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隐理论;创业企业;创业者特征;招募偏好;相似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7-006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屡次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绩效机制研究》(07CJY006);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企业家型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横式研究》(200710602R37);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多维度创业能力与创业文化关系研究》(200712LX080);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西高校多维度创业文化与创业型人才多维度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2008BB11)。

一、引言

创业企业在本文中是指成立时间为6年或6年之内的企业(Brush,1995)。目前国内外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关注其绩效方面,如谈毅,叶岑(2003)Ⅲ对产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动因、绩效进行了研究,刘帮成、王重鸣(2005)对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探讨。当然取得高绩效是创业企业的最终目的,但企业绩效的高低更多的是基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质及其行为,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对创业企业被招募者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内隐理论及其特征

(一)内隐知识及特征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窃一书中首次提出内隐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内隐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Po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1985年。著名智力心理学家Steinberg也提出了自己的内隐知识概念。这里的内隐知识相对于传统智力测验所抽取的学术知识而言,是实践智力的一个标志。内隐知识被Steinberg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它帮助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

探讨知识经济的学者也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进行了区分。1998年,Nonaka和Konno也对内隐知识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内隐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而且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学者们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划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任何知识都含有内隐的维度。Lenoard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完全内隐的(主观的、经验的)和完全外显的(客观的、理性的)知识分别处于连续体的两极,而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

与外显知识相比较,内隐知识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 个体性。内隐知识是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一种个人知识,这种知识一旦脱离认知主体而成为纯粹公共性和客观性的知识,就意味着内隐知识本身的消失。

2 直觉性。内隐知识是需要学习者通过个人的身心介入才可获得的,是一种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领会而获得的过程。学习者无法详细分析其过程。往往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3 自动性。对认知者来说,内隐知识的获得往往在主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在认知者的实际活动中自动获得,它隐藏在认知者的内隐深处,常被认知者自己所忽略。

4 即时性。内隐知识是产生于认知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之中的,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伴随着认知主体注意力的转移而建构或者消解。

5 非系统性。内隐知识通常是粗糙、零碎和不明确的,它往往片面或偏执地认定实践活动某一方面的意义,忽略了对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系统完整的认识,以局部或局限的认识取代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6 情境性。内隐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人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行动倾向,其内涵与认知者际遇的特定的情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

7 文化性。内隐知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不同的内隐知识“体系”。

8 层次性。内隐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等,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或“谱系”现象,而不是截然不同的两极。

正是由于内隐知识的上述特性,导致它常为人们所忽视。然而正是这种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们的整个认识活动。一方面,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内隐知识。如果说外显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那么内隐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内隐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另一方面,内隐知识对于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内隐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内隐知识的实际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受及有效使用的程度和方式。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内隐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外显知识的获得。内隐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外显的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

(二)关于内隐理论

内隐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已经在对许多研究领域中引入了内隐理论,如内隐智力理论、内隐个性理论、内隐压力理论、内隐领导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什么是内因理论,文献上还没有进行全面的阐述。Ross(1989)在研究内隐理论和个人成长历史构建的关系时认为,内隐理论是类似于图式的一种认知结构,包括对事件特征的内在特性的具体信念,和对时间特征稳定与变化条件的一系列原则。这些理论是很少可以被准确阐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因此是内隐的。Ross认为,内隐理论和人类记忆有关,当记忆和内隐理论一致时记忆更容易接近,人们为什么回忆起模糊的信息,主要是因为得到内隐理论的支持,内隐理论可以组织记忆,形成内隐理论一致的信息模式,与内隐理论相关的信息得不到回忆时,人们可能会对过去进行猜测,用内隐理论和目前的状态去填充这些空白。Schneider(1973)对内隐个性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内隐个性理论不仅仅是描述人的特质或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论,也可以描述特征的均值、方差和特征间的协方差。凌文辁等(2000)在中国人的内隐领

导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写道,心理学家把领导行为理论区分为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外显领导理论是基于经验观察的领导行为概念,而内隐领导理论则是人们“内心”中关于领导概念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以某种形式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它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的意义,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意义,对实际的领导行为的感知和描述,将受到这种领导内隐理论的影响,并且外显理论的研究结果与内隐理论的研究结果具有非常类似的因素结果。

因此内隐理论至少具有一些特征,Wegner和Vallaeher(1977)认为内隐理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结构性和动态性。结构性指理论的组成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动态性指对内隐理论的应用和结果操作的动态性。

人们对内隐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趣的成果。Flank等(1988)研究了绩效评估和对被评估者个人特征评估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评估者对个人特征的评估和对绩效的评估有非常大的关系,对个人特征的评估影响了绩效的评估结果,这说明与绩效无关的信息也会影响绩效评估结果。内隐理论假设人们根据一个特征的知识去推断另一个特征,这种推断在实际评估中是很冒险的,一项内隐压力理论(implicit stress theory)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结果。在Rotondo和Perrewe等(1993,1995)的研究中,使用MBA学生和经理人员作为被试。使用实验设计方法(低压力一高压力工作条件,低绩效一高绩效),结果发现当主管评价绩效时,评估者对高压力工作的个体评价明显偏高,在低绩效个体重,评估的偏差效应比较明显。其他一些研究对内隐理论的影响作用做了分析,例如内隐理论对自我工效的影响,内隐理论对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影响,对评估能力的影响作用等。Tabemero和Wood(1999)研究了内隐理论和能力的社会构架对自我功效、情感反应、目标设置和群体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认为“群体管理能力是一种逐渐提高的技巧,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得到提高”,持这种内隐理论的被试可以形成较强的自我功效、保持良好的情感和挑战性更强的目标。Engle和Lord(1997)的研究认为,上下级知觉到的相似性可以预测上下级的交换关系的质量(LMX),上下级在内隐领导、内隐绩效理论上的匹配同样可以预测交换关系质量。Hauenstein和Alexander(1991)就内隐理论与智力对评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实验控制条件下,智力和评估精度有关,也和评估者的内隐理论有关,在控制评估者智力的条件下,具有规范内隐理论的评估者比独特内隐理论的评估者具有更多的晕轮效应。尽管Cardy等(1987)的研究中只提及绩效图式概念,实际上类似于内隐绩效概念,认为评估精确度是评估者经验性图式和外来强加的图式的函数。评估者已经形成的绩效图式会对被评估者的行为产生敏感性。因此评估比较正确。研究通过有经验的评估者对三位人事经理的工作录像片段的评估,结果发现有经验的评估者的评估精度比较高,而且评估者在评估中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绩效维度,结果还发现熟悉评估量表对提高精度没有影响。内隐理论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例如内隐理论和信息呈现的框架(正面、反面信息)、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研究。在Guzzo等(1986)的研究中发现,内隐理论和负面信息(不是正面信息)会影响评估者对群体的评估,但它和评估者对群体事实的记忆没有关系。

三、创业者特征

创业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全部人员;狭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核心人员,包括创业领头人及其管理团队。由于创业的领头人及其管理团队对于创业活动具有核心作用,与一般的创业参与者相比,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特殊的能力,因此。本文以狭义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定义为:“具有冒险的创业精神。能发掘机会,组织资源,研究策略,建立及创立企业,并且基于利润与成长而经营、管理一家公司。的人。”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人格特质和人口统计学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研究。

(一)创业者人格特征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原意是面具。面具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这也就是人格最初的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使用“人格”的概念,并引申出较复杂的含义,包括: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

过去几十年来的创业研究。指出一些可以用来分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其中最常见的几项特质分别是:成就动机、自主性、风险承担、内控性和创新精神。

1 成就动机。Carsrud,K.w.和Eddy(1986)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一些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一个拥有这种驱力的个体希望能够达到目标,并且向着成功前进。成功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原因,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成就动机强的人,抱负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动机的人,抱负水平就很低。成就动机强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过“怕失败”的心理。成就动机低的人,“怕失败”的心理超过“求成功”的心理。成就动机是企业者的本能特质。它决定企业者的选择与方向。企业者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成就意识。

2 自主性。McClelland(1987)认为,所谓自主性,就是指思维的主体一即人在进行思维时,不拘泥于旧框框,不迷信于权威,不屈从于压力,不去扭曲思维和实践的规则,而只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真理的道路。但是,这里强调的自主性,不是孤立、封闭状态下的独立,也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状态下的独立。创造性思维已经内含了自主性原则。创新与风险创业需要创业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性、新颖性、艺术性、潜在性等,这就决定了创业者在创造性活动中必然要带有独立思维的特色。自主性的个性特征在创业者创造性思维中至关重要。没有自主性,就没有进取、创新。

3 风险承担。我们将创业称呼为new venturecreation就是认为这一过程是充满风险的,这也是为何将创业投资的资金称呼为风险资金(ventureeapital)。有研究指出企业经营者为追求成功就必须承担合理、计算过的风险冒险,所追求的利润越高,风险则越大,更有甚者必须冒着失败的风险以追求预期利润。Henshel(1971)认为,经营者成功的要素之一即是要有创意的承担风险(ere-ative chance taker),亦即愿意承担合理的、估计过的风险。然而与经济学中效用函数所推导出的风险态度不同的是,风险承担所衡量的是个人对风险的态度,亦即对风险的嫌恶的程度。一般而言,

大多数人认为创业者是风险的爱好者;然而从研究得知,创业者只是适当的承担风险。也就是说,创业者应该是被称为风险承担者,而并不是大众所认知的风险追求者。因为创业者不必然会寻求高风险事业,但是他们愿意承担新创事业的应有,适当/合理的以及估计过的风险(simon,1986)。因为不论是企业的基本精神也好,创业者的基本特征,便是具有风险承担倾向,愿意冒险,甚至是冒着失败的风险,也要勇于承担风险,追求利润。

4 控制源。Rotter(1966)提出了“内部控制源”构架,认为创业者会拥有内部控制源而非外部的。I-E标杆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以及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内部控制源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部分的心理特质以及创业研究中。创业行为和内部控制源导向的关联具有很强的表面效度。创业者更会是内部控制源导向的而不是外部的。关于内部控制源构成(维度划分),很多实验都验证了创业者具备内部控制源。他用了三个控制源的维度:外部、内部和巧合的,结果也都支持了以往的观点:创业者具备内部控制源。内部控制源可以视为创业行动的先决条件。

5 创新精神。Muller(2000)认为;创新是将发明(创造力)变成市场化产品的过程。创新在熊彼特关于创业的描述中是外显的;创业是变革的催化剂;创业者是有主意有行动且能够发现新机会的人。Drueker详细描述了创业者中的创新者的角色并将创新看作是“创业者”的特殊工具,通过这个途径推动变革(Drucker,1985)。在创业者的定义中也特别强调了其主要特征―具有创新行为(carlandetal,1984)。成功的创业者会采用和执行竞争性策略比如引进新产品或服务,通过产业变革获取新的市场资源等(Bird,1989;Carlan-detal,19814)。潜在的创业者定能有效的形成这种策略,显示出能反映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特征。创新是指公司创造新产品或者改进现有产品以满足顾客目前和未来的需求。Porter认为,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使企业在产业内别具一格。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而取得产品溢价。Drucker(1993)认为。创新是创业家的特殊工具,他们借助系统化、有目的的创新,改变了资源的产出价值,创造出新的消费者需求。Robert(1999)的研究也表明,产品或服务创新在引入阶段所遭遇的竞争程度较低,领先者可以独享高额利润,直到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出现新的替代品;从此,市场开始进入成熟、衰退阶段,利润也随之下降。因此,企业的持续利润只能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创新是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美国硅谷成功的经验不是电子商务,而是创新。

(二)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

本文主要从7个方面探讨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它们包括:性别、创业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排行、工作经验和专长。

性别:创业者的性别,按“男”和“女”分类。

创业年龄:创业者在开创目前这一事业的年龄。

教育程度:创业者目前所受过的教育程度。

工作经验:创业者在创业前与创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与经验。

家庭背景:创业者出身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排行:创业者按出顺序在家庭子女中的排序。

专长:创业者在创业时所具有的与创业相关的专门技术。

对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主要引用汪宜丹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创业企业家心理特征识别与创业精神培育研勉中的相关数据。见表1。

从上表不难看出创业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1岁~40岁,开始创业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岁~30岁;以男性为主;大部分出生在普通家庭;多数在家庭中排行老大;创业者教育程度在本科和专科最多,分别占37.5%和31.3%;绝大多数在创业前具有与创业相关的工作经验;50%的创业者具有与创业行业相关的专长;71.4%的创业者在此次创业前已有创业经验。

四、创业企业招募偏好

有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隐藏自己的偏见。有些无意识的内隐知觉会影响人们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相似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在年龄、背景、经历、社会阶层、态度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还有很多人支持社会融合程度和人口统计特征相似性(例如:种族、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关的观点(例如:Hoffman,1985;Ward,La Gory&Sherman,1985;Tsui&O’Reilly,1989),这些研究都表明相比背景情况与自己不同的人,人们更可能与背景情况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互交往。中国俗语中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事实。在企业招募中也常常会存在相似效应,即招募者会对与他们有相似的看法、教育背景、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的应聘者产生过高评价。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受内隐影响而产生的偏见。

发展成熟的企业设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企业人力资源招募时,这些由专业化知识人才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向直线管理人员提供一种专业化的帮助以协助直线管理人员开展好本部门的人力资源招募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似相应的产生。然而,由于创业企业往往刚创立不久,各方面条件不完善,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人力资源招募工作就常常由直线管理人员来进行即通常是创业企业的创业者。由于创业者不是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在进行人员招募时往往会依赖自己的直觉,在面试时常常会发生基于内隐理论的评委一面试者匹配现象,即相似效应。因此结合创业者自身的人格特征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本文作出如下理论假设:

H1:创业者人格特征与被招募者人格特征正相关

H1b:创业者成就动机与被招募者成就动机正相关

H1b:创业者自主性与被招募者自主性正相关

H1c:创业者风险承担与被招募者风险承担正相关

H1d:创业者内控性与被招募者内控性正相关

H1e:创业者创新精神与被招募者创新精神正相关

H2: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与被招募者人口统计特征正相关

H1a:创业者性别与被招募者性别正相关

H1b:创业者年龄与被招募者年龄正相关

H1c:创业者文化程度与被招募者文化程度正相关

H1d:创业者家庭背景与被招募者家庭背景正相关

H1e:创业者家庭排行与被招募者家庭排行正相关

H1f:创业者工作经验与被招募者工作经验正相关

H1g:创业者专长与被招募者专长正相关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评价指标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十一五”的战略重点是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 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把握“创新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比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科学反映城市目前的创新能力、资源条件和创新效果,把握城市创新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自20世纪初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思想与内涵不断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理论。

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纯由技术推动的线性过程,有效的创新模式应该是多种创新主体之间的系统集成。从一项新思想的产生,到形成新技术,并进行商业应用,其间会受到知识积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方面创新,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对于“创新型城市”均无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环境、资本、管理、文化等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推动新知识的孕育和运用、新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化,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进步,进而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并且通过新观念的传播和新制度的建设,维持和促进创新在更高的层次持续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它是一种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延伸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等,同时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资金等;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机制是创新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载体,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和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创新型城市不仅是一个发展结果,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从结果来说,具有静态性特征;从过程来说,具有动态性特征。创新型城市的静态性特征主要是基于城市空间各创新要素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体特征、环境特征、投入特征、成果特征、结构特征和机制特征六大类。创新型城市的动态性特征是基于城市创新过程来表达的特征,可以分为起点特征、发展特征和效果特征。其中,起点特征包括城市的创新精神、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等;发展特征主要是指创新活动本身的发展过程、品质及其表现;效果特征是指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福利改善所产生的结果。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创新型城市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创新精神、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成果、创新产业、创新效率和创新对城市的综合效果七个方面。因此,创新型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型城市的所有参与者对于创新的态度和理念达到高度的共识,并因此形成对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创新投入的高度自觉性。

第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型城市必须做到创新主体明确,创新资源丰富,创新要素聚集,创新体系完善。

第三,创新环境优越。创新环境包括由政策法律、社会治安、城市文明、市民素质、市场、金融等构成的软环境和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等构成的硬环境。

第四,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投入产出比均须达到较高水平。

第五,创新产业发达。创新型城市的创新产业主要指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创意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中开发的创新产品,均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第六,创新效率提升。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

第七,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创新型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人们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均应达到较高水平。

四、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综合性原则。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各种创新要素在一个系统内的有机结合。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对城市创新系统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客观反映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2.客观性原则。在指标选取时,必须做到数据客观可信、描述明确、定义准确。

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指标选取要求客观,就必须以定量指标为主体,即根据现有统计口径,或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出该指标的实测值;当然也会有小部分定性指标,主要是关于“创新精神”、政府管理环境和融资环境等“创新环境”类指标,该类指标难以量化,只能通过专家的判断和描述来确定。

4.可操作性原则。创新型城市的指标必须具备易取得、易量化和可比对性,使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的创新化程度进行比较,也可以设定达到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指标值。

5.引导性原则。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功能,即引导地方政府在实施城市创新工程中确定突破重点,建设适合本地特色的城市创新工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因为创新型城市具有七大特征,笔者设计了7个一级指标(A1-A7);根据各特征所包含的内涵,分别设计了28个二级指标(B1-B28);根据二级指标所涵盖的重点,设计了106个三级指标(C1-C106),力求以有限的指标把握住创新型城市的评判标准和整体特征。其具体模块结构如表1所示:

(三)关于部分指标的说明

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基本上可以从现有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根据目前一些权威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选取,采取由专家打分(都以1分为计分目标值)的方式来获得具体数值。现将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说明(主要是定性指标)如下:

价值取向指数(C1)主要考察市民的重商意识、赚钱欲望和消费倾向。计算公式:价值取向=(市民重商意识指数÷目标值)×35%+(赚钱欲望指数÷目标值)×35%+(消费倾向指数÷目标值)×30%。

创新氛围指数(C2)主要考察市民的求新意识、平等观念和兼容心理。计算公式:创新精神氛围=(求新意识程度÷目标值)×50%+(平等观念程度÷目标值)×20%+(兼容心理程度÷目标值)×30%。

人文国际化程度指数(C4)考察城市移民人口比重、外语普及率、外来文化影响度。计算公式:人文国际化程度=(城市移民人口比重÷目标比重)×25%+(外语普及率÷目标普及率)×40%+(外来文化影响度÷目标影响度)×35%。

经济外向度(C5)指一定时期内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对外劳务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计算公式: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对外劳务收入)/全市GDP。

政府创新水平(C29)综合考察政府执行政策的创新性、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计算公式:政府创新水平=(执行政策的创新性÷目标值)×40%+(政府管理的创新探索÷目标值)×30%+(政府学习和交流的频繁程度÷目标值)×30%。

政府服务水平(C30)综合考察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计算公式:政府服务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目标值)×50%+(服务态度÷目标值)×20%+(服务质量÷目标值)×30%。

政府招商引资水平(C31)考察政府每年引进外资的项目和实际外资到位情况。计算公式:招商引资水平=(全年引进外资项目数量÷全年新投资项目数量÷目标比重)×45%+(全年实际外资到位金额÷全年总投资金额÷目标比重)×55%。

知识产权保护度(C33)可通过调查了解市场上正版文化产品的比重进行评价。计算公式:正版文化产品比重=(正版文化产品产值÷全市文化产品总值)×100%。

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C35)反映公众对城市治安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确定)。

市场发育程度(C41)反映商品和生产要素由市场配置的程度。通过综合考察市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数量、成交金额等作出定性评价。计算公式:市场发育程度=(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实际数量÷目标数量)×20%+(商品批发市场成交金额÷目标金额)×30%+(要素市场个数÷目标数量)×20%+(要素市场成交金额÷目标值)×30%。

融资渠道多样性(C48)考察金融市场上可用的融资渠道类型和数量。计算公式:融资渠道多样性=(内资银行融资渠道比重÷目标比重)×30%+(外资银行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股市融资比重÷目标比重)×30%+(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比重÷目标比重)×20%。

融资便利性(C49)综合考察银行贷款获得的便利性、资本市场可接近性、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计算公式:融资便利性=(银行贷款获得便利性÷目标值)×35%+(资本市场可接近性÷目标值)×40%+(民间及风险资本可得性÷目标值)×25%。。

创意产业(B21)是指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通过知识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

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C69)是考察产业优化升级程度,知识产业包括教育业、研究与开发、通讯工具、信息设备、信息服务等五个行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C80)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经济数学的方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剔除增加资金和劳动的因素,把科技进步的作用单独分离出来,并给予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用科技进步率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系统效率的总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Eδ为科技进步贡献率;δ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其公式为δ=y-αk-βL

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 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

五、评价测度的技术实施方案

为实现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引导,必须对指标进行测算和比对。为此,需建立评价指标的功效转换与总量测算模型。

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同一量纲的指标当然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而要比较不同量纲的三级指标综合集成为二级或一级指标,就必须对量纲各异的第三级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现等效无量纲化后,再按指标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测算出二级指标值、一级指标值和评价总分。为此,确定采用区间离差功效系数方式,实现指标的等效无量纲化,其公式为:

式中:Hi为第i个评价对象评价总分;D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 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按上述模型,亦可计算出二级指标评分值Bi和一级指标评分值Ai,从而计算出城市所得总分值;然后,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值,总分达到或超过标准值的为创新型城市,还可以根据所得总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来比对城市的创新程度。

六、后记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为了考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不同城市在创新构成要素的安排、创新要素的协调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进行过程当中或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环境条件各异,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必须根据区域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资源的可支配性和可获得性,有重点、分阶段地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或对传统产业升级,以加快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扩散,有效地利用技术成果开发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最终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人民在创新中受益,使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从特征分析出发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个工具,客观科学地反映各个城市创新的总体情况,并对不同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为城市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1st edition)[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2] 李兴华.携手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N].深圳特区报,2007-10-13(A3).

[3] 吴林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4]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5] 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

[6] 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职学生;特征

课题项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对象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H150693。

G711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逐渐发展成熟,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整体心理素质较为薄弱,为此,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辨识与分析

1.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更为外向和热情,它们的乐群度较高,合作适应能力也较强,主动参与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也较高。高职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谦逊和通融,恃强性较低,有迎合他人的意愿和倾向。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创新探究意识较普通大学生差,随众意识较强。

2.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男生和高职女生的人格特征,在乐群性、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共性较多,他们都能够积极地融入到社团群体之中,显示出热情、可亲近的人格特点,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强,易于接受他人的建议。但是,他们在聪慧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差异,高职男生的智力聪慧度高于高职女生,由于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高职男生的专业性和实用技能性特征优于女生;而在现实性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为现实和世故,这主要是高职女生心理较为早熟的原因而导致的。

3.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表现出学科专业的特点,高职文科生容易与人合作相处,有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较高,喜欢感情用事;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一些不着实际的想法,而降低团队工作效率;世故性高,有一定的忧虑性,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度较高而影响了潜能的发挥。高职理科生则表现出好强固执、独立性强的特征,他们的敏感性不高,较为现实;世故性和忧虑性较低,有较强的自信心,紧张度也较低,这应当与学科专业相关,由于理科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水平较高,对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小;而相对来说,高职文科生的社会就业压力稍大些。

二、高职学生的生涯适应性特征分析

总体来看,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涯适应性水平较为良好,这不仅可以从其思维倾向来看,也可以从其自我调控性来看,高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心理意识准备和行为方式策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

三、高职学生的求职行为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的求职大多选择在企业单位就业,还有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灵活就业方式,他们选择升学的意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求职的心理意愿更为理性和务实,在求职行为中,他们考虑个人喜好因素较多,其次还主要考虑专业、工作环境等因素,就业选择也逐渐向基层倾斜,自主创业的人数还较低。同时,高职学生自身也存在积极的求职行为和消极的求职行为的区别,一些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还需要增强,要增强个人求职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心,以诚信而实现个人就业问题,这也是高职生涯就业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内容。

四、高职学生的教育分析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基于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创新培育

在高职素质教育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在教学课堂上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探索性,要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能力。

(1)赏识竞赛合作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的乐群性较高以及恃强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其人格特征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开展课堂竞赛活动,以正强化为主,发挥女生合作性和适应性强的人格特征,并让男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改善高职学生的弱势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媒体延伸式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到高职学生幻想性和创造力的心理特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延伸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网上教学、网上作业训练,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巩固,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3)情境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维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程序教学法,多融入一些情境探索教学法,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情境下,自主参与、自主合作讨论、自主创编,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与合作,并与观察实验教学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

高职教学要以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单位相联系,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并建构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并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社会生产一线提供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要从就业意向、求职心理和特征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征,注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分析,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充实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强化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⒖嘉南祝

[1]王文艺.高职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现状及提高路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3-02-15.

[2]黄雪梅.谈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5.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一、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研究教学中创新的特征能够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创新教学能力。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特征主要有四点。

(一)自主。自主是创新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创新教育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二)合作。合作是音乐教学中创新的主要特征之一,合作学习是当前较为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交流、思考、分享,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参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练习以及交流活跃思维,提升新能力。

(四)创新。创新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特征,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自主、参与、创新、合作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了解到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特征,因此,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严格遵从这些基本特征,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有效提高中学音乐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创新

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实施创新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有助于解决传统音乐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第一单元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歌唱祖国》等歌曲,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对经典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创新教学内容可以在此基础上,融合流行音乐等内容,在课堂是播放学习一些流行歌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流行歌曲有更加专业的认识,如选择《父亲》《问妈妈好吗》《大梦想家》等歌曲,使学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利用流行歌曲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实施德育教育。由此可见,选择学生喜爱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内容十分重要,是实现创新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教学思想创新

教学思想创新主要是指转变音乐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思想创新十分重要,是推进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的主要手段之一。实现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专业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增强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第二,加强经验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交流经验,加深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思想,实现思想的创新;第三,开展名师讲座,通过名师讲解,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理念,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中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探索的重要措施,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法产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较为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那么下面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例,讲解音乐创新教育的推进实施。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第一课《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播放此首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然后播放相关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练习演唱。教师可以下载一个歌唱评分软件,邀请愿意唱歌的学生演唱青春舞曲这首歌,软件自动评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练习,提高教育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利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型员工。本文从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角度提出了对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特点激励策略

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1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知识型员工就是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知识型员工一般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深厚的造诣。

2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工作特征,因此,把握知识型员工的独特特征是对其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

2.1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

知识型员工一般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愿望强烈,成就动机高,喜欢能促进自身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断的追求。具体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个性特征:(1)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并且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的能力,(2)自主性强;他们往往不愿受制于人和物,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由度。(3)成就动机高;他们更追求由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希望在工作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4)流动性强;他们都拥有“生产工具”,必然要向效益最高、成就最大、晋升最快的地方转移。

2.2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征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以高脑力劳动为主,劳动复杂程度高,因此使得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1)工作富于创造性;他们是在多变、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推动技术进步,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工作过程是非程序化的。(2)工作过程难监督;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没有可供参考的工作标准,工作过程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3)工作成果难评价;工作成果是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这些成果本身难以量化。

3基于知识型员工特点的激励策略

3.1激励的基本要求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具有知识性、创新性和灵活性等几方面特征,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2)有效防止知识型员工的败德行为。(3)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测性。(4)保证质量低劣的知识型员工无法进入。(5)有效降低优秀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因此,企业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关键人才,降低他们的流动意愿和实际流失率。

3.2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日益重要,但由于其工作具有很大的知识性、创新性、灵活性因而具有不可测性。在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对组织知识创新进行激励。激励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激励让知识型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实现充分的交流、沟通、共享和扩散,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进而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2)注重精神激励,但不要忽视物质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往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动机。在知识型员工看来,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和荣誉是物质利益之外的强烈愿望。这种专业方面的成就和实现动机,是知识型员工努力工作、致力组织知识创新的持久动力。

(3)实行情感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最有效的情感激励是对他们自身的尊重与肯定,对他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他们生活的关心与体贴。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要越来越注重对他们的情感激励,各种各样的方式也发挥着有效的激励作用。但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在点点滴滴、时时刻刻之间善待他们。

4构建知识型员工激励体系的几点建议

4.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首先,对知识型员工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机制,才能极大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但企业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公平、公正、可行的原则。其次,要注意把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通过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再次,建立和实施多层次激励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因时制订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最后,应该实行差别化激励。

4.2完善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培训机制

培训是动员、激发和启发广大员工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的重要工具。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是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共同发展的需要。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来建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就业的能力。另外,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创造开拓发挥的最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