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30-01

在过去的教育中,教师往往采取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很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束缚着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新课程改革提出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去做一个聪明的学习者。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

一、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在文化发达地区,学校有着较好的从事创新教育氛围,而在文化欠发达地区,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较大的阻力。

W校方面的因素。由于受高考影响,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过多强调教师必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要务,缺乏宽松的教育氛围。是家长因素。家长观念较落后,他们担心采用创新教育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殊不知创新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

学生本身因素。许多学生一直未养成创新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缺乏勤奋和毅力,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教师本身因素。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考试压力的存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放弃或极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思想进行扼杀,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从而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教育者必须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作为教育者,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精神。这需要教育者有能包容一切的宽容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因为只有在一个民主气氛较浓郁,平等、自由的环境里面,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体现,才能“不唯书”,“不唯上”,乐观而充满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能积极主动,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特别是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时,他们大多数不如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但他们同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向与行动,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欣赏学生的天性。作为教育者,要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于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应该把它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理解、尊重、鼓励他们,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他们不断成熟起来。包容学生的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奇思妙想的想法,保护好学生创新思维的“思想火花”,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这有利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实现。尽管学生的有些想法幼稚可笑,不合逻辑,然而却充满想象,含有创造的因素。

要维护学生的自尊,保护学生独立的个性。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教育者就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发展个性才能,使学生能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后进生,在创新面前,他们的创造潜能和其他学生同样深厚,关键在于怎样挖掘。正如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一样,然而他们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爱迪生只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一脚踢出了校门,爱因斯坦八岁才会说话,在大学二年级前,没有显示出任何超人的才华,但他们后来都有成了世界著名的人物。所以,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千差万别,尽一切可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鲁说:“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某项活动感兴趣,就会自觉地、高兴地参与,去钻研,并且往往能取得最佳效果。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流行歌曲等,一遍两遍就能记住。激发兴趣,是创新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要有自信心,要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要建立一个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对学生大胆的设想加以赞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的需求,表扬激励能鼓舞学生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去。要为学生搭设创新实践的舞台。创新能力的形成,重要的是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在实践中激发创新精神这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通过竞争上岗、民主评议、轮换等形式,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参与自我管理,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干,培养了创新能力,而且增强了合作能力,自制能力,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一定会为大多数教师接受。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正式把培养创新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中。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科学技术的发达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灵魂在于创新,其关键在于实践。从社会背景来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成为新世纪谋职就业的重要必备条件。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

1.创新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想法,它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因素。

2.创新思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新颖、流畅、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3.创新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基本技能,这是创新精神的结果和体现。

4.创新素质教育,即创新人格教育。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人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三个方面。

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社会实践是在校学生为了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社会,明确职业意向的一种职业活动。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兼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1.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应用和转化所学知识。师范学院学生即将从事教师这项职业,更有利于对今后怎样教有深刻的体会,培养教学实践能力。

2.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从而认识社会所需、了解社会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社会实践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模型是:职业意向―社会实践―获取心得和信息―规划职业生涯―再社会实践――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训练和职业实践。这个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取职业和个人及二者是否匹配的信息,规划职业生涯或进一步修正社会实践。

3.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自身角色的途径。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核心技能,全方位装备自身,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有利于在实践中找准自身的劣势,尽量在就业时避开不足。

4.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很大帮助。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同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发展想象力。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新知识,强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知识素质,开发他们的智能,对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进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实践活动案例

1.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落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贞丰县人民政府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相关文件精神,按校地合作的计划,我院组织学生到贞丰参加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教育实践活动。我院400名学生到贞丰县164个村(居)、社区,入户开展以“密切联系群众信息平台”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了解了基层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了基层工作方法,丰富了基层工作经验。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与实践教育基地黔西南州统计局合作,采取随机抽取全州137个乡(镇、街道办)的当地居民电话进行电话访问“安全感”调查,共对5097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办)不小于36户。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底到2014年元月,历时两个月。在电话访问调查中,先后共有52个同学参与了调查,参与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访这些自愿参与的学生,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学得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四、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而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2.社会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要求。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缺乏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3.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面临一些难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由于得不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维护,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五、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从根本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是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加上,相对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言,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学生记诵知识是很轻松的事情,因此,转变师生的传统观念是一大难题,破解此难题的关键是充分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和深入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有利于促进师生观念的根本转变。

其次,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要给予学生自主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大学生自主练习时间不足,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较少,技能没有达到熟练程度,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条件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应给学生布置充足的课外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等任务,规定完成期限,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检查、评价。教师可以提出练习的标准和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但不宜直接告知练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要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练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要建立注重实际表现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要改革“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回答试卷”的做法,建立以实际表现为主的考核方式,广泛采用做项目、做论文、进行实际操作、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需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最后,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备强有力的实践能力,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玲,张志忠.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福州大学学报,2007,05.

[2]石爱平,刘宝民,龙秀慧.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与思考,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5.

[3]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在关于“把能力还给学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这就是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确实不高。而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1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

1.2 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2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3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

2.4 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2.5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第4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它们是一个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其中,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必要准备,两者并存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会学,也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并促进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使其更好地学习和终身受益。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之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这一点,不是靠某种固定的、单一的教法完全代替得了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渗透和具体运作,本文就从我这几年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探讨和阐述。

1、构建合理的教学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秧田型”空间形态,不以教学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改变,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形态,如“马蹄型”、“对峙型”、“半圆型”、“圆桌型”来采用小组讨论式,或分层编组式,或两方辩论式等,达到既扩大有效活动区域和活动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又创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的双重目的。

2、探讨教学中的认知过程

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就应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重结果、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作法。新知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通过对前置知识的再一次实践运用,有时并通过以往或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而产生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过程。因此在探讨认知的过程中注重前置知识让学生去完成,思考方法让学生去体验,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去尝试,正反结果让学生去辩析,规律结论让学生去总结,新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去揭示,采取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去归纳。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思考、计划和组织创造性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实践来有效获取知识。

3、注重学习内容的程序设计

在教学中应追求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程序方式,注重以旧换新、分步设置。应把自己有意识地放到和学生同一个起点的层面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每一步教学流程、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活动,来降低知识本身和教学活动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跃跃欲试去逐步爬上一层层台阶,最终达到知识的高峰。设计不断推进学习前进的适度序列,就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4、创造不同层面的训练机会

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应改变单纯机械的重复练习,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有指导地让学生接受训练。从维度上讲,既要进行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又要进行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课堂活动。从每一个维度的层面上讲,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层次训练,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创造机会,使学生各方面都得以充分训练。

5、抓住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教师应抓住知识实践性这个支撑点,及时把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幻想、联想,进行直觉思维;去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如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如进行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教师要善于开发、捕捉,并及时地让学生去创造、实践。

6、布置合理的练习或作业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第5篇

那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健康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学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以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境。

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创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常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动手创造的兴趣。

1.巧设导语,诱发创造动机。

在上课伊始或每一个环节的开头使用一个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脑、动手、好奇心强这种心理特点,巧妙地拨动学生兴趣的琴弦,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创新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2.示范演示,激发创造兴趣。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大多数实践操作技能是在对教师和学生的示范演示的模仿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操作示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教师、学生规范利落的操作技能,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或引起学生的惊叹,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

3.展示作品,欣赏佳作,激发创造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其思维,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们。通过这些形象逼真、极富动感与美感的作品吸引学生。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想象力,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另外,成功的体验会不断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其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适时进行学生作品展评和创作比赛,以此诱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意识与行动。

四、设置主题,分层指导,发展个性。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开门见山,及时点题,以使学生开始就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和学习重点。这样学生就会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同时这样也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操作中,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对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知识量,既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又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五、注重操作,培养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