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培训;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12-01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劳动力、资源以及信息的争夺已经转变为对人才的争夺,知识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的获取一方面是通过招聘引入外部性人才,而更重要的方式则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和管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企业的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并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信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在实际的员工培训中建立一个全面、快捷、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机制。

一、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信息录人。主要包括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以及与培训信息的录入,主要是对相关培训信息进行联网输入

主要内容是培训基本信息输入。主要包括参加培训员工的姓名、工号、参训单位、培训时间、培训性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考核成绩、证书编号等一整个参与培训和取得成绩的信息。

以上基本信息内容应由企业具体的工作人员按照分工准确输入,并每个人负责自己所输入的参训学员的信息,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输入传给信息统计部门的总服务器,进行同一时间段的保存和管理。这些基本内容信息主要是从人力资源部门获得。在首次建立数据库时,应采取开库操作,集中时间,一次性地将相关学员的数据信息录入到信息库中,在以后的信息变更和保存中,和人力资源部门保存同步变动,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二)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第一、保护信息库。信息化中,存在各种电脑病毒,而一旦发生病毒入侵,将造成信息的泄露,因此,应该采用最新的防毒软件,对重要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并保存,建立起安全、完善的员工培训信息库以及基本信息库。

第二、方便信息查询。信息系统的更新和进步使培训人员信息的系统化查询方便快捷,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查询到培训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信息成本。

第三、权限管理设置。指充分利用加密技术,根据不同人员的职位设置不同的权限,信息录入系统的基本信息录入人员、查询管理人员、信息备份管理人员、信息修改人员等都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每一个企业尤其是志在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有没有大量相关人才的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但同时,很多企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人才库工作建立不完善,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

(一)重培训不重信息保存

一般企业都会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在进行多次大量的培训后,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的人才培训信息,在以后查找培训档案的时候,费时费力,非常难找,同时,存在保存数据准确率较低等问题。

(二)人才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统计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其他单位传给的信息,没有主动地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主动询问和索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导致企业人才库信心不全,不能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测评体系。

(三)统计信息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个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联系,加上统计部门权限不大,不能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导致统计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培训信息形式多样,给统计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也导致在国内或国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不足。[1]

三、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方法

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使得企业将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更加系统、安全、有效的展开,在对员工相关信息录入的基础上,对员工增加了解,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掌握员工的相关信息,方便对人才进行培养和任务分配,从而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动态管理。

(一)重视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的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企业要高度重视,只有系统的各个模块都有人管理,系统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保管,才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统一输入格式和规则,让企业领导者能方便的进行信息的浏览。

通过信息系统化的管理,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获取员工相关的信息,更是方便的工作,杜绝以往信息不全、繁琐查询、参考价值不大的困境。企业领导通过信息管理,能够有效地找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理顺企业领导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

(二)培训企业相关人才

人才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企业也只有引进和培养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突出机制,才能够有效的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培训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运行,从而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在了解员工培训信息以及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开发、使用以及利用人才,企业储备完善的员工资料信息,可以以此来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通过人才引入和人才带动,能够使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成熟。

(三)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还要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系统的软件开发和使用使得培训管理工作更加实用、系统和科学,将使很更多的人力资本从繁杂的人工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经过培训,可以从事其他更有价值的工作,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四、小结

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应对现实存在的不足,并充分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才能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企业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员 培训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93-02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当前中职学校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和毕业生技能考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考证在计算机人才培养和计算机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信息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计算机行业中。计算机操作员是中职毕业生技能考证项目之一,它体现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同时,计算机操作培训是毕业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一个重要途径,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探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如何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

一、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进行毕业生考证培训,目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训练,使得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职位要求。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各个专业学生都可以选择的职业资格培训,它在毕业生考证培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在日常教学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短期的培训。首先,在培训时间上是专门针对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一个过程。其次,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和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安装 连接 调试、文件管理、文字录入、通用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等。通过系统的、短期的训练,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达到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水平,满足文员等相关职业技能要求。

(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2012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10万,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中职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生经过短期的职业资格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针对相关的职业,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达到计算机类职业资格技能水平,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定了就业准入制度。计算机操作员是就业准入职业项目之一。企事业单位的部分职位(如文员、档案管理等)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企事业单位对这些职位招聘必备条件要求具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就业准入,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是就业所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计算机操作员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之一,为了使中职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技能要求,中职学校应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培养现代信息化管理技能人才。

二、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之构建

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技能体现,各个专业毕业生都可选的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培训人员和工作量相对较大,要在短时间内有序地、按时按量地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配备配套的实训室。为了使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培训组织机构必须配备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配备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多媒体控制台。中职学校要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在硬件设施上要建设计算机实训室,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共7间,每间实训室计算机数量在49台至60台,可以满足3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的需求。当前,计算机实训室不仅为日常教学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毕业班1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的需求。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需要,为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配备配套的培训设备。

(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要求培训对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培训组织机构不仅应配备配套的培训设施,而且应明确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考核通过率,中职学校应与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和标准对接,自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模块、中英文录入模块、文字处理(Word 2007)模块、电子表格(Excel 2007)、PowerPoint2007模块和Internet模块等模块。教材以任务实例展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也为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三)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传统培训方式是教师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操作,学生接受相应理论知识和模仿操作。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考核结果一般由教师阅卷来完成,这个过程既费时,又不能及时向学生本人反映其知识点掌握情况。为此,应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培训平台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为依据,它分为四大部分内容:理论部分、操作部分、自动评分系统、结果解析。学生登录平台可以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训练并通过评分系统了解个人完成情况,还可以在结果解析获取答案。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专用的培训平台训练相结合,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确保了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打破了常规培训模式,体现了现代信息化管理特点。

(四)建设精干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校的发展也失去有形的支撑。配备精干的教师是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软条件。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毕业班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需要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完成计算机员职业资格培训任务。为此,中职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如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

(五)建设良好的组织部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不仅需要有硬件设施的支持,以及精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组织部门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与鉴定机构对接的纽带,也是培训学员档案的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培训教学管理机构等多种管理者角色,担负着整个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协调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培训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培训处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组织部门,主要职能是学生档案管理、教材管理、培训管理和培训申报及办证。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经过培训处的统筹安排能够有序地进行。

(六)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及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它体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1.教师熟悉考核内容。计算机操作员是毕业班毕业前夕进行的一次职业资格认定项目之一,因而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培训教师作为培训教学的主体,教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对接,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但是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系统地传授,就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培训前应全面了解以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计算机操作员的考核标准、历年计算机操作员考试题型及题目。

2.教师严格考勤制度。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课堂纪律和学习要求,特别强调上课以签到形式进行考勤。教师根据签到表了解学生出勤情况,通过严格考勤,目的是为了确保参加培训的所有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如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

3.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技能操作分为七大块内容:(1)计算机安装、连接、调试;(2)文件管理;(3)文字录入;(4)通用文档处理;(5)电子表格处理;(6)图形图像处理;(7)因特网操作。根据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的特点,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进行培训,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培训教学模式根据其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模块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实时了解学生对模块内容掌握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采用激励评价机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表现突出的能及时肯定,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廖庆扬.计算机操作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DIO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 实训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技能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受到广泛重视,成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我院计算机专业及与计算机密切联系的专业,除了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外,还专门安排一到两周的专项实训,为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对今后开设计算机类的其他课程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在实训课之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实训课的内容、实训的方式直接影响该实训教学效果。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内容重复

计算机文化基础已经学习Windows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训练内容还是以三个办公软件为主,可见实训内容与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

2.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但是出现很多学生依赖老师的演示,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

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呈多样化组合结构,有通过参加高考进来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有通过自主招生从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进来的学生,也有通过“2+3”中高职进来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来自农村普通高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混排在一个班级中,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带来很大的挑战。

4.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一般都是安排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因此,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老师出一道综合操作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

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

二、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的英文缩写,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它将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作为依据引入工程教育中,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CDIO教育模式借鉴产品研发的技术流程,将市场调研、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工程思想引入教育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技术的思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及职业素质、较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意义

CDIO教育模式最先主要是针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提出,即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同样,CDIO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技术的思想适用于课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作用:

1.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传授型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引入CDIO教育模式,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2.培养工程思维

高职学生数理化课程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程思维及分析能力,对操作型或技术型的课程兴趣不浓厚,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能弥补学生缺乏工程思维的不足。

3.培养项目设计能力

项目设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引入CDIO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以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都是由老师进行演示,学生则按照老师的演示内容进行操作。引入项目设计,学生必须收集大量资料,然后对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制作,最后通过演示,汇报项目完成的情况。

4.培养创新能力

产品研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CDIO教育模式非常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无论是项目的构思,还是项目的设计,都离不开创新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参与项目设计中无形中培养创新能力。

5.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取得更好的实效,老师往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及文件管理的知识综合在项目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这样既有团队的合作,又有个人的分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交流和沟通,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学引入CDIO模式的具体做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属于专周实训,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实训中,再加上刚结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训课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将项目开发作为实训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1.项目引入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起草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中小项目,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开发。指导老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CDIO教育模式的思想及项目开发的流程,还可以以历年学生完成比较好的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怎么做”。

2.项目设计

为了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运作流程,项目小组一般由5-7人组成,设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小组的管理与安排,还可以给项目中的每名学生设立一个职位。项目小组明确项目内容后,项目小组的每名成员就要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类似项目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然后由项目经理召集小组的成员,集体讨论项目的基本框架,需要制作的内容,包括文档、表格和演示文档等,然后进行分工。

3.项目实施

每名学生接到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并着手操作。在课堂中集体讨论,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集体制作,同时对项目的内容进行汇总。在实训课上,老师经常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答疑及个别辅导。

4.项目汇报及考核

实训周的后期,每个项目小组都要制作汇报PPT,最后一次课进行小组汇报及考核。一般由两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由老师及其他组的代表给汇报的小组打分,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分,老师根据各个小组汇报的情况及小组之间相互评分的情况给每名同学评分。

五、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学院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课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项目,对学生职业的教育及对职业岗位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范文第4篇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我校是入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理论,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衡量其知识能力的重要标准。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强弱。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知识产业化的趋势下、计算机正在不断普及,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本知识严重滞后,更新缓慢

本校使用的教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与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为理论教材。由我院教师以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大纲为依据进行的编写,可以作为等级考试的参考书。由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从2007年至今虽然经过几次修订,教材中关于电脑软件、硬件和网络方面的知识还是大大落后于当前的技术水平。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与实训》也是由我校计算机老师编写的实训教材,教材内容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编排,包含大量的理论和习题,实训内容不多。

(二)教学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的是“一碗端”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不管你是文科、理科也不论你以前的基础咋样,都是采用同一课时上同样的内容且采取好几个班一起上课,又由于地方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自身的基础差异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专业课程或学习不够投入;而一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此外,由于我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一学生,他们刚从中学升人大学,习惯了中学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还不适应。这样的话难免有的学生“吃的很饱”,而有的学生却还“饿着肚子”。导致老师教学效率不高。

(三)考试是唯一的考核手段

该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考查课,学这门课对学生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来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对一些不是等级考试要考的内容学生就会自动的忽略学习。而平常学校组织的考试都是理论占了大多数,需要上机操作的就是寥寥的内容,这样从考试分数上是看不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真实水平的。也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差,不利于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师生比例失调,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最近几年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对计算机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学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教师的增长速度,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而我校目前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力量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且计算机更新速度特快,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可是由于教学工作的繁重,使得绝大多数的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学习,更谈不上去进修了。这样的结果就是讲课越来越乏味,甚至一些新出现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知道。也就没有办法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对于当前我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为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提高师生互动

通过对我校大一新生的教学可以认识到现在的学生对计算机呈现两个极端,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那么就很喜欢上计算机课在课堂上也很活跃。而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计算机也许是因为以前就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缘故,在上课的时候就像个闷葫芦一样一声不吭,完全是敷衍了事学习效果特差。对于学生这样的表现,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那么就务必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到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习多动手、多动脑、多练习。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怎么使用计算机,运用计算机来学习一些其他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实训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免让学生产生眼高手低的错误感觉。对一些重要的实训内容让学生写出实训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我校计算机讲课都会用到多媒体,事实证明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使一些难以在普通黑板课堂上实现的教学内容得以生动展现。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使计算机教学更加合理、易于接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课件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利用课件可以自学或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或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使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同时又被计算机神奇的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是否公平、公正、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该课程的考核以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为主再加上校内上机亲自操作。本人认为学校应该开发一套局域网下的计算机考试系统,建立试题库,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试卷的生成、阅卷、成绩统计、试卷的分析等工作,使这门课程的考试在计算机上一次完成,真正实现无纸化考试。#p#分页标题#e#

计算机基础入门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 基础教学 就业

前言: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难于就业是目前社会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各个企事业单位都不同程度的运用到了计算机,所以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行业的兴起也带动了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设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不断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对课程知识和教育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计算机基教学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并相互促进和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人的技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具有高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使学生们学以致用。在开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想象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它学科的辅助性工具,为了起到更好的作用,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结构特征,找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

1. 注重基础性和有用性的培养

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主要构成部分和主要的装备,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会最基本的系统Windows的操作,Word、Excel、PwerPoint等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还有一些Photoshop、FrontPage、CoreDraw等基本软件的操作;掌握一定的文字录入、一些图文并排、报表和统计表的制作、图像和表格的处理、绘制多媒体演习稿件、网页制作和网页设计、图像处理、绘制平面设计图。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利用网络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学习,并培养出一定的处理知识信息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2. 注重各个专业的整合

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精化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职业的能力训练比例均衡。例如在学习AutoCAD这个软件时,机械专业的学生应主要学习利用软件绘图、学习正投影法与基本形体的视图、组合体视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常用件与标准件的表达、零件图、装配图和机械零件测绘技术训练等内容;而电气专业应主要学习电气工程图的方法与技巧,如电路图、控制电气图、建筑电气图等;而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主要学习Photoshop图片制作与处理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比如一些网页制作、网页设计和平面绘图软件,这些计算机知识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密切相连,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从而主动地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训环节

为了使学生在就业前得到良好的锻炼,需要学校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设、编制和修改维护企业网站,创办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为了使学生上机实训得到保障,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必须的。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组网技术》和《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两门课程,如果要没有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就不能实践训练,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只能停留在概念认识层面上,所以只有通过上机训练和实践,才能深入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情况。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计算机教学中仅仅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对现实的网络环境有所掌控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将来能更好的就业。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书上学习的的理论知识,在传教给每个学生,运用到的实践非常少。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下,教师要采用以实践应用为主,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计算机的发展日渐迅猛和新异,可计算机教材的发展却有一定的落后性,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进行学习和培训,获得一定的教学资格证书。合理选择最符合现代需求、贴近学生实际应用的计算机教材,将一些先进的技术知识、社会上最热门的知识与以及未来计算机的发展状况趋势与学生交流沟通并讨论。高职院校应该聘请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采取有效方法,创造有利环境,加强整合教师队伍建设。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从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上升到怎样学以致用层面,让学生不仅要知道和了解,更要懂得如何去用。当学生成功顺利地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自我学习实践的效率和勇气都会倍增;而当学生面对失败的学习经历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适当放低一些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创造一些成功的学习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实践。

四、将考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多考证,多拿证

现今,计算机的考试主要分为基础知识测试和应用技术测试两部分。基础知识基本上在计算机的课程中都已学到,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目中就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数制转换知识、逻辑和算术运算、信息处理的设备、办公自动化操作常用的软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等基本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讲与考试相关的内容时,应该强调出哪些是考试的重点,让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实践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关系着学生的计算机考证能否顺利过关,所以要把实践技能教学和考证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以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都是用理论知识考查来测试学生的计 算机学习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单单是在毕业证书方面,还要求高职毕业生拥有一些国家颁发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和一些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资格证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地位性和权威性。高职院校要开展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学生的就业增加法宝,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就业竞争力对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

每个岗位都要求应聘的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对键盘的熟练操作程度,运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方面的能力,对工具软件的熟悉和熟练程度,以及解决一些日常的管理事物和对事物完成的能力和效率等等。这样才可以让上级得以放心和器重,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和不可缺少的地位。另外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例如一些计算和统计较强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这些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基本工才可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重视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断积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有准备的学习,以达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用人单位也都希望刚上岗的大学生是一个具备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不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培训。因为单位在培训员工是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这样会影响效益的提高,所以现在大多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高级职位上,为了最大限度的要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对应聘者的要求会更高。所以要提高竞争优势,顺应社会的需求,要不断了解企业的需求并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教育大学生不断符合企业的标准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要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满足就业单位和岗位的需求。

六、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坚持以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持续学习中提高和创新,从而获得竞争力方面的优势。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发展新的计算机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训空间,提高岗位竞争力”。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实训学习,不断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技术,符合企业的最低要求并不断超过最低要求。教师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使教学和实训相互结合,达到不断促进和符合就业竞争力的良好效果。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和方法主要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实训的练习和技术岗位的模拟三个方面。

1. 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办公软件的运用技巧,优化结构程序,开发新的软件环境,设计个人主页,整理数据库等方面的操作。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不断运用新的知识内容和技术手段,把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使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顺应知识增长和技术发展的潮流,必须适度的开设一些应用型课程,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2. 在目前,实训演习主要具备三个特点:(1)实训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现实的要求,(2)实训的方法要边学边练,(3)实训的结果要体现学习知识的积累。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从认识层面到经验层面,学生的计算机技能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实训练习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技术岗位模拟要有一些基本的思想,这些基本思想是从项目负责人到模块的分组。如让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并按照项目的流程进行组织,依照项目的速度去完成每个项目的任务,并检验项目最后完成的结果。岗位模拟的方法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某一方面的程序编程和模块设置;再规定由一个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负责小组,掌管该项目的要求问题、简单设置和详细设置,同时管理项目进程的日常工作;接着让老师和有关的项目负责人组成一个质量监测和成绩效率评估小组;最后再让一些老师组成一个专家组,负责项目的最后验收和鉴定。

通过技术岗位模拟实践,学生对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团队成员之间也有了一定的组织和沟通能力,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从而积累一些岗位经验。选择一个职业或职业意向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到就业时,就可以很快地进入状态。

结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技能培训和实践学习,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的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建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走出就业选择的误区,从专业和行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出一些求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相关专业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特点,帮助学生不断学习,顺利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证书。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遵守市场需求的规律,在社会的引导下进行改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下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

[2] 李梅.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J]. 201l,(05).

[3]王景.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2010.

[4]孙勇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