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流转管理

土地流转管理范文精选

土地流转管理

土地流转管理范文第1篇

1、把握流转原则、规范流转手续。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好原则。要以法律政策为依据,这是最根本的原则。一定要认真学习法律、研究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探索;要以群众自愿为基础。群众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基础,不能搞一刀切、搞强迫命令。要让群众明白,土地流转,仅仅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从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看,个别农户之间小规模流转的也不少,这说明群众有这个意向,但是这种流转没有规范手续,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而且土地的效益也没有明显增加,要在群众自愿基础上,重点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向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要以增产增效为目的。土地流转不是简单的换人种地,一定要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全民创业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是土地流转后,土地怎么办?重点要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向种养大户集中,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土地流转后,人怎么办?要流向城镇,流向非农产业,实现全民创业,多渠道就业。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土地流转就是成功的。

在土地流转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规范完善的地方。要规范流转的主体,要把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受让方,作为重点进行规范。还要规范流转的合同,要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使用全区统一规范的合同样本,签定合同,明确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并在区、乡、村三级登记备案。

2、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引导。

区里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要抓紧成立组织。要抽调农业、土地、司法等部门的人员,成立一个法律政策指导组,为开展土地流转的乡村提供具体指导。乡镇(街道)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鉴莲花、横路试点乡镇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在1月15日前报区政府办公室。同时各级要相关召开会议,介绍经验,给群众算账、讲道理、讲法律、讲政策、讲好处,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3、建立五项机制、强化三大服务。

一是建立服务机制。在完善莲花、横路两试点乡镇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同时,要建立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在农业部门和乡镇(街道)分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服务站,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二是建立监管机制。及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动态,加强流转过程中的合同签订、鉴证、备案以及土地用途的管理,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进行。三是建立纠纷调处机制。要完善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各乡镇(街道)、村也要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组织,及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为土地流转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探索建立储备机制。要探索通过合作、入股、经营权置换等方式,将部分农户的土地实行集中储备,定期收集信息,建立农村土地供求信息数据库,以便及时对接。五是探索建立评估机制。对农村土地开展分等定级,建立价值评价标准,健全评估体系。要加强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款支付方式的引导与指导,提倡以每年支付一次租金的方式加以规范,最大限度降低流转双方的责任风险。

同时要强化三大服务。加强市场信息服务,要指导经营者把握市场动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帮助开拓市场,解决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生产技术服务,要研究和推广规模经营条件下省工省时、节本增收的种养模式,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强设施装备服务,要优先在规模经营区域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机械设备、设施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机械服务体系。

4、全面开展调查、统一流转文本。

各乡镇(街道)要在明年2月中旬前完成意向摸底调查,逐一造册登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重点建立《农村土地流出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入意向登记簿》、《农村土地流转台账簿》“三簿”台账,及时掌握已流转情况和下一步流出、流入意向等详细信息,为建立信息库和信息打基础。农业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订一套土地流转示范文本,包括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入股形式流转的合同,流转委托书,流转意向信息簿、流转情况登记簿等。各地要以范本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指导订立正式书面合同。对已经签订书面合同,但不完善的,要引导流转双方当事人参照示范文本进行完善。对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引导流转双方当事人参照示范文本进行补签。

5、认真落实措施、严格考核督查。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参与主体。拓宽招商网络渠道,建立招商机制,制定招商办法,实施招商奖励。建立项目库,整合一批、包装一批、储备一批,使进优势产业开发。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调研,根据我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土地流转工作考核办法,要把健全服务机构、明确服务职责、依法规范操作、调处化解纠纷,特别流转实绩等内容列入考核内容,建立管理服务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流转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结合起来,专项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流转的补助。同时要加强对全区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规范、健康开展。

土地流转管理范文第2篇

刚才,介绍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经验,讲得很好,请大家学习借鉴;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通报了全省土地流转情况及下一步打算,我完全同意,请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土地流转是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动农民创业创新的有效途径。土地流转无论是对流出方还是流入方来说,都可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创业致富。对流入方来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科技等现代农业要素投入,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业创新。对流出方来说,流转土地不仅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还可以全身心投入二三产业去就业创业。

(二)推进土地流转是实现“二次飞跃”,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生了第一次飞跃。但是,我省人多地少,户均耕地仅2.1亩,在收入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农民不会为了这点田地而去钻研技术、购买装备、投入基础设施,从而出现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比较低,农产品质量也难以控制等问题。所以,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推进土地流转,培育现代农业主体,提高土地、农业装备设施等要素的利用率和科技水平,这样才能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订单化、品牌化、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早日实现农业生产力“二次飞跃”,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土地流转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城镇化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吸引优质要素投入农业农村领域。而且,土地流转后由于农业主体缩减、规模扩大、素质提升,使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服务、政策扶持等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使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向城市、小城镇集聚。相对集聚的人口可以降低人均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成本,并为发展工业提供劳动力,为发展服务业提供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推进土地流转是顺应群众需求,推动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土地流转的前提是法律政策有允许、农民就业有出路、规模经营有能力、基本生活有保障,只要具备这四个条件,土地流转就有需求。从法律政策看,《农村土地承包法》、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的1号文件,都明确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要求规范流转行为;从农民就业看,我省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稳定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比重已降到20%以下,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从规模经营能力看,一部分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完全有能力经营更多的土地;从基本生活保障看,全省已全面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已高于1500元/人年,哪怕农民不直接经营土地,也不会影响其基本生活保障。所以,农民将零碎土地流转出去的愿望强烈。据省农业厅的抽样调查,56%的农户具有土地流转意向,目前流转的土地中,60%以上是农民自发流转的。这说明当前我省土地流转有着内在的需求。

总之,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积极有为的意识,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二、因势利导,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近年来,各地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并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流转管理与服务,有序推进了土地流转,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去年9月底,全省共有276.6万户农户流出土地535.75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7%,占总农户的29.5%,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等县市设立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慈溪市对将承包期内剩余年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次性委托镇、村流转或实行土地股份制经营的农户,在参加养老保险时,市财政每年每亩补贴养老金100元;*市在市、县两级全部建立了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等等,都做的很好,很有成效。

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群众需求,目前的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相适应,还存在着流转期限偏短、手续不规范、大多处于自发状态、流转费导向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和推进力度。

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省推进土地流转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确保农民掌握土地承包权、流转决定权和增进农民利益为前提,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完善制度保障、政策扶持和组织领导体系,鼓励引导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到2012年,力争全省土地流转率达35%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县(市、区)达50%以上。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保农民拥有明确的承包权基础上依法流转,由承包农户自主、自愿决定流转方式,流转收益要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过程要遵循法定程序。

二是要坚持稳粮优先、注重效益原则。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农业用途,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要尽可能避免流转土地“非粮化”,在尊重和支持规模大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同时,积极鼓励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受让农户流出的土地,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大力发展粮经、粮畜、粮渔相结合新型种养模式,走效益型粮食生产路子。

三是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土地流不流转、流给谁、多少价格,都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政府通过政策激励、有效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四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状况,分类指导,多种形式,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不能消极无为、放任自流,也不能搞“一刀切”,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推进。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当前突出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组织引导。推进土地流转,关键在县,基础在乡镇、村。各级政府要把土地流转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部署。农业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财政、国土、劳动保障、金融、工商、信访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订和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当前,各地要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农民集中返乡的时机,组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群众需求,使农民理解所拥有的承包权长久不变,流转的只是经营权,而且流转的土地也不能用于非农建设,使农民消除顾虑,有序引导兼业农户主动流出土地。

(二)抓管理服务。在当前农民群众对市场化流转还不是很放心的情况下,政府的管理服务十分重要。

一是要加强流转服务。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要落实机构、人员具体承担土地流转的指导、管理、服务工作,村级要有土地流转信息员,做好土地流转的信息搜集、政策咨询服务、合同审查备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这一块,政府部门要先做,确立主导地位。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

二是要规范流转行为。土地流转必须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进行,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得擅自截留、扣留流转收益。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承包土地的,应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注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以转让方式进行流转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将以转包、出租方式获得的土地进行再流转的,必须经原承包方同意。

三是要规范流转合同。流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则上都要签订规范的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由省农业厅会同省工商局统一制定并。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村经济合作社或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应及时向达成流转意向的承包方提供统一文本格式的流转合同,及时指导合同签订。

四是要规范流转管理。村经济合作社对承包方提出的流转承包地的要求,应及时备案,并报乡镇政府。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落实专人负责流转情况登记以及流转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要加强土地流转期限和用地性质的管理,防止土地流转后用地性质“农转非”,防止流转期限超过二轮承包期的剩余年限而引发纠纷。

五是要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认真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加快推进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确保土地承包合同、权证、地块、面积四到户。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抓紧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的扫尾工作,没有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要抓紧签订,没有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要抓紧发放。

六是要做好信访和仲裁工作。认真做好土地流转信访的调处和复查、复核工作。要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办法》的规定,抓紧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开展承包纠纷仲裁,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

(三)抓流转土地的规模经营。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推进土地流转,目的是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要重点支持流转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由于比较效益低,在土地流转中容易造成放弃粮食生产转向其他高效农产品。因此,在劳动力转移充分的地方,我们要先鼓励流转土地搞粮食规模经营,在政策上要重点支持。实践表明,通过规模经营,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虽然亩均产出低于其他经济作物,但人均劳动生产率是高的,种粮农民收入仍能保证。另外,如果通过季节性流转,把全省春季抛荒的300万亩田种起来,就可以增加20多亿斤粮食。因此,引导流转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是有效益支撑的,政策上应该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要引导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片开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并引导其吸纳流转农户的剩余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开发、大户开发带动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是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途径,实现规模经营。

(四)抓政策扶持。推进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依靠效益,但在目前农业效益总体较低、农民心存疑虑的情况下,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一是要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将整合现行有关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各级相关支农资金和项目要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经营面积1000亩(经济欠发达县和海岛县5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符合立项条件的优先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资金重点用于土地流出户补贴。各涉农部门和责任农技员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建立联系制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探索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派驻责任农技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工作的政府补贴制度。

二是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对实力强、资信好的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其他金融机构要主动拓宽信贷支农范围,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对信贷支农力度大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和优先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要以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鼓励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股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推动开展农房、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拓宽农村融资渠道,政府投资设立的农业担保公司要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主要担保对象,切实解决担保难问题。

三是要落实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凡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的比例占用土地,其用地不破坏耕作层的,视作农业生产需要的临时用地,按临时用地管理,经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不得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各市、县(市、区)在安排省切块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应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统筹科学合理安排好农业龙头企业加工项目用地。

土地流转管理范文第3篇

第二,换耕。指单个或部份承包户主动或在村委会指导下与本村其他承包户自愿调整地块,使承包地连片集中的行为。据初步调查,安徽全省约20万亩,其中,六安市4.2万亩,巢湖市1.4万亩。个别地方换耕的面积甚至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0%至30%。[3]互换本身是一种流转形式,又对其他形式的流转起推动作用,且有利于土地的连片集中和规模经营。最近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也肯定这种土地流转方式。[4]

第三,转包、转让。早在1996年底,安徽省政府农村经济办公室就制定了“安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方法(试行)”,承认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4种形式。[5]其中转包、转让这两种流转形式操作比较规范,以此种方式流转土地的主体一方是农户或村委会,农户和集体的权利能得到尊重和保障。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安徽省的有关规定,以转包、转让方式流转土地的应签订书面合同,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土地的转包、转让签约率不高,以后引起纠纷可能比较难处理。

第四,出租、反租倒包。出租是指农民或集体组织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让与他人的行为。反租倒包是指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先从农户或集体组织那里租赁土地,然后转租并从中谋利的行为。这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在实践中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以此种方式流转的土地,大多数是在乡镇政府的推动或直接干预下进行的,有不少地方成立了以乡镇长为主任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直接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有的还以各种名义参与租赁费的分配或获得“倒包”中的差价。

第五,公司+农户。指大的涉农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在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的支持下,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租赁大量连片土地从事农业开发,出租土地的农民可以在企业上班。这实际上也是第三种流转方式中的一个特例,农民在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可实现不离乡就业。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的地方。

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进行,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基层组织越俎代庖,操纵控制土地流转活动,有的地方甚至动用警力,威逼农民就范。在一些地方,土地纠纷已取代农民负担问题成为农村社会群体抗争事件的主要原因。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逼民流转。按现行法规,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发包方是村民委员会,一些基层干部就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运用行政权力硬性强迫农民参加土地流转。例如,2003年6月,苏州市光福镇黄渠村村民正准备栽秧,村委会突然通告大家不要干了,因为稻田已被镇里租给了“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每亩地年租金为560元(含代交农业税60元),租期为25年。在村民的反对下,租金有所提高,但村民仍不答应。镇政府为了达到目的,2003年12月初派人到村小学,声称如果家长不在租地合同上签字,将不许其小孩到校上学。过了几天,镇村两级又出动100多人、6辆警车,带着电棍、手铐等,强行把煤渣填在稻田里。为此,村民不断到省市集体上访。[6]

其次是基层政府及官员与民争利。许多村民反映,我们并不反对土地流转,只是土地流转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不管土地拿去干什么,补偿费给多少,干部和政府都不和我们商量,而且补偿金的一大半都到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手里,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在笔者调查过的某市,1999年以前乡村两级对流出土地的农户每亩仅补贴20至30元;2000年以后,从乡村行政组织手中发包土地的售价已高达350元至500元,但给农民的补偿仍按原标准执行;2001年,该市范围内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的发包收入中只有30%左右实际补偿到农户手中,有不少农民甚至未得到一分钱的补偿。

再次是不规范操作。中央文件明确指出:“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期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7]但是一些工商企业动辄圈地数千亩、数万亩,一租就是50年、70年,远远超过农民土地承包期30年的期限。一旦企业垮掉,许多失地农民就没有了生活来源。

最后是圈占土地而不开发。许多基层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在招商引资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自己先把地围起来,搞“空架子”工程,致使大量土地长期抛荒,劳民伤财,农民对此反映强烈。

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虽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其一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其二是土地承包30年不变造成部份农户对自己承包地偏颇的认知模式和狭隘的占有观念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其三是“小而全”的家庭经营结构与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其四是耕地资源稀缺与土地闲置浪费的矛盾;其五是平均分包土地的福利保障特性与按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效率性的矛盾。强调加快土地流转的探索,应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农村各项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深入进行,为下一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释】

[1]参见《2002年安徽统计年鉴》。

[2]根据2002年安徽省农调队资料整理。

[3]根据2002年安徽省农调队资料整理。

[4]参见最近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

[5]参见安徽省1996年底出台的“安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方法(试行)”。

土地流转管理范文第4篇

一、领导重视,精心谋划。廊坊市政府领导明确要求:一定要把土地专项执法监察工作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件大事来抓,决不能一般化地认识、一般化地工作、一般化地对待,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扎实地做好此项工作。监察、国土资源两部门按照市领导要求,精心谋划,及时组织召开全市土地专项执法监察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为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组织,强化责任。一是成立了由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局局长担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管理和利用情况专项执法监察实施方案》,对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三是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任务分解细化,做到件件工作都落实到岗位。

三、大力宣传,广泛发动。为保证土地专项执法监察顺利进行,下功夫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市县两级政府主管领导亲自发表电视讲话。二是借土地日之机,进行广泛宣传,并在乡村主要街道张贴标语和公告。三是在《廊坊日报》上每周安排两次答记者问。四是举办文艺汇演和制作电视专题节目。五是设立咨询站,在市区和县城区繁华地段设立咨询点,印发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广泛宣传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争取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对增进群众有土地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法制观念,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地流转管理范文第5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情况汇报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和状况

*年二轮土地延包后,*市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经过深入调查研究,20*年6月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规范。20*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以及《*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的出台,全市土地流转管理工作更是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市共有11388户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流转土地面积42360.6亩,分别占总户数和承包土地总面积的4.38%和2.72%。流转的土地,全部依法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并经过乡镇(街道)经管站鉴证。

主要有六种流转形式:

一是转让。即农户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转移。有些农户因务工经商或无力继续承包土地,与其他户协商一致,经村委会同意,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转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与村委会确立新的土地承包关系,出让方与村委会在转让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全市共有2151个农户,转让土地面积4515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面积的18.9%和10.66%。

二是互换。即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转移。为了耕种方便或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有些农户将全部或部分土地的剩余期限与其他户进行互换,互换地块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原承包合同约定的相应地块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互相转移。全市共有771个农户,互换土地面积1890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面积的6.77%和4.46%。

三是退包。即农户与村集体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转移。由于务工经商等原因,农户不愿继续承包土地,将全部或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剩余期限退回村委会。全市共有3001个农户,退包土地面积6150.2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面积的26.35%和14.52%。

四是转包。即农户间一定期限内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有的农户因临时不愿耕种土地,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包给第三方经营,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转包期限在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前提下,由双方协商确定。全市共有2462个农户,转包土地面积7*9.8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面积的21.62%和16.73%。

五是出租。即农户与承租方之间一定期限内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主要指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单位等在农村建立种苗繁育、示范推广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期限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全市共有1993个农户,出租土地面积8827.4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面积的17.5%和20.83%。

六是入股。即农户与经营者之间一定期限内土地使用权的转移。这种流转形式,是承包土地收益权的另一种分配方式,收益不固定。农户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使用权折股作价,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合作经济组织,以入股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这种流转方式全市面上不多。

另有其他形式的流转999个农户,流转面积13828.2亩,分别占流转土地总户数和总面积的8.77%和32.64%。

二、依法指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为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对承包土地进行流转,*市注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主动流转与被动流转的关系。为使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遵循的原则、流转的形式和履行的程序。同时,教育乡、村两级干部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学习与研究,熟悉和掌握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做法,指导和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防止粗暴干涉、出偏差、走弯路。

二是自发流转与依法规范的关系。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注意搞好规范,发挥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职能作用,搞好对土地流转工作的业务指导,帮助基层完善土地流转手续,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土地流转动向。村村建立了土地流转登记簿,各乡镇(街道)经管站建立了土地流转登记台帐,月底将土地流转情况报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同时,制订和完善了干部岗位责任制,把土地流转纳入考核村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强责任心。市里半年组织一次土地流转工作执法检查,保证了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三是土地流转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土地流转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国家免除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后,该项工作更是关系农村发展和大局稳定。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领导,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决不动摇农户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不改变承包合同约定的土地农业用途和土地权属关系,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为此,把土地流转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流转促发展,靠发展带动流转。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土地流转;利用土地流转,开展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化生产。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对搞好承包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部分农户私下流转承包土地,不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不签订流转合同;三是发包方对应该审批、备案管理的流转土地疏于管理,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土地承包纠纷。

四、下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