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资源应用

课程资源应用

课程资源应用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第1篇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提高培养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结合乡土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试就如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生活实际,阐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选材的适时性、德育性、适度性和经济性等应用原则,并遵循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中的主导地位和调动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策略。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活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

乡土课程资源;高中思想政治;应用;策略

一、乡土课程资源概述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在结构上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指除教科书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多媒体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等。乡土资源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受到该地域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等多方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产物。它既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精深的载体,如当地特色建筑,独特自然景观,反应地区历史的图书馆、纪念馆以及当地杰出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时也涵盖了隐性的地方特色精神以及理念,如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风土习俗等。乡土文化与当地的人们息息相关,因此把乡土资源融入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黄浩森对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最具代表性:“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出的某一具体行政地区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其他方面反映了文化心理学和一系列的积极意义和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生态、文化、习俗,人物和风情。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进步等能促进教育课程目的实现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对于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乡土资源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能感受到的文化,学生经常接触因此很容易产生共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因此学生对于学习家乡文化所表现出的较高的积极性正是我们教师把乡土资源带入课堂非常可靠的保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无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建立健康人格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面对内容如此广泛的乡土资源该如何合理利用,利用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都是这的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合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一)适时性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时反映国内外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采用的乡土课程资源也一定要努力反应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这样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际社会出发,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学生自身出发,引导学生注重现实社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及时补充反应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新情况,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章节、某一框题岁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重视身边的事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热点,从而不断发展自身素质。因此,教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分析当前时事热点新闻和地区建设发展的新成果,因地制宜的把这些资源与教材知识融汇在一起,更有效的使学生对政治课堂产生积极性。同样,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效融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提与保障。

(二)德育性原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广泛运用,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也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应注意很多未经确认的、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不宜引入课堂中,所采纳出引动到课堂的乡土课程资源务应递正能量,并且能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精神。因此,引用乡土课程资源,既要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应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放大其德育效果,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

(三)适度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虽然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意味着每一章节、每个问题甚至每个知识点都要运用到乡土课程资源,不是对乡土资源的简单累加或者机械重复。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目标,正确地选择乡土资源,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有德育价值的课程资源,使其能有效的辅助完成教学任务,集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适应高中生的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

(四)特色性原则

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极强,因为中国地域辽阔所以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资源在种类、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展示不同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比如,思想政治课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过程中应尊重民族性差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而且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发资源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或者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非常高的地区学校应加重对美丽自然资源、红色人文资源、历史遗迹等的开发与应用。这些更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和发现的精神,并且收集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特色性原则,一定要满足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的学校对乡土课程课程资源的要求。

三、乡土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发挥教师在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如何更好的应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对于一节有效课堂来说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乡土课程资源观,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建立本地乡土课程资源库,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课。

1.教师应树立开放的乡土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科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料扩充学生知识,补充教材。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必须树立开放的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主动积极的发觉身边的一切可利用资源,能够跳出教材和文本去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源,使其与课堂教学和知识内容有效的结合,认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外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应积极补充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

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理论知识的缺失就限制了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也影响到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作为专业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重视身边的事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时社会现象,探讨社会热点。巧妙利用本地的经济、历史、地理、人文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之间要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抉择者和操纵者,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并强化这种意识。而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就需要各年级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把积累的乡土课程资源整理、归纳,教师们之间相互沟通,建立一个完整的资源库,有利于共同发展和完善校外课程资源。

(二)调动学生参与乡土课程资源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学生的实践水平与探究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就是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的清洁,使学生了解时事新闻,还可以与教师一起搜集与家乡文化有关的材料,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升华情感,熏陶自身。

1.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素质,要求教师克服枯燥无味的单纯讲义式的呆板教学形式,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以加深对政治理论概念的理解。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需要,应合理恰当的运用乡土课程资源,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中,特意强调了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是适当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运用当地的乡土课程资源参观当地的纪念馆、自然景观、红色革命遗址、教育基地等,教师要指引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求得知识,使学生在走访调查中自己感悟与体会,共同开发政治课中的乡土资源,亲身感受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此外,还可以通过课下布置拓展性作业来利用当地乡土课程资源。拓展性作业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做调查研究、归纳整理资料内容、亲手操作手工制作、设计创新。将乡土课程资源布置到作业中,改变了以往作业繁多又枯燥无味只走形式的状况,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应主动体验与过程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乡土课程资源的应用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并施展其特有的魅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应用要因地制宜,要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转化,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布置拓展性课后作业等形式把乡土课程资源有机的融入进课程教学体系中,并注意选用材料的适时性、德育性、适度性和经济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资源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土课程资源服务与地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

作者:朱效雨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2]邹立莉.对区域文化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考[J].昭通学院学报.2014(04):90-95.

[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学探新.2011(07):44-45.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C#;网络资源;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13-02

一、前言

C#是针对.net框架而开发出来的语言,能够完成.net框架的全部功能,在.net框架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net框架具有可移植性、多语言兼容、多操作环境等优越特性,是现今软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进一步深造和职场应用的重要武器。

传统的C#授课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通过完成一个独立的小程序,巩固基础理论。由于受课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通过课程只能初步掌握C#语法基础和简单应用。学生没有涉猎C#完成整体项目的经验。

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要求灵活性强、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从招聘面试考核中可以看出,在学历和教育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需求有一定工作技能、技术型人才。只能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如何在有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实践能力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教育步入教育领域,包括网络图书馆、网络视频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等具体应用。作为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研究网络资源在C#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建立C#学习网站,能够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广泛涉猎C#语言的各应用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C#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网络资源具有反复观看,重复学习的特点,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更加细致地进行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作用。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研究

研究网络资源在C#课程中的应用,是传统网络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是在课堂授课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涉猎C#课程的更广泛应用领域。网络资源的建设依托于互联网,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网络资源框架图如图1所示,包括知识模块和互动模块。知识模块主要负责提供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源,互动模块负责学生自我检测和疑难解答。

1.知识模块。知识模块的建设基于构建主义,包括基础知识、示例应用和项目应用三个部分,以资源为基础,示例为辅助,项目为扩充。基础知识为主干,辅以示例应用进一步讲解基础知识,最终以项目为线索贯穿整个知识体系,达到实践应用的最终目的。基础知识资源是已有课程教材资源的进一步拓展,除了进一步细化扩展教材上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与社会密切联系,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知识的应用与价值引入到网络资源中。网络资源更加细致,每个知识点详尽地展示,对应示例更加丰富,将每个知识点在不同领域的使用分别进行示例演示,拓展知识面。网络资源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软件工程思想的指导下,增加项目应用,毕业设计中常用的典型项目和科研中常用的研究项目用于丰富项目示例库,通过具体实例,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毕业设计中经常使用的管理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房产信息管理系统等)包括权限的设置,信息的录入、查询和增删改等基础应用,是做毕业设计频繁使用的基本功能,通过项目应用模块提前进行训练,对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源的建设采用树形拓扑,以课程做主干,在每个课程节点上进一步扩充详细资源子节点。比如在讲到数据类型的时候,课堂授课由于时间有限只是简单介绍数据类型标识符和可表示的数值范围,在网络资源中介绍使用数据类型的原因,电脑中数据类型存储的方法,.net Framework中数据类型的归属,数据类型的缩写表示,以及对每种数据类型补充详细的描述和每种数据类型在程序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每种数据类型的应用示例,使学生了解每种数据类型的具体使用环境,对数据类型的应用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丰富知识的同时加深记忆。

2.互动模块。互动模块包括习题考试和疑难解答两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解答疑难问题。考试是强化知识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习题考试模块涵盖所有的知识点,系统地以考试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习题,学生可以了解哪些知识点存在问题,借助答案部分的参考解答,对知识点有彻底的认识。为期末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增强学生与同等院校的竞争力。

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不明确的问题使用疑难解答模块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可以在疑难解答留言处进行留言,有老师定期解答问题或者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解答问题。另一种方式是发Email给老师进行咨询,老师在收到信件后进行回复答疑。疑难解答方式既方便了学生解决疑惑,同时教师通过答疑也会了解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没有吃透的,可以更进一步的详尽讲解。或者有些课堂教学中没有的知识点是学生普遍关心的,可以适当加入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师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互动模块的建立在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同时也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状况和关注点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网络资源的建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学生自学为基础,所有知识体系详尽细致,每个知识点都有示例配套讲解,所有项目都有详细设计和具体编码实现,充分满足了学生广泛涉猎C#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教学相呼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互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长鹏,薛永三,柴方艳,等.《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9(12):2832-2833,2835.

[2]朱红英,赖O华,宫晓曼.基于项目驱动的DACUM模型Java课程开发建设研究[J].科技通报,2014,30(11):242-244.

[3]王华东.阶段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4,(10):71-72,75.

[4]师硕,薛桂香,于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93-94.

[5]张煜,李萌,李乐山.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97-99.

[6]钟永彦,陈娟.基于项目驱动的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80-81.

[7]段秀红.浅析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大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24):159.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要素 开发途径 运用方式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1-01

课程资源的开发许多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开发,但主要集中在乡土地理、时事地理等方面,世界、中国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风俗、文化等自然、人文地理的开发与应用做得较少,缺乏机制、系统、普及,越来越等。因此做好该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意义极大。

一、重要性。师生共同开发世界、中国地理要素课程资源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必要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阶段初中地理课本的内容由于受篇幅空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较空洞抽象,教师必须准备大量具体的图文资料、耗时费力;内容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实用性,造成学生厌学。如世界地理下册《亚洲》的地形和河流部分的课文内容是:亚洲的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都坐落在亚洲。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长河,如长江、叶尼塞河、印度河等。如此聊聊几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吗?若能展示地形、河流等地理要素鲜活的图文资料、视频等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地理表象,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将会有根本的改观。

三、可行性。当今,资讯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如互联网、电视、书籍、报纸等。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地理要素资源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只要规划好方案使之机制化、系统化、普及化,鲜活的素材会源源不断的补给课堂并与课程相配套,让地理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乐园。

世界、中国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开发与应用广大师生将获益无穷。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进行地理要素的开发与应用呢?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开发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

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活动方式。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应用地理知识(含地理能力)、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其研究的一般过程如下:

1)确定研究收集的地理要素。研究要素题既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确定的,还可以由教师指导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初中地理?活动?中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世界地理下册第二节东南亚的・活动・题3――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况的了解。

2)组织研究收集小组,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的内容、范围、目标、方法、步骤及研究人员的分工和评价。研究方案的制订为主题研究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一般来说四位同学一个小组,角色分工分别有:正副组长、发言人、书记员;原则是分工合作、互助分享、勇争第一;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同学评价,优质资料将编入校本教材并注明班级和姓名。

3)实施研究。此阶段进入具体的体验与探究收集阶段,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活动。大致研究方式有查阅资料、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

4)形成结论报告。结论报告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结晶。撰写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把调查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课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提炼,最终完成研究报告。

二)地理要素课程资源应用的方式

1)设置“地理新闻五分钟播报”栏目。

2)设置“课间插播”栏目。

3)展示交流。

4)整理成册。

三)地理要素课程资源实施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要素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具有详细、形象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开展实践和探索。地理课上只要展示这些方面的材料,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听讲。每当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材料或小论文被老师编成知识在课堂上运用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和地理学习的无限热情。运用世界、中国地理要素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既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提供了舞台。

2)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的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已有知识,尤其是在地理要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已获得大量的形象的、感性的认识,就会大大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学生除上学外的多数空余时间都被用来学习功课,学生的生活空间实在太小了,对外部世界几乎都不大了解。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的探究与收集让学生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世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更细致、正确地认识了世界,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见解,从而开拓他们的思维、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做好世界、中国的地理要素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充分运用现代资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分享,定能开拓出一片地理教育新天地,地理学习的新乐园。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王民著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第4篇

1.绪论

从教学角度来看,知识点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包括理论、原理、概念、定义、公式等,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主要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1]。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资源依据内容属性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含多个知识点,教师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又可以分为复杂知识点和元知识点。元知识点是不可进行再再分解的最小知识单位;复杂知识点由多个元知识点构成的知识点。在对知识点进行划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粒度,知识点的粒度小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共享和重用。在本文中所指的知识点都是指元知识点。

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主要是为了适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方式,像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者比较零散,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固定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处于无监管、自由的学习状态一次传授大量的知识点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2.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知识点的划分以及所划分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教学对象特征,同一个知识点有可能教授的对象是不同的群体(例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对知识点的提出、划分都有很大的差别。

(2)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同样是知识点划分的重要标杆,教学目标决定了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是进行探究性教学还是协作式学习)。

(3)注意不要将一个元知识点打散,要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元知识点,并经过学习平台提供的媒体表现方式进行表现出来。

总之,在将知识点应用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适度划分,并要保证知识点及将其封装成整个课程时的完整性。

3.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首先就面临在我们面前四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每个知识点怎么划;每个知识点多长时间为最佳;知识点怎么表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来逐个解决这四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划分多大,也就是知识点的粒度问题。知识点的粒度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关键因素,粒度的大小直接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所采用教学形式。但是,至于要将知识点的粒度定为多大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师在对知识的粒度进行划分时很难把握这个度。知识点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章、一节、一个段落、一句话都可以作为知识点的粒度,然后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做组合形成课程。我们对知识点的粒度进行确认时,可以把粒度分为巨粒度,比较笼统,不能看清整体架构和细节,一般是指一个专业门类,其优点是对知识点划分不复杂,并且工作量小,但是这类的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度不大;大粒度,一般是指一门课程,它和巨粒度的优点和缺点比较相似;中粒度,是指课程的章,它根据章大小和包含内容的多少来确定知识点的大小,中粒度的知识点的有的是有很高的利用度,有个和巨粒度和大粒度知识点一样,比较抽象笼统,不能被很好的利用;小粒度,是指课程中的一节,大多情况下,小粒度的知识点是比较具体的,能具体体现整个课程的体系,但是有个节可能会包含其他的知识点,也会有比较笼统的情况;微粒度,是对知识点的最小粒度也就是元知识,它可以是一个章节中的一段、甚至是一句话,或者是具体内容中的其他媒体元素,是最具体的知识体现。

巨粒度、大粒度对于一般的学习者不太适用,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学习者进行进一步学习时提供相应帮助,至于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怎么进行都需要学习者自己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中粒度和小粒度的知识点,能具体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帮助学习者把握课程的全局,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微粒度,是元知识点,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不在整体的体系结构中而单独存在会让学习者选错甚至学错知识点,导致偏离学习目的,例如:整型变量的定义,在C语言中和在VB中是不同。

第二问题,怎么划分。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阐述,我们了解五种不同粒度的知识点有其各个优劣。所以我们在将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每种粒度的优缺点对其进行分割和综合,达到课程资源建设的最优化。以下对划分的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1)确定课程的学科体系,既是在知识点的巨粒度中分离出大粒度的知识点。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的目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抽象概括。

(2)将一门课程中各个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知识点的中粒度,确定每个章的目标和内容。

(3)针对每个章的每一节进行具体考虑,确定每一节的内容及其目标和表现形式。

(4)详细剖析每一节中的元知识点,并将其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频、视频等媒体来体现出来,形成一个原知识点元素。

以上过程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元知识点组成节,多个节组成章,多个章组成课程,多门课程组成学科的知识门类,这样既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划分详实具体,又可以体现整体的知识体系架构。

第三问题,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度,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多长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对于要建设的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不管是在校的学生还是非在校生,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自由;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己安排;学习的地点不固定。以上特点就给我们在对知识点进行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知识点的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经过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提取相关的发现,14岁―18岁之间的学习者比较喜欢知识点的时间比较短的,如果教学对象时集中在这个年龄段的话,可以将知识点的时间压缩在5分钟―10分钟之间。18以上的学习者的能过更好的将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所以如果面向的对象时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应该将一个知识点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30分钟之间,对知识的呈现效果最好。

第四个问题,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才能对学习者接受知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点的表现形式的确定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学习者、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结果。一个知识点具体是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还是用几种媒体的组合来表现,首先要考虑学习者需求、性格特征、年龄特征,14岁以下的应该尽量采取图形、图像、视频,或者是几种的组合等呈现方式,14-18岁,可以采取多种媒体的组合,但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纯文本;还要考虑本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效果,是掌握知识还是学习技能;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抽象的理论介绍还是操作性的等等。

4.总结

本文是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知识点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将知识点应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以后课程资源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课程资源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程 微课设计 短小精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重视个性化的需要,教学资源也更加开放,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共享性的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和主要的特点

1.概念

随着实践的进行,人们对微课程(以下简称“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其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对于微课的概念,影响力比较大的说法有下面两种:一是微课的目标是进行某个知识点的阐释,表现形式便是短小精悍的视频;二是微课的核心便是微视频,此外还包含了和教学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以及微反思等等,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们对微课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内涵都包含了短小精悍和目标单一等等。由此能够发现,微课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支持教学的资源。

2.微课的主要特点

在网络环境中,微课的核心主要是视频,以教学设计、学习指导、评价等一系列的手段为辅助,其能够很好地将老师教学中强调的环节或者知识点反映出来,和其他教学资源结合也比较有效。

(1)主题比较突出,并且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来进行设计,针对性明显。

(2)资源比较多,并且情景真实。微课的组成包含了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等,也包含了练习、专家点评以及测试练习等等。

(3)短小精悍,便于使用。微课本身容量比较小,视频大小不会超过一百兆,时间比较短,一般是五分钟到八分钟,这方便了老师的在线和线下的学习。

(4)半结构化的特点,扩充方便。微课本身的开放性比较强,扩充比较容易。

3.在微课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微”

微课最大的特点便是“微”,也就是短小精悍。一节微课一般仅仅讲一个知识点或者环节。在微课设计的时候,老师还应重视微课的完整性,需要根据微课合理地设计微教案、微课件以及微练习等方面。并且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实际时间,时间不能太长,还应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此外,还应该方便学生下载微课,反复地进行观看。

4.设计微课

设计微课应该体现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以及互动和反馈等方面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必须将任务驱动、问题导向以及反馈互动体现出来。并且,其设计的过程还应该比较有趣,能够做到逐步推进和层次分明,适当地进行一定的总结。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知识的核心。

比如说可汗学院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将学生的风格体现了出来,将动画和卡通等形式应用了进去,这样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对于这个环节中,应该重视将学生放在中心的位置,根据相关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体现了微视频和其相关的内容等。

二、微课教学的应用探究

我国在应用微课的时候,动力还往往是老师自发产生的。对于老师而言,微课能够改革以往的教研和教学模式,也改变了以往的听课和评课的方式。老师在进行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进行课后反思的时候,应用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会更强,并且通过微课教学和各种资源的应用,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成长,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对于学生而言,将微课运用到教学中去,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需要,不但能够强化和巩固自己的知识掌握,还能够进行查缺补漏,其出现和使用本身便是对传统课堂的补充,还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拓展。

在将来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最好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习规律让教学更加智能化,学习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此外,微课平台还应该具备在线讨论方面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在学习结束之后,老师应该提供一些和教学有关的练习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

所以,微课将来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趋势便是不但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能够运用到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中去。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