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主要是指企业领导者在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制定与管理过程中,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应用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管理工作。内部审计对于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行为,维护企业的利益,促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内部审计战略规划是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功能进行确定,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另外,还可以为企业制定内部审计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提供指导。

二、我国的企业在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战略规划认识不足

我国的企业在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与规划体系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在战略决策或者是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认识不足,因此在实践管理工作中就会缺乏这种思维,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应用性不强,应用的范围也较窄,甚至很多的企业管理者或者是企业战略的决策者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没有较强方向感的,综上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认识不够,导致在实践工作中也难以展开应用。另外,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只是简单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查错的方式,并没有将内部审计纳入企业的战略决策与战略规划中。存在这样的错误观念或者是认识的误区不利于我国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更加不利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的构建。

2.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的确立缺乏战略性与系统性

很多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在实践工作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认识不足,目标确立不明确,或者企业虽然确立了目标,但是企业的目标设立缺乏战略性与系统性。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难以将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推广与应用。例如,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发展中实现合并或者兼并,有一些企业投资规模加大,逐渐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后,企业管理者设置的战略目标缺乏战略性以及系统性,这样就导致集团企业难以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来实现集团的管理与控制,这样集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就难以通过内部审计来预防控制风险,集团在经营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就会加大,集团的很多人力资源或者是资金等审计资源在集团运行中难于获得有效的利用。

3.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范围上以及领域上缺乏战略目标的指导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范围上以及领域上缺乏战略目标的指导,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在发展中难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认识,因此很多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范围等处于割裂的状态。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不够全面,涉及的范围或者涉及的领域极为有限,这样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也不到位,存在的违规性为或者是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难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还有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实质性的应用,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与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途径

1.制定并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我国的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才可以更好地构建起来。因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战略目标以及规划体系的构建是依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制定的发展战略来确立的。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本身,因此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的制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力。例如,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知识注重企业的短期利益,企业在发展中就没有指导性、系统性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内部审计也不会获得重视,也不会构建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企业的内部审计长期滞后或者不受重视,企业在发展中也容易被淘汰的或者会积聚风险,存在的潜在威胁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展开,因为企业缺乏明确目标或者战略规划的话,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也难以应用并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并发挥内部审计实质作用,长期如此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就难以构建起来。因此企业的决策者或者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与经营中应该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结合起来,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才会得到构建并且与企业实际情况协调起来,进而将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与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企业的发展,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推动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治理结构会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工作领域以及企业的审计层次。将企业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深度上与广度上进一步扩展,进而推动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例如,企业有的是实行股份制,有的是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治理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别。企业应该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权限以及管理职责应该进一步明晰。依据企业的组织模式来制定相应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治理中要明晰自身的职责,在决策制定以及战略决策时要将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为企业的治理工作确定发展方向。

3.通过风险导向来推进企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很多的市场风险,通过风险导向来推动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企业的风险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治理、内部控制以及企业的融资风险进行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专业的评估与分析,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审查,尤其是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审查与监督,为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效防控企业的风险,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另外企业在构建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时应用风险导向来构建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重点防控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风险,降低审计报表的错报率,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例如,某煤矿企业在发展经营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新的审计方法来推动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构建,煤矿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应用这种新的审计方法来预防与控制煤矿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煤矿企业日常经营中对于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来降低煤矿企业的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战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高度重视煤矿生产安全,提高煤矿企业的治理效果,推动内部审计战略规划体系的完善,适应煤矿企业发展与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管理审计”一词最早是在英国罗斯撰写的《管理审计》一书中被提出,主要是批判业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发展为独立且全新的审计领域,主要工作是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业绩以及管理工作等,其中包括多种审计形式,例如,管理导向审计、管理经营业绩审计、综合管理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等等。

一、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

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审查企业在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管理方面的能力。

(一)对企业的审查

首先需审查企业的战略方案是否明确,因为企业的战略方案关系着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企业存在的意义;其次,需审查其制定的战略方案是否符合行业性质,因企业间的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不同,所以各个企业应制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竞争、财务策略,例如,企业如属于分散行业,就应该采用连锁、特许或者横向合并的经营方式,以使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得到提高。企业若属于成熟行业,就应该采取缩减产品、减少成本、增加销量等方式提高竞争力,或者也可通过采取国际化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快速发展;第三,审查企业的战略能否适应于其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在激烈竞争的企业中,采取何种战略能够使企业稳步求生并得到发展;第四,审查企业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其制定的战略方案,其中具体包括:

1、审查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是否能够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依据,制定其自身的战略方案,其方案是否对本部门的经营活动范围和目标有详细的说明;

2、审查资源分配和工作计划是否衔接;

3、审查对制定战略的实施形式是否得当;

4、审查企业对自身出现失误情况的改善措施是否得当。

(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审查

1、审查纵向分工

确认企业的管理层次是否适中,具体表现为:是否有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程度;管理人员的人数是否适中;是否能够及时传达信息;管理人员的行为是否受到限制。

2、审查横向分工

一般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等多种分工结构。将是否能够正确的选择分工结构,能否有效的控制幅度与成本作为评价标准,以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效率得到提高。

(三)对企业计划的审查

1、审查企业能否制定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计划,其计划的范围、形式是否与资源的配置、业绩评价相适应。

2、能够符合企业的目标,并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3、是否预计到影响企业计划的不确定因素,并提出应对方法。

4、其计划必须是在对企业以往数据的有效分析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预测的前提下所建立的。

5、制定的计划必须与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相符合,企业的实际完成收益是否大于计划的成本。

6、企业间各个部门的计划合作是否协调,能否在得到计划执行等部门的同意后再执行,而不是一意孤行。

7、制定的每一个计划和标准是否可为评价以及执行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四)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审查

审查企业管理人员是否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相应岗位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以及技能是否都熟练的掌握;是否能够协调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工作上的配合程度;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是否彻底。

(五)对企业激励方案的审查

对于企业的管理的民主制是否有效落实,审查员工的收入分配是否公正、透明;审查公司的绩效评定方案是否合理;审批企业制定的激励方案是否合理。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在准备阶段,搜集与企业行业管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账务帐表等相关的文件,以了解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调查阶段,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需深入各个部门了解实情。在实施阶段,可采用金额法,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货币量来表示;或者采用系统分析法、分析评审法等进行评估,来了解企业的管理情况,以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当深入的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管理中出现的纰漏及时进行分析并改正。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经营规模和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经营发展中涉及众多产业和生产经营单位。想要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经济秩序,降低经营风险,构建内部审计体系和战略非常重要。从经济危机角度来看,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倒闭,并非“一日之寒”,和企业自身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有着直接关系。内部审计缺失导致企业容易遭遇财务风险,而陷入经营危机,无法抵御市场风险,所以经济危机中极易倒闭。本文将针对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展开研究。

【关键词】

经济危机;内部审计;战略构建

内部审计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确保利润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管理手段。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把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必须强化内部审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然而,当前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质量差,缺少相应的审计计划与战略,这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加强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基本职能

内部审计发挥着评价及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确保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是促进经营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且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弥补企业管理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遏制虚假财务信息的产生。但内部审计不当将增加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带来风险。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审计行为,美国出台了SOX法案,以此明确内部审计职能,确定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随后不久,英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欧盟更是了《欧盟内部审计声明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起步较晚。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来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二零零三年才正式《内部审计准则》,来规范国内企业的内部审计,并对其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不足

经济危机指一个国家或世界范围内,经济较长时间内不断收缩,导致经济负增长。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于一八二五年,它是资本主义体质的必然结果,资本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范围大,且具有突发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往来日益密切,我国企业也需面对经济危机。而内部审计则能够控制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企业利益。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缺乏重视。

新市场环境下,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管理任务繁重。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大多企业注重的是现金流和生产及业务的管理,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并没有花过多精力来展开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审计方式粗放,缺乏相应评价监督体系,且工作开展过于随意,没有目标和战略计划,审计标准模糊。

(二)缺乏内部审计制度。

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内部审计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工作开展质量差,和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有着直接关系。在缺少制度的强硬约束与规范下,不仅内部审计行为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且审计人员工作中也会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做出违章行为。制度是保障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必不可少。

(三)缺少内部审计计划。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量和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内容越来越多,这便给工作高效开展带来了挑战。内部审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采取的监督、评价、审计行为,关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内部审计风险,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三、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思路

通过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能的分析,不难看出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企业应强化内部审计,构建相应战略。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构建思路: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效益型、集中性、权变性特点,既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也能够带来风险,想要避免损失,只有通过有效内部审计,才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确保利润实现,把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因此,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完善相关制度是首要任务。制度具有约束和监督功能,能够促进审计工作中各部门的协调、规范工作人员行为、保障审计行为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制定内部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应制定相应审计计划。计划制定要详细、明确、全面,包括审计任务、目标、方案,以避免出现遗漏。详细的计划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导向,在计划引导下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弥补管理缺失,所以制定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计划制定时要考虑到计划可行性、操作性、合理性,若计划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和可行性,便很难开展有效内部审计。

综上所述,新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企业应积极利用内部审计职能,降低经营风险,确保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关制度,构建相应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有效性。

作者:荣芬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潞安集团余吾煤业有限公司审计科

【参考文献】

[1]肖柯.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  风险管理  应用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即: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更要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尤其是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心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2.1 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 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分散的施工特点决定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始终存在。因此、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特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再是采用通过检查历史数据和内控制度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竞争优势、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评价结果和改善意见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者,以有力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2.2 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实施阶段向计划阶段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在现代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未雨绸缪而不是雪中送炭,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2.3 内部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3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3.1 盲目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 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欠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势竞争状态,有的企业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这种盲目签约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形成纠纷,损失难免;二是产值利润率低下,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三是由于没有积累,致使企业大而不强。

        3.2 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拖欠工程款风险 个别施工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施工方由于种种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履行合同,导致合同履行的责任不清,在工程竣工结算时,甲方拒绝向施工方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甲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就无法行使权利,最后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或少收工程款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有的甚至形成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

        3.3 垫资合同,导致融资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企业必须融资。对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的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3.4 低价中标,导致成本风险 低价中标是指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不可控成本风险。由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规定,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投标价格;二是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率;三是降低计划利润;四是降低材料的单价;五是虽未降低材料的单价、但承包工程合同中又将材料单价包死等。标书中减少的临时工程数量或降低的临时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时根本无法减少或降低,从而使投标书中的临时工程价值远远低于实际造价。正式工程的间接费率降低后,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发生的企业管理费,特别是职工保险等固定费用并不因投标降低费率而减少,从而造成项目的间接费超支。计划利润降低,使项目部赖以实现的一点盈利彻底消失。

        3.5 不按要求实施分包或分包商选择不当,导致分包风险 一是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分包,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二是选择分包不当,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三是分包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引起诉讼,总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施工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战略决策不科学等。企业能够真正积极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风险正是主要由这两类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而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真正防范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控制、化解和回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4 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策

        4.1 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风险审计计划。完善的风险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应与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风险战略相结合,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和帐项基础审计为辅的审计原则安排全年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对年度主要风险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关键风险点,列出具体项目作为项目审计;审计实施方案应分年度审计实施方案和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年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年度计划实施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应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需求;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导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从头至尾的审计步骤和风险评估的方法。

企业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风险导向审计指的是在审计过程当中,审计工作人员自始至终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导向,按照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的优先次序,并依照风险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对一个企业的治理程序、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实施评价,从而提出有价值可参考的建议与意见,帮助企业来管理企业风险,最终促成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的咨询与鉴证活动。

风险导向审计这一手段的应用可以说是审计手段的一次质的飞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是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极大地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时效;三是能够更好的防控审计风险;四是审计报告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

一是前移了审计的,由以往的以审计测试为重心转向为以风险评估作为重心。因为以往的审计方法存在不足,导致对风险评估的不到位,导致不可全面有效的发现风险审计的死角。审计重心的前移强化了对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视,能够更加符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是风险评估中心从以往的控制风险转到以综合风险为中心。以往控制风险的高低大致和工作人员的舞弊以及重大错报有紧密关系,而且重大错报主要和管理层的舞弊有重大关系,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多是关注在发现管理层的舞弊,导致工作不全面。风险评估转向以综合风险为中心后,更加有利于全面、有效的控制风险。

三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直接评估转向如今的间接评估。以往的风险评估主要是直接评估重大错报有可能发生的概率,而现今的风险评估则以经营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全面综合考虑如下情况:一是是否持续的经营。二是经营风险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哪些方面。三是在经营风险当中到底能够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的范围有多大。四是从经营风险作为切入点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是否更易于把审计拓展为咨询。

四是风险评估从以往的零散转为现今的结构化。风险评估的结构化的优点在于全面地考量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能够为获得科学、准确的综合风险评估提供了保障。

五是风险评估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以往的风险导向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不足,现今转向以分析性复核作为中心后,更加适合报表分析工作的需要,以至于使分析性复核成为最为重要的程序。与此同时,随着分析性复核功能的不断扩大、手段的多元化后也更加适用于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

六是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转向以专业技能为中心。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以往的一般审计工作人员转向要求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并且符合上岗要求的审计人员,而且要求专业技术水平更高、更专业。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具体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对审计战略的选择,不仅关注是否降低审计风险,还关注是否节约审计的成本。也就是说,在抉择审计战略的时侯,更加注重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间寻找最佳平衡点。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了3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审计计划;第二步是实施审计程序,第三步是编制审计报告。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首先在企业审计计划的规划时就开始了关注企业各方面的风险因素,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风险因素与企业的审计战略相融合,让企业审计抉择的对象目标对企业高风险领域更具针对性。所以,应当优先考虑企业审计范围是否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相符合,能否为企业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服务。

1.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作好企业新审计的首要工作就是先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为能及时识别与评估出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设计与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人员需及时了解被审计的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时,审计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察看重要工作场所、查看企业董事会记录、备忘录等内部资料、和管理当局进行讨论、和企业员工进行谈话等渠道来及时、全面的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2.识别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第一步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来获得大量的有效数据信息,结合企业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识别与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层次及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初步得出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范围与领域。也就是说,在识别与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时侯,审计工作人员应依照以下审计程序执行:一是在了解被审计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中来识别风险,且需考虑各种列报、账户余额、交易等;二是把识别的风险跟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三是充分考量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是否会造成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

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需针对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综合考量企业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2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初步计算出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再按照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审计风险公式得出检查风险的概率,接着依此去判断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最后合理的安排审计时间,恰当的分配审计资源,把企业审计风险减少至可接受的范围。

(二)审计实施环节

在审计实施环节,风险导向审计应当抉择恰当的审计方式方法。风险导向审计采取的路线一般是目标一一风险一一控制,在这个路线过程中密切关注各种风险因素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经过走访调查、试验检测、舞弊评估等技术方法去减少企业风险。

一是控制测试。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判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为在以后的审计中可以信任它,以便提升审计的效率。当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的时侯期望内部控制有效,或是单靠实质性测试未可为某一项认定提供十足的证据时就实施控制测试。

二是实施实质性测试。必须对审计人员、账户余额、各种重大交易等实施实质性测试,以便保证管理当局在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公允的,也就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情况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

三是风险再评估以及修改完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计划可能与实际不符并且可能得到了重要程度,此时则需调整审计计划,再次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以便保证审计质量。

(三)编制审计报告

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不足。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之后,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然后出具简洁明了的审计报告。当风险越大时,还需进行后续审计,然后再提出更加详细、具体、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最终对审计报告进行编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