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的定义范文第1篇

城市标志设计思路分析

1.城市品牌定位是标志设计的基础

城市品牌的定位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去挖掘城市的核心价值,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城市标志的设计要强化和突出这种差异,通过概括、提炼、抽象设计等手法将其转换成城市视觉符号。

“作为‘视觉系统’的构建的城市标志是在城市理念系统意义前提下的符号的主题性表现”,①单靠一个城市标志不可能反映城市各个方面的特征,城市品牌定位也就成了城市标志设计的切入点和依据,城市品牌定位决定了城市标志设计的风格和形式,如杭州的城市品牌定位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标志采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元素,水墨笔触的形式与杭州的江南风貌和人文意蕴相吻合;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定位于旅游城市,城市标志采用著名旅游景点象鼻山及其倒影为主要设计元素,很好地展现了其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

2.与城市形象宣传口号的契合

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多会与城市形象标志同时推出,城市形象宣传口号以文字方式表达城市品牌定位和发展理念,比城市标志的图形符号表达更为直接。如东莞定位于活力、精彩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是“每天绽放新精彩”,其城市标志采用莞香花作为原型,整个花朵造型向上伸展,标志色彩丰富艳丽,从形象、色彩、质感上体现出城市形象宣传口号的内容。城市形象标志与城市形象宣传口号良好契合,能将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理念生动形象地传播出去,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成为城市标志释义的一部分。

3.标志设计中城市特色元素的提炼

标志是艺术设计中的小品,具有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造型特点,标志图形比其他艺术样式更集中、更强烈、更有代表性,突出表现于艺术概括的形象化,以单纯、简洁为特征,像符号一样鲜明,令人一目了然。②在城市标志设计构思中,要寻找城市特色元素的符号,将城市的特征以可感知的形象要素表达出来。

在城市特色元素的挖掘上,需要对城市进行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征求最广泛的民众意见,将最具有共识性的城市代表性元素作为城市标志设计的来源。从具象的物质元素进行分析,城市的建筑、景观、地貌这些直观的元素本身就是城市个性特征的外显符号;从抽象的精神元素进行分析,民族习俗、地域文化、等也可以作为城市标志设计的元素。

城市标志的基本特征

1.城市标志的识别性

城市标志作为城市的视觉识别符号,首先要传达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特征,即识别性。城市标志以诸如图像、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形成了一定的信息讯号,公众根据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经验对信息进行解读,可理解到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实现与标志符号的沟通。

在城市标志设计中,通常提取城市特色的元素作为构思基础,如城市的特色建筑和自然景观等,它们是最具有城市典型视觉形象的代表符号,也是城市具有象征性的个性化的视觉符号,能帮助受众识别城市的身份和结构。如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就是以这些特色作为基本图形元素进行城市标志创作,其城市建筑具有浓郁的东欧风情,城市标志以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为设计原型,以人们认知度较高的城市特征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来表现城市品牌形象的识别性。

城市特有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基本元素,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其它城市标志图形的雷同,又可以提高城市标志的认知度和辨识度。

2.城市标志的象征性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讲究“立象尽意”,图形符号只是表达意义的手段,构造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表达意义,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图案中,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国的标志设计本身就具有表达象征意义的传统。③城市标志的设计要强调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把握,着重气氛、意境的表达,注重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再现和对城市文化的弘扬。对城市标志象征性的表达通常通过图案的象征理念来实现,如兰州城市标志就是通过将城市著名的标志性雕塑“黄河母亲”符号化、图像化,传达了城市的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使城市标志的识别度较高。标志符号与城市鲜明的地域文化相联系,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认知。

城市的象征性元素,包括具有象征城市精神的市树、市花以及具有城市集体心理纪念意义的城标、民风民俗、精神理念等,都可以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灵感来源。

3.城市标志的自为性

作为城市品牌识别符号的城市标志,在强调自主设计创意的前提下,还要更多地考虑到标志设计中的自为性,即公众对标志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意义的普遍理解性,这样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在现代社会,市民更多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建设中,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和期望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目前一座城市的城市标志后,公众对一座城市标志的好坏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现在通常用“以言释义”和“图文释义”的设计说明方式对城市标志进行信息解读和传达沟通,这往往会导致标志设计过于注重强调附加含义,使城市标志所传达的意义存在牵强附会的特征。成功的标志设计,并不是要靠文字注解,而是自身形象的诉说。一个与城市形象贴切的城市标志,是基于对最广泛受众的视觉经验和文化积累经验的考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可识别性,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符合公众对城市形象的预期,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肯定、接受。

结 语

优秀的城市标志应对城市品牌定位理念进行透彻理解,在社会公众能动的创造参与基础上,基于深入调查和科学数据缜密分析,对能代表城市特色形象的符号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提炼。在城市标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标志的识别性、象征性、自为性,设计手法要从造型、色彩上符合现代审美观,设计内容上要注重表达城市特色和寓意象征性,符合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使最广泛的公众通过城市标志对城市品牌形象产生认同感,并通过城市标志推广自身城市品牌形象。

【本文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M560943)资助】

注释:

①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7页

②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6页

城市设计的定义范文第2篇

1 景观设计的起源

“景观设计”一词舶来与西方,景观最早的概念是作为城市景象的概括,“景观设计”的词语来源于描述耶路撒冷皇城的壮丽景色,随后“景观”的概念发生延伸,概念从城市扩展到乡村,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土地开始由生存价值向使用价值转化,城市化的景观理念开始向乡村扩展,乡村成为城市的附属,景观自此成为一体的系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环境开始恶化,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民众的审美意识,开始由欣赏城市转向爱恋田园。此时,景观设计学应运而生。

2 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在西方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思潮的席卷后,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包含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思潮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西方景观设计观念流派繁杂,风格派,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与现代主义平行存续,奠定了现代建筑艺术多种风格发展的现实脉络。

工业革命以后,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席卷了建筑设计领域,成为了建筑设计新潮流。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大规模的城市现代化建设,而当古典风格被欧洲废弃,启用现代主义代替以后,古典主义却以更加奢华的形式出现在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跨越了技术与科学的层面,综合考虑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潮终于在近年影响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新后现代主义思潮突出了景观设计的优势,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90年代被提出以后,中国的设计思潮终于由纯粹的设计思潮转向实践。

3 景观设计在中国遇到的问题。

1)侵略式的城市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城市化进程的自然发展规律,由于在城市化扩展的进程中积累单薄,不少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缜密的规划和相关的景观设计,于是留下了剧烈的后遗症;2)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很多基层政府并不深入思考自主进行景观设计的意义,中小型城市盲目跟风大城市,“城市大克隆”导致不少城市雷同;3)在国外景观设计理念统统涌入中国以后,纷繁复杂的设计理念,风格流派充斥着中国的设计消费市场,如何在纷繁的理念里寻求到自己的景观设计理念,是每个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要对应的问题;4)城市缺乏因地制宜的设计规划,盲目追求城市规模,高估辐射能力。

就以上海为例,在浦东新区建设发展抵达一定规模之后,又集中推出了康桥,航头,新场,宣桥,惠南五个镇作为卫星城作为新的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兴起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便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文化和娱乐方式,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但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在建设初期并没有对本地市场进行分析和调研,照搬其他城市成功案例,最终导致招商待滞,运输困难。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

景观设计在中国遭到“壮志难酬”尴尬局面。不少城市在建设时往往只追求见缝插针式的高楼建设,套用既有建筑方案,尽可能大的压缩建筑成本,造成了城市“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希冀传承中国绚丽繁复的建筑样式,就有必要在观念上摒弃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影响,让建筑重回建筑本身,需要推行以下措施。1)要在追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兼具当地客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提高作为景观设计的融合性;2)大型城市在作出城镇规划的同时,要兼顾辐射到的中小型城市,拓展中小型城市的建设空间与景观设计思路,避免中小型城市盲目跟风;3)在国外景观设计理念以倾销式的方式涌入中国后,主管城镇规划的机构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以促进中国城市形成自己的景观表现风格;4)城市要因地制宜的规划,切忌盲目追求GDP增长。

在规避城市发展规划常见问题的同时,只有积极的发展中国的景观建筑规划的综合性适应能力,才能为“创造属于自己韵味”的城市提供发展的道路。1)注重景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性。皇城的恢弘大气自然要区别于江南水乡的灵秀轻盈,西北重镇的豪放阔广也一定区别于巴蜀平原的精致潋滟,在进行城市化进程建设同时,要柔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与居民文化特色,顺应北京城墙的雄伟壮丽,江浙温婉的浪漫闲适,只有贴近当地居民生存生活方式的建筑综合规划,才能维持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景观建筑设计;2)要注重景观与当地气候的融合性。中国的气候类型总共划分为五种,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在进行市政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因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例如:中东地区风沙强劲,住宅多没有窗户,美国广阔的密西西比平原,居民不光拥有自己的住宅,还可以拥有广阔的草坪。3)要注重景观与地理条件的融合性。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的今天,自然界依旧有人类不可抗拒的灾难与地理变化存在,除了不可预知的自然灾难与地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地质原因,也是景观设计中需要融合的重要议题。例如:在地震高发的日本,居民的住宅多使用木质结构,水城威尼斯因多以水道代替马路,就制定出一系列行船准则。

4 结论

在研究建筑景观与建筑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兼顾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地域特点,气候与地质特点的融合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在城市规划中最独特的创造力,人文底蕴是一个城市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基础,而创造力是发展景观建筑设计的灵魂。

城市设计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1、城乡规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

我国建筑教育体系中城市设计课程开设始于1980年末。当时“广义建筑学”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就是利用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合为一体。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村镇体系规划设计以及村庄建设,2000年以来我国也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开始加强村镇体系规划,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各地都制定了村镇体系规划的技术规范,如今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城市设计以及城乡规划的基础能力已经没有争议。

1.1 “广义建筑学”“城镇建筑学”“城乡一体化”异军突起,高层次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上世纪末,“广义建筑学”及“城镇建筑学”概念的提出和其后的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在侧面昭示着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走向,城乡体系规划的逐步深入推进,也在迫使城市设计的领域从城市圈,城市,区域逐渐向城镇体系纵向发展,传统的建筑学科领域的拓展应在城镇体系的城市设计层面上得到突破和体现,进而“以城市设计为基点,发挥建筑艺术创作,共建和谐的城乡社会关系。

1.2 城市设计学科起步较晚,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亟待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设计及城乡规划体系起步较晚,特别是各类人才培养建设明显滞后:本科生教育多在建筑学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研究生教育中有城市设计方向的,但是一直到2009年才有第一本较权威城市设计本科教材《城市设计》出版,城乡规划专业方兴未艾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长期以来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城市设计人才培养。

2、“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的特点

2.1多专业融合,课程体系综合性强

城市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起点高的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所学课程中涉猎面最广,囊括知识点做多的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求所培养人才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各专业上都有一定基础,并且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诸如《城市设计》等课程应选择资深教师授课,并开设了较多的专题讲座穿插在课程当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

2.2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交互进行,循序渐进提高课程深度

本成果在课程建设中采取理论课程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实践课程交互进行形成课程体系如下:

2.3 横纵交错,立体化教学

针对城市设计课程自身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法上单项渐进的教学模式,采用横纵两条轴线进行教学体系的推进,横向为课程的深度,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逐渐深入,纵向为专业发展轴,从建筑学专业向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道路交通专业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展。

2.4 紧扣我国城市设计的特点

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起步较晚,真正广泛应用也只有十几年的实践,城市设计课程具有前沿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很广的知识面和对成功案例的借鉴,以掌握城市设计的精华,掌控城市设计的前沿脉搏。将理论授课和实践环节的快题设计设置在学生外出实习较为集中的学期。并且借鉴国外城乡规划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开设《精品城市设计案例赏析》课程。委派任课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城市设计会议,参观实际案例,并以讲座以及系内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城市设计的前沿知识。

3、“多重交互”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创新之处

城市设计的定义范文第4篇

摘要: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生态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市自然湿地也面临生态退化的威胁,人们开始认识到湿地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工湿地的应用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城市 湿地 景观

一、城市湿地的定义

目前,对湿地还没有1个科学的、统一的定义,使用比较广泛的是Ramsar《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该定义是对湿地的广义定义,是以对湿地的管理为目的而定义的。从科学研究角度该定义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很多湿地研究学者都提出了湿地的不同定义,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达60多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湿地下过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佟凤勤、刘兴土和赵魁义提出的湿地定义,提出了构成湿地的3个要素:有积水、过湿地和适生生物,并给出水深2m以内,积水期长达4个月以上等量化指标。孙广友等[10]认为,湿地是地球表层的地理综合体,是地表经常过湿或被浅水体(一般深度

二、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只有健康的湿地才有健康的人类。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就是支撑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体现。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净化城市污染物,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其次,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湿地由于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第三,满足城市居民欣赏自然、享受自然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以及更好地利用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和湿地的生态重要性教育,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需按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实施目标,因地制宜。而不是强调统一的标准。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湿地范围湿生环境,还应考虑到周边城市功能带的衔接问题,要同时处理好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要尽可能的同时兼顾当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2.地方性原则。本质上,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应该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与结合,实现滨水湿地及其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需要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进行有效适应和结合。这就要求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景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尊重当地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以及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其中,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就显的至关事要。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在当地生长,而具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最少。只有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效适应的本地物种,才能有效的保持地域生态的平衡。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乡土”韵味,植物配置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植物,仅以外来植物作为点缀,采用自然式栽植的方式。

3.人文性原则。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尊重人文历史,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根据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保持风土人情也是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目标所在,只有通过恰当的景观设计手法,全方位利用各种湿地设计要素,以铺地,湿地人工小品,甚至是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的特色农业文化充当文化的载体,才能充分挖掘出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文化体验。

四、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

1.科学的湿地景观设计。维护湿地生境的生态安全是城市湿地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在恢复及重建湿地生境时,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保护和利用湿地环境。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分析干扰类型和作用机制,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控制干扰的发生及扩散,保护城市现有的湿地。2)合理设计湿地坡面。湿地坡面是水陆过渡区,不合理的坡面设计会增加湿地的危险系数,降低其生态、娱乐功能。很多护坡采用水泥、毛石硬化,建造堤坝,使市民与水面遥遥相望,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2.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乡土物种是适宜生长于本地生境的物种。利用本地物种可营造乡土风景,也可节约成本,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易给当地湿地原有生物带来不利影响。生物入侵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及物种绝灭。在引入外来物种之前,须分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引进物种的利益与风险评估,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及检疫体系。

3.适时监测和调控。在湿地生境退化和丧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可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生境来维持其特有功能。例如,一些工业区中的湿地具有控制污染的环境功能,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湿地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具有供人们娱乐、休闲的社会功能。在恢复此类湿地生态系统时应选择容易栽培的乡土物种,另外还必须建立调控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城市湿地进行持续的测定和调控。

城市湿地对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的景观规划也就显的尤其的重要,我们只有好好的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才能建设出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营造[J].中国园林,2001(2):26-28.

城市设计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与详细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性的部署。从某方面来说,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同样,区域规划也更因为有相应的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

城市设计是作为独立的学科从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来的,它的基本原则是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要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公众利益。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包括功能、美学、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多方面。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

有关现代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其在城市建设各个层面中的内容,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城市设计层面的相关规范。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计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可广义理解为设计城市,不仅是对城市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也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合协统一的一种设计。

城市设计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城市大范围地块的整体风貌和风格的设计,成果相对比较粗糙的,城市规划既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看作是城市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设计是一种城市公共政策,是城市空间成长的引导、控制、管理的一种过程方法,是一种开放的、可参与的、有组织的城市研究和管控方法。其侧重的是对二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和整体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更为具体化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整个都贯穿于城相应的市规划中,城市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大都比较广泛,大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的总体设计,小到某一特定空间场所,例如: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小品的设计。城市设计的目的不但是要尽力体现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更要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整个城市环境更现统一、和谐,并富有浓烈的时代感。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来表现不同城市的特色,其表达的内容包括,如城市形态、城市道路、街道、城市区域性地段,城市边界,城市节点标志。非物质要素如社会结构、文化物质、风俗民情、生活方式、行为心里、政策制定管理、公众参与等。

城市设计可以概括成场景与社区的营造、社会环境与物质空间的优化配置、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目的都是在于要为城市的居民创造出一个个舒适适宜的居住空间,并且逐步得由起初的重视空间美学视觉与美学价值及对建筑物空间感的强调,人性化地向另一方向转换,那就是更为注重城市设计与人、城市空间、社会行为的联系,更强调的是社会使用性。

二、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说到本质就是公共政策,最终的结果就是法律。在做具体城市规划项目时,应该不仅仅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政治,政策,文化,地理,气候,区位等等,这些都十分重要。其更侧重的是对城市三维空间形态以及环境品质的具体研究。

以重庆城市规划中“十八梯的故事”为实例,来分析下它兼顾控归、空间关系及人文几者设计协调的思路。实际它要表现的也是多维空间的一个载体。首先,进行区位关系分析:规划区域位于重庆渝中半岛渝中区下半城十八梯地段,北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西以中兴路,南以解放东路为界。其次,社会经济背景:渝中区一直作为城市建成区的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设计地块与城市CBD功能跟形象不相称的旧城区。旧城的重新规划更新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a 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b 塑造半岛形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c 旧城更新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尝试d 探索适合设计地块的有机更新模式。针对以上几项分析,在规划过程中,产生合理构思:城市形象的塑造尽管受到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影响,而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又是能动的。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科学运筹和积极作用,将其粗俗的一面剔除出去或淡化处理,将精彩一面凸现出来。规划主要依据:(1)设计地块已有规划所形成的格局。(2)政府规划详细控规。(3)贯穿理念: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城市发展潜力,留住十八梯,留住部分老区,遗址以及饶有趣味的老街名字等。以上述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共设计了三条主轴线:十八梯轴线,十字金街轴线,法国领事馆轴线,并由此形成了:(1)绿色景观通廊:(政府控规)给城市增添色彩。(2)沿大高差地势绿化带:提高土地利用率,给城市以立面的绿化。(3)沿法国领事馆轴线绿色景观带:提高地区居住品质。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这样的城市规划很好地实现了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同地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问的界定、表达与近远期结合。同时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规划的手法解决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一些弊端。

并且难得的是,还综合考虑到了以下控规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

三、两者的区别

任何规划和设计都有其设定的一个出发点,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其过程方法以及收到的结果的不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主要存在与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的不同,规划目标的不同,管理运作方式的异同。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主要处理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做出相应长期远期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社会和经济的目的。而城市设计更注重的是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结构以及如何布局的关注,更可以形象得称之为城市空间体系。研究范围甚至囊括了对于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文脉、空间景观、城市构筑天际线、文物保护及利用等各个社会层面,内容丰富多样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