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第1篇

  问题一 应该如何理解与区分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微课相关的“微”概念?

    随着微课的发展,微课堂、微课例、微教案、微视频等诸多“微”概念迅速升温,这些名目繁多、叫法各异的“微”概念正是当前我国微课热的真实反映。一线教师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掌握其本质特征,以利于开发出符合教与学规律的优质微课。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区分。①资源构成:是由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例、微课件、微视频等,还是多种资源有机组成,如微型网络课程。②课程载体:是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主要呈现方式还是各种资源并存。③运行方式:是单机版的离线方式为主,如微课堂、微讲座、微课例,还是基于互联网可在线共享交流的运行方式(如微课等)。④学习空间: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还是可以支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⑤学习方式:是以支持传统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还是能够实现用户自主学习、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学习。

    综上比较和分析,我们中小学所倡导的“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问题二 微课由哪些资源构成?它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用户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如图1)。

    

    图1 微课“非常6+1”的资源构成与应用环境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三 “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资源,“微视频”时间多长最适宜?

    笔者对佛山市两届微课大赛的微课程作品视频时长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发现:87%以上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分钟,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课既能让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明,这个时间长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不同性质的学科,其微课视频长度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理科的微课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针对不同学科应采取不同的微课设计策略,不应该以一种时长标准来定义微课。

    另外,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也要考虑微课程的视频时长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保持时间不长,微课程设计制作时要形式新颖、尽量短小;而对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微课程,由于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问题四 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哪些?一节完整的微课需要包括哪些环节?

    “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①加工改造式,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②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

    一个完整的微课程的开发环节,既要包括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把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程才具有应用价值(如图2)。

    

    图2 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环节

    问题五 中小学常见的微课类型主要有哪些?

    1.按教学方法来划分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一个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组合而成。同时,微课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

    ①“传道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②“授业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③“解惑型”微课:对应新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3.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

    ①讲授型微课: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②解题型微课:针对某个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适合于理科类的学科知识传递。③答疑型微课: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④实验型微课:针对理化生等学科的典型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的视频,具有较强交互性。⑤活动型微课:反映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学习活动、任务等,所进行的思考、探究、讨论(辩论)的学习情景或过程。

    4.按“微视频”的主要录制方法划分

    ①摄制型微课:通过摄像机、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外部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②录屏型微课:通过录屏软件(如Camtasi a Studio6),录制通过PPT、Word、画图工具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演示内容或讲解操作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讲解声音或旁白。

    ③软件合成式微课: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如Flash、PPT、绘声绘影、Movie Maker、GIFAnimator等),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④混合式微课: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获取的视频素材都要经过一定的后期编辑制作后才可。

    5.按使用对象和主要功能划分

    ①教师专业发展型微课:主要为教师服务,通过教师的观察、观摩和反思,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培养出一批具备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超级教师”。

    ②学生自主学习型微课:这是微课建设的主流方向,也是微课最基本的功能,上述所列的所有微课类型都应该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

    ③社会大众学习型微课: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或课堂教学,而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开放资源,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实现教育帮扶,构建职业学校公共服务体系,使大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问题六 请推荐几款适合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的常用软件

    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微视频质量不高,这是由于视频拍摄或录制过程中对视频技术不熟悉或视频技术支持跟不上造成的。因此,有关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及编辑技术是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要用到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和视频、动画合成等技术,相应的免费软件有:绘声绘影、QQ影音、Cooledit、Camtasia Studio等。这些音视频软件的文本教程和视频教程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在此,向大家重点推荐一款高性能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6.0中文版,该软件录屏功能强大,主要录制PPT的演示、操作的内容和教师讲解的音频,可选择有无头像,录完后自动生成微课。该软件操作简便,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即使你是新手,只要稍微动动手,也可编辑一段完美的教学视频(下载地址和视频教程网址:bbs.jxteacher.com/showtopic~672254.html)。

    问题七 中小学微课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1.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2.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可重点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和策略。

    3.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更要体现微学习环境的互动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设计,如提供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教师反思、用户评论和学习反馈等。

    4.微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微课的应用:是为谁服务的?适合哪种类型学生学习?达到何种学习目标?适合何种学习方式?适合什么时间学习?如在开设微课时,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这些都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说明或引导。

    5.教师要善于把“微教案”转化成拍摄与制作微视频的“微脚本”,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视频拍摄与制作脚本,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也便于视频拍摄和编辑人员的后期加工。

    6.要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因为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当前重点要把微课建设的方向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单元微课建设”。系列化、专题式、完整性的微课开发是当前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

    问题八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当前最热门的在线视频课程有何区别?

    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方式非常简单: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一套简易的录屏软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把辅导的讲解内容制成教学视频到Youtube上,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在国内也广受欢迎。

    我国正在建设的微课与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核心资源都是微教学视频,且都属于微课的范围,具有短、小、精等特点。但两者的“视频”表现形式却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的微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视频片段,虽然情景真实,但由于信息量太大、拍摄编辑水平不高、交互性较差,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和教学反思而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基本都是录屏式视频,所有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都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这种看上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相对“单纯”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多关注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可汗学院比我国微课更有优势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支持系统,并提供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咨询答疑等功能,互动性强。

    国内微课建设要打破从真实课堂教学情景中进行课例拍摄录制的单一方式,开发多种教学视频的录制方式,重点向可汗录屏微课转向,并在学习支持工具和个性化咨询答疑辅导方面有所加强,要提升微课的学习支持功能,而不能仅定位于微课资源的提供。

    问题九 评价一节微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微课建设与应用是有机关联在一起的。一节微课的质量,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依据笔者经验,微课的评价应主要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络应用五个维度来考虑,详细指标请参见“中国微课网”(cnweike.cn)。

    问题十 微课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模式?微课的应用前景如何?

    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 微课(在线视频课程)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微课 Java语言 课程教学

1.引言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课程,首先它符合课程的特征,即是一种教学科目,具备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是一种学习经验或体验。微课和一般的学科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区别是时长很短,基本控制在5分钟至15分钟,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其特点是泛在性、可视化、关联性。微课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当超文本、海量的数据在网络上出现后,微课以其数字化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形式发展起来。

微课不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教学形式,张一川、钱扬义[1]论述了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早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就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杨明[2]就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微课开发进行了大讨论,分别从利用微课做好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活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高职教育中融入微课技术的建议。

2.微课的设计

要搞好微课的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课程设计具备模块化和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

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是指微课以独立的结构出现,尽管微课之间是存在松散耦合的关系,但是单个微课有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课程设计模块化是指将一门课程设计成微课的时候,由于时间限制,因此需要将课程首先进行有机的分割,成为彼此之间有互相关联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的内容制作微课。

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是指微课所传授的内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将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结构碎片化,使之成为微型的知识模块。

微课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核心概念,清晰地说明主题。同时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利用足够的教学资源,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完成集中而又完整的知识总结。在学习评价阶段,要提供离线或在线的习题,健全信息反馈系统,让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3.Java语言的微课设计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本身原理性强、知识点丰富,而高职阶段又要求突出学生对程序的编写与调试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教学,本课程组将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巩固学习。

微课的设计有一个流程,从知识萃取到教学设计再到媒体设计。在实施微课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如下的流程。

首先是知识的萃取,先将该课程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创设出四个学习情境,将每一个学习情境转化为若干个项目。由于项目彼此之间存在前后的关联性,因此根据项目设计的微课就有关联性。例如在基本编程思想确立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基本信息系统项目中出现了Java的基本语法,主要是不同数值类型的介绍及变量与常量的应用。这里,变量与常量就是教学难点,很多学生知道变量是一种可变的数值定义形式,而常量却是不能产生变化的数值定义形式,但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

我们进行了变量与常量的微课设计,微课的名字很重要,要吸引学生观看。我们取名为“认识变量与常量的区别”,为什么不提定义和应用呢?主要是学生会感觉到定义和应用已经是他们知道的内容,他们现在比较关心的是两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我们以1+1+1的形式,即引入一个案例,灌输一个知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引入的案例是在房子里放入两个盒子。房子代表的是计算机内存,盒子代表的是内存的一部分空间。当盒子没有加锁的时候,那么盒子里的东西是可以更换的,只要东西存放进盒子。这样的盒子就是变量,而里面存放的东西就是变量的值。如果盒子是加锁之后放进房间的,那么盒子里的东西就不能更换,原来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这样的盒子类似于常量,一旦被定义了,那么常量的值就不能产生变化。

接着我们会让学生上机操作,定义和初始化变量与常量,变量的值在定义结束后还能重新赋值,所以是一种可变的状态,但是常量一旦初始化后就不能重新被赋值,一旦再次赋值,编译器就直接报错。

学生通过盒子的形式,牢牢记住了常量与变量的区别,上机的过程无非就是学会如何定义常量和变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来很难的内容就记在心里了,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微课的制作我们采用了录屏软件,由于盒子放进房间的状态,我们设计的Flas,并提示回答信息,两个盒子中哪个盒子的存放的东西可以产生变化。通过简单动画演示,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加锁的盒子与不加锁的盒子的区别,进而思维迁移到常量与变量。

微课设计的关键在于脚本的制作,所谓脚本是定义知识的演变与连贯,一个好的脚本往往能决定微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将整个微课场景做成脚本,包括解说词与字幕,并反复推敲与琢磨。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根据脚本设置的内容,录制一段段录像或者动画。

4.结语

微课是一种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特殊教育形式,依托网络的发展与信息的膨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微课,对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选题;创作;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43-04

当前,微课创作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掀起了微课创作的热潮,涌现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微课,有力地支持了以碎片化、个性化、个别化、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等为特征的新一代学习方式――基于微课的微学习和慕课学习,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但是,纵观国内多个全国性微课大赛和众多微课资源网站的海量微课作品,依然普遍存在设计与创作层面的诸多误区,笔者将其概括为设计理念和理论依据陈旧、选题不当和知识点组织不合理、技术使用不当、画面质量较差、微课结构不科学等五大方面。[1]其中,选题误区首当其冲。

一、微课选题误区

第一,选题太大、太宽、太泛,不够聚焦,没有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例如,某高职汽修专业微课以“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为选题,短短十分钟的微课却涵盖了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的作用、安装位置、结构、原理、电路、信号分析、常见故障与检测方法共八个大的知识点,其中后四个大的知识点均包括多个小的知识点。某电子商务概论微课以“电子商务的定义、特点、内容和意义”为选题,涵盖四个大的知识点,其中每个大的知识点还包括多个小的知识点。以上两个微课选题实际上是1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把一节课强行压缩为10分钟以内的“微课”我们称之为“压缩饼干型微课”。这类选题误区在微课创作的早期非常普遍,至今还大有人在。这类微课由于内容太多,导致赶时间、节奏过快、呈现不清、讲解不明、信息过载、学习者跟不上,效果极差。

第二,选题太难。例如,某信息技术微课以“超级海报是如何炼成的”为选题,选题虽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但期待学习者通过一个微课就学会制作超级海报,显然不太现实。不如把这个比较难的选题分解成多个小微课,各个击破。

第三,选题太易、太浅。例如,有些微课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专门选取那些只需了解、识记的事实性知识,只需自主阅读纸质教材或普通电子教材就能够掌握的浅显知识,只需简单模仿就能够掌握的简单技能。这种“专捡软柿子捏”的微课选题,一是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二是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

第四,选题太散、太杂、简单拼凑。例如,某些概论、概览、历史回顾型微课只是简单罗列事实、数据、事件,缺乏核心思想、观点和主线牵引,即使画面美轮美奂,也只给人留下“走马观花”的观感。

第五,课堂实录,表面热闹,实际无效。许多微课选取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汇报、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视频并不能学到实质性的内容。[2]

第六,选题缺乏创意、无趣乏味。许多微课选题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和某本教材,没有集合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创意灵感,显得题材老套、内容陈旧、平淡无奇、无趣乏味。

二、微课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题是微课创作的第一步,恰当的选题是微课创作成功的基石。为避免陷于微课选题的误区,笔者以国内外大量优秀微课的选题分析为基础,总结优秀微课选题之共性规律,提出微课选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W习者中心与换位思考原则

微课创作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习者中心,进行换位思考,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前测等途径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需求分析,摸清学习者有哪些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设计,必要时吸收学习者参与选题。例如,可汗学院的系列微课之所以受到全世界学习者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是萨尔曼・可汗不仅是个学习高手(特别是数学、计算机),而且在创作系列微课之前曾经以家教方式辅导表弟表妹学习数学,形成了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微课选题及后续创作过程中善于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学习需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解决。

2.创意与个性化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创意与个性化原则,即尽可能选取原创内容,汇聚个人或团队创见、灵感、隐性知识、典型案例、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随着微课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唯有创意十足的个性化微课能够吸引学习者“眼球”、被学习者青睐,进而脱颖而出,而同质化、低水平的微课自然被遗弃、淘汰。因此,微课选题及创作要扬长避短,走创意与个性化之路。例如,可汗学院的系列微课无论在选题、创意,还是呈现方式和教学风格,都具有鲜明的萨尔曼・可汗风格。2013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微课《从龟兔赛跑看管理的常管常新》以龟兔赛跑和管理思维为选题,对家喻户晓的龟兔赛跑故事进行创造性改编,巧妙地将3种管理思维方式和4个管理观点融入7轮龟兔赛跑的故事中,选题新颖、创意十足、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

3.难度适中与内容精选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者提供难度适中的内容,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学习者可能的发展水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距,通俗地说就是“跳一跳够得着”。[3]太难或太易的选题都不适合微课创作。对于难度太大的选题,可以遵循小步子原则,将其分解为2-3个微课选题,降低难度等级,有利于各个击破。而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学习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必须遵循内容精选原则,即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化繁为简。例如,五分钟课程网微课《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面对密密麻麻写满二十多项指标、专业符号、陌生标记的血常规化验单,普通大众觉得异常复杂、无从下手。而微课作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将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的方法简化为“两步”和“四个指标”。“两步”即“第一步,看状态栏是否有箭头”、“第二步,看异常项目是哪些”。“四个指标”即学会看懂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四个主要指标即可,其它指标可以举一反三。

4.聚焦原则

微课选题要遵循聚焦原则,即依据“二八定律”,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瓶颈、障碍点)创作微课,如此方可做到短小精悍。通俗地说,就是要关注学习者的“痛点”、“痒点”、“卖点(兴奋点)”。例如,2013年全国一等奖微课《什么是微课》,该选题在当时既是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也是学习者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微课《Alone_Lonely》以英语学习者特别容易混淆不清的Alone和Lonely为选题,通过一对老年夫妻,丈夫外出,妻子独自在家,从自在到孤独的五十秒情境短剧,掌握Alone和Lonely的区别与联系,令人过目不忘。可汗学院微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统计学别容易混淆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为选题,通过举例说明较好地解决这一学习难点、疑点和易错点。

5.切身相关性原则

微课创作应选取与学习者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学习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切身利益相关者,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枪击事件生存指南》微视频是美国休斯顿政府根据枪击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公众安全的现状,为指导公众正确应对突发枪击事件、提升恐怖事件生存能力而创作的公民安全教育微视频。该微视频的中文字幕版在2014年3月1日发生云南火车站暴徒砍杀无辜群众事件后,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国内媒体、公众对类似公民安全教育的广泛关注,对于公众实用型微课的选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6.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即微课选题既要内容严谨、准确、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发展,没有科学性、政策性错误,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从龟兔赛跑看管理的常管常新》微课将严谨的管理思维巧妙地融入戏剧性十足的龟兔赛跑趣味故事中。全国一等奖微课《网络搜索与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巧妙地融入两个既搞笑、诙谐、雷人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中。五分钟课程网微课《罗斯福的三个面包》将陌生、抽象的边际效用及递减规律与罗斯福总统鲜为人知的“三个面包”的有趣故事建立起关联。语文微课《顺叙与倒叙》将记叙文的两种记叙方式融入作者早上钓鱼、中午杀鱼、晚上吃鱼的故事讲解中。

7.系列化原则

总体而言,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支持个性化学习等诸多优点,但从个体而言,单个知识点微课依然存在缺乏深度、广度,容易导致浅阅读、加剧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因此,微课选题还应遵循系列化原则,即从一门课程某个学习单元/模块/主题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微课,加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活动组织(包括思考、讨论、练习、测试、实验、实习、展示、交流等),构成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4]微课选题遵循系列化原则,有助于消减单个知识点微课可能的碎片化、浅阅读等短板问题。

8.普及与实用性原则

微课选题应遵循普及与实用性原则,即选取科普类、安全教育类、医学常识类、生活技巧类、通用职业技能类等贴近大众、百姓的微课选题,支持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近年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了大量面向普及与实用性微课,例如《五分钟看懂血常规化验单》、《您选对鞋了吗》、《老年人如何摆脱疑病症》等,受到学习者广泛欢迎和好评。

三、微课选题的基本方法

微课创作应高度重视微课选题环节,遵循上述选题原则,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直观、化隐性为显性、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时空、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等优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5]笔者基于自身微课创作实践,总结提出如下三点微课选题的具体方法。

1.依据课程标准和规划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规划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蓝本。依据课程标准和规划教材,我们可以确定微课选题的基本框架。但要避免仅仅局限于课程标准和某本教材,不敢超越课程标准和教材范围,而应广泛吸收、巧妙融合多个版本教材的精髓。

2.善于挖掘个人和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隐性知识

在崇尚知识创新、创造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今天,个人和教学团队的教学智慧、隐性知识无疑是优秀微课的选题来源之一。微课创作者应组建微课创作团队,通过教学研讨、头脑风暴、世界咖啡、深度汇谈、视觉会议、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集合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创意灵感和隐性知识,从而获得题材新颖、创意十足的微课选题。

3.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前测等多种途径确定微课选题

问卷调查、访谈、前测是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需求分析的重要途径,也是确定微课选题的可行方法。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课创作者可以利用网络问卷(例如问卷星)及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轻松网络问卷、在线测验,组织师生访谈,做到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和学习需求,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和兴趣点(热点),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选题设计和微课创作。

微课选题中的“重点”是指比较重要、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这些知识点具有基础性、奠基性、普适性、可组合性、可迁移性和方法论意义。

“难点”是指难理解、难掌握、难内化的抽象概念、难懂原理、复杂方法、繁琐流程、综合技能、隐性知识、陌生事物,以及其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关键点”是指起关键作用的知识点,学习者一旦掌握,其它知识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疑点”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遗留或新生成的疑问之处。第一类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尚未完全理解和消化所引起的疑问,是遗留下来的学习欠债。第二类疑点是对学习材料已经理解和消化,但通过思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疑问。第三类疑点是由于学习触发了好奇心而产生的刨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疑问。第二、三类疑点是深度学习的标志,是后续学习的新起点。微课创作应确保解决学习者的第一类疑点,积极引发第二、三类疑点,为后续扩展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学习中的最大疑点来自认知冲突,即新知识、新情境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时,学习者会油然而生疑问,按捺不住探究热情,学习动机得到强化。

“易错点”是指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其貌不扬、不被注意、易被忽略、似是而非的知识点。三类易错点值得微课设计者注意!第一类是多数人出错的代表性错误,第二类是某部分人一错再错的顽固性错误,第三类是个别人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出现低级错误和典型性错误。“易错点”一般通过分析、诊断、强调、反复练习加以解决。

“易混淆点”是指知识点之间相近相似、混淆不清、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部分。易混淆点一般是通过比较、强调的方法加以解决。

“障碍点”是指学习者形成本次课知识、能力遇到的主要障碍(瓶颈),包括认知(思维)障碍和技能(能力)障碍。

“热点”是指受学习者关注、欢迎热点人物、热点事件(新闻)。微课创作者应善于发掘学习者感兴趣的热点人物、事件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看似无关的内在联系!

“扩展点”是指以核心知识点打造知识网络,把相关知识连接起来,产生类似“滚雪球”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2][4][5]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64.

[3]百度百科.最近发展区[DB/OL].[2015-03-25]http:///link?url=xIb0z8xizCbwoOQbucfuRKr1 U33zeWFcRFcWvpIO4oRpe9lxowsjfyjV65nvCBCgRAuI 4SgtlHeu5jETuatJLq.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型党课;互联网+;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64-02

微党课作为一种党教新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党课的超越和补充,贴合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人的认识、学习特点,微党课已成为党教阵地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就微党课的源流、优势特征、问题表征等进行阐述,以期对微党课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一、微型党课的源流

微型党课的源头可追溯到1998年宁波江东区白鹤街道组织的基层党员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以演讲比赛形式开展,比赛以“心中的榜样”为主题,要求参赛者围绕主题展开短时演讲,演讲内容需要从身边生活取材、讲身边事、话身边人,将身边真实、微小、有说服力的事例真情演绎出来,这次演讲比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基层党员反映“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虽简短但真实、感人,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党课教育”[1]。此次比赛也成了宁波市微型党课的开端。

白鹤街道党工委从这次演讲比赛中受到启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党课形式的新载体,率先试行探索微型党课,白鹤街道党工委首先在街道机关党支部试点,党员轮流“上阵”,围绕某一个主题,每人限讲十分钟,人人都可以成为党课“讲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半年试行过后,党员积极性显著提高,并且这种新型党课便于组织,易传播且能引起听者共鸣,实际效果显著,操作方式可行。经过街道机关党支部的试点,又在全街道所有党组织中推广,仅到2006年年初,已累计有近2000人次站上微党课讲台,受教育党员、群众达数万人之多。

此后宁波市委宣传部对这种新型基层党课新模式给予高度关注,对微型党课的教育内涵、形式、手段、组织、特点等不断探索,从2005年开始,宁波市委宣传部以江东区白鹤街道为实验区,在该区所属党组织开展长达一年的区域试验,重点在社区、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中试行微党课,这次实运行为微党课在全市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直到2006年,宁波市委宣传部结合之前对微型党课的实践和探索,在江东区召开全市基层党课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开始在全市全面推开微型党课这一新模式。

宁波微型党课新模式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新型党教载体,得到全国党教领域同行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积极关注,逐步被大家接受、欣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宁波微型党课新模式先后获得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大奖”、浙江省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奖等,并在2010年,“宁波微型党课”收录至《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这一宁波模式成为广为人知的宣讲创新案例。从2011年以来,“宁波微党课”曾多次受邀荣登讲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知名媒体对宁波微党课创新模式进行宣传报道,全国各地出现微型党课比赛热潮,微型党课的理论研讨也在不断进行,经过多方的积极实践、探索,微型党课在整个党教活动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传统党课共同占据着当前党教工作的主阵地。

二、微型党课的优势特征

微党课作为一种新型党教形式,从教育要素的视角分析其优势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的转变

传统党课呈现的往往是宏大叙事的教育内容,施教者基于特定的立场观点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是“一对多”的模式,教育内容也往往是以同一种理论教育不同的人,这种宏大叙事的教育呈现方式,容易将受教者视为同质的受众,忽视了受教者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没能考虑到受教者的特殊性,很难引起受教者个体深层次的体验、共鸣。微党课将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导向日常叙事,将身边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新闻等融入党的理论政策中去,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更能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抽象、普遍的理论观念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观念”,这种日常叙事方式强调每个参与者的个人体验、差异,主体性得到彰显。

(二)教育主体:话语权、话语方式、话语体系的转变

微党课中教育主体包含施传者和受教者,在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中,教育主体的话语权、话语方式及话语体系存在诸多差异。传统党课的施传者具有绝对的话语权,采用的话语方式是“一对多”的“灌输”,相应的话语体系是“官场话”。微党课实现了话语权的变更,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党课的主角,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界限模糊了,角色时刻发生着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话语霸权,微党课场域中的主体关系变为“交互主体性”,话语方式转变为民主的“对话”,话语体系倾向于“日常语”。以上转变使得党课不仅具有“政治性”,同时具有“生活性”、“民主性”、“教育性”、“可悦纳性”。

(三)教育媒介:超越时空的界限

传统媒介条件下,党课的教育媒介受到特定时空的局限,表现为单一、实体、封闭状态,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党课组织形式,特别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得微党课打破传统党课的时空局限,使得教育媒介(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直播等)更加多元,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开放[2]。微党课凭借多元的教育媒介,可以随时随地宣传和学习党和国家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使得参与者以主体心态参与互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实效性。教育媒介的多元、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微党课的生命力,这也是时展必然的结果。

三、当前微型党课发展中的问题表征

微型党课作为一种党教新模式,在党教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互联网+”时代党课的新生力量,微型党课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进一步澄清:

(一)微型党课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据语言学家索绪尔的阐述,“能指部分是具有物质性质和物质形式的用以承载符号内容的中介物,是承载符号内容的表达层面,是符号中我们能看到或听到的那部分,也即符号的形象或声音,是所指的中介物”,“所指是符号在其使用者心里的表象完全是符号使用者的心理活动”[3]。就微党课的“能指”意义而言,主要是能看到、听到的表达手段,是微党课的表层;微党课“所指”涵义是微党课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主讲人所要传达给受众的核心思想,即微党课的内核层。

实践中,微党课往往重其“能指”、轻其“所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形式大于内容。在微党课的舞台上,往往能看到很多新颖的形式,主要有“朗诵版”、“演讲版”、“表演版”。微党课的“朗诵版”形式,全程配备背景音乐,“朗诵者”的声音、姿态很容易使人进入听朗诵的状态,虽有意境但内容匮乏;“演讲版”的微党课,“演讲者”在台上激情昂扬、振奋人心,但激情过后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演版”的微党课可能有道具、朗诵、动作等,是上述两种版本的综合体。笔者认为,微党课的形式固然必不可少,但需明晰其定位――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辅助”不是“核心”,如果过于花哨,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其次,“微言”不能“大义”,众所周知,微党课的基本特点是:微言大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微言”不能“大义”的困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事例太小、太普通,难免落入俗套,以致不能担负起申明“大义”的重任;二是所选事例与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相关度不高,或者与受众的生活经验相关度不高,难以达到“共鸣”的效果。

(二)微型党课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众多讨论,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理论联系实践”,言外之意,“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需要主动迎合“实践”,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是双向滋养、双线互动的,不仅需要“理论联系实践”,而且也要“实践联系理论”,“实践”也要主动寻求“理论”的滋养。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投射到了微党课领域。自宁波微型党课推广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微党课比赛热潮,从各自单位比赛到市赛、省赛,以致全国比赛,通过不同层级的比赛,确实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了授课能力、微型党课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就目前而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笔者以“微型党课”、“微党课”为主题,通过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卓越网以及超星电子图书等检索平台,围绕“微型党课”集中阐述的理论研究较少,多是微型党课具体实践的经验总结,此外,还有分散于其他领域的涉及“微型党课”的相关研究,如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论、网络党课的教学设计等。微党课理论研究不足也导致了实践层面的偏差,如实践中微型党课“形式大于内容”、“微言不能大义”、微党课的纯粹技术导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实践者对微型党课的整体认识有关。

四、结语

微型党课是党教领域对“互联网+”时代的积极回应,相对于传统党课而言有其时代优势,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之间是互补、互进的相辅关系,二者不存在取代关系,有研究者表明,“在高校党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集中授课式党课固然存在着问题,但仍然是党员教育的‘主渠道’,微型党课这一教育形式就是对传统党课的有益补充”[4],并进而提出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相结合的新思路,微型党课的发展,一方面要以二者的结合为导向,为实现更好的有机融合而不断提升微型党课的品质,另一方面,微型党课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规避目前实践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澄清微型党课的“能指”与“所指”,回归微党课作为课程的本质特征,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理论研究,实现微型党课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党教育人的全员性、经常性。

参考文献:

〔1〕江南.宁波有个微型党课[N].人民日报,2011-8-30.

〔2〕黄晖.新媒体时代高校“微党课”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2).

微课与微型课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一、正确认识微课及其特点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的应用微课资源,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微课,明白微课有哪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制作出优质的微课资源。

(一)微课的定义及构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一个“微”字上:一是教学时间上的“微”。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微课视频的长度一般是6分钟左右,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上的“微”。“微课”的针对性特别强,涉及的问题集中,主题也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精简,主要是针对教学中某个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设计的教学活动。三是资源容量上的“微”。微课资源从大小上来说一般总容量也就几十兆,学生可以方便地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线学习或下载使用。

二、找到微课与学科特点的契合点

(一)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只有把握了所任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而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选择出需要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一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具体说,语文课是基础工具课,学生具备了一定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为今后的学习和学习其它学科奠定了基础。二是人文性和思想性。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切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三是开放性和多样性。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在内容上古往今来、课堂内外处处是语文;在形式上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甚至街头的标语、广告都是学习语文的良好机会。四是实践性、应用性。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写信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五是探究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和口耳相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六是时代性和超前性。语文反映历史,也反映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语文学习的内容,同样既有时代性,又有超前性。

(二)找到学科与微课的契合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必须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就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找到与微课的契合点,进而筛选出适合作成微课资源的教材内容,梳理出可以作为微课资源的内容。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一些可以作为微课的内容类型:一是讲述性比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比如,小学语文中汉语拼音字母的发音、读和拼写规则,标点符号的类型及用法,简单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不同体裁文章的选择取材、行文布局、开头结尾、中心立意等方法。这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一次性理解和消化,作为微课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复进行学习和练习。二是基本技能型的内容。比如,字典词典的使用方法、作文修改符号和修改方法、倾听与演讲的技巧等。三是容易混淆的需要进行比较鉴别的内容。比如,不同修辞的特点与表达效果、不同文体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易混淆字词的书写与含义与区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与表达效果等。四是需要借助视频优势来加强理解深度和提高情感感染的内容。比如,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写景抒情散文、叙事抒情散文等,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意境借助微课音视频信息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也更容易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去探讨、去研究、去创造。当然,这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的归纳,并不是只有这些内容才可以作为微课的内容,具体到每一节就要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了。

三、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的应用一定是出于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而为

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科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主要靠语言文字来实现,教材目标主要还是要靠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实践来完成。由此看来,语文学科中很多内容都不适合作成微课以音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确定是否应用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切不可赶时髦随大流,为了使用微课而使用微课,那样的话就是事倍而功半了。

(二)微视频一定要短小精悍

微课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短小精悍”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这四个字:“短”,6分钟左右,绝不超过10分钟;“小”,总容量只有几十兆;“精”,精致新颖,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形式美观。“悍”,教学效率高,一个微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问题。

综上所述,要应用微课就必须要了解微课,要明确学科特点,并找到学科与微课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进入微课误区,合理高效地应用微课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