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1篇

有关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绿色经济下低碳经济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环境的持续恶化,空气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提倡绿色、低碳和环保。绿色经济的现实形态与形象概括即为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与迫切要求。本文针对绿色经济下如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与分析,同时制定部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指的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类资源的经济,其本质特征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尽量减少碳类气体的排放,以绿色经济为根本,缓解气候变暖,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清洁发展。因此,国家经济部门应积极提倡企业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形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01:86-87.

[3]王玲.问题与对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有关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规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民族地区和东部、中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分析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低碳产业转变以及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营造输血环境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民族地区

一、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规制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低碳经济的最新提出是在欧洲,其欧洲发达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较为完善,而我国接触低碳经济较晚,国家和政府对于低碳经济准备不足,仅知道其主题意义,并未对其具体实施制定相关的策略。国内不但在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科技的有效利用率方面,在社会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国内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在努力实现低碳行为,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只依靠政府的努力并不能完全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

(一)民族地区的富饶的贫困问题

国内经济贫富差距较大,然而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相关资源往往较为丰富,这导致了这部分地区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而是借助于过分开发的资源进行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了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其资源的利用率越低,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在少数民族地区占有绝大的部分,比如内蒙古大约有7016吨煤炭的储备量,而大约有2190吨的储备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大约1685吨的煤炭储备量位于山西省。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然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设置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其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大量资源的利用进行带动,因此很难实现低碳经济。同时,这些地方的主要特点就是物广人稀,其地域的跨度占有率大约为78%,其资源的占用率较高,但经济发展跟不上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国家东部地区虽然科技较为先进,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其资源覆盖率较低,因此国家政府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将东部的科学技术与西部的资源储备相结合,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西部资源进行科技发展是目前政府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国内产业结构的分布较为不平衡,其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大多依靠高消耗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能够充分调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依靠于碳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日益消耗能源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了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国家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逐步地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可以实现碳的排放减少情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于第二产业,其特点就是主要依靠于过度消耗的资源来进行和保持西部的经济发展势头,这样不但过度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同时经济的发展依然跟不上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据统计,2011年西部发展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约37.1%,2010年更低,因此西部的经济结构发展十分不合理,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技术不足,创新不够

只有在先进和创新的科学技术保障下,才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在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我国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西部地区占有绝大多数资源,然而,将东西部企业进行比较可发现,西部地区企业其自身的科技利用率和创新意识较为不足,不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并且,西部地区企业大多数过多地依靠资源的过度开采,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先进的环保意识,根据统计数据,具有大规模先进科学技术的企业在西部仅仅占到3%,大约是东部先进企业的7.2%,国家科学技术的投入在西部地区较低,仅仅为东部地区的11%。因此,西部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科学技术较低,不能够短期内实现低碳经济。西部地区政府对企业研发能力投入和关心不足,仅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要把握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量,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必须将重点放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方向上。然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人民形成的固有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基础较为顽固,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意识不足

虽然政府一直在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而低碳经济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认知度也较高,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认识不足。尤其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依靠资源的过度利用,其已经形成了要想发展经济必然得让环境资源作出一定牺牲的固有的思想,同时低碳经济的运行在短时期内会引起当地地区的经济下滑,因此在是否能够解决当地经济问题的眼前利益下,导致西部地区人们很难接受低碳经济的策略,当然,西部地区还是有不少人认可低碳经济的,但是由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人们的吃饭问题尚未解决,如何减少因资源的开发而增加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成为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开发的最主要问题。所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低碳意识并没有形成,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好处宣传力度不足,人们还是倾向于眼前利益,以解决目前温饱问题为主要的出发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当地居民仅仅是一个新名词,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五)低碳经济制度不健全,地方政绩观阻碍低碳发展

由于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同时国家仅仅是倡导低碳经济,并没有形成固定的重要的法律法规条文,而是仅仅是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对于企业和公民约束力不强,其本身的相关制度建设并不完整;同时,政府对于当地企业的发展监督不合理,没有具体的对于企业相关规定,仅仅是考察企业是否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准,其标准考核制度有待加强。再就是政府对于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能耗的效率监督不够完善,在经济为主要导向和标准的市场背景下,低碳行为显得十分脆弱。比如政府惩罚企业污染环境的措施对于企业的资源消耗来说较少,这引起了企业宁愿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惩罚而不愿意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碳的排放,这使得政府对企业制定的相关政策达不到预期的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效果。而国内政府更加倾向于自身的业绩突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地方政府有时候过度看中其GDP的增长与否,根据经济的是否增长来判断企业的好坏和政府的工作业绩,这种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有效的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方式

(一)结合自然资源优劣势,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的主要核心问题是通过合理地调整产业的结构,使资源分配均匀化,借助科技的优势,努力开发能源的替代品,进而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我国主要的能源大多都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东部经济发达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地区其资源的储备较低,因此目前的重点应该放在借助东部先进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基础,努力提高西部的资源有效利用率,使东西部的经济和低碳行为得到全面地发展。我国应当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尤其新疆地区的太阳能较为丰富,国家应当注重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减少相关能源的使用量,进而减少碳的排放。在我国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比如云南、四川等地,由于处于板块运动间隙,因此含有丰富的地热能源,如果将地热能源利用好,就可以降低煤炭能源的过多使用,降低碳的排放量。同时,西藏、新疆地区的风能储备较为丰富,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力资源丰富,国家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充分利用风能进行发电,进而减缓依靠烧炭发电的传统发电方式,减少炭的使用率,提高风能的利用率,在保持国家发电量的同时减少了碳的排放量。云南、西藏地区丰富的水能也可以进行开发,如果国家能充分利用这些外在的自然资源,将这些太阳能、地热资源、风能、水能转换成我们熟知的热能、电能,为我们所用,就可以节省日常的烧炭量,进而减少相关能源的开采和浪费,实现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样能保证经济的发展下降低碳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然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虽然所具备的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基础较差,相关设施和制度不完善,如果一味地追求能源的开发,有可能短时间内造成西部地区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加大弘扬低碳经济优势和进行相关新能源开发的同时,应当增加对西部地区资源分配的关注,要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能够开发,充分运用闲置资源来弥补传统资源的开采,建立一套完善的低碳经济指标,进而使低碳经济在西部地区有条不紊地发展。

(二)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在提升相关的基础设施之时,必须注重其相关人员结构的调整,注意提升其相关人员的个人层次。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相关高层次人员的带领下,逐步将原来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的发展模式,只有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相关水平和思想觉悟,才能够带领西部地区更好地发展。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必须致力于相关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为了更好地实施低碳经济而培养合适的相关人才。政府必须为专业相关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进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将人才的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和人才资源。政府必须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而奖励的标准就是按照人才对相关地区所作出的贡献程度,这样才能够培养一部分水平较高的人才,才能够激发人才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热情。企业也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人员的整体水平,让员工意识到低碳经济的优点,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关注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必须注重人才的建设问题,努力改善相关人才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家庭安置,奖励制度,从而能够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来到西部,为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低碳产业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是在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碳的排放量,政府要依据资源的分配问题,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将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与经济较为发达但资源少的地区加强联系合作,统筹资源和科技的共同发展,努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将原来经济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资源的节约型发展。西部地区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基础较差,相关设施并不完善,产业结构紊乱,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政府应当努力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舍弃那些资源浪费并且经济效益低下的生产方式,依据自身的能源优势努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在保持自身的经济发展节奏的同时降低资源的浪费和碳的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具体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必须形成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意识,以低碳经济来引导经济的发展;第二,提高低碳经济的影响力和个人品牌的相互融合,加强品牌效应。政府努力调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策略机制,加大高碳行业的治理力度,减少其营业利润,使之逐渐淘汰,进而增加低碳行业的所占比例,使之调整为以低碳行业为经济主导地位的低碳经济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四)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营造输血环境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科技较为薄弱,而东部地区科技先进但是资源较为薄弱,这种背景下要想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必须努力增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将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科学技术的优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的损耗,保护环境。政府应当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对于西部来说,提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东部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西部的建设和资源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东部地区,要将西部地区的有效资源分配到东部,再结合东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整体开发。政府要使东西部整体融合在一起,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建立自己独特的共荣区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规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民族地区和东部、中部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分析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推进低碳产业转变以及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营造输血环境等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部 城市经济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城市迅速崛起,城市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初,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部城市迅速发展,以重庆成都等为代表的西部大中城市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成功典范。然而中国西部城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辐射作用小,远远落后于东部城市且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合理政策和只求速度,不讲质量的做法反到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还有待于改进,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经济的可持续

经济的可持续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空间,使城市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加快西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1.在稳定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第一生产力的能级。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高地。3.调整和完善城市所有制结构,推动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再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西部地区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在把握好原有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积极引进新的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从而形成一个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培育高素质的人才,为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政治的可持续

政治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西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治上的正确指导和支持,实现政治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1.稳定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走国家政策与地方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职能,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完善西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和法制,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城市经济发展铺平道路。3.加强政府的公正廉政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杜绝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腐败发生。

三、文化的可持续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西部城市文化多样且底蕴浓厚,有巨大的市场挖掘潜力,然而西部城市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以西南地区或西北地区为代表文化产业圈。促进西部文化的发展,并大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不仅可以居民的文化水平,弘扬西部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

四、交通的可持续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路交通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城市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西部地区地形崎岖,道路建设较为困难且投资巨大,许多小城镇交通闭塞,城市交通拥挤、交通用地不合理、交通污染严重等,完善西部道路交通建设是西部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有:1.加大对道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实行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模式。2.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连接成一个交错互织的网络,提高道路利用效率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的能力,建设形成大城市为核心辐射范围的城市功能群。3.发展以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立体交通体系。

五、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既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又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而西部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如城市的环境效应、城市的大气水污染效应等。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相同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要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从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2.发展循环经济,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3.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住宅,发展环保产业。

六、资源的可持续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森林、水能等资源,以攀枝花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迅速崛起,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承受能力,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枯竭,走资源节约型城市的道路是资源可持续的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城市矿物资源种类、储量、开发程度等,制定一个能够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2.扩展产业链,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加工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3.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三大机制相结合的制度,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东,彭应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02)

[2]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2008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3篇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the western economy development ushered in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and location, the foreign language level has been restr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It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n supplementing the scarce 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in western region economy to utilize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alent change platform,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majored in foreign language at local region, encourage the investment of risk capital, and promo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s.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学资源;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teaching resources;western region;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44-01

0引言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12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同意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我国西部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部地区农、林、牧、矿产、旅游等产业在国家的大好政策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发展时,而人才,特别是外语人才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1西部经济发展对外语的需求及高校外语人才就业现状

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时的人才短缺,特别是外语人才短缺,这与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极不相符,根据相关统计,到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为26.2%,十年以后,我们大学的毛入学率将达到35%-40%。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连年不断加大。从就业市场上看,有的地区大学生供不应求,有的地区供大于求,广大的西部地区缺少大学生,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大学生不愿意去。这需要政策引导,也需要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西部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人才短缺,特别是外语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是高校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当然这当中有许多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西部区域进行就业的原因。然而,我国现有高校1500多所,这其中有90%以上都是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在这当中更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省、市所属的高等院校,地方高等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要立足本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信息优势,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2外语教育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林、牧、鱼、矿产、旅游等产业亟待发展时对外语有着巨大需求。西部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周边国家众多。我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就需要我们进行外语交流。可以说是西部边境线上的经济就是一种外语经济;其二,我国西部拥有众多的能源与矿产及农、林、牧、鱼、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急需引进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离不开外语的;其三,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特别是各地特色家产品极其众多,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这些农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进行着对外贸易,然而由于缺少精通外语的对外贸易人才,这些优秀的农产品只能是底价竞争国内市场,或者是通过东部沿海的外贸公司进行。当然对外资的吸引与应用更是少之又少。在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人才与信息资源优势是地方政府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短板首要之选。

3外语人才培养与科研要与地方发展对接

在我国对于外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语人才,教育界在上一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渐入的研究。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当然,具体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要根据地方高校要服务的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地方政府要营造利于地方高校外语资源服务地方建设的平台

4.1 实现高校与地方外语科研机构科技力量的整合在西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越来越显示出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在主动进行搭台,营造出更利于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发挥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主动对地方的经济团体和高校外语教学资源时行牵线拱桥,促进校企合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科研与地方区域经济团体搭建合作平台。

4.2 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搭建外语人才交流平台地方政府在积极主动建立起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搭建起人才交流的供需平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紧缺的外语人才的本地就业,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充分利用这人才交流这一平台促进更多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更快捷地进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4.3 政策导向促进外语资源进行产业转换利用政府政策导向功能,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向区域经济热点方向汇聚。当然,地方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加大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交流,促进外语毕业生的本地就业外,鼓励一些风险投资进入高校,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的外语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换。这种风险投资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投入,更是集金融服务、管理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为一体,通过综合的配套服务,促进高校外语资源的产业化转换。

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突破西部外语人才短缺瓶颈,使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地方高等院校更应当立足本土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外语教学模式转变,加大外语教学资源产业化转换,使西部区域经济更加广泛地融入到全国经济大发展之中,西部地方政府更应当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平台、毕业生本地就业平台、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资源产业化转换平台,抓住一切地方高校外语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红.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外语人才资源服务廊坊经济发展.现代商业,2010:45-46.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碳强度;区域影响;完全分解模型;强度效应;结构效应

一、 引言

近年来,碳强度波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碳强度的文章相继在各种学术期刊出现。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碳强度因素分解方法的研究,主要有拉式因素分解法(Greening et la.,1997)、迪氏因素分解法(Ang et la.,1998;Ang et la.,1997;Lee et la.,2006)、完全因素分解模型(Sun,1998);二是利用多种因素分解法对碳强度进行研究,如Wang(2005)、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宋德勇、卢忠宝(2009)、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2009)等运用因素分解从产业结构、人口、经济等角度分析碳强度变化的影响,王铮、朱永彬(2008)、李国志、李宗植(2010)、仲云云、仲伟周(2012)运用不同的因素分解方法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析。现有研究对揭示我国碳排放的区域特点和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现有区域碳强度分解模型大部分是运用拉式因素分解法和迪氏因素分解法,存在对残差项的忽视而造成的估计误差;②碳排放的核算精度有待提高,现有文献大部分是根据能源消费的三大结构(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进行碳排放量的粗略估算;③现有研究中较少体现省级区域碳排放的时间和空间变动,绝大多数是对整个时间段进行因素分解,忽视了国家相关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对碳强度的影响。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探索:①基于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成9类,运用9类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对各地区碳排放量进行测算;②运用Sun(1998) 提出的完全分解模型,将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分解为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来进行剖析;③从省级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三个层面和“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间段进行因素分解,动态定量分析我国各类区域经济发展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当前推进经济结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碳强度分解模型及数据处理

本文运用Sun(1998) 提出的完全分解分析方法,将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分为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来进行剖析,强度效应是反映不同区域碳强度变化引起的全国碳强度变化量,而结构效应是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比重变化引起的全国碳强度变化量。

设C为碳排放量(万吨碳),C=■Ct,G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Gt,由碳强度定义,碳强度c=■=■=■ctgt,即 (t=1,2,…,30)。其中ct为第t个地区的碳强度,gt为第t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设cn为第n 年的碳强度,c0为基期年份的碳强度,则从基期到n期的能源强度变化为:?驻c=cn-c0。而碳强度的变化是由于区域碳强度效应(cTeffect)和区域结构效应(cSeffect)引起的,因此碳强度完全分解后的强度效应cTeffect=■g0t?驻ct+■■?驻ct?驻gt,结构效应cSeffect=■c0t?驻gt+■■?驻gt?驻ct,?驻c=cTeffect+cSeffect,区域t的变化对碳强度总变化的贡献为:cst=g0t?驻ct+c0t?驻gt+?驻ct?驻gt。

由于统计年鉴上没有各个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因此在进行碳强度分解之前,需对各个地区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根据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因此本文利用各个省市历年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碳排放量测算。计算方法基于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t个地区的碳排放量 计算方法为:

Ct=■Eit×?啄i×?浊i(i=1,2,…,9)

其中,Ct为第t个地区的碳排放总量;Eit为第t个地区第i种能源消费的实物统计量;?啄i为第i种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浊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成9类,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9类能源的标准量转换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标准量转换系数的计量单位天然气为万吨标准煤/亿立方米、电力为万吨标准煤/亿千瓦小时,其余能源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万吨,碳排放系数单位为万吨碳/万吨标准煤。

为了了解各类区域经济发展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将分别从三个角度和两个时期进行研究。三个角度一是按省级区域,二是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是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两个时期是“十五”和“十一五”。2001年~2010年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便于各年数据之间的可比,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运用地区生产总值指数进行折算,统一折算为2001年不变价。2001年~2010年各地区9类能源消费的实物统计量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因数据缺失,所以分析对象为全国30个省市。

三、 分省级区域对碳强度波动的影响分解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波动在省级区域层面上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见表2。

“十五”期间,我国碳强度上升了0.067 0吨碳/万元,其中强度效应为0.067 4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达到100.55%,结构效应为-0.005 5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为-0.55%,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强度效应。从分省级区域来看,除辽宁、黑龙江、上海、北京、安徽、吉林、贵州、天津、甘肃、新疆、湖北、重庆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外,其余地区均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起正作用最大的5个省级区域分别是辽宁、黑龙江、上海、北京、安徽,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23.14%、14.92%、11.43%、10.17%、9.80%,起负作用最大的5个省级区域分别是山东、江苏、内蒙古、宁夏、河南,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34.72%、-26.18%、-25.23%、-18.82%、-17.23%。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下降了0.252 0吨碳/万元,其中强度效应为-0.256 6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达到101.83%,结构效应为0.004 6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为-1.83%,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正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负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强度效应。从分省级区域来看,除海南、广西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外,其余地区均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起正作用最大的10个省级区域分别是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广东、河北、河南、浙江、上海,其累计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高达70.63%,这10个地方对碳强度的下降起着主导作用。而海南、广西起的负作用相当微小,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0.53%和-0.13%。

从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来看,除海南、北京、黑龙江、天津、新疆、安徽外,其他地区碳强度总效应“十一五”期间较“十五”期间均下降,下降幅度大的地区有山东、内蒙古、山西、江苏、河南、浙江、广东、河北、湖南、宁夏、云南等地,说明在“十一五”期间山东、内蒙古、山西等地减排力度大,效果显著。

综合考虑“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分省级区域对碳强度变化所起负作用的大小和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的变化大小,以及不同地区在这两方面的之间的相对大小,认为我国要促进碳强度下降,需要继续加大对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地的监控力度。

四、 分东、中、西部对碳强度波动的影响分解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波动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见表3和表4。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十五”期间,我国碳强度上升了0.067 0吨碳/万元,其中强度效应为0.074 1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达到110.57%,结构效应为-0.007 1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为-10.57%,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强度效应。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都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其中西部起的作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48.34%、45.44%、6.22%。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下降了0.252 0吨碳/万元,其中强度效应为-0.258 7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达到102.68%,结构效应为0.006 7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为-2.68%,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正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负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强度效应。从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都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其中东部起的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48.23%、31.90%、19.87%。

从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来看,东、中、西部碳强度总效应“十一五”期间较“十五”期间均下降,东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中部、西部次之,说明在“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减排力度大,效果显著。

综合考虑“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分东、中、西部对碳强度变化所起负作用的大小和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的变化大小,以及东、中、西部在这两方面的之间的相对大小,认为我国要促进碳强度下降,需要继续加大对东部地区的监控力度。

五、 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组对碳强度波动的影响分解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我国“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的碳强度波动按照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低,划分成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见表5和表6。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经济发展水平中组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陕西、宁夏、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组包括: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

“十五”期间,我国碳强度上升了0.067 0吨碳/万元,其中强度效应为0.076 8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达到114.61%,结构效应为-0.009 8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为-14.61%,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强度效应。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别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都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起的作用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中组次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组最小,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62.17%、21.91%、15.92%。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碳强度下降了0.252 0吨碳/万元,其中强度效应为-0.253 7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达到100.71%,结构效应为0.001 8吨碳/万元,对总效应的贡献度为-0.71%,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正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负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强度效应。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别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都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起的作用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中组次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组最小,其总效应占碳强度变化的比例分别为51.00%、32.25%、16.75%。

从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碳强度总效应“十一五”期间较“十五”期间均下降,经济发展水平高组下降幅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中组次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组最小,说明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地区减排力度大,效果显著。

综合考虑“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分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对碳强度变化所起负作用的大小和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的变化大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在这两方面的之间的相对大小,认为我国要促进碳强度下降,需要继续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地区的监控力度。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碳强度波动的分解,可以得出,“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十五”期间碳强度上升0.067 0吨碳/万元,“十一五”期间碳强度下降0.252 0吨碳/万元。“十五”期间,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十一五”期间,强度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正作用,结构效应对碳强度下降起负作用,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均为强度效应。

“十五”期间,从分省级区域来看,除辽宁、黑龙江、上海等地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外,其余地区均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其中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地区所起的负作用较大;从东、中、西部来看,均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其中西部起的作用最大;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别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都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起的作用最大。

“十一五”期间,从分省级区域来看,除海南、广西对碳强度下降起着负作用外,其余地区均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其中山西、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区所起的正作用较大;从东、中、西部来看,均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其中东部起的作用最大;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别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三组都对碳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高组起的作用最大。

综合考虑不同类别的区域在“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对碳强度变化所起负作用的大小和两个时段总效应之差的程度,要促使碳强度下降,在省级区域层面,需要加大对山东、内蒙古等地的监控力度;从东、中、西部来看,需要继续加大对东部地区的监控;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组别来看,需要继续加大对经济发展水平高组地区的监控力度。

参考文献:

1.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资源科学,2009,(12):2072-2079.

2. 王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109-115.

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69.

4. 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5):22-27.

5.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2,(2):123-133.

6. 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2006.

7.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8-24.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国节能减排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号:12XNH156)。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8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需要为之坚持与奋斗的目标。相应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路上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而这对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来说,也有着同样具有价值性的意义。但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而言,虽然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本文作者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角度,对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纵观历史漫漫发展历程,新时代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中融入的新元素。相应地,对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予以全面而准确的分析,能够为该经济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总的来说,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一是:在可持续发展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它起到推进作用的因素。对于该地区来说,一些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好了铺垫。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政府部门把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还采取了可行的措施来对环境予以改善。随之,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加强了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还使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应地,在环境的各个方面,该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漫长的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不利因素。随着该地区人口日趋增加,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也处于上升趋势。对于人口与环境资源来说,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就有关部门调查的数据表明,该地区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使资源、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承载着巨大的压力。除此之外,新时代下,海峡西岸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随之,在人们消费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对资源的消耗也在扩大。很显然,资源消耗的增加必将会对环境乃至生态造成巨大的威胁。进而,随着排放的污染物逐渐增加,环境已处于恶化的状态之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虽然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很重视,但就现状来看,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比如,在废水以及废气的排放量方面,每年都在逐渐上升。在环境污染方面,酸雨以及室内空气方面的污染问题是最为严重的,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减少这两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可持续发展路上的阻碍减小。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同时,在对外方面,还存在较高的依存度。新时代下,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该地区的能源供给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对于该地区来说,所具有的能源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煤炭和水资源。而对于煤炭的储存量来说,它是非常有限的。相应地,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之下,能源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种情况,在一些重要能源方面,海峡西岸开始向外部寻求支撑,对外依存度逐渐增高。而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方面,能源资源起到的阻碍作用并没有消减,反而更加严重。相应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有关部门把节能减排理念引入到其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很显然,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只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内涵。因此,本文作者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首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之一。相应地,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以经济增长的质量来作为目标。同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想要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提高,需要对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予以改变。进而,来使环境、人口、资源这三者之间能够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同时,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为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依托。其次,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来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资源以及生态相融合,为其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总的来说,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不能违背自然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在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需要用全面的观点来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能够使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得到协调,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采取这些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比如,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对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对它加以优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对污染物予以合理地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来使该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更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需要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该地区的目标。在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人口问题是它们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之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就新时代下人口方面的情况来看,人口老龄化是最主要的特征。当然,也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人口不断膨胀,环境恶化的程度加剧。面对这些问题,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策略。如,在人口问题方面,需要对人口加以合理的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在自然资源方面,可以对社会资源以及智力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而缓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构成的威胁。同时,使人口的增长能够和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而这也是在该地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坚持的目标。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的来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该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它遇到了挑战。换句话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此,本文作者以宏观的角度,从这几个方面来对该地区在可持续发展路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予以了分析。

首先,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上,需要对和谐社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构建。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科学发展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行科学发展观方面,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构建和谐社会。同时,在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把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而这也正好和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其次,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国家对地区不断重视,长江三角以及珠江三角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相应地,在海峡西岸地区来说,福建是其中的中心地带。而福建也正好是长江与珠江三角之间的纽带。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对这个中心纽带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影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为该地区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后,在福建地区,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注,福建地区成为了其中被建设的重要对象,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海峡西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缺少优秀的人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加重。简单来说,在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并没有处于协调的状态,而是各种矛盾不断突出。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现状来看,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新时代下社会谈论的话题之一。相应地,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方面,有很多可行的措施可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前行路上的重要基石。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的路上,需要对人口数量加以控制,并提高人口的素质。一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要对那些早婚早育、晚婚晚育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予以解决。对于这方面,需要把农村的生育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对这些地区人口控制的力度予以加强,并提高人们的意识。以此,来使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二是:针对人口素质问题,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通过适合新时展要求的教育制度来对人们进行对应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进而,让他们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把所有有利的因素优化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政府部门需要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予以加强。在宣传的过程中,让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所认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循环经济建设之中。二是:政府部门可以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对于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不仅是已经建设好的生态工业园区还是即将需建设的项目,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为生态园区的发展埋下伏笔。相应地,还能减少对应企业成本的支出,使他们经济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