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化交流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日,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启示意义

1.中美节日的起源与差异根源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然而,美国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2.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研究— 春节与圣诞节

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具体研究两国节日的风俗礼仪,进一步了解节日所体现的各国的文化。在中国,春节,是中国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大概在周朝时,中国人已庆祝这个节日了。它是一年之始,又在新春时候,一切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人们便乘节日之时互相祝贺.

在美国,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届时,千千万万的美国人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团聚。圣诞之夜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就是聚会。大多数欧美家庭成员团聚在家中,共进丰盛的晚餐,火鸡是圣诞大餐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所有家庭成员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弹琴唱歌,共叙天伦之乐。

由此可见,春节和圣诞节都体现了中美文化中强调幸福和谐的因素。但相比之下,中国更倾向于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以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的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与仁爱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体现。然而美国更多的是为上帝给予的礼物而祈祷,强调基督教所倡导的仁爱与平等的精神。

3.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区别

节日文化不仅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着共同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对幸福的企盼,对仁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然而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国和美国截然不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中美文化的差异进而促进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简言之,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是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3.1 以吃喝饮食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讲究饮食,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成为文化的隐喻的符号系统。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和酒,春节的饺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节日体现了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的思想,崇尚集体主义。

3.2 以玩乐为主题的美国传统节日文化

美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以为,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解脱和快乐。同时,美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

4.中美节日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两国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因此通过从两国节日文化差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进而应用于我们的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从中美两国敬拜的角度讲,中国人敬拜的诸神,民间词语中的“上贡”、“烧香”等,无不灌输给人们这样一种文化:过节就是要敬比自己能力强大的人或神。这种敬拜是一种基于心灵的精神的信仰的理想,而生活的本身只是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美国人更多是以平等的姿态共享节日的欢乐,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最后,从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年节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西方人的年节,特别是对基督徒来说,它代表了耶稣的诞生。他要求人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从中美两国庆祝节日的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美国人比较具体;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美国人注重实用。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美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美两国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传统节日积淀了各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享受节日的盛宴和感受节日的浓烈气氛时,不妨体味一下中美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这对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具有极大的好处;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会,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使沟通更加顺畅,合作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59.

[2] 耿卫忠.《西方传统节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45—86.

文化交流的意义范文第2篇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电子媒介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对象的巨大性使其成为意识形态传承、维护与教化的重要平台和形式。同时,社会等级与观念的不同及因之所带来差异的解构,也进一步扩大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不仅如此,较之传统媒介,互联网更具隐蔽性。国家对于电影、报刊、广播等载体上的信息可通过选题、编辑和采访等方式进行精心挑选及严格把关,但对于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介,其控制力相对较弱。据统计,世界传播总量的65%的电子信息和80%的文字及影像均源自美国。因此,信息霸权使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压倒性优势。

一、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处于新阶段复杂形势中的中国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力输出和渗透中维护自身安全,在继承传统、积累实力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具有和谐、包容与竞争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1.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各国文化在交流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各种文化共存共荣,在吸收和消化彼此优秀成果的同时,保持自身优质文化传统。张骥认为,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世界的文化民族主义主要有扩张型(文化霸权主义)、保守型(极端民族主义)和发展型三种表现形式。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应坚持发展型文化民族主义,一方面,承认文化差别,以宽容、平等、开放的精神对待西方文化,加大西方优质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力度;另一方面,客观全面地审视本国文化传统,积极寻求与异质文化进行交融的结合点,以确保本国文化健康、良性发展。

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理性文化大国的进程中,应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因此,我们应以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己任,积极应对新挑战,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和消极影响,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精神、管理方法、文学艺术的同时,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制度、管理和生产等层面推动文化创新。

除此之外,还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契机,向世界输出自身优质文化。中国文化只有走向世界,与其他类型文化不断交流,才能发展和完善,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完美绽放。例如,一年一度的“汉语桥”以及两年一度的“国际大学生汉语辩论赛”等活动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为在世界范围内打造汉语和国学品牌作出了卓越贡献。

2.提高中国民众思辨能力西方文化是多元的,在西方价值观中的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享乐主义等理念往往相对于其社会现象中无法克服的道德沦落、精神空虚、吸毒与暴力犯罪等问题。这些观念往往通过信息技术等隐蔽性手段进入中国。如果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缺乏思辨能力,不能加以有效分析和批判,就会在无形中受到其负面的影响。正如孙招振所言:“文化交换的取舍与抉择,如果不经过有意识的反省与思考,终究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失去了自己抉择的机会。”因此,中国应首先加强对西方文化形态的分析和鉴别,对其特征和规律作全面科学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绳,汲取与之相契合的优秀文明成果,排除负面的文化思潮影响。

同时,对引进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国际信息传播的立法,阻挡和过滤各媒介中有关诽谤、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其次,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调整国民教育,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各种媒介实现意识形态的文化制约及导向功能。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目标细化、策略培养等方式培养大众的思辨能力,即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以确保在面对当今爆炸性增长的各类信息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地筛选、组织和评价,并作出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判断。

3.利用全球化发展机遇,建设文化强国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缩短了彼此之间的时空差距,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既开拓了公众视野,使人们能够了解异国文化,多视角解读社会现象,又激发了人们创新文化的热情,参照不同价值观更新与提高自身文化品质和体系。因此,中国应充分抓住发展机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建设文化强国。首先,中国应坚持主体性,提高先进文化建设的推动力,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对其进行系统传承和时代转换,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营养源泉和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形成文化开放与保护机制的良性互动,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同时保持自主发展。其次,应构建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化,打造中国文化品牌和气质。要扩大中国文化的主动交流层面,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成果,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此增强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再者,充分利用先进传播手段,使中国文化传播全面走向现代化。“文化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文化的传播手段却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当代的文化交流是大规模、普遍性、即时性的信息传输,先进的传播手段能够使先进文化意志和理念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传播,以避免滞后。最后,在中国文化宣传中,既要与时俱进,将先进文化融入到流行文化因素中,也要加强民间组织和非主流媒体的宣传,积累与西方传媒交流的经验。

二、结语

文化交流的意义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之来考量英语词汇教学,前者是介绍死的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后者是一种思维方法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词汇教学中,借用多种方法,比如直接介绍、对照比较、案例分析、多媒体手段等,及时适时介绍西方丈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 )。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化交流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方法

一、前言

作为文化交际的关键载体,英语学科是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交流意识的形成情况,采取适宜方法启迪大学生的主动交流意识,同时积极调整英语课程的整体构架,使外语教学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促进中西文化的完好交融。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一)定义解析

从宽泛层面讲,“跨文化交际”囊括了多种不同文化间的跨越式交流,这种交际不仅涉及民族内部和外来文化间的实际交流,还涉及不同语种体系间的相互交流。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包含了多种交流要素,是一个系统化的文化概念,集中体现出各民族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欣赏、兼容态度[1]。跨文化交流技能可分作四大类别:一是语言能力,即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技能;二是社交能力,即按照具体情境转变语言交流策略的技能;三是语篇能力,即搜集、组织语言素材的技能;四是策略能力,即使用各种手段消除交际障碍,同时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判定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的要素标准是:有效、适度。“有效”指人经过了奋斗、努力后获得相应的成果回报,在语言交际中体现为交流顺畅、完成交际任务。“适度”指展开交流的双方都遵循一定语言原则,彼此维护对方的权益不受到侵犯[2]。在大学英语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交流视野,促进其全面化、综合化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原则分析

1.相关原则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每一类交际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都会对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影响。跨国界交际方面的语言意识培养,是一个情境、文化、语言等交际因素相互交织联系的引导过程。为此,教师在看待学生培养问题时,应运用联系性眼光展开交际意识培养研究,以对学生技能学习形成良性影响。2.适度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实施培养时,需要坚持适度、适量原则。即学生接受现有交际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符合自身学习基础、语言认识能力,教师不可一味灌输新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免学生难以快速、有效地理解相关知识。这种原则对语言训练的总体进度、广度及深度有相应要求。3.综合原则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相关内容,对学生综合技能、整体素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当集中整合各类相关知识,并运用适宜方式展开综合性课堂训练,以提升专业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总体整合技能。4.实践原则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需坚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践性,即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内容后,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交际当中,而非仅仅停留于书本学习的层面之上。此外,实践教学需达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设置动态性、拟真性的交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氛围。5.系统原则语言教学是一个相对连贯、持续进行的行为过程,教师在掌握了各个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之后,应在此基础之上拟定系统而科学的高效教学方案,剔除重复、无用的教学内容,实现“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多种方法启迪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向大学生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外,还要采取适宜方式拓展学生的课外交际能力,注意为学生打造英语交流舞台,尽量营造出接近真实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把现代的前沿技术引入内容讲解中,借助幻灯设备、录像机、网络技术等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幻灯片,并用“听说法”、“交流法”解说相关的英语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当讲解到特定的背景知识点时,教师要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穿插到教学中,使英语课程呈现出立体化、系统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所接触的英语知识,并形成深刻的思维印象,便于日后交际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3]。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单项教学,学生想要全面掌握英语交流技能,还要掌握非语言类的交流技能。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非语言方法开展教学,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语言意会能力[4]。例如,在句子“Hesatthere,hishandoverhismouth,hisarmsandlegscrossed”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说明“armsandlegscrossed”(双手、双叉)、“hishandoverhismouth”(用手将嘴捂住)这两个动作的实际含义,一些学生可能将这样的动作理解成“沉思”的姿势,然而,这两个动作传递的真实信息为“我现在不想交谈,请离我远点儿”。又比如,在英语交流中,交谈双方的关系十分和谐时常常对面而立,双肩为平行状态;如果双方的交流不愉快,则可能无意识地做出转身动作,以避免面对对方。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如果不熟悉这些非语言交际信息,通常难以准确抓住交流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的交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流技能。

(三)深入讲解英语交流词汇的内涵

英语交流词汇中常常蕴含着多重含义,如果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很可能错误理解语言交流的真实意思。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重点讲解隐含的文化意蕴,向学生细致讲解英语交流中出现的各种英语习语、典故及谚语。由于英语文化内涵和汉语有很大差异,一些词语的褒贬含义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加之,英语交流的文化外延与汉语语言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结合特定场景、特定语境展开词汇讲解[5]。例如,“ambitious”在英语中取褒义,翻译作“有雄心、有抱负的”,而在我国却将该词理解成贬义,取其“有野心的”之意。又如,“dog”在英语国家人眼中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而在中国却认为带有贬义。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授课时,要注意讲解清楚英语词汇的隐含意义,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内涵,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交流意识[6]。

(四)引导学生探索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

中、英文化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根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中突出体现了外域文化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英语文化中蕴含的宗教知识、风俗人情、价值意识等层面的相关内容,以系统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自主交际意识,实现有效、适度交际。例如,在运用探究法讲解英语知识时,教师提出“西方国家的人们相互见面时,为什么先谈论天气问题?”,学生可运用以往掌握的交际知识分析该问题,之后,教师可总结西方国家的见面问候方式,让学生自觉形成“见面先向对方询问天气情况”的习惯。由以上分析知,跨文化意识与交流技能的培养依赖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生只有掌握了跨国家、跨文化的具体背景知识,才可深入了解英语文化,也才能够培养起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7]。

(五)借助先进技术开展语言实践教学

现代新型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教师的原有教学观念有了较大改变,很多教师积极探究教学革新方面的相关问题,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教学实现了新颖化教学,提升了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借助校内网上论坛、QQ、微信、个人E-mail等交际工具和班上学生展开英语聊天,如此既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提升其运用英语知识的实践技能。在网上聊天中,教师遇到刚刚上线的学生,可以用英文问候:“Howareyoudoing?”,学生自然联想到之前学过的英语交流常识,回复道:“I’mdoingfine!”诸如此类的网上交际可让学生培养起日常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进而逐步达到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语言交际在英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语言技能,最终都将投入日常的实际交流当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将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其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使广大学子的文化眼界得到进一步拓展,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探究热情,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鉴赏意识,进而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奕雯.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究———评《现代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探究》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17):58.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8):61-62.

[3]莫颖.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项目式+模块”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上),2015,10(4):10-11.

[4]徐慧娟,曹军,蒋道华.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2):117-120.

[5]郑鹤彬,张琼玉.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汉互译归化异化策略———以《茶艺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116-117.

[6]陈薇,汪学立.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的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构建———南京邮电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例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53-156.

文化交流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价值观、语言文化、行为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流”一词译自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该词是由美国人类文化学者霍尔于1959年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跨文化交流从理论上说,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往往会导致相互间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对不同文化间如何充分发挥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文化仿佛像空气一样,人们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处处离不开文化。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种种因素对交流产生影响。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从观念、语言、行为三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价值观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制度、政治与法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道德、宗教、家庭观念等等。

从文化表面上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归结在不同的观念或称价值观上。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判断行为的好与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促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它便产生激发力,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因此,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就会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发生了对立。一般来说,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国家到集体,最后才是个人。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反对权威对个人的支配。

以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为例,我们可以把中美价值观的本质差别归纳为:美国人突出个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贬低个人,以家族主义为核心。曾经有位中国学者将中美价值观的具体差异归纳为: 中国人注重互动和相互倚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 中国人讲集体至上,美国人讲个人至上;

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美国人不讲“面子”,有时也许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但是想不到要保住对方的面子; 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保持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喜好个性;中国人偏好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

比如“成熟”这个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其含义是能表述真实的自我,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和限制,以及能独立面对他人和现实,因为这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熟”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已趋向于与家庭、社会及工作单位的协调一致,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由于价值观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好的、有价值的、得体的,所以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能得到对方的认同。直到在交流沟通中发现一句客气的话竟使对方不快;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起对方反感,才意识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这些问题呢?概括的说,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谦虚好学,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方面:

学会尊重彼此间的文化。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交流双方各自的社会价值观,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培养宽容心。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具有接收不同事物的宽容心胸,应该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以适当的方式接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提出的建议。

避免思想的模式化。当你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与合作的时候,请记住他们也不愿意自己被你模式化。你要能透过模式化的表面,去发现对方独特的个性特征。

避免错误的思维定式。如认为自己正在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进行交流;认为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基本规则普遍适用于所有文化。这些错误的思维定式会大大阻碍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其实,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件坏事。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化差异转化为一种彼此交流的动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并且有效的减轻观念差异给我们的交流带来的阻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