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1篇

2004年我们河南省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具学习领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多占与延伸。

“鉴赏”与“欣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连着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和“欣赏”。“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艺术质量之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可见,“鉴赏”包括“欣赏”,但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内涵大于“欣赏”。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涉及的范围比美术欣赏大,要求也更高。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何况,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教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

在这种新的形式下,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各个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本学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设计为“鉴赏激趣、尝试探究、讲解点拨、讨论提炼、点评总结”的五步教学法。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来谈谈这种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鉴赏激趣阶段

在上课开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的引导,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教师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例如:《米罗斯的维纳斯》许多学生熟悉这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产有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据说发现时有一只苹果的手,后来不知去向),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的精神。在人们眼里,她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女神,即帕里斯裁判中的女主角。女神失右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她的神话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被加强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最后的晚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画面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我从此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现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记薪门徒分成4组,四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出来。如果我再辅以介绍现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收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也能从中找到一些鉴赏作品的方法。

这样的鉴赏激趣增强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对探究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鉴赏美术作品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去试一试。

二、尝试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找到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学生第一次鉴赏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第一步的学习,已初步发现了一些鉴赏美的方法和技巧,并且产生了探究美术作品奥妙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五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尝试一下——用同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一幅新的美术作品,并且发表自己对这种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部分练习教师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个人用自己的方法鉴赏和分析同一幅作品。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鉴赏的方法,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三、讲解点拨阶段

根据学生在第二阶段的鉴赏探究的情况,教师再进行一步步的讲解和点拨,让学生掌握到正确鉴赏美的方法和途径。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示范分析,对于学生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教师可以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上中国绘画分析《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时,我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从各个细节方面逐步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解,由背景知识介绍——整体绘画欣赏——局部绘画欣赏——人物表情分析——全画的布局——构图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我的分析领会了中国人物画鉴赏的步骤方法,也更深入明白了人物画“传神写照”这个绘画理论。

这样的教学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也能较快地掌握鉴赏作品的真谛。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鉴赏美的活动。

四、讨论提炼阶段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再次体会美的真谛,进行美的鉴赏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这时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再次去完成鉴赏的任务。完成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与同座或邻座间讨论后完成,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五、点评总结阶段

在鉴赏课结束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是鼓励学生继续拓展和探索美的最好方法。最后的总结还要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

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晴式的总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结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一、培养音乐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也叫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提倡以人为本,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它宣扬人性、人权,鼓吹个性解放、理性知识。如果说,人文精神是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那么,音乐人文精神就是以音乐张扬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西方音乐注重冲突、逻辑,因此,西方音乐犹如西方绘画的几何式构图思维,强调一个严格的整体调性布局,注重音乐的统一结构力作用,因而有着强烈的主题对比与统一的力度张扬和辩证思维的音乐人文心理特征。中国传统音乐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由此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线性旋律结构范式。它强调自我体验和自我领悟,意在“适情”。这其中的音乐人文精神用“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音乐艺术是一门感情的艺术,鉴赏音乐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参与的过程,就是鉴赏者的心灵与音乐作品产生撞击和共鸣的过程,是人文信息交流的过程。为了领悟到音乐的真谛,就必须使学生了解音乐鉴赏的基本常识。例如:听一场交响音乐会,从衣着到入场,从欣赏到鼓掌,都是十分讲究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欣赏礼仪。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中有一首著名的合唱曲《哈利路亚》,1743年在伦敦演出时,英国国王亲临剧场。当唱到《哈利路亚》时,因歌曲的激昂情绪感人肺腑,英王激动地突然起立,全场听众亦随之站起欣赏这段音乐,其寓意就是:如此圣洁的音乐只能是站着欣赏。直到今天,在国外某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听众起立欣赏《哈利路亚》的传统。交响音乐的欣赏礼仪,更加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人文精神,把这种包含了浓郁人文精神的欣赏礼仪渗透到“音乐鉴赏”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提高思想认识,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二、全方位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

新的音乐鉴赏教材,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把握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美妙音乐的渴望心理和循序渐进的欣赏习惯,分上下两册3个板块5个单元23个人文情景主题,全方位地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一)第一板块:培养音乐的耳朵。第一板块包括第一单元(音乐的欣赏)和第二单元(音乐的美),共有6个人文情景主题,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逐步进入欣赏音乐的三阶段的前两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

美感阶段:指无意识地沉浸在音响之中,任随音乐的感染力把人带到一个舒适而愉悦的心情中。

从高中学生的音乐发展心理特征来分析,这个阶段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情感情绪体验强烈,音乐感知能力正在逐年提高。音乐作为一种听的艺术,具有特殊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不确定性。要上好音乐鉴赏课,要从“美感阶段”入手,营造一种音乐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步入音乐圣殿。

表达阶段:指不同的时刻,能体验音乐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一种情绪或别的情绪。如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与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应该是全方位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体验“标题音乐”――能够按照标题的指示来欣赏和理解音乐,到体验“无标题音乐”――自己去心领神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第二单元分别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角度,详细地阐释音乐的优美和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引导学生在倾听音乐时获得各种美的深层次情感体验。

(二)第二板块:感受音乐的文化特征。第二板块包括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和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共有10个人文情景主题。让学生进入欣赏音乐的纯音乐阶段,指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这就需要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东西,对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音乐与时代、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品评”,才能“批评”,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载体的各种特征,真正体验到音乐作为一类艺术既区别于好听的音响、又区别于演奏(唱)技巧的人文本质。

第三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我国古代、近现代、当代音乐的风格和韵味,体验作为现代西方文明发源地的欧洲,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的音乐的风格韵律和发展历史。

(三)第三板块:体验音乐的博大精深。第三板块主要是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共有7个人文情景主题。这个板块还是跟第二板块一样,让学生进入欣赏音乐的第三个阶段――纯音乐阶段,但是侧重点放在对音乐的表现形式――体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除了我们熟悉的器乐之外,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交融,衍生了许多奇葩。音乐与诗歌交融,就产生了声乐;音乐和戏剧结合,就产生了歌剧;音乐渗透到舞剧,就成了舞剧的灵魂;音乐和中国传统的文学、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融合,就成了戏曲艺术;音乐和说唱联姻,就诞生了曲艺(说唱)音乐;音乐为影视而创作,就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在不同民族的市民阶层身上,就产生了不同韵味的通俗(流行)音乐……如此种种,无不展现出音乐艺术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三、“以学生为本”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以声音物质媒介诉诸于听觉的艺术样式。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坚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实施体验式教学,是搞好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全过程。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绘画;技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82-01

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他们的学科知识的体系也逐步构建了起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由于上课的氛围是轻松而又与愉悦的,在紧张的学习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调节,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非常浓厚的。兴趣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美术流派源流及其发展,另一方面要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调动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欣赏画家的绘画技巧,进而深层次地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画作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绘画技法实施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果说体育教学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的话,那么美术鉴赏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课堂进一步让学生发现艺术之美、感知艺术之美、体验艺术之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欣赏表现派先区著名画家作品《 百老汇的爵士音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笔画和色调,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把握作家创作意图。在作品中,错落有致的点线面结构让欣赏者直接就感受到了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严密有致的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画家在冷色调的背景下,运用橙黄的直线,在直线之间错错落落深红、深蓝的色块点缀在其间,给人很强的跳跃感和节奏感。在画作赏过程中,画作中井字形的直线街道、色彩鲜明的块状建筑物,通过线条技法的赏析,画家所要展现的平衡下的娱乐性狂欢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原本抽象难懂的表现派的画作,通过有的放矢的欣赏,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多样化、风格各异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最初都是从个人感官直觉开始的。往往首先看一看画作"画的什么",然后再看看画的"是否逼真形象"。面对作品,学生总是力图寻找到作品的故事情节,表现的主题,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画得像不像",像的就是优秀的作品。学生欣赏画作的方式还是停留在表面,无疑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每一幅画都有其自身的内涵,我们把握作品的内涵,寻找创作所要表现的主题,并不是欣赏的唯一目的,即使是我们真正寻领悟到了创作意图也并不意味着欣赏的过程就完成了。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现实的真实,不是说"逼真形象"就是好作品,画得"逼真就是好"是相对于某一类型风格作品而言的。美术作品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不同画家运用的绘画技巧不一样,那么风格也就各异了。因此,要想从作品的绘画技巧来欣赏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鉴赏的能力。

比如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是达芬奇费时三年方才创作完成的,作为一幅名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绘画技巧来进行鉴赏。这幅画画面严整,构思完美,形象塑造与技法成熟,极尽所能表现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从构图方面来看,画家将餐桌画在正前方,桌子就形成了与欣赏的一种阻隔,好比一个戏台,欣赏者可以看到在餐桌的另一边上演的好戏;从人物造型看,人物基本是沿一线排开,人物难以想象地排列在一起,而每个人神情、动作和心理又都刻画得无比细腻,人物简直可以说呼之欲出;从透视技法来看,通过透视方法产生了立体的视觉效果,天花板、挂毡、地板所勾勒出来的透视线条,都一条条地汇聚到基督头部,线条明快清晰,形成一种对称、协调的格局。

通过引导学生对画作技法的赏析,就能够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让学生感受到西方不同流派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山水画技巧之间的区别,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3.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手、眼、脑等多种器官,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飞跃与提升。思维是一切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创新是最富有激情的思维活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品绘画技巧赏析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合理的想象的翅膀,进入到自由联想的空间,在充满诗意与美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无数新奇而令人遐想的美妙空间。

比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候,我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和光影效果等方面来进行赏析。粗犷的线条、黝黑的皮肤、粗陋的碗、耳朵夹着的笔,我让学生给画作配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在欣赏绘画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老农的身世。由于没给学生介绍画作的时代背景,学生凭着联想由老农的形象联想到了养育自己的父亲,由农民联想到了中国苦难的农民阶层,由农民阶层联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作者抛给我们一张脸,写实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刻画,竟然让我们获得了无比的感动。

总之,审美教育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美术鉴赏课中实施绘画技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等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琼,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美术批评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3.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4篇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2]。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3]。要明确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让同学们学会体会作品的风格,感受自己的风格,感受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形式和艺术家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国的花鸟画,是一门教学生的好课,它一般都强调作者的主观情感,寄托着画家的思想和追求,表现着画家的人格。所以,我国的花鸟画家较喜欢四君子题材,以此来言志。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 美感 耳朵 大脑

音乐是用音响来表现人们的内心细腻情感的艺术。音乐音响通过人耳刺激大脑,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情绪,因而人耳对音乐音响的接受能力便是音乐欣赏者需要培养的。当然,一个音乐鉴赏行家少不了父母赋予的一副善于辨音的耳朵,但即使是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它对于瞬息万变的各种音高、音色、音质、音量的感受力,以及对复杂音响组合形式微妙效果的敏锐听觉,都只有在刻苦的音乐欣赏训练中才能趋于完善,才能有形成上述辨别力的“音乐的耳朵”。然而一个人仅有“音乐的耳朵还不能成为高水平的音乐鉴赏家,还不能说已具备了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感,还需要一个善于进行音乐形象思维的大脑,去浮想联翩,去探寻、领悟和再造一个音乐的神妙境地。所以人们常说,音乐创造了音乐的耳朵也创造了音乐的大脑。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艺术的对象创造了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①

一、区划良莠

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欣赏一样,有高低之分、良莠之别。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欣赏中的良莠之别更为重要,它既是抵制靡靡之音污染的手段,也是建立正确音乐审美感的起点。资料表明:情调萎靡的音乐对青少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腐蚀他们的心灵。譬如在一个劳教所里,50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中,竟有37人最初堕入犯罪的原因是来自不健康歌曲的诱惑。当前不少青少年音乐欣赏活动尚处于盲目和被动的状态,听、学音乐仅为了自娱自乐,多没有更高的目的和追求,多以音乐流行的程度来衡量音乐的好坏,更有人想在音乐中寻求某种刺激,作为情感发泄的媒介。音乐审美的无知往往成为有害音乐乘虚而入的条件。在音乐欣赏中如何防止低级、庸俗的音乐侵入,培养人耳最基本的鉴别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去抵制、区划那些明显不健康的音乐。可先从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入手。②歌词色情挑逗、荒淫放荡、庸俗不堪,或陈词滥调是容易识别的;黄色的、颓废的器乐曲标题也不难辨认。然而不少青少年对歌词良莠无所谓,不予区划,认为音乐欣赏纯属娱乐消遣,无需天惊小怪,错把腐朽当成了神奇,误把糟粕当成了精华。除文字外,音乐本身也有良莠之别,有些歌曲常与动荡、诱惑性的节奏相联系,过量地使用滑音增加了轻佻和撩逗的效果。在乐队伴奏中,小号、萨克斯管的大幅度的波浪式颤音进行和大气息的强弱对比,以及机械式的、刺激性的节奏、高强音响、疯狂的打击乐,使人感官沉溺于强烈的刺激之中,若长期沉湎其中,人的意志容易错乱或消沉,由此带来的是多愁伤感、醉生梦死或疯狂的情绪波动,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音乐是一门非常感性化的表演艺术,音乐表演上的颓废和堕落贬低和丑化了音乐,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侵蚀。有些艺人表演矫揉造作,歌声嗲声嗲气;另一极端是用不加修饰的喊唱和嘶叫的沙哑声来表现音乐艺术。这两种音乐表演使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乐教价值降到了极低点。因而,音乐表演的分寸感也是区划良莠的标尺。当前有害音乐往往词、乐、形三位一体,综合作用于青少年,其诱惑力相当可怕。有些歌曲从歌名上已见一斑,如《疯狂的周末》《性感系列》《济公戏嫦娥》《僧尼浪漫曲》《小尼姑做了一个梦》《猪八戒戏嫦娥》等等。在高科技的今天,这些歌曲很快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动。音响商和词曲作者为了逐利,见利忘德,以商品价值代替了艺术价值,甚至把人本能的欲望和潜意识层次中的动物性冲动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致使多年绝迹的靡靡之歌陈渣泛起,粗俗不堪的作品屡禁不止。长此以往,就会重蹈美国20世纪50年代由于摇摆乐而出现“垮了的一代”的覆辙,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说,青少年音乐美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区分良莠,改变在音乐欣赏,尤其在歌曲欣赏中认丑为美的低级音乐审美观。

二、由浅入深

好的音乐也有高低之分,虽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在多听、多品、多评氛围中,便会逐步扩大“耳界”,逐步提高人耳对音乐美的接受能力,建立音乐美感,就会自然而然发现音乐中的雅俗之分,深浅之别,就会较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低级的,哪些是简单的、浅层次的,哪些是意境深远的、高层次的。比如从形式上看歌曲、器乐小品等,虽然其中也有各种因素的对比变化,但总的来说美感的形态还是比较简单和单一,或表现单一的阴柔之美,或表现单一的阳刚之美,应属于浅层次的音乐形式。而较大型的、复杂的、多乐章的作品,如民族器乐曲、大合唱、歌剧、交响乐、戏曲音乐等则往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兼而有之,是较高层次的音乐形式。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应该由低向高,从音乐小品开始,逐步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中扩大“耳界”,训练耳朵听觉反映能力和记忆能力,从中不但获得了乐趣,也接受了音乐欣赏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人格、情性的陶冶。音乐美感的初步建立,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比较欣赏

在音乐欣赏中,人耳通过欣赏比较,最易使鉴赏力得到提高并建立高层次的音乐美感。比较是把两种音乐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在比较中准确地认识各种音乐现象。我们了解到,青少年在音乐欣赏中,爱听歌曲的多,爱听乐曲的少;爱听独奏独唱的多,爱听合唱、合奏的少;比较喜欢听旋律性强而优美的、和声织体简单的主调音乐,不太喜欢听和声织体复杂的复调音乐;爱听内容明确、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表现强烈的标题音乐,不喜欢听内容抽象、形象游离不确定的无标题音乐。这些现象的产生有生理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时代因素等,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在比较中训练和锻炼耳朵。音乐欣赏者只要常把不同表现方式的音乐比较起来听,就会滋生出新感觉和新味道来。而且在比较欣赏过程中必然熟悉较多的音乐语汇,尤其对表现内容相同的音乐体会更深。人耳储存不同音乐语汇愈多,音乐美感就会愈丰富,高敏度音乐听觉,即音乐耳朵的实现就会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