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壤固化剂;边坡;加固

引言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在地震带上的山脉和山间盆地在内动力的强烈挤压下其地表山势陡峭,山体出现侧向拉张应变,所以结构松弛,坡面破碎,致使山崩、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特别在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后,西部山区,特别是四川地区地质条件更加脆弱。道路修复与重建地区主要形成山体垮塌堆积体,土质边坡裂隙更加发育;岩石边坡垮塌更加破碎;震后松散坡体及垮塌堆积体更加容易发生山崩、滑坡、垮塌、泥石流等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对道路边坡造成巨大破坏,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对人民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因此,为减少山崩、滑坡、垮塌、泥石流等灾害,对山区边坡的加固工程便迫在眉睫。而土壤固化剂以其施工便捷、工期短、工程造价低的优点为边坡加固提供了新的思路。

1 边坡加固方法分析

边坡失稳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沿线地质环境十分脆弱,二是开挖暴露时间过长, 造成开挖坡体在应力松弛情况下,发生较大变形, 致使结构强度大幅度降低,随时间推移开挖形成的扰动区范围逐渐增大;三是降雨入渗对其破坏失稳起了重要的加速和促发作用。因此,根据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从根源上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才是震后四川道路边坡修复施工过程中的重点。

2 土壤固化剂在边坡加固中的应用

四川山区土壤以膨胀土和粘土为主两者均具有亲水性,特别膨胀土的亲水性十分强。国内外研究表明,土壤固化剂对膨胀土与粘土的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良。

离子型土壤固化剂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雷诺研发,是一种由多个强离子组合而成的水溶性化学物质。它是通过电化原理改变黏土颗粒双电层结构,能永久地将土壤的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同时使土易于压实,形成强度较高、结构稳定的整体板块,从而提高土体的稳定性,对土壤的抗冲刷性也有所改良。根据离子型固化剂对改良黏性土的作用机理,可利用高压注浆的方法将一定配比的离子型固化剂注入边坡表层土壤,使其在边坡表面形成硬壳层。离子土壤型固化剂能减小黏性土颗粒结合水膜厚度,从而提高土壤抗剪强度。离子型土壤固化剂改善边坡硬壳层的抗渗、抗剪、抗冻性能,提高土体强度和耐久度,从而达到边坡加固的目的。

3 结论

边坡在防范地质灾害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且明显的,土壤固化剂固化边坡表面土层,使其形成一层硬壳层,从而达到边坡加固的目的。土壤固化剂在固化土强度满足要求的同时其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又十分显著。因此,这必将是一项长期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西部地区地形差异大,土质复杂,致使土壤固化剂的通用性不强,所以对各类土壤及地形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配方及施工方法,使边坡加固在各自的配方下表现出最佳性能仍需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斌. 山区道路开挖边坡灾害与对策研究. 四川建筑, 2009, 29(1).

[2] 单志杰. EN-1离子固化剂加固黄土边坡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改革;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52-02

一、引言

土壤是孕育万物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与土壤发生着紧密联系。土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最早是在化学与植物矿质营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学从开始创建就涉及地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与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存在密切关系,主要是由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所决定的。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育与地质、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气息息相关。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农学红的栽培学、耕作学、肥料学等,都是以土壤学位基础,土壤学是农业基础科学的重要部分。此外,土壤学还和环境科学、生态学联系密切。因为环境的核心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圈层,而土壤是地球上多种生命繁衍、生息的场所。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除具备肥力、能生产绿色植物外,还具有对环境污染物质缓冲、代谢、净化客观属性。土壤的这些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结合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土壤学分支―环境土壤学。由此可见,要培养出优秀的土壤学人才就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创新实践能力。而现有传统的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知识面方面、创新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二、土壤学教学改革思路

现代土壤科学无论从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创新,还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其复杂性日益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和地学、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结合,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与农学、环境学、生态学、气象学、区域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学等多科学之间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前沿发展和研究现状。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当今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主观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通过野外实地参观、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初步开展小规模的实验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三、土壤学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一)野外实地参观

土壤学课程的野外实地参观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与多个土壤学相关基地建立专门的学生野外实习参观基地,如地质学、植物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农学、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基地。

通过理论教学,在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取老师现场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和认识体验。在野外实地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以专题的形式开展野外调查和认识实习,如农村土壤调查、城市土壤调查、土壤植被类型及其保护、土壤质量调查和改良等。每个专题都配备专业老师现场讲授相关知识、实地参观或分组深入调查;第二个阶段,参观和调查成果的整理,分为整理野外调查记录、建立数据库、整理数据成图、撰写各专题调查报告、实习成果总结汇报等。以土壤质量调查和改良为例,土壤质量包含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肥力质量是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也就是土壤的生产能力,对土壤肥力调查主要是土壤性质。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化学性质:pH、CEC、植物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盐分含量和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颗粒分布、结构、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的体积和稳定性、土壤水分、持水性能、入渗速率、入渗容量等;土壤生物学性质: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类型和功能、专性呼吸作用强度及各种生物酶活性等。土壤环境质量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人类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是土壤“优劣”的一种概念,它与土壤遭受外源物质的侵袭、累积或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土壤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环境保护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也是环境土壤学的可信内容之一,它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环境质量依赖于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环境条件、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土壤利用过程及其动态变化,同时应考虑土壤作为次生污染源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上述课程实习,可让学生了解土壤植物类型、生长特征;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及修复方法等。上述野外实践参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土壤学与植物学、微生物学、农学、环境学以及地质学等的相关性,同时对课本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回忆课堂讲授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实践

除了野外实习参观外,让学生参与到土壤学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中,也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土壤学的相关科学研究基本都是以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指标分析等为基础。以土壤修复研究为例,可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时,在学生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野外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以及指标分析等工作。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等。有机物污染分为有机物和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染,一般指的是有机废弃物、农药等污染。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危及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的生存,如稻田因施用含二苯醚的河泥曾造成稻苗大面积死亡。人体接触污染土壤后,手脚出现红色皮疹,并有恶心和头晕现象。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尽管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一些农药残留物却对土壤和食物链有不良的影响。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和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大量的无机物质,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盐类等。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进入土壤的病原体能在其中生存较长时间。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有些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体还能严重地危害植物造成农业减产。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初步了解土壤污染的一些防止措施和方法等。

根据课程进展情况,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相关科研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污染土壤修复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能会激发学生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兴趣,为其在土壤学领域的深造奠定一定的基础。

完成相关科学研究的检测分析后,学生得到了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状况、土壤肥力等数据结果,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土壤检测分析结果,以探索土壤采样、保存、预处理及指标分析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相关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得到以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状况等数据结果。最后,以学生个人为单位,以实验数据结果为基础,结合野外采样周边情况,撰写科学研究实践总结报告。

上述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高度重视实验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实验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展望

土壤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其服务对象正在日益扩大,除传统的农业生产外,还包括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此外,土壤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也不断创新,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已经在土壤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土壤学的发展,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多样化。本文将野外实地参观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昌勇,徐建明.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陈传胜,吴晓芙,彭佩钦,等.土壤学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21-222.

[3]卜耀军,崔颖.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4,(6):67-68.

[4]陈波浪,孙霞,柴仲平,等.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5-36.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第3篇

由于本次设计的滨海路线较长,沿线的地理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都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应采取差异性的分类设计思路。结合路基形式、地域环境特征,全线土地环境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普通段,全线高填方或周边环境为农田、平原等景观类型比较简单的区域。二是低填及换土段,是指全线低填方及进行换土段落。三是指湿地水域段,是指沿线有大片的湿地、水塘、河道、取土坑的段落。四是房屋段,是指沿线密集分布村落的路段。五是临城区段,这是指沿线靠近城区的段落和车流量较大的平交口等段落。具体而言,对于普通段路线,可以采用灌木、小乔木、大乔木三层式绿色廊道式种植方式,形成具有层次感的绿化布局,引起视觉上的递进效果。低填及换土段,在景观处理上可结合边坡放缓、边沟外移来营造缓坡草地景观,这种舒缓的地形处理有利于缓解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感。对于湿地水域段,主要考虑营造开敞的湿地景观为主,这有利于体现滨海地区的自然风貌,形成地域性的公路景观特色。房屋段路线采用密林式种植手法,不仅起到遮挡建筑物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隔尘降噪的功能。在临城区段,可结合沿线用地性质,体现城市现代化气息,景观设计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植物群落和多变的季相色彩营造道路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如图1)

2景观设计与土壤治理相结合的设计模式

滨海高等级公路沿线的景观设计,除了达到美化沿线环境的效果外,还可以起到改善滨海盐渍土土质的作用。为此,在本次设计中,通过进行苗木品种的选择,并结合土方处理和地形改造等方法,对滨海高等级公路的盐渍土土壤进行了有效的改良。(见表1)在苗木选择方面,对于土壤含盐量低于3%的轻盐土区,可以选择中山杉、高杆女贞、合欢、垂柳、海棠、红叶石楠、迎春等苗木。对于土壤含盐量在3%~6%之间的中盐土区,可以选择墨西哥落羽杉、白蜡、湿地松、海滨木槿、夹竹桃、芦苇等植被种类。对于6%以上含盐量的高盐土区,可以选择刺槐、香花槐、海桐、香根草、狼尾草等苗木类型。在地形改善方面,针对不同含盐量的设计路段,分别采用换土、开挖排盐沟、边坡放缓等措施,不仅达到景观绿化效果,同时还实现了对盐渍土的有效改良(见表2)。

3结语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第4篇

坚持深翻改土必须狠抓路线斗争

深翻改七是一大创举,它不仅是一场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政治思想上的大革命,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深翻改土的历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一伟大真理b什么时候背离的革命路线,放松了抓路线斗争,深翻改土就受到影响,产量就下降,什么时候坚决贯彻执行的革命路线,狠抓路线斗争,深翻改土的群众运动就能健康发展,夺取高产。从深翻改土絮展的几个阶段来看,就证明了这个问题。1054年—1959年是我们创造试验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和右倾保守思想和资本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早在19似年初级社时,我们依靠农业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开始了对深翻改土的试验研究。初上来,一些因循守旧,不相信科学的人,说什么:“巧打扮,不如拙上粪。”、“土地深翻不深翻,只要肥料多,照样能增产。”在这种情况下,社长马同义同志,就组织有实践斗争经验的老贫农进行分析研究农业增产的措施,提出了要深翻改土。于是,他们就首先在1.2亩地上,坚持把土地深翻1.5尺,种上了“白马牙”玉米,经过适时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结果玉米长的杆粗、棒大、籽粒饱,获得亩产1073斤的高额丰产,比没有深翻的增产两倍以上。深翻增产的事实,教育了不相信深翻改土能增产的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群深翻改土的决心和信心。贫下中农高兴地说:“一遍功夫,一遍巧”。这一经验的试验成功,就在全社逐步开展起来,而富裕中农和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在一边却热潮冷讽地说什么:“看!合作社一成立就有活干,深翻土地不是人千的活,硬要叫人干,真是古来稀”。阶级敌人也公开跳出来,直接进行破坏。在翻地时,不按规格,夹生隔硬,打乱土层,影响庄稼生长。在这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面前,坚持下来就是方向,停下来就要削弱集体的力量。于是,我们就放手发动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走集体化的道路,对阶级敌人则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用事实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使我们大队深翻改土的群众运动向健康方面发展。由1954年的250亩,发展到1955年的257亩,1956年的1087亩,]958年的2618亩;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的100多斤,1958年上升到503斤,实现了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1960年—1962年为下降阶段,这三年深翻土地的数量分别为1133亩、792亩、761亩。与1958年相比,下降了1.3倍至2.3倍。粮食产量也降到了331斤。这是的革命路线受到刘少奇“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的结果。1963年—1970年大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深翻改土的数量逐年上升,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抓了阶级斗争,刹住了资本主义黑风,社会主义方向明了,觉悟高了,革命干劲大了,粮食也就上去了,特别是经过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干群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觉悟大大提高,群众的精神振奋,为革命种田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焕发出来了,因此,地翻多了,产量高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更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群执行革命路线的自觉性。特别是1958年对孟排深翻土地的批示直接和群众见了面,县革委又在我们大队召开了全县庆祝“五?一七”批示发表十周年大会,一个学习、宜传、执行、落实“五?一七”批示的群众运动在全大队兴起,大搞深翻土地的群众运动更加深入。1967年翻地为298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7%,这年虽然受了虫灾,粮食产量仍然达到了505斤。1968年为15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7%,单产达到582斤,1969年深翻17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8%,单产561斤。为什么1967—1969年三年深翻面积少于1966年?主要是提高了翻地质量,作到三年深翻一遍,轮作倒荒一次,一年翻地三分之一,所以,比上几年少了一些。但是,尽管我们创造了多种深翻改土的方法,而用人工一锨一锨的翻,每人每天只能翻1‘5一2分地,虽然质量好,但费工太多。往往是任务大,一劳力不足的矛盾,就表现的突出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从机械上打注意。后来在学习我县官亭公社改制机耕深翻犁的鼓舞下,进行 机引深翻的研究。将我大队东方红拖拉机进行了改制,这样既能达到深翻深度,也不打乱上层,后边加上一个拨粪铲,还能起到分层施肥的作用,这样一来,一部拖拉机一天可以翻80亩左右,这就大大节省了劳力,又保证了质量。截止目前,我大队4200亩耕地一般都翻到了3一5遍。深翻改土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狠抓路线斗争,深翻改土的群众运动就扎实,产量就高,放松了路线斗争,就要受到干扰,产量就下降。贫下中农说的好:路线斗争的紧松紧,导致深翻土地的快慢快,引起产量的高低高。事实上也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深翻改土新发展

深翻土地能增产,这是经验证明了的。但是,如何能使“土”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要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必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掌握深翻对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性和主动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既有经验,也有教训。1966年第八生产队,在深翻土地时,采取了分段包工的办法,开始,干部放松了领导,有不少人只图快,不讲质量,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进行了纠正。春季,他们在深翻过的这块地上种了玉米,幼苗出土后,发现被打乱土层的玉米苗瘦、弱、发黄,没有打乱土层的嫩绿茁壮。到收获时,打乱土层的玉米,每亩单产420斤,土层没有打乱的玉米,每亩单产600斤。这一增一减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深翻土地必须要掌握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不乱土层,这样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为了摸索深翻生地的增产规律,我们还在大队试验场,专门进行了深翻土地一次施肥和分层施肥的经验,在一亩地上,使用同等的肥量,半亩是在深翻时分层两次施肥,半亩是集中一次使用上层肥,幼苗生长没有明显区别,玉米生长后期,截然不同,施双层肥的玉米叶青、杆粗、棒子大,施上层肥的玉米叶黄、杆细、棒子小。收获后,分层施肥的亩产887.8斤,只施上层肥的亩产627.5斤。经过分析原因,认识到玉米苗期生长之所以相同,是因为玉米出土后,根子都扎在上层肥上,后期生长不同,是因为施双层肥的玉米,根系深扎后,仍生长在下层经过深翻的肥七上,而没有施一F层肥的玉米根系扎在生土上,作物营养不足,影响抽穗攻籽,造成减产,由此可见,光施上层肥,是养小不养老,分层施肥既养小又养老。1969年,在麦播时,土地深翻后,我们进行了浇与不浇塌地水的对比试验,还是在一亩地上,一半深翻后浇了塌地水,一半没有浇塌地水,同样品种,同样管理,麦收后,浇塌地水的小麦亩产370斤,没浇塌地水的小麦亩产,60斤,一水之差,每亩相差110斤。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距呢?据小麦生长期的观察,发现有这种情况:浇塌地水的麦苗,土地已经塌实,浇越冬、返青水土地发虚,没发生裂缝的现象,麦苗生长正常,没有浇塌地水的,由于土地不塌实,形成上实下虚,一浇水,下层土塌实陷坑,造成上层地面裂缝,麦根挣断,返青后,麦苗由绿变黄,影响后期生长;另一方面,深翻后及树:浇水,土壤蓄水量大,麦苗不发生旱象,没浇塌地水,土壤干、透风、麦田发生旱象。所以,浇塌地水是保证粮食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群众反映说:翻地不浇水,庄稼落个吊死鬼,深翻要增产,浇塌地水是关键。在深翻土地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高潮中,我们发现第八生产队,对深翻土地行动不快,产生消极情绪。经过调查,这个队的土地是两头低,中间高,土地经过深翻,一遇大雨,熟土流失严重,造成粮食减产。所以,他们认为深翻土地是费工大,收效小,后来.我们就和社员群众一起研究,分析收效小的原因,主要是经过深翻的上地,没有进行平整,浇水困难,问题找到了,干劲也就来了。后来,这个生产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起高垫低,翻一块平一块,终于把全队270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深翻平整。1970年粮食亩产达到了919斤,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特大丰收。经过反复实践,摸索规律,使我们初步掌握了深翻土地,必须是熟士在上.生土在下,不打乱土层的原则,深翻和施肥相结合,深翻和浇塌地水相结合,深翻和平整土地相结合的这样一个规律性。

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盐碱化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树木;栽培

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滨海平原等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由于盐碱土地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会造成土地出现不少不良症状,绝大多数植物在盐碱土地上难以成活,给绿化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应用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改良盐碱地土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1 土壤盐碱化概述

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如Cl-、K+、Na+等,一般情况下都作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生长。但其超过一定浓度之后就成为盐分,导致土壤pH值过高,对土壤质量和植被的生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使得盐分在集盐的土壤中逐渐累积起来。这会造成土壤一系列物理性质的恶化,如结构粘滞、透气性变差、溶重变高、土壤温度上升慢、水分释放慢、好气性生物活动性变弱、渗透参数低等,还会引起土壤表面的盐渍化加剧。土壤物理性质的恶化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

2 盐碱化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耐盐机理

2.1 盐碱化对植物的危害

盐碱化土壤的有机盐浓度大大超过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盐浓度,土壤渗透压过高,导致植物无法吸收水分,影响其渗透作用,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矿物质营养吸收,严重的还会导致植物水分大量流失,引起植物生理干旱。大量的无机盐离子聚集会破坏植物内部的原生质,使植物无法完成对蛋白质的合成与转化,合成蛋白质的中间产物无法完成转化而大量积累,对植物细胞造成毒害。

2.2 植物的耐盐机理

有一部分植物能在盐碱化的土壤上度过完整的生命周期,这类植物即被称为耐盐碱植物。该植物能够适应土壤较高的盐碱浓度,其主要的原因是其牺牲对K+的吸收。通过牺牲K+,可以使Na+的细胞逐渐积累,并且通过Ca2+调节其K+/Na+通道,向液泡中排出Na+,从而降低细胞质中的Na+浓度。液泡中有一定的Na+,这就为细胞提供了渗透压的调节剂,使其能适应盐碱地土壤溶液的高渗透压,确保植物的矿物营养吸收。

3 盐碱地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

3.1 选取合适的树木种类

树木的种类选择是利用园林绿化树木栽培技术对盐碱化土壤进行改良的关键。在选择树木种类时,其成活率、园林绿化效果以及日后的树木养护费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世界已知的耐盐碱植物有1500多种,我国就有400多种,针对不同层次的盐碱地,因地制宜,恰当选择耐盐碱树木,便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盐碱地类型有内陆、滨海、苏打盐碱地3种,其含盐量各不相同,应就具体情况选择树种,以下根据几种常见含盐量情况推荐几类树种:(1)含盐量0.1%~0.2%时,可供选择的园林树种有:毛白杨、杂交杨、侧柏、刺槐、垂柳、中山杉等,其中侧柏还具有耐干旱和病虫害少的特点。(2)含盐量0.2%~0.3%时,可选择刺槐、杞柳、水蜡树。刺槐不宜在排水不良处种植;水蜡树则容易繁殖,树型也便于控制。(3)含盐量0.3%~0.4%时,生长迅速的紫穗槐是一种不错的选择。(4)含盐量达到0.5%以上时,可供选择的树种有香茶燕子和柽柳。柽柳可防沙、固沙、护岸;香茶燕子则具有观赏价值。

3.2 采用科学的栽培和养护技术

3.2.1 使用ABT生根粉。使用ABT生根粉溶液对苗木或插条进行浸泡,已被大量实验证实能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

3.2.2 打泥浆栽植法。此法使树苗根系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土壤密接,及时吸收水分,保障树木成活率,尤其适合于珍贵树种。

3.2.3 大穴栽植树盘覆膜。该法采用大穴栽植,挖1m2左右的树穴,将表土和新土分开,晾晒数天后,施足肥料,然后将心土回填定植树苗,并用塑膜覆盖树盘。该方法能有效控制树木的水分蒸发,利于苗木成活,并防止其出现返盐现象。

此外,合理浇水、适当松土、地面覆盖、合理施肥也是对树木实施科学养护,提升苗木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3.3 实行配套的土壤改良措施

适当采取一些配合园林绿化工作的土地改良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园林树木生长,而且能大大提高土地的改良效果。可采取如下土壤改良措施:抬高栽培床面、铺防碱隔离层、做好排水系统等。

4 结语

现阶段,利用改造盐碱地是一种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盐碱地园林树木的栽培意义重大,因此,应加深对盐碱地绿化园林树木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广大绿化工作者们给予更多改良盐碱地的思路,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