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精选

微课资源建设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美操;微课;资源库;建设;应用

教育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微课程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并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手段。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则离不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智能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如果师生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电子设备进行教与学的话,不仅能够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还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微课程资源建设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体育类资源的建设急需完善和丰富。健美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健身效果,不仅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项目,还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被推广普及。针对高校健美操教学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开发和资源库建设,既可以完善补充体育课程线上学习资源,也可以延伸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同时也为同类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提供参考。

一、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习者特征

健美操在高校具有很大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女生,大多数高校都有开设健美操课程,健美操在高校也几乎成了女生的专属课程。选择健美操课程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健美操学习基础的,以前也没有参加过健美操的学习,虽然有少数同学在中学时期接触过健美操,但是对健美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动作规范性也不高,所以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专业基础基本为零。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活泼、思维灵活敏捷,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表现欲强。这个阶段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

(二)教学方法形式

结合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的相关调查研究以及总结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依然存在,多数高校健美操教师仍然热衷于采用“完整示范-分解教学-模仿练习-指导纠错-巩固练习”这种传统老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简单安全又便于操作[1]。健美操的技术特征包括身体的控制技术、协调技术和节律性的弹动技术,不同的技术需要有不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00后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比较强,喜欢创新和探索,如果教师固守这种老旧单一,没有创新,缺少利用现代教学媒介的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选择情况

目前,我国高校健美操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内容占比相对较少,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2]。理论内容多数偏重于体育基础理论和裁判规则介绍,对于专项技术和技巧理论、健美操锻炼方法和健康保健理论相对缺乏,理论内容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选择全国推广的规定套路,这些套路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动作编排科学合理,连接顺畅,动作简单易学,左右对称便于学习记忆。套路的学习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动作,但是仅仅跟着教师的示范反复模仿地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健美操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套路模仿的阶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四)教学资源配备利用情况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3]。健美操教师是完成健美操教学的重要保证,师资配备情况关乎健美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健美操师资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是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的学校还调用其他专项的体育教师进行健美操教学,大大降低了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健美操教材的选择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选择全国统编教材,有的学校选择本校教师自主编著的教材,还有的学校选择各种各样的网络视频,很少有学校配备健美操教学专用的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由此可见,健美操教学资源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健美操课程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因此,创建包括健美操微课视频教材、育人案例、比赛视频等健美操教学资源库无异于雪中送炭。

(五)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调查发现,期末考核这种结果性评价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健美操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考核的内容为本学期所学套路的掌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结合平时考勤做出最终的评定,这种评价方法教师的主观评判占主导,忽视了过程性评价。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协调性不好,但是上课很努力,可是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评分标准的要求,动作完成的效果就是一般,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在期末考核时加上创编能力考核、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考核来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可以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健美操微课资源库的建设

(一)微课资源库概念梳理

微课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微小的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活动全过程。有学者认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的理解也不同,从“资源构成”角度,微课是学习资源;从教学媒体呈现形式的角度,微课是教学视频;从学习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微课是学习方式;从教师的角度,微课是教学手段;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微课是教学模式[4]。本研究创建的健美操微课资源库是以“健美操教学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案、图片、课件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

(二)创建高校健美操微课资源库的意义

高校健美操实践课程主要以传授健美操技术技能为主,教师仅通过语言描述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健美操动作技术的内涵,特别是一些复杂的、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受限于教师的体力和身体素质,有些技术动作教师只能示范有限的次数,甚至无法完美地展示,学生只能依靠瞬间的观看和记忆以及教师的反复讲解来理解动作要领,严重影响动作的掌握,学习效果并不好。健美操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运动项目,其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不同,学习能力有别,节奏感把控、乐感的感受、动作的转换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借助微课,学生可以做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动讨论解决问题,课后自我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课后可以使用微课视频来弥补自己的短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学习成为了一种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新型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作为基础。健美操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完善补充了体育课程线上学习资源。利用微课资源库进行教学,延伸了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健美操微课资源库的创建

健美操微课资源库是以“健美操教学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案、图片、课件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而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包括微课素材选择、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微课资源应用三个环节。微课资源的具体设计制作流程是:素材选择-脚本设计-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反思修改-网络上传。1.健美操微课素材选择。健美操微课素材的选择是健美操微课资源库开发建设的关键一步,健美操微课素材构成了整个微课资源库的内容,是整个健美操微课资源库核心价值的体现。健美操微课素材的选择要依据健美操教学任务、目标和内容,还要考虑受众群体的需求,分为三大类:理论素材、专项实践素材、课程思政素材。本研究所选择的理论素材主要包括健美操锻炼方法和健康保健理论。专项实践素材主要包括复杂的、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动育人时时有,体育思政随处可见,身体教育和思想教育同步进行。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注重挖掘疫情防控育人元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情怀教育,启迪心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健美操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非常适合在教学中融入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教育,在教学中抓住思政契机,善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因此,在课程思政素材选择时应注重搜集有关中华体育精神,体现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相关图片、报道、视频等资料。2.健美操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1)脚本设计。脚本设计的质量决定了微课短视频的质量,由此可见脚本设计在微课资源库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脚本一直以来在影视领域用得较多,有人认为只有几分钟的微课视频没有必要设计脚本,其实不然,每一个微课视频都有一个主题,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片段都要紧贴主题。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间都较短,所以不能有多余的镜头,因此,在编写脚本的时候一定要理清思绪,紧扣主题[5]。微课视频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围绕教学大纲、教材、教学重点难点展开的,撰写脚本时还要注意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画面紧凑,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理解难点。脚本的内容要比PPT的内容详细,要包括PPT所展示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扩充,脚本在设计时可详细标注特殊要求,说明视频录制的要求,方便后期录制修改。(2)视频录制要求。录制视频时教师要注意仪表仪容,衣着得体,可化淡妆,教师要合理把握语速,表情自然、亲切,语调抑扬顿挫,避免过分表演,每个脚本可多录制几遍,从中挑选最满意的来制作视频。动作示范采用正面,侧面,背面多机位拍摄,在视频制作时可以适当加入文字注释,文字表述要精练,忌直接复制教材内容,可以用一些符合学生思维的词语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微课资源库应用与效果分析

(一)实验方法设计

从2019级的健美操课学生中随机抽取48人以蛇形排列的方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人,两组教学内容一样,实验组利用微课资源库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时间为2020-2021学年度的第一、二学期,共36周,每次课2学时。从健美操动作技术掌握情况、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对教师评教等方面对实验前后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无关变量,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将测试数据信息通过Excel表格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保证实验数据客观、科学、准确。

(二)健美操微课资源库应用

1.微课资源应用平台的选择。在课题研究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学校全面停课,停课不停学一下子把在线教学推到了新高度。各种各样在线平台被筛选出来,有利用教学资源丰富的国家规划建设平台的,有利用直播平台进行直播的,有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分享的。我们选用的平台是学习通与微信相结合,通过学习通分享文档、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利用学习通分组功能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利用微信群进行学习结果分享。2.学习模式比较分析。实践结果表明,两种学习模式各具优势,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直接,学习资源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信息。而基于微课资源库的在线学习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是带着问题进行的主动学习行为,通过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获得知识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调查发现,有91.7%的学生喜欢基于微课资源库的在线学习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更受当代青少年的喜爱。3.学生学习目标评价分析。健美操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掌握健美操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科学进行健美操锻炼的方法;技能目标是准确、流畅地完成健美操基本动作技术和相应的套路;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团结协作和创编能力。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发现,两个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实验组不光增加了平时表现的评分比例,还增加了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法,减少了理论和教师评价的比例,实验组的评价方法相比对照组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有利于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4.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析。学生对教师的评教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上课情况,通过评教也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对教师的8个评价项目包括:(1)教学方式革新。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或网络教学。(3)教学能力水平。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4)学生学习评价。全面评价学生,不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体现学生学习状况的学习等级和简要的描述性评语。(5)教学资源建设。是以教材为基础,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6)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不擅自调课。(7)备课与教学。认真备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明确,注重过程和方法,教学有特色。(8)辅导与交流。积极开展培优补差工作,积极参加学生的活动,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结果可知,实验组的学生对于8个评价项目均做出了优的等级评价,说明学生喜欢教师这种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可以看出教学效果不错。而对照组的同学仅仅是给教师职业道德、备课与教学、辅导与交流3个评价项目做出了优的评价,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资源建设2个评价项目中做出了中的评价,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满足新时代学生学习需求方面还存在差距。

四、结论

1.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推进了健美操课实施微课教学的步伐,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贴合实际。2.健美操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完善补充了体育课程线上学习资源。利用微课资源库进行教学延伸了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同时也为同类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提供经验。3.微课示范更直观,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解决了教师示范一过性的局限。教师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4.研究发现健美操微课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过程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微课视频的设计制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缺乏监督等,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将会大大提高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效果。

五、建议

(一)提高微课设计质量

微课的脚本设计要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与健美操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选题和设计两个核心环节入手,提高微课脚本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完整性。

(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体育教师群体长期从事的是与学生面对面地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地授课,较少接触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挑战性更大,任务更加艰巨。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决定了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的进程和质量。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训,使教师具备操作处理图片、视频和录屏软件等基本的网络知识素养和能力。

(三)提供自主学习保障

利用线上平台建立学习群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难,引导学生正面解决学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麻巧英.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其效果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2):105-106+109.

[2]江楠.淮南市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22(2):119-122.

[3]教学资源[EB/OL].

[4]何秋兰,徐占春.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J].中国教育网络,2014(Z1):74-76.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一、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幕课热”的持续升温,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相于对高校资源库的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却举步维艰,存在诸多问题。

(一)资源库建设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大部分是学校依托校园网自主建设,少部分借助教育机构或公司的力量协同建设,建设力量主要依靠基础教育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一建设主体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以财政拨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学校,受限于本身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即使最后能够搭建起资源库平台,也是使用效率不高,运行渠道不通畅,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资源库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需要人力、物力保障,这些资源仅靠学校自身解决非常困难,在当前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依然需要充当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资金的投入,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的。

(二)资源库技术平台落后,缺乏有效的交互应用

在技术平台方面,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没有专设的资源库平台,主要依托自己的校园网设置课程资源频道或专设FTP资源服务器,放置学校教师的一些课件、教案、习题集等,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能会购买一些大公司的教育资源库平台,但这些平台的易用性、扩展性、交互性等功能也存在诸多问题。这种带有较严重封闭性特点的技术平台给用户带来了交互应用的困难和障碍。资源库平台缺乏交互性,对用户而言会逐渐丧失使用兴趣,后续支持的动力就显得不足;资源平台缺乏可扩展性,用户使用资源就只是简单搬用,无法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性改造,资源利用效率就不高。

(三)资源库优质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

课程资源的数量、质量问题也制约着资源库的良性发展。现有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课程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优质的、动态的课程资源更是匮乏。尽管各学校都在开发和建设各类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大多数是各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教案、习题集等单一性资源,存在着重复建设、内容陈旧、形式不规范等问题,缺乏对各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特别是缺乏对优质资源的引进、共享、消化和改造的创新性利用。课程内容方面,现有资源多集中于教师的“教”方面,对学生的“学”方面缺乏有效的课程资源支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理念,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应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既需要能帮助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也需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的最优效用。

(四)资源库管理过程混乱,缺乏有效的服务保障

由于课程资源库的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较高,一些学校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造成资源库使用过程中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服务保障,资源库成了摆设。首先,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资源库没有规范的管理机构,一般由学校的网络中心和电脑技术人员维护和管理,缺乏整体和规范的运行机制;其次,学校在资源库的技术支持上力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用户体验较差;第三,资源库的内容建设落后,由于资源库管理人员多是技术工作人员,专业学科教师较少参与,内容建设上难以得到及时更新,造成资源库缺乏活力,不能持续发展。

二、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激活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效能

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学校通过课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及资源整合,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问题,本文拟从管理模式、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课程资源库“统筹管理—协同建设—系统开发”的一体化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因素的大规模工程,单靠基础教育学校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统筹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基础教育学校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开辟“三位一体”的资源库建设的新模式,激活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效能。

1.政府部门统筹管理,规范资源库建设。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处于零散及失序状态,缺乏统筹管理,造成资源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极大浪费和重复建设。基于此,建议由省级教育部门统筹,整合现有资源,组成由政府部门、高校等教育机构、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的资源库建设小组,统一规划区域内课程资源库建设,由政府主导并协调课程资源库的管理、建设及开发工作,提高课程资源库的集成度和建设效率,使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走上规范化、产业化、精品化道路。

2.教育机构协同建设,发挥保障和服务功能。

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有强劲的研发能力和技术资源,依托高校等教育机构协同建设课程资源库,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科研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高校等教育机构为基础教育学校定制个性化的资源平台,支持高校等教育机构帮助基础教育学校协同管理、建设与运行资源库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等机构的保障与服务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

3.基础教育学校主导内容开发,打造精品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因而,资源库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应以基础教育学校为主导,其他机构通过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协同基础教育学校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基础教育学校在系统开发课程内容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并了解各学科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在教育部门统筹下整合各校各学科优秀教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由技术机构支持教师根据课程体系有系统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资源库的课程内容将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设“实用、高效、开放”的课程资源库运行平台

课程资源库建设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应用程度上,只有实用易用的优质课程资源,才能提高学校和教师使用资源库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库的效能。因而,课程资源库的平台建设应体现实用、高效和开放的特点,提高资源库的运行和应用效率。

1.拓展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渠道。

倡导共建共享理念,鼓励学校师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和开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提高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如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课件大赛、精品课大赛,以赛提升课程资源的质量,还可以通过项目方式鼓励教师建设学科精品课程、共享视频课,打造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的教学团队,营造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建设氛围,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校际联合开发、资源互换方式来获取课程资源,拓宽课程资源获取的渠道。

2.提高师生利用课程资源库的效率。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资源库的知识讲座、应用培训,让一线教师了解资源库的优势和效果,提高教师对资源库的认识和利用,让教师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去接触、去尝试新的资源运用方式;积极开展课程资源库内容建设及使用的培训,让教师通过对新技术的掌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教育资源库引入课堂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资源库,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教育资源库的效率。

3.增强资源库的交互体验和服务功能。

坚持服务为上的建设理念,针对教师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具有交互性、便利性的平台功能,拓展资源库的特色服务,如实现资源定制、资源配送、使用反馈等特色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可以考虑用户对资源的特殊需求来为一线教师提供量身定做的课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建议,为一线教师推荐有针对性的资源,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建议,调整、修改课程资源等。通过个性化的交互体验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库的质量。同时在资源内容的更新上实现常规化,及时更新资源、调整资源、丰富资源,提高用户使用资源的积极性。

4.实现资源库使用的开放性。

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具有互补性、交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跨校、跨地区的有效流动;在技术标准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人员在制作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国家统一的技术规范,便于教师使用资源时进行二次开发;在内容使用方面,可以采用政府购买资源、用户免费使用内容,或者采取交换利用等方式,提高资源库运行的经济效率和利用价值,实现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互惠、发展、规范”的课程资源库运行机制

课程资源库共建共享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是资源库有效运行的重要依据,也是优质资源实现均衡配置的有效措施。因而,理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基础教学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制定有一定导向性的有效政策及措施,是资源库建设有章可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利益的交换,保障各方权益、实现合作者的互利互惠是资源库有效运行的前提。从运营成本上来说,可以通过推行“会员制”的方式来保证资源库的开发和运行成本,“会员”的主体可以是机构或单位,建立面向机构收取网站运行成本费,会员单位的师生则可以免费浏览和使用资源库内容。通过“会员制”方式来激发合作单位的共建积极性,逐步实现互利互惠的资源库建设合作机制。

2.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

课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需要政策层面的有效引导,这也是教育后发展地区有效平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教育主管部门除了统筹管理外,还应从政策层面研制有效的政策或措施,从法律上保障课程资源库各合作机构的权益,能够调动区域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资源库建设有章可循,从而实现资源库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导向来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设置选修课及通过学分修习课程,可以试点优质高中通过资源库实行学分互认制度,提高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认同度。

3.规范有序的保障机制。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开放教育;英语教学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也加快自己的脚步,创新课程模式更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而微课在各大高校试行后也取得明显的业绩,微课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开放教育不同于全日制的课堂学习,具有远程教学的传统优势,但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尤其是英语课方面。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人才,如何设计开发微课、如何将微课融入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让开放教育体系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之余,仍能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题,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当前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对传统教学进行突破,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微课设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概念界定

2.1微课

2008年秋,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先提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微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微课,又叫微课程或微课堂,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位的微型课程,利用某个特定主体所制作的短而精炼的教学视频作为载体,向学生阐释某专业课中的知识点,并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课程教学应用。微课最突出的两大特征是时间短和在线传播,目前,微课的主要媒体表现形式是视频,所以特别适合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且非常适合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翻转课堂建设。在建设微课资源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将一门完整的课程按照知识体系细化切分呈短小精悍的微课课件,实现知识的碎片化过程。这个碎片化过程正好与开放大学学生的学习时间契合。学习者可充分用碎片时间完成微课学习,通过各个微课的积累学习,一方面能达到体系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2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面向的学员类型95%以上为在职学习,时间有限,大部分的上课时间为晚上,而且上课周期间隔比较长(一般每两周一次课),所以学习以自学为主。首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呈现碎片化,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尽管大部分学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交流,但效果并不理想,基本上都是任务式学习,并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次,成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很强,他们希望能通过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而不仅是获得知识;最后,成人学习者主要是以业务学习为主,基础性较差,面临着生活、工作和学习三者间的矛盾等为题。因此,在开放教育中,微课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必须适应成人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

3微课在开放教育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由于在传统的教育中并没有十分重视英语这门课程,学校不能提供大量的英语教学设备,加上开放教育学生英语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薄弱,对英语缺乏学习兴趣。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已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得到成人高校的重视。

3.1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

对开放教育的学生而言,社会经验和知识储量都比较丰富,学习更多的是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因此,微课普遍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进行开发,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仍以教师为主体讲授知识。一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很难不受其传统思维定式的局限,这导致传统的微课资源网站主要是资源的分布和下载,教师事先准备好课程所需的教学内容,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钻研。而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微课开发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路。通过教师和学生间这种互动的教学关系,学生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做到最大化地掌握专业知识。

3.2教师微课制作水平有待提高

微课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和传播,因此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和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成功微课的重要基础。由于教师通常是微课的设计制作者和提供者,教师不可避免遇到对微课设计、教学能力和基本信息技术技能的考验。制作微课比制作PPT为主的课件,其技术难度成倍增大。因此,如微课的制作质量一般,则微课失去其制作和使用的意义,也难以广泛应用到学生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则需依赖专业的摄像和后期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但这会导致微课制作成本过高,从而使微课资源难以大面积使用。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是当前微课资源得以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虽然视频质量并非决定微课质量的唯一标准,微课质量还取决于选题、构思、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如没有好的技术支持,对激发当今信息时代下、注意力易分散的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一项重大挑战,尤其是对学习基础差、学习时间碎片化、同时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质量高的微课设计是当前微课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3.3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更好地展现课堂内容,图文并茂的视听效果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教学媒体,可提高师生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只停留在其短小精悍的表面,而忽略其内涵是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的应用环境。因此,部分教师在针对微课开发时,只把课堂教学搬家,如拍摄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截取部分片段作为课堂片段;或以教师大头像为主要拍摄内容,讲授的知识仍是灌输式填鸭式。

4微课资源开发的建议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可移动的教育资源,确实能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开放教育体系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优势。微课虽具备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必有未完善处,所以应把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完善因学施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把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以及教学任务等),通过邮箱、论坛、QQ,甚至是微信等传播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则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和互动功能,对教师的主题进行讨论和提出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享所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分享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等。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学习,深入了解教师所的主题,教师则吸收学生参与时挖掘的有意义的观点和资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4.1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微课时代的教学观念需颠覆传统师生关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生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在微课中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开发思维、丰富想象,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多做、多写、多听,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听、说、写、读、译的水平,渗透给学生实用性理念,适应国际化需求,加强对英语语言“五会”的掌握。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而具有跟多的主动权,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探究。在实际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自主活动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的发展,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穿越,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开发一系列教学视频和微课资源来间接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从某个知识点出发,在短时间内不但要讲解清晰、透彻;同时要符合开放教育体系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最终引领学习者归纳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者则可根据学习需求、爱好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方式等,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4.2加强教师微课技术培训或辅助

首先,高度重视教师的微课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的提升,定期开展微课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括微课理念、微课设计与录制的方法技巧、微课录制设备的操作等方面。既然微课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和丰富性等多种面授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微课技术培训可考虑采取“以微课教微课”的方式,将微课培训的课程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对教师进行个性化定制、时间地点灵活安排的信息技术培训。这样不仅可使教师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能力提升,并促使其以学生的身份思考对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通过更加巧妙的教学设计做到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获取更多的知识;其次,多种开发途径并行的发展策略。微课开发的形式和途径很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团队开发、个人自主开发、互动式开发以及课题带动开发等四种形式;最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学资源网站为了迎合年轻的学习者喜爱游戏的心态,出现与游戏形式结合的教学设计,学生可在特定情境中结合知识做任何和闯关,不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成就感,激励自身持续学习。

4.3完善微课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词面上看,微课虽强调微,但应是教学过程简短而资源结构完整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充分了解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挖掘吸引学生的素材结合知识点,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微课资源;其次,在建设微课资源时,教师应针对微课堂的完整性与结构性有所体现,不断完善与教学相配套的微课资源,例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等,通过这些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满足学习者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5结语

微课系统是一套针对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设计的真正服务于学习者的一个平台,对促进教学互动以及拓展开放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系统将成为移动交互教学的中心枢纽,并提供课堂学习最重要的教学支持服务。如今高校专业教学资源网站仍在不断更新完善中,通过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微课网站,可进一步改善配套资源的功能和形式。总之,微课是针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的创新性尝试,也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运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自主参与、积极反馈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将是开放教育需要不断探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曾婧.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取向及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4(2):56-58.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4):5-13.

[4]洪建峰.面向开放教育的移动微课堂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2015(5):175-177.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职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以江苏省最新的微课程评比要求为指引,依托超星学习通建设“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同时为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微课程;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不断整合,各级高职高校也正在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热潮。本课题组在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职学校和课程特点,在“现代色谱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向资源开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发展,以期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1相关概念

SPOC是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网络课程,是慕课(MOOC)进一步发展的高阶替代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可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线上SPOC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使得线上数字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1],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首次分成了“微课”和“微课程”两种类型,明确提出了两种在定义、重点考察指标和报送要求等方面的区别,指出“微课程”是围绕某个主题,以系列微课为主要教学资源,经过精心信息化设计,以在线方式开展的简短课程。[2]“现代色谱技术”是我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阐述现代色谱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色谱技术与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考试、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专转本药学专业考试以及药品检测就业岗位等密切相关,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色谱基本原理知识抽象晦涩难懂、高职生源和理解力差异较大、色谱仪器价高易损不能拆卸实训受限等问题,所以亟须改革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课题组充分研究学习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程”比赛方案,选取了“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的一个章节“气相色谱法”,精心设计制作了“微课程”,获得了江苏联院医药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建设整门课程的微课程,同时开展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

2.1“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依据我校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特点,对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模块,选取教学内容。以江苏省首次新增的高校“微课程”比赛要求为指引,遵循“模块化”“课证融通”“与时俱进”等原则,构建“课程模块+拓展模块+深造模块”进阶式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包含课程模块知识点的系列微课视频及相应仿真虚拟实训操作演示微课及配套习题库资源;拓展模块主要是色谱行业最新进展的链接和知识点的拓展资源;深造模块主要是药学专转本考试色谱历年真题库及重难点解析微视频。

1。2.2“现代色谱技术”SPOC平台建设超星泛雅平台是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集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3]。本课程选用超星平台开展微课程建设和组织SPOC混合式教学线上活动。每个知识点可依托超星平台镶嵌多种资源,如课件PPT、微课视频、知识点测试、拓展阅读,示例如图1(以模块二气相色谱法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为例)。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采用电脑网页端,还可以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学习通”。平台的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问卷、分组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可实时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活动设计基于建立的微课程,遵循进阶式学习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线上复习”等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职业素能。通过互动论坛、课堂主题讨论、问题项目驱动、情境模拟、虚拟仿真实训、辅导答疑、平台大数据反馈等方式,促进自主式、协作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前认知、课中强化、课后拓展的层进式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图2。

3.2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课程考核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考核评价,采集、分析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线上主要利用超星SPOC平台跟踪记录学生学习、作业和展示情况以及药育仿真实训平台的评分系统,线下的理论和实践课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另外辅以奖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线上+线下、过程+终结、理论+实践、奖励性评价为辅助”相融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具体见表2。

4“现代色谱技术”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4.1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技能掌握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届学生曾多次反馈“现代色谱技术”是他们在校期间最具有挑战性、最难学的一门课,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由于课程抽象深奥、实训受限等客观条件,学起来特别吃力,成绩也不理想。对比了教学改革前后最近的2届学生,发现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采用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比16级(采用传统教学)在学习成绩、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有明显提升。17级学生在访谈中也表示微课程中的动画模拟非常便于理解抽象的色谱理论,在线虚拟仿真实训演示解决了老师演示一遍记不住的问题。(2)个性化学习、终身教育方面:微课程形象生动、资源丰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性。课程对接工作岗位,并融入了专转本历年真题和难点解析视频,虽然我校17级药学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该课程,但在实习工作中有需求或有志于专转本的学生,也申请加入了该课程自学,遇到问题在线留言,课程组的老师在线解答。

4.2学生对微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评价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色谱技术”课程实施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调查学生对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线上的微课程以及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为满意。同时也了解到部分有志于专转本继续深造的同学觉得该微课程让他们备考更加有信心。跟踪实习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学习本课程的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却要用到色谱技术,他们觉得该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自学平台。结语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渐成为高校教学新常态。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将会以此为起点,在后续届学生中继续进行探索完善。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微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将是课题组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月琴 马明 王秋云 何文涓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微课程建设研究2

1引言

2019年4月6日,教育部领衔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如何推进“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成为专业及课程建设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过程中,借助混合式学习和移动学习发展趋势,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因此,在“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探索“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路径,并指导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作为“1+X”证书制度实践中的重要工作来开展。这样既能够使“1+X”证书制度指导课程建设,又能够使微课程建设服务于“1+X”证书制度,这对于促进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助力信息化资源建设,推动“三教”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之一,从2019年开始,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而《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步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一门课程。因此,该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尝试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课程建设过程当中,探索课证融通的途径,通过微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开展教学实践。

2《汽车运行材料》课程定位

《汽车运行材料》是我校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汽车专业入门课程之一,也是培养汽车运用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第一阶段课程。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引领,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科学课程的理念,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11个项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行业相关人员从业所需掌握的,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汽车运行材料的使用性能指标、规格型号、正确选择和使用等实用知识,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内容,为学习“汽车维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培训(1+x)(初、中级)等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认识汽车运行材料关系到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关系到能源节约,关系到环境保护。同时,养成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工具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育人。培养学生能认知汽车运行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能、功能和运用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具备汽车运行材料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汽车运行材料的认知、鉴定和选用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和辨别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爱好和能力,打好汽车专业基础。自2013年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兴起以来,教育主管部门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尤其是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下的居家学习,使得在线开放课程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在2019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我校于2019年开始启动领航计划建设,计划从2020年到2022年建设100门左右的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为基础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也在这一期间进行建设,并于2022年初获得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本文在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汽车运行材料》微网络课程建设探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在微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能够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在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按照了三步走的建设思路进行建设实施。第一步,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方法。第二步,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第三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

4“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

4.1课程建设过程的课证融通模式研究首先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已有资料进行收集,对“1+X”课证融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1+x”证书制度下的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设计“遵循职业教育理论,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意)、实证,四个维度综合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与难易度辨识”[3]。考核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按照岗位需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三个对接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难度级别。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明确了职业道德素养和基础专业知识的要求。对标准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框架(见上图1)。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符合《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的课证融通模式,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使得“1+X”证书与《汽车运行材料》课程两者有更强的相关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兼顾“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部分相关知识点和任务点的掌握。

4.2教材建设结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我校汽车专业教师为主体,编写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本教材《汽车运行材料》,已于2019年7月,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套使用。经过三年多的出版使用和教学实践,教材内容能够满足“1+X”证书中有关汽车材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使用反馈。实践证明教材较好的吸收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教材为职业教育汽车类“互联网+”新生态创新示范教材,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院本规划教材。在2021年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新型教材,202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4.3微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的主要过程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整理、教学项目的确定以及微课的制作。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践,提升学习者体验的方式和方法。在线开放课程《汽车运行材料》从2021上半年上线使用以来,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解决了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满足了“1+x”证书培训过程中的汽车运行材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展,和“1+x”证书培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4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融入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国家对思政进课堂的要求,《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同样注重课程思政和“1+X”证书制度的融入。课程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在每一模块开展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环节设计。中车行“1+X证书制度”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对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职业准则、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要求。再结合专业调研,掌握了行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并以此来挖掘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素养、工匠精神等作为思政主线,融入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5“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研究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研究结果的实际运用。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将《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同步应用到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和“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当中去,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自从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创建成功后,我校就开始着手准备将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实施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对接与融合,《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较早进行课证融通研究实践的课程之一。并根据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1+X证书制度汽车专业领域实施方案指南》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逐步调整、整合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做好“1”和“X”的有机衔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四年来,我校共组织了896人次进行了“1+X”培训和考核,通过率达到98%。其中,《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1+X"证书相关模块考核培训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相关知识技能,减轻了“1+X”模块考核过程中的通过难度。同时,《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线下教学,能够以线上教学方式开展,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还助力了学校领航计划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四年的“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的实践证明,“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在我校的实践,能够为我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并为我校汽车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我校实施过程中的“互联网+”模式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应用,能够推动“1+X”制度对我校汽车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为试点,推动了“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促进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作者:刘星 杨香莲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微课程建设研究3

0引言

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程[1],可于一定程度上简化课程知识的教学难度,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更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所以为体现微课程的教学价值,实现高等数学的网络学习,教师还应掌握微课程应用要点,根据高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1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微课程教学优势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新颖性。微课程教学时长较短,且微课程包含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相比课堂讲授法来说更具新颖性。(2)灵活性。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所占内存较小,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至相应的软件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安排自由进行在线学习或离线观看,不受限于课堂教室,提高学习的灵活性。(3)互动性。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不仅可在观看微课程中进行知识学习,还能在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交流。(4)集中性。微课程内容知识较少,学习更具集中性和针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对应的微课程进行学习,达到巩固知识、攻克难点的学习效果。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需教师加强重视,积极改进,有效利用微课程提高教学水平。(1)高等数学知识难度偏高,且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存在差距。但在教学中教师易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既无法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也难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2]。(2)目前教学更多集中于课堂,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多以教材内容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在课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巩固和练习。(3)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在课后也缺少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得高等数学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

2基于网络学习的微课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专业能力。(1)高职院校及教师应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运用微课程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以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3]。(2)很多教师对微课程的了解应用程度不足,还需要学校能够集中展开相应的培训,通过共同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余时间也应多观看学习有关微课程制作及教学的视频资料,充分掌握微课程的特点及应用要点。同时班级学生能力及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且每单元知识难度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微课程教学运用前,还需对学生的情况及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对学生情况来说,教师可先对学生的日常测验成绩等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后通过观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进行掌握。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案,这样所制作的微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才更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资源库,丰富高等数学教学资源。高职学校应建立资源库,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力度,主要需对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进。(1)教师端入口。对高等数学课程所对应的微课制作标准等进行设定,专业课程负责人针对微课程,对其制作模板、制作类型、制作要求等方面做出细化调整,保持微课程制作的规范有效性。(2)学生端入口。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结合高等数学教学要求,能够对学生端相关功能板块进行创新完善,主要包括预习模块、专项知识讲解模块、测试模块、拓展模块等。同时还应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状况进行监督了解,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和学习喜好需求,便于后续改进[4]。(3)竞赛端入口。可定期针对高等数学课程相应的竞赛活动,包括知识类竞赛、微课制作类竞赛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微课程应用效果。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础的高数教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学生的能力等条件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综合课堂教学时长对微课视频的时长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去对数和降幂”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幂”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引入一些典型实例,配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降低知识难度,还更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去对数和降幂的作用”。

或者在学习“定积分”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简化知识复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的变化,真正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定义。另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于网络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借助院校搭建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根据高等数学知识点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网络学习活动。例如在微积分章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登录微课资源平台完成相应的测验任务,以及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推荐合理的微课讲解视频,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另外,对于网络学习来说,教师也可自主制作微课视频或下载网络优秀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微课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学生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提高学习效果,体现微课程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转变学生地位,多引导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5]。首先对于课堂上的微课视频教学,教师应多设置学习问题,增加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对于网络学习,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在微课资源平台上完成知识的自测、预习、专项讲解观看等学习活动。同时,还可利用微信等软件推送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可集体在群里就相关知识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完善微课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的优化。为保证微课程的制作效果,能够进一步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高职院校及教师还应对现有的微课评价工作进行完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专业人员,组织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微课程评课交流活动,对微课程的制作效果等进行评价讨论,通过不断修改调整打造精品微课程。其次教师也应对微课程的实际教学应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积极性等。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微课程制作还需完善之处,以进一步优化,制作更符合班级学生实际需求的高等数学微课程。

3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旅游管理

1微课的基本概念

1.1微课的内涵

微课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媒介开展,以录制的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完整记录教师对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的详细讲解作为授课内容。微课时间短、针对性强,而且内容可以复制,因此在近年来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学生的青睐。

1.2微课的特征

微课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一些相同点,比如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但是微课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很多特有的属性,比如:授课时间短、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并不受时空限制、授课内容多样化、课程资源利用广和课程教学成效高等。

1.3微课应用的意义

1.3.1微课可以改革传统的学习方式

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自主学习课本、主动搜寻相关背景资料等手段来获取信息,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同小异。学生采用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够获取所需信息,但是占用时间长、学习效率低下。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推广和发展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3.2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形式丰富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视、听等多重感官以激发他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

1.3.3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传统教学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性相对较差,很难做到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微课的信息属性使其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具有了资源共享和广泛传播的可行性,同时微课开发成本低、制作成本低、制作方便,而且易于教师和学生的操作,大大方便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2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微课教学的使用发源于小学教育,目前已经逐渐转移阵地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表现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将微课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融合,使得旅游管理教学变得更为生动、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授课的有效性。

3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应用中的局限

3.1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授课方式单一。微课虽然具有表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但是囿于传统教学思维,作为微课主体的教师不能很好完成过渡,这就导致目前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足。

3.2平台建设不完备

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虽然已经初步开展微课教学,但是院校并没有及时建立有效的微课应用平台,教辅资源库尚未完善、教材不配套、辅助性习题库紧缺等。

3.3微课录制质量低

如文章第一部分所言,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但是这并不等同与于微课就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录制和简单剪辑。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微课的本质,直接使用PPT制作软件中的录屏功能,然后配上声音和文字作为微课的内容,甚至有一些教师直接将公开课的录制视频进行剪辑作为微课内容,这些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导致高职旅游管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着录制质量低下的问题。

3.4微课系统性差

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微课内容设计主要包括选择题材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微课通常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教师很难对一些复杂问题进行讲授。而且由于微课时长的限制,教师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授课内容的系统性。除了时长的客观局限性,还有一些人为因素也给微课的应用带来了困难。比如一些高职教师不愿意花费比普通备课更长的时间设计微课;一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技术低,应用能力远远不足。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微课系统性建设。

4提高微课应用效果的举措

4.1选择适当的微课选题

微课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工作者纷纷开展微课教学。然而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应用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把握到微课教学的实质和其优势所在,微课虽然直观、易操作,但是其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课题和知识点的讲授。因此为了使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相关从业者在使用微课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课程特征进行适当的取舍。

4.2提高微课内容的质量

微课不仅是一个短小、简单的视频,而应该是精致、系统的微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时候注意提高微课内容设计的质量,使其包含知识点、拓展性资料、练习题目等,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教学资料包。

4.3加强微课与实际课堂之间的联系

微课虽然有很多传统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毋庸置疑,传统课堂之所以可以保留至今其必然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微课不论如何迅速发展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因此想要提高为了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只能不断加强微课与实际课堂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背道而驰。譬如,教师可以在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使用微课教学,主要用来引入课程内容、讲解重难点问题、演示具体操作和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等。

4.4完善高职微课应用平台建设

截至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物质水平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依旧没有开展微课,即使一些设有微课课程的高职院校其微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让微课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应该促使学校建立完善的微课平台、对微课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一个微课交流平台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

5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时间短、传播快、成本低、效果好等优势,有效弥补了高职旅游管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我们也清楚地了解到其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对其改进,使其从小范围适用走向大量普及。

参考文献:

[1]刘焱.基于“微型课”的应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旅游公共关系》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7(6):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