职业的消费者而言,接触互联网和自助终端机的可能性更大,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可能性也更大。另一方面,不同的途径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不同。调查数据显示,49.68%的使用者倾向于使用手机短信或二维码电子优惠券,自助终端机和网络下载各占四分之一

(3) 有效期

传统优惠券后开始的一段时间使用率比较平稳, 但在有效期结束之前则会出现一个峰值[2]。对于电子优惠券而言,有研究则认为,距离时间越近,使用率就越高, 随后使用率会下降[3]。调查中对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店内经理的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从与店内消费者的访谈中进一步发现,有效期是未使用人群不使用的原因之一,比如对于消费频率在三个月一次的消费者而言,有效期的设置阻碍了其考虑使用电子优惠券的想法。

(4) 优惠产品特征

以往的研究中,项目反应理论发现如果消费者在一类产品中有较高的优惠券使用率,在其他类别产品中的优惠券使用率也较高,消费者对一类产品的使用率越高,他使用该类产品的优惠券的几率也更大[4]。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若将优惠产品按照形式分为套餐、单独产品和可用 于任何产品三类,消费者更倾向使用的依次是单独产品、可用于任何产品、套餐。从快餐的电子优惠券产品来看,单独产品优惠券的产品即汉堡、冰激凌、派等,对消费者而言使用更加方便也更实惠,而相对应的套餐从产品种类上说不一定就是消费者想要的搭配,因此吸引力较弱。

3. 外部环境

在考虑外部环境对优惠券使用的影响情况时,我们主要考虑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消费环境。

(1)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

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主要是通货膨胀因素,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通胀预期都将促使快餐消费者更有效率地进行消费,从而增加电子优惠券的使用率。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上升趋势,九月份CPI同比增长3.6%,社会经济整体呈现轻微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理性的消费者将考虑更经济的消费方式,从而促进了电子优惠券的使用。

(2) 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消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相关群体对于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行为的影响。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43.59%的使用人群是通过亲戚、朋友等周围人群了解并使用电子优惠券。如果消费者周围的人群较多的使用优惠券,或者向其推荐使用,则他将有较大的几率使用优惠券。

四. 结论

本研究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快餐行业消费者使用电子优惠券的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特征中的年龄、职业、动机、消费者态度和消费者忠诚,电子优惠券的自身的券面价值、发放方式、有效期及优惠产品类型;外部环境中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江林.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12.

[2]龚艳萍,许志忠. 优惠券促销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2):50.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

1.引言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将税后收益在股东和留存收益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策略。其作为现代公司理财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制定关系着公司管理层、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企业筹资和投资活动的延续,也是筹资和投资的基础。

以往相关研究中,赵春光等(2001)选取201家A股上市公司,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研究方法研究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得出每股现金股利与股票价格、市盈率、直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张玲等(2009)年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电力行业股利政策与流动比率、股票价格、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量正相关,与负债率、资产增长率、国有及法人股比例负相关;韩宇堃(2010)以我国电力行业为样本,对影响现金股利分配的内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陈立泰等(2011)对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行业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具有显著差异。而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现金股利分配有着独特的特点。本文在前人对电力行业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电力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投资者投资方向提供一个合理的衡量方案。

2.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

H1:派现能力假设。现金股利与电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拥有的现金正相关。

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越多,公司分配高额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而盈利能力弱的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可能性就小。总之,盈利是现金股利分配的基础,高盈利才会有高股利。另外,现金股利反映了公司经营现金流的信息,现金流状况良好的公司更有信心发放高股利,而现金流状况不佳的公司却往往不具有发放高股利的实力。

H2:成长能力假设:现金股利与电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负相关。

成长能力越好的公司对资金需求就越大。为满足公司发展所需要的运营资金,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内部留存现金来弥补巨大资金需求,因此,企业往往选择不发放或少发放现金股利。

H3:债务约束假设:现金股利与电力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务负担越重时,此时选择高额现金股利会使公司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因此,在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时,公司越倾向于发放股票股利而将留存收益用于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而现金股利只能使财务状况更加恶化。

H4:流动性假设:现金股利与电力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正相关。

公司的资产流动性越强,其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也就越强,发放高额现金股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公司资产流动性较差时选择发放现金股利,会进一步降低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H5:股权结构约束假设:现金股利与电力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根据“一鸟在手”理论和成本理论,大股东更偏好现金股利,一方面可直接收回投资,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因此,股权集中度越高的电力上市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因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正相关。

H6:规模约束假设:现金股利与电力上市公司规模正相关。

大公司往往比小公司更容易融资,因此发现高额现金股利的可能性比较大。

3.基于混合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数据与变量

本文选取了2009年以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54家A股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剔除了ST等性质特殊的公司及近三年内未派现现金股利的电力上市公司,以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混合样本,总共得到87个样本。样本相关数据来自新浪财经、和讯网网站。

本文主要研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根据现代股利理论和前述研究假设的基础之上,本文选择每股现金股利作为因变量,选择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具体变量设计表见表1。

表1 混合回归模型变量设计表

变量类型 变量名称 变量符号 计算方法 变量含义

因变量 每股现金股利 Y 现金股利总额/总股本 股利支付水平

自变量 每股收益 X1 净收益/总股本 盈利能力

每股净资产 X2 股东权益/总股本

净资产收益率 X3 净收益/股东权益总额

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 X4 经营净现金流量/总股本 拥有现金水平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X5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 成长能力

资产负债率 X6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偿债能力

流动性比例 X7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变现能力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X8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总股本 股权结构

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X9 Ln总资产 资产规模

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考虑到电力行业的股利政策不同个体之间和不同截面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直接把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1)

式中:—待求的回归系数;—为常数项;—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3.3 实证检验与分析

(1)统计检验

根据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Eviews软件得出模型估计结为:

表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0.734921 0.154365 4.760927 0.0000

X2 -0.034613 0.017606 -1.966034 0.0529

X3 0.014575 0.005171 -2.818585 0.0061

X4 0.010933 0.016849 0.648867 0.5184

X5 -0.000187 0.000300 -0.623235 0.0350

X6 0.001871 0.001127 1.659995 0.1010

X7 0.023045 0.024631 0.935636 0.3524

X8 0.001349 0.000769 1.753590 0.0435

X9 -0.002960 0.009884 -0.299509 0.7654

C 0.011417 0.223735 0.051027 0.9594

R-squared 0.7363946 F-statistic 65.296448

Adjusted R-squared 0.756615 Prob(F-statistic) 0.000001

Durbin-Watson stat 2.219582 Sum squared resid 0.611976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0.736,经调整的=0.757,说明75.7%的影响因素可以由此模型来加以解释,虽然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并不是高,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显著性水平=0.05的情况下,F统计量的值为65.296,相伴概率值Sig.=0.000001

(2)经典假设的检验

对于经典假设的检验,本文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性检验三个方面分别对模型进行检验。

①多重共线性检验。对于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软件我们求出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x1=9.567

②异方差性检验。对于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的检验,本文采用White(怀特)检验,辅助回归模型中包含交叉项,得到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异方差性White(怀特)检验结果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White

F-statistic 0.650385 Prob. F(54,32) 0.9196

Obs*R-squared 45.52253 Prob. Chi-Square(54) 0.7875

从表3中得知,相伴概率值P>0.05,接受原假设,认为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无需对模型进行修正。

③自相关性检验。因为DW=2.2196,接近2,当DW在数值2附近时说明模型变量无自相关性。

(3)经济意义检验

以上回归模型中通过检验的四个变量的系数均符合研究假设,可见其经济意义检验可以通过。

4.结论

(1)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负相关。并且与每股收益相关关系达到了0.7349。这说明盈利能力是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

(2)而解释变量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例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几个变量虽然对现金股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主要与电力行业自身的特殊性有关。

(3)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内在的也有外部的,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本文仅对影响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未考虑国内股市相关环境和制度变化等外部影响因素,故环境和制度因素变化对股利政策的影响是值得作更进一步研究的。因此,电力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不仅要考虑以上因素,还应结合外部环境及行业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增福,唐春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5.

[2]易颜新,柯大钢,王平心.股利分配动因与股利决策[J].经济管理, 2008,(4):45-53.

[3]唐国琼,邹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5,(2):147-153.

[4]周好文,李增福,唐春阳.行业对股利分配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4,(6):62-64.

[5]刘淑莲,胡燕鸿.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4):29-35.

[6]李玲.电力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 2008.

[7]张玲,廖赪,唐超峰.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10):88-92.

作者简介: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影制作行业;业绩;评价体系

一、电影制作行业特点

1.垄断性

根据中国内地上半年票房排名榜,前10名电影由中国公司出品的有3部,发行公司或参与制作的公司主要集中为博纳影业、光线传媒、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贡献票房约57.1亿元,而国产电影(含合拍片)总票房为114.6亿元,仅三部电影就占到了上半年总票房的49.8%。这就使得票房收入集中在少数大公司上,导致市场集中度较高。

2.不确定性高

很多电影是专门为某个节日打造的,比如情人节、儿童节等,具有一定的上映时效,如果被某些不确定的外界因素影响而推迟上映将导致很大的损失。比如近年来涉毒艺人较多,而涉毒艺人参演的电影会要求重新剪辑,会给上映档期造成极大压力,严重影响电影质量,增大电影投资金额,比如柯震东主演的电影《捉妖记》,因为柯震东涉毒而更换演员,重新拍摄部分镜头,增加了7000万元成本。这些外部的电影公司不可控的因素为企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及损失。

3.投资风险高

电影业务收入来自电影版权的销售,以影片票房分账收入为主,同时还包括电视播映权收入、音橡版权收入和电影衍生产品收入等。由于艺术作品是见仁见智的事物,一部原本被看好的电影不一定就有高的票房,并且如果排片量被影院故意减少、排片时间被放在不好的时段,对电影票房有巨大的影响,比如电影《百鸟朝凤》。而且如果一部中等投资国产电影正面遭遇好莱坞大片,可以肯定其票房会惨败,大多数电影属于快速消费,如果没有抓住上映的时机,将来盈利的可能性也极低。虽然在各大门户网站电影都有版权保护,但盗版找到了新途径――网盘,所以这也影响到了后续收入。由于电影市场关键在“人”,观众的心理很难分析,在今年的3月-5月,电影市场突然毫无征兆的遇冷,本应作为黄金档的暑期,电影市场也表现平平,分析师也无法理清导致电影市场遇冷的原因,然而大公司投资的电影多,可以分散风险,而小而精的电影公司可能会深受打击,可能因为几部电影收入的连续受挫导致财务状况一蹶不振。

4.好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现在的电影市场是属于IP和续集的市场,而受观众欢迎的小说版权和人物版权基本都被攥到少数大公司手中,这种电影有大的投资,有优秀团队的制作,有名牌演员出演,所以观众也更青睐这类电影,这会导致小规模的公司经营状况更加雪上加霜。而相反地,那些致力于原创剧本的中小成本的优秀电影或者具有很深的文学底蕴的书籍改编的电影则可能被观众忽略,就算是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也不例外,可能一段时间后才被观众发现,但早与高票房失之交臂。好演员好导演是电影的关键,他们往往前在一些较大的影视制作公司,是电影公司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票房号召力是一部电影取得好票房的有力保证。

5.跨财务年度

一部好口碑的经典电影会电视台不断重播,观众在网站上也会反复观看,这会为企业带来持续多年的收入;部分类型的电影的制作周期也较长,比如今年大火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据说是历经12年才完成,虽然大多数电影没有如此长的周期,但一般的动画电影从剧本构思到上映基本也要耗费2-3年,一个项目在2-3年内持续支出,这为财务经营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和不确定性,可能这个故事在两年后已经不能吸引观众,这也是其他类型公司、其他类型产品所不具备的特点。

6.营销费用高

这里指的营销费用主要指电影宣传费,一部烂电影可以通过好宣传把观众骗进电影院,而演员和导演的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卖力宣传自然要为电影增加不少的成本,单单一部3分钟的电影宣传短片可能要花费上百万元,犹如公司为产品请了一位明星代言人。

二、电影制作行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1.确定评价维度

通过电影行业的特点和其行业业绩数据,我将其分为三个个维度,一个是市场表现,一个是内部管理,一个发展能力。市场表现分为企业规模、客户市场、公共责任;内部管理分为财务状况、投资决策;发展能力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海外拓展能力。对其进行业绩评价不仅局限在公司一个财务年度的表现上,还应单独计算一部作品的业绩。

从垄断性可以得出,企业规模在电影制作行业非常重要,不仅会占有各种好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大量制作规避风险。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我选为总资产、销售收入、产片量;衡量财务状况选择利润总额、EVA、宣传费比重;衡量投资决策选择亏损与盈利的比重;衡量客户市场选择客户满意度、票房占比;衡量公共责任选择公益片支出、公益放电影的机会成本;人力资源选择明星号召力指标;文化资源选择IP支出占总剧本的比重;海外发展能力选择海外票房指标。

2.确定各指标权重

由于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形势,对各个方面和指标的重视程度也会不同,同时一个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经营战略,所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模。

3.定量指标的计算

定量指标的评价计分可利用线性插值连续打分模型无量纲化,转为百分制。

X=u+(pi-pmin)/(pmax-pmin)*(v-u)。

X为某项评价指标;pi为企业对应于统计指标的原始数据;pmax为企业在该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最大值;pmin为企业在该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最小值;u为该项指标得分的下限。

4.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确定各个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加权计算被评价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数。经营业绩评价指数=∑(某项评价指标得分x该项评价指标权重)

5.评价标准

以本行业的平均或先进水平作为评价为标准,业绩得分=本单位业绩/业绩标准值,可以得到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业绩的差距,有助于找出业绩不佳的原因。

参考文献: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记者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电影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影;电影心理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40-02

电影心理学的诞生并不晚于电影理论的其他学科,在国际上,自从有了电影这门艺术,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便应运而生。然而,虽然有着众多前人的抛砖引玉和将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基础,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电影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在电影理论走向繁荣的同时,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却出现了发展滞后的现象,出现与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状况不相平衡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概念模糊

电影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它属于电影理论范畴还是心理学范畴?电影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正是由于这些概念的模糊,阻碍了电影心理学这个边缘学科的建设,使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所谓电影心理学,即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是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依据,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的学科。

电影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电影艺术与心理学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学分为普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又分为军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等等。艺术心理学又可分为文学心理学、书法心理学、绘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和影视心理学等。而从艺术学角度来看,艺术学包括类型学、社会学、创作学、批评学、欣赏学和心理学。因此,电影心理学,从艺术角度讲,它是艺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从心理学角度讲,它又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虽然电影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它不应该是简单意义上的二者相加或相交,而应该是一门独立的理论科学。对于电影心理学的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拿着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影片,而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立足于电影艺术的本体,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及接受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解析。

二、研究力量薄弱

电影心理学,是横跨电影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不但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电影艺术素养,同时还应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站在专业角度对电影创作加以心理学分析,从而引导电影艺术长足发展。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涵盖范围广阔,心理学知识也同样浩如烟海。因此,同时具备二者理论修养的研究者,少之又少。研究力量的薄弱是专业领域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最大障碍。

从电影工作者的角度来讲,随着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也在六代电影人的引领下逐渐演绎出自己的风格,成为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电影领域的发展已经开始得到重视。各大专业院校每年会为国家电影产业输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电影人,都具备良好的电影理论素养,有着丰富的电影理论知识,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他们能精准的掌握从编剧到拍摄再到剪辑的每个流程,可以独立策划一部完整的电影。但是,这其中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的电影人却为数不多。

同时,从心理学工作者角度来讲,与电影产业中庞大的从业人数相比,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大约只有1万人,与我国有13亿人口相比,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按人口比率居于世界末位。而与我们相对应的是,美国只有我们六分之一的人口,却有心理学工作者约20万人,按人口比率是我们的130倍。从这个悬殊的差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国心理学工作的规模确实是比较小的。在如此匮乏的专业人口基数上,再去寻找同时具备电影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确实难上加难。

既然在实践领域都缺乏能够横跨电影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专业人才,那么,在科学研究领域,能够通过客观的理论分析剖析电影艺术,得到系统科学的论述,并能够引导这门学科向前发展的专业人员力量则更为薄弱,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电影心理学停步不前的最大障碍所在。

三、学科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高校将电影心理学设立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学科建设的滞后,也是电影心理学不能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并不乏大批掌握了专业电影理论知识的人才,然而,掌握电影制作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够拍出一部成功的影片;同样,能够策划一部影片,并不等同于电影已经取得了成功。

那么何为成功影片?一部成功的影片,高票房是其成功的必然表现,但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一个值得长久思考的内涵保证了影片的价值所在。凡是成功的电影都是那种能在无意识层面上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决定性的动力群体的影片。 也就是说,一部影片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让观众通过表象的电影符号看到导演批判意识下所掩盖的非理性因素,使观众与导演能够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沟通达到心理活动的交流。

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导演,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电影理论知识,还要掌握部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对自己的创作心理、思维活动、情感意识等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规律把握后,能够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阐释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现象,并能够对观众的心理活动机制产生影响。一部电影,能够调动观众的情感,使其沉浸在电影所透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之中,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进而使人潜意识的本能得到激活,使人受抑制的主要动因从隐秘处释放出来,通过与剧中人物思想行为发生“情节碰撞”,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的内心情结得以揭示和展露,这样的影片才是一部完整的梦幻产品。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学科建设来讲,更为偏重电影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于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普及,更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传授的学科。这种学科上的界限,导致了人才领域的分离化,知识储备的狭窄化,和实践领域的单一化,从而最终导致了电影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四、指导思想错误

电影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术性质的研究领域,首先,它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有其一定的专业划分和领域限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非大众的、非普及的学科领域,要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研究。

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者,首先,他一定要非常热爱,甚至是偏好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譬如研究电影心理学,首先必须对电影艺术和心理学两个领域都具有相当的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其次,要科学的认识电影心理学的研究。所谓科研,是指利用科学的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电影心理学的研究也旨在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通过科学分析的手段得出电影艺术的本质规律,从而引导电影产业的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人类科学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认识人和发展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拥有并能深切体会的,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肃的学科。因此,当人们看电影时,能够通过客观的电影画面勾起自己的回忆,产生心理活动,体验某种心理现象,但那并不等同于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的阐述和分析。同理,人们也许可以根据某部电影感受到某种心理现象,但对这种心理现象的表述并不等同于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能看出电影的表象并不代表抓住了电影的本质。

虽然很多人在讲心理学,甚至有自己对于心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但毕竟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设备支持,对于电影心理学的研究更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如果简单的依靠某些缺少严格科学考证的书籍来进行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必然会导致该研究领域的混乱。

所以,对于那些具有极大热情但缺少专业理论素养的人群,应尽量鼓励并引导他们走上专业的研究道路,尽可能加大对该研究领域的投资,尽可能为这些电影心理学爱好者提供专业的研究条件,改变如今电影心理学研究工作基础薄弱和技术储备匮乏的现状,扩大该领域的影响力,使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能重振旗鼓,展示勃勃生机。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心理学专业人员力量的薄弱和学科间的界限等因素,我国电影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滞后也势必会相应的反作用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因此,加强电影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对相应学科进行建设与完善,是解决我国电影心理学研究滞后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需要其他多类学科的共同努力,努力探索出一个研究人们在电影创作与欣赏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与规律的艺术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 (德)爱因汉姆著.杨跃译.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