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1篇

一、改革与优化的主要动因

从现实来看,目前各高校所设置的《地方政府》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优化。这主要源于如下三方面的动因:

首先,源于地方政府领域丰硕理论成果与多样化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

学科生存的重要条件在于充分地接近社会现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方政府改革的多样化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理论诠释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学界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也相继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教材和专著,各类教材与著作可谓卷帙浩繁、各有其长。这种理论成果的逐步丰硕与改革实践多样化并存的局面,必然要求课程体系与内容随之进行全面的改革与优化。

其次,源于《地方政府》课程所依托的专业及知识体系的差异较大。

在学科坐标上,《地方政府》课程的内容横跨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律、经济几大学科,很多社会科学类的课程都或多或少地涉足这一领域,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自然颇有不同。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国内许多高校的政治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均设置了与地方政府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和体系可谓千差万别。难怪有的研究者坦言:“目前很多社会科学的课程都没有各方认可的统一的教学体系。关于地方政府这门课程的教材也不多,还没有公认的框架体系。”

单就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而言,根据网络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所开设的地方政府类课程。在设置这类课程的高校中,有的设置在政治学专业中,有的设置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有的从政治学角度出发,主要讲授地方选举、地方派系、地方政治权力结构;有的则从行政学角度出发,讲授地方公共服务、区域公共管理、城市管理;还有的从经济学角度讲授地方财政、地方政府的合作与竞争。而他们的课程名称也有很大区别,有代表性的包括: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学、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治理、地方政府研究、地方政府与政治等等。

这些差异表明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切入视角的不同,由此所选择的地方政府的授课内容也彼此不同。当然,这种情况并非本课程所独有,很多社会科学类课程都是如此;也不能仅归咎于任课老师及教材编写者,而首先源于地方政府这一研究领域的包罗万象。

再次,源于《地方政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选择的现实问题。

现有《地方政府》的各种教材是不同学科研究者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从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 以教材定位:通过网络能够检索到的教材很多,若依据内容体系、著者、出版社、教材定位、出版时间等变量进行筛选大约有十余本比较有代表性,其中包括徐勇主编的《地方政府学》、李景平主编的《地方政府管理》、沈荣华主编的《中国地方政府学》、吴爱民主编的《地方政府学》等。总体来看,这类教材由于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严密性,体系和结构普遍较为整齐规范,不足之处是带有模式化、脸谱化的特点。2. 以专著形式出版,但某些部分带有教材的特点:例如谢庆奎主编的《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刁田丁撰写的《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概要》等,这类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研究性和方法论,但彼此之间切入点、侧重点、内容和体系都差别很大。

通过广泛翻阅这些不同作者编著的教材可以发现,编著者们或浓缩或补充不断优化着课程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有的教学体系稍显凌乱欠周严,例如对地方政府的概念、分类及相关解释的不同理解;地方政府组织与层级条块结构两个部分存在相交叉;未能涵盖包括方法论和理论视角等重要知识点等。还有的教材内容陈旧枯燥,缺乏生气,整体滞后于改革实践,未能适当展示在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中那些生动的、富有创造气息的行动过程。再有的教材内容欠深入,未能有机地吸收和融合理论发展与前沿内容。

二、改革与优化的主要依据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是各方的基本共识,但是应当怎样改革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改革与优化地方政府的课程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依据什么?如何改革?

(一)依据专业模块进行定性与定位

就课程性质而言,《地方政府》是一门高年级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从属于二级学科中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当立足于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深化知识存量、扩展知识增量,进一步夯实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素养。鉴于这种课程性质,《地方政府》课程改革的基本定位是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选择性,并在“选”和“修”两方面下工夫。所谓“选”即有所选择,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实或删减;而“修”则可理解为“研修、修习”,即针对高年级同学适当增加研究模块的内容。

(二)依据学时多少进行浓缩与扩张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整体教学周数和课时均已逐步缩短,这使得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因而需要考虑课程内容选择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可能性的尺度。目前《地方政府》课程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普遍设置7―14章内容不等,普遍超出了课时的正常负荷,应尽可能把握具体章节实际的进度和节奏,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优化组合,尽量避免重复,做到严谨和精炼。

(三)依据学界研究进行深入与细化

随着学界对地方政府研究的不断深入,每个领域涉及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细化,理论体系和构架亦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和科学化。近些年来国内关于地方政府的研究文献也大量出现,相关的专题研究成果包括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地方治理、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政府间关系研究等等。作为教师,当然有必要跟踪当代国外地方政府管理的新趋势、新变化,在夯实课程基础的前提下建构反映国内外地方政府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现阶段我国对地方政府领域很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有的领域还没有超越概念、理论的介绍和引进阶段。就本科阶段的教学而言,首要的工作是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将基础性的讲解工作做到家。

三、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思路

有鉴于上述动因与依据,《地方政府》课程内容应当结合知识体系、专业要求、课程特点、学时要求等变量,对课程的内容体系予以合理的取舍、调整和补充。总体来看,现阶段若干有代表性教材的内容总体可大致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模块、核心模块、研究模块和实践模块(参见下表)。

关系模块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研究模块 地方政府的民主法制建设、地方政府与民众、地方选举、竞争与协调、改革与发展、地方治理

实践模块 各类政府的实际运行与管理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县乡等)

根据这一划分,《地方政府》课程内容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分明,组成便于灵活机动安排的四大模块;另一方面尽可能做到课程内容紧凑,以基础和核心模块两个部分为基础,适当强化研究和实践模块,各部分内容前后搭接自然。

1. 适当减少基础模块

如前所述,在知识体系上,政治学、行政学模块的专业课程或多或多都会涉及一些地方政府方面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下,对有可能与其他课程交叉的部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原则、特征、基本的体制与职能等内容)适当删减课时,原有占用课时较多的内容可适时进行缩减。

2. 大力充实核心模块

基础与核心模块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教材所共有,这代表了相关领域研究者们的共识。结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和具体情况,应当大力充实核心模块的三个子模块。其中体制模块与职责模块侧重于国内外的比较,关系模块侧重于国内的描述与分析。同时针对高年级的学生特点,适度强化核心模块的基础理论梳理,力争涵盖更多的研究主题。

3. 适度强化研究模块

强化研究模块的前提是对研究现状进行合理地切块与梳理,大致包括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所谓横向,既涉及研究领域和主题进一步总结和细分,又涉及研究视角的概括和归纳。所谓纵向,则涉及研究阶段和重点的选择。近年来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诸领域,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地方政府领域的课题发生了深厚的兴趣,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示的理论阐释。这些分析框架包括地方主义分析模式、地方法团主义分析模式、政府制度创新角色分析模式、政府间竞争分析模式、政治激励分析模式、政府间委托―分析模式等。要将这些庞杂的理论和分析工具讲授清楚,基础性的工作不可逾越。认真梳理以“地方”为中心的理论演进和研究主题,是返本开新的重要一步。

有鉴于此,在研究模块的章节中,应当注重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地方政府职能、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视角,力求讲实讲清。根据学界研究的成熟度、能否讲授清楚等变量,逐步增加专章的研究主题。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2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requirement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ak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the selecting principle of vocational mathematics course structure and teaching content.

关键词: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Key words: vocational;mathematics course;teach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89-01

1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纪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使各国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数学的科学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专家学者将提高数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联系在一起,并提出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观念。科学计算已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并列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学不仅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已渗透到诸如生物技术、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新的领域。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不断派生出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学的广泛应用和数学地位的日益提高,导致高等教育中数学课程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教好这门课程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要,也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更是工作中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必要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计算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代替了许多人工的推导和运算,而且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求数学教学工作者掌握并教会学生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更好的数据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学生学业上的负担,加强素质教育,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学时相应减少了。这就产生了增加教学内容和减少教学学时的矛盾。其结果是很多数学内容的讲授不透彻,理论和应用方面学生都不很清晰,如果是考查课,学生对该段内容可能没什么印象,当然更谈不上效果的好坏了。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高职学校都在更进一步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是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反映了教育的最终成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载体。

2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应兼顾到下列诸方面。

2.1 转变教学观念,适应高职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模式追求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教学,不再是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要真正搞好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培养的做法,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2 教学内容要淡化理论,注重应用与实践在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在讲解高等数学知识时,应从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例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除了列举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应多介绍一些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在机电类专业授课时可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用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更能体现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服务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方法要注重高等数学的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于高职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我们应借助于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如Mathematica,Math CAD,Maple,Matlab和Lindo等。并将其逐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等。我们认为运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融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这将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减轻他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的负担。更进一步说,对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影响将更大,如参加大型工程的设计,借助软件包,将加快运算的速度和设计的准确性。

2.4 数学教材要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直观图形领会抽象的极限概念,由严密抽象的数学语言归纳出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描绘出极限的形象直观的几何解释,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描绘出极限的各种形式。高职高等数学的教材编写还应该进一步改革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为达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形象直观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直观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2.5 要很好地处理选择教学内容的量与教学学时之间的关系如果补充最新的基础性成果,增加某些新的知识内容,则原有的有些内容就应相应地减少或删除。有些知识可用选修课和数学讲座的形式推出。力争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多接触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也越加细致,就体育教育人才而言,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影响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提出了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构建相关的人才模式体系,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现存的问题

体育课程的多元化目标对今后体育教师提出了更为具体性的要求,假如不具备接受、消化、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多元目标能力,该类教师就会被体育教学拒之门外。因此,需要将体育教育人才的输出进行关卡的把握,将人才的培养进行进一步的内容提升[1]。

与国外的该项内容比较,我国体育教育课程的设置重视学术轻视学科,课程设置存在学科与学术知识比例不合理的情况,学生在体育院校的学习阶段,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了专项训练上。

除了以上的问题以外,实习教育是学生检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内容,学生可以在实习阶段,将不同的体育游戏展现在不同学生的教育内容中,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体会到体育的实际运用。但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师培养阶段,很多实习学生在经过实习之后再进行体育游戏课程的实践,其游戏内容就会出现不可规避的约束现象。并且,现阶段的课程结业都放在实习期期间,学生为了保证毕业的论文能够有质量的完成,很多学生也会放弃进行实习的机会,为了修够学校的学分整天在学校里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2]。

二、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后人才培养的对策

体育课程的内容改革给我国体育学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内容性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3]。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分成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态度与观念三部分,这三部分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落实,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为了充分展现课程改革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华部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体育课程改革之后的内容只是将学习目标、内容框架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对于教学内容并没有明确的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方便体育教师的潜力开发,充分展现体育教师的智慧,并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这种全新的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全面的方向引导,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的多元化能力培养,以方便适应今后的人才需求。

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课程改革的出现就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提出了全新要求的内容落实,加快教学的改革内容,努力服务于基础教育。合理的安排理论客户才能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状况,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进行进一步的划就是现阶段改革的一项必备内容。想要将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教案的撰写比赛、学科的教学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到自身与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方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个良好的铺垫,让学生能够在实习阶段更好的锻炼自己[5]。

最后,还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安排,并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整合,假如把体育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这样既可以整合课程的知识内容,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这些课程的熟悉程度。必修课程书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础技能的根本保证,但随着学校对于选修课程的程度不断加强,必修课程的课程数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挤压。所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将相近的课程进行统一性的课程处理,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仅可以服从课程的整体结构,还能够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的体育院校缺乏系统有效的训练培养,这种内容的缺乏与学校的场地与师资力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学生喜欢就业面比较宽的网球,但由于学校的场地不允许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导致学生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开展。或者学生只是有单一的专业知识,这种单一知识的构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在具有强大实力的主项基础上,学生还应该有副项基础作为支撑,增加学生的这种多元化学习能力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知识,还能够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面对新课程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应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改进将是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面对的一项内容。在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中,其相关问题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入手,在教学中进行内容的改进,以方便这种内容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体育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性保证。

参考文献:

[1]付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贺慧.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3]杨雪.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4篇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本文结合本院《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学环境以改进英语课堂教学,应用于学院热动专业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1 依据

1.1 意义和应用前景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坚持培养实用能力的方向,要打破自我封闭的象牙塔式的学科体系。教师为了扮演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必须对什么是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这样才会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在实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中取得新的突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作为学校培养新的复合型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亟待改革,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新的复合型人才。

1.3 研究基础

我院自2005年起,已在发电、供热等专业进行了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本人承担过2004级发电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

2 实施方案与计划

2.1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结合我院《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学环境以改进英语课堂教学,应用于热动专业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

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要通过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和生活化的言语环境。

具体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必修模块+指定模块+任意选修模块。

2.1.1 必修模块(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新生入校时第一学期进行英语基础学习。立足于学生高中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注重体现与热动专业的相关性,着力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末参加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达到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要求。

2.1.2 指定模块(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针对热动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业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使用英文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用典型职业岗位中主要工作任务的实例,通过听说、读写与翻译多种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岗位所需要的实用英语技能。

2.1.3 任意选修模块是前两个模块的有效的补充,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它是根据学生兴趣需求、语言拓展学习需求开设的选修课。它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一块重要的阵地。我们给学生提供满足兴趣和语言学习需求的多种公共选修选课,满足学生学业规划需求。

拟能解决的关键问题:改进英语课堂教学。

2.2 具体实施计划

(1)明确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2)丰富课程资源和教材体系,编写专业英语教材,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3)重视课外自主学习指导,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行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技能大赛等)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4)发表相关论文两篇。

2.3 拟采取的研究途径与方法、主要保障条件

(1)调研法:去电厂参观,学习热动专业知识,为专业英语教学打好基础。

(2)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获得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3)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情况,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总结论文,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成果

3.1 实施范围、教学受益面

将对英语课程的改革实施起到参考及示范作用,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3.2 预期成果形式及数量

(1)公开发表关于“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论文2篇;

(2)编写校本专业英语教材1套;

(3)“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报告 1份。

3.3 预期的主要创新之处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连续铸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连续铸钢是冶金工程、轧钢专业、机械专业等与钢铁行业相关的专业课,随着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连铸技术和轧制技术的发展,连续铸钢技术和轧制技术相融合构成了现代钢铁企业结构优化发展的方向。连续铸钢作为冶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专业从最初的冶金工程到国际学院的轧钢专业选修课,选用的教材均为贺道中主编2007版《连续铸钢》,该书讲授内容为连铸基本理论,以及连铸技术和轧制技术的发展,导致讲授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处于了解水平,并没有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传统的借助于重复强调概念和板书图片教学的方法容易使得学生感到烦琐、枯燥、乏味,进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在开设该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针对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相关的连续铸钢原理讲透、讲懂,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重要有价值的知识点,深入透彻的认识相关问题。同时教学方法要具有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钢铁行业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连续铸钢在冶金工程、轧钢专业等专业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要强调其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要重点讲授基本理论,根据授课专业、学时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对于不同的专业,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原则,讲授专业基础理论外,将连续铸钢课程的最新技术发展,钢铁企业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深刻领会世界钢铁工艺发展的趋势,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我们主张授课教师应该根据本课程的地位、特点、专业应用,收集和积累教学素材,并善于结合课程知识及现实生活或工厂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以便能够在课程教学的不同章节引入相应的具有一定思考深度的事例。

(二)紧密结合冶金工程、轧钢专业等专业最新技术补充有关内容。王宝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连续铸钢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们将这些研究成果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小方坯连铸机的二冷设计、连铸机结晶器电磁搅拌等等。

(三)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通过课程设计来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培训总体工艺的思考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进行科学实践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加强与计算机的结合应用。现代连续铸钢工艺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设计制造图纸全部采用计算机绘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多媒体和使用flash动画展示可以给学生更直观更清楚的认识,是学生感性理解连续铸钢工艺过程的有力工具。

连续铸钢课程在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课时利用更加有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1、在授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面向进行需求分析,再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初步设计,编制教案。

2、教师在上完每节课后,及时总结上课情况、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学生理解的情况、课件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要求和建议等,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做出更合理安排,同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等,让学生们具有学习主动性。

3、教师在上完课后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注意选择典型的、综合性的习题,要求学生保质保量的独立完成。

4、教研组要定期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与评价,将结果及时反馈到授课教师,以便教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从工厂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思维,有针对性的按照课程的重点、难点,分层次设问,引导,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种目的明确、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传统课程教学手段一直是黑板+粉笔的单调形式,教师只能运用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情景式教学环境,将传统教学中枯燥、抽象,用单一文字和图形讲解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令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然而多媒体教学在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启发思维方面有其不利的方面,并且教师在把握课堂节奏、学生记笔记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课程考试包括成绩考核和试卷分析,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结合平时的小测试。为了全面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教研组制定了试卷分析基本框架,为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依据与帮助。

综上所述,经过我们长期的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符合冶金、成型等专业的培养要求,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有效地改善了该课程抽象、学生厌学的现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