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精选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一、系统知识化整为零

微课程的设计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二、新型知识传输载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2013年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平板电脑、可穿戴技术(如谷歌眼镜等)将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方式上需要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前文所提到的游戏化教学改革纵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依然无法保证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很多时候,学生的现有工作和生活会影响到学习时间,他们需要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微课程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一段常见的mp4格式的微课,既可以以学校统一的微课网站平台作为载体,也可以植入平板电脑硬盘,随时观看。还可以上传至微信公众圈、微博、博客等信息平台,进行即时交互和交流。在时间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限制。在空间上,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们完全可以实现在家中、在公园、在车站等地无障碍进行学习与交流。大家完全可以不见面却保持交流,师生当然也可以不见面却在一起上课。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微课程的使用:第一种方式,手机上网,访问学校指定的微课程开放平台。平台上事先已经存储了每个课程下的若干微课程内容以及任务说明和知识点学习单,学生只需要输入相应的网址进入就可以学习了,并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种方式,手机微信,以教师为发起人创建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师生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沟通,学生也可以上交作业和完成任务。目前的公众平台支持发起人单方面看到参与人(即微信平台关注者)发出的信息,或者向其推送信息,但参与人无法看到非发起人推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上交作业和反馈都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另一种微信学习模式可以是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发帖和留言,师生可以实现“全见式”的沟通,既可以上传微课程视频,大家共同学习,又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目前手机微信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人都在闲暇时间浏览微信,学习完全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简单地进行。除此之外,微博、博客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平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们在实习工作之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终端,完全可以无障碍地与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或者直接登录知识信息库,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Google眼镜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转移到眼镜上。我们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真的可能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事。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此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状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体验。成人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在微课化之后,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与学生形成对接,将会扭转现有的尴尬局面,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瓶颈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董华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群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受小学语文应试考试机制和小学语文阅读知识整体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明确的教学任务,使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中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以及学生阅读技巧欠缺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生动且形象的微课技能,既让小学生自主选择语文群文阅读内容,又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实现小学生语文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现新课的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语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的活泼好动,当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虽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其注意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到课堂上,如果教师在开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便能迅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在这样的境况下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传授,小学生也能够迅速融入教师所创建的小学语文群文教学情境中,以此来实现小学语文群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二)解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文本,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小学阶段的语文群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阅读内容,其中的知识层面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是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面对某些相对困难的问题时不能够做到深刻理解。将小学生现阶段的生活经历引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来,以此促使小学生在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所阅读的群文文本,这对于促进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群文阅读而言尤为重要。微课的导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微课的作用能够实现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指导方法,提升读写结合效率

知名教育学者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讲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群文教学活动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强烈意识到只有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探索写作,让阅读和写作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协作水平,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在语文群文阅读中运用语言文字和情感表达的需求。一个微课包含一项语文群文阅读知识要点,微课注重的是语文群文阅读方法的教导,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的贯彻。小学阶段学生运用群文阅读学习中获得的方法去写作,进而可以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应用微课引导小学生了解群文文章的背景知识

小学生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小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会随之慢慢提高,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对群文文章大概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开展小学群文阅读课堂预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群文阅读兴趣的引导,对群文文章背景知识和具体内容加以应用,以这样的方式就能激发小学生对群文文章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在开展群文文章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从网络中查找与群文文章相关的资料,然后再以视频短片或动画播放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群文文章作者的大致经历及其作品的完成时代进行大致描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群语文知识的兴趣点,对群文课文中相应的趣味性内容加以寻找,并将寻找到的内容编辑到微课中,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群文到阅读兴趣。

(二)应用微课帮助学生认识语文群文中的生词、整理文章结构

小学生在了解了群文文章的大概意思之后,需要对其具体内容展开详细阅读。群文文章中的生字和生词又将成为一大阻碍,这便成为小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所需面对的首要问题。而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设置与之相对应的生字和生词学习任务,要求小学生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找出其中的生字和生词,将所找到的内容做好标记,对生字、生词进行集中整理和查找,以此为基础实现对群文文章的详细阅读。另外,教师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对群文文章进行初步思考和大致结构的划分,在分配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小学生文章结构主线和不同文章结构划分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选择。

(三)微课在全文文章课堂学习阶段的应用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小学生在语文群文课堂教学阶段会具有更加重要的课堂作用和地位,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群文文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虑进行提问并为此展开详细探讨等。因此,这就需要小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群文阅读内容具有详细的了解和充分的认知。在学习较为简单的语文群文阅读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将反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群文文章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短小,因此在开展小说群文阅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方式较为适用。而小学生在开展语文群文阅读预习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其内容便能够掌握全文文章的大概意思,同时对群文文章的结构和具体思想展开思考。在语文群文课堂教学阶段,需要与学生学习小组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经过详细的讨论之后实现问题的解答。当遇到经过小组讨论仍不能实现问题的解答时,学生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进行请教,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或价值性更高的阅读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于议论文的学习相对较为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议论文中所运用的多种议论方法,与此同时,对议论文文章结构的划分也是小学生在群文文章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内容。面对小学语文群文中这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对语文群文阅读内容进行整理,根据相应的问题列举实例、陈述事实等教育方式,清晰地划分出语文群文阅读文章中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式,根据这些议论方式的作用对学生在语文群文阅读进行着重强调。在划分语文群文阅读文章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微课教学内容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相结合实施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并非仅仅局限于一篇文章,其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并未因此而结束,这需要对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续和一定的升华,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实现语文群文阅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就是要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此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学群文阅读文章的特点,将文章内容与课外阅读书籍联系在一起,通过图片播放、文字展示、音乐欣赏等诸多形式,对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让学生对与群文阅读文章相关的课外阅读和书籍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强小学生语文群文阅读效果。

(四)微课在语文群文阅读课程复习中的应用

在语文群文阅读课程复习中应用微课,需要联系群文文章内容预先制作与之相对应的微课教学课件,根据语文群文阅读课程重点阶段的微课做出综合整理应用。在语文群文阅读复习阶段,教师需充分重视学生在语文群文阅读学习中的思考参与程度,然后再应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群文阅读学习作业。小学生一定要通过观看微课教学内容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持续思考,这样才能够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语文群文阅读课后作业。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学期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先前所运用的微课资料进行整理,以实现对重要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整合,然后将所整合的内容编辑成能够满足小学阶段学生进行整体复习的微课资料。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语文群文阅读学科属于一项综合性学习,其教学体系的构建相对较为困难,具体的表现能力和表达方式也都会有所差异。微课的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语文群文课堂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提升语文趣味课堂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微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实现其应用实践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薛彦萍.探讨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J].考试周刊,2020(98).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保险学;混合式教学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在政策推动和实践探索中,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打造涉及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圈。保险学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通过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能够对个人或组织的风险状况做出评估并根据纯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可以运用相关保险原理对实际的保险案例作出分析,并且规划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险理财计划。保险学课程受众面广,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保险理念的需要,也是保险学课程教育理念适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需要。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两性一度”为目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三轮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模式。

一、“教改促进、教材辅助和评价推动”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教改促进了全过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2019年到2020年,成功立项的与课程思政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教改项目有4项,有力地推动了保险学实现以价值塑造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教材保证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主编教材从大学生求知规律和需求出发,系统设计,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专业理论结合德育主题的内容,服务青年价值观形成。过程性和结课论文考核保证了课程思政的产出评价,用分散的三次课堂考核代替期末的集中性考试;过程考核用云班课和雨课堂的集成数据代替单独的作业和考核勤考核,并用系数调节过程性考核成绩,用期末可选择的综合面试和补充性面试代替过程性考核和过程性测试可能有的考核偏差问题,用结课论文代替期末考试,并逐年探索可行和全面的论文评价方式。教改促进、教材辅助,配合课程评价的推动,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动力机制。

二、“目标融合、学科关联、教学环节”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保险学课程思政从一体化视域角度进行设计,分别从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对其进行设计,解决了课程思政教学中系统性和嵌入性缺失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形式,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知识载体,教学过程与课堂设计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方法桥梁。三维目标相互衔接、嵌入并统一服务于课程思政教学。具体而言,保险学课程通过导论引入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通过在理论章节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相关历史,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触达;通过在保险市场产品和市场运行环节引入相关案例和政府监管政策,实现在实务技能提升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方向。通过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

学科关联及其价值嵌入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各门课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除了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外,所学的具体知识也需要以一体化的视野来进行引导。任何课程都不是一个孤岛,在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详细陈述保险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体逻辑关联。保险学课程与数理统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虽然大数定理是保险市场运行的数理基础,但是垄断的保险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案例说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于个人、于组织、于国家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保险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通过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保险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示学生未来职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底线思维: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当第二支柱的保险市场不可或缺。

(三)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

深入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的纵向一体化设计以教学目标为设计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型教育资源,以自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导向进行设计,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保险学课程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堂设计、课程考核全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设计,重编保险学讲义并正式出版教材,教材以参考资料、新闻摘录、专家视点等形式,把对专业课程承担的学生价值引导作用的思考融合进了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中明确了保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全面保障作用。在教案中注意相关思政主题的无声融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用课前阅读、课上讨论和课后实践的方式将相关思政主题融入专业课学习。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使过程形成性评价和基础测试相结合,采用课程论文的方式结课,平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保险市场的一些热点主题,进行主动的思考,进而能够在结课论文中呈现这种思考。对风险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和保险市场监管等重点思政主题,结课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认识强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思政设计,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三、“大纲重构、内容重组和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混合式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学习革命,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乐于开展、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

(一)混合式教学促进课程思政实践系统化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如何“适时”“适量”“适度”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实践与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时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倾向,存在较为普遍的供需、传授形式和内涵的脱嵌性现象。为提升课程思政的适应性、联结性和社会性,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及课前、课中和课后相关教学设计的系统衔接。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重构学习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学生在课前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络在线资源完成教学的“信息传递”,而在课中的“吸收内化”,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来完成,包括学生讲、老师提问、小组活动等形式的课堂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特有的学习流程设计,使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开展课前课后的课程思政实践,为系统化课程思政实践模式提供了条件。保险学课程教学通过三种途径践行微主题的课程思政实践,其一是案例教学,课堂使用丰富的案例材料对原理展开讨论;其二是市场实践,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保险市场运行和实践的调查任务;其三是结课论文,引导学生结合保险市场实践,对市场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多维化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与价值的融合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混合式教学对“全程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能够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著民,面对媒介技术所构建的网络拟态环境,不断接受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冲击。因此,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耗散状态的学习背景中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混合式教学为创新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从提升“价值引导能力”的课程大纲重构、增强“互联网赋能”的课程资源重组和促进“内化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三方面入手,解决了课程思政整体构建的融合障碍、来源障碍以及能力障碍。

1.课程大纲重构———提升“价值引导能力”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泛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保险学课程总结针对经管类学科的“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结构。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入手,重视基本文件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作用;针对混合式教学的特定环节,设定具体的思政内容。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对价值塑造目标达成的描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方面入手进行重构,提升专业课程的价值引导能力。

2.课程资源重组———增强“互联网赋能”

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接收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且经常以零散且不完整的方式呈现,通过对课程的线上线下资源、教材教辅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资源在课前预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教材资源要体系完整,观点明确,教辅材料要能追述历史,融合时政。保险学课程云班课中的教学资源超过100个,每年动态更新,分为论文类、网络资源类、教案课件和案例类资源,按照教学进度分别以课前阅读材料、延伸阅读材料和学术类材料按节点进行发放。课堂的小组活动和开放式任务资源近30个,动态更新,按需取用。从2020年开始,使用雨课堂和云班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课程的慕课资源。

3.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内化融合”

教学中最难改变的是老师,混合式教学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转变要从老师的教学模式创新入手。要求老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树立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体的思想。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展”为思路,创新教学模式,使教育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微主题”思想,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细化,从知识传授向思想影响转化,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合理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课后实践促进品德内化。

四、“总分式、滴灌式和模块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课程思政通过挖掘保险学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引入时政热点,培养青年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是守护美好生活的重要金融工具,以道德教育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要讲授的内容呈现出来,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风险和保险相关知识。保险学课程思政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模式。

(一)“总分式”课程思政架构

“总分式”中的“总”是指保险学从导论开始,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图景中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为切入点,总述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的作用;“分”是指在保险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以课前阅读的方式,推送专业教育相关的思政主题材料,并在课堂分享。通过云班课向学生推送了21次课前阅读材料,内容涉及保险政策、保险市场、社会保障等重要主题。

(二)“滴灌式”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标签,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目的,因此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设计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术道结合”,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确定德育主题,导入经典案例情境,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教学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地位。

(三)“模块化”课程思政教学

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在专业知识推进的逻辑中,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设计了风险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市场教育模块和政府政策教育模块,在课堂使用视频教学和专家观点,增加案例讨论,用实例和数据实现保险学专业知识的工具理性和思政教育价值理性的统一。风险教育模块从企业风险管理入手,对各种风险类型和新型风险作了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深化学生的风险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道德教育模块从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入手,对保险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市场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展业入手,结合保险市场的关系和“双核”业务,对市场中投保人和保险人的保险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市场准则的行为规范理念。政府政策教育模块从保险市场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风险监管和社会风险保障系统,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系统和风险监管系统,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

(一)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创新点

1.在动力机制上,创新了教材建设中的思政主题和考核机制中的阈值评价

教材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容,在课前课后的推送材料中系统谋划,并在平时成绩考核中设置阈值系数进行调节。

2.在思路设计上,提出了一体化视域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融合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学科关联横向一体化视角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纵向一体化实践视角的设计,使课程思政能够有落点、有保障、有产出,切实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并能持续改进的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

3.在实践路径上,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微主题”和“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实践重点,着眼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传授融合障碍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路径。

4.在实践模式上,创新了导论思政和模块化思政的专业课程思政模式

在导论中重点说明保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中设计不同模块对其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二)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意义

1.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滴灌式”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保险学课程结课后学生完成思政主题的调查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70%~90%的同学对相关社会主题达成了一致的价值认同。保险学课程以论文形式结课,从学生结课论文的研究主题来看,显示了其对社会相关热点的关注。从论文主题中截取的一部分关键词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也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公益保险、保险扶贫、老龄化等。学生的结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发表在核心期刊。

2.在经管类其他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价值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用爱来创造,用保险来守护》在校教务公众号平台作为课程思政案例被推送,并被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合集”中经济学科的保险学收录,可能被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借鉴。相关的课程思政思路在团队成员的其他课程,如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中有进一步应用。六、结束语保险学课程从2018年开始以保险守护美好生活为主题,安排2学时的思政导论课,与同学分享保险市场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弱有所扶”的美好生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这一轮实践出发,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对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及教学育人的意义,也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节课,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2019年的课程开始,结合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教改项目,保险学课堂形成了“总分式架构、滴灌式设计、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课程思政可以使课堂更紧密地贴合时政,也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堂环节中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思想中强调的,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把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和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课程思政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很好载体。课程思政不是一节课,也不是一个知识点,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体系,它可以重构教学关系。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33):60-64.

[2]李丽红.基于网络拟态环境再造的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基于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3):148-152.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研究,2019,2(17):114-119.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前景;辩证分析

当前,微课教学逐渐在教育活动中兴起。微课是微时代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因其平民化、短小精悍、网络流媒体,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等优势,能够满足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建设者的需求,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随着微课热的逐渐升温,不少初中地理课教师开始关注和应用微视频手段进行初中地理翻转课堂的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当前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应用现状

刘赣红、何秋兰在《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选取2012年9月~2013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中的418份获奖微课作品样本为研究对象,,我们对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得到以下结论:在学段方面,微课较适用于初中学段的教学,而小学、高中学段次之;在学科方面,微课较适用于数学课程的教学,而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物理、生物等课程次之。[1]我们看到,相比之下,虽然该文分析指出,微课较为适合于初中阶段教学,但微课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涵盖程度不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王玉龙、陈奕如对中国微课网中小学微课资源平台进行统计归纳分析也指出:“从该平台微课学科分布来看,数学、语文、英语三科总计为49.4%。可见,传统的主科依然占据了主要比例。”[2]地理学科的微课当前应用状况和资源储备明显不及传统主学科,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学科涉及人文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微课设计时间较短,往往针对一个问题片段和知识点,难以顾及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微课应用偏向传统主学科,以讲解知识点为主,反映了应试教育导向的主要影响。

(二)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当下微课热现象,学术界以“微课”、“翻转课堂”等为主题的论文日渐增多,反映了教育界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充分重视。在检索大量的相关期刊论文中,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研究文章相比之下数量较少,这与当前初中地理微课教学应用的状况基本一致。一些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极具针对性的看法,比如赵春芳老师的“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尝试”(《文理导航》2015年第6期)结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的微视频制作教学过程,感受到微课视频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作用;晋江毓英中学吴健康老师的“基于‘先学后教’模式的地理微课开发与应用的思考”(《中学理科园地》2015年第3期)结合国内外研究和本校微课开发应用实际,提出地理微课建设的价值和不足现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指导意义,等等。由上面分析可知,当前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运用总体上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相关网络上建立了一些地理教学视频和平台,其现实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跟踪探究。微课应用于地理教学,涉及到教师、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观念互动,必然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微课应用前景分析

展望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发展未来,我们认为,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微课教学手段的基本特点、微课对地理学科教师的素质要求等方面是认识微课运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重要关切点。

(一)微课教学与初中生心理世界的高度相适性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网络信息化铺天盖地的时代,人们却越来越钟情于微、短、快、简的信息接收方式,从深层次反映了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海量时代,微课教学的独特性,而这种独到处与初中生的心理更为契合。处于儿童和青年时代的初中学生,意志力和自制力相对欠缺,感性思维多于理性分析,心理接收上更容易亲近微课程的短平快教学方式。很多地理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传统讲解和练习题目的方式,往往难以凑效,在微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短暂而精致的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立体方式,其在初中生的心理世界作用效果必然不同。

(二)微课的综合、便捷、立体效果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优越性

相对数学、语文、英语、生物等学科,地理在图片、图表、文字、公式等综合教学方式上更为突出,而微课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发挥足够的用武之地。例如在地球的公转和自传教学中,以前单靠传统教学手段地球仪等有限手段演示难以立体展示这一教学难点,而现代网络的多维、图像、音频设计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难题。另外,微课的便捷性是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如果有一个专业制作的地理微视频或者微幻灯片教学,学生在家、公交车上或者只要手持移动网络设备,就能随时随地的学习,感受大量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生活、趣味性强、启发性强的信息资料,预习的效果显而易见,微课程提前录制的形式,能够实现“先学后教”。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微课程改变了传统导学的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综合处理后的PPT、录屏、视频制作是微课的典型形式,初中地理教师要在微课程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将素材中最有效的地理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突出,提高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要的地理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现有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特色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将文字转化为视频和图片等等,并在其中插入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地理微课程的使用效率。

(三)教师在微课制作中作为传统教学改革的主体

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和目标,当前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地理微课应充分发挥兼顾知识点和情境启发性教学特点,引发传统教学目标的变革。例如笔者曾以《城市的癌症》为题,制作一堂15分钟的微课视频,从本校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选取宁德城区几处污染严重的工厂、河流和城郊垃圾堆为视频切入点,通过几个微视频和画面的组合,以人体癌症比喻城市污染的严重情况,让同学们在视频中感受触目惊心的城市“癌症”,这样的环境保护微课教学显然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是从情境中融入生活环境和社会责任意识,突破单一的应试教学目标。单纯的化整为零的知识点讲授模式,势必限制着微课教学的视野和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在地理微课教学中设法制作融入学生生活,寓教育性、情境性和生动性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地理教学应用的广泛前景。

三、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辩证分析

面对当前微课热的逐渐升温,部分教师对此表达质疑,例如郑小军、张霞在《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一文中指出,微课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一波“微课热潮”。归纳起来,人们对微课的质疑主要有六点:一是认为微课热是“短时炒作”,二是认为微课是“新瓶”装“旧酒”,三是认为微课是导致知识碎片化的“元凶”,四是认为微课没有技术含量,五是认为微课可能将传统的课堂实录完全淘汰出局,六是认为微课类型繁杂,缺少统一的评判标准。[3]这些对微课兴起的质疑观点表达了新时期网络新事物与传统教学之间的矛盾关系。针对当前微课热的兴起在初中地理教学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除了微课应用学科领域的不平衡状况,中国各类学校初中地理资源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很多农村中小学网络建设硬件配备不够,微课教学难以实施,师资力量条件决定着微课制作的质量。

2.微课教学的切割事实也的确造成了地理学科知识的碎片化问题,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微课的分点、短小等特征优劣并存,往往也可能导致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存在的投机取巧心理,造成初中地理学科根本核心理念的丧失。

3.当下流行的微课大赛热,往往多出于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操作,重视竞赛结果,评选的是微课制作质量,却难以检验其教学接受效果,有可能本末倒置,造成一定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的虚浮之风气。

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4]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显然也不在微课教学方式中,以网络信息教学取代教师主体的作用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师的言行、形象、品质、学识等永远第一位深刻影响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教学以“人”的世界为中心的地位难以动摇。微课制作虽精美逼真,仍然是虚拟的世界。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讲授、田野调查、合作探究等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完全为微课所取代,二者之间应该成为互补互动的统一关系。纵观中国教育史,从传统私塾、现代学科教育到网络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微课走进课堂,是教学方式革命中的一个小片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引发下的必然结果。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然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和适应的过程。我们应该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分析微课教学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微课的教学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赣红,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4(8):13

[2]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15(4):57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成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云架构是一种建立在可编程的基础设施上,按需分配资源的网络架构。云架构通过虚拟化的方式整合了云中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将这些服务提供给终端用户。典型的云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类型的服务。基础设施层将经过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以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和管理。平台层位于三层架构的中间,它以软件为核心,利用基础设施层的能力,面向应用层提供通用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或高层次的平台提供开发、运行环境,按照应用的性能、流量和其他运行状态的变化,按需地为底层提供服务资源。应用层是一组应用集合,每一个应用都对应一个业务需求,实现一组特定的逻辑功能。应用层提供多种类型需求服务,既有标准应用,服务应用,也有个性化应用,通过服务接口与用户交互,最后以软件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二、云教育平台设计构想

1.云教育平台建设特点、意义。云教育平台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根据云计算的原理和特点,在平台设计建设过程中可以大大降低学校对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入云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教师培训方式、学生学习等,给广大师生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云教育平台将各种资源虚拟化后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云端提供给用户,随时按需获取,具有实时、可靠、灵活的特点,能方便快捷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云教育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答疑解惑的渠道,也进一步解决了教师、专家在答疑解惑时受到的时间、空间、地域限制问题;不仅充分调动了教师、专家答疑解惑的积极性,同时还给施教者及机构提供了自动分析工具,在改进教学质量及策略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2.云教育平台安全策略。云教育平台应充分考虑系统在运行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组成系统的各个设备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来自网络的非法入侵,确保云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主要采用以下手段。系统通过对用户登录身份进行识别和统一管理,为系统提供可靠、安全的认证保护机制;使用安全的数据加密方法、数字摘要和数字签名技术,保证信息传递的保密、完整,确保传输的数据安全;利用防火墙对接收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实时监控访问数据,及时、定期升级病毒和木马数据库,保障网络安全;重视日常数据备份,利用双台主机互相备份,当主机出现问题,备用机自动接管,保障系统可靠、连续地运行,数据完整。

3.云教育平台模块功能设计。

(1)考试系统。考试系统可以说是模块中最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拥有在线测试、考试、阅卷、评分等功能。题库中试题的类型应该丰富,难度呈正态分布,考试方式应该多样,除了采用传统的文本方式,也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测试。在线测试必须知识点针对性强,方便学生自学。学生在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时候,既可自主选择相关题型、难易程度、知识点进行自测,也可以使用系统或者教师组成的试卷,测试完成后由系统给出参考答案,并自动评分,同时可以针对错误的地方提供相关的知识点,供学生修改订正,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在线考试必须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考试的流程例如试卷分发、成绩批改、成绩公布都由系统自动完成,学生只需输入学号就可进入考试,教师只需要生成试卷并对试卷进行审核即可,大大简化了师生考试过程。系统要赋予教师适当的权限,方便修改分数和备注,以应对一些缺考、缓考、免考特殊情况学生成绩输入。

(2)微课系统。微课是目前兴起的一种以短小视频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最初兴起于美国,创始人是可汗,也被称作可汗课堂模式。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在文章《微课的含义与发展》里给出了“微课程”的简明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是翻转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在课外,知识吸收与掌握在课内,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微课教学可以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微课系统须提供教师制作微课的常用工具软件,例如:会声会影、CamtasiaStudio、FormatFactory等,同时还应具有视频上传和格式转换功能。老师可以灵活利用工具软件,制作并上传相关的微课视频,视频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介绍,供学生自学。微课视频可以按照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来进行分类: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整理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实践课类、操作类等。学生可以在相关的页面浏览教师上传的微课,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观看操作类微课,能加深印象,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系统应该设计练习系统,忠实记录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过程,教学者针对操作记录,可以容易得出学习者薄弱知识点。

(3)资料系统。资料包含图书、报纸、论文、期刊、专利、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库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术水平。报刊、论文等学术资源可以通过和中国知网CNKI或者万方等有名的学术资源平台合作,通过采购相关资源数据库方法解决。视频平台需要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可以自由流畅的拖动在线视频。目前国内主流的视频系统采用超星公司的TCMS系统,该系统处理视频快速、稳定、流畅,同时提供多种交互、辅助功能,方便用户使用。课件资源来源渠道很多,公共课程可以采用借鉴国家精品课程中的相关课件,专业课程主要由教师结合课程情况和本校实验设备自制上传来解决。除了需要有高清晰的多媒体课件,还要注意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知识产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