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管理机制;研究型教学

1.背景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不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培养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

最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结构有较大变化,总体质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招收的研究生中来自985和211大学的学生整体比例降低,而来自普通高校的学生比例大幅上升。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课程上,动手能力差,很少接触学科前沿,缺乏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在此情况下,基础能力薄弱的研究生如何培养?大规模数量的研究生培养如何保证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如何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现状,开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将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普遍存在的只注重课本知识、缺乏科研训练、创新意识淡薄、视野狭窄等问题,我们经过4年摸索,在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解决了以下4个问题:

①科学研究能力薄弱问题;

②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问题;

③专业学科视野狭窄问题;

④创新思维意识淡薄问题。

2.构建“五位一体”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下简称“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培养体系是以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为载体,以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为抓手,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为保障,实施研究型教学、科学研究训练、工程实践训练、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科技竞赛五项措施。

2.1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围绕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两条主线,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打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专业课设置,同时鼓励学生跨一级学科选修若干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开设高级研修课程、工程实验实践类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兴趣。

(4)实施“研究生特别培养计划”,选拔部分学生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2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1)搭建科学研究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为载体,鼓励“研一”同学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通过科研项目训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2)构筑强大的师资队伍平台,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师资保障。

(1)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学者和博士,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提升队伍的学术水平。最近几年学院引进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者、青年等优秀的中青年海外教师近30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2)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北大学、普渡大学、加拿大滑特卢大学、安捷伦(Agilent)、摩托罗拉(Motorol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研究、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理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等。学院先后派出青年教师100名到世界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交流,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国际视野。学院成立研究生课程教学团队,举行课程讨论会、师生座谈会,观摩部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性教学,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规范,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应用实践积累教学案例,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素养。

(3)引入企业导师。与知名IT企业(如IBM公司、SYBASE公司、华为公司等)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联合高端人才培养,如共建联合实验室、开设企业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讲座、评审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联合举办软件设计大赛、派遣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等,将IT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学生。

3)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甄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基础和创业激情的“四有”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设计和开发科技项目来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3实施五项研究生培养措施

1)开展研究型教学,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将科学思维训练融入研究生教学中,实施“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进行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激发研究生的自学意识和研究精神。

(2)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力求在授课中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的来源,摸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总结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不同课程,采取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专业讲座与讨论、辩论式教学、自主学习以及各种学术报告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方法和技巧渗透到每一堂课中。让研究生以科学的方式看待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升自身能力,扩展视野,修订课程内容,避免了教学可能存在的墨守成规、脱离实际等弊端。教师将科研项目实施经验融入到授课和实践指导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开出大量学科前沿领域系列讲座,避免课程体系的僵化,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使学生可在第一时刻接触到学科的最前沿。

2)以高水平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以项目研究内容驱动科学研究创新,通过研读最新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了解前沿研究动态,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和学术洞察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近4年来,学院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0多项部级科研项目资助,为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同类高校。2009年以来,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7%,就业单位以微软、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高端产业公司为主,毕业生薪资水平位居全省高校同类院系最前列。

3)加强工程训练,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1)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鼓励研究生利用所学知识,实施项目调研、方案制订与论证、设计与实现、测试和验收等全过程的训练,培养研究生的系统观、工程观、产品观及工程实践能力。

(2)搭建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综合实验实践平台”,开展了多层次、开放性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题,突出“研究性教学”“项目案例教学”“做中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1)实施国际合作办学。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合作双边交流模式,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研究生到CMU、MIT等国外一流大学留学,同时邀请IEEE Fellow等国际学术大师和企业精英,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拓展研究生的专业学科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学院近几年接收百余名优秀的留学生,开展国际化办学,办学模式从单一模式转向结构多样化,从重知识传授转为以创新能力为本。

(2)实施优秀博士生的双导师制度。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合作等方式,建立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模式,以国内导师作为第一责任导师,国外导师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包括确定研究方向、指导论文撰写等。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外一流科研实体,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5)以科技竞赛和自主创业为载体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与SYBASE、诺基亚、谷歌、腾讯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了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大赛,为电子科技大学营造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良好氛围,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另外还成立了一批以我院多名研究生为核心的高科技IT创业公司,不断入驻各大高科技创业园区,典型的公司有成都透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远航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方米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创业公司在数量和质量都位居中、西部高校首位,它们的发展壮大引领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创业之路。目前学院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全国最大的IT类高校组织,包括20多个工作室和俱乐部。

2.4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保障机制

2.4.1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1)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完整的监控机制。

电子科技大学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全面启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确保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开发并全面启用“研究生培养管理平台”,全过程记录和监控研究生的指导过程和学位论文的完成。

2)改革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激励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制订了“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摒弃了奖学金评定单纯依据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加大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考核,多维度、多指标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业成绩、科学研究能力、工程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申请和承担高水平工程研究项目,训练工程实践能力。

2.4.2有效的资源配给机制

1)建立长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设立多项优秀人才培养基金。

针对一些有基础的优秀苗子,进行重点选苗培养。

(1)通过国际软件人才实验班、拔尖人才计划等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对他们的研究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

(2)对基础较好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引导,鼓励其硕博连读。

(3)对有潜质的博士生进行重点资助,配备优秀导师,建立了“国家层面一学校层面一学院层面”的支持计划和体系。通过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经费、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优秀博士生选培计划、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优秀博士生导师重点支持计划等,培养行业高端优秀人才。

2)凝聚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与国内外著名的IT企业(如与IBM、sybase、微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QQ、中兴通讯等)合作,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3)搭建畅通的国际合作交流通道,提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资源。

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为研究生搭建畅通的国际交流通道,提供国际交流平台和资源。在国家层面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出国留学机会;在学校层面推行优秀博士生出国留学计划;在学院层面,配合学校优秀博士生出国留学计划,推出1:1配套资助计划以及博士生参与国际会议计划;在团队层面,依托导师的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交流提供平台。

3.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即需要大量的研究生(含博士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笔者根据电子科技大学所面向的行业领域和学科优势,提出了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并对多元化创新平台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研究生管理机制和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证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目前大规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有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就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工程素养、综合素养、管理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为提高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适应度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胜勇,姚春燕,徐新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2):10-13.

[2]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3]柯文德,彭志平,陈珂,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性科技竞赛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9):58-62.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文第2篇

(烟台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山东烟台,264670)

[摘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当前面临着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取消纯理论课、创新考核方法、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的改革方案。经过教学实践验证,此改革方案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77-03

[收稿日期] 2014-09-09;[修回日期] 2014-10-16

[作者简介] 成桂兰(1965-),女,山东龙口人,烟台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物联网技术。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以获得未来职业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又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解决面临的问题对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本省所有地区和外省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对口支援地区。由于各地教育资源有差异、各地对计算机课程教学重视程度不同等原因,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普遍不高。

(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以前降低了很多,学生质量普遍不高。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三)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担当着普及计算机知识的重任,课程内容必须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快速更新。

(四)实验设备不足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都在不断更新。要想更新大量的计算机实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教育经费的不足,使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不够。“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实验设备很多已经属于陈旧设备,更新的部分新设备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学改革方案

(一)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的问题的改革方案

针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异大的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按学生的基础分班教学。可是原教学班是考虑所有学生综合素质而分的班,如果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重新分班则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也会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介于以上情况,提出了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与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的解决方案。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优化的实验课程体系结构建立了三阶段实验教学任务:基础实验任务、知识拓展实验任务、综合应用性实验任务。

① 基础实验任务的内容为每个实验任务容纳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与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及软件使用方法的训练。② 知识拓展实验任务的内容除了继续进行基本功训练外,主要训练学生的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③ 综合应用性实验任务的内容为运用办公软件综合处理实际问题。将Office包含的各个应用软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基础之上,以学科发展内在规律为主线,分层次、任务化开设实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新的课程体系使得实验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综合运用,逐渐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构建成从基本功训练到全面素质培养的逐步提高、互相衔接的教学体系。教材中的每个任务都提供了3至5个训练素材和要求,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阶段的实验任务。这样既能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又能使基础好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得到很好的提高,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

依据高职学生的能力、思维、素质及培养要求,按基本型、提高型两层次构建了实验项目体系。

(1)基本型实验主要涉及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演示性、技能训练性、学科认知性等类型的实验项目。其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方法、训练技能等。基本型实验是所有学生都必须高质量完成的。

(2)提高型实验包括应用性、综合性等类型的实验项目。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型实验要求计算机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对于计算机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其学习兴趣的制约[1]。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取消纯理论课、创新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 取消纯理论课

高职院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他们对纯理论课就更是提不起精神。为此,取消纯理论课,所有课时全部在机房上课。将所有理论知识都融于做实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不感到枯燥,又容易接受知识。可以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2]。或者老师讲完一少部分,学生马上动手做,避免讲多了再练,学生已经将前面的知识忘记了的现象。这样学生基本都能跟上上课节奏,容易达到老师的要求,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老师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创新考核方法

创新考核方法,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从关注终结性评价向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3]。不仅要关注期末的全省统考成绩,也要关注平日成绩,应将统考成绩与平日成绩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平日成绩主要应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即注重考核实验课上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性、协作精神、创新性,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可以每次课参考考核的各项内容对学生上交的任务作业进行评价。每次的评价都是学生的一次平日成绩。在学生上交了作业后,可以当堂就对部分作业进行评价,并允许学生改错后再次提交作业,直至学生认为完美。改错的过程是学生能力快速提高的过程。上课时要将上次的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对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对作业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如此的考核方法,促使学生每次课都会很认真地完成任务作业,积极主动地去改正错误,力求提交一份完美的作业。学生每一次课都认真地完成了实验任务,整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收获自然颇丰。此种考核方法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应对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快的改革方案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课程内容必须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更新。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应对方案是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时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

1. 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淘汰陈旧过时的实验内容,引进反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注重实验课程的应用性和时代性,增加反映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热点、难点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网站上的教学内容也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及时更新。

2. 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

适用的好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4]。根据省“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内容及要求,同步编写新版实验教材。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根据院校专业的设置情况精心挑选与专业相关的实验素材,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与自己专业相符或相近的素材完成任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解决实验设备不足问题的方案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计算机实验设备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造成计算机实验设备陈旧,新设备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通常又安排在设备陈旧的机房中,给上课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实验无法完成。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条件、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不足[5]。针对真实实验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来完成。例如“组建计算机系统”这一教学任务,既要组装硬件系统,又要安装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由于受设备条件限制,无法利用真实实验完成。开发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组建计算机系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在这个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市场调研、提出设计思想,自己选配硬件设备、反复实验研究,最后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认知硬件系统的各个部件,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组装流程及组装注意事项;掌握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环境、安装步骤及安装注意事项;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与卸载方法。在自主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第一学年的课程,“组建计算机系统”这一教学任务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有些新生恰好会在此时有购买微机的计划,那么有计划购买微机的学生可以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自己动手DIY一台微机,完成“组建计算机系统”的真实实验,进一步巩固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没有购买微机计划的学生可以和其他同学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三、结语

随着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水平递进的实验项目体系,取消纯理论课,创新考核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教材,引入虚拟现实实验技术,学生DIY微机各项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虚拟现实实验技术对解决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困难是很好的方案,今后将加强虚拟现实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新科.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方法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8-89.

[2] 杨玫,刘瑜,赵秀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电脑,2012(4):199-201.

[3] 黄晓丹,朱国华,齐晖,等.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5):94-97.

[4] 李应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电脑报,2012(4):35-36.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5-7187-02

Practice o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Basic Computer Technology

ZHANG Feng-yun, LI Xiang-qu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of the students' computer levels, the necessity of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mputer course is discussed.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program,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and the course examination is analyzed in brief.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purpose of 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to promote collabo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student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gress of all students.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Hierarchical teaching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简称:计算机基础)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从2007年对入学新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小于1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Windows、Office常用操作;大约70%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也基本停留在能够进行简单操作的层面上,这部分学生会上网聊天和简单的word操作(制作表格、进行简单的排版等),但是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系统,对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术语一知半解;还有小于10%的学生只会打字(包括上网聊天);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新生的这种差异使得“计算机基础”课“扫盲式”、“零起点”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施,教师在课程实际教学中遇到了极大的困扰。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我校对该课从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和更新,从而表现出与其它课程迥然不同的“动态”特征。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次教学,成为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

1 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与组织实施

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分层次教学已成为共识,但是具体实施不仅需要教师从教材到教学方法上做出创新,同时也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各学院的大力配合,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问题,必须合理安排各个环节。

1.1 制定分层次教学方案

从2007级学生开始,根据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理、工、文、管、法、经等不同学科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计算机基础”课试行了分层次教学改革。对入学新生分成理工、文管、艺术体育三大类,每一类根据专业需要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理工类在教学内容上浓缩了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的教学,增加了常用设备和常用工具软件、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等知识。文管类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Office应用软件的教学,增加了网络应用和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等。

每一类又分成A层、B层和C层。A层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免修该课程;B层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该类学生属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C层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开学初通过计算机水平测试,合理评估学生差异,有效分层,重新组成合理的、基础水平相近的学生为教学班级,因材施教,为分层次教学创造客观条件。

1.2 统一调度

由于传统的专业班级被打破,因此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管理体制也需要相应改革,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需要进行统一调度,在编制学校教学计划时,首先编排计算机基础课,并且安排在同样的教学时段。对于其他拟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课程,根据课程的普及程度顺序编排,这样避免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造成时间上的冲突。

1.3 因材施教

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让差生“吃得了”。对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次设计,制定了基础教学大纲、提高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大纲。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编写和修订,以适应不同的大纲要求。

同时,在学时安排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那些非常普及的内容用较少的课时简单阐述,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作业布置上,B层次的学生在完成C层次学生基础题的前提下完成提高题。在上机实践方面C层次学生只完成基础练习,而B层次学生增加了综合设计型练习。

1.4 改革考核方法

虽然采用分层次教学,但是学生课程成绩的最终评定仍然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统一进行,否则可能影响到优秀学生、优秀奖学金的评选甚至保研选拔等许多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平时的课程作业分为基础作业、综合作业和提高作业来布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进度与自学能力)来选做,教师根据作业类型打不同权重的分值。同样对于课程考试,也相应设置基础题、综合题和选做题,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反应优秀生对该课程的把握深度。因此分层次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2 关于分层次教学的辩证思考

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也都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分层次教学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开展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但是还难免有些遗憾,比如分班前的水平测试机制还不太完善,由于测试题目都是客观题,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这种均化的方法人为地隔断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遏制优秀学生对普通同学的激励和帮助作用。简单地说,快班的学生并非学习都好,慢班的学生也不是学习都不如快班。为了努力构建和谐的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还可以开展如下尝试,比如开展阶段性水平测试,对于达到跨层标准的学生允许调整,激励有潜力的学生不断竞争向上。

3 结束语

分层次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创新,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促进了学生的能力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它满足了优秀生更高的学习目标,保护了落后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向上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学资源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惠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2):6-7.

[2]李昕. 计算机分层次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3]崔培伟, 艳芬.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 石油教育,2001(6).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现状 打破常规 正确引导

伴随时代的进步,如今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打字和操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校高度重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除计算机专业班外,其他的专业也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笔者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每教完一级学生笔者都感悟很深,现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来共同分享和交流一下。

一 了解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原因

本校是一所农村职校,到本校读书的学生都是最调皮,

基础最差,习惯最差的学生,学生生源普遍来自上五区的各个乡镇,初级中学计算机设备设施落后,坏了不维修,缺乏技能性强的计算机教师,学校不重视计算机教学,学生很少上计算机课,即使是计算机课也被主科教师占用了,造成很多学生只会登QQ聊聊天,打打游戏,其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窍不通。很多学生都有网瘾,作为计算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上网,如何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计算机至关重要。

二 打破常规,不能照本宣科

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由学校统一定购一本计算机书,这些书是把各个知识点分成若干个章节,教师进行一章一节的教学,最后完成整本书的教学任务,这样做,学生学起来一般很慢,也很费力,学一节懂得一节,知识很不连贯,学了的用不了,久了都忘了,而且不能有效的完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笔者认为采用电脑培训学校的短期教学模式,学生更能学到知识和有效提高技能。这种模式把一本书分为几个或十几个知识块,每一节课学习一个知识块,学习之后完成一个相应的操作练习题。课后再给学生布置1~2个操作作业,这样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 理论教学要发挥学生主动性

计算机书本枯燥乏味,只看书感觉无法下手,但学生普遍不看书,只有遇到难题时,才想起去翻书。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上课前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到书本中找答案,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施压,可以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 多媒体的教学展示演示清晰易懂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繁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笔者在教学中,喜欢制作课件,在课件中运用各种颜色,收集和剪裁各种图片,把操作过程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易懂。上多媒体课时,除了向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外,还叫一两名学生当场展示操作过程,让学生产生压力,从而认真听讲。操作中及时的纠正错误有利于提醒学生在以后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五 精心设计操作课实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中,操作知识很少,一般都非常的简单,学生一看就会,但缺乏吸引力,教师可以提前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操作试题,注重操作题的艺术性和启发性,严格要求学生完成操作题,提前完成的给予表扬,最后完成的给予惩罚,要让学生有压力,树立必须完成的思想。在操作课上,教师要先演示制作过程,等学生看清看明白后,再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耐心指导,及时处理学生练习过程中的问题。

六 发挥优秀学生的辅导作用

在上计算机操作课时,光靠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辅导学生。任何一个班,总会有几个学生比较优秀,他的学习能力要强一些,技能要好一些,我们可以让他们给其它同学展示操作技能,把他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去学习他,敬佩他,在学生中树立威望,然后再让他去辅导班上的同学,这样,通过先教会一部分学生再利用这部分学生去带动教会全班学生,教师也会轻松很多。

七 每周一次技能比赛提高学生操作水平

学生无压力就无动力,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信心,也可以给学带来压力。笔者制订了严格的技能比赛方案,对比赛中的前几名,进步的,分别进行奖励,对倒数几名进行惩罚,每一周的比赛结果将张贴在教室里,让全班学生来看,让其他教师来看,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成就感和压力。

八 多提供一些学校的计算机兼职工作

学校及周边对计算机操作人员都有需要,通过在班级中进行选拔、竞选、最后进行派遣,这样就在学生中形成竞争,形成你追我赶的劲头。

九 提倡在校外参加培训

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文第5篇

各位、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叫商w,今年四十九岁,工作二十九年、取得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七年,受聘小学高级教师职务满二十年。

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任现职以来本人取得的各项荣誉。

说实在的在整理这些获奖证书的时候,很多过程已经淡忘了,但有二次获奖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是07年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优秀课例评比,当时由于设备所限需要将学生带到本部进行课程录制,宋林忠主任跑前跑后的联系车辆、张奇明、郭子龙、徐会君老师参加课程录制、而后赵春成又将其制作成精美光盘,可以说这个一等奖是全体信息学科教师的荣誉,它是的是大家精诚合作的结晶。

回首四十九年的路程,我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快乐的,这缘于我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爱工作就是爱自己!对工作的热爱让我享受其中。

当我走进教室听到学生那热烈的欢呼声,感受着伟大领袖般待遇的时候享受的是那份幸福;

当我看着有的学生流着泪唱着他们自己谱写的班歌的时候我享受的是那份亲情;

当我用自己的钱把学生创作的彩色图片塑封起来并让他们带给家长时我享受的是那份成功;

当我带着为学生能开阔眼界而花费我大量时间上网下载的资料进入课堂时我享受的是那份踏实;

当我把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录制下来并整理成视频资料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及他们的家长,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伟大的!

迈进五十岁,已经进入我校退休人员前五名的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拥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此我再一次祝福——我的学校、感恩——我的学校! 谢谢大家!

任现职以来所获荣誉:

教育教学部分:

⒊在长春市第三届中小学自制计算机教育软件大赛评比中获知小学组一等奖

⒋2002年信息技术教育优秀课评比决赛中获二等奖

⒌2002年长春市小学教改优秀评选中获二等奖

⒍2003年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阶段成果评审获二等奖

⒎在2003年吉林省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

⒏在第二届长春市中小学学科教师网页制作大赛中获小学组二等奖

⒐在长春市中小学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中获优秀辅导员教师奖

⒑在学校教案展览与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案

⒒2006~2008年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

⒓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结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⒔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结题证书

14. 2007年3月荣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课一等奖

15.2010年吉林省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育学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

16.2011年教育局开展微型课教师培训课程评比一等奖

17.2011年上学期组内教研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

18.2003年《教学案例及点评》荣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

19.2005年提供的《资源在线》获吉林省电化教育馆重点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1分)

20.2006年参与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学科德育的深化研究》通过鉴定验收,准予结题。

22.2008年承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子课题获结题验收

编写教材

2、2000、2003、2007年参加长春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

3、2003年参加21世纪小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上、下册)的编写

各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