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健康素养;居民;调查结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市辖区内所有居民,包括流动至各市的人口,均为干预工作覆盖的目标人群。调查对象年龄分布位15-69岁(年满1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城乡常住居民,包括在监测范围内居住或寄宿达6个月以上的亲戚朋友、工作保姆以及其他外来人口。长期在外工作、学习的家庭成员,如果在外时间超过6个月,则不纳入本次入户调查的范围。

1.2 抽样方法 根据江苏省级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和样本推断总体的原则,确定被监测家庭户,利用KISH表方法确定最终的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统一采用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询问的调查,如实准确地记录调查结果。

1.3 统计方法 以江苏省健康素养统计标准为分析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双机录入,校验确保数据无错误后,采用sas9.1.3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按国家健康素养统计分析方法[2],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及标准化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2011户家庭,其中男性998人占49.6%,女性1013名占50.4%;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文化程度分布以中学为主,初中和高中分别占了35.6%和16.3%,小学文化程度为24.6%。平均年龄为46.39(46.94±13.47)岁,最大69周岁,最小15周岁;家庭常住人口数3.18人(3.18±1.387);家庭平均年收入在45651.36元。

2.2 健康素养总体水平 扬州市2012年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7.4。其中基本知识和观念素养水平为33.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为16.3,基本技能22.4。年龄越大,健康素养水平越低,r=-0.174(p

2.3 健康素养水平在人群三间分布情况分析 见表1、表2。

2.4 扬州市2012年度居民不同维度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居民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为25.9,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3.5,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12.5,比以往有所提升,但依然是所有维度中最低的,安全急救素养水平最高为61.1,基本医疗素养水平是13.4。

2.5 扬州市不同维度健康素养水平在三间分布情况 见表3、表4。

2.6 扬州市居民2012年度对66个健康素养知识点测评指标正确认知度总体健康素养总体认知度(知识知晓率)为68.74%。其中男性为70.32%,女性为66.76%,各知识点认知度水平最高的是食品标签上必须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认知度为95.60%,最低的是关于骨质疏松的问题,全部答对的只有2.5%。

3 讨论与建议

通过市、区县、街道乡镇多层次、多维度的干预活动,干预内容紧紧围绕健康素养66条,同时融入了公共卫生及疾病控制中的各项健康素养相关内容,本市利用电视、广播、平面、立体等各种媒体宣传健康素养知识与疾病技能,全市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高。

健康素养定义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定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3],因此具备健康素养能力是个人拥有健康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和根本目标。本次调查监测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市2012年度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基本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健康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分值越高,这项调查结果与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相同,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对低文化水平与低收入人群的关注度,提高薄弱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而慢病防治知识素养水平较低,应大力提高居民其防病知识,开发新型的适合扬州市实际情况的干预方式和传播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世兰,常磊,曹荣祥.2010年扬州市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1,7(1):126(4):1-3.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苏南企业;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出现,尤其对于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除了高校扩招等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以苏南企业为例,通过对苏南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总结,从而提出了苏南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方法

1.1研究背景

苏南企业地处苏、锡、常经济发达地区,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苏南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吴文化这一背景。吴文化传统深厚,精巧纤细,温柔敦厚,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在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苏商善于学习、模仿、做事稳健、规范、为人精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也不断地学习和改变,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开拓、团队精神。同时,也对企业人才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更为关注,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首先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然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推动各项教育培养工作,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效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和专人访谈方式对与我院合作较为紧密的企业进行调查,主要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老总或人力资源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QQ、传真、信函、等方式对27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企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化工、汽车、IT等苏南地区主要的行业。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关于职业素养的评价、培养和招聘时注重点三个问题,发放了150 份问卷,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90%。

2 苏南企业队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满意度的评价及建议

2.1苏南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苏南高职毕业生在敬业精神、道德修养、团队精神、沟通与合作、组织纪律、职业礼仪、认同单位文化、市场意识、执行力十个方面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总体满意度达到了85%以上,六个评价项目评价不是很满意,分别是学习与创新开拓精神75%、责任心62.5%、心理素质55.5%、竞争意识50%、工作主动积极性44.5%、价值意识37.5%、总体不满意度达到了35%以上。说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学习与创新开拓精神、责任心、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工作主动积极性等职业素养急需培养和提高。

2.2苏南企业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职业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苏南企业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团队精神86.43%,工作主动积极性73.2%,学习与创新开拓精神68.4%,企业的忠诚度58.3%,沟通与合作54.6%,责任心50.5%,心理素质47.5%、执行力38%。苏南企业在吴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一部分苏商重规范缺乏创新意识、重稳健缺少冒险精神、重个体缺少团队精神。在体制上以乡镇企业和集体股份制为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苏商也逐步在转变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越来越看重员工的团队精神、学习与创新精神、企业的忠诚度、沟通与合作等职业素养。同时也保留着苏商的优良传统和核心精神,也十分看重工作主动积极性、责任心、心理素质、执行力等职业素养。

2.3苏南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哪些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苏南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哪些方面职业素养的调查中,结果显示排在前几位的是道德修养75.4%、学习与创新开拓68.5%、工作主动积极性59.5%、沟通与合作48.3%、责任心43.3%、心理素质38.7%、企业的忠诚度37.2%、认同单位文化35.7%等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学院应该针对苏南企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以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还应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应继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开拓、沟通与合作、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

3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

大家知道,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的职业素养和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是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我们今天讨论的职业素养是潜在的职业素养,它是个人理想、个性、气质、价值观、自我形象等,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道德修养、团队精神、沟通与合作、组织纪律、职业礼仪、认同单位文化、市场意识、执行力、创新开拓精神、责任心、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工作主动积极性等方面。显性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可以通过短训学习来解决,而隐性的职业素养它就不容易发挥,它需要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条件,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动机目标的赋予,实践的摸索和经验的总结,针对性的培训和系统化指导。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应加强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开拓、沟通与合作、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培养,为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3.1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要彻底转变“轻就业、淡创业、重招生”的观念,所谓“出口”畅,“进口”才能旺,要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开展宣传就业政策,搜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工作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真正需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进而实现高职生“充分就业”功能,同时要认识到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职业素养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一年级,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让他们尽快地熟悉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尽快地实现自我要求的转变,着眼于追求全面的素质发展,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品开拓技能。如:我们学院的新生一开学就去华西村观摩学习,在了解华西村的同时也能明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意义。其次是要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有意识地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二年级,要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年级,要让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这时期的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我们不仅关注择业方法、择业技巧和就业信息的提供,应更多地关注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顺利求职。

因此,学校要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协助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三年之中,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学校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以及毕业生的用工反馈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的评价,尤其是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如江阴学院,本着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服务理念,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了江阴市人力资源沙龙,通过各成员企业轮流主办的形式定期开展人力资源沙龙活动,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合作,不断修订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得我们学院在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培养出适合它们需要的高职毕业生。

3.2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水平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在加强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职业素养。因为我们创业要想成功,创业的个体必须具备创新创造、独立思考、耐挫拼搏、勇于探索、团结合作、自我发展的精神,所以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受教育者个性品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何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呢?

我们认为,其一发挥创业教育课的作用。各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特点,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创业教育课时在其中占20%课时左右,在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的特点,可以开设执行力专题、沟通与交流专题、团队合作专题、职业素养专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创业培训,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经营管理以及工商、税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经济法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管理、经营素质及对自我和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执行能力。

其二发挥创业实践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内现有教育资源,积极依托校内实验室、工作室、学科性公司,挖掘和培育校内外创业基地。如江阴学院为例,招生与就业处、学生处组织创办创业一条街,创业计算机系成立了“大学生虚拟公司”;管理系和中国联通江阴分公司成立了“营销实践中心”;机电系创建了“机械加工中心”;艺术系组建“服装工作室”;外语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服装销售;江阴市环境监测中心入户我院为化学纺织系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基地。学院应利用各种平台,给学生多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与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和主动心、执行力等职业素养,让他们向同学学习,向员工学习,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学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同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3.3导入案例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职业素养的教育中,多采用典型的企业家的案例,案例教学强调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就思想内容来看,注重结合时展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在案例选择上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学生熟悉的、甚至是本地的成功企业家的案例。如:华西村的吴仁宝讲过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华西人们创业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吴书记还是带领大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一个小五金厂做起,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使华西村由农业村变成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村,华西村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华西村的创业历程,,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 有助于强化学生情感和意志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与创新开拓、工作执行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形成。

在案例教学中多采用的基本形式是讨论、争论,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解决问题和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先由老师介绍案例的基本背景和发展情况,如:江阴市工商联会长、江苏利安达集团董事长黄丽泰为发起人之一的“江苏投资联盟”成立,本着“竞争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远东、红豆、月星、雨润、一德、利安达集团这六家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在国内和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被称为新苏商时代的开始。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苏商和浙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每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看法,然后派代表总结发言;也可以通过案例提炼出观点或主题,分成正反双方,互相辩论。总之,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可以使学生之间更加充分的交流思想,锻炼他们沟通、交际、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能使学生深刻认识人生、感悟自我、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好基础。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活动成为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

(1)完善各项校园设施建设。在校园中计算机网络、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食堂、宿舍是学生学习、交流、讨论、运动、用餐、休息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在这些场所附近可以多张贴一些励志性的标语和口号,如在道路两侧的灯箱中就可以设计,把一些名人名言、成功案例、企业家总结的企业精神等这些内容布置在灯箱中,他们经常耳闻目睹,营造整体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环境育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学院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开展围绕职业素养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可以组织开展企业参观和自我形象设计活动,如文学社团可以开展大学生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如音乐社团可以组织歌咏比赛和乐器培训,体育社团可以举办球类比赛和训练等等,通过积极支持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评估学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开拓、沟通与合作、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素养和综合性的能力。

(3)举办各类关于职业素养的讲座和培训。学院可以邀请企业家、人力资源部经理、优秀毕业生代表来校做讲座和交流,让他们结合企业发展和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谈谈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高职学生应做哪些具体的准备和实践。同时,针对我们高职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一方面可把一些职业指导老师和德育辅导员送出去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入入职培训和拓展训练,通过这些培训学习,营造学生注重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基金项目:201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苏南企业需求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4)

参考文献:

1、高建伟,丁德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牛雄鹰.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 生态素养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16-03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并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教育。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任,他们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生态公民的客观需要

事实证明,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口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因此,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丰富的生态文化、先进的生态技术,就需要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养,扩充他们的生态知识,引领他们认识、使用最新的生态技术,并且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新。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市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培育和深化市民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培育和深化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促使更多的公民直接接受生态文化教育。

(二)有利于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的培养

赵洪祝在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加速全体人民生态素养教育,以达到全省公民丰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的目标。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公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责任带领更多的新生代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公民加入生态文化建设的队伍,从而形成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社会是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素质的高低。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我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将成为一代代人的启蒙教师或者是中学生的领路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能否将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生态教育、没有较好生态素养的教育者是不大可能从生活工作中来引导一代代人坚持并且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从此意义上说,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用单幅篇章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长期的革命,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宏伟远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氛围,创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文明观,才能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设计了一份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主体问卷两个部分,主题部分共20个问题,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教育师资等方面各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生态知识和科学的生态教育课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听说过“环境污染”、“物种破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 及 “低碳生活” 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在97%以上, 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 学生对具体的生态知识及应用了解仅占23.5%,对垃圾具体分类、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的了解率分别为45%、15%、24.2%、23.6%。在调查的省内5所师范类高校里,开设的生态知识课程仅限于选修课范围内,且课时较少,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满足生态知识教育的需要。

(二)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师范类大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问题如下:如果有生态保护活动您愿意参加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愿意”的大学生占30.4%,选择“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占35.3%, 而选择“从不参加”的占到了34.3%。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关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是否会加以制止并进行批评”,表示“会主动去制止”的只有25.9%。另一项关于生态保护责任方的问题调查的情况是,超过半数(50.5%)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环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人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不能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调查显示,一方面,调查的师范类高等院校只有不到10%的生态专业专职及专业教师,开设生态保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技能和法规方面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因经费不足,多数院校的教师都是自学,自己寻找一些资助进行校内外交流。环境教育资金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8.9%;对于“随手关灯”的行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总数的89.7%。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习惯性要相对好于其自觉性。然而一些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多是跟自身利益相关,例如自带购物袋和随手关灯的行为固然可以节约资源,但被调查者更多的是考虑这样做可以节省费用。总体来说,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还不高,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亟待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容纳到师范类教育体系当中。

三、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一)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纳入师范类教育教学大纲

国外成功的生态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如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生环境教育战略,并特别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也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并渗透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中,特别强调环境教育应纳入师范教育中。

(二)适应生态教育的需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

所有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自身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影响学生生态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进步和思想成熟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人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教科书和至理名言以及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生态素养。只有做到将专业知识与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相结合,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解读,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

(三)加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生态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生态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本次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96%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针对目前师范类院校生态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情况,今后应积极发展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态类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制订全面的生态教育计划,建构一个包括集意识、态度、行为、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总之,生态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师范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师范类高等院校在培育和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保证未来社会的生态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翟金德.浅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9-171.

[2] 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 汤丽芳.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素质[J].企业家天地,2009(4).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文化素养方面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首先是政治上的方向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保持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性质上、方向上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相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很必要的,但在各项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另一个是正面教育与实例说教相结合。在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学习教育方法,激发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方法上多采用正面教育,树立榜样性和示范性。另外,通过参观、访问、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

(二)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深入、经常地开展,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和参与者的素质,使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自觉地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它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规范着在校师生的言谈举止。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很大的变化,现行部分规章制度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要从根本上修改、创新。

(三)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的反映,不同品位的文化展示了社会群体的不同素质,培养良好的校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的创立。目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较小,一些高校只重视教育文化建设,重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只重视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及科研指标,而不重视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培养。从而影响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对外形象,产生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现象。所以高校党组织要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精神文明和知识传授两手抓。

(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文化的建设

教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学方式,以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优质性;而这四个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教育文化建设的大方向。现今高教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部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上的需求状况联系不紧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系统,教材陈旧,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传统守旧等问题。高校党组织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学校在教育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推进教育文化的建设。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校园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有效载体。加快物质文化建设,既可适应国家“扩招”政策的要求,又美化了校园环境,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舞台”。加快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各种教育设施,文体设施,以及服务设施:另外还包括扩大校园环境的绿化面积。

可以说,这两项建设成果是广大师生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学校应该为广大师生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和舒畅的心情迎接新的挑战。

(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工作队伍

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队伍不仅是高校的教师,而且包括学生辅导员、院系政治思想工作者、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员。首先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较强的法制观念。其次,他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导向作用和骨干作用。

实施时间:全年

责任单位: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团省委少年部、省文化厅社文处、省体育局群体处、省旅游局人教处

二、实施步骤

(一)安排部署。2月15日前,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解,做出合理安排和周密部署。

(二)组织实施。2月15日至10月30日,主要任务是分阶段组织实施,抓好落实。每季度各牵头单位要召集各责任单位召开一次会议,总结交流工作进展情况。

(三)督促检查。6月底,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各牵头单位汇报工作实施进展情况,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11月初,省教育厅组织检查组,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做好迎接省文明委检查的准备工作。

(四)考评总结。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把认真落实和总结考评结合起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12月上旬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报告,由省教育厅德育处汇总,形成专项工作总结报告,报省文明委。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列入议事日程。

办好10件实事,是我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进一步深化“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和临时应付思想,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要对所承担的工作进一步细化,排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表,并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件事上、每一个人身上。

(二)采取得力措施,落实工作责任。

各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检查责任,要对各自所负责的任务进行分工细化,层层分解,逐条逐项确定责任部门,排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进度表,严格实行责任制。各责任部门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不得推诿扯皮。财政对办好10件实事要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相互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各自作用,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各阶段工作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把实事办实办好。省教育厅将把各项工作任务纳入重要督办事项,由厅督办室落实专人进行重点督办、跟踪督办,并将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评。各单位也要加强督察督办力度,促进各项工作任务高质量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