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治理措施

土地治理措施

土地治理措施

土地治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水利;土地治理;评估

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土地资源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土地资源评估是土地治理项目立项的首要条件。主要是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品质)进行评估,如耕地(包括水田、旱田)、草原、湿地、林地、江河、湖泊、滩涂、荒地、沙漠、废弃地等。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时首先应确立其要开发土地的自然属性,因为在上面所提到的土地类型中,按照我国现行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之规定[1],国有草原、林地、江河、湖泊等土地属性是不能变的,其他是可变的。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国有,使用权分国有、集体所有、企业所有、个人所有等。主要评估被开发土地使用权属、可利用量及所要开发的土地数量,因为土地使用权所有者是项目建设主体,同时也是项目受益者。

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配套投入,属于内涵型的综合开发模式,其中水利措施无论是从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作用看,还是从占整个农发资金的比重看,都是各种措施中最重要的[2]。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利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用水资源量),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状况,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2)工程设计是否合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扶持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包括总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塘坝及拦河坝的改建、扩建、加固、新建;总装机在5000KW以下的机电排灌站的改造、续建、新建及其配套的35KV以下输变电设备;新打、修复机电井及配套的机、泵和10KV以下的输变电设备;灌排渠道开挖、疏浚、衬砌及配套建筑物;发展节水灌溉所需的建材、管材及喷滴灌设备。(3)工程造价及投资估算是否准确。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国家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件规定,取费标准按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费用构成及标准执行。专家应从工程实际出发,审核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工程单价及材料价格的合理性,核定工程总投资,对于核定后有变化的内容应注明原因,确保投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真正发挥资金使用的效能。(4)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措施。主要考察项目区是否明确了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运行管理制度、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3.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业措施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工程措施是否合理。农业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培肥地力等。主要考察农业措施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其他措施相配套。(2)农业机械化措施评估应注意的内容。农业机械化措施是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应主要评估流转土地规模情况,股份制运行情况,机械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特点和实际需要,是否与农艺措施相结合[3]。(3)投资估算是否准确。

4.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其他措施评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不但要注重项目的技术评估、效益评估,还要注重管理评估,主要考察是否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基本立项条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立项条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本县(市)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面积,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山区不低于5000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应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直接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水利灌排条件;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高30万亩。(2)建设必要性。项目是否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任务、发展规划;项目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需求和发展前途;通过评价项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判断项目建设是否必要;评价项目是否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4-5]。(3)配套措施。林业、科技推广等配套措施,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其是否需要及采取措施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4)资金筹措及投资标准。土地治理项目投资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劳折资构成,投入比例为1:0.5:0.4,其中省级财政承担地方配套资金的80%,县级财政承担地方配套资金的20%,农民自筹资金与投劳折资的比例各按50%确定。国家贫困县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但项目管理费用需按规定比例提取;亩投资标准:平原地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在400元-500元/亩,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一般在500元-600元/亩。(5)组织管理。地方领导对于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项目的组织方式是否有利于当地农民的积极参加,是否把农民的开发积极性作为立项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否召开当地村民代表会议及立项前公示,未达到项目区内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的,不得纳入扶持范围。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P19~21。

[2]王立国王红岩宋维佳编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P167~175。

[3]江振河,《农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效益评价》,CNKI,2004年10月,P18~41。

[4]Mustafa MA,Al-Bahar JF.Project risk assessment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38(1),P46~52.

[5]Ross A S.Uses,abuses and the alternative to the net-present-value rule[J].Financial Management.1995,24(3),P96~102.

土地治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字:生物措施 滇东高原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一 滇东高原水土流失情况

滇东高原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彝族、苗族、回族、壮族、白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914万人口,是云南省人口密度大、少数民族杂居多的区域,随着人口的增加,本来就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由于过渡开垦、粗放耕作、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滇东高原地处中国两大高原的交界地带,在地势上属于大致西高东低的走势,在暴雨季节或者强对流天气之下,整个地理走势的泥沙会携带大量的肥沃土壤倾斜而下,不仅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而且对于整个滇东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滇东高原正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合治理环境破坏,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但是由于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滇东高原的生态环境治理还处于正在恢复改善的初级阶段。

在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重度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11%,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20%,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到整个滇东高原总面积的34.72%,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还是比较严重的。总体上来说滇东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关键制约性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仍然是严峻的挑战。在整个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中,水土流失的重要表现是水蚀和重力的侵蚀,造成整个土地的光裸和贫瘠,水蚀主要发生在雨季里,随着暴雨的不断冲蚀,整个坡面呈现“泥沙俱下”的现象,重力侵蚀主要是荒坡坡面的鳞片侵蚀和沟壑侵蚀。本文主要对于生物措施在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并且对于生物措施在综合治理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这样就能在具体的措施实施过程中,对于滇东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出有效地建议。

二 生物措施在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过程中,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恢复原有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地和坡面保持水土的能力,这样逐步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实现生物措施的治理功效。在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生物措施主要的作用对象就是水蚀和重力侵蚀,从治理水蚀和重力侵蚀的作用中就可以揭示出生物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生物措施在水蚀中的作用

生物措施在水蚀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植被覆盖率实现的,在土地和山坡上种植大面积的植物,利用植物来实现水蚀对于土地的侵害,这是生物措施在水蚀中的作用体现,以植物的作用来体现生物措施的地位和作用。在植被覆盖率提高以后,植物的落叶以及枯叶落叶层能够减少雨滴对于土地表面的侵蚀,给土地覆盖了一层保护伞,这样暴雨的季节里,就能减少土壤随着雨水流走的现象了;并且落叶以及枯叶形成的落叶层能够拦截部分的雨水,增加雨水的储量,作为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这样地表径流就会减少,土地的水蚀就能减少很多了。植物拥有良好发达的根系,能够在土壤中交织密集的网状根系分布,这些交错分布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方式土壤受到暴雨的冲蚀,直接随雨水流走的现象发生,减少地表的径流,防止坡面受到重力和雨水的侵蚀,这样就能够固定土地和坡面,增加整个土地的抗侵蚀的能力,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植物的根系能够疏松土壤,让整个受到植被覆盖的土壤拥有良好的结构,这样在雨水的侵蚀过程中,能够减少地表径流量和雨水的流速。总之生物措施在防止水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生物措施在防止水蚀危害中的主要应用。

第二、生物措施在重力侵蚀中的作用

重力侵蚀主要的危害表现就是滑坡和泥石流,重力侵蚀主要是在陡峭的坡面上经常会发生的现象,以重力作用为主要的引起土壤侵蚀的方式,主要的表现就是地表的土层随着水力的侵蚀和下渗水分的不断作用之下,由于坡面的重力作用,在整个有一定倾斜度的坡面上形成地表物质移动的现象,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人员的伤亡。生物措施在重力侵蚀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植物的保护来增加整个坡面土地的内摩擦力和凝聚力,这样在雨水的侵蚀之下,坡面有了基本的内摩擦力和凝聚力,能够和重力之间实现平衡,这样图层也就不会随着重力和母质土层发生分离,出现滑坡、泥石流的现象了。在实现力的平衡过程中,植物的根系发生了很大的作用,植物的根系增加了土壤的凝聚力,通过土壤中的根系的束缚来加强根际土壤的强度和综合力,提高土壤的防滑、防移的抵抗力,减少重力对于土地的侵蚀。

三 生物措施在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在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主要的生物措施应用就是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以此来减少水土流失的侵蚀,在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的过程中,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的相结合,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发展和植被覆盖相结合的措施来实现对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结合滇东高原的复杂地理环境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采取封山育林、建立人工草场、种植经济林木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了滇东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完整模式。

第一、封山育林

在重度水土流失的滇东高原地区,实现封山育林的生物措施。在政府和国家的政策控制和扶持之下,对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实现植被的恢复和覆盖率,将整个开垦的山坡或者土地规划起来,利用滇东高原地广人稀的优势,在上坡上大面积种植林木,实现山坡的绿化;利用土地的自然恢复能力,对于开垦的土地实现自然的生物繁殖,这样能够恢复整个土地的生态系统。在农业的经济发展中,政府扶持相关地区的农户发展集约化农业,利用生物措施中的种植经济林木来实现本地区农业的发展。

第二、建立人工草场

在滇东高原的生产生活中,畜牧业占据很大的部分,正是由于过度的放牧,所以导致整个滇东高原的草场不堪重负,尤其是滇东高原的东北部草场,有的已经呈现荒芜的景象。在整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可以建立人工草场。通过合理的调整生态环境,对于整个自然草场进行修复,将原本散乱放牧的形式变为集中养殖,恢复操场的植被生长能力;在放牧的过程中,增加对于草场放牧能力的限制,在草场的植被恢复能力和放牧需求之间实现平衡,保证整个草场的植被覆盖率。人工草场的营造需要自然植被生长能力和人工养殖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在人工养殖方面,针对滇东高原的独特自然环境,种植寒温带草原植物,培植生长旺盛的新品种,在荒山上种植粗粮作物,实现人工草场恢复的同时畜牧业的发展。

第三、种植经济林木

生物措施不仅是增加治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调节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利用生物措施的优势,实现治理地区经济的发展,当然,这种经济的发展方式是以经济林木的种植来实现的。在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种植根系发达的良质木材树种进行种植,还可以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的经济林木进行种植,比如说药用植物,粮食植物都是可以提倡和借鉴的。

结语: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滇东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对于生物措施在治理滇东高原的应用和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于滇东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土地治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体积、大构件混凝土;裂缝缺陷;预防与修补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该工程地下室墙体裂缝浅析

1.1 材料分析

1.1.1 掺合料的总掺量过多。该工程地下室墙体设计厚度为400mm,属大厚度混凝土墙体,为了降低水化热,在买不到矿渣水泥的情况下,商品混凝土公司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合了水泥用量的14%的粉煤灰和9%的磨细矿渣。按建设厅关于《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面板裂缝控制技术导则》的通知规定,粉煤灰或矿粉掺量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15%,两者合掺时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20%。从理论上讲,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可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升温,有助于减少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但本工程除了掺入粉煤灰之外,还掺入了磨细矿渣,掺合料的总掺量过多。掺合后的标准稠度需水量较大,但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差,泌水性较大,使混凝土的干缩性增大。

1.1.2 配置C40和C50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量过大。本工程的C40混凝土,在扣除取代掺合料后的水泥用量还需373d/m3。由于水泥用量多,导致混凝土多余水分增大。混凝土失水后,收缩也加大。

1.1.3 混凝土用水量多。该工程地下室混凝土采用泵送混凝土,坍落度较大为140mm。由于坍落度大,用水量多,其结果也增大了混凝土的收缩,增大了墙体开裂的可能性。

二、设计方面的分析

2.1 钢筋保护层厚度太厚。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设计为Φ20@200,水平筋为Φ16,位置在竖筋的内侧,地

下室外墙外侧竖向钢筋保护层要求为40mm,内侧为20mm,这样从墙体外表面到抗收缩的水平筋的尺寸分别为68mm和48mm,此尺寸为地下层外墙体表面素混凝土的厚度,特别是地下室水池的墙体,其竖向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要求为50mm,即从墙体表面到抗开裂的水平筋素混凝土厚度达到78mm。造成墙体表面存在着一层厚厚的素混凝土。当混凝土浇注后,水化热在墙体内部和墙体表面由于散热不一样,温度也不一样,内部温度高,表面温度低,形成温度梯度,使混凝土墙体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产生裂缝。裂缝一般是从表面向内部发展,而本工程地下室墙体钢筋保护层太厚,超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2.1的规定,又没有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客观上助长了表面收缩裂缝向墙体内部发展,本工程地下剪力墙的裂缝应该与钢筋保护层厚度太厚分不开。

2.2 墙体中水平筋直径和间距大。在一般情况下,对有防裂要求的结构,设计上对钢筋的选用是采用密和小的手法,本工程若采用Φ14@100~150,防裂效果可能更好。

2.3 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其间距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1.1的要求。表中规定现浇式地下室墙类结构,室内或土中最大间距为30米,露天为20米。而本工程地下室后浇带的划分原则,只考虑设置在受力和变形最小的部位,即主楼与裙搂交接处。后浇带的间距超过表中的规定距离。该工程地下室面积大,达到7145.8m2。需要等地下结构全部施工完毕,结构验收合格,外墙防水经试水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土方。总之,地下室墙体暴露时间过长,更应该注意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问题。

三、其它方面的分析

3.1 养护不到位、不及时。现场的施工顺序是先绑扎外墙及内部剪力墙、柱的钢筋、立模板、安装地下顶板、梁的模板、浇筑墙、柱的混凝土,再绑扎顶板、梁(包括外墙的暗梁)的钢筋,验筋后浇筑,浇筑顶板、梁混凝土,待顶板梁的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开始进行养护。虽然在绑扎顶板及梁的钢筋时,对内、外墙和柱进行养护,但往往只淋墙柱的顶面,有时也对外墙外侧模板淋一下,但水分很快顺模板流下,对外墙体的混凝土起不到养护作用。等到顶板、梁混凝土浇筑12小时后松开外墙板的对拉螺栓,养护水可以从板顶流向外墙板外侧面,这时最少离外墙体浇筑混凝土的时间已有四天以上,而外墙体的内侧面,由于顶板的立柱、支撑林立,无法养护,该墙体工程施工时的几天气温较高,气温近30℃;该外墙体浇筑混凝土后第十天拆模,对墙体来说,这十天的养护完全不到位,模板拆开后,发现墙体1~2米之间就有一条收缩裂缝,这是侧墙面无养护到位的例证。

四、地下室剪力墙裂缝的综合处理实例

地下室回填土施工前,对地下室剪力墙进行检查并做渗水试验,对发生渗水部位裂缝进行分析,属于一般性裂缝,需进行封堵处理。在迎水面将其标出,以原裂缝为中心线凿成倒八字槽,清除槽口及两旁的疏松物和污垢灰尘,除去表面油污,用高压水冲除浮灰,干燥后用环氧树脂堵漏剂进行封堵处理,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涂膜防水层、保护层施工。地下室回填完后,检查未发现有渗漏现象发生。

但回填土施工完不久一次暴雨后,在2#楼地下室剪力墙外墙内侧⑤~⑥轴处发现一处竖向缝渗水现象,位于墙高中部,高度约2m。凿除抹灰层进行检查分析渗漏部位应为原有贯穿性裂缝,可能原先封堵处理不妥、剪力墙迎水面防水局部处理不当或回填时局部防水层被破坏,暴雨后地下水压力增加,地下水经缝隙渗透进来而产生渗漏,须对此部位重新进行封堵处理。此时地下室外侧已回填完毕,无法从外侧进行处理,只能从内侧处理。起先采用抹面堵漏法进行处理,但处理效果不好,几天后再次发生渗水现象。考虑此部位存在一定的水压力,拟采用综合整治法进行处理:先对缝隙进行混合型环氧基树脂注浆封堵,再结合BW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进行处理,以确保剪力墙不再渗水。剪力墙裂缝处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处理方法如下:

图1剪力墙裂缝处理示意图

(1)凿除该部位抹面堵漏法施工的抹灰层,凿面为宽出裂缝四周约300mm。

(2)采用WEP湿固化型环氧基树脂结构注缝胶进行注浆封堵处理:

①正对渗水裂缝口对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进行打凿,凿成上窄下宽的倒八字槽型,用钢丝轮清除缝口及缝口两旁的灰尘和污垢;②每隔100mm左右埋设灌浆嘴(一般设置在裂缝交叉、转折、转弯、端部处),出气孔埋在裂缝端部20mm左右,以便观察灌浆效果;③沿缝长用WSS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密封厚度2mm左右,宽度100mm,封好的缝表面应光滑、平整,边缘与混凝土紧贴;④待密封胶达到强度后沿缝涂抹一层肥皂水,把中间间隔1m的的注浆孔用螺栓(不宜过长,以不突出墙面5mm为宜)缠生胶带堵住,向未封堵的灌浆嘴通入压缩空气,检查其密封性;⑤从下至上进行灌浆,当出气孔出浆后,再把它作为进浆孔进行灌注,依次进行,下部的进浆孔用缠生胶带的螺栓加以密封,直至整条缝灌完为止。待浆液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拆除、清理。一般的剪力墙裂缝可以用此方法进行封堵处理,效果好、便于施工且较为经济。

(3)注浆法处理完毕后,在缝隙周围距离150mm处,凿出椭圆形(减少止水条安装时转角处设置接头) 宽20mm×深18mm的沟槽。选用 20mm×30mmBW 型止水条,沟槽清理安装前用风机以扫干净沟槽内的各种杂物和灰尘,不宜用水冲洗,如用水冲洗,必须待水凉干后方可安装止水条。粘贴、固定止水条,止水条安装时可将接头部位处理成45°,用厂家提供的专用胶粘结接头缝进行搭接,用水泥钉钉牢;并对松动处用水泥钉固定,水泥钉间距不宜大于150mm。

结语

通过对设计、施工、材料、商品混凝土配制等方面加以重视,可避免常发生于地下室剪力墙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而对已发生的地下室剪力墙裂缝从室外迎水面进行处理更简单有效,在地下室回填土施工时,应妥善安排工序并注意文明施工,确保地下室剪力墙外侧已施工完的防水层不被破坏,减少发生渗漏的可能性。当墙体出现裂缝后,应及时分析并进行有效处理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的耐久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土地治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库工程;水土流失;编制方案;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水库项目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担负着防洪、发电、灌溉和供水等重要任务,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水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弃土弃渣、填筑和开挖等施工活动容易加剧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建设工程而产生的弃土弃渣达到96亿t、造成约为312万hm2的水土流失面积,并且水土流失量也达到了9亿t,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是十分严峻的。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技术指导文件,是预防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因此,环境监管部门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质量,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中引起的新增水土流失。

1项目概况

某水库本工程是以灌溉、供水为主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由枢纽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道路工程区、料场区、渣场区、灌溉及人饮供水系统区和水库淹没区等组成。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96.32hm2,其中施工区面积52.82hm2,淹没区面积43.50hm2。

水库淹没总面积43.50hm2,水库淹没区列入项目建设占地,属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建设单位要做好库岸的防护工作,本项目不再对该区进行预测和布置措施。

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2.1主体工程方案的制约因素分析与评价

从水土保持角度评价,首先坝址、料场、渣场附近没有易发泥石流,崩塌滑坡危险等不良地质环境;同时也无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点、生态脆弱区、重点试验区,没有占用全国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

2.2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分析与评价来看:主体工程在此阶段只对建设区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要求,没有考虑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因此本《方案》将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结果,在分析预测各建设区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基础上,补充、完善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但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103.82hm2,其中项目工程建设区面积96.32hm2、直接影响区面积7.50hm2。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6个一级区,包括枢纽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道路工程区、料场区、渣场区和灌溉及人饮供水系统区以及相应的23个二级区。

4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

4.1 大坝工程区

(1)工程措施:在放水隧洞出口开挖面上侧新增浆砌石排水沟拦截山体来水。

(2)植物措施: 在大坝周边混合栽植小叶女贞和小叶黄杨形成绿篱,栽植刺槐形成防护林,在开挖地表撒播三叶草和大翼豆混合草籽恢复植被。

(3)临时措施:新增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土工布的临时覆盖和临时排水沟的临时排水。

4.2 施工生产生活区

(1)工程措施:对施工结束后能恢复成耕地的临时占地进行土地整治,而材料加工场邻近河岸,设计浆砌石挡土墙对场地土石回填渣进行拦挡。

(2)植物措施:对施工结束后的临时占地种植绿肥植物进行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绿肥植物选择撒播三叶草和大翼豆混合草籽。

(3)临时措施:新增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土工布的临时覆盖和临时排水沟的临时排水。

4.3 道路工程区

(1)工程措施:对施工结束后道路临时占地可进行植被恢复的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对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边坡路段设计浆砌石挡土墙进行拦挡。

(2)植物措施:对施工结束后的道路临时占地考虑种植绿肥植物进行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绿肥植物选择撒播三叶草和大翼豆混合草籽。

(3)临时措施:新增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土工布的临时覆盖和临时排水沟的临时排水。

4.4 灌溉渠系区

(1)植物措施:对渠系两侧空闲地考虑种植管理粗放、生长迅速的草种进行植被恢复,绿化植物选择撒播三叶草和大翼豆混合草籽。

(3)临时措施:新增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土工布的临时覆盖和临时排水沟的临时排水。

4.5 料场区

(1)工程措施:对施工结束后料场占地进行植被恢复的土地整治。

(2)植物措施: 对施工结束后形成的开采空地和剥离面采取乔木、攀援植物和撒草相结合的绿化方式,乔木选择刺槐,攀援植物选择爬山虎,撒草选择三叶草和大翼豆混合草籽。

(3)临时措施:新增土工布的临时覆盖和临时排水沟的临时排水。

4.6 渣场区

(1)工程措施:对弃渣结束后渣场占地进行的土地整治,同时在进行弃渣前修建排水沟排弃上游来水,修建挡渣墙拦挡弃渣。

(2)植物措施:对弃渣结束后渣体表面种植绿肥植物进行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绿肥植物选择撒播三叶草和大翼豆混合草籽。

(3)临时措施:新增土工布的临时覆盖。

4.7 移民安置区

受主体设计报告设计深度的限制,该区主体设计只估算了相应投资,未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需由具有相关资质的部门进行具体的设计和施工,因此方案只能定性的补充一些治理措施和估算相应水保投资以满足整个防治体系的要求, 为下阶段的设计和施工单位作为参考,具体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需根据下阶段设计进行针对性的布设。

4.8 水库淹没区

该区主体设计报告中由于侧重点不同, 只对淹没区的淹没人口、淹没专项设施进行统计。该区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改变了岸坡的地质结构而诱发滑坡、崩塌等产生而造成,具有不确定性,方案不考虑具体治理措施,但由于该区属于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业主要不定期进行巡查,发现滑坡、崩塌等水土流失要及时治理。

5水土流失预测

经预测,本项目建设将扰动原地表面积52.82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52.82hm2。本项目施工准备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0.6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207.15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85.83t;施工期水土流失面积为48.94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6903.73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789.70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4.49hm2,若未对工程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则在自然恢复期内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387.89t,自然恢复期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73.81t;本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7498.77t,新增水土流失6149.33t。

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域为大坝枢纽区、料场区、渣场、道路区、生产生活区和灌溉渠系区;主要的水土流失时段为施工期;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为施工生产生活区、料场区、弃渣场区和道路工程区。

6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

本项目方案设计水平年时的目标值为试运行期目标值,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拦渣率95%,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27%。根据不同防治分区、不同措施种类的典型设计推算,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为:

1)枢纽工程防治区:①工程措施:综合护坡750m2、挡土墙105m、土地整治0.57hm2;②植物措施:狗牙根(黑麦草)0.57hm2;③临时措施:表土剥离3890m3,临时土袋拦挡690m、临时排水沟750m、沉沙池1座。

2)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①工程措施:土地整治1.13hm2;②植物措施:狗牙根(黑麦草)1.13hm2;③临时措施:表土剥离1130m3、临时土袋拦挡270m、临时排水沟420m、沉沙池2座。

3)道路工程防治区:①工程措施:综合护坡2130m2、挡土墙280m、排水沟320m、土地整治1.07hm2、沉沙池4座;②植物措施:种植金银花2222株、狗牙根(黑麦草)0.27hm2;③临时措施:表土剥离2883m3、临时土袋拦挡2883m。

4)料场防治区:①工程措施:土地整治3.54hm2;②植物措施:种植金银花7304株、狗牙根(黑麦草)0.22hm2;临时措施:表土剥离1300m3,临时土袋拦挡1300m。

5)渣场防治区:①工程措施:挡渣墙730m、截水沟1615m、土地整治5.26hm2、沉沙池5座;②植物措施:种植金银花5786株、刺槐14000株。

6)灌溉及人饮供水系统防治区:①工程措施:综合护坡27160m2、土地整治6.48hm2;②植物措施:种植金银花3960株、狗牙根(黑麦草)5.15hm2;③临时措施:表土剥离23570m3,临时土袋拦挡23570m。

7水土保持监测

根据项目防治责任范围、重点防治区域的划分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该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地段为枢纽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料场区、弃渣场区和道路工程区;灌溉及人饮供水系统区呈线性分布,范围大,作为一般监测地段进行巡查监测。

8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为796.89万元,其中主体工程已列入水土保持工程投资28.20万元,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投资768.69万元。水土保持总投资中,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770.48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6.41万元。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中,工程措施391.77万元,植物措施61.42万元,临时措施70.85万元,独立费用2012.82万元(其中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68.00万元,水土保持监理费15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84.00万元),基本预备费43.61万元。本《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98.64%,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51%,土壤流失控制比1.27,拦渣率98%,林草植被恢复率99.32%,林草覆盖率35.46%,可以实现设计水平年的防治目标。

9结语

通过探讨水库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及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方案,以确保前期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质量;②在水库项目主体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应按设计同步开展挡土墙和截排水设施建设,并及时调运土石方,严禁乱堆乱弃;土石方集中开挖时期尽量避开雨季;③项目的建设应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无限制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建设项目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土地治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81-01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遭到破坏现象。地质灾害不仅会对社会生产领域发展的环境及资源开发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威胁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岩土工程中的地质危害防治工作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危害分析

1.1 滑坡

岩土工程施工中的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以及人工切破等诸多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影响,导致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其软弱带整体或局部的顺坡向下活动,滑坡发生后不仅会对其影响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大危害,同时也会对房屋建筑、交通道路带来极大的破坏。通过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有地震、降水、地表水侵刷、斜坡坡脚长期冲刷、坡脚挖掘、堆填加载以及乱砍乱伐等。例如,2009年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的山体滑坡事件,其不仅对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很大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崩塌

矿山生产、道路工程边坡开挖、水库蓄水渠道渗漏、堆渣填土等岩土工程,会导致陡坡上岩土体失去稳定而倾倒、翻滚到坡脚,或者岩土体由于根部空虚而折断或局部移滑,这边会导致岩土体脱离母体并向下倾倒、翻滚,这种地质灾害在岩土工程中被称为崩塌。例如,2013年11月30日,山西能源晟凯煤业有限公司在吕梁市交口县云千村处置地质安全隐患过程中发生山体滑塌,该山体崩塌事故直接导致10 名施工人员失去生命,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

1.3 泥石流

泥石流一般都是由于受到暴雨、冰川或积雪融化而产生的特殊洪流,这种特殊洪流在产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所以这种具有高浓度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一般都产生于沟谷或山坡,在岩土工程中由于不合理开挖、弃土、弃渣、弃石以及滥砍乱发而导致,泥石流这种岩土工程地址危害发生后会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同时也会严重破坏山区的房屋、交通系统。例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为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导致其在暴雨之后发生了十分严重的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大约为10万m3,成昆铁路大约300m 的铁路线被严重破坏。

1.4 地面变形

岩土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变形主要有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面裂缝等,我国当前已有70余个城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活动,30余个城镇在地质灾害出现后造成了很大破坏,而且在这些地质灾害中最大的沉降量达到了3m 左右,导致这些城镇发生地质沉降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地下资源开发、表面岩溶活动以及地下水使用不合理等,地面变形会对城市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威胁。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2.1 完善施工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施工中只有完善施工技术标准才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所以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岩土工程可以参考我国一些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及规范,例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中相关标准,完全可以适用于工业、民用以及市政工程等建设项目中的基坑工程、高切坡工程、地基工程以及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对降低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水利水电工程中关于石方、地基以及基础等有关岩土工程的技术规范,各类交通设施建设中有关边坡、滑坡、危岩、塌陷以及沉降等岩土工程灾害防治的技术标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技术标准,例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等。

2.2 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一些适用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及影响范围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房后切坡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治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采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削方减载护坡以及前缘支挡等工程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型以上的滑坡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来选择防治措施。

2.3 岩土工程生物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地质灾害,其应用原理为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促进生态平衡,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同时生物防治措施在应用中具有持续时间长、投资少以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改善岩土工程施工场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地面塌陷、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可以采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影响范围。

2.4 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采取一些避让措施来避免地质灾害损失,针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在雨天要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避让措施,例如,在雨天让收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转移,但是在雨天避让措施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威胁等原则,针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强、防治费用过大的地质灾害,可以采用搬迁避让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后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危害。

2.5 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填堵法。该方法适合应用在塌陷深度较浅的坑洞处理中,先将坑洞中的松软土体清除干净,然后向坑中填入碎石和块石,以此来形成防滤层,最后覆盖粘土并进行夯实处理即可;②强夯法。该方法是利用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来不断提高土体自身的强度,属于防、治结合的技术措施,适用范围相对较广,效果也比较好。不仅可以用该方法对发生塌陷后的松软回填土进行夯实,而且还可以用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 进而提高土体的强度;③灌浆法。将预先拌制好的灌注材料通过人工钻孔或是岩土体自身的孔洞进行注浆,以此来对岩土进行强化,进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3.结语

岩土工程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并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将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降至最低,在无法避免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提下,要通过科学的避让措施及控制措施将其产生的危害性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同时也要求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这对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金荣.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J].能源环境,2012(04).

[2] 韩广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中华建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