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践项目教学;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

全国知名职教专家、山西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杜明汉来我校做报告,有一段话深深振憾了我,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常常站在老师的角度,抱怨学生不好好学,文化基础不好,而学生、家长、社会会怎么说呢?说教育这么多年就没有变化?看看商品市场发生的变化有多大,看看企业竞争有多么激烈,而你们学校却四平八稳的,老师夹一本书,在课堂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讲多久就讲多久,然后离开学校,还埋怨学生不听!学生为什么对游戏那么感兴趣?对网络上的东西那么感兴趣?我们需要反思,反思什么?之后,我们努力在课程改革上做了一些尝试,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操作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有了新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为了教软件而教软件,而要把软件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来,那么如何灵活运用成了我们探索的方向。现在我就从三方面说明一下我在实践过程中的浅薄认识。

1 单科教学,不便于融会贯通,不利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首先,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软件操作课程主要有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方正飞腾、方正书版、3DSMAX、AUTOCAD等,以前我们采用的都是类似《Photoshop平面设计教程》类的单科教程,每节课的任务就是围绕这一门软件的某些工具(命令)进行案例教学,一个案例做完后不知道这个工具(命令)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哪个地方会常用,做好的案例也不知往哪儿用,时间长了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了,这个工具(命令)的用法也会因为印象不深刻,记忆不牢固而忘掉。也就是说学只是为了学,而不是为了用。

其次,每门软件都有它的特色,比如Photoshop在图像处理方面有很强功能,这是其他软件所不能及的,在绘制平面矢量图时CorelDRAW和IlluStrator无疑又是最方便的、方正软件在报刊杂志排版方面又简单又快捷,3DSMAX在做三维立体构图时功能又是无可比拟的、AUTOCAD在制图方面又是强手。平时我们每个老师只熟悉其中一门课进行教学,遇到一个实际任务,往往仅凭一个软件很难快速完成,学生在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方面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工作中的综合设计要求。经过企业专家的访谈和论证,老板想要的毕业生不是只会某个软件的操作员,而是有较强的学习和分析能力,应变和创造能力的设计师,这就是说我们以前的实践教学内容远远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和需求,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大胆改革,使我们的教学任务变成企业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就是企业的业务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再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多个学科横切,重组教学内容,教材就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流程

经过到企业的多次实践,和企业专家多次交流沟通后,我们专业的老师有一个共同认识,我们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应该是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流程,从接到客户的一个要求开始,到分析、决策,设计多种方案,确定方案后,打印印刷、裁切出成品、客户提货等,整个工作流程都应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那么我们的课程内容如何体现呢?教材又该怎么编写呢?我初步认为我们不按软件来分课程,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分课程,至少分四门课程《数码图像后期处理》、《网站美工》、《印刷前期排版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比如《数码图像后期处理》一书则主要是PhotoShop软件调图修图功能的应用,项目一:婚纱影楼的数码照制作(5寸照、7寸照、写真照等),项目二是证件照制作,(1寸照,2寸照、驾照、身份证照、护照等)项目三:婚纱照制作(婚纱相册,大幅婚纱照,电子相册等),这块可能用到电子相册制作软件或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教程。《网站美工》主要针对网站设计前期的静态网页设计,主要是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素材的调色、再加工,网页插画设计等知识点。

再如:《印刷前期排版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两本书以CorelDRAW软件或IlluStrator软件操作为主,针对不同的任务用到什么软件,教什么软件,比如每幅作品中都有数码照片的调色和图像再加工,那就讲Photoshop的调色技巧,书籍装帧项目中书内页排版就讲方正飞腾软件,封皮就用CorelDRAW或IlluStrator软件,这两本书我们主要提取了九个典型工作任务:彩页印刷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报纸排版设计、异形不干胶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板面设计、字体设计、卡片设计。这样,我们把教材就变成了企业中常用的工作任务,我们的一个项目任务涉及到多个软件的操作技巧,用到哪科就讲哪科,教会学生把所有学科融会贯通起来,灵活把握知识点和技能点。而且每一个项目涉及到不同的输出工具和制作流程,学生每学完一个项目就能实实在在地掌握这个项目从始至终的工作流程和技巧,到企业中就能很会适应工作环境。

3 投身企业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适应教师岗位更高的要求

课程内容改革后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学生,杜明汉院长强调:“现在,在知识的海洋里,到处都是知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接受知识,学生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接触事物的时间,速度比我们老师接触的又早又快,老师不再是掌握知识最多的,也不是最权威的,那么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呢?”我想我们以前把教软件操作当作教学重点是个误区,我们应该利用最多5%的时间教会学生学习软件里的命令和工具有哪些?怎么用?把95%的时间用在让学生去根据客户要求调研,分析、决策,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把一个个满意的作品交上来。至于调研可以直接去市场调研,也可以到网络上调研,也可以同学们互换角色模拟调研,必须让学生到实践中寻求他想要的答案,在调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对新任务的分析决策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便是老师指导加引导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启发和辅导,从而让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作品上交后,还要进行多元化评价,使同学们每一次创作后都能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取长补短。这对我们教师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掌握一门设计软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从一门软件的精通到多门软件的精通,从参与企业实践,到能独当一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都需要教师静静地潜下身来,谦虚认真地向企业专家学习,和学生共同学习,这样才能把控课堂上的每一个节奏,才能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才能把每个技能点落实到实处。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一项新兴行业,计算机平面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计算机平面设计的专业性以及要求较高,不少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致使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提升缓慢,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1.高职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影响因素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虽然对于高职学生采取了传统教学与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部分学生存在着模仿痕迹明显、设计风格墨守成规等问题,总体来说学生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对结构、色彩以及布局方面理解不够全面,学生基本能力存在缺陷。

1.1 学生个体基础较差

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张,专业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最低层次,在高职教育中,学生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习成绩基础差,学习成绩普遍较低。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的专业性较强,对于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要求,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而对计算机平面设计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

1.2 计算机平面设计教材的侧重点偏差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学主要是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好软件之外,培养学生根据自我设计思路,充分利用软件,完成设计目标,而不是把学生仅仅当做软件的操作者。而现在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材,大部分教材的重点是介绍软件的功能和使用,而软件知识的传授、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等扩展性较强的内容较少,最终致使学生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循规蹈矩,最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1]。

1.3 教师教学内容及自身水平不足

不少教师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对教材照本宣读,单纯的将软件操作软件作为教学的目标,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性问题一带而过,使得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思路一知半解,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的自身水平对于学生的基本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少教师自身平面设计知识水平不高,对于教程的难度、重点自己尚不能完全领会,何况传授给学生们,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1.4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不少高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培训时间较短,由于培训课时分散、时间短的原因,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无法系统全面的传授,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以讲授软件的使用为主,教学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技术类学院的平面设计专业中都开设有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平面设计中的三个构成:彩色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平面构成。但是其内容主要讲述设计理论,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似懂非懂,不能深入理解。而且不少学习存在着课程脱节现象,设计实践与基础理论内容脱节,致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从而产生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2]。

2.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的途径

2.1 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作为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的起点,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从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2.2 对于学生基本设计情况做充分了解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们设计水平,根据学生的水平实行针对性的教学。摸清学生们普遍存在问题的难点,对于学习的难点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相关基础相结合,尽可能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法解决学生们在理解上存在的难点。

2.3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问题,基本能力训练课所占课时较少,造成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基础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将基本能力培养引入课堂之中,并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合理进行安排,为课程的开展作好铺垫。

2.4 做好范例分析

作为平面设计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范例分析对于提升学生平面设计基本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范例分析学习到不少知识,并能给学生展示于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设计基础知识,并可以使学生对于作品的设计创意、设计思路、表现手法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作品的感知能力[3]。

2.5 合理安排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应用教学课程进度

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合理搭配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应用教学课程进度,确保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二个教学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6 注重对学习的引导

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自主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快速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平面设计相遇其他学科,有着内容宽泛繁杂的特点,仅仅靠教师课堂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

2.7 组织业余时间的互动交流

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在日常的业余时间多多互动交流,多开展以提高学生平面设计基本能力为主的讲座、兴趣小组等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习交流。这是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补充途径之一。

3.结语

总之,高职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能力对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高职学生计算机平面设计基本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基本能力,进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丁.职高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09(10).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4

1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史及内容

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大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教学内容主要以Basic语言为主,课时较少,课程单一,仅限于对计算机的初步了解。

第二个阶段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汉字系统的日益普及,对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内容也相应变为二大项:计算机操作及汉字系统使用(操作系统及汉字处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此时的高级语言有Basic,Foxbase数据库等,这样的课程设置持续了很长时间,由于在此期间农业院校对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基础教育虽已在农林专业学生中铺开,所开的计算机课程有的列为必修课,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为选修或考查课。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开设课程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学时少,上机时间少,缺少计算机使用与开发应用的环境,农业院校计算机中心机器数量相对较少,仅能应付日常教学,教学手段陈旧,对计算机应用没有认识,导致总体水平低于其它专业院校,这样使得大多数毕业生计算机使用能力较差,难以在所从事的专业岗位上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迅猛发展,特别是Windows系统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期近10年间,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有了质的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有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应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落后的局面得到改观,不少农业院校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专业。

纵观这3个时期的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开始落后于其他院校,到目前大致可以向其他院校看齐。尽管相对于理工类高校还有很大差距,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模式等可以采取大致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198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成立,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4个教学层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系统使用;高级语言;软、硬件基础知识;结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198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成立。

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了155号文件,即《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它首次明确了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公共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5门课程,提出了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手段、方法改革等要求,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极大推动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明确了教学层次及内容要求,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基本有了纲领,其确定的教学体系至今仍有指导性。

根据155号文件的框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致可将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微机系统的操作。本层次主要包括计算机一般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及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等内容。

第一个层次的目标:会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常用操作平台;具有一定安装、使用已有应用软件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应用软件;对于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

第二个层次的目标:在使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掌握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一些常用程序,具有一定程序开发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知识;具有熟悉、消化、使用与所从事专业关系密切的最新软件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能力,能不断吸取计算机科技发展新成果,紧跟信息科学发展步伐的能力。

对农科院校学生而言,所谓技术基础教育不应面向硬件,而要从软件着手,这一点要区别于理工科院校。计算机不是作为对象来研究,而仅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农林领域中的诸多工作来服务的。这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作为指导性纲领,确立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白皮书,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同时在这一时期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普遍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得到极大重视。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这一时期的到很大进步和发展。

2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教育在农业院校得到了很大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日趋成熟,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及发展方向,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支撑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在农业领域渗透,在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及农业计算机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已全面展开并逐步开始产业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农业院校已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开设和培养目标除了面向社会计算机应用领域外,更重要的是与农业结合起来,使计算机专业面向农业应用方向,在农业信息化应用及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学生在农业领域可以有很大作为,而另一方面,农科专业的学生在农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具备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扎实开展。

不可否认,虽然农业信息化得到很大重视和发展,但是,农林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和理工等专业还有很大差距,或者说有天然差异性,农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林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内容与计算机等专业的课程差别较大,学生课程负担也比较重,课程门类多、教学内容多、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学生围着课程转,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逻辑思维训练方面相对较弱。但计算机学科的先进性、趣味性对农林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都很浓厚。因此,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扎实开展外,更重要的是不断进行改革,适应农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真正具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他们的专业知识通过应用计算机的手段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鉴于信息时代及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大学新生中非零基础的学生开始增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着眼点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更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能力培养来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系结构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3 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措施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它继承了2006年白皮书的主要内容,充实了关于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提出了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明确了要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归纳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等。

3.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本要求》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4项“能力结构”要求,同时构建了培养4种能力的支撑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对课程构建也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结合计算机科学自身的发展要求和农业院校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来设置相应课程。

《基本要求》归纳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及实验的4个知识或实践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基于这些指导性原则,以我校为例,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如下3个层次:

(1)大学计算机基础。涉及知识体系中的“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最基本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数制转换及原码、补码和反码;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或WPS等应用软件及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知识等。要求掌握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知识,重点在于软件平台的应用技能。该课程的课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目前定在36-48课时。

(2)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涉及知识体系中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也包含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需求,课程的设置可以面向算法或数据及信息处理。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或掌握基本的数据库应用,初步具备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平台进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语言等由不同专业进行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课时定在48-60课时。

(3)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这一层次的课程着眼于农业院校不同的专业情况,可开设数字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等,涉及知识体系中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1)、(2)层次的教学是基本的、必修的内容,第(3)层次是应用、提高层次,可按专业安排必修或选修学时,课时定在24-60课时。

3.2 教学措施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手段、方法必须不断进行改革,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尽快跨入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门槛。目前,我校计算机类课程已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安排组织教案及课件,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好课件,充分展示内容并体现细节是教师重要的备课内容,建立云计算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如图1。在教学上,要不断适应新内容、新形式,既要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既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又不能刻意追求形式与信息量,造成视觉疲劳,同时要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必须通过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以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同等重要,要精讲多练,强化实践教学,实验课时占总学时一半,实验进度与理论进度同步。理论课主讲教师必须承担上机实习课的教学,这样一方面可结合课堂讲授,在实验课中给予恰当的辅导,另一方面能直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消化、理解的程度,改进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强调上机操作考试,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实验教学科学化、系统化,要规范实验大纲及实验操作指导教程。除了实践教学,课外辅导也要加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用建设教学网络平台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农业院校的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其重要性会更加突出。因此,以培养能力为基本目标,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发展为基本导向,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的要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中,既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又要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培养教学改革的学术氛围,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建设方面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课程评估体系,不断促进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中宇,刘素娥.基于云计算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3).

[2]杨沛,梁春泉,魏蕾.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

[3]许薇,王永江.农业类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3).

[4]赵月玲,王明泉,刘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2(09).

[5]翟小瑞,崔坤鹏.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3).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3-02

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变化之中。天水师范学院历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课时调整上,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虽然有一些调整,但是始终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和操作,并没有反应出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形势的变化。

当我们对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到了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用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有了显著提高[1]。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更深的层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

一、新形势下天水师范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近年来,大部分大一新生在中小学阶段已学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总体上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太大,相同起点的教学难度大而效果不理想。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在重复中小学已经进行的信息基础课程。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定位要理性和科学,要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明确学生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知识。在“白皮书”里明确提出:建议开设一门具有大学水准的基础性课程(故名“大学计算机基础”)。该门课程的建设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或单独设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还可以涉及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1]

2、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采用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起点教学,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学效果差。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教室,将电子课件和操作演示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介绍有限,甚至不提及。既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知识讲解内容枯燥,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

4、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现有的考核方式还是纸质试卷笔试为主的方法,考核实际操作的上机考试占的比重较少,而且缺乏客观、有效、准确、公正的上机考试方法,所以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无法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天水师范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应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按照“白皮书”的要求,结合天水师范学院实际,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科)组织教学,全面改革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1、课程设置

按照“白皮书”的要求,结合天水师范学院的实际,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64课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文理开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64课时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科开设。

2、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技能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完成,重点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内容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范围之外的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数据库应用等)、网页设计与制作、Internet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VFP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多个模块,由各个专业按照本专业特点选择开设。

把课程划分为教学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部分12个模块,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32学时,各模块及学时安排如下:

教学模块 理论课

学时数 实验课

学时数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 模块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8学时 2学时

模块2:计算机硬件技术 6学时

模块3:操作系统 4学时

模块4:数据库技术 4学时

模块5:多媒体技术 4学时

模块6:计算机网络技术 6学时

第二部分:计算机应用技能 模块7:操作系统 8学时

模块8:文字处理软件 10学时

模块9:电子表格软件 6学时

模块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占学时

模块11:数据库管理系统 6学时

模块12:网页制作和Internet使用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完成,不占学时

3、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天水师范学院的生源来自全国20个省、区,大部分来自本省,但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所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大不一样。这样的差别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学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谭浩强教授曾经指出:“计算机的应用是分层次的,同样,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3]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4]。分级教学首先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教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

因此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核,对于达到一定考核要求的可以免修对应的课程,然后依据考核成绩把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为不同的层次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以及安排考核。

(2)、重点加强实验课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模块化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上的,这样造成了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反而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两部分。理论部分只讲授理论知识而不涉及具体的操作。实验部分不是现有在机房练习的这种教学模式,而是把课堂搬到机房去,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以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这样在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的同时,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两者先后进行,学习效率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计算机基础课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5]。

采用案例教学法,按照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把实验课教学划分为多个具体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完成所有的教学案例,并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马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教学案例的内容,有的放矢,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4、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考核采用模块化考核。不同的模块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侧重点,所以也有不同的考核方法。

(1)平时作业考核: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布置平时作业(包括纸质作业和实验操作“任务”),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由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作业成绩,并把每次的作业成绩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

(2)大作业考核:模块10和模块12由学生自学掌握,考核方式采用大作业考核。模块10要求做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学课件并通过email发送给教师,模块12要求做一个个人网站放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上交大作业,由教师批改后及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公布成绩,并把优秀作业放在平台上展示。

(3)模块化考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的6个模块合并在一起,在学期末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进行考试,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模块7、8、9、11在每个模块教学一结束就考试,考试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考试系统”进行,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每次考核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在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再进行实验课综合上机操作考核,考核成绩也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总之,考核方式要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为主、以理论考核为辅,同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考核,以此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改革是所有改革成功与否的保证,而上机考试平台建设是考核方式改革成功与否的保证,只有建立真正有效的上机考试平台才能保证有效的考核,进而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三、结束语

天水师范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历次的改革对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认识不够,一直没有解决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为切入点,研究教学方法,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建设有效的上机考试平台,彻底改革考核方式,推进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欣嘉.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模式探讨.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6).

[3]谭浩强, 林定基, 刘瑞挺. 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计算机平面设计内容范文第5篇

1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已经成为广告,三维制作等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基础能力。面对市场对平面设计人员的大量需求,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思维进行扩展和更新。而现阶段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不完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就严重的制约了课上的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就平面设计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现今,大部分院校平面没汁课程的教学材料相对落后,这就引发了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往往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造成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的需要。旧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把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发了学生学习目地偏移的现象,造成学生死抱课本,不思进取,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2教学漠式相对简单。计算机平面设汁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以课本和上机实践为基础,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只能是局限的,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模式单调且内容落后,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非常不利的,教学模式简单化、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艺术能力也没有得到的锻炼和提高。

1.3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平面没计教学缺乏目的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针对陛,造成了教学无目标,学习无目标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纸上谈兵,没切实的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睛况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晴况,同时教学中没有创新形思维,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1.4教学过程没有独特陛。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其它科目的教学模式相似,内容上没有突出平面设计的专业性和特殊,这不但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到了平面设计的根本理念——创新,平面设计教学中必须要把创新精神溶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而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没有独特性,这就根本无法满足实践j生教学的需要。

1.5教师知识结构的转移。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师在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扩展时应与时俱进,把握知识和设计理念的更新,而现阶段教师的设计知识、设计理念、设计经验都不能与知识更新和创意更新相一致,造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匮乏,学生所学知识受限,无法满足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着知识的深化和再创造的方向转移。同时,平面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和综合创新。

2突出教学内容设计的美术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突出美术基础的学习。平面设计除了利用计算指令完成相应的平面效果外,还要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美术基础。平面设计不只是计算机图形效果的体现,更是一个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个艺术作品的过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已经将艺术学习当作—个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对艺术和创意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绘画和艺术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或艺术理念,才能把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表达清楚。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艺术学习应强化造型、审美、设计的基础性学习,利用教学模式和课时,向学生传授美术史、设计史、个人风格、艺术与教学等知识,加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知识传授时要注意授课的方法和模式,如果只是把简单的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很难有所领悟,对平面设计思维的扩展帮助也不大。现在教学中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其思想的独立l生和开放陆5不是老教师所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一群体时要摆脱传统僵化的思想,从平面造形的基础人手,引导学生开扩思维,同时利用绘画和素描教学,让学生对设计的平面效果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强化平面没计中的基础训练,并添加进更多的形式美的训练在里面。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的造型基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3突出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平面设计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意和艺术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造形语言的选择上较为模糊,有时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或者不能更好的诠释表达形式所需要内容。这类因素的产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改变以往的模式,利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里应该包括:形态、肌理、色彩、立体感、层次感等。多样的形式语言教学难点是语言所采用的基本元素,例如:点、线、面等基础形式。教学形式的多样可以带动学生设计理念的更新,从学生探索未知的理念出发,调动学生设汁新颖的图形,并尝试让学生相互协作构建复杂图案,教师从中给予评价和启发。只有在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形式语言丰富的设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