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研修总结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精选

微课研修总结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早上好!今天,我怀揣着一份激动、一份自信,走上了竞聘的平台,竞聘学校的教学管理岗位。

本人年毕业于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系本科,现正积极报考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学校里熟悉的伙伴都戏称我为“流动大军”,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从教七年来,我曾任教过数学、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政工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等职务。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从事哪份工作,不求闻达于人,只求每天能尽职尽责的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用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同事。

自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养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师德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由于学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普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普陀杯”生物学科评优大赛二等奖,参与了《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分获全国、市级比赛二等奖。

初踏竞聘平台,我对教学管理有着如下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我认为,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学校培养“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乐于奉献”的教育人才、优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因此管理者除了兼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外,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及熟练的现代技术手段,能做到平等负责地落实每一项学校工作,协调各项活动,明确服务意识,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

如果有幸加入学校教学管理的团队,我将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重视学习适应角色

1、立足本位,丰富教管学识

如果我能有幸踏上教学管理的岗位,我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理念,向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向部门领导学习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思考可行可检的工作策略,做好教导主任的助手,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2、着眼群体,促进自我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教科研方法,使教师能善用理论去研究理论,善用理论去拓展实践;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二是熟读善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前者通过对于学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规划,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目标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更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三则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家常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在课堂教学“实战”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学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需要教师个体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二、重视创新发展特色

1、以创新推进成效关注有效教学

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让教师逐步认识到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因此化理念为行为,倡导“做中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主要是明确前段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如调动“教苑报”的潜在优势)——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个人的课堂实践——基于跟踪调研下的小范围互动探讨与改进——公开示范课(或改变评价方式,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个体与团队的互动中提升教师有效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改变教师以主观臆断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网络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忽视,既能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实效性,又可提高教师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与增强教师获得有效专业支持的机会。面对“家校互动”平台的潜在优势,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制作个人教学网页,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增进与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2、以创新引领变革促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无疑是学校教学管理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通过教师群体围绕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实践与探索,将来源于常态工作中的研修深深扎根于课堂教学主战场中。

就我校基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模式而言,虽然“合作伙伴”的研修模式使我们受益匪浅,但可以看到第一轮的合作伙伴并未覆盖到全体教师,因此在第二轮的“合作伙伴”项目申报上,老师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到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申报项目上,以期达到教学研究的最大合力。所以我认为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应该倾向同伴互助,因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对于教学管理而言,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它不拘形式,又能兼顾教师本身的自尊心及自信心,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张扬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引领”则会投射出更夺目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学校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用心做好每一次教研,精心策划、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优质教育“点”的同时尽可能发挥“链”的辐射作用。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早上好!今天,我怀揣着一份激动、一份自信,走上了竞聘的平台,竞聘学校的教育管理岗位。

本人200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系本科,现正积极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学校里熟悉的伙伴都戏称我为“流动大军”,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从教七年来,我曾任教过数学、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政工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等职务。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从事哪份工作,不求闻达于人,只求每天能尽职尽责的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用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同事。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养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师德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由于学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普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普陀杯”生物学科评优大赛二等奖,参与了《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分获全国、市级比赛二等奖。

初踏竞聘平台,我对教育管理有着如下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我认为,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保证,是学校培养“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乐于奉献”的教育人才、优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管理者除了兼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外,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及熟练的现代技术手段,能做到平等负责地落实每一项学校工作,协调各项活动,明确服务意识,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

如果有幸加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团队,我将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重视学习适应角色

1、立足本位,丰富教管学识

如果我能有幸踏上教育管理的岗位,我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理念,向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向部门领导学习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思考可行可检的工作策略,做好教导主任的助手,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2、着眼群体,促进自我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教科研方法,使教师能善用理论去研究理论,善用理论去拓展实践;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二是熟读善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前者通过对于学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规划,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目标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更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教育的把握;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三则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家常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在课堂教育“实战”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育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需要教师个体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二、重视创新发展特色

1、以创新推进成效关注有效教育

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让教师逐步认识到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学会教育”,因此化理念为行为,倡导“做中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主要是明确前段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如调动“教苑报”的潜在优势)——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个人的课堂实践——基于跟踪调研下的小范围互动探讨与改进——公开示范课(或改变评价方式,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个体与团队的互动中提升教师有效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改变教师以主观臆断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网络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忽视,既能丰富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育实效性,又可提高教师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与增强教师获得有效专业支持的机会。面对“家校互动”平台的潜在优势,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制作个人教育网页,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增进与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2、以创新引领变革促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无疑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通过教师群体围绕课堂教育不断改进实践与探索,将来源于常态工作中的研修深深扎根于课堂教育主战场中。

就我校基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模式而言,虽然“合作伙伴”的研修模式使我们受益匪浅,但可以看到第一轮的合作伙伴并未覆盖到全体教师,因此在第二轮的“合作伙伴”项目申报上,老师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到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申报项目上,以期达到教育研究的最大合力。所以我认为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应该倾向同伴互助,因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对于教育管理而言,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它不拘形式,又能兼顾教师本身的自尊心及自信心,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张扬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引领”则会投射出更夺目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学校的教育教育交流活动,用心做好每一次教研,精心策划、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优质教育“点”的同时尽可能发挥“链”的辐射作用。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教师发展;教育技术能力;信息化

一、相关背景介绍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为教育生态带来革命性变化。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层面上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不断推进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历来重视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201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教师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因此成为当前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议题。王守仁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已全方位介入外语教学,这对广大外语教师来说是挑战,但也蕴含教师发展新的机遇。一线外语教师在探索外语教学新模式、提升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和创造无限多的发展机会。”

二、近十年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述评

(一)文献回顾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随教育理念革新以及技术进步而演变和发展。近十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逐渐显现出信息化特征。本文因此以近十年发表于外语类、教育类期刊的相关研究为主要述评对象。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实证类和非实证类。非实证类以理论介绍和思辨研究为主。戴炜栋等阐释了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即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网络元评价能力,并剖析了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3]。蔡龙权等提出应将信息技术能力纳入现代外语教师的能力构成中,并探讨了外语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框架及其构成元素:以文字和数据处理为核心,课件制作、图片编辑、信息存储传递和音频视频编辑等要素围绕这个核心为之服务[4]。范琳等将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ACK)应用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对TPACK的形成、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基于TPACK视域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5]。可以说,TPACK是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主流理论框架。王守仁基于美国教育联合会(NEA)报告书《大学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对“教师发展”的界定提出对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思考,并指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实证类方面,近几年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加。张凤娟等基于对6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对其TPACK特点及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7]124—129。梁洁对广东地区12所高校的24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并探讨提升途径[8]30—34。张松松等对南京地方高校近百名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9]70—74。李继燕通过问卷与访谈研究了河北、山东两省高校508名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原因[10]64—69。王雪梅等基于TPACK框架,对141名大学英语教师的TPACK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混合研究[11]40—51。雷丹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175名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展开调查,并从生态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12]。

(二)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综合以上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意识。研究者普遍发现,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教师们普遍认同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7]125第二,大多数英语教师只具备简单的教育技术能力。比如,进行多媒体教学;使用Word等简单办公软件;制作PPT;浏览网页寻找教学资料;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分享教学资料、布置作业、消息、进行课后答疑等。复杂一些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比如,使用软件对音频、视频进行编辑、剪切及格式转换;设计与开发慕课、微课、SPOC等新型课程模式;使用技术手段对教学进行管理、评价、分析与反思等。总的来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依然停留在多媒体教学和制作课件等初级阶段”[9]74,缺乏相对复杂的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以及深度整合技术和教学的能力。第三,“知”与“行”的矛盾。一方面,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教育技术意识;另一方面,教师技术整合自我效能感较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使用技术教学的信念并不强”[11]49。研究发现,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有很大差别:有的教师不满足现状,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整合手段;有的则满足于基本的技术使用,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追求技术整合的教学创新[7]126。

(三)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1.个人学习

此处“个人学习”是指教师在个人信念驱动下而发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信息化时代,教师可方便地从网络、社交媒体获得各种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内容: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教案、授课视频、教学反思;文献资料、网络课程等等。只要有心,当下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技术的个人学习并非难事。已有研究发现,个人学习是教师获得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甚至是很多缺乏外部支持的一线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张凤娟等指出,“教师TPACK知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动态性和实践性的长期建构过程。在本研究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孤立和缓慢的过程,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摸索和感悟以及个别同事之间的切磋和交流,并没有强大持久的外部支持。”[7]126李继燕的调查亦显示,“通过网络或教程自学信息技术”是教师获得信息技术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10]66。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有意识通过自我学习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或者一些教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却缺乏有效、持续的行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时,才会拥有内驱力去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因此,要实现个人学习,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以及通过学习获得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2.学习共同体

根据李继燕的调查,“向他人请教”是个人学习之后教师获得信息技术能力的第二种重要途径[10]66。王雪梅等的研究亦发现,“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是促进TPACK发展的动态因素。”[11]47这种学习和交流可以是同事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还可以是跨越时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同事之间的交流讨论是教师追求专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自发的行为,也是教师学习的传统方式之一。而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成长起来,他们(尤其是理工科男生)的技术能力往往大大高于英语教师,因此通过师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在近年来的文献中也时有提及。此外,近年来,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网站、微信、QQ教师群蓬勃发展,为教师的技术成长提供了强大支持。活跃的教师群一天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学习讨论、资源分享以及资讯推送。原本主要依靠个人学习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仿佛踽踽独行者在旅途中终于找到了组织:原来他们并不孤单,这一路上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行隔着时空与他们共同学习和成长。可以说,学习共同体是教师获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持续学习的动力之一。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无疑是教师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然而实证研究发现现实中的培训存在种种问题。第一,培训偏少,且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梁洁指出,“大部分被调查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技术的培训仅限于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培训以及出版社提供的课件系统培训,鲜有关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8]33王雪梅等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接受了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很少接受职后培训及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11]48张凤娟等也有类似发现。“大部分受访教师既没有接受过集中的教育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方面的学习。”[7]126第二,培训未能考虑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8],培训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融合度不高,因而效果欠佳。比如,有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却觉得“没有学到东西”[11]48。第三,培训效果不持久。参加过集中培训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培训期间受环境鼓舞而热情高涨,态度积极;回到工作岗位之后,那些在特定环境中被激发的热情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退,于是慢慢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教师教育技术意识及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而现实中的培训却往往是短期和阶段性的。当前大学英语教师接受的在职教育技术培训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学校层面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这种培训面向全校教师,不分专业,通常培训师资为非英语背景,形式以讲座或者短期密集课程为主。第二种是外语学院组织的培训,通常邀请业内专家或者教育企业的技术人员进校讲学,以专题讲座形式为主。由于前者是跨学科培训,脱离外语教学情境,培训内容与外语教学的适切性和融合度不高,培训效果往往不甚理想。而后者尽管比前者更具针对性,但由于教育技术只是外语教学与科研中的一个方向,因而除非外语学院的领导有意为之,否则教育技术类培训很可能只是零星个案。很多大学的外语学院甚至从未为本院教师举办过技术类培训。无论是学校层面的培训还是学院层面的培训,不仅数量少,而且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这也是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在职教育技术培训的原因。如果说前两种培训是自上而下的“纵向”培训,那么第三种培训则是“横向”培训,即各大出版社、各大学外语学院举办的教师研修班、工作坊等。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例,该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成为国内外语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品牌。2019年外研社举办的教育技术类研修专题包括: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高校外语“金慕课”建设及混合式教学理念与实践;高校外语慕课建设:选题、设计与实践;学术动态追踪与文献综述撰写等。除去统一集中培训,外研社旗下教师发展在线品牌U讲堂还推出了数十门教育技术在线课程,使得培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适应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比起前两种培训,“横向”培训数量多,且具系统性和持续性。一些在外语教师群体中具有良好口碑的研修班、工作坊每年都会举办,并且根据教师需求推出基础班和进阶班等分层次培训,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类培训的资讯需要教师主动关注业内动态才能获得,且通常为付费培训,一般只有对教育技术具有较强信念的教师才会参加。就整个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而言,参加过这类培训的教师比例并不高。总的来说,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因素包括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信念、兴趣、自我效能以及在这些因素驱动下的个人学习行为。外部因素指教师所处的环境中有利于教师技术能力发展的要素,比如学习共同体、职后培训等。从个人学习,到学习共同体以及各层面的统一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构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路径。此外,发展英语教师技术能力还需要学校加强外语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构建鼓励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三、前景展望

(一)研究方法

近五六年来,设计严谨、数据扎实的实证研究明显增加,其中有基于问卷的量化研究,也有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还有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混合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基于问卷的大规模量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教师技术能力现状的宏观图景,但是数据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教师的技术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用数字来描述和解释。文科出身的英语教师在教学技术化、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有过怎样的努力与求索、困惑和挣扎?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路径的问题需要更多质性研究来回答。笔者认为,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未来研究可以更多使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扎实、细腻的质性数据探索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挖掘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因素。

(二)研究问题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施策略;线上线下;化学教育;实习见习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化学教育专业学生走向中学化学教师的必经之路,教育见习实习成效决定着未来中学化学教师的培养质量。虽然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对教育见习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面对“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重新审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教育见习实习模式落后[1];二是教育见习实习理念不适应当前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缺乏智慧教学内容且技能转化层次低[2];三是教育见习实习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成绩评定方法单一[3];四是实习时长较短且时间集中;五是教育见习实习指导难以深入到位且“双导师制”名不副实[4-5];六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没有标准要求。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教师培养的基本现状为“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6];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存在“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7]。因此,面临“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继续探索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即基于“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界限,采用自主研修、同伴互助、教师指导相融合的方式开展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具体来说就是:将化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内容统一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8个学期之中,然后按计划分项进行,并且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媒介,依托网络化学教学资源、教师教育资源等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线网络学习相关化学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知识,与线下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见习实习模式,其实施流程如图1。线上是指1~6学期学生利用课余、业余时间采用滚动的方式听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讲座,观看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各级各类比赛竞赛课、说课和评课视频资料;观看教学设计和各种教学技能训练、比赛视频资料;观看优秀主题班会视频及优秀实习生汇报课视频资料;利用学校在线远程同步课堂平台实时观摩中学化学教学及主题班(团队)会;并将自己自行模拟授课训练和教师技能训练录制成微视频,并上传到相关教学平台或QQ群、微信,进行自我反思,小组评价和指导教师点评和指导。线下是指学生在1~6学期内按照计划进行普通话、三笔字、中学化学实验技能、化学版图版画、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仪容仪表、化学微课设计与制作、讲课与评课、教学基本功训、主题班会的自我训练或分小组训练,直至各项技能考核达标;同时1~6学期每学期到基地学校见习1周,见习前要明确见习目的和任务,并进行见结和汇报;第7学期学生赴实习学校进行实习;第8学期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进行教育教学研习。

2线上线下化学教育见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发和整合化学教育实习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实时、丰富和开放的学习资源,如化学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及各级各类比赛竞赛课、说课和评课视频资料、化学实验手持技术操制作手册、教学设计案例、微课、图片、组织学生活动的案例、教学情境材料、教学技能训练支架、体验式化学教学训练支架等。构建阅读与探究、操作与研习、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

(2)搭建化学教育实习见习在线平台,该平台一是要保证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学习;二是在该平台上要建立见习实习交流社区,该社区具有如实时聊天、留言、讨论、邮件发送、论坛等功能,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又能保障指导教师在线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讨论,提供指导和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三是该平台要能够满足各年级化学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与测评的需要,通过“互联网+”使技能训练、见习、实习、研习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四是该平台能与中学共建课例资源,共享校园直播和共建网络教师工作坊,实现双导师共同参与实习见习的指导和过程评价;五是该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化学师范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保证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内外指导教师之间便捷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交流活动;六是该平台能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或指导教师及时掌握见习实习情况,主持学生开展泛在见习实习及个性化实习见习,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技能进步和成长的记录。

(3)组建高水平指导团队,促进化学教育见习实习协同发展:一是组建由实习学校双方领导或年级组长(化学学科组长)、实习中学指导教师和高校指导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进行全程指导。实习学校双方领导或年级组长(化学学科组长)主要负责关于教育见习实习的各项事务,全程监督和管理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的教学、指导及学习活动,协调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关系;中学指导教师一般由实习学校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要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学科教学法背景或有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实习生的生活与工作的各项事务,做好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各项事务的协调工作,确保实习过程参与各方期望和诉求都能得到实现;二是建立见习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和遴选机制,实行指导教师专业职级制,设立见习实习指导首席、中级、初级指导教师,对各级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待遇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如在职称评聘与晋级中与相应的级别挂钩;三是实行实习见习指导教师评价制度,实习见习指导教师的评价既要包括指导实习的工作量(指导实习生的数量)又要包括指导质量,建立见习实习指导质量标准及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的评价程序,确保实习见习指导教师待遇及职称晋升公平公正,有利于促使实习见习工作质量和实习见习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及时开展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实习见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与能力。

(4)设置系统的见习实习内容,将教育见习实习统一设计,融合在全程学习过程中,如一年级每学期进行一期教育见习,培育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同时训练和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普通话和钢笔、毛笔、粉笔、硬笔字;二年级开展化学实验技能、板书设计和化学板图板画培训、化学模型制作等训练、比赛与考核,利用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比赛,通过视频进行观课及评课训练,了解和学习线上化学教学方法,同时聘请优秀校友来校进行中学化学示范课和相关的化学教育讲座;三年级进行教学设计训练与比赛,模拟上课和评课,聘请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开展化学教育基本素养、化学教师职业生涯、班级管理等讲座,开展化学教师资格证笔试培训与相关政策解读、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培训、教学技能达标考核等;四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和总结,开展优秀化学教学设计、实习手册、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调研报告评比,进行教育实习研习,开展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培训与模拟面试。

微课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逐步完善方案,整章建制,加大工作管理力度,使岗位练兵稳步推进

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岗位大练兵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每个学期都要对方案进行修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各种培训制度及学时学分考核细则,将岗位练兵切实渗透到教学中去,落实到业务考核中来。

二、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岗位练兵活动,使活动更具实效性

1、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基本功训练包括三笔字、简笔画、朗读、教具制作、口头说与书面表达等。这些基本功训练主要采取自学自练的形式反复练习,养成习惯。为切实提高教师基本功,使其具有过硬的基本技能,我们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开展了粉笔字、钢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等专项训练活动,在这些基本训练的同时,我们注重加强教师岗位练兵手册中必练模块和选练模块的训练。每学期要写出两篇阅读性学习笔记和两篇反思性随感,要认真研读手册,根据所教学科的内容来进行填写,学校领导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通过两年来的练兵,教师的业务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主阵地,学校始终以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结合观摩课、示范课、引领课、优质课、科研课等有效形式,组织全体教师人人要上一节公开课,由学校教研组从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反思及评课等方面给予公正、公平、客观的评价。而每次的公开教学都要围绕每学期的学习专题开展活动,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突出岗位练兵为教学服务这一宗旨,全面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3、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牢固树立“以课题推动课改”的科研理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练兵主题和科研课题,深入开展各学科多层次教育科研课题实验活动,重点落实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提升科研能力这一理念。对课题组成员加大理论培训力度和管理的力度,要求教师们要把岗位练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让岗位练兵在科研领域突出实效。我们学校的科研课题主要有《小学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法的研究》,《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有英语的口语教学的研究,我校在科研练兵上主要采取了学习科研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究课题研究方法,撰写论文等活动。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

在教师岗位大练兵培训的这段时间里,我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均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每个学期都有十余人参加县里的教研活动,于天宇教师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美术教学活动,经过锻炼日渐成熟起来,曾被派出去代表县里参加哈市的美术教学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张利敏不仅多次参加教研活动,他组织的学校合唱队在教学展示中总能荣获一等奖,还被进修校聘请去给新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受到教师们的好评,张立敏、姜丽娜两位教师参加了全县教师基本功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王沙沙、李辉、徐微老师的英语教学基本功过硬,教学能力很强,所教的班级的英语成绩在几次的全县统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程丽娟、李迎秋、胡英、王文光四人组建的综合实践学习型团队,多次承担市里的教研活动,受到了教研员的赏识。丛艳春老师代表骨干教师为大家上的问题研讨课,得到了师训部领导的认可。

5、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口,让岗位练兵步入快车道

我们学校是县里唯一所有校园网的学校,班班都配有电脑,基于这一点,我校专门组织教师进行了计算机知识和课件的制作的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们人人都会制作课件,人人都能熟练操作电脑,在课堂教学中,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利用校园网络这个平台来参加市里组织的uc教研活动,使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到了外地同行们的教学方法,与名优教师零距离沟通,从而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也因此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题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有的青年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把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的好的教学案例和感悟都写到个人的教学博客中,达到资源共享。让岗位练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相结合,让教师在高效快捷的信息状态下吸纳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更好的为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6、组建学习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