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播学视角下微课探析

传播学视角下微课探析

摘要: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微课属于教育传播活动的媒介,应遵循相关的学习理论和认知规律。运用传播学框架、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研究微课,对微课突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以及实现微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传播学理论;特点;策略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不断涌现,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代表,基于视屏媒介的创新教学形式获得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逐步推广运用。微课制作简便,符合学生碎片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的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微课,有利于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微课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微课设计和制作策略。

1微课的起源和定义

在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抓住教学重点和要点,节省时间,成为时代的潮流,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变革的产物。微课又叫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社区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美国可汗学院利用录屏技术开发了3000多门在线图书馆微型教学视频课程,为世界各地网络学生提供服务。从2010年以来,我国微课的发展很快,推广和普及迅速。目前还没有微课的统一定义。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把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了使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人们对微课定义表述各异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微课的特点和本质属性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微课就是一堂教学课,如张一春教授强调微课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有的人认为微课是对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继承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如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就是在线教学视频。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微课就是一种传播方式,其中传播介质是视频,传播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主题明确,内容精炼,是一个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整教学过程,并以流媒体形式传播视频。微课既不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也不是一堂教学课的视频片段。从微课的内容来审视,微课是教学课;从微课呈现形式来审视,微课是视频媒介;从微课可储存、可反复使用的特点来审视,微课是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是以一定组织关系、方式打造成的一个主题式教学资源单元。

2微课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优势

2.1微课的主题单一、教学容量小,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发挥积极性

一个微课只是传授一个知识点的课程,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说明一种技能,或表述一种方法,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单一,教学容量小。微课主题单一是议程设置教学传播理论的体现。议程是指依据问题或事件重要性加以排列的顺序[5]。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媒介不是“镜子”式地反映传播内容,而是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传播给受众。把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达到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目的。微课是从知识群中筛选出的主题,抓住了事物的主导属性,然后把每个主题制作成独立的微课,并按一定秩序传递给学生。这遵循了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能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保持学习兴趣。微课的教学容量小,一般微课的教学时间都不超过10分钟。根据人的认知心理特征,这是学生持续保持注意力和兴奋度的最佳时间。因此,微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2.2微课视频媒体元素多样化和音像同步合成,学生能获得的知识真实感强、信度

高微课视频画面主要由文字、图表、实物组成,即使是实验类微课,也只讲解操作过程,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这样学生不受教师情绪的影响,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运用同步录音合成技术制作微课,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信度。据传播学者研究,在信息传播中,来源于不同传播者(信源)的同一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并不一样。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传播内容的可信性越强。微课由教师自己制作,声源来自于教师,不必另外配音,教学的真实感强。学生对信源的信任度与对传播内容的信任度两者之间高度正相关。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设计的微课教学内容合理,并以自己最熟悉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教师权威性高,教师信源的可信度高,他们制作的微课对学生吸引力强,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微课技术成熟和流媒体传播;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和学习者自主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摄像技术广泛运用,设计和制作微课的技术都非常成熟,教师都可以设计制作微课。微课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成媒体流。媒体流可以克服单一媒介传播的有限效果缺陷,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由于微课容量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MP4,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方便。

3设计制作微课的策略

3.1主题导入,教学环节完整

新闻媒体往往追求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这遵循了框架传播理论。框架(frame)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框架传播理论认为,框架是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人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是一个认知过程,传播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或技能。因而,微课设计制作者应遵循框架传播原理。一堂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师要开门见山或直截了当地导入微课教学主题或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固化学生的认知定势。微课不是截取传统教学课的一个片段,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含教学导入、课程讲授、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教学总结应紧扣主题,语言简要。

3.2满足学生的需求,多种媒体元素融合

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一些学者认为,人们有选择地接触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接触行为是为了满足需求。无论满足与否,目前的接触行为将影响其选择媒介使用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否喜欢微课的关键在于学习微课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确定微课的主题,选取教学内容,优化媒体组合,这一切都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设计制作微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选取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中学的微课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大学微课的教学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应根据学生的偏好,选择媒体元素,把字幕、音乐、图像、图片、动画、操作录屏等元素有效融合起来,使用丰富多彩的展现方式。

3.3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运用镜头语言艺术教学

过程是一个传播过程。依据传播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教育传播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编码和译码的过程[7]。这要求教师把教学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文字、图、表等),学生通过符号间接地认识教学内容,然后再把符号译码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教师的传播意图。要实现交换,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们对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含义有共同的理解;二是人们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按照符号互动理论,要通过微课有效地传播教学信息,除了师生都具有听、说、看、读的编码和译码能力外,还必须使符号转换保持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因此,微课设计者要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正确运用画面情境,以及屏幕推、拉、切换的镜头语言艺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

4结语

微课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是一种教学资源。从传播学理论来看,微课遵循了认知规律和传播规律,具有传播优势。微课设计和制作者应运用传播学的框架、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突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61-65.

[3]张一春.微课是什么?[EB/OL].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5]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12.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7][美]宣伟伯(威尔伯•施拉姆).[中国香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和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高力婧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