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产保全优势

财产保全优势

财产保全优势

财产保全优势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 正 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财产保全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竞争力国际贸易财政支持政策

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农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农业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农业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农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中国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农业投入明显不足的同时,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又较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反映了一国资源禀赋与贸易结构关系,反映出国家之间由于一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产业以及对外贸易结构模式的差异。决定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较多,其中以国内生产成本、边境价格、汇率最为显著。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生产成本由于国内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最小化,边境价格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汇率将更为真实地反映本币的换汇成本。根据Pearson提出的国内资源成本理论(DomesticResourceCosts,简称DRC),测算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如下:

粮食产品中,大米具有比较优势,小麦和玉米处于比较劣势,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比较优势度(1-DRC)来看,小麦在1993年已缺乏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度降为-0.20。2001年小麦比较优势度为-0.11。玉米从1996年起缺乏国际竞争力,2001年为-0.07。只有大米仍具有比较优势,2001年为0.35。

油菜籽、大豆处于比较劣势,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比较优势度和农产品社会净收益两种评价方法看,大豆在1990年-1994年均具有比较优势,但从1995年开始,大豆的比较优势度和农产品社会净收益均持续下降,1995年比较优势度为-0.03,社会净收益为-0.04元/公斤;2001年比较优势度为-0.04,社会净收益为-0.09元/公斤,已缺乏国际竞争力。油菜籽在1990年-1995年具有比较优势,但从1996年起油菜籽已缺乏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下降很明显;社会净收益2001年为每公斤-0.06元,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下降。

棉花比较优势下降很快,已缺乏竞争力。1996年起棉花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度1996年为-0.05,2001年降为-0.46;社会净收益1996年为-0.51,2001年为-0.37。

生猪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生猪是中国少有的一直保持比较优势的农产品。1990以来生猪的比较优势度一直在0.37-0.59之间,最好优势度在1993年为0.61,2001年为0.42。从社会净收益来看,生猪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1993年-1995年维持在高收益水平上,社会净收益分别为每公斤1.17元、2.44元和1.83元,即使在农产品收益普遍下调的1999年,生猪的社会净收益也有1.30元,2001年达到1.6元。

苹果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度和社会净收益看,苹果的比较优势很显著。苹果在1990年-2001年的比较优势度一直在0.74以上。苹果的社会净收益NSP也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收益水平,1990年-2001年期间有8年超过每公斤2元的收益水平。苹果是目前中国较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分地区来看,农产品比较优势表现为:

华北、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最具比较优势的是黑龙江省,其次为山东省,其后比较优势度依次为河北、天津、河南、安徽,说明这些地区更适宜发展小麦生产。而西北、西南地区的小麦生产则明显处于比较劣势,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不具有竞争力,不适合发展小麦生产。

稻谷生产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稻谷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一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22%-30%。稻谷生产主要集中于华南双季稻作区、华中双季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作区、华北单季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区和西北干燥区单季稻作区等6个大区。大米生产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地区是整个东北地区及华南和西北部分地区,而华北地区大米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稻谷和小麦,其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等6个主产区。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大豆生产主产区有比较优势。大豆原产地在中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优质蛋白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大豆生产,但以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为主。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豆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黄淮地区大豆生产除河南、陕西和山东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省区均缺乏比较优势;福建和云南则缺乏比较优势。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财政政策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需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政府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并按照WTO农业协议,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逐渐压缩竞争性项目的投入,扩大公益性、服务性项目的投入。

扩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提高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世界农业发展经验证明,政府财政农业投入的规模对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水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则这一比例更低,仅4%-5%之间,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WTO农业协议及中国与其他国家达成的双边协议不仅未限制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而且还为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即不仅可以争取没有上限的“绿箱”政策,而且可以在农业生产总值的8.5%或某一个产品产值的8.5%以内对农业或某一特定农产品进行“黄箱”政策范围内的支持。因此,国家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需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在未来5年内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需达到5%以上,10年内需达到10%的水平(含“绿箱”投入);财政对农业投入额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应逐年有所提高,近5年需达到10%以上的规模,10年内需达到15%以上的规模。

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集中反映出财政资金在农业支出中的分配构成,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和投入方向,是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组成部分。不断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结构是财政投入政策追求农业投入效率的主要路径。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未来几年内,财政需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改善重点流域的水利设施。注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维修保护,重点支持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支持小流域治理和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土地的整治,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注重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投入。中国目前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较多,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具有典型外溢性特征,属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在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1950年-1962年13年间,以及1968年-1970年3年间,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基本上没有投入,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列入到财政预算中。1950年-200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研究、引进和推广的支出为85.08亿元,仅占这期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总额的0.78%,剔除未列入当年预算的年份16年,财政对农业科技年均投入仅2.43亿元,这一比例比世界上最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数还要低。《农业法》规定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增长率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但实际上,从《农业法》颁布实施至今,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一直维持在每年10亿元以下,1997年以前还只在5.5亿元以下,1985年-1995年每年仅2-3亿元,根本就没有增加,有些年份还有所减少;1998年开始才有所增加,但也只有9.14亿元,1999年还有所减少,为9.13亿元,2000年有所增加,为9.78亿元。按照《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每年应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基数很低,即使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出经常性财政收入较多,其总额也很少。因此,根据中国现有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及财政经济实力,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首先应在总额上有大幅度增加,基数至少不低于30亿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和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增长幅度确定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就财政农业投入结构而言,目前需将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由现在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提高到2%以上,适当减少对具有竞争性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世贸组织农产品国内支持政策原则,逐步扩大对农业事业性投入的比重,压缩对农业生产性投入的比重,注重对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农业病虫疫情防治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

注重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大对一些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投入

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生产在东北具有比较优势;水果、蔬菜、生猪的生产在华中、华北、华南均具有优势,国家财政宜选择在这些地区建立比较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财政资金进行投入。2001年由农业部在东北组织实施的“大豆振兴工程计划”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值得推广。

用好WTO农业规则,优化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

财政对农业补贴是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主要手段。中国现有的农业国内支持(AMS)水平很低,1996年-2001年间的国内支持水平还是负值,平均为-79.36亿元。这种支持水平固然说明了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以及加入WTO以后不需要承诺减让农业国内支持,但是,如此低水平的农业国内支持,无论与国外相比,还是出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实际考虑,明显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因此,政府除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外,还需不断优化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农业补贴机制。在补贴对象和补贴重点的选择上,目前除重点补贴粮食生产者外,还需注重对农业保险业的补贴,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财产保全优势范文第3篇

各位老师、同学、亲爱的伙伴们:

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非常感谢人保财险***分公司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相信这次培训对我的人生是无价的财富。我会珍惜这次同学之间相处机会,珍惜这次名师辅导的机会。

有关专家统计: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接受教育。而事实证明,人只有在不断接受教育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发展生存下去,才能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加入到人保财险这个团体中我会加倍努力地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发扬“钉子”精神,抓紧一切时间弄懂、吃透所有“条款”,并将它们烂熟于心,做到“腿勤、嘴勤、心诚”。

营销大师里维特曾说:“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于工厂能生产什么产品,而在于产品能提供多少附加值。在所有形式的商务活动中,服务已经成为产生差异性的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它提供了形成巨大竞争优势的潜力,服务代表了一个重大的潜在利用区域。因此,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们应更好地学习如何服务保户,只有把服务做好了,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社会上的行业有许多种,就保险公司也有许多家,我之所以选择我们人保财险,自然有我的理由。

首先,人保财险具有网络优势。机动车辆保险流动性大,地域广阔,中国人保特有的机构网络优势是其他主体及外资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利用机构网络优势,实行异地出险代查勘、代定损,方便客户,赢得市场,人保的网络优势得天独厚。其次,人保财险具有专业化队伍优势。人保财险几十年经营造就了大批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技能,是人保公司宝贵的财富。这支队伍是高学历高素质等引进人才所不能代替和比拟的更是其他竞争主体所不具备的。再次,人保财险具有客户资源优势。中国人保占有市场0.7以上的份额,有的省份在0.8以上。有着较深厚的客户资源。特别是车险客户资源,因为车险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险种,通过车险险种优势的服务一方面提高社会信誉,稳定客户,另一重要方面还能够通过车险出险服务带动其他险种的发展。最后,人保财险还具有品牌优势。近几年来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重,我们的服务也讲品牌,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中国人保,拥有遍及全国4000多个分支机构,6.8万名员工,经营近800种保险险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品牌无形资产对人保财险带来的商机是无限的。

既然人保财险有如此多的优势,新加入到我们这个集体中的伙伴们,请相信自己的选择吧。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虚心向老员工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展业水平,为人保财险贡献出全部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财产保全优势范文第4篇

这次全县财税工作会议是在我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抢抓中央和省、市扩大内需机遇,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财税工作会议、县委十届五次全体会议和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年财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09年财税工作,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确保2009年财税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财政是经济的命脉,财税工作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召开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吴县长对做好财税工作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了今年的财税工作目标任务。今天的会议,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有禄亲临会议指导,对大家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是个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下半段的会议,县财政、国税、地税三位局长还要作大会交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20*年全县财税工作呈现良好局面

20*年是我县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加快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重压力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沉着应对,顺势而谋,正确判断形势,积极采取措施,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全县财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强化收入组织工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努力推进财政改革,着力完善公共服务,确保了全年财税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为新一届政府实现开好头、起好步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财税收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年,全县财税部门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潜力,积极组织各项收入,财税收支跃上了新台阶。全县完成上划中央、省、市税收10585万元,比上年增长48.39%。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399万元,比上年增加3633万元,增长26.39%,其中,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279万元,比上年增加5257万元,增长43.73%。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3882万元,比上年增加10232万元,增长30.41%。国税组织税收收入完成10797万元,占年度计划8155万元的127%,比上年增长了47%;地税组织收入14170万元,比上年增长48.56%。财政收入实现了县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和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的目标,财政收支增幅再创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好水平。财税收入实现了去年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县人民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财政支出保障能力提高。财税收支实现新突破,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保民生、保工资、保稳定和促进经济较快发展、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大。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39亿元,比上年增加1.02亿元,增长30.41%,其中,县本级支出完成39794万元,比上年增长32.24%,提高10.68个百分点;乡(镇)级支出完成4*8万元,比上年增长14.9%。二是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各项重点领域投入加大,其中,支农资金支出5464万元,较好保障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教育支出8993万元,增长9.97%;医疗卫生支出4077万元,增长35.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51万元,增长46.73%;环境保护支出313万元,增长44.91%。三是公共财政实现“四个全覆盖”。积极筹措资金,切实安排政府“10件实事”资金,全县基本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同时,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筹集安排资金270万元,支持1.1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和实行廉租房补贴;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

(三)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坚持把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着力解决了一批农业最关键、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全县财政支农支出完成5464万元,增长22.4%,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2.45%。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烤烟生产、畜牧业发展、退耕还林、村容村貌整治;继续落实支农补贴政策,兑付47403户农户的种粮补贴资金支出141万元、48022户农户的农资综合补助资金支出88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资金支出648万元,兑付率达100%。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争取省、市奖补资金48.25万元,县级财政投入7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奖优免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等得到较好落实。切实安排林改经费62万元,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302万元,重点开展了整村推进、易地搬迁、革命老区28个扶贫项目实施,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出130万元。

(四)依法理财治税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动力,着力推进财税改革,坚持依法理财治税,提升财税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一是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农村综合等方面的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覆盖全县预算单位190个,开设县级单位零余额账户109个,将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管理,财政直接支付资金25138万元、授权支付资金8453万元,分别占地方财政支出的57.29%、19.26%,实现了统一运筹财力、统一调度资金、预算约束监管、安全高效规范。启用部门预算指标管理新软件,实现与市级预算编制接轨。二是财政监管力度加大。加大财政收支预测、预算执行分析、资金筹措调度管理,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和优化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性债务清理统计核查工作,积极防范和规避财政风险;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专项调研、省市评估验收,为教育工作考核奠定坚实基础;认真清查预算单位“小金库”和银行账户开设,签订“小金库”承诺书,规范账户管理和财务行为;制定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运用新软件对全县财政票据实行微机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政府采购规范运行;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教育“三免一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等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检查,规范财政资金支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开展农村合作基金会中央专项借款清收还款工作;规范会计基础、从业资格管理。三是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国税、地税部门积极加强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加强税收组织收入工作领导和考核,通过对重点税源、税收发票、税收稽查、欠税清理、纳税评估、优化服务等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国税部门认真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纳税户的重点评估和专项评估,20*年查补增值税税款15万元,冲减留抵增值税8万元,调增2007年企业所得税额800万元。

(五)财源税源工作有气象。地方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国税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连续7年无新增欠税,地税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财税部门与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培植财源、发展县域经济和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为抓手,突出抓好矿电、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烤烟产业、“三棵树”产业等方面为重点,提高经济总量,进一步打牢财税增收基础。加大对矿山、土地资源、国有资产盘活,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财政盘活国有闲置资产497万元,实现了资产向可支配财力的转化。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政府性贷款担保1200万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注重研究政策、体制、机制方面带来的新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13634万元,比上年增加2416万元,增长21.5%。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机遇,引进*城市商业银行项目落地*,经上报农开行*分行确定的海口至县城的农村公路、国开行省分行确定的4万口小水窑贷款项目正在审批中,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与金融部门投融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六)财税干部队伍建设展新貌。全县财税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四项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效能建设;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地税邀请云南财经大学教授讲授《企业所得税法》,并进行培训考试;国税在参加全市国税系统第二届“税苑杯”文化周活动和“彩云之韵”歌曲创作活动中取得好成绩;财税改革与发展文章被省市刊物采用达数十篇。加强队伍建设,更新理财治税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改进机关作风,切实履行职责,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工作水平有效提高,社会形象明显提升。

从总体上看,在去年宏观环境变化大、减收因素增多、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财税工作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财税干部职工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财税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预算平衡压力日益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向财政集中。二是刚性支出不断加大,特别是行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财力紧张,资金筹措调度难。三是一些单位财务管理不严,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花钱大手大脚,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减税政策,对我县重点纳税行业和重点纳税单位的税收收入影响较大,税收减收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多。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生财、聚财、用财的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努力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把握形势,统一思想,坚定做好今年财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对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影响,国际经济增长下行的态势尚未见底,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全球性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难以预见。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明显加大。去年以来,我国经济一些重要指标明显回落,经济增速首次回落到10%以内。从我县的情况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我县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将不断加深、加剧,企业技改投入资金紧缺,扩张规模、提质增效的活力不足;新上项目受环评、用地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的限制,工程推进缓慢;储备项目市场分析不透,投资主体不明,很多项目难以及时争取上级支持;磷化工、建材、房地产等主要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压力增大,消费需求减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显而易见,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2009年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各种减收增支因素相互交织,使得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一方面,增收势头将进一步减弱。据预测,增值税转型改革、小规模纳税人税率降低、暂免征收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减免房地产交易环节税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加之税收政策调整,一次性收入的减少,将导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财税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收支矛盾将更加尖锐。另一方面,在财力增长受限的同时,有关民生的各项刚性支出增势强劲,启动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保扩大内需项目实施和配套省市项目资金、保政府举债信用支出、增加公共投资等,县级可用财力缺口增大,各种复杂情况的交织出现,将使财政压力不断加大,实现预算平衡十分艰难。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矛盾叠加在一起,使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今年可能是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有的同志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觉得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离我们很远,不会对我县经济形成多大影响,认识上存在误区,思想上有所麻痹,工作上有所松懈。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感觉不到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正确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大势,把形势看得更重一些,把困难想得更难一些,把措施定得更硬一些,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越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越要看到我们的优势,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增强我们的信心。“危”中有“机”,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条件不少。一是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国十条”、“金融九条”等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今年1月份的经济数据表明,全国经济形势已有回暖迹象,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了“增投资、稳工业、促消费、保民生”4项重要部署、出台了20条政策措施,省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千方百计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伴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整体经济发展将出现新的积极变化,这对于长期以来受制于项目、资金制约的我县来讲,绝对是一次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二是我县经济发展仍然呈现出较强活力,各种综合不利因素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全县经济连续几年保持快速增长。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非烟产业产值超过烟草产业,县域特色经济迅速发展,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形成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后劲充足的良好态势,大大增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的召开,为做好今年财税工作确立了方向和目标,强化了思路和措施。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凝心聚力谋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全县正处于一个最想干事、最能干成事的好时期,为我们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2009年是我县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以求真务实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前瞻性,毫不松懈地抓好增收节支工作,努力完成今年的财税工作目标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上一层楼。

财产保全优势范文第5篇

为加强财源建设、优化财源结构,促进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就加强财源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财源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为重点,巩固工业主体财源、优化旅游主导财源、培育新兴潜在财源、稳定农业基础财源,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后劲充足、可持续发展的财源格局,为加快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奠定稳定可靠的财力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将财源建设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相结合,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和环境保护政策、科技含量高、提供税收能力强的项目,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实现财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在中省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内,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体制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扶持机制,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激励奖励机制,提高财源贡献能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三是坚持多措并举。通过专项资金筹措、国债转贷和争取上级补助、招商引资、经营城市、银行贷款、外国贷款、业主自筹等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财源建设扶持资金,做大做强财源“蛋糕”。

(三)财源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其中:市本级4.3亿元、汉台区10.8亿元、南郑县6.5亿元、城固县2亿元、洋县2.5亿元、西乡县2.5亿元、勉县3.7亿元、宁强县1.7亿元、略阳县3.2亿元、镇巴县1.1亿元、留坝县0.3亿元、佛坪县0.2亿元、开发区1.5亿元。

二、工作重点

抢抓中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坚持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品牌化带动,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做大工业、做强旅游、做优农业,着力构建多路并举、多轮驱动、多点支撑的财源体系。

(一)重点支持发展循环型工业,推动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为重点,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培育壮大特色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和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提高支柱工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精心培育一批经营机制好、扩张意识强、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与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资本和资源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烟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高新技术六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利用乘数效应,引导民营资本、社会闲散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优势工业企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产业布局和财源载体向园区集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扶持重点园区建设。按照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鼓励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打造航空工业园和9个县域工业园区,努力把园区建成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二是狠抓园区招商引资。按照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强“造血功能”的思路,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拓宽外来投资的领域、范围和规模,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抓好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开发合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确保各县区每年新增3—5个重点财源。三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做好园区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规范开发区、工业园区财税政策体系,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努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生产业和生活业并重的原则,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一是文化旅游业。利用优势资源,突出“两个特色”(两汉三国、生态旅游),强化“三个重点”(四区、四湖、四园),抓好汉文化旅游示范景区,三国文化旅游示范景区,野生珍稀动植物循环经济型旅游示范区,黎坪、南湖、红寺湖旅游区,五龙洞、青木川、紫柏山、羌寨民俗旅游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精心策划举办特色鲜明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二是专业市场群。坚持“以商促工、以工兴商”,把批发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特色突出、协作配套、产销一体的专业市场群。三是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宗货物物流园区,引进培育一批物流人才,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四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运输、通信、广告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档次。

(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三个六”、“四个优”、“七个特”为重点,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把我市建成西北最大的绿色农产品和全国知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发展大产业”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加强优势农产品和良种基地建设,大力扶持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名优特、无公害、反季节农产品,提升农特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体系,把农特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新的优势产业。三是强化协调服务。加强规划、引导、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积极扶持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协会发展,促进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体制创新,探索和建立与自律性体制相适应、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五)有效激活潜在财源,建立多点支撑的财源群体。一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拉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全民创业。二是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活民间资本,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企规模,促其尽快成长为财政收入的新生力量。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多形式探索贷款模式,多措施打造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城市和重点镇功能,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轴四区”城镇体系,促使其成为各类优势、新兴财源的有效承载体。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努力实现在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对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国有企业,积极寻求有实力的破产收购方,依法实行企业改制和破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

三、扶持政策

(一)建立财源建设资金。整合各项产业发展资金,统筹安排1.3亿元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其中:产业发展资金1.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工业发展、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前期等;奖励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我市财源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且依法纳税、成长性好、安全生产与节能减排达标单位的奖励。财源建设资金以贴息投入为主、补助投入为辅,结合信用担保、投资入股等其他方式,有效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和支持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服务业、旅游业等。各县区要根据本级财力情况,设立财源建设扶持资金,其中平川县区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山区县每年不少于500万元,支持和加快发展区域重点财源。

(二)发挥专项资金扶持作用。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业、工业、科技等专项补助资金与财源建设资金有效整合、打捆投入。围绕全市财源建设重点,采取贴息、分档分类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集中用于经济前景优、经营效益好、缴纳税收多的财源建设项目。财政部门与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跟踪问效,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立项、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评审及申报,始终监控项目执行进程、搜集分析相关资料、项目资金拨付进度,把好项目验收关,做好绩效评价和相关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项资金效益。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担保及激励措施,实现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融合,有效解决财源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一是建立金融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辖内金融机构增加对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二是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放宽小企业贷款条件,加大对小企业贷款力度,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争取外地金融支持。鼓励外地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银行来我市设立机构,对在我市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业法人总部或地区总部,按照注册资本规模或当年上缴地方税收情况,一次性给予100—300万元财源建设资金补助,可适当用于有功人员的奖励。

(四)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一是设立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市和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无不良担保记录且年平均担保额在注册资本金5倍以上的担保公司给予风险补偿或奖励。二是申报争取税收优惠政策。争取信用担保机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免征的税收可以转为资本金或风险准备金。三是壮大市级担保公司实力。逐步注入和扩充市级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支持其不断壮大担保能力。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的包装、推介工作,争取更多重点项目纳入中、省投资计划,努力吸引国内上市公司、大企业集团、规模型民营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来我市投资。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鼓励总部在外地有税源的企业,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入我市,根据每年上缴县区级税收增量的50%,在3年内连续给予财源建设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和鼓励中、省驻汉企业在我市境内增资扩股、投资新上项目、拉长产业链,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研究确定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产业项目、重大项目,在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配套费等的收取上,可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按有关规定研究确定优惠政策。严格清理违规收费项目,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公示制度,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积极争取企业上市。指导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为企业上市奠定基础。我市企业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对新上市成功的企业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奖励。

(七)落实科技进步优惠政策。对新开办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自投产经营之日起3年内,各类企业孵化及在孵企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自投产经营之日起5年内,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省级以上新产品,自列入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新产品项目名单的年度起,部级新产品享受3年、省级新产品享受2年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新产品新增增值税留县区部分的30%,由同级财政列支用于企业新产品研发。认真落实加速折旧等财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投入,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八)支持企业创名牌名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充分调动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委、农业局、商务局、文旅局、经合局、中小企业促进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财源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具体负责财源建设的政策研究、规划制定和目标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财源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财源建设的新情况和发展动态,及时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区域、本行业发展的长短期财源建设规划。

(二)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用足用好政策措施,坚决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强化诚信理念,构建诚信平台,以诚信创造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