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第1篇

婴幼儿龋发病年龄低,龋损范围广泛,是儿童口腔科常见疾病,影响儿童健康发育。由于治疗时患儿配合差,因此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比较困难。龋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必须控制细菌,采用多种措施治疗。本文对63例患儿进行充填、口腔卫生指导、饮食监控和用氟方法,经过3年的追踪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1/12沈阳浑南美晶口腔诊所收治婴幼儿龋患儿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2.4岁。上颌乳切牙唇面、颈部出现白垩色斑点或带状脱钙13例;上颌乳切牙出现唇面、邻面颈部龋坏36例;上颌乳前牙大面积龋坏、残根、残冠,或牙槽脓肿6例。

1.2 诊断标准 (1)可疑龋、浅龋:上颌乳切牙唇面、颈部出现白垩色斑点或带状脱钙;(2)中、深度龋:上颌乳切牙出现唇面、邻面颈部环形龋;(3)牙髓炎、根尖周炎:上颌乳前牙大面积龋坏,有的呈残根、残冠,或并发牙槽脓肿[1]。

1.3 纳入标准 (1)具有上颌乳切牙萌出且有龋坏表现;(2)年龄6个月至3岁。

1.4 排除标准 (1)遗传病、系统性疾病的患儿;(2)上颌乳切牙以外患龋的病例。

1.5 治疗方法 (1)可疑龋牙面:清洁牙面后涂氟制剂,每周1次,连涂4次,半年后重复1次;(2)浅龋患牙:用挖器或球钻除去腐质,修整牙面尖锐边缘或过高尖嵴,涂氟制剂,每周1次,连涂4次,3个月后重复1次。(3)中、深度龋患牙:去腐质后充填。(4)牙髓炎、根尖周炎患牙:预备根管后,采用氧化锌碘仿糊剂或Vitapex充填根管,并完成龋洞充填。

1.6 观察指标 患儿每3个月复诊1次;以无菌挖匙采集被检幼儿乳上前牙的唇面颈1/3处菌斑,置于1 mL传送液内,连续稀释样品,于TYCSB培养基中菌液,37 ℃条件下培养72 h后,挑取不同形态的菌落做革兰染色,光镜(×40)下观察计数革兰阳性变形链球菌菌落(CFU/mL)。对于变形链球菌计数

1.7 疗效评定标准 (1)停止:龋病基本停止进展,由急性龋转为停止龋,在治疗过程中除个别牙面外,无新的龋齿;(2)基本控制:在治疗过程出现了1~2个新的龋齿;(3)病变加重:在治疗过程出现了3个以上新的龋齿[2]。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行χ2检验。

2 结果

随访至200912有8例失访,其中男5例,女3例,随访率为87.3%。3年后患儿龋病控制情况见表1。表1 3年后患儿龋病控制情况[n(%)] 表1结果表明,男、女患儿龋病控制情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

3 讨论

本研究将龋齿充填、口腔卫生指导、饮食监控和用氟方法定义为儿童龋病口腔综合治疗。婴幼儿龋的综合治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患儿父母对此病的认知和配合程度。本组病例中有6例(10.9%)患儿龋病继续发展,均与不良的喂养习惯未戒断,不能坚持口腔卫生保健,不按时复诊有关。

国内外部分学者认为婴儿期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与龋无明显相关性[3],而喂养方式不当与婴幼儿龋有关,如: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长、睡时含奶瓶进食等。还有学者认为,延长母乳喂养比延长奶瓶喂养相比更易于导致婴儿龋,这可能是因为母乳喂养时间长且母乳中的营养不能满足婴儿成长需要,造成婴儿反复吸吮乳汁使牙齿易感龋所致[4]。因此从1岁开始,训练幼儿开始用杯子喝水,戒断奶瓶进食,断奶,可以预防前牙的龋蚀和乳牙列反颌。同样,幼儿不良的喂养方式、饮食习惯都增加了牙齿与糖的接触频率和时间,从而加大了患龋的风险。学者们提倡科学进食甜食,如在吃饭时进食甜食,避免在两餐间及睡觉之前吃甜食,进食后立即刷牙等。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牙面上的软垢是预测幼儿龋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指标[3],因此口腔卫生指导是综合治疗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牙齿清洁方法[5],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而简便的自我保健方法。同时,应加强对儿童父母的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父母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消除他们对乳牙保健方面的错误认识,提倡从孩子出生后就应开始对儿童的口腔进行护理,乳牙一旦萌出就应使用指套牙刷等工具清洁牙面,选用合适的牙刷,使用菌斑显示剂效果更好。

患儿复诊时测量变形链球菌的数量可作为监测龋病是否复发的指标,综合治疗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6]的数量,而不单纯对已龋坏的牙齿充填治疗,从而达到控制龋坏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边专.龋病学:疾病及其临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28.

[2]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3] 王俭,郑树国,王晓灵,等.婴幼儿龋与口腔卫生保健状况相关性研究[J].武警医学,2006,17(12):903905.

[4] 邹静,尚冉,周学东.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传播方式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5):269271.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第2篇

在婴幼儿时期为了避免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父母要定期带领婴幼儿到医院进行相关口腔检查,应当坚持每年检查两次,以预防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②学龄期的口腔保健:学龄期属于儿童身体发育和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求家长从小就尽可能的培养婴幼儿进行自我口腔保健与预防,提高他们对相关口腔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口腔护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加强对儿童口腔卫生护理的重视已经逐渐成为口腔保健的关键环节,如果儿童未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极易引发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口腔卫生和保健工作,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家长还要特别注意学龄期儿童的饮食平衡,尽可能避免儿童出现挑食现象,在确保儿童必须的蛋白质、磷、钙等矿物质摄入的同时,还要叮嘱儿童多食用一些粗糙和高纤维素的食物,以提高儿童口腔的咀嚼能力。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了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的计量数据均采用了(x珋±s)的方式进行表示。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儿童进行系统性的口腔保健与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率。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龋齿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龋齿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所以,要求家长从小帮助儿童培养一个良好的口腔护理和饮食习惯,尽可能的减少对黏稠性很强的食品、甜食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确保口腔牙齿的洁净。龋齿被认为是一种以宿主、细菌和食物为致病因素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口腔细菌,其是导致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缺少了钙、铁、磷以及维生素的吸收时,将会大大降低牙齿的钙化程度,从而导致釉质发育不全,增加了细菌侵蚀的概率。一旦儿童出现龋齿时,会导致儿童的乳牙缺失或龋坏,从而影响了儿童颌骨的正常发育和咀嚼功能的培养,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恒牙的发育异常,因此采取措施加强龋齿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儿童咬合关系的建立和颌面部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儿童口腔进行保健和预防时,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早晚都要刷牙,以消除口腔异物,改善口腔环境,降低菌斑的存在,为口腔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②尽可能减少儿童对糖类物质的摄入,少给儿童食用巧克力、糖果、蛋糕、饼干等过细的精致糕点,因为这些食物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和淀粉,而且部分具有较强粘性的物质还附着在牙面上,很难被唾液清除。③在每天的饮食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饮食护理,最好不要出现挑食现象,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儿童补充适当的钙、磷和维生素,从而有效的调节了体内钙磷的代谢平衡,促使牙齿对其的吸收,进而预防了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④家长要定期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医院做口腔的相关检查,因为龋齿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症状,大多数都是儿童感觉到牙痛之后才会去医院检查,但是往往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好每年带领儿童进行检查2次,如果发现龋齿要及时治疗,避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第3篇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以手、足及口腔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1]。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常在婴幼儿造成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以出疹、发热为特征,斑丘疹常发生于口腔黏膜及手足远段部位。2008年5月1日~7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58例,经过我们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新增病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8例中,男146例,女112例,年龄7个月~13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mm,数量不等,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25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258例临床治愈出院。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性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有些病例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都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1.4 治疗与转归 对发热的患儿,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用开喉剑喷雾剂喷雾。本组病例除5例因并发症治疗达10天后痊愈外,其余经3~5天治疗,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后痊愈。

2 护理体会

2.1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消化道传染,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在患儿及家长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尊重和满足病人需求。首先,在实施护理措施和护理行为方面,做到语言文明、仪表文明、举止文明,既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又关注其心理感受,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和隐私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其有温馨感、亲情感。其次,我们开展护理工作“三贴近”服务,即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抓住“第一次接触”这个关键点,即第一声问候、第一次健康教育、第一次静脉输液,争取在与病人首次接触时就赢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更加配合后续的护理服务。最后,我们还开展医学人文教育,要求护士在操作中要充满爱心,充满温情,在增强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将整体护理与人性化护理有效整合。

2.2 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2.2.1 皮肤护理 对手足口病的患儿,皮肤护理尤为重要,以外用药为主,擦药前清洗局部,然后用阿昔洛韦软膏擦患处,每天早中晚各1次,连续用药5天,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浴,第6天用温水擦澡,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勤剪指甲,嘱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

2.2.2 口腔护理 病人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每2h 1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拭去坏死组织,再用开喉剑喷雾剂喷雾,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涂药后,嘱病人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2.3 饮食护理 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要保持营养均衡,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每次进食前后,嘱患者饮用少量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促进创面愈合,吃饭要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因吃零食能加重口腔黏膜的刺激,减少唾液分泌。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2.2.4 注意观察并发症 观察有无继发性感染的征兆,如有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肾脏损害的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注意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等变化。如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巡视,并做好抢救准备。本病区有5例从乡村医院转入的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早期症状,护士及时发现报告了医生,病人得到及时的处理,均治愈出院。

2.2.5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到陌生的地方,加上因口唇溃疡并结痂及手足部疱疹,感到难堪,怕别人耻笑,不愿见人。加之疼痛不能张口,使之产生忧虑、烦躁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病房内适当贴一些动画图片,以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同时应给予耐心的医学知识宣教,让病人及其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等。并详细询问病人的生活护理需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消除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2.6 健康宣传教育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2.3 消毒隔离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并固定病区收治病人。护理患儿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对出院患儿床单位应先用紫外线灯照射1h,再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3 小结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4~7月份即春、夏季为多,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消化道传染,应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在护理时给病人以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关心、爱护病人,贴近病人,让病人住院也感觉到家庭的关爱及温暖,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便早日康复出院。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第4篇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诊断要点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治疗要点

1. 一要到正规医院诊治。并按医嘱服药,卧床休息。

2. 必要时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气雾剂以及其他中成药。

3. 注意口腔黏膜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注意看护病人,避免抓挠皮肤疱疹,以防破溃感染。

护理要点

1. 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2. 如果孩子被感染,一定要卧床休息,发热时多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疼痛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3. 注意患儿卫生。衣服、被单要清洁。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剪短指甲,以防抓挠疹子造成皮肤感染。

预防要点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及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第5篇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

        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十分必要。安置于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房间,病房门把手、床头柜以及患儿的玩具,口杯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30—60min。医生护士诊断护理每位患儿后,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的床单元,病房物品,儿童的各种用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2 发热护理

        体温在38.5℃以下者给予散热,多和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者,应适当降温。降温的方法有:①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②口服百服宁口服液,并鼓励患儿多饮水,烦躁不安者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和水和氯醛灌肠等。

        3 口腔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者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给予思密达或锡类散涂擦,以消炎止疼保护口腔粘膜促进溃疡愈合。

        4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要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婴幼儿禁止使用尿不湿,可选择柔软舒适的棉织品尿布,手足部疱疹未破溃时可予以0.25%炉甘石洗剂,若手足部疱疹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1%甲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5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泡疹溃疡,胃口差,口腔疼痛,不愿进食,应配以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禁食生冷辛辣咸等食物以免刺激破溃口腔粘膜。

       6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多是独生子女,加上曾有死亡病例报道,患儿家长比较紧张和恐慌,医护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以得到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由于患儿处于陌生且被隔离的状态境,以及疾病带来的疼痛,容易恐惧焦躁和烦哭不止。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爱护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于较大的患儿,可耐心地给予解释,争取配合治疗,鼓励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7 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

        7.1观察体温变化,包括入院时,降温处理后。

        7.2神智情况:观察是否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

        7.3呼吸系统:观察呼吸节律,频率的改变,是否口唇紫绀,是否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及肺部罗音。

        7.4神经系统: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头痛,呕吐,抽搐,肌张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

        7.5循环系统:观察是否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肝肿大,血压升高或降低。

        如出现以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出相应的处理。

        8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