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石刻;特点;佛像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68-01

一、安岳石刻的取材特点

在导师的带领下初次到安岳石刻参观学习,临摹柳本尊像一周,认识到安岳石刻是在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和发展。石刻作品中,一扫了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泊来的痕迹,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石刻造像内容,几乎囊括了佛教精典题材和道教神系中主要内容以及释、道、儒三教合流的内容。安岳石刻对传统佛教中的佛、菩萨、经变等造像,摹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它有别于北方开大窟造大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大窟大像雄伟壮观;或小龛小像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众多的石刻单元与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浓缩了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南方独特是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艺术现象。而本人只去了毗卢洞。

二、毗卢洞的雕刻特点

安岳石刻的大部分石刻趋于写实和精细,显得质朴而人性化。雕刻大师采用高浮雕、半圆雕、缕空雕、线刻、阴刻等技法,点面结合、线面结合、雕塑结合,完美地雕造出来的神、佛、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力士口鼻变形,肌腱暴突,对比十分强烈。成千上万的人物,千人千面,无一雷同;形象逼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真和立体表现。将佛刻成侧身而立,拈花微笑;菩萨刻成立则侧身,和蔼可亲,坐则跷脚,姿美可敬。使石刻造像的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露于体表,更加形象、直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位于毗卢洞的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享誉国内外,号称“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精美辉煌,敦煌匹敌”其行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象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既据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

从凿刻工艺看,这尊造像设计奇绝。能工巧匠们大胆地突破了宗教仪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山势,运用力学、光学和视觉原理,依崖雕琢。身体不是全部浮雕,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都用的镂空雕技。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古时力学的巧妙应用,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并学习借鉴到实践创作中去。她的造型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颇有鬼斧神工之妙。她不仅体现了佛陀世容和宗教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世俗文化。更与其它雕塑艺术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她完全是在红砂岩石上雕琢而成,而其它地方如莫高窟的大部分塑像都是采用木、草或石作骨,辅以泥胎而塑造的。但紫竹观音即便是一缕头发,一个花坠,均是岩石精雕而成。其雕琢艺技水平之高,制作难度之大,在雕琢中堪有“一失‘手’成千古恨”之虑。临摹着作为我国石窟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的紫竹观音,我们不得不为宋代雕刻大师们那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安岳胜迹,不让昌州”、“睡佛初醒,安岳起飞”、“艺术宝库,藏古今之学术,聚人间之精华”、“普州妙像,南北枢纽”、“盛唐隆宋胜迹,宛然美不胜收”、“安岳造像,蜀中之光”、“我国古代雕刻又一伟大宝库”等等都是各界著名人士来到安岳考察,都对安岳石刻进行的高度评价并把它归纳为“古、多、精、美”四大特点。

三、结束语

安岳石刻历史优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被誉为中国石刻史上的奇迹。虽然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其悠久历史孕育出灿烂的古代石刻文化。安岳石刻是古代安岳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宗教文化的流变,民族文化的推进,区域文化的演变,雕刻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艺术、开发价值。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历史文化的巨大遗产,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借鉴和发扬。

参考文献: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第2篇

近年恚中国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汉白玉在建筑、雕刻市场上应用广泛。汉白玉本身的优势和特色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实力较为突出。汉白玉因其自身的石材特性除了具有建筑使用优势之外,还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应用于艺术雕刻中,还可以结合旅游业促进多向发展。,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关于这一点,文章着重以当前中国汉白玉储量最多和品质最好的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发展的研究背景

宝兴县素有“石材王国”、“石材博物馆”的美誉,拥有“宝兴白”、“青花白”、“东方白”等名贵石材30余种,储量达30亿立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宝兴白”汉白玉因储量丰富、洁白无瑕、质地细腻、抗折性强、硬度大、出材率高等特点闻名于世,与意大利“卡拉拉白”相媲美,享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建立灵关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已达200余家,被四川省经信委评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雅安石雕,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素有“雕刻之乡”的美称。位于四川雅安市高颐阙前的石狮子,芦山县樊敏阙前的石兽,都是东汉时期的遗物,其中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足以说明雅安雕塑雕刻的悠久历史。宝兴县的外郎石砚在清代更被定为"贡砚"。雅安雕塑的技艺在宝兴一直传承延续,宝兴县在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石雕艺术)之乡”。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精神层面享受的追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旅游的需求。科技的推动和产业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加深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而汉白玉雕刻文化突破以往的建筑意义,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雕刻行业和旅游行业,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汉白玉自身的条件优势,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艺术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增加旅游特点,还实现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石材产业发展较缓慢,企业效益增长不够快速、产品集约化程度较低。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首先就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品牌影响力,要保证汉白玉雕刻产业发展还需要大力开拓销售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积极寻求外部环境的支持。二十一世纪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雕刻艺术产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石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球对于石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我国石材加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汉白玉品质很高,但加工工艺和配套机制上尚且不够完善,无法实现产品的效益最大化,汉白玉资源不能做到充分利用。雕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石材加工艺术手段,闻名已久,汉白玉雕刻产业充分结合了石材本身材料优势与雕刻艺术手段的观赏价值,可以结合旅游业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的双向增长。

二、雕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一)雕刻业发展需求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形态的变化和进步,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更新。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元素,实现产品之间的融合,依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解决好雕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雕刻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虽然还比较乐观,旅游经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旅游行业本身也需要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和转型。旅游业发展的状态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例如旅游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实现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又比如,旅游业与时下流行的动漫产业结合,实现动漫旅游,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大大引起了人们的旅游兴。事实上,旅游行业的融合性较高,单一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需要结合旅游业本身的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其他行业,实现经济互惠、增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进行积极调整,旅游市场需要注入新鲜元素,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市场也需要其他经济发展形势的支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的体验不只是停留在观光上,人们需要多方面的进行消费升级,比如动漫旅游、疗养旅游、影视旅游等,在旅游消费产品上也应该多样化,应该从一般的土特产、古董字画上适当的转移到艺术雕刻上面来,增加人们对于我国传统雕刻手艺的了解和关注,提高艺术雕刻品的市场价值。

三、汉白玉雕刻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产生的效益

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产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目前,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社会的关注和市场的支持,而旅游业的市场资源丰富,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元素,因此可以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一)市场效益

产品融合可以促使产业链的重新组合,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更高层次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当消费者认可和支持某种产品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市场效应。汉白玉艺术雕刻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但一直没有好的宣传手段,导致人们对它认识不足,市场地位不高。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使人们更多的了解艺术、认可艺术,可以采用艺术展的形式,让游客游览、观赏,导游可以为汉白玉的石材特征和相关艺术发展历史做出讲解,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汉白玉的市场价值。另外在特产、纪念品购买上也可以为游客做出一些引导,这样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新的环节和内容,还为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做了市场宣传,实现雕刻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市场效益。

当前人们实现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赏、学习,考虑到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市场灵活性,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旅游的体验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体验。而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产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意义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消费需求,因此,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实现产业间的互惠互利。

(二)产业效益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起步不算晚,但发展水平一直不高。事实上,我国石材雕刻艺术历史久远,艺术手段和艺术价值都极高,一直没能有效的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在产品消费市场占有率不够高,导致产业效益低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从长远考虑,若产品结构一直较为单一、落后,不能在旅游内容和旅游形式上作出有效更改和创新,其发展势必停滞不前,甚至会造成产业的逐步衰落。

因此,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旅游业的行业元素有效注入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业中,可以增加我国石材雕刻的发展动力,为产品的艺术雕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这种结合方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与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行业相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实现了产业间的效益增长。

(三)经济效益

汉白玉的艺术雕刻行业发展主要依靠雕刻手法、雕刻创意和雕刻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创意性产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于汉白玉文化了解较少、得不到足够的市场支持,因此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要想促进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就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更新产品内容,有力结合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市场认可率和支持率都较高,但文化内涵不足,精神性的消费价值不高,需要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方式,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石雕、木雕等都是传统艺术雕刻手法,可以充分融合到旅游环节中去,像汉白玉的观赏性不言而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有效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带动雕刻业发展,雕刻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经济增长。

四、汉白玉雕刻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条件

(一)政治条件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要求,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提倡发展多元化的经济。

在2013年芦山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建设为“灵关石城”4A级景区,并大力扶持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投资0.55亿元建设灵关石城汉白玉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内设有石雕工艺品示范加工厂(区)、石雕文化培训中心、石雕工艺品展示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石雕文化广场及石雕艺术走廊等。另在灵关石城还建有多条集中展示汉白玉石雕文化的“石雕产业一条街”、“石雕文化商业步行街”。

在国家的政治大环境要求之下,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文化意味浓厚,属于工艺美术的一种,融合到旅游业中,可以增加人们的艺术趣味。国家支持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也是看中了它们各自的市场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二)经济条件

经济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旅游业还是艺术雕刻行业,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不断加深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机遇,各产业要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就要在生存中学会进步,在进步中迎接挑战。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政府不断予以旅游灾后重建项目财政上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的发展前景较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的市场效益日益增加,要实现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下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融合其他产业的特点,实现改革、变通。而艺术雕刻产业很好的满足了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只有有效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和互补,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行业发展、经济增长。

(三)社会条件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需求转变到精神消费需求上来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这也为旅游业和艺术雕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也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休闲态度的转变。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汉白玉艺术雕刻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突出其工艺性和观赏性;人们的消费态度变化也为汉白玉雕刻产业打开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汉白玉雕刻要实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就要抓住机遇,在提供的良好社会条件基础上,充分融合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打开市场、稳步发展。

五、结语

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各产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使产业特点不断突出,就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实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宝兴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前景广阔,若能有效融合入旅游业,在芦山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大背景之下,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的发展优势一定会取得可观的市场成就。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贺兰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砚文化流传久远,博大精深,砚雕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显得弥足珍贵。宁夏虽偏居西北,但制砚历史并不短,贺兰石砚历史悠久,雕刻工艺复杂,文化内涵深厚,深得名家喜爱。我们该如何将贺兰砚文化发扬光大、绽放异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阐述。

1 贺兰砚的历史

贺兰石是宁夏五宝之一,用贺兰石雕刻制作的砚台叫贺兰砚。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编撰的《宁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就有记载。

贺兰石形成于13亿年前震旦纪中前期,后经造山运动而推出。贺兰石石料结构均匀,呈天然深紫、豆绿、黄、红等色,其中豆绿、深紫两色相互交错,并镶有石眼、玉带、朱砂带、云纹、眉子、银线、金线、金眼、绿豆点等,自然纹理妙趣天成。石质硬度为3度,是优良的砚材。贺兰石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等特点,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不干不臭。历史上,贺兰砚曾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齐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贺兰”的美誉。

贺兰砚雕刻工艺已有1500年的历史。早在秦代,贺兰砚与“蒙恬制笔”的“秦毫”同富盛名,留传至今。在宁夏,贺兰砚雕刻技艺已经生存发展了200多年,从清光褚年至今,宁夏贺兰砚雕刻史上产生和造就了一个传承百年、历经四代的制砚世家――“闫家砚”,制作出不少代表时代风格的好作品,为后人发展贺兰砚雕刻艺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2 贺兰砚雕刻的技法与特征

贺兰砚的雕刻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选料、相石设计、下料、粗加工、精细雕刻、打磨上光、配盒七道工序方能完成。因贺兰石天然具有深紫、豆绿两种颜色,根据石材的这种特点,采用两种颜色互相衬托,俏彩雕刻各种图案,就成为区别于其他砚种单一色彩的主要艺术特色。贺兰砚创作题材广泛,人物、山水、龙凤走兽、动物花鸟、草虫、瓜果皆可入砚。在造型上有随形砚、仿形砚、规矩形、带盖砚等。贺兰石雕除了砚台之外还有印章、镇尺、笔筒、屏风、摆件、石壶、立体雕件等。工艺表现手法讲究因材施艺,相石俏彩,雕刻上做工精细,风格多样,有的清新典雅、有的苍劲古朴,两种颜色互相映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国的砚材中独具特点。

3 贺兰砚雕刻技艺的价值及现状

贺兰砚雕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使用收藏价值,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社会名人的赞赏。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对贺兰石砚及雕刻艺术的发展及其历史、艺术、使用、收藏价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较高的赞誉。

(1)历史文化价值。贺兰砚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砚文化中独特而优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记述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保护、发展、创新贺兰砚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对创新发展宁夏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艺术价值。贺兰砚雕刻艺术讲究“相石”“俏彩”,依据原料的质地纹理和石质中“深紫”“碧绿”二色的分布随彩造形,这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使贺兰砚在众多砚雕艺术品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贺兰砚及其相关雕刻艺术品由于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已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在《当代中国丛书》(1984年版)中,贺兰砚在雕刻类刻砚排名第四,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可见一斑。

(3)商业价值。贺兰砚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由最初的文人用砚发展到多种系列工艺品,集实用、观赏于一体,目前已成为宁夏旅游形象的代名词。由于贺兰砚在生产、销售方面已形成相当规模,形成广泛的产业链条,在树立品牌、开发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4 贺兰砚雕刻技艺传承、发展现状

贺兰砚雕刻从第一代传承人张云亭开始,经过了闫万庆、闫万年(第二代),闫子江、闫子洋、闫子海(第三代)以及闫森林(第四代),形成了以闫氏家传为主的一批传承群体。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闫氏一脉能继承技艺的已然不多,传统手工技艺已处于濒危状况。由于缺少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接班人,学此技艺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并形成经济效益,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一般不愿学此手艺。大部分从业者因技艺、原材料、销售等原因,收入普遍不高,严重制约着传统技艺的传承。

5 贺兰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一门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贺兰砚的发展一直受到宁夏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贺兰砚制作技艺进入银川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进入第二批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2年12月,闫家砚第四代传承人闫森林被命名为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此相关的贺兰砚雕刻大师张向东、石飚等被评为部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梅荣、施克俭等被评为自治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一举动很好地体现了政府对贺兰砚雕刻技艺的重视与支持,大大提高了从业者的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未来,宁夏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有效促进贺兰砚雕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1)互利互惠,培养人才。目前,宁夏各级政府已经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借此鼓励贺兰砚雕刻培养后继人才,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之举,真正的人才培养计划还要依靠分布在各地的贺兰砚雕刻大师。银川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塞上雕刻工作室走出了一条培养人才之路。2010年,工作室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实用工艺美术系雕刻专业开展工学合作的模式,将贺兰砚雕刻教学与培训相结合,实现了学校拓展教育实践,企业补充人才,学生创业创收的“三赢”局面。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征;人物;寿山石雕

寿山石文化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特色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寿山石雕创作艺术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并凭借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

寿山石雕包含了多种题材,人物创作是该雕刻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类寿山石雕形式多样,常常蕴藏着丰富的含义,需要高水平的创作技艺才能完成,因此收藏价值较大。笔者在接触寿山石雕后,对于人物创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了较多关于寿山石雕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长期的人物创作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

一、依据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寿山石是我国特有的彩石,其色彩多样、质地温润、柔而易攻。寿山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光亮夺目、晶莹透彻、温润通灵。对于创作者来说,需要从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众多寿山石中挑选出适合进行人物创作的石材。在进行观音、仕女等人物形象的创作时,应选用色调较少的石材;进行古代贤才形象的创作时,不宜使用杂色料;若创作背景较为喜庆,应选用红色的石料。如果石材的质量较高,应该首先考虑人物题材的雕刻。如果石材明亮干净,油性好,纯度较高,那么应该用来创作仕女、观音等形象。

在设计具体的人物形象时,要尽可能保留底料,因此雕刻人员要做到“因材施艺”,也就是说在体现创作主题的前提下,依据石料的色彩分布、具体形状和质地来设计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一般情况下,寿山石有一定的杂色,所以雕刻人员应依据石材的杂色分布和形状大小安排整体布局,这种技艺被称作是“依色取巧”。而“巧色要巧”指的是雕刻人员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采用某种方式表现出原石材的美。

二、加强整体布局,提升艺术效果

著名的“百子图”意味着多子多福、子孙延续,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寿山石雕《百子图》中包含了100个儿童,并且不同的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特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该作品需要用寿山都成坑石为原料,高度为30cm,宽度为15cm,有黑色、白色、红色和黄色等色调。要在这么小的石材上雕刻出不同形态的儿童并做到栩栩如生难度较大,为了完成这一作品,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观察石材的特征,依据石材中隐藏的规律设计整体布局和色彩安排,从而在较小的空间内展现精巧的雕刻技术与巧妙的作品构思。所以通过多层次浮雕的方法表现人物外貌与形象特征。对于人物型作品来讲,背景的存在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所以要利用材料的多色阶,通过浅浮雕与高浮雕工艺绘制房屋、山石、竹林、榕树等景物,以及放风筝、拨浪鼓、戏狮等景象。这两种工艺的运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层次感,意境深远,刀法灵动。正是因为布局合理有效,所以能够在较小的体积中刻画出主体人物,创造出具有神韵的100个儿童。《百子图》的布局方式融合了古代雕刻与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形象对比、疏密与虚实结合,运用浅浮雕与高浮雕技艺,但是并不过分追求精细与灵巧。作品的主体颜色为黄色,给人带来一种颜色的冲击,作品中还有红色与白色的点缀,色彩搭配使人感到赏心悦目。

三、注重人物神韵,追求神形兼备

中国画作者在描绘人物时,不仅追求形态的真实客观,而且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通过人物形态表现神韵,用神韵表示人物心理,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历史悠久的寿山石雕也符合上述要求。笔者在进行艺术创造时,注意对雕塑语言的掌握,灵活运用造型语言来增添作品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对于人物型寿山石雕作品来讲,形和神是互为补充的。如果创作者不能将形和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其艺术作品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失去本身的艺术价值。

寿山石雕人物创作能够直接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眼力,因此该作品的创作并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本质上属于一种艺术叙述,将作品内涵呈现在观众眼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打动人们的内心。用心感受一个作品,欣赏巧妙的艺术语言,品味蕴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便会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一个作品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感知到生活的美好,那便可以称为一种成功的、优秀的作品。

为了使创造出的艺术作品满足形神兼具的标准,笔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磨练操作技能,创新思维方式,积累人生经验,培养艺术情趣。人物型寿山石雕追求将人物心理呈现在观众面前,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因此创造者要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不仅要使创造出的人物形象精巧逼真、秀丽典雅,而且要构思巧妙,设计新颖,展示人物性格特征。雕刻技能方面要注意线条的流畅灵动,讲究精雕细琢。

创新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了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是艺术作品进步的动力,也是寿山石雕将来的发展方向。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摒弃,过分追求与众不同,创新和继承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艺术创作者要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文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的创作方式,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特点,也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情趣、知识水平与价值观等基本素质与艺术追求。只有当欣赏者与寿山石雕达成心灵上的沟通时,寿山石雕的艺术价值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万江,福建东南拍卖.传统石雕如何悄然崛起――寿山石的文化传承与市场化推广[J]. 艺术市场,2013(28).

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第5篇

1.1规范石雕工艺技术发展,谨慎发展机械化生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黟县石雕工艺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和进步,但也面临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古徽州的传统石雕艺术珍品却不断的流失与减少,对现有石雕艺术珍品的妥善保护和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尤显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徽州部分石雕企业及个体都为追求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精髓,从事者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制作高品质的珍品,不仅浪费了不可再生的青石资源,也使很多新石雕产品工艺技术粗糙,失去了徽州石雕特有的神韵和美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工艺技术,其核心和精髓是手工制作。通过石雕丰富的传统手工工艺和手法,如平雕、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等,才能够充分体现各种雕刻手法的妙用,产生对比、差异、错位、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另外,手工制作的石雕工艺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作品有血、有肉、有骨头,好看、耐看、经得起看,并根据产品定位,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应当在保护和继承手工雕刻技艺基础上,根据石材的性能和材性特点,引入木雕、砖雕和竹雕等相关雕刻艺术的技艺特点,制定石雕工艺技术规范文本,以避免产生粗制滥造的产品;另外,要正确处理好机器与手工技艺在石雕制作上的问题。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传统手工工艺都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是传统手工艺共同面临的问题,事实证明,机器或电脑制造出的产品,虽然效率较高,但缺少灵气,产品单薄、生硬和呆板,只是简单的固定操作,很多细节表现不足,产品低档粗糙。而手工雕刻由于重在用心做事,使作品往往具有以神传意,形态饱满和洒脱的灵气。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应提倡鼓励使用手工工艺生产,谨慎发展机械生产。

1.2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继承与创新

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基本上取材于黟县石材,可见石雕是黟县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在表现内容上,黟县明清古民居的石雕文化丰富。与中国整体的石雕艺术一样,主要是在宗教和巫术观念支配下完成的,诸如人们为了求财、求福、求子等创作的儒释道人物形象,传达了和平、顺和、祥和、太平的美好寓意,具体表现为龙凤呈祥,太平等吉祥寓意。作为中国石雕文化中的一部分,黟县石雕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定、和平主义价值观。在表现手段和风格方面,徽州石雕多以浅层透雕与平面浮雕为主,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精致、古朴大气,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由于受石雕材料本身限制,虽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但在功能与形式上,石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更为严密合理,与木雕和砖雕一起展现了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独有的艺术魅力。继承徽州传统石雕文化,重要的是有所发展和创新。首先,应当开展学术研究,成立石雕艺术研究院,政府部门应该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针对石雕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适宜的扶持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定期举办黟县石雕文化保护论坛,工艺探讨,提高传统石雕工艺,传扬黟县石雕文化的精髓,建立石雕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为石雕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开发与石雕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注入更加开放性的设计思维,添加更多发展思路,拓宽其发展空间;可以借鉴传统的木雕、砖雕等技艺手法,在保持石雕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使用现代雕刻工具,使木雕、砖雕的精细、多层次等效果,融入在众多石雕作品中。

1.3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资源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石材资源?首先,相应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明细的规章制度,并且赋予法律意义,明确规范资源开发用途:制定在保护和发展徽州文化传统风格的需要框架内,规范资源的开采,加强资源的监管保护,提高石材开采和深加工技术水平,避免浪费和粗放的使用;其次,保护徽州石材资源须从可持续发展大框架下进行,不能够脱离环境保护及全局整体规划,为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相应开发计划:鼓励矿山企业以整合组建集团公司模式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并且通过拍卖及竞标的形式,提高石材资源的市场效益;再次,石雕工艺的发展需要进行规范,定时组织宣传工艺的继承及自然资源保护,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资源保护意识;最后,企业及个体手工户在合理利用石材资源的同时,需要提高石雕从业者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减少石材的浪费,提高对剩余石材资源的二度或多次利用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加大力度规范石雕生产登记的管理制度,规范石雕生产经营发展的秩序,保证石雕产品的质量及品牌识别。

2黟县青石废料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的前景

2.1应用现代科技提高黟县石材的利用率

鉴于黟县青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充分使用青石自然资源,在保持青石独有特点和雕刻风格情况下,应用现代材料科学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青石资源的保护,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青石材的利用率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有效的借鉴其它材料雕刻和加工设备,如宝石雕刻、木雕雕刻、砖雕雕刻等雕刻技术和加工设备,谨慎使用机械工业,以获取青石雕刻加工深度和效率;二是应用材料化学技术,把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地节约了青石材料,也有效地拓展了黟县青石雕刻艺术设计空间。

2.2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可能性

苏州科技学院建造实验室和黟县金星公司合作研究了青石与树脂结合工艺,经多次实验后,认为这种工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青石雕刻特色保护上是有效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保护了青石资源。树脂工艺产品是利用聚合技术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技术成为任何形状,树脂产品具有重量轻,不容易破碎,能够长久保存,可以小批量,多模具生产,可以制造成各种造型美观、形象逼真的人物、动物、浮雕等,并且产品物美价廉。把黟县青石材废料与树脂工艺相结合有以下几点优点:首先,是充分利用了青石材边角废料,结合树脂工艺,以提高资源使用率,充分使用和节约了材料;其二,利用现代生产技术与工具进行工艺生产,实现模具生产与手工艺结合,其生产过程无污染,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量,也避免了因批量化生产造成廉价视觉与心理感觉;其三,这种工艺在质感和触感上基本保持了青石材料优良品质的雕刻特点,丰富了青石雕刻的艺术表现空间;其四,由于青石材料与树脂结合工艺较好地拓展了青石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具有巨大市场的日用品方向设计制造有青石材料特点的产品,改变了青石材料仅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等领域的局限性。

2.3黟县青石与树脂工艺结合的产品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