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3-02

主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等20余种[1]。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随着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揭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病毒对感染的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病毒触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的心肌损害[2],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趋势明显上升,本病剧有发病快,愈后差的特点,不及时抢救有危及生命的危险,必须加强临床治疗与护理,现将我科收治的122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122例,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在18-47岁,平均年龄在32.7岁。起病到就诊时间最短是7小时,最长时间为7天。其中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58例,消化道感染症状的患者34例,无明显前驱症状的患者30例。

1.2 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有病情轻重悬殊,自觉症状较检查所见要轻,多数在出现心脏症状前2-3周内有其他系统症状,如呼吸道系统疾病,有时会侵犯其他系统。病毒性心肌病起病急骤,一到二日出现心功能不全或突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表现极度乏力、头晕、烦躁、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

1.2.3 判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指证

1.2.3.1 主要指证: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②心脏听诊有奔马律或心包摩擦音并心脏扩大;③心电图所示严重心律失常,出现各种期前收缩,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异位节律,严重时出现I度I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出现不同的室内束支传导阻滞,伴有ST-T改变。

1.2.3.2 次要指证 ①发病同时或前1-3周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②有明显乏力、多汗、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胸闷、心前区痛、四肢发凉、双眼凝视等;③听诊心尖部第1心音明显低钝,安静时会出现心动过速;④动态心电图,运动实验阳性,⑤病程早期血化验可出现磷酸激酶(CPR)升高,主要心肌同工酶(CK-MB)为主,乳酸脱氢酶(SLDH)同工酶升高,心肌肌钙蛋白升高。

1.2.4 诊断依据 患者出现以上主要指证2项或者出现主要指证1项加次要指证2项时可以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2 救治护理措施

2.1 抢救治疗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休息氧疗,给予药物治疗,严重的患者进行抢救措施给予地高辛、速尿以及扩血管的药物纠正心力衰竭。针对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及心律平治疗;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时给予阿托品及肾上腺素治疗;出现低血压休克时给予多巴胺及间羟胺治疗。

2.2 保护心肌治疗 大量维生素C治疗改善心肌功能;磷酸果糖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增加心肌能量;辅酶Q10对病毒感染的心肌有保护作用;大量丙种球蛋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轻心肌细胞损害。

3 护理干预

3.1 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直至退热和症状缓解3-4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适当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出院休息不得少于6个月,有心衰和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卧床休息半年至一年以上。

3.2 病情观察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律、心律、血压、以及体温变化。心肌炎的患者的病情观察直接关系到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与紧急处理[3],及时早期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通知医生,早期分析与处理关键性的变化,可减轻或避免病情加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愈后。暴。

3.3 并发症的护理 因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心肌细胞受到广泛损害,心脏能力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症状。全身组织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机体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异常代谢产物生成堆积,使细胞代谢发生异常和功能紊乱。严重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发生死亡。护理要点要准确记录患者24h的出入量,对于静脉治疗要有计划,有顺序的进行,针对扩充血容量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休克的患者在排除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予扩容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禁止扩容[4]。对于使用洋地黄药物时,对患者进行的心率及心律的测量、如心率低于60次/分,应禁止使用,长时间使用治疗时要检查血液中离子及血电解质情况。注意长时间用药观察患者有无黄绿视、心律失常以及消化道症状等洋地黄中毒的表现。给予洋地黄类药物脉推注时注意速度宜慢,推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及呼吸的变化情况,用药后观察用药的疗效。使用利尿剂后观察患者的尿量,并做好会护理。

4 健康指导

保证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但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加重肠道功能负担。避免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免引起感冒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 刘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8例临床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12(8):734.

[2] 谢素红.心血管病的护理与监护[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2873.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范文第2篇

现代护理教学是为了培养全面的护理人才,使护理人员可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临床病例,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实习护士临床的综合能力[1]。应用临床病例是把实习护士引入到特定的护理场景内,以病例相关问题对实习护士引导,使实习护士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病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充分调动实习护士的学习兴趣,在临床教学中在掌握理论知识要点同时,也可以掌握整体知识,提高实习护理实际应用的能力[2]。为探讨临床病例对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其中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取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根据不同带教模式把200名实习护士分为两组,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传统带教的护理教学模式设为传统组,另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设为病例组。传统组男5例,女95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5±1.1)岁;其中80名为专科生,20名为本科生;病例组男6例,女94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9±1.3)岁;其中82名为专科生,18名为本科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传统组由教师教学,以带教老师为中心,根据教学科目为实习护士进行教学指导。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将100名实习护理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名实习护士,带教老师在讲解前,准备好病例与相关PPT、视频资料等,准备病例相关经典临床护理问题,引导学习对理论观点与临床护理实践结合在一起,对不同类型和病情进展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教学是以病例为中心,以实习护士作为主体开展研究式教学,指导实习护士要做好课前预习,再进行课堂讲解,最后分步骤对病例进行讨论和讲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病例护理评分,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护理评价。其中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护理评价可以分为好评、中评与差评。其中好评指护理方式理想,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好;中评指选择合理护理方法,患者情绪与护理依从性一般;差评指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差[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实习护理教学效果

病例组理论知识成绩与传统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临床病例护理评分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教学模式好评率

病例组好评82名,中评18名,差评0名,传统组好评52名,中评38名,差评10名,病例组实成立护士对教学模式评价好评率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以维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临床康复为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制,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培养主要在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上。所以,护理人员的临床教学中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从传统经验式带教向病例式教学模式转变,帮助实习护士掌握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技能,可以独立操作护理程序,正确应用临床护理评价,以此培养实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4]。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足;糖尿病;临床护理

随着糖尿病(DM)发病率的大幅度上升,因DM并发的糖尿病足(diabetic ulcer,DU)病变也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DU是DM四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一般认为DM比非DM坏疽发生率高达19倍。由于并存在着动脉硬化(AS)、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易感染等复杂的病理变化,因而除常规的临床治疗外,合理的护理和保健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将我院2002年至2003年所收治的38例DU患者进行了临床护理相关因素分析,以进一步探讨DU的预防和综合护理方案。

1临床资料

根据1999年WHO有关DM的诊断标准,本院在2002~2003年期间共收治DM患者386例,并发DU38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62.16±7.12)岁,女性13例,平均年龄(67.38±10.72)岁;糖尿病史最短10年,最长25年,平均17.5±4.2年。1型糖尿病(T1DM)6例,平均空腹血糖(11.9±4.3)mmol/L,平均餐后2h血糖(16.8±5.2)mmol/L ,HbA1c10.5%±2.1%。2型糖尿病(T2DM)32例,平均空腹血糖(9.1±2.7)mmol/L, 平均餐后2h血糖(14.9±5.5)mmol/L, HbA1c9.3%±3.3%,平均空腹胰岛素15.2±8.2mu/L,胰岛素敏感指数(李光伟指数)0.009±0.007。病变程度按Wanger′s标准分级[1]并借鉴国外最新研究结果[2]:Ⅰ°13例,Ⅱ°7例,Ⅲ°11例,Ⅳ°5例,Ⅴ°2例;合并不同程度冠心病29例,视网膜病变21例;糖尿病肾病19例。病变部位:足趾、跖部溃疡23例、足底溃疡6例,足背溃疡、蜂窝组织炎3例,足趾湿性坏疽4例,全足环疽2例。 诱发因素:足部真菌感染破溃16例,穿鞋不当擦伤11例,剪甲伤7例,烫伤4例,碰伤、异物磨伤3例;29例有不同程度的痛觉减低、肢端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是DU主要的易患因素。因痛觉严重减退,足部微小病变易于被忽略,以致DU出现后,没能恰当处理而延误治疗[3]。治疗:参照李仕明等[4]综合治疗措施,进行血糖控制、抗感染、疏通大血管、改善微循环、纠正相关急慢性并发症和支持治疗,并给予针对糖尿病的整体护理和对糖尿病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的局部护理。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以及保护和促进局部血运的恢复和防止局部组织的坏疽及破溃,已出现破溃、坏疽者,则努力促进其早期愈合。

2结果

38例接受临床和护理治疗的DU中,痊愈13例(34.21%)、好转15例(39.47%),总有效率73.68%。因病程长、治疗不及时,血糖控制不满意,皮肤感染创面大,抗感染药物不敏感等原因致无效者5例(13.16%),行手术截肢者4例(10.53%),因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死亡1例(3.63%)。

3讨论

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瑞典为4.4%,英国5.3%~7.4%,美国5.6%;国外甚至有报道称可以高达11%±1%[5]。李仕明报道1990年28家医院15895例DM中DU发病率2.4%,。本资料显示,发病率为9.8%,患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有较长的糖尿病病史且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多伴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如肢体麻木、怕冷(或怕热)、间歇性跛行、瘀血、皮肤营养发生改变、肢体感觉减退或皮肤发红灼热,甚至发生溃疡或坏疽;四肢均可发病,以下肢为重;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合并症;诱因常较明显;常见部位为足趾、跖部溃疡。DU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均较复杂,截肢率较高,一直是医疗难题。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及其它疗法的改进,治疗DU有了很大的进展。但除了常规的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纠正相关急慢性并发症等治疗原则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采取必要的整体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6]。DU患者的整体护理原则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三个方面。心理护理主要是让病人了解DU的病变性质、预后和对病人造成的危害,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理解本人配合治疗、预防的意义。DU患者的饮食是预后好坏的关键,合理的饮食护理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包括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定时、定量进食的监控。运动护理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通常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运动项目。DU病人无其他并发症者,可于户外进行体育运动,选择运动项目和时间要量力而行,宜全面锻炼为佳;DU病人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肢端坏疽、感染等,不宜进行室外体育活动。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于病床上选择适当四肢活动。对DU患者下肢神经、血管病变的局部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7],其目的主要是保护和促进局部血运的恢复和防止局部组织的坏疽及破溃,已出现破溃、坏疽者,则努力促进其早期愈合。糖尿病人应每天检查双足,保持足部干净、干燥、滋润皮肤。穿着清洁、干燥的袜子,小心修剪脚趾甲,谨慎使用足部用品;穿鞋避免外伤,有问题及时就医。注意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皮肤弹性及色泽,如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逐渐变白或变紫,常提示膝关节以下有严重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对糖尿病足创面感染、糜烂、溃疡,应给予保护罩保护,并配合清创、引流、换药等处理。对感染严重或慢性伤口,湿敷治疗是较好的方法,可用抗生素冲洗,并结合适量的胰岛素外用效果较好,用绷带包扎,禁用胶布固定皮肤,并做Buerger氏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患者不宜单纯抬高患肢以免影响远端血供。如出现糖尿病皮肤紧张性大疱尽量避免切开,应由护士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渗液,较小水泡可自行吸收,痂皮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局部按摩、针灸治疗也可以促进局部创面的愈合。经过上述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本院DU的痊愈率34.21%,好转率39.47%,总有效率73.68%,较国内医院报道为高[8]。针对DU治疗无效或恶化的病例分析得知,原因主要是患者对于糖尿病足的保护和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忽视饮食控制,不规则服药,抗感染及局部创面处理不当等因素所导致。对此,必须对DM患者进行足部防护教育,使其充分认识与DU有关的危险因素,高度重视足部护理,是预防和治疗DU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Wanger JR.Tramascufaneous doppler ulfrasound in the prediction of heal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surgical level for dysvascular lesion of the foes and fovefoot[J].Clin Orth Rela Res, 1979,142:110.

[2]Cuzzell J.Woun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diabetic ulcer protocol[J].Dermatol Nurs,2003,15(2):153.

[3]Meaume S.New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europathic diabetic ulcer[J].Soins,2001,656:12-3.

[4]李仕明.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1):1.

[5]Boulton AJ.The diabetic foot: a global view[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Suppl1):S2-5.

[6]Pinzur MS, Kernan-Schroeder D.Development of a nurse-provided health system strategy for diabetic foot care[J]. Foot Ankle Int,2001,22(9):744-6.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98-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下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子死亡为临床特点。因此,做好妊高征患者的护理对于及时救治患者和胎儿十分重要。作为无锡市每年分娩量较大的医院之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产科每年收治妊高征患者非常多,通过解痉、扩容、镇静、降压等治疗,加强临床观察和心理护理及保健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 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分娩的妊高症患者共126例,年龄23~38周岁,平均 ( 27.19 ±3.19 )周岁,其中初产妇 98例,经产妇 28 例,分娩孕周34~40周。过期妊娠8例,早产6例,双胎4 例,巨大儿10 例。

1.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护理学》第7版[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入院时思维正常,能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

2 观察与护理分析

2.1 一般护理

2.1.1 环境 妊高征患者母体的各种变化是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精神刺激或外在环境的改变,都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因此保证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安置病人于单人房间,室内布置简单整洁,光线柔暗,走路、谈话、关门要轻,各项护理操作要集中,手法要轻,尽量保持安静,病室内备好抢救车。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中,一般控制在20-25℃,湿度 50-51%。

2.1.2 饮食

指导患者饮食有节,合理调配,少食生冷油腻食物,一般以清淡而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以控制热量和体重,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和铁的食物。重症患者要减少盐摄入量,以防加重水肿及血压升高。妊高征容易导致肝血管痉挛,肝细胞缺氧,蛋白合成功能降低,从而影响胃肠道对蛋白的吸收利用以造成妊娠的低蛋白血症 [ 2 ]。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等;补充足够的钙镁锌,如牛奶,尤其是孕妇配方奶,含钙丰富;豆类、绿叶蔬菜含镁较多,均可适当选用[3]。每日或隔日测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测尿蛋白,并查肝、肾功,二氧化碳结合力等项目。

2.1.3

患者须卧床休息,采用左侧卧。左侧卧位可减轻偏向右旋的妊娠子宫对主动脉和髂内动脉的压迫,维持正常的子宫动脉灌注量,保证胎盘血流量,使下腔静脉受压减轻,回心血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加,脑血流改善,脑水肿消退,有利于防止抽搐、昏迷、使胎盘血流灌注改善,使胎儿宫内缺氧好转,使胎儿窘迫得以改善,使治疗后取得更好的效果。教会孕妇如何学会胎动计数,每天吸氧2~3 次,改善胎儿氧分压 。

2.2 心理护理

大多数妊高征患者都存在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因多数是初产妇,缺乏经验和相关疾病知识,对病情不了解,担心自己和胎儿的安危。针对此情况,患者入院时,我们要态度热情,服务周到,耐心地讲述一些分娩规律及配合方法,认真介绍本科的先进设备和医护技术力量。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她们正确对待分娩过程,解除她们的思想顾虑,尽快适应角色转换,理解分娩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指导家属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阅读、听音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分散注意力。克服依赖倾向,耐心讲解孕产期保健知识,针对个体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增强主动意识,开展积极的保健活动,减轻或消除患者对护理人员、家属的依赖心理。

2.3 病情观察

2.3.1 症状观察

妊高征患者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增高;脑部小动脉痉挛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可引起病人头痛、头晕 。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及病情变化 。

密切观察胎动、勤听胎心音,每隔 30min 听1次胎心音,随时监测胎儿在宫内情况。以防因子宫动脉痉挛,引起胎盘供血不足,胎盘功能减退,造成胎儿缺血缺氧或胎儿宫内窘迫,发育迟缓,而使胎儿死于宫内。密切观察子宫大小与妊娠同月份是否相等,有无剧烈腹痛,贫血程度及阴道流血量十分重要,观察子宫收缩,防止早产。

2.3.2 并发症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和尿量的变化,经常巡视病房。询问患者主诉: 有无头痛、头昏、眼花、呕吐、心慌、胸闷等先兆子痫症状。子痫是孕产妇特有的一种疾病,是产科常见的急症,直接危及母婴生命,其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与仔细观察及精心护理密切相关。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师,同时备好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械。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偏向一侧,立即吸氧,用开口器或于上下磨牙间放置一缠好纱布的压舌板,以防唇舌咬伤,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4 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准确执行医嘱,掌握患者所使用的降压、 解痉和利尿等药物的性能,还要熟知药物的毒性反应及抢救措施。临床患者常用硫酸镁,硫酸镁是目前治疗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首选解痉药物 [4]。硫酸镁的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硫酸镁过量会引起呼吸和心率的抑制。正常孕妇血清中硫酸镁 0.75~1.0mmol/ L,治疗浓度为2~3mmol/L,超过3~3.5mmol/L 将出现中毒现象 [5]。用药前注意以下几点:(1)膝反射必须存在;(2)呼吸不少于 16 次/min;(3)尿量不少于 25 ml/h;(4)须备有解毒、10 %葡萄糖酸钙。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中毒表现,及时抢救。

2.5 分娩方式与时机的选择

如患者胎心音、胎动好,孕周< 37 周,则在降压、解痉的同时应尽量行保胎治疗,常用药物为硫酸舒喘灵口服,尽量让其足月后再根据病情选择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如患者孕周≥37 周,则应尽早终止妊娠。如无严重并发症,可选择阴道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如有心、肾、肝、等并发症则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子痫控制6~12d时后,考虑终止妊娠 [6]。

本文回顾的病例中,由于种种病理因素导致产程进展不顺利,而采取剖宫产者 54 例,占全组42.8% 。由于重视术前严密观察及监护,同时又重视产后母婴的护理,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但有5例产后出血,6 例阴道分娩,1 例剖宫产是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72 例阴道分娩的产程中,有24例(33.3%)产后血压不同程度升高 (平均值150/96 mmHg),而剖宫产者仅有8例血压升高(平均值145/92mmHg),升高幅度比阴道分娩者低,占14.8%,从而说明了妊高症患者剖宫产的安全性高于阴道分娩,与文献报道相似[7]。

2.6 产时护理

第一产程应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自觉症状,监测血压、脉搏、尿量、胎心及子宫收缩情况,保持孕妇安静,促进产程进展;第二产程应采取措施尽量缩短产程,避免产妇过度用力,给予持续吸氧、胎心监护和血压监测;随时了解宫口开大及宫缩情况,充分估计产程进展速度,做好接产准备;第三产程,注意胎盘胎膜及时娩出,预防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严密监测血压,同时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待病情稳定后方可送回病房。

2.7 产后护理

妊高征病人产后由于疲劳、哺乳、情绪激动、子宫收缩等,多与产后24 h~ 10d内发生子痫。因此产后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阴道流血情况,持续心电监护及吸氧。产后2~4h及早排尿,以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重症患者产后应继续应用硫酸镁治疗1~2日,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日会阴擦洗2次,勤换洗,做好母乳喂养的指导。加强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注意体温监测,术后及时进行雾化吸入,指导病人如何进行有效的排痰。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加强口腔护理,防止细菌感染;加强会阴护理,防止上行感染;根据病情鼓励产妇半卧位及早下床活动,促进下肢及盆腔的血液循环,加快恶露的排出。保证产妇有充分休息及丰富的营养摄入,做好产后的知识宣教及随访工作。

2.8 健康教育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应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用安慰、鼓励的办法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以配合治疗护理,争取早日痊愈 [8]。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重度妊高征对孕产妇及围产儿危害极大[9],在农村该疾病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城市位于第三位,严重威胁母婴健康[10]。

对于妊娠高血压孕妇在孕期保健过程中要做到防止胎儿发育不良和早产,同时又要防止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因此,对患者在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疗的同时,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子痫的护理以及产前、产后等方面对妊高症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稳定病情,减少院内子痫和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护理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92

[2] 肖群. 妊高征与正常孕妇血清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J ] .重庆医学,2004,33 (5):683

[3] 乔秋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的体会[J].陕西中医.2009,30(3):374

[4] 郑修霞. 妇产科护理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12

[5] 孟丽萍,李凤兰,尹立云.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3):61~62

[6] 杨汉美. 产后子痫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 ].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 : 1188

[7] 白桦,刘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J ].山西医药杂志,2005,8(34)700

[8] 温金梅,贺秀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8,6 (5A):1214-1215.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范文第5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是近几年来导致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故加强ICP病员的临床护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产科护理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现将本院自1988年初至1999年10月期间收治的ICP患者53例的临床分析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53例,平均年龄27岁;分娩孕周平均37+3W,初产妇47例,占88.68%左右;经产妇6例,占11.32%;主诉孕期出现皮肤搔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46例,占86.79%;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7例,占13.21%;53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3例(包括产钳助娩1例),占5.66%;剖宫产分娩50例,占94.34%;自然早产6例,早产率11.32%;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9例,占16.98%;产后出血1例(该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占1.89%。

1.2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见表1和表2)表1妊娠期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检测项目检测例数(例)异常例数

表2产后十天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分析IC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由于ICP患者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引起发病,病因尚在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由于血清胆汁酸孕期均有明显升高,故使肝脏损害,使肝酶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其他相应指标变化;但是产后从所查病例中反应,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1.3.1ICP患者分娩时羊水污染情况资料(见表3)

53例病例共58名新生儿(5例为双胎),死胎1例(由外院转入我院),活产新生儿57名,平均体重2759克。

表357名新生儿羊水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上表主要由于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沉积,引起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缺氧。

1.3.2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见表4)

表4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

1.4方法

回顾性资料分析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

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搔痒(本文皮肤搔痒者达86.79%),皮肤搔痒率明显高于Lunzer报道的48%[4]。皮肤搔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搔痒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5)。可以采用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边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自责、自悲

从表1反应,由于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肝炎。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此时需要护士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而并无传染性,消除不必要自责和自悲,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通过表1和表2可以反应),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1.3紧张、担忧

由于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本文自然早产率11.32%),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本文达50.88%),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2.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

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搔痒症状,改善肝功能(6),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2.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3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3.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新生儿接生者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本文由于抢救及时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3.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4.1防止产后出血

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12.6%(3)、(7),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的维生素K110-20mg/d,这样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仅1.89%,且该患者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

2.4.2回乳护理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1次/日,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4.3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从表3和表4反映出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作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的补液输入(维持3-5ml/h输液泵维持);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舒适的保暖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除带入一例死胎外,无新生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