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物流分析

现代物流分析

现代物流分析

现代物流分析范文第1篇

物联网是当前信息化时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而现代物流管理是对现代物流行业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本文主要从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论述入手,通过对物联网和现代物流管理之间关系详尽的分析,提出了物联网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希望为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物联网;现代物流管理;综述;关系;应用措施

前言

随着国家对物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的重视度加大,物联网成为当前市场上的焦点而被众所周知,其强大的优势以及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与应用,更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的有效结合,能够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进程,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在市场激励竞争中,只有明确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将物联网这一新兴科技运用好,使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现代物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一、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的综述

(一)物联网的基本论述

物联网,简单来讲,就是物与物相互连接的互联网;专业来讲,就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时展的重要阶段,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更加注重业务与实际应用效果,它囊括网路上全部资源,同时互联网的所有应用都可以在物联网上使用,最为重要的是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都具有个性化和私有化。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论述

现代物流管理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3]。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优势特点,主要表现在:反应快速化,效率高效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完善化,相关操作作业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管理智能化,与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接轨。

二、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促进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能够有效地扩大现代物流服务市场,推动现代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而现代物流管理又能够对物联网各种“物”的处理活动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与支撑,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一)物联网能够有效地扩大现代物流服务市场

在上文中提到过,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宽,增加了信息处理功能与范围,可以说,只要有互联的地方,就有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支持与支撑的现代物流管理,也是如此,只要有物联网的地方,就有现代的物流服务,极大的发展了现代物流服务市场的范围。物联网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市场的扩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服务的强大支撑[4]。随着物联网在全球产业的有效应用,其发挥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我国,物联网已经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之一,被广泛推广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对于这一产业链的运行与管理就会产生现代物流服务需要。其次,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了全球的各行各业,覆盖面非常广,其在市场上的潜在能力不可估量,其产生的物流服务需求也随之扩大,更为现代物流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使之在市场竞争不断抢占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二)物联网能够推动现代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对物与物连接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物流网络的支持。物流网路是物流网的基础设施,其保障物的处理活动操作的规范性,完善的物流网路与科学化的现代物流管理有效地融合,不进能够使物流向集约化模式发展,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能够推动现代物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物流网路的重要组成主要包含,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路[5],这三方面都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实现了物流信息的传输、存储、共享等活动,还为智能化的物流管理提供了方案。因此,在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方面,必须将物联网、互联网、物流网络合三为一,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网络平台,才能够使现代物流管理达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三位一体化。

(三)现代物流管理是物联网运作的有力支持与支撑

物流是最早接受物联网的主要行业之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也是最先在物流领域进行的实践,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新的生产与生活的物联网环境下,物流起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支持与支撑服务的作用[6]。从上文的物联网基本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物联网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将事物之间相互连接在一起,实现对物的一些处理活动,而这些处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就是现代物流管理,其管理与协调物的移动与流通等处理活动,现代的物流中心实现了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化处理的全部活动,这种物流网络就构成了物联网实际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会产生对物的实际操作作业,由此而派生出众多的物流活动,因此,现代物流管理可以满足物联网的派生需求。物联网在与各行各业的融合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供应链物流,现代物流管理是对供应链物流进行管理的一种服务支持与支撑,以保障物联网的物处理活动的落实,实现物联网的专业化,降低服务成本,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三、物联网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现代物流管理为物联网提供一定支撑,物联网促进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行业发展到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大型的物流企业,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物流企业出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不仅仅在企业利润上有所降低,在服务上也无法满足客户群体的个性化要求。物联网的到来,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转变了传统物流行业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现代物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通过物联网,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

加大利用物联网的传感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等技术,提升现代物流管理水平,并与此同时,实现信息化建设。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实时监控,对物流信息实时跟踪并呈现出来。物联网技术的动态监测技术能够大大提升现代物流管理水平,能够监测物流中货物的状态与方位,确保现代物流对货物的有效监测。物流网中的信息化技术,能够提升现代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行业的成本,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长足发展。

(二)通过物联网,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智能化

利用物联网的感应器的自动化,实现物流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与检查,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到信息中心,通过对传回信息的分析,调整与控制物流路线,提升物流运输的效率与客户服务的质量,以保障货物的准时到达。对进入到现代物流管理中的每一件货物进行智能化管理,贴上能够识别的电子标签,将货物的详细信息输入到电子标签上,使其无论在管理过程中还是在运输过程中,都能够将其信息完整地呈现出来,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的配送一体化智能管理。

(三)通过物联网,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管理平台

对于物联网环境下现代物流的发展,亟需建立一个标准化体系与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利用物联网强大的功能,对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为物流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现代物流企业在建立这一平台时,应注意资源整合的优化,将物联网中的不同系统及技术标准下的不同信息进行有效转化,实现系统对不同格式信息的共享,更为信息相互交流提供相应的条件;还应让现代物流管理的相关领导积极参与进来,更应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一平台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并在管理工作中利用好这一平台;政府层面更应该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以保障平台的长期运行。

四、结束语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中,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够更好地被企业所用,并服务好企业,为企业扩大市场并带来经济效益,更为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利,袁蓉,刘永刚.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5:238-239.

[2]方伟勇,王红波,孟祥敏.物联网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J].经营与管理,2011,12:82-83.

[3]朱未平,金志扬.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6:33-34.

[4]胡建淼.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现代物流建设模块分析与设计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07-110.

现代物流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字】吉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优势;分析

引言

据近几年吉林省GDP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到2011年间,吉林省GDP增长总额为8220.29亿元,物流业增加值也在此间得到了极大的增长。由此可得,吉林省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极为巨大的。

一、吉林省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1 吉林省现代物流业的总体态势

从近几年吉林省物流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态势呈良好状态,以社会物流总额来进行分析,2006年到2011年间,吉林省物流总额已由初期的11861.3亿元增长至27378.5亿元,相比增长2.3倍。以物流总额的增长速度来进行分析,2006年吉林省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为17.9%,并在之后几年间,增长速度还在不规则变动,但总体增长速度的变动态势还是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到2011年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以高达21.0%。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近几年间吉林省物流发展态势是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的,发展前景可观。再从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变化态势来进行分析,2006年到2011年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17.2%。2011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在总体服务业增加值中占17.0%。但是吉林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表明吉林省物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减小。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方面进行分析,2011年吉林省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22.5%,高达1881.1亿元,增幅较之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而且,2006年到2011年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呈下降趋势,比率的降低表明吉林省的物流效率在不断地提高。

1.2 物流供给充足

2011年吉林省与物流业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660.9亿元,同比增长15.2%,较之于2006年,是2006年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的2.83倍。由此可以得出,吉林省与物流业相关行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呈飞速增长趋势。随着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的飞速增长,物流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善,再就是吉林省物流园区的建设工作已基本成型,这些条件足以证明吉林省物流供给较为充足。

1.3 省内物流需求在不断的增加

物流需求的变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的,工业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与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变化反映着物流需求的变化。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1年间,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3%,增长速度快。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也在18.2%,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9%,这三个要素的飞速发展,直接证明着吉林省内物流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增长速度快,增长明显。另外,货物运输量和货物运输周转量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着吉林省内物流需求的增加。相比于2006年,2011年货物运输量增加了33.7%,年均增长6.2%。货物运输周转量比与2006年增长了119.0%,年均增长16.1%。无论书从侧面还是从正面,这两个方面的增长水映着吉林省内物流需求的变化状况,省内物流需求呈上升趋势。

二、吉林省现代物流业的竞争优势

2.1 物流需求空间大

吉林省内物流需求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物流需求空间在不断的加大,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物流需求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吉林省内对于物流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在高需求下迎来了其竞争优势。

2.2 吉林省现代物流业供给充足

有需求自然有供给,在大需求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充足的供给能力,那本身存在的竞争优势将没有任何意义,然而从近几年吉林省内物流业增加值我们可以得出,吉林省内物流业的供给是很充足的,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2.7%,而物流增加值的不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运输、仓储、邮政等产值的增大,而这些产业产值的增加也保证了物流的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在就是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为物流供给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3 电子商务运用于现代物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助力也在不断的明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业在物流效率与物流信息统计、物流派送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现代物流的服务效率与工作效率。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省内现代物流的竞争优势。

2.4 物流园区的建设所带了竞争优势

吉林省省内几个大物流园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便了物流货物的集中派送,增加了物流服务面积,提高了物流工作效率,物流服务种类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无疑是给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

2.5 物流联盟的发展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由于一个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做到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然而,吉林省内物流联盟的发展提高了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扩宽了省内现代物流业的服务领域,提高了现代物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了竞争优势。

总结

本文根据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近几年来吉林省内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统计数据,对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分析得出,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由于其各种影响因素的不断发展,其竞争优势也是在不断地扩大与提高,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内现代物流业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物流业赶超战略与发展路径研究 》吉教科文[2014]第236号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一、《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简介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实用性和应用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物流企业客户服务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等多种岗位职业能力,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空间。

二、《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有些定位为物流管理的课程,有些定位为企业管理的课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理解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课程定位与教学。

(二)课程内容混杂,缺乏实用性。《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的内容是物流管理的内容,有些是采用企业管理的内容,根据教师理解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混杂。而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综合性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企业管理共性的教学内容比较缺乏;同时,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涉及的概念、原则等相关的知识非常多,因此许多院校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教材缺乏。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大部分是《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类的教材,适合高职院校《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非常少,只有寥寥几本,而且都是2008年之前出版的。高职专业教材的内容应当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必须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编,既不能太深入,又不能太肤浅,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流企业管理技能。

三、《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

(一)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就业教育,它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直接为企业输送实用性技术人才。从这一角度上说,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企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应按企业需求的模式来办学教学。高职《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应该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来展开。根据中南部区域经济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应结合物流学生和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开展课程社会实践,努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许多学生没接触过企业,对物流企业管理没有具体认识。在教学中就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到教学实践基地实习、与企业主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管理物流企业的认识。通过组织课程社会实践、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1)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积极性,在“做”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2)角色扮演法。指根据学生就业可能担任的职务,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3)分组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4)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

(四)课程评价。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整个评价体系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组成,过程评价主要考核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课堂表现、课中测验、考勤、实训成绩等组成,重点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果评价以期末考评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整个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物流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现代物流分析范文第4篇

有着“第三利润源泉” 的现代物流是在2O 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的,90年代中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把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自9O年代末以来不断升温的“物流热”。拥有良好的物流体系不但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会优化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已成为各方共识。

2O世纪以来,石油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原料、主要能源和战略物资。中国加入WTO后,已在2005年初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将在2007 年初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多年来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物流量大,物流费用惊人,如何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物流费用,抵御汹涌而来的外资石油销售企业,已成为我国石油销售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争取市场竞争优势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中国石油销售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希冀能够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有所裨益。目前,国内的石油市场主要是由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控制,因此,本文所做的相应分析主要针对两大集团的销售公司。

二、石油销售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对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组合,得出可选择对策的战略分析法,如表1所示。

石油,化工-[飞诺网FENO.CN]

(一)优势分析

1.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品牌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是企业的一笔难以准确估计其价值的巨大无形资产。“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两个响亮的品牌名字,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良好的形象。高附加的品牌效应不仅使两大集团在市场上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直接影响或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同时也有利于其加强对特约经销商进行管理,使产品分销渠道更加畅通,促进市场更加有序竞争。

目前,在供应链的终端——加油站,两大集团公司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品牌效应。在各自的辖区内,无论走进哪座城市,无论行驶在哪条交通干道,都能看到标识统一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 的加油站,充分彰显了其良好形象,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统一形象后,加油站的加油量平均增加了20%以上。同时,社会加油站的经营者受到强大的品牌效应的吸引,纷纷以不同方式加入到两大集团的队伍中来。特许经营加油站的数量明显增多,目前已占两大集团加油站总数的10%以上,两大集团对于终端的控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两大集团已经从品牌标识、服务规范流程、产品品质等方面,对各自的品牌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给消费者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品牌概念。

2.完善的零售终端销售网络。中国石油炼油与销售公司现有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东北等18个专业销售公司和1个专业油品海运公司,主要经营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溶剂油和其他石油产品的销售。2004年,销售成品油6282.1万吨,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38.1%: 拥有加油站17215座;成品油零售量2053.97万吨,主要市场内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27%;成品油直销量1965.4万吨;终端市场份额为30%。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现有华北、华东、中南、西南、东北、西北、川渝等39个分公司,主要经营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溶剂油和其他石油产品的销售。2004年,销售成品油9459.2万吨。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57.2%;拥有加油站30063 座;成品油零售量5325.1万吨,主要市场内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70%;成品油直销量1965.4万吨;成品油零售、直销量占总经营量的77.07%。

3.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毫无疑问,两大集团目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不仅在下游销售上优势明显,而且在上游的开采、中游的炼化上更是具有绝对的资源优势。国内有限的民营资本根本不可能撼动其统治地位,即使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与其直接对抗,而是大多采用合作的方式。毕竟,全中国石油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掌控于两大集团手中。

(二)劣势分析

1.现代物流意识不足,物流人才短缺。发展现代物流,关键是要具备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目前,两大集团的销售公司内部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大多数人员对物流的系统性认识比较差,认为物流就是成品油运输,供应链管理意识非常薄弱。无论是基层的物流操作人员、中层物流管理人员还是高层的物流决策人员,其相关物流知识都比较匮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石油销售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相对滞后,其物流理念、文化素质、经营策略、管理理念、业务技能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

2,运输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由于技术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国内石油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产品成本普遍较高。对于石油销售企业来说,油田大都在北方,而主要消费市场在南方,资源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北油南运”造成运营费用较高,运输成本占到流通成本的60%-65%。有时这个比例还要高。石油销售的终端环节加油站的运输费用也很大。目前国内有些加油站的站内吨油费用高达9O多元,高出加油站站内平均吨油费用的一倍多。地处偏远的加油站,更需要较高的配送费用。如果把配送的费用也算入到加油站的吨油费用里,很多加油站的利润会大幅降低,甚至是亏损。

3.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我国石油的仓储设施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仓储设施已经过剩,而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仓储设施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市场的供给量。同时,销售企业的二级仓储网点布局分散,不能利用有效的地域优势。库容辐射半径小、运距远、费用高、调运周期长,这些不利因素导致运输成本偏高、资源供应不均衡,给物流的组织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转贴于

4.信息化水平低。近年来,石油销售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巨资建立起了功能较为强大的信息自动化管理平台,但从目前各级公司情况看,仍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割据、封闭,造成信息错位、遗漏。由于没有一套整体的销售系统,各级公司、配送中心、营业室的批发销售进销存系统不统一,使得业务管理环节多、管理漏洞大、业务数据上报时效性差、信息采集不准确,不能为营销决策提供支持。

零售的终端加油站自动化管理水平低,人工成本高。目前国内的加油站还没有一套统一的Ic 卡加油服务和加油站零售管理系统,不能实现加油站进销存、销售价格、收款、开票付油、收入、成本等业务流程的在线记录,不能适时掌握零售业务进展,无法为经营者提供及时可靠的管理依据。

(三)发展的机遇

1.吸收国外石油销售企业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经验,加快发展本国石油销售的现代物流。随着中国政府对成品油市场的开放,垄断地位的石油销售企业也被推到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中,可以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物流组织方式,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整体索质和竞争能力,加快石油销售企业由传统的物流观念向现代化物流观念转变。目前,已经有许多跨国的石油巨头与两大集团在终端的销售点进行合作,英国的BP公司分别与两大集团在广东和浙江合资开发建设的500座加油站,现大部分已经运营。由于物流组织合理,加油站盈利能力总体上要高于两大集团,其推行的“结构扁平化、管理垂直化”,使得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目前中国石油在资源调度方面也开始采用这一原则:建立总部一物流组织调度中心一区域管理配送中心一加油站四级营销体系,总部作为战略发展中心,负责确定市场目标、调控资源、优化物流;东北和西北公司是物流组织调度中心,负责资源优化配置和油品一次配送;华北、华东、西南公司和省市公司负责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二次配送,并按照合理经济半径和管理区域组建配送中心。由于中间作业环节的减少,大大降低仓储、运输等物流费用,销售企业的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2.恰逢我国国民经济、物流业大发展的良好契机。目前我国GDP以年均9%的高速不断增长,以钢铁、汽车、机械等高耗能行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必然带来成品油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保有量预计到2006年、2010年将分别达到6505万辆、8970万辆,分别增长40%、92%,从而直接拉动汽柴油消费快速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也必将带动能源消费的强劲增长。根据有关测算,2004~2010年,预计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24%,2010年成品油消费景将达到 20450万吨,比目前年增加约7000万吨。可以说,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成品油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为石油销售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巨大的空间。另外,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以 30%的惊人发展速度高速成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7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3.43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5108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944个,内河航道里程12.33万公里;拥有亿吨港口8个,在世界十大港口中,我国占了一半。这就为石油销售企业优化运输结构和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了重要保障。

3.政府的高度重视。石油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石油物流的任何一个关键点发生中断或者短缺,都将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2005年8月份的“广东油荒”已经无情揭示了我国石油销售供应链的脆弱,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警惕和重视,加大了对成品油仓储和运输的支持力度。另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漂亮的外交活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签订协议,通过管道为我国供油,这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我国石油销售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力。

(四)面临的挑战

1.国外石油巨头的进入,加剧市场竞争。随着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的放开,国外著名的石油跨国公司埃克森一美孚、BP、壳牌、道达尔等已经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独资等方式进入我国的油品市场,投资于国内成品油零售领域,依靠先进的物流理念向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油品品种和专业化的服务,利用品牌效应扩大销售网络,抢占市场,石油销售市场的竞争更加严峻。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可谓是“与狼共舞”。国内市场竞争结构和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竞争对手数量、资源数量更加多元化,国际市场过剩的油品和化工产品将以其成本优势登陆我国市场,竞争已经全线展开。

国内市场正经历着一次深入而痛苦的重新 “洗牌”,市场占有率的重新划分导致国内公司营利空间变窄,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加油站面临关闭,这种竞争随着2007年成品油批发业务的放开将更加白热化。且随着市场的开放及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国家对成品油市场的价格干预也越来越少,价格机制市场化的程度加深,下游业务的营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这对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将是严峻的考验。

2.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提高。现代物流要求物流能力不仅仅停留在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的层次上,更要关注的是其市场竞争力和顾客服务水平。由于成品油本身是一种“同质的商品”,产品已有国家统一标准,同型号成品油的质量是一样的,难以使产品差异化。企业必须意识到开展现代综合物流的必要性,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主动提供延伸服务(帮助司机检查车胎是否气足,帮助司机擦洗车辆),提供相应的知识与咨询服务(向司机介绍油品性能与使用),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非油品经营业务以增加加油站的收入。在保证总物流成本最低的前提下,达到快捷及时、安全可靠、高质量服务等一系列要求。

3.对海外石油依存度提高。从现在起到2020 年之前,正是中国经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中国石油消费将处于迅速增长阶段,由于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6qL 吨,到2020年将达到2.5—3亿吨,对海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超过50%和58%,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另外,动荡的世界局势、西方跨国公司的挤压、地方势力的排挤、外国政府的干预,不断对中国的海外石油运输通道产生威胁。毫无疑问,这将使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物流成本不断攀升,丧失竞争力。

现代物流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态势;趋势预测

一、 引言

本文从吉林省物流业的现状出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分析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保障吉林省物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1. 物流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近几年,吉林省物流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社会物流总额来看,2006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11 861.3亿元,到2011年已增长至27 378.5亿元,增幅高达2.3倍。从增速上看,2006年~2011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速依次为17.9%、29.8%、19.6%、11.4%、12.4%、21.0%,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呈增长态势。

从物流业增加值来看,近几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一直在稳步提升,从2006年的287.0亿元增至2011年的622.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7.2%。2011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7.0%,说明物流业发展对全省服务业贡献突出。而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表明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减弱。

从社会物流总费用来看,2011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 881.8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06年~2011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在下降,这一指标的稳步下降,表明全省物流效率有所提高。

2. 物流供给比较充足。

(1)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吉林省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0.9亿元,同比增长15.2%,是2006年的2.83倍。

(2)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随着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3)物流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 物流需求持续增加。

(1)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物流需求的首要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工业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这三方面的增长必然带动物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2011年吉林省工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24.3%,从2006年的1 659.29亿元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4 917.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9.9%,2011年达到4 116.1亿元。进出口总额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18.2%,2011年达到1 424.0亿元。

(2)货物运输量及运输周转量继续增长。2011年,吉林省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1 905万吨,同比增加15.4%,与2010年持平;完成货物周转量15 816 900万吨公里,同比增加13.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与2006年相比货运量增长33.7%,年均增长6.2%,货物周转量增长119.0%,年均增长16.1%。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吉林省物流业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加的。

三、 吉林省物流业发展趋势预测

1. 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物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002年~2011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其随时间变动呈明显的非线性趋势,因此采用趋势时间序列方法进行预测。应用SPSS软件,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拟合,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如表1所示。

同时,《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要实现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指出全省“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按照12%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经过专家咨询,得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如表1所示。

2. 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预测。

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1)社会物流总额预测。社会物流总额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反映了社会的整体物流需求水平。从图2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呈线性变化趋势,而且通过绘制社会物流总额与GDP的散点图,发现二者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为提高预测精确度,应用多种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拟合度较好且检验合格的预测模型。应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的结果如表2所示。

结合表2和2011年物流总额数值,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4.2%,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相一致。

(2)物流业增加值预测。对物流业增加值的预测采用和社会物流总额相同的思路进行,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综合2011年物流业增加值和表3,“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仍在增长,增长率为12.7%。但是,通过计算,“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5.8%、5.7%、5.6%、5.4%,呈明显下降趋势。

3. 社会物流总费用预测。

国际物流界通常将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这里对社会物流总费用预测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对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值进行预测,然后根据GDP的预测值确定物流总费用的预测值。物流总费用与GDP比值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变化比较平缓,呈现线性变化趋势,但考虑到样本数量较少,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应用多种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并采用拟合度较好且检验合格的预测模型。应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拟合的结果如表4所示。

由物流总费用和GDP比率的预测值及GDP的预测值得到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预测值,如表5所示。

从表4和表5得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总费用仍然在不断增加,而其与GDP的比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

四、 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物流业的总体态势、供给与需求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十二五”期间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别从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费用三个方面着手,利用多种预测方法得到“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业的发展态势。结论如下:

1. 物流需求空间较大。

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在增加,且增长速度较快。社会物流总额是社会物流物品的价值总额,包括工业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额、外部流入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从2006年到2011年吉林省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在72%左右。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工业产品也必然增加,对物流活动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此外,从物流需求系数(物流总额与GDP的比值)的计算来看,“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物流需求系数为2.59、2.73、2.92、3.19、3.52。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在增加,说明GDP对物流的依赖度在增加,社会对物流业的需求在增长,吉林省物流需求潜力较大。

2. 物流供给能力充分。

有需求就必然存在供给,吉林省物流供给能力也在不断增大,从“十二五”期间的物流业增加值可见。“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物流业增加值的增长体现了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等产值的增大,这些都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供给能力的体现。同时,物流相关行业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也都给物流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3. 物流对经济贡献度仍然较弱。

吉林省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高。从2006年开始持续在6.7%以下,2011年仅占GDP的比重为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更是在不断下滑,2012年~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8%、5.7%、5.6%、5.4%。说明吉林省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弱,而且有逐渐减弱的势头,吉林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物流业,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

4. 物流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吉林省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较高,一直持续在17.8%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的9%~10%的比例相比仍然偏高,说明吉林省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物流发展水平偏低。但可以看出,这个比率有不断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这个指标在明显的下降,表明吉林省物流业运行效率有所提高,运营效益有所增加。而物流总费用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构成,其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最大,2011年运输费用占全省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7.4%,说明降低运输费用会一定程度上减小物流总费用。此外,2011年管理费用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1.9%,增幅基本与去年持平,反映出吉林省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及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分析物流业的现状和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可以推动物流业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吉林省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如下: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保证。为满足未来几年物流业需求的增长,吉林省应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加强对落后公路、铁路等线路的改造,提高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和辐射能力;加大物流场站和枢纽的建设,使其与线路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专门的物流园区发展基金,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

(2)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工业品物流总额是社会物流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拓展物流需求、推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粮食、石油化工、汽车等是吉林省的重要产业,应积极促进其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企业转变传统观念,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加大物流外包力度,降低成本,同时支持现有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整合和服务创新,提高市场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3)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和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鼓励企业更多采用第三方物流,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降低企业的成本;二是从系统角度提高物流整体服务水平,充分认识物流系统中的“效益背反”,使物流系统总成本最低;三是发展以供应链为主导模式的现代物流业,在原材料供应到最终用户的整个过程中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物流作业,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制定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物流业发展,政策是保障。吉林省应当构筑现代物流产业的政策体系,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此,一要建立健全资金政策体系,保障物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二要建立市场政策体系,用法律法规约束物流企业,规范物流市场行为;三要建立优惠扶植政策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5)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扎实的人才支撑是物流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物流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可以通过物流企业内部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在吉林省工作;利用吉林省的教育资源,在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开展物流学历教育、举办物流知识讲座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余静. 福建物流业发展态势分析. 物流科技,2006,29(133):18-20.

2. 代官飞. 应用SPSS软件分析物流业发展状况.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3):92-93.

3. 周跃进,盛昭瀚,李民. 加快江苏物流产业发展 县域物流发展是关键. 现代管理科学,2009,(8):3-4,10.

4. 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 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状况研究.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2):4-6.

5. 江建宇,王爱虎. 广东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解析——以东莞市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6-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