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族文化的精髓范文第1篇

一、民族的声乐艺术——感受和谐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

音乐每册的教材中都有几首短小精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如藏族《小格桑》、维族《娃哈哈》、朝鲜族《儿童集体舞》、彝族《彝家娃娃真幸福》、傣族《金孔雀》、壮族《柚子龙眼颗颗甜》、侗族《侗家儿童多快乐》等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曲。为辅助声乐歌曲的教学,提高学生们学习民族声乐歌曲的积极性,我校音乐教师创编了由五十六个民族名称编成的歌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拍手歌》,学生对创编的拍手歌谣感兴趣,积极地学习练唱。

在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来演唱,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方法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所演唱的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学习《侗家儿童多快乐》一课中,将侗族歌的旋律表现为“和声完美、歌音洪亮、气势磅礴、豁达开朗”,被法国《世界报》以“迷人的侗族复调音乐吸引西方观众”为标题进行报导。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髓的民族精神,鼓舞激励着学生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二、民族器乐艺术——感受和谐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器乐的教学中,首先让他们多聆听几首具有代表性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讲上一段段传奇故事,使他们在赞叹音乐旋律给他们带来震撼的同时,充分体验这些民族音乐的精髓。其次,在感受民族器乐旋律的同时,向学生简单介绍民族器乐的种类,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是中国民族音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后,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器乐艺术,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领会民族精神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

例如,在《来自草原的故事》欣赏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给学生讲述动听的马头琴传说,让学生透过音乐感受人间的善与恶,懂得做人的真谛。通过学习乐曲、了解特有的乐器,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古族的豪迈与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民族音乐欣赏艺术---感受和谐中华民族精神的卓越

首先,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教学,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用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民族心理素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其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使更多的学生都来参加民族文化的创新,共同完成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使传统艺术形式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例如,在《五彩的云南》一课中,为学生播放《情深谊长》这首经典的歌曲,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引导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祖国的大理边陲,广袤的云南大地上。让他们感觉到这只从天边飞来的金丝鸟,美丽、珍贵,充满着生命力,孕育着希望。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善良、热情、纯朴,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和艺术曾震惊了世界,感动着许多人。

民族音乐欣赏不仅给学生带来音乐旋律的享受,而且通过旋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民族力量的强大卓越。

四、民族舞蹈艺术---感受和谐中华民族精神的唯美

音乐教材有民族舞蹈的学习,我们引导学生在认识该民族生活习俗并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从动作、神态入手,让学生在舞蹈中理解塑造的艺术形象,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和民族活动欢乐、热烈的气氛。

民族文化的精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社课堂;民族精神;悠久历史;文化精髓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48-0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她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品社课堂,是小学实施德育、培植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民族精神的奠基最佳阶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学生中重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社课堂的需要 在长期的品社教学实践中,笔者切身体会到品社课堂对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视度是不够的:

1)教学内容零散――品社教材,没有系统性地呈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只能在个别课时中略见一二。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仍存在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学生被动接受大道理。教育方式单一,已跟不上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步伐,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3)课堂教学低效――品社课堂,是实施小学德育、培植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但是纵观省市等展示课、研究课,笔者发现关于“民族精神”的环节或蜻蜓点水,或流于形式。

培植学生民族精神须探寻实施策略。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积淀而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精神。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培植民族精神,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将民族的情、爱国的根植入学生的心田。

一、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

翻开中国悠久历史,处处可见民族精神的光辉:南宋有岳飞、文天祥,明清有史可法、林则徐……一个不注重历史的民族、国家是会灭亡的。

品社课堂,应当成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阵地,通过追溯历史,深入感受;细节呈现,移情体验的方法,解读悠久历史,从而唤醒民族记忆。

(一)追溯历史,深入感受

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民族精神的培植,需要教师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笔者执教《黄河母亲》一课时,在第二环节安排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养育中华儿女的黄河:

1.石雕――黄河母亲,学生交流。

2.设疑――为何称母亲河?

交流小结:良好的自然环境、仰韶文化……

3.文物――猜作用。

活动二、孕育民族精神的黄河:

1.学习《黄河的主人》――民族精神的象征。

2.齐唱《黄河大合唱》――民族不屈的精神。

通过活动,和学生一起追溯黄河历史,使学生感受到祖先的勤劳、智慧,更感受到中华儿女的顽强,中华民族的不屈,课堂上,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对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又如《从四大发明说起》、《圆明园在哭泣》等课,补充了众多人物事迹,“虎门销烟”、“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

品社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去追溯中华民族精神源头,去寻找历史的踪迹。从真实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痛苦、快乐、艰辛、追求……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细节呈现,移情体验

历史是品社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体验往往能给予学生最广阔的成长空间,是民族精神培植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须有重点地安排体验环节,通过体验培育品德。

解读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要凸显其中生动、具体的人的活动,用一种细节化的方式来呈现,与学生对话。有老师执教《鸦片的背后》一课,很好地运用了细节呈现,移情体验的方法:

细节一:鸦片危害。

1.算一算――一箱60千克鸦片=多少人民币;

鸦片毁了一个人、千万家、整个国家!

2.从数字背后看到什么?

细节二:外交官谭锦镛受辱致死。

追问:你们一脸怒气,在愤怒什么?

因为有了数字计算和真实故事材料的细节呈现,学生的交流是投入的,心情是沉重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真正体验到了当时人民经历的国破家亡的痛,国难当头的痛!

品社课堂上,不仅要告诉学生客观的史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史实对学生进行精神的陶冶。所以,品社课中的历史,应该是通过细节呈现,用有血有肉的历史事实,努力将历史事实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来唤醒学生的民族记忆。

二、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文化中,品社课堂教学需要引领学生感悟灿烂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愈深,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就愈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学作品,中国画、书法作品,中国刺绣,传统节日文化……

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文化材料,引领学生阅读作品、走近人物、关注生活,引领学生感悟文化精髓,进而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一)阅读作品,感受文化博大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如《论语》、《大学》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最早的著作,后来又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词人的作品,再后来,又有大批反映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的书籍。

执教《黄河母亲》一课,笔者安排了以下环节:

活动一:这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

1.地图寻黄河;

2.录像赏黄河;

3.诗词赞黄河。

一生诵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师:“同学们,你会想起哪一句?”

师生吟诵诗句。

在活动中,地图、录像,拉近学生与纵横千里的黄河的距离,之后的诗句吟诵是情不自禁、有感而发的。课堂上,互动吟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进一步加深了对黄河生生不息精神的认识。

又如,执教《悲愤的吼声》一课,引入的《七律・长征》,吟诵时学生慷慨激昂,充满了对红军战士的崇敬、热爱!

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作品时渗入学生心田。如今,我们能更多地寻找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精神,这都是我们阅读的范本。

(二)走近人物,体会精神不朽

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能够体现和发扬民族精神的,有杰出的领袖,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更有一大批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中华儿女。

《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我以四个层次推进课堂:

一、贡献卓越的人,值得尊敬

二、表现杰出的人,值得尊敬

三、默默无闻的人,值得尊敬

四、回归课题,深化认识

教师提供典型人物:科学家袁隆平、发报员翟莉、环卫工人牟雪华。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明确了:所有创造美好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油然而生。

又如《从四大发明说起》引用祖冲之、黄道婆等;《诚信真可贵》引入还中奖的张建顺;《园丁赞歌》引入谭千秋、殷雪梅老师……还有更多普通人的事例,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品社课堂中,将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结合起来,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呈现人物事迹,将给学生们以古鉴今,以人鉴己的启示,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精神的不朽。

(三)关注生活,催生民族情怀

生活中能体现民族精神的素材丰富、鲜活。我们要和学生一起,关注生活,关注最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

正值端午节,有老师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在课尾老师出示新闻:

“2005年11月27日,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师:读了新闻,你有什么想法?

生交流。师板书:民族的情怀

师:你觉得你该怎么做?

生交流,师小结

韩国“申遗成功”新闻,引起学生的共鸣: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进一步深思: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成功催生了学生的民族情怀。教师带领学生关注生活,又不仅仅停留在生活,使课堂有了深度。

再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补充当地环境问题;《不平静的世界》,引入当下战乱情况……进一步渗透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教育。

生活中有不少典型事例,就是生动的民族精神教材。关注生活,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思考,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民族精神,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映射在人物身上,渗透在生活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使他们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一步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

柏拉图说过,“人的本质是精神的。人的精神是生命的函数,整合着人的意志、品格、个性及创造才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永续发展的历史文脉。立足课堂教学,培植民族精神,通过“挖掘拓展整合,丰富民族精神内涵;解读悠久历史,唤醒民族精神记忆;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怀”的策略,能更好地落实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更能将民族的情、爱国的根植入学生心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丰子义.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德育,2009,(9).

[2]莫税英.民族精神的发展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

民族文化的精髓范文第3篇

(一)民居建筑

羌族建筑一般有碉楼和庄房。羌族的碉楼一般设置在依山靠水的交通要道、山顶上或村寨的中央和四角。碉楼高达10余丈,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到十三四层,楼体形状为四角、六角或八角,上细下粗,房顶的四周砌有1尺多高的矮墙。庄房上面基本上都有壁饰,其图案简单又朴素。还有圆形图案,中心是用小白石块镶嵌而成,光芒状石片砌成,在房背矮墙上常见石刻犬、羊等家畜图案,用来装饰驱魔所用。

(二)民族信仰

羌族最具代表的自然崇拜为白石崇拜,白石既是天神和祖先神的象征,也是一切神灵的象征。羌族人崇尚白色厌恶黑色,这种民族心理也充分体现在其自然崇拜中。历史上羌族曾以猴、羊、狗和白马等为图腾,近代羌族中仍然流传的传说和习俗,都有着图腾崇拜的痕迹。另外,释比文化是羌族的又一个代表性传统信仰文化。远古时,面对复杂的风雨雷电、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这一切,只有用虔诚的祭祀祈祷的方式才能消除灾难,为了适应这种祭祀的需要就产生了释比。

(三)民族服饰羌族的传统服饰

为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等装束和配饰。羌族女性的衫长到脚踝、领口上镶嵌着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脚上穿着有鼻子的“云云鞋”,鞋尖微微上翘,鞋身绣云彩图案和波纹。羌族服饰的特色一般用羌绣表现出来,羌绣种类较多,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和平绣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挑绣,挑花制品由粗布、棉线制成,大多是黑底白纹,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性很强。

(四)民间艺术羌族的民间乐器

有羌笛、唢呐、脚盆鼓和羊皮鼓、锣,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羌笛,据说这种乐器是秦汉时游牧在西北高原的古羌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故名“羌笛”。羌族舞蹈是羌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节日、祭祀、丰收、迎宾、集会、葬礼等等都要跳舞,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跳舞。

二、羌族各民族文化精髓及其发展

羌族文化精髓部分以其古朴自然之美得以传承和发展。不论是神秘的和图腾崇拜,还是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美丽的民族服饰,刺绣,器具,雕塑等等,这些都是和人类的智慧和劳动与神奇的大自然的结合产生的,他们具有一种别样的气质,文化艺术价值极高。

(一)羌族建筑文化精髓羌族的民间建筑代表羌碉被誉为“世界建筑明珠”和“东方金字塔”。那么羌族的羌寨、羌碉作为羌族文化的一个代表,我们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发扬它,传承它。无论碉楼还是民居建筑都是用石片和木料筑成的,有一种古朴美和无矫饰之美,黑色的建筑与绿色的山川、白石装饰的白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令人向往。那么这样的感觉必然会迎来众多游客的向往和拜访,因此在旅游区的供人居住和体验欣赏的建筑就可以把当地民居建筑的元素提取进来,用石块、木料还有其造型特点颜色取代现代索然无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当然也要结合现代设计元素例如窗户可以加大,布局可以扩展等等。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记住羌族建筑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工艺品、装饰品、印刷品,例如把碉楼的造型加以夸张变形,印在衬衫上,建筑顶部的剖面图四角、八角等形状都可以运用在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上。我们从传统的羌族民居建筑身上可以汲取很多灵感和创造。另外,浅雕十字形房号具有独特精湛的特色,仅仅靠工匠们的一双手就打造出图案完整对称性、大小一致性装饰性很强的艺术效果,它的这种美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西方的华丽和现代的庄重,它是一种古朴真实的自然美,这种具有很大代表性和装饰性的符号可以让我们通过对其形状元素的提取制作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工艺品,独特而又令人喜欢。

(二)羌族信仰文化精髓羌族图腾崇拜最具代表的白石崇拜和羊图腾崇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住羌族传统的民族文化,神秘的图腾崇拜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究其秘密,白石崇拜是羌族人民为了供奉天地、树林、火神,这是为了崇拜大自然,认为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灵掌管着一切,可以保佑他们,这是一个民族所处地理位置、自然影响、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的产物。羊图腾在羌族人心中非常重要,羌族人将羊图腾绣在他们的民族服饰上,以羊为主题的雕刻,壁画,装饰纹样随处可见,这些纹样用来寄托羌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古羌族对羊的崇拜启发我们对神秘的羊图腾进行研究和加以运用可以促进我们对羌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促进文化的传播。这是值得我们去发掘和传扬的古老的文化,中国没落的传统文化是否值得我们去反思,激发我们要通过经济产品带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扬,白石崇拜可以让我们思考运用自然中的东西植物动物赋予在我们的生活物品上,再加上羌族特色,我们可以制作一系列的羊图腾产品激起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老神秘图腾的探索。

(三)羌族服饰文化精髓羌族服饰构图、题材和用色方面变化丰富,其中表现形式就是羌绣,羌绣色彩简单明了,以红、黑、蓝为主,头帕颜色多样,羌族羌绣的图案与内容多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图案一种是几何图案,用以表现日月山川,另一种是以生动的动物植物形象出现,这种表现形式使羌绣内容更为丰富。这些图案和色彩可以有效运用到旅游产品中,让人耳目一新。羌绣是羌文化的又一个精髓,我们可以在包包、衣服、服饰、腰带、发饰等生活用品上进行刺绣,甚至可以通过印染的方法制作产品包装,或者直接进行刺绣包装。羌绣、羌笛等精湛的民族工艺可以融入现代美学元素,可以开发为工艺美术作品,以驰名的羌碉,精美的绣花鞋作模型可以制作微缩仿制纪念品。羌族刺绣中各种图案如吉祥如意、金玉满堂、百鸟朝凤等,不同的图案有其不同的内涵,寓意深刻,这样被赋予了美好意蕴和祝愿的精美刺绣能够更好的运用到旅游产品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羌绣和民族服饰中的某个图案元素进行提取和对细节进行放大,把传统的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进行结合,让传统的羌绣融入到旅游工艺品、服饰、首饰等中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四)羌族民间艺术文化精髓羌族民间艺术多种多样,那么最为精髓的部分要数羌族舞蹈和音乐。羌族舞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纹样图案中,就可以看出羌族人民独特的舞姿是多么的优美动人,羌族舞蹈的舞风自然朴实,动作强劲有力,节奏明快,神秘宗教色彩非常浓重,其中羊皮鼓舞是羌族民族文化中的又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羊皮鼓造型独特,其造型为圆形,单面绷上羊皮,没有绷上羊皮的一面有一根能让释比用来扶手的小横木,其纹饰多样,有羊角纹、火纹等等,侧面纹样比较单纯朴实,运用二方连续的黑白黄三种色彩包裹,鼓侧下端运用黄、红、绿等一些纯色布条用以装饰。那么羊皮鼓本身就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购买和收藏,羊皮鼓的艺术形式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旅游纪念品当中去,比如精小的饰品上画上羊皮鼓的部分图案和颜色,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羌族舞蹈的独特性启发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舞蹈形象的摘取,比如其关键性动作和步伐可以描绘到我们的纪念品上,可以加强对羌族舞蹈的发扬和传承,通过开设羌族传统舞蹈学习体验班来宣传羌族文化,让更多的游客和后代传承它。羌族人民通常会通过羌笛和口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羌族地区,无论白天黑夜,在山村田野,河流大山上都能听见羌族人民的优美笛声,羌族人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羌笛表达的淋漓尽致。那么羌笛和口弦在羌族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发展羌族文化就需要我们要把羌笛和口弦的制作方法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运用到旅游业中去。

结语

民族文化的精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正如长江之水,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又如陈年佳酿,时间愈久,越发体现其弥足之“香”。

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 因战略核心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和根本,深深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文化更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要想使中国跟得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要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 因国民根本而传承

孙中山先生说过:“传统文化丢不得,历史上五胡乱华和满蒙入侵,不是戎狄融合汉人,而是汉人同化戎狄,这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所有中国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它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与道、佛二家共同构成基本框架,涵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瑰宝,也是每位中国人所拥有的精神财富。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一整套的观念和规范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怎么做人、如何做事,作为个体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用其指导人生、塑造自我,通过个体的团结努力,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民族风貌。

3、 因危机萦绕而传承

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的这段话,值得今天我们好好反思。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推进,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盲目推崇造成了是非观的颠倒、社会道德的滑坡,“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事件的相继出现,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也在警示着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传统文化的危机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近年来,一些民族工艺技术的流失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也着实让人倍感揪心。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未晚”,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在积极地行动,力挽狂澜于既倒,让中国传统文化从危机中“突围”出来。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认为,传承的根本原则是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其中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规律的“精华”,要去吸收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充满封建色彩的“糟粕”,要去否定和剔除。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提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人应常怀“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提倡积极入世,奋发进取,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2、传承道家的文化精髓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时至今日仍在警示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达到“天人合一”。千年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今全球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科学发展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超强生命力的奇迹。

3、传承佛家的文化精髓

佛家虽是宗教,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元代人刘谧对于佛教有着独到的论述:使人弃华就实,背伪而归真,由力行而造于安行,由自利而至于利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许多人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佛家重轮回,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遵循规律,掌握规律,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重法治而轻人治,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除了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十年,更是将传统文化置于底谷,反思这几十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的态度和做法确实有些极端,实践也证明,完全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国每一位公民离不开传统文化。现今的中国,陆续出现了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例,这急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加以纠偏,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因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总体来看,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采取措施。

1、从政府角度而言,一定要把传承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突出位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合适的财政保障,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全面调动民间力量,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

2、现今,《百家讲坛》节目的高收视率,“四书五经”等典籍的重返课堂,传统节日、民俗的浓墨宣传,戏曲、中医的活跃走红,不能不归功与媒体的引领和推进。媒体应该乘势而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特征和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敢于掀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将“传统文化之热”进行到底。

3、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理应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队伍,那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应该对在校大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举办文化讲座,阅读经典,朗诵诗歌等活动;建立书法、文学、戏曲等社团,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除了传承,传统文化更需要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前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立足传承精髓,放眼世界,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部分,不拘泥形式,使其为我所用,在借鉴和反思的同时,将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在实践的指导下推动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会芳、时现菊、翟玉肖、王素萍、陈俊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文教资料.2008(17)

[2]罗鸣春、苏丹、孟景. 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传承的四个途径. 西南大学学报.2009.5

[3]李爱香.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信息教研周刊.2011.3

[4]徐代云、盛琳颖.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12

[5]杨家友.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

民族文化的精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学精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

如今,随着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引导,国学由此被重新发掘,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和现代意义,已不仅是单纯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是一种应社会需求而生、被赋予了更多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的民族文化之本。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高职院校对国学的传承与复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压力下,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国学精粹引入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是尤为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将国学精粹教育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国学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国学教育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根植于本土的民族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国学精粹教育,是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缩小了职业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之间的距离,使二者相互渗透并朝综合化方向的发展。

(二)国学精粹中的道德观点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相契合,是建设精神文化家园的需要

国学精粹教育中道德的设计与建设思想非常鲜明,儒家的思想精粹在于明明德,开启自己的本有明德之灯;佛家清除如来藏的客尘垢障,展现如来的本地风光;道家是以至德合于常道,知常曰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不是一系列职业道德规则制度的传达,而是点亮学生的内在道德心灯,做到良心长明。二者理论观点相契合,将儒释道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从道德层面原因的剖析到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的构想,做以精辟解析,培养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职业人。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教育的作用

(一)突出精,有利于夯实学生思想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撞击,站在社会前端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价值观尚未稳定的他们,很容易走上功利主义和极端主义道路。针对高职学生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国学教育,尤其是国学精粹的教育,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高职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以拿来主义的精神选择教育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对创业素质、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培养有帮助的内容,古为今用,用优良的文化传统来熏陶和培养学生的精神信仰,以内心文化道德律令来指导、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仁”,可使高职学生从本我角度出发,在个人利益之外兼重集体利益;儒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诚信”,可使高职学生在市场经济下保持“诚信”,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可激励高职学生在积极进取的同时注重道德的完善[2]。国学精粹中对进取精神和道德精神的双重持守,有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思想基础,既增加社会责任感,又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动态循环,从而完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二)突出活,有利于夯实学生动力基础

圣人曰: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讲话,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学教育不是一个单纯而静态的概念,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3]。高职院校不能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学生头脑里,而是要和学生的需要相结合,紧扣“三个环节”,把握“三个契机”来开展。第一,紧扣活动环节,以争创为契机,以点带面,使学生自觉践行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风貌。高职院校在“文化塑校”的办学理念下,将国学精粹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开设“国学精粹”课程,课程设计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各种国学实践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落实到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当中,学生研读传统国学精粹书籍后,撰写读书体会、心得感悟,可以自主选择必修课、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了对文化的认知感,促进了自我对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的理解,端正了职业态度,提升了自我价值感,自觉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第二,紧扣交流环节,以宣传为契机,对职业道德高尚、就业后有突出的表现的校友,及时宣传、优先宣传、重点宣传,用“看得见的鼓励”带动示范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在校局域网开国学精粹导读专栏、国学经典讲堂,专门聘请优秀校友做报告,将职业精神和国学精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分享平台,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美德在塑造职业精神方面的突出作用,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文化认同。第三,紧扣激励环节,以选人用人为契机,将忠诚爱民、敬业爱岗、公平正义、清正廉洁等传统职业道德内涵和国学精粹相结合,分解到各类先进评选活动及就业招聘中,夯实学生动力基础。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考核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严格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理念。将对职业道德的考核列入个人档案,与奖学金、助学金评比相挂钩,并作为入党、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三)突出实,有利于夯实学生组织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普遍采用以德育教育蓝本为基础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有限,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国学精粹教育的开展,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选取学生熟知的当地资源,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些资源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智慧,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无论价值取向还是行为表现,都有诸多不良现象,面对学生种种表现,旧有的“理想”式说教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解决学生的精神危机,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和荣辱观的形成收效甚微,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甚是艰巨,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文化生活内需。根据政策文件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向传统文化寻求资源,把战略重点放在国学精髓教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精髓教育,是对学生关于重塑和谐人格和荣辱观呼唤的回应。国学精髓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他们有着当今年轻人的优点,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但由于受学历差异认知度的影响,心理比较自卑,逆反心理比较严重,道德知行分离。在国学精髓中,有很多健全人格道德成长的知识,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逐渐形成道德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双重操守,促进人格完善,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完成和谐人格的塑造。第二,国学精髓中传统文化思想契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是非善恶道德评价的价值观,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是一种对是非善恶的道德评价的价值观,为了增强文化底蕴,提高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必须加强国学精髓教育,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增强文化内涵。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精髓教育,有利于学生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各种事物、行为、现象的意义或价值的认识和观点,正确的价值观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尺度,价值观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4]。同样,国学精髓教育中传统文化知识也与一些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思想观念。例如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及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仁者主张从完善自己的人格入手,达到恭、宽、信、敏、惠的特质。团队的和睦相处,需要仁的氛围。礼者敬人,团队的和谐表现在成员之间的尊重与包容,对合作的伙伴的尊重与包容,日常工作中要求彼此之间以礼相待,相互尊重;与合作伙伴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礼待之。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引进国学精髓教育,从职业道德规范所体现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求入手,把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观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重建精神家园与道德信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认识到自身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的差距,认识到自身与从业后职场需求和岗位素养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盛栋,何琪.基于国学教育构建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3):4-7.

[2]施晶晶.浅谈加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J].才智,2009(22):48-49.

[3]邢伟.试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新尝试[J].成功(教育),2011(2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