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概念

家庭教育概念

家庭教育概念

家庭教育概念范文第1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发展的第一任教师且持续伴随终身成长的教师。但是,并不是所有家长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就能够胜任家庭教育工作的,家长是否能够胜任“老师”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教育的。虽然当前学校和社会相关机构普遍开展了家L教育,但是由于对家长教育内涵缺乏理性思考,导致家长教育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厘清家长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有利于家校合育理论构建与相关实践发展。

一、家长教育的相关概念

家长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育家长之意,但家长教育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与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等概念相联系,理解家长教育首先要厘清家长教育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一,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是一对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二者关系如同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关系一样。从区别来看:首先,二者的目标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是家庭中以提高儿童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家长教育是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胜任力为主要目标的成人教育形式。其次,二者主体与教育对象不同。家庭教育(狭义上)的主体是家长,对象是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家长教育的主体是家长教育相关专业人员,对象是家长。再次,教育内容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经验和人类基本的知识经验中对孩子开展的教育;家长教育主要内容是“家庭教育学”“家庭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技能。从联系的一面看:其一,家长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家长教育胜任力;但间接目的(也是最终目的)是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子女健康成长。其二,家长教育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家庭教育的需要,依托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指导是开展家长教育的内在逻辑。

厘清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开展家长教育需要根据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脱离于家庭教育空谈家长教育;另一方面开展家长教育不是家庭教育本身,不是简单地告诉家长要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而是要促进家长具备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和相关素质,能够根据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灵活多样地设计出符合自己家庭实际和子女特征的教育方式。

第二,家长教育与家长学校。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经常出现家长学校这一概念,不难理解,家长学校属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态,主要承担家长教育的任务。家长学校类似于家长教育的上位概念,是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的相应机构。这是一种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不像现代中小学那样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它可以是独立开办的,也可以依附于学校或社区;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活动,也可以临时开展活动;可以是民办的、市场的,也可以是官办的、公益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家长学校基本上是由妇联和学校举办的;从实际影响来看,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覆盖面和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其他形式。

关于什么是家长学校,目前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虽然有人认为家长学校“是对中小学校(包括幼稚园)学生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但具体在实践中家长学校的概念随着其承担的功能而不断发生变化。2004年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颁布的《关于全国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长学校是以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抚养人为主要对象的成人教育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抚养人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正确的家教知识和方法,了解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人身安全保障常识,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这个更符合学校或教育的概念。但是,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长学校的任务进行了扩展:“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内容主要包括: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

比较这两个文件可以明显地看出,家长学校的功能在原有的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活动、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家长学校已经囊括了许多不属于“家长教育”的功能,使得家长学校越来越游离于“学校”的内涵之外。

第三,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与家长教育还有一个更加接近的概念是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成为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成为相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概念。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指导是家庭外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它是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家庭教育为内容的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指导具有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性质”,“其同类概念有西方国家常用的家长教育和我国台湾地区常用的亲职教育等”。这个定义列举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内容、任务,概括出其主要特征,很显然,家庭教育指导似乎包含家长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明确指出类同于家长教育和亲职教育,而且在定义中也指出了就是以家长为对象、以家庭教育为内容的教育过程。但从现实逻辑看,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

首先,家庭教育指导不能等同于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指导方法指导、工作指导等,教育属于这个过程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中的应有之意,但家庭教育指导还包括诸如研究家庭教育状况,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高诊断、咨询,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和保障等。其次,主体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指导更多的是妇联、教育主管部门等机构负责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统称;而家长教育的主体是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员(教育者)。再次,目的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指导主要目的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而家长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素养方面发生变化,以便更有利于进行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指导是相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事业的工作语言,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

综上,家长教育与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概念是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家L学校是实现家长教育基本形态(正规),但不是唯一形态;家庭教育指导是相关部门为开展家庭教育而对家长采取教育和指导的工作概念。厘清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家长教育的内涵。

二、家长教育概念的评析与厘定

家庭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教育由于语言习惯不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德国成为“双亲教育”,在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前苏联称之为“家长教育”。根据汉语的习惯,我们称之为家长教育,这里的家长包括家庭的其他监护人。尽管家长教育(或亲职教育)在字面上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其内涵界定上还是有一定的偏差。下面对近年来关于家长教育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在前人界定基础上尝试对家长教育内涵加以阐释(见表1)。

第一,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于教育者,上述概念中只有两处提及。林家兴概念中认为教育者是“正规的或非正规的亲职教育专家”,缪建东概念中认为是“社会教育机构、社区或教育、福利部门”。笔者认为,家长教育一定是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专业人员,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研究者、儿童保健、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有经验的家长等等。上述概念中将“社会教育机构、社区或教育、福利部门”视为教育者很明显是不妥的,这里将教育者与教育主管部门或组织混为一谈了。关于受教育者,大多数都认为是父母或准备成为父母的人,这种界定是准确的。但有人认为教育对象是“家庭教育组织者”(杨宝忠)、“家庭教育的责任者”(李俊)、“家庭生活组织者”(赵刚)等,期望将教育对象更加准确,但都存在不严密、不准确之嫌,都是不妥的。家长教育的对象就是家长(广义上的),当然有的家长在实际中没有履行没有承担家庭教育职责要另当别论,这是他(她)教育权利和责任的转移问题,不属于本研究讨论的范畴。

第二,关于家长教育目标。这是家长教育概念中的核心问题。上述概念中对家长教育目标都有涉及,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了这些关键词: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改善亲子关系、称职父母、角色经验、有效能、履行父母责任、家庭幸福、父母自身素质、自我实现等等。这里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将家长教育带来的客观影响作为目标,如“实现家庭幸福”“自我实现”;二是将教育内容与目标相混淆,如“管教子女的知识与能力”“改善亲子关系”。笔者认为,教育目标是人的改变,家长教育目标是改变家长使之更加适应家庭教育需要,成为合格父母。如果用一个更加简洁而专业的概念概括,那就是“胜任力”,说白了,合格父母也罢、称职父母也罢,就是教育胜任力问题。

第三,家长教育内容。目标决定内容的选择,上述概念基本上都涉及到家庭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管教子女、改善亲子关系的知识能力,保育、教育儿童(未成年人)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养的知识、技能,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观念,组织家庭生活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总体来说,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了“父母对自身的教育和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两个指导维度”,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生哲学等方面知识。笔者认为,上述内容依然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加以涵盖,如果以“胜任力”为目标,家长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家长教育胜任力而展开,包括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动机、情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第四,家长教育的属性。从“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来看,“属”即该被定义概念的上位概念,“种差”即被定义概念与同层级概念的区别。上述家长教育概念的定义中基本上都回避了这个问题,只是个别概念提及到。有的将家长教育归类于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有家长教育的概念将其归类于“教育”“培训”。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教育与培训涵盖的内容更大。笔者认为,家长教育应归类于成人教育,但不能归类于终身教育,因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类型的总和,包括各阶段和各种教育方式。

在总结以上分析基础上,笔者认为: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主导者以家庭教育主体(家长)为对象,以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技能、观念、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为目的的成人教育活动。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看,凡是对家长在育儿方面产生教育影响的主体都包含在教育者的行列之中。

三、家长教育特征

当前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重视家庭教育务必要注重家长素质,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目前虽然妇联、关工委、文明办等部门都在开展家长教育培训,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说,学校都是主体和主导者。提高家长教育效果亟待抓住家长教育的特质。

第一,家长教育是成人教育。前文有述,家长教育属于成年人,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那些不再进入正规和全日制学校的人们借此可以连续地、有组织地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促使自己在信息、知识、工作技能、欣赏能力与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或以扩充知识并解决个人或社会的问题为目的。”成年人接受教育的动机非常明确――工作或生活的切身需要,因此成人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方向也非常明确――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切身问题。家长教育属于成人教育,家长之所以接受教育,根本在于在自己已有知识无法满足教育子女需要,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应该提供这种教育,在提供这种教育时需要“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为此,学校和相关机构需要进一步地“解析成人群体结构、关怀成人生存境遇、解读成人学习行为、构建教育支持系统”。

第二,家长教育是非正规教育。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教育制度规定的教育形态,主要指学校教育;而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很明显,家长教育属于成人非正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其教育对象包括一切需要接受教育的家长;内容上主要包括“非标准化的内容体系,不一定采取阶梯式的课程结构,强调学习成果的应用性”;证书形式上,不是以证书为目的的;时间上主要是短周期、非全日制;教育主体可以在教育机构内,但主要在教育机构之外;授课体系是弹性组织,以学习者为中心,节约教育资源;从管理者来看,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各类非政府机构。基于家长教育的非正规性,虽然国家可以将其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之中,但最起码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国家无法强迫要求家长必须要接受教育任务;虽然可以倡导家长要“持证上岗”,需要达到某一要求,但由于家长和家庭的千差万别,我们无法真正像要求教师那样要求家长也要具备教育资格证才能开展家庭教育。

第三,家长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家长和学校教师是学生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教育者,教师职前和职后都需要教育,家长也是这样。所谓的“入职”教育是指夫妻在成为父母之前应该掌握的、履行家长教育职责所需要的必备知识、能力和观念,这是成为父母之前的夫妻应该做到的教育铺垫。“在职”教育是指夫妻在拥有子女之后,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教育知识、技能和观念等。过去我们过多注重职后教育,现在越来越需要将职前教育纳入家长教育之中。“在职”教育是家长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家长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来,家长教育的逻辑与家庭教育的逻辑有一定的关联。孩子出生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教育挑战,都需要家长胜任,也都需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教师资格证有阶段性划分:如幼师证、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也有类型划分: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等。但家长只有一个证,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要学,都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不断学习。

第四,家长教育是统一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教育。统一性,是因为家长共同的教育需要,也因为教育者对家长有统一的要求,每个家长都需要达到,比如掌握孩子成长的基本特点,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个性化,反映家长不同的需要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有的亲子关系不好,有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个性化需求就是根据家长自己那本“难念的经”而开展的教育。从正面说,个性化需要也指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比如有的家长准备让孩子出国深造,大多数则让孩子在国内发展;有的孩子想学工科,有的孩子则想学艺术。开展家长教育,既需要有统一要求,开展统一的教育,也需要具体要求,开展有差异的教育。

家庭教育概念范文第2篇

1前言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并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行为的管理、教育子女的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一致性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进步。这里,我们将通过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探索造成学习不良现象的家庭成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家庭资源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等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提供根据。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学习不良儿童和一般儿童的入组标准,从2308名来自四所小学、二所普通中学的儿童 10--15岁)中抽取学习不良儿童211名,一般儿童218名。并按年级编为5个组,会计实测被试为429名。2.2 研究工具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参阅国内外同类研究,选用、修订那些已被证明为有效\可靠的研究工具,将其汇总成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测量内容包括:被试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被试的社会性发展状况。通过考察研究中施测得到的所有同质性信度cronbach alpha值,选择同质性信度在 0. 6以上的维度作为本研究将要探讨的内容。2.3研究步骤

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深入中小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

修改测量工具,汇总成本研究的测量问卷。以学校为单位,班级为单元.集体施测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spss/pc+3.l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3.1.1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是家庭资源的一个子系统。。本研究选择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状况。

一般儿童比学习不良儿童具有更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且两者分别在p<.#5和p<.001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字习不良儿童更多地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更多的是指责批评.往往是母亲护着孩子.而父亲则严格要求。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1.2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观察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p<.001)。虽然现在的学习不良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照应对其宠爱有加,但由于孩子本身学习不良,父母觉得“望子成龙”有可能成为泡影,因而对孩子的情感投资相对减少,而多代之以惩罚、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孩子的学习不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3.2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2.1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知道,家庭心理环境会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

a)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影响学习不良儿童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依恋程度,且均在p<.05和p<.01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作用。b)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对学习不良儿童条子关系中的父母监控维度有较大影响(p<.o5和p<.01)。父母教育态度一致和期望较高,必然增加对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心,即监控程度提高.c)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期望和父母关系对师生关系有一定影响(p<.05和p<.o1)。父母教育态度一致、父母期望高、父母关系好,当然会使学习不良儿童与老师的关系有所改善,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的重要依据。3.2.2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作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部动因,是在家庭背景下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才对其社会性发展发挥作用的。父母教育态度与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父母对学习不良儿童教育态度一致性的程度,影响其对自己生理特征\道德伦理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形象和作为家庭成员的胜利感\与人交往的价值感\自我信任感等的理解,其结果是接纳或拒绝自己。b)父母夫系与学习不良儿重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一定联系(p<,o5或p<.oi)。c)从总体上考察,父母期望的高低,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产生某些影响,主要反映在自我概念的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等维度上。3.2.3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

父母期望与学习不良儿童行为问题有一定关系,且几乎都在p<.o5或p<.01水平显著相关,即父母对其期望的高底.将会影啊学习不良儿童违纪、不成熟、焦虑感和攻击性等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3.3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在亲子关系上,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由直接的影响且几乎都在p<.o5或p<.01上达到显著水平。师生关系与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并在p<.01水平上相关显著。总之,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3.3.2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联系,对学习不良儿重自我概念的发展更是如此。a)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密切相关(p<. oi)。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b)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慨念发展有较大消极影响(p<.01)。父母教养方式是决定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3.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行为

行为问题作为社会交往和自我概念相互作用的产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制约、影响.a)从总体上考察,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一定联系。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行为问题,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两者在p<.o5或p<.o1水平上达到显著。由此可以推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对学习不良儿童也是适用的。b)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较大影响,且在行为问题的各个维度都表现出显著性(p<.o5或p<.01),即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助长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这与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许多学习不良儿童由于父母惩罚式等错误教育方式,而导致行为问题的大幅度上升,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 研究结论

第一、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

第二、家庭心理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且在大多数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

家庭教育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场域;家庭学习场域;必要性;创生

一、家庭学习场域的理解

1.家庭学习场域概念界定

场域(field)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说:“我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network)或一个形构(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经过客观限定的。 ”依据布迪厄的理论,首先,场域是一种客观相对自主的存在。其次,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再次,场域内部充满斗争性。与布迪厄的场域概念相联系的还有“资本”与“惯习”。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惯习是从内部揭示行动者的“性情倾向”。笔者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家庭学习场域定义为, 家庭成员通过争夺文化资本达到有效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体社会化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了解场域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创生家庭场域的必要前提,笔者将场域内部运行机制建构为“冲突―博弈―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之间从冲突开始,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

2.家庭学习场域构成要素

(1)行动者。家庭是由夫妻之间姻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缘关系等构成。在家庭学习场域中,笔者将行动者分为家长与子女。(2)学习内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作了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家庭学习场域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化。学习内容包括:①社会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掌握。②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行为规范是指调整人们各种行为的、具有普遍性的规矩和方式。③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3)学习媒体。学习媒体是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家长和孩子间传递信息的工具。(4)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家庭学习场域创生的必要性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现代社会全面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给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适应时展的潮流,走出原有家庭教育的误区,实现家庭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学习场域中教师与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场域,教师需要在不同场域中不断变换角色。但由于“惯习”的影响,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公正的教育。而且学校教育虽具有系统性、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美国教育家伯顿・怀特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几年质量不高的学校教育大概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严重妨碍”。科尔曼与詹克斯的研究发现, 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成绩变化与诸如社会经济层次等家庭变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研究都表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学习场域理应成为学校学习场域的必要补充。

三、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

1.行动者之间权力的平衡

在布迪厄看来,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在家庭学,家长占据更多的资本,而孩子仅占据极少的文习场域中化资本,这就决定家长在场域中的权力。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认同与对抗中不断博弈、整合、重组而成的。家长在场域中往往通过权力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以期达到预期的威慑作用而使场域正常运行。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不如我们预期。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要求家长必须弱化自己相应的权力,赋权于孩子,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适当平衡。特别是现代网络时代,父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优势,孩子也有参与家庭重要决定的权利。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需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父母的权威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家庭场域也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状态。

2.隐性教育策略的选用

理论界对隐性教育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中隐性教育是指家长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在隐性教育过程中,家庭场域中的父母有明显的教育意图,但孩子无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了道理。因此,在家庭学习场域中,首先家长要创设情境,使孩子自己去领悟某种道理,有时也需要父母的引导,通过此方式使孩子在无意识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家长要树立榜样。孩子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大多数受到父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总之,隐性教育避免了空洞、灌输的说教,启发了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孩子亲身体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悦的事情,并使促进场域中的行动者相互发展。

3.外来者的有效介入

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在文化资本较弱的家庭中,其家庭学习也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有外来者有效介入家庭场域从而打破现有稳定的场域以达到新的平衡。(1)教师的有效介入。教师通过家庭联系, 传授给家庭场域中的家长与孩子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等,同时通过传递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如学习作品)等来增加场域中的文化资本。这样,家庭成员通过增加文化资本实现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中实现最大的价值。(2)社区的有效介入。这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家庭学习场域中的行动者处于主体地位,要自觉加入到社区的学习场域中。充分利用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文化资源,与社区其他家庭互动学习,以达到增加自身场域文化资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D.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Sociological Theory,Vol.7, 1989

[2]闫旭蕾.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家庭教育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家校合作;现状;对策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研究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本文着重从分析目前不同家庭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差异入手,进一步阐述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直接影响家校合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

一、我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四星级高中,学生来自社会各个层次的不同家庭,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有来自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还有来自外来自务工家庭的孩子,这就决定了我校学生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根据班主任工作经验,我将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果孩子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对于这类家长,他们很容易理解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此,很容易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无缝对接,形成合力型”。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如果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务工的留守家庭,这些学生有的靠着祖辈长大的,有的父母自身的文化层次较低,还有的由于家庭矛盾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这就导致他们的家庭教育很难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他们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型”。

第三种情况,如果孩子来自这样的家庭: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问题上有比较极端的想法,或者对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不能很好地理解,片面理解和过分信奉国外的教育模式,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制度持否定的态度,对学校教育不信任,这样的家庭教育自然不会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格格不入,矛盾对立型”。

二、家校合作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为学校,要实现学校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必须积极探究,寻找对策,发挥家校合力的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抓住这个切入点,因势利导,让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以促进学校教育效果的提高。

1.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职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上,存在这样的误区:(1)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教育是学校应该解决的问题。(2)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上,学校一直以来处于强势的位置,学生在校所有的一切由学校说了算,学校认为学生的教育理应是由学校做主,家长无权干涉学生的学校教育。

学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学校,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要改变“一言堂”的强势地位,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不断完善和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海纳百川,促进学校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建立家长学校,加强指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学生来自于哪类家庭,相信父母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不变的。作为学校,要建立学习型的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这个平台,提高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水平。比如,学校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开展讲座: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早恋的正确引导,对于电子产品的正确处理,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怎样与同伴相处,学习方法指导,怎样与孩子沟通等方面给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信息平台,加强沟通

为了方便快捷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我校开通了“校讯通”系统。“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这样,学校可以获得学生更全面的信息,更好地对学生对症下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校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与心理品质,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起携手,学生才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概念范文第5篇

一、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是初中化学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 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2. 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 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于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 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6. 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

二、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 提倡以实验为主的“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教学

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

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2. 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3. 提倡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做出必要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

4. 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 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常识性介绍”和“选学内容”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