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a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t present, the computer network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ll walks of life with its advantages of high reliability,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 extension in all fields. Especially in th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developing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The wid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ubiquitous influenc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military and social life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alents. In a sense, a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scale and level measures i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73-02

0 引言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同时和多学科相互交叉。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高技术人才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上进行了探索思考,并在教学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门课程中,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广域通信网、局域网、网络互连、Internet协议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宽带IP网络、光互联网、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等内容。同时,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决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前进。而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着技术发展的脚步。因此本课程又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贯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交叉一部分的数学原理和物理概念,从而体现其交互性强。

2 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常见几种问题:

2.1 高速更新的网络技术与陈旧的教科书理论不匹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它的知识点显得有些过时。在这样的现状下,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就显得跟不上时代的大脚步。容易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轻松的与现实工作岗位相衔接的现象。

2.2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课程实践性的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点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这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讲授手段。学生在课程中学习理论概念,难以形成完整明了的框架,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非常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点,更要善于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网络高技术人才。

2.3 现有的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教学结果的考核总是直接关联着教学评价。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具体表现在课程本身考核的结果。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有些高职院校,还采取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衡量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是不尽科学,不够合理。还有些院校在考核比例上的设置失衡,这样的现象会造成学生更注重填鸭式的学习,缺少了动手和反思总结的环节,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现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又依据着教材来讲授,因此学生们在学校所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脚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在课堂中开展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从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对任课教师要求到岗再学习。教师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岗位中进行再学习,如校园网络中心、企业IT运行维护部等工作岗位。教师在技术岗位上再学习,实现了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知识结构和教学形态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得到更有利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经验。

3.2 课堂教学是最普遍存在的校园教学方式。教师在完成课前备课之后,将知识点的讲授搬到课堂之上。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口授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体现在其抽象性强,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繁多。如TCP/IP协议簇、OSI/RM互联参考模型等等,学生不仅仅掌握教材中的图片结构,更应该从本质上去认识学习网络的结构。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理论课上我们以知识点介绍为主,教师在介绍完理论课之后,在实验室展开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①有星形、环形、总线型、树型和网状型,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进行实际连线操作,通过不同的拓扑结构,观察网络的特点与性能。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升学生的理性操作。

3.3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查往往只体现在校园期末考试的试卷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检查自己动手能力的忽略。我们在校园的课程评价中,保留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查,同时结合计算机网络考证的部分。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计算机软考的考试。在此过程中,更加全面的学习网络案例的使用。在考证中全面检验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并从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工作竞争能力。

4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作者在课程教学的探索中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结果。通过本次的实践后,学生可以逐渐脱掉“书呆子”的空谈形象,在实际中培养动手兴趣,和学习动手能力。其中最直观明显的效果,是学生从校园毕业后能轻松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我们理论加技能两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企事业岗位的竞争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的初衷。从宏观上来讲,这样的课程探索与实践是十分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5 总结

本次的教学探索及实践中,我们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优化现有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并结合以往教学结果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次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计算机拓扑结构,指计算机网络中把工作站、服务器等网络单元抽象成点,把电缆等通信介质抽象成线,从而抽象出网络系统的结构.

参考文献:

[1]邓亚平.计算机网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职业综合能力提高要通过职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而经验要通过工学结合过程获得。几年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十分活跃,本文根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中的要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把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专业。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 1.1 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工学交替为主线,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能力等级的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同时与学校申建示范高职院校的要求结合起来,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1.2 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专业教师通过走访企业,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确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群。以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为基准,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制订培养计划,建立课程体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 IT 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安装与调试,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维护,互联网应用、网页与网站的开发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1.3 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新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对课程内容进行目标能力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包括 Windows 和 Linux 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包括交换与路由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及网络管理 4 门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方便学生选课,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分两个方向,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这次教学计划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两个方向采用大平台课的设置方式,一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完全一样,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定方向。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英语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管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高级局域网管理员考证、网络工程师考证(可选模块)、专业拓展能力、企业岗位适应能力等模块。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训(践)课程占总课时比例 61.6%,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因此,把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分为上下学期,学生下企业实习暂安排在四上学期与五上学期,为配合企业生产计划的安排,这两段下企业实习时间段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时间段的调整,机动灵活的安排实习周和理论周。在四上学期安排路由交换技术实习、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实习和网络管理实习,总课时占 270 课时。在五上学期安排了网络产品营销实习、综合布线实习及网络工程管理实习,总课时占 300 课时。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下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占有 480 学时,并且把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合为一体,使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深入企业一线,通过顶岗实习半年,全面熟悉网络工程与管理岗位职业技能,通过指导、观察、学习、思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 3 个阶段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从事 Windows 和 Linux 两大平台的应用服务能力、路由和交换机安装与配置能力、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安装能力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岗位工作间的无缝衔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在生产中逐步实现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学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措施 2.1 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手段,工学交替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有很多时间在进行生产性实习,因此,对每名下企业的学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实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和企业沟通,聘请企业的兼职老师联合管理指导学生,服务学生,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提高学生的素质。 2.2 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于有讲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如果取得工程系列职称及证书,学院给予奖励。系、部积极支持教师进修,积极与企业联络,将青年教师优先派到企业,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三是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用课程模块的形式,课程模块以职业资格等级模块为主线,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选用或自编适合高职院校教改的优质教材。 3 结语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校在 2008 年就已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改革,在“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课程,注重生产性实习,生产性实习占总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 80%,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外,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均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改革,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1-0000-01

Application of Hybrid Learning Style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Wang Changqing

(Shan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Finance,Taiyuan030008,China)

Abstract:The paper has cleared the importance of hybrid learning style,and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hybrid learning methods.Then,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learning style design process based on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Keywords:Hybrid learning;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reform

一、引言

现如今,许多学校的教学都仍处于传统的接受式状态,一方面老师按部就班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随之按部就班学习,自然而然学生的惰性就会产生,如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训,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而混合式学习主旨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笔者通过对混合式学习的理论研究以及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实际运用效果,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活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重点研究混合式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因此混合式学习的几个主要模式是重要的理论基础,比如:Barnum和Paarmann提出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划分了不同的阶段,而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混合式学习各个阶段所要使用的基于技术的和非技术支持的技巧。

二、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设计应用过程

(一)准确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初始情况,如已有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然后才能编写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

其次,硬件准备。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需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保障学生机房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保障广播教学软件的正常可用,确保学生学习过程正常进行。

另外,要注重前期培训。前期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系统的使用,主要有: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步骤,在学习网站上如何找自己要学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教案、课件及素材的下载方法,在线测试的使用,论坛的使用,作业提交系统的使用等。

总之,只有把前期培训工作做得充分,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有关技术,提高学习效率,混合式学习的优势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学设计

在以上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完成的前提下,本研究的实施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进行,分析基于网络环境的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

1.课程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针对网络原理、网络构架、网络技术等方面综合的课程,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知识点繁杂,知识抽象,不易理解。如今相当多的学生虽然已经在很早就接触网络,但均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比较难学,根本就不懂,好学生也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做,具体为什么这么做,学习这些知识的用途何在,了解不透。而混合式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实例。

本节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体系结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明确知识与技能。知道计算机网络的TCP/IP结构与OSI结构的区别,理解计算机网络七层结构中的层次关系。

其次,注重过程与方法。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实例展示,设置计算机网络OSI体系结构层次间的服务提供以及服务使用的关系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特定情境中,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分组网络探究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体会体系结构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这七个具体层次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接着,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基础部分教学第3课(掌握OSI体系结构的内涵)。教学重点是进一步理解OSI体系结构是如何将网络连接问题通过层次化的思想分解成不同模块,易于网络的升级与操作维护。其中教学难点是,如何区分OSI的七层结构与四层结构的区别以及各层功能的区分。教学方法是基于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另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导入。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充分表达自己愿意与学生多交流的意愿,鼓励学生主动向自己提问和交流;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将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混合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之处,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告知学生课程教学以分组讨论交流为主,为课程后面要进行的协作学习打下基础,务必使学生对这个交流的过程有充分的认识。

(三)实施阶段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老师向学生播放一些网络功能及应用方面的视频,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混合式学习方法的体现。教师要主动从学生那里了解情况,收到反馈。混合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多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特别是网络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教师可以根据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需要,更好地提高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是注重自定步调。混合式学习倡导自定步调与同步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几天把下节课上课的主要内容、提纲以及学习要点上传到资源共享区,学生自己把资料下载下来,进行相应的预习。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学生可以利用论坛解答疑问,与同伴分享自己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得失与感受。

三、总结

总之,为了检验混合式学习运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本文实践的研究对象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混合式学习实施所产生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磊,梁亮.E-Learning环境下引领式学习模式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5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理论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计算机网络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于应用;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技术与开发人才的需求[1],很多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该课程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2]。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应用为目的,就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构建基于应用的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也在相应地变化。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多种课程体系,蒋天发教授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分为以TCP/IP协议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局域网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Internet 网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以OSI协议为主线的网络课程体系,概论性的网络课程体系等[3],并对每一种课程体系的优缺点及适用对象进行了传述。吴功宜教授提出了从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构建网络课程的思想,编写并出版了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系列教材,提出的三条主线是:ARPANET-TCP/IP-Internet 技术,PRNET-Ad hoc-WSN/WMN的无线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技术[4-5]。冯博琴教授主持的部级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中将计算机网络教学总结成9个知识大类、3个层次的54个知识点和6个目的的31个技能点,等等。这些宝贵的教学成果与经验对我们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从应用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简称“大基”)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和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懂”、“建”、“管”、“用”(“懂”是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建”是掌握基本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管”是学会管理、配置和维护网络的基本能力;“用”是学会使用网络作为信息和管理的平台)现代计算机网络为教学目标,以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为主线,以加强应用,培养能力为重点,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减少了重复,对“大基”中讲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性的讲解,摒弃了传统课程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网络技术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如增加了应用广泛的无线网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加之教学和学习该课程时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了解概念、会上网使用简单的网络软件即可;另一种是名曰强调应用,但把该课程降低到单纯的网络产品介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生活中的网络为实例,按项目整合课程内容。把传统的章节内容归纳成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都对应生活中的实际网络项目,将应用技术贯穿到实践中进行教学。

笔者按大项目和小任务组织教学与实践,逐步扩展,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的同时边学习边实践。

1) 项目一:构建小型网络[6]。

任务一:组建SOHO型网络。

任务二:构建办公(或宿舍)网络。

任务三:网络服务器的搭建。

任务四:小型网络的安全保证。

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网络硬件组成、网络中设备的连接方式、TCP/IP协议与IP地址基本知识、常用网络测试工具、网络病毒及防治等。这些基本知识在“大基”中已经讲过,但仅介绍概念,大多数学生未接触实践。

2) 项目二:用无线网络完成项目一任务。

相关知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知识、无线局域网硬件设备、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以及无线局域网组网模式等。

3) 项目三:构建园区网络。

任务一:多办公区之间的网络连接。

任务二:部门间网络的安全隔离。

任务三:网络的互联与互通。

相关知识: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及级联技术、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VLAN技术及应用、路由技术与三层交换等。

4) 项目四:Internet接入技术。

任务一:ADSL接入技术。

任务二:校园网接入技术。

任务三:构建安全的校园网。

相关知识:Internet基本技术、家庭网络接入技术及ADSL技术及应用、宽带接入技术、路由协议与网关、防火墙技术及应用。

5) 项目五:网络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方法。

将这些项目与任务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做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学习,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3从应用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系统、完整、讲细、讲透的讲课方法,既枯燥乏味,又束缚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加之课程学时普遍减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点[7]。在教学过程中,以“懂”、“建”、“管”、“用”为目标,从应用入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如:场景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演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虚拟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8-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第一讲中,教师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发展趋势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启发学生发言,谈谈自己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及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并互相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给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