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 教育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2010年8月,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上预言:“未来五年,网络将成为最好的学校”。不到三年,MOOC、微课程接踵而来。随后2011年,我国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随着纲要的出台,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入以MOOC、微课程为前奏的大数据变革教育风暴。

目前全国院校大部分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趣味性。大部分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饲养员,把知识内容喂给学生。学生不能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弱化。

教育网站也有众多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但是传统网络视频课程、精品课程等数字教学资源容量大、知识点多、呆板冗长、枯噪乏味。

一、 微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随着MOOC、微课程教育风暴来袭,数字化教育资源彻底改变了“灌输式”教育模式。

在国外,微课程支撑的可汗学院模式已被世界瞩目,截至2012年7月,微课视频教程被点击数已超过1.6亿次,全球特定用户超过500万人。

近两年来,在我国微课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实现了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的革新。2013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正式启用,揭开了微课程在开放教育领域发展的里程碑。

二、 微课程建设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外微课程建设实践已成规模,然而理论研究却处于滞后状态,致使实践形式纷繁多样、标准参差不齐。因此,研究微课程的内涵特征、课程设计等相关理论是开展实践探索的必要前提。

(一)微课程内涵及特征

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可以用“非常6+1”来描述微课程内涵,即1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个辅助教学支持资源---配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教学支持资源。

2.特征

微课程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32个字,即“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凸显视频呈现形式。“微课视频”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适合Web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微”是微课程的灵魂。(1)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2)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3)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开发设计

微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1.选题设计。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关键概念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但是要体现“微“特性,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

2.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包括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凑,迅速切题。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总结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使人印象深刻。

3.资源设计。微课程应包括二三维动画、视频、测试习题等相关教学资源,要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4.教学语言设计。语言要求生动精炼、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5.模板设计。通过模板可以引导微课程开发者使用稳定的结构框架,对思路、内容、资源和评价进行有效的设计。

三、微课程建设效益分析

微课程建设能够革新教育理念,有效支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网站、网站论坛等在线交流平台,为“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极大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素质培养。

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趣味、重难点突出、一课一题的优势,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片段时间有针对性学习。通过课程在线交流平台,解决学习人员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使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原理,在理论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微课程建设是知识的再重组、再创造过程,需要教师对相关众多内容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整体设计,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微课程资源及网络在线交流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拓展学生学习时间、空间,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微课程包含大量的精美图片、二三维动画、部队作战视频、课程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源,为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将极大地促进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7)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范文第2篇

一、深入文本,加强理解

教材内容本身丰富多元,加之在设计排版上较为感性,不经意地会增添文本的丰富性。初中生认知有限,文化素养不高,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疑难。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其阅读积极性,以此提升整体水平。

比如,在讲《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但难以把握核心内容和园林特点,使得教学一度停滞。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入微课,配之具体的画面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走入情境,切实感受,强化理解。实施时,我会先让学生简要回顾,对文本内容进行段落划分,理清结构。然后呈现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在画面的引导下身临其境,走一走,看一看,真实感受作者笔下“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园林,从游人看来是怎样的别致。观看过后,学生相比之前已有了别样的感悟,这时就可趁热打铁让其思考文本主旨以及园林特点。

微课下的阅读教学由原先的“边读边讲”转变为“边读边看”,不仅落实了“深度阅读”的任务,还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中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丰富了积累,让阅读教学更具功能性。

二、解决疑难,深化思考

在阅读学习中,W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点,思维僵住,发散不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将难点看作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互动交流,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在微课的引导下明确思考方向,有效探究,顺利解决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我们意识到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存在困难,可以借助设问的方式引导,将问题置于台前,一起解决,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融入,积极探究。比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其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影响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于是,我设计问题:“文章中一些对于自然环境的详细描述是否可以去掉?这些描述是否有意义?”问题一出,学生陷入了思考,但是仅仅立足文本无法得到突破,这时我引入微课启发学生,将相关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在持续的讨论中交换意见,分享思想。一番探讨后,学生终于明白不同的环境描写相对应不同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拨开云雾”。

微课的引入给阅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传统的教师叙述为主转变为学生融入感知,一步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其主动阅读,自主分析,实现“深度阅读”的意义。

三、明确题旨,了解内涵

初中生阅读通常要花很多时间,习惯性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试图整体把控内容,了解文章主旨。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微课,将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整合文本,明白其内在联系,由此探知内涵,培养阅读思维。

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对这个故事很熟悉,在阅读时很有兴趣,十分关注情节发展,以致于忽略了重点,对文章主旨不明确,无法有效感知内涵。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我又借助微课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我给学生阅读配上俏皮搞怪的音乐,让其感受到内容的诙谐有趣。紧接着,我就呈现文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突出阅读重点,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由此,学生便能边读边想,通过最后皇帝光着身体游行,小孩戳破谎言的情节探究文中内涵,让自己的理解更透彻。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篇幅的文字中找到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促进自身对主旨的理解。

主题与内涵的探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文本解读有重要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微课有效设计,突出重点,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深入浅出。

四、感受意境,促进领悟

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微课区别于传统教具最重要的一点是生动形象,能将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将抽象文字具化,实现氛围的营造。

比如,在讲《过故人庄》一文时,如果沿用传统方法,在学生阅读后逐字逐句讲解,促使其明白诗意,可能会达到一定效果,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不再有深入探究、个性解读的想法。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助微课营造诗文意境,将人物形象、环境色彩以及音乐展示出来,尽可能地还原当时情景,让学生能融入其中,充分感知。之后,对于作者的欢愉情怀以及看到友人的激动兴奋,学生就都能理解,甚至在那时那景下的对话,学生都可以还原。由此,学生的阅读便能从理解的层面上升到感知,进而领悟,充分体会到诗的意境,促进情感的升华。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范文第3篇

 

近年来,微课模式因其短小精悍、绘声绘色、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特点,被逐渐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崛起,微课模式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中学英语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本文立足于微课模式的内涵,主要分析阐述微课模式在提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以便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

 

一、阐述微课模式的内涵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或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它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组成的资源应用组合体。

 

二、微课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经过系统的问题分析、思考、解决,我们发现微课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特点有以下三点。

 

1.短小精干,言简意赅。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节微课要求教师用4-5分钟的时间,用 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述,将教学内容详细且深刻地传达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简洁,一节微课关注一个重点。

 

2.主题丰富多样,制作方式多样。微课适用于多种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将同类主题的知识点收集起来,制作成主题化的教学微视频或微解说,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微课程的制作可以采用情景剧形式、PPT形式和视频播放形式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形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知识点的高度浓缩或富有创意的展现。例如,在高中语法课中,教师可以就一些高考高频考点,使用微课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也可以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微课模式在提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短小精悍、内容质感实用的微课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应用,有利于中学英语教学形式的革新。其应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考。微课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激励。首先,它促使教师积极学习互联网和多媒体应用知识。其次,它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引发自身对教学模式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要想利用短短几分钟的微视频,疏通教学脉络,有效地解决难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思考。

 

2.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微课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微课模式具备较强的知识整合归纳能力,有利于提升师生对知识点的实践技能,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找出微课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异及优势,思考教学模式的革新,挖掘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将新想法、新观点融入新的教学体系之中。

 

3.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微课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学工作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教育价值而展开的,提升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主题,协力制作微视频或微解说,提升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

 

四、结语

 

总之,微课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已经成为中学英语教学提升效率及质量的主要途径。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思考,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本文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型模具;工学一体;技能;关键能力

在经历了2008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的阵痛后,我国模具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了在全球的竞争力。模具行业的发展,对培养一线模具制造工的技工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发展的技工一直是教研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利用微型模具,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进行了有效尝试和总结。

1 微型模具定义

微型模具没有专业定义,根据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作为适应模具专业教学的微型模具应涵盖以下一些特征:

1.1 微型模具必须结构、功能齐全,学生加工完成该模具后,该模具能成型出产品。

1.2 产品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中,但可对其教学化处理,如简化结构,缩小尺寸等等。

1.3 模具尺寸较小,学生能轻易搬运和加工。

2 目前模具制造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

2.1 实训课题的设置不能体现工学一体化的新理念、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实训的课题设置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题前后缺乏连贯性,如钳工实训中,锯削训练可能就是基本动作训练,锉削训练可能就是单一平面锉削与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技单一能培养,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2.2 课题的设置过于倾向于等级考证。

目前我国的等级证考核还是存在较大的缺陷,如模具钳工中级工的应会考核依然还是锉配,因此很多实习教师在课题设置上偏离模具专业的方向特点。

2.3 模具专业实训消耗大。

模具一般是单件生产,制造成本高,设备与工具投入种类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均按企业模具生产模式进行加工与学习,务必造成教学成本太高,大部分学校均无法承担,所以模具制造实训课题难以实现,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学打折扣。

3 利用微型模具教学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优势

针对技工院校模具专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人经过教学实践,认为在模具专业教学中利用微型模项目式教学具备一定优势,能够提高学生专业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3.1 微型模具涵盖专业知识不“微”

在项目式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利用多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去涵盖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典型任务来掌握其所需的专业技能。如以一套简单的儿童积木微型注塑模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该任务可安排在学生掌握一定软件技能和加工技能之后的一个初级课题,其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可以粗略分析如下:

(1)知识点:金属材料知识、模具制图知识、塑胶材料及成型知识、注塑模基本结构知识、普通机加工工艺编写知识、电切削工艺编写知识、模具装调工艺。

(2)技能点:模具材料选用、加工工艺制定、机械加工、模具钳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利用三维软件设计技能。

3.1.2 微型模具任务涵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不“微”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工作过程,按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的6阶段模型,工作过程分为: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与结构记录。采用微型模作为典型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历了模具从设计到制造,从计划到实施、评价的一个完整过程,不仅仅在实践行动中完成模具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同时还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关键能力培养。

3.1.3 实训消耗“微”

以一套最小型的CI1515标准注塑模模架为例,采购成本约1千元,一个班三十人两人一套模架计算,其材料成本需1.5万元。如采用非标自制的模具,缩小产品后,尺寸大约在120×100mm,材料成本低于100元,其实习材料成本可控制在1500元以内。

4 微型模任务在教学实施中的灵活设置

在模具专业中利用微型模具任务实施教学虽然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还需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专业实施方向进行灵活设置,否则就会违反教学规律变成揠苗助长,结果得不偿失。根据学生在校学习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型模具实施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在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设计的微型模具制造任务应简单,学生能利用钳加工技能完成,模具尺寸控制在100×80mm左右。任务采用封闭式,即在任务中有完整的图纸,任务目标,学生主要是根据任务图纸和目标个人独立完成模具制造任务。

4.2 在第二阶段(第二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设计的微型模具制造任务学生应该能利用普通机械加工出来,模具尺寸控制在120×100mm左右。设计的任务是半封闭的,即在任务中确定模架的基本结构与尺寸,由学生自己设计模具关键零件和其余复制结构并进行加工。该阶段任务需学生自己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模具制造任务。

4.3 在第三阶段(第三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施中,设计的微型模具任务学生应该能通过软件进行设计,并能利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建议模具尺寸控制在150×120mm以内。设计的任务是开放式的,即在任务中只确定产品尺寸及要求。在该阶段中,学生需利用所学的软件和数控加工技能,设计模具并完成加工、调试。建议难度适中,学生组成三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4.4 在第四阶段(第四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可以结合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等相关内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制造的整个流程。在本阶段中,应导入模具标准件,可以采用最小型模具标准件。设计的任务学生可以组成5人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本阶段完成模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体系构建。

4.5 在专业体系的构建中也要防止单纯利用微型模具作为专业承载体。毕竟微型模具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涵盖所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微型模具作为真实的模具替代品,毕竟有些内容其是无法还原生产型模具的,因此在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有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内容弥补其不足。

微课的内涵与特点范文第5篇

 

微信的功能逐渐丰富,集合了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功用,微信中的各种功用和元素让其成为各类人群推崇的社交工具,其中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群。大学生作为这群人群的主要组成人员,这是因为大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乐于接受新工具的心态。各个高校伴随着微信平台的传播和应用,逐渐在高校内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开启了高校内运用微信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代。将微信运用到传播文化内容当中,可见微信开启了发展传统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还为高校内的文化生态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时机和契机。如何充分使用微信并且抓住发展机会,来研究该新兴的工具如何适应校园并且为学生所使用,充分利用微信的优点和科学的方式,将微信这个平台充分运用到校园文化传播和传授、建设之上,全方位地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建设成为了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模式以及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进行探索。

 

一、微信平台的交互特点

 

(一)即时和便捷传递消息

 

微信是以一个移动数据端的软件存在于手机当中,建立在广泛的、大量的手机用户之上,使得微信成为了社交软件中遥遥领先的平台。手机与其它智能终端相比而言,携带的便捷性和使用的简单化,成为了微信能够传播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个便捷性的首要特点之后,微信还凭借消息传递的时间的迅速性,使用户通过手机这个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即时随地的浏览信息和更新内容。微信中朋友圈功能中的传播等功能使得信息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可以用来即时和便捷地传递消息。

 

(二)消息的精准性

 

群众之间的消息传播是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消息传递的属性就是单向的流动方式。由于大众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呈现出大量化、分散、难管理的效果,致使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微信传播方式是建立在真实和有效的交际关系之上,这其中凝聚了共同的爱好和对行业、商品以及其它服务等不同信息需求的用户。通过微信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影音数据等讯息定向、定时地传送给微信用户,这使微信中的信息传递能够直接、精准地到达不同的用户手中。高校中的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都十分接近,是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的较为稳定的群体,也正是这个原因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文化内容的建设。

 

(三)充分的自由度

 

微信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强大的发展空间,是基于真实的人脉社交脉络的搭建。自主、真实的交流意愿使得使用微信时,能够很容易就完成了朋友圈内所分享的信息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图片画面还是文字材料都很容易引起朋友圈内其他朋友的情感波动和交集。微信用户使用了朋友圈中的功能来完成与相熟者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够通过建立的群组来即时地交流信息和讨论话题,推动信息的传播和发散,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发展方向。高校内的学生是使用微信的用户中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在微信中既能够传播生活、社会、新闻等内容,也可以来建设文化内容,这正是微信平台所具备的充分的自由度才能够完成的。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

 

(一)艺术理论的讯息传递

 

在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微信将艺术理论的讯息来进行传递,实现艺术理论的文化传播。借助相关的艺术理论微信公众账号来实现艺术理论的知识内容的,将文字素材和影音材料充分运用其中。在传递艺术理论讯息的过程中,高校利用微信来传送艺术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将课堂上所讲述的重要内容提炼成为几个简短的知识点,通过人工传送的方式来传递给平台的关注者。因为高校中艺术理论的微信公众平台中所面临是高校内的众多学生,借用微信平台来传授课堂消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和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方式,能够精准、迅速地将艺术理论传递到高校学生面前,以多样化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理论化的知识点带给学生,有着强力和针对性的传播效果。

 

对于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来艺术理论的操作者来说,其推送的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需求,用生动的文字和巧妙的图片来讲述艺术理论的知识。除了艺术理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点之外,在传递相关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其它相关的艺术内容和讯息,针对学生的爱好和时下的艺术内容来更新学生的文化涵养,因此,高质量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巧妙的艺术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既能够使得学生反复巩固艺术理论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余感受到艺术理论相关的讯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师生间教和学交流

 

除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传递艺术理论的讯息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来完成师生间教学和学习的交流。通过手机号码和QQ号码能够成为微信好友联系的凭证,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通过微信来分享艺术理论相关文字和图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和朋友圈的交流来完成互动,微信这个平台包含了交流的私密性和传播信息的公开性,可以轻松地展现出属于师生间沟通的模式。而这样的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交流方式正符合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

 

目前,高校内都会开通相关的课程的微信平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也可以使得除了学生之外的领导、家长等人员也通过微信平台来关心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这也方便学校的教职人员、领导以及家长能够重视艺术理论,帮助这些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和交流。通过微信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拉近高校内部的人员关系,也可以缩小高校内和外的距离,进一步拓展了学校艺术文化发展和建设。如何完成师生之间交流同样也是运用微信来进行教学的重心所在,成为艺术理论运用微信的探索教学的重点领域。学生可以在课堂后通过微信来向教师进行提问,可以通过微信中的群组功能来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来提醒学生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使得师生之间完成良性的交流。

 

(三)艺术文化的引导

 

微信是一个为广大群体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随着高校中使用微信进行交流的用户逐渐增多,高校和班级也逐渐开始使用微信作为固定消息的平台。但是在目前各个高校内开通艺术理论的公众平台来学科内容和艺术文化的同时,教师和相关的艺术文化管理部分并没有树立起相对应的正确意识。特别是通过微信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这对学生的理念、意识和价值观念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冲击。这对于学校的公众平台的操作者来说,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来培养学生接受艺术理论。在微信这种建立在真实社交关系的软件中,学生之间会有相似的观念和意识,对于相同的艺术文化容易展开讨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对有关艺术理论的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以及学习和生活这些方面的关注热诚要十分高涨,高校的用户通过微信中的讨论来完成艺术文化的舆论发展。

 

以各个系部或者各个班级为单位建立起来的群组成为了微信中信息和引导学生艺术观念的重要场所,教学的管理者对这些群组十分重视,除了公众平台之外,这些群组也是教学者能够引导学生观念的地方。利用群组来传递知识和信息,做到真实的共享。但实际上,高校对于运用微信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高校应当对微信教学进行专门的管理,实时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状态,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文化的欣赏和思考。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所出现的错误观念,用积极的方式来化解和调整学生的状态,引导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方向。

 

三、高校艺术理论课程中的微信运用所体现的价值

 

在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微信来完善教学过程,体现出运用微信教学的价值所在。校园内教师和学生通过微信这个平台相互成为好友,在朋友圈内即时地分享生活和学习动态,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搭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新的沟通桥梁。不仅如此,还能够更加完善艺术理论和文化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的发展,具体如下所示:

 

(一)突出艺术文化

 

在过去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和管理人员是高校文化的引领者。这些人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媒介和文化资源来传播艺术,这些教职人员往往只是站在高校管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考虑。高校的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为了培养高等人才。但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一直没有被高度重视,师生所参与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微信是新时代下的一个交流平台,不需要过高的门槛、过高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操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只需要关注艺术理论的公众账号即可,就能够实时地收到艺术理论的知识和信息。在接受艺术文化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转发和评论艺术文化,甚至能与教师随时随地联系,来获得全新的艺术文化。

 

(二)丰富艺术内涵

 

微信为高校的用户提供了较低的使用门槛,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成为了高校学生所热爱的交流方式。微信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其中所涵盖的类别十分广泛。在微信中的朋友圈中极易形成交流和互动,这也使得微信中所关联的教学、管理、社会和制度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不断地传播,改善了过去高校中教学管理的方式。在艺术理论的传播中,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地接受艺术文化,还是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来实现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也正是因为这种交互方式,才使得校园内的艺术内涵有所增长。

 

(三)拓展相关文化

 

高校的学校文化是通过高校这个环境来创造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其中包含了人文内涵、风格、教学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校园制度层次。但是在传统的校园构建中文化内涵相比薄弱,在内容的发展上呈现出较为简单和较低的层次,并且体现在人文和社会等方面,与专业的艺术性并没有多么强的关联。在运用微信来进行艺术理论的教学中,对其它相关的姊妹文化必然会有所关联,也就意味着,在对艺术理论深入的同时,也会拓展其相关文化的外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