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分析

文化旅游分析

文化旅游分析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影响;三亚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者与东道主日渐接触产生的各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结果。旅游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交融碰撞,必将对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价值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尤以外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产生的冲击最大、影响最为深远。旅游目的地居民对自身居住空间范围内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客关系、人地关系及文化环境改变产生的主观认知,就是旅游地居民旅游文化感知,旅游因其复杂本质,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旅游目的地多数居民而言,旅游发展对于当地文化的积极效应有目共睹,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本土传统文化的修复、关注和保护,生活方式和选择的多元化。与此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犯罪率的增加,、的侵入,社会道德和自我认知的悄然变化……因旅游产生的正反两面的复杂影响,既可以彰显、巩固原有的文化认同,也可能打破原有的认同心理,逐步模糊旅游地的标签和特色。旅游地居民对文化的感知结果因旅游发展阶段、居民个体差异而各不相同,不同的文化感知决定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三亚作为我国海岛型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典型城市,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良的滨海旅游资源和悠久浓郁的民族风情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旅游重镇,在海岛型旅游城市,居民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考察三亚居民对旅游的文化感知,要以社区居民为核心,构建居民、旅游业和社会文化三者的关系。

1调查分析

本文以三亚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样本分析,在三亚市主要社区和主要景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9份,有效率93%,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者的主要社会文化特征(表1所示),第二部分为三亚市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评估,以此作为一手资料分析本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感知及影响因素。由表1可知,从年龄构成上看,问卷调查者遍布各个年龄阶层,但以中青年阶层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18~45岁,占整个调查问卷总人数的77.4%,这一群体属于当前社会的主流人群,了解海南旅游发展情况并参与到海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基本可以代表主流群体的看法和认知;从教育构成上看,初中高中文凭达到79.6%,占受访人数的绝大部分,说明本地教育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从职业分布上,涵盖社会上多数主流职业,其中尤以从事服务业人员和农牧民比例最高,这也体现出海南旅游大省和农业为主的特点;从收入情况看,2000~2999元群体占比最大,其次为3000~4999元和2000~2999元,这三部分收入构成占整个调查人数的92.8%,由此可见,三亚居民的收入整体仍处于偏低的状态。本调查运用里克特量表的使用方法,将调查表的每一子项分成五级评分项,针对认同程度,在1~5分之间打分,1表示极不赞成,5表示非常赞同,最后将问卷结果汇总并计算每一项的最终平均分,即为均值。若等级评分值为1~2.4分表示反对,2.5~3.4分表示中立,3.5~5分则表示赞同。在积极影响感知的10项因子中,均值都在3.5分以上。其中在提高本地知名度、学习外来文化、保护文化传统、促进观念进步和提升自豪感等方面的感知强烈,大多数居民予以肯定,均值在3.6分以上,这体现出旅游开发对于丰富居民社区文化内容并吸纳外来文化方面的积极贡献。负面感知的5项因子中,居民普遍持中立态度,旅游发展带来的信任度降低以及引发不良社会现象两个子项里,均值在3.2分以上;对于旅游导致的本土语言流失、传统民俗受到冲击、服饰的改变和信仰的淡化等方面,均值在2.9分以上,可见居民对此感知并不十分强烈,但对于这些消极影响,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感知差异,所以对于持负面感知的居民,也应予以足够重视。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旅游地居民对外来文化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认同心理。但总体而言,三亚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是积极正面的,且正面感知明显强于负面感知。具体来说,居民对旅游正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强烈且较为认同,而对负面影响的感知明显不一。究其原因,不同群体的感知结果受到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阶段、居民个体的文化背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情况分析

分析居民对旅游文化影响的感知,其受各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Harrill把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因素划分为个人特征因素、空间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到文化影响上,结合三亚实际情况,可以从旅游地发展阶段、个人特征因素和居民与旅游相关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旅游地发展阶段是影响旅游文化感知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居民群体的感知迥然不同。根据巴特勒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将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分为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六个阶段。基于这一理论可知,三亚旅游起步较早,开发水平较高,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三亚本地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旅游产业处于稳固期,经过旅游起步期和发展期的磨合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旅游的文化效应开始凸显,大量游客的探访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的关系成为主要矛盾,主客文化关系处理得当旅游的正面文化效应明显,如果游客和居民的矛盾激化则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三亚在旅游发展进程中能够兼顾景点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较少出现激烈的文化冲突。其次,居民的个人特征对其旅游文化感知也起到重要作用。旅游文化感知的结果因受访群体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等个体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18岁以下和19~25岁年龄层的人群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对外来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对外来社会文化的传入较为敏感;26~35岁、36~45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看待问题更趋于理性,看待文化的传入和发展的角度相对客观;50~60岁的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最强。教育上,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社会文化正面感知越强烈,从问卷样本可知,海南的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收入水平的差别也影响旅游感知的结果,收入水平越高,对正面感知越强烈。最后,居民与旅游产业相关度也会影响旅游文化感知的结果。居民与旅游业的相关程度如参与程度、对旅游产业熟知程度、与旅游者接触频率、与旅游地居住距离、依赖旅游程度等与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有很大相关性。章锦河认为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居民对旅游的正面感知强于那些间接从事旅游业和从事其它行业的居民。同时,距离旅游中心越近的居民对旅游的支持态度越明显,实质体现的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均对居民态度和决策的影响,距离旅游中心越近,从旅游行业中获益越大,支持态度也更加明显。无法与旅游产业直接接触的居民群体难以获得直接效益却承担同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导致正面文化感知弱化。

3结语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重要的建设者和旅游行为的参与者,其对文化的感知关乎旅游地整体发展的成败,如何在强化本地传统文化认同和吸纳外来文化间找到平衡,是旅游经营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三亚市作为我国海岛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取得本地社区居民的包容态度和积极配合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本文问卷调查的结论,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居民的文化感知并分析影响因素,在实际旅游决策中寻求居民和游客协调发展的模式,将负面感知降到最低,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平稳发展,使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忠诚支持者和拥护者。

参考文献

[1]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J].人文地理,1996,11(02).

[2]GeoffreyWall,AlisterMathieson.旅游:变化、影响与机遇[M].肖贵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HarrillR.Residentsattitudestowardtourismdevelopment:aliteraturereviewwithimplicationsfortourismplanning[J].JournalofPlanningLiterature,2004,18(03).

[4]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02).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第2篇

(一)导向性

旅游文化营销的导向性首先表现在营销过程的规范性在文化理念的引导作用下得以规范。其次表现在对消费者旅游文化需求的引导上。当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中有一些消费者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不是很全面,甚至缺乏健康的旅游文化常识,很显然这些人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能够被这个市场不满足,说明这个市场也是不健康不理性的[1]。同时,消费者健康向上的消费需求也是促进市场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这些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受旅游文化营销理念影响的。这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营销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二)个性化

旅游文化营销中要营销个性化的文化,有特色的文化,保证旅游文化鲜明的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纵观世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条主线。东方文化的特点是讲求和睦统一,而西方文化以其鲜明的理性精神和斗争精神著称于世。东西方文化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之处也可以理解为各自的个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也就决定了每一种旅游文化的营销也要采取个性化的手段应对。旅游文化营销必须尊重个性化差异。

二、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

旅游文化营销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二是需求。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连接市场和需求这两个端点。此外,具有文化理念和要素的大文化是旅游文化营销的第三个端点,同时这种具有文化理念和要素的大文化又影响着需求和产品的双向性质。在这种关系中,产品(P)、需求(M)与文化(C)呈倒三角的关系,是旅游文化营销的外在构架。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旅游文化营销的全部过程。新形势下因市场营销有着不同的流向和出发点,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以产品为出发点,整个营销运作以市场为核心,同时兼顾“文化推销”,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产品为发电,先考虑产品,其次是文化,最后是需求,即P—C—M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首先考虑需求,产品再其次,最后是文化,即M—C—P模式;第三种则是以文化为出发点,即C—P—M模式;第四种则是C—M—P模式。每一种营销模式的出发点和核心层的结构顺序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结构顺序决定了营销模式的性质和效果。以下是针对这几种模式的具体分析。

(一)P—C—M模式

从“P—C—M”这个结构关系图式来看,居于中间地位的C(文化)是连接产品与需求的中间点。旅游产品就是借助文化的这种媒介作用将自己推向市场,满足需求。文化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并不去改变产品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营销与文化的融合。这是因为在旅游营销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已经超出了营销手段的力量,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特别明显,也足够强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不会因为营销手段的加入而有所改变。如果要改变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那需要营销主题投入相当大的成本,很有可能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的作用是比较理性的。其实这种模式也契合了“文化营销”的本质,营销旅游文化就是让某种文化名扬四海,而文化是依附于旅游产品而存在的,因此,文化的传播也必然能够带动产品的推销。因此在旅游文化营销中可以加大对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例如采用展览会、学术讲座、节庆文化活动等形式,在接触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2]。将消费者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隔阂,通过宣传了解不断消除。因为旅游文化推销其实走的是情感路线,它首先是博得旅游消费者的情感认同,首先使消费者对某种文化产生情感认同,进而通过文化将他们带到旅游产品面前,实现产品的价值。文化营销魅力巨大,对旅游文化的深入把握和研究是旅游企业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对自己的产品的文化属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保证旅游文化营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M—C—P模式

这种模式以市场需求(M)为出发点,在现代营销理论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针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尤其是旅游产品,消费者在旅游消费中不但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也更看重精神需求的实现。M—C—P模式既然以市场需求出发点就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既要开发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又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在旅游营销中,文化必定依附于一定的产品而存在的,纯文化的旅游产品不具生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可以被忽视,相反,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他是整个旅游文化营销的灵魂。尤其是营销主体的影响力在旅游产品的文化影响力之下时,文化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营销之前,深入调研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这种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的顺畅沟通,是市场型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任务。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我国陕西省的旅游文化营销。文物古迹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文化营销过程中,陕西省注重文物古迹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兼顾山水旅游这一自然资源,借助文物古迹的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将山水旅游产品附带着推广出去,走国际市场宣传历史文化,国内市场文化与山水并重的道路,因此,陕西的山水旅游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三)C—P—M模式

产品创新对旅游业来说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新是推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国际国内市场持续繁荣,传统的旅游资源虽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是如何用好这笔财富以及如何开发新的财富是新时代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努力形成旅游品牌等。因此,旅游景区在营销过程中首先要打造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C—P—M的出发点是文化,借助产品的媒介作用将文化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3]。这种模式主要是营销主题对文化的人为处理和加工能力较强时才能实现,通过开发打造产品将某种文化融入产品之中,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更具影响力。这种模式对于新兴旅游业针对性更强。例如在城郊或者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区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营销主题不断将一些文化理念融入这些旅游产品当中,但是这却不是旅游产品与生俱来的资源或优势,这种新兴旅游的最现实基础还是自然风光,但是仅凭自然风光还不足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因此人为的注入文化就成为这种旅游模式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化成为这一模式的出发点,而产品就居于核心,最终都是指向市场需求。

(四)C—M—P模式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第3篇

一、旅游文化传播

“所谓旅游文化传播,是目的地人际符号的内传或外延。即旅游地特有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或传播旅游文化信息的运行过程。……旅游文化传播在旅游过程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具有地域性界限。它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传播理念为核心,旅游文化为辅佐的特殊传播形式。旅游本身就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存在的,几乎所有的旅游从根本上都有鲜明的信息传播烙印,存留传播的印记。”也就是说旅游活动本身存在大量的文化信息碰撞与交流,“内传”即“人与自然的传播交流,是内向传播的一种表现”,人本身作为传播系统,即可以接受和知晓外部信息,又可以分析判断传播外部信息。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实现空间上的活动蔓延,并与外在的景物产生共鸣,引感体验,实现精神上的放松,达到旅游目的,“成为他们的审美能力、思考、得出结论的一部分,从而进行循环往复的传播。”“外延”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信息交流,即“人际旅游传播”――在旅游人际传播中,主要表现为传播者和受传者互为彼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他这样才促进了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包括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目的地、及其他旅游者之间的传播关系,本身就形成了人际旅游传播。

山东旅游资源丰富,一般情况按其形成过程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那么,在旅游文化传播视角下山东旅游资源作为举重若轻的旅游符号,它的特色在哪里呢?

二、山东旅游资源概述

山东省的旅游景区景点领先于全国,有国家5A级景区4处,4A级旅游区9处,3A级16处,2A级26处,A级55处,总共景点510处。有60多万件馆藏文物,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07处。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其世界罕见的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整,享有“东方文化高峰”的美誉。有“五岳独尊”的泰山,因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丰富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之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14年《百度境内旅游趋势及排行榜》,“在全国最受关注的省份TOP10和千万级检索量中增长最快的省份TOP10榜单上,山东排在首位且属于增长最快的省份;而在山东省城市排行和景区排行榜上,青岛位列第一,青岛海底世界在省内景区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从下图可以看出,山东17地市中有13市上榜,景区排行中泰山以绝对优势领先。

下面,本文将从人文历史、地理位置、文化类型三个方面概述山东旅游资源及其旅游文化品牌。

(一)古与今

“古与今”是针对景物的时间而言的。“古”是指名胜古迹众多,在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遗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和文化的古迹,山东省占了近 1/5。” “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为核心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古迹,“五岳独尊”的泰山上下有20余处古建筑群、以及历代帝王与文人留下的1400多石刻,淄博 “聊斋园”和周村古城、沂水齐长城、济南趵突泉、烟台蓬莱阁和栖霞牟氏庄园、青岛关和崂山、聊城古城等,作为山东省古迹中的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我国历史文物古迹保存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则是现代化色彩浓厚的人文景物和体育娱乐等,比如青岛海底世界和方特梦幻乐园、东营新世纪广场和和河口生态游乐园、烟台海洋极地世界、潍坊富华游乐园、泰安太阳部落景区等,作为山东省现下的休闲娱乐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二)海与山

“海与山”是按照旅游资源的地理条件进行划分的。山东是三面环海,向东濒临黄海,西临渤海,并拥有我国最大的半岛―胶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海岸线长达 3000多公里,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海洋性气候覆盖面积较大,且特色明显。大景烟台、最美青岛、宜居威海、最早日照、黄河入海口东营东营、风筝之都潍坊等。其中,烟台的金沙滩及金沙滩海滨公园,青岛六大海水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日照董家滩旅游度假村等借助靠海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东营黄河湿地也已其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广纳四方游客。山东省虽处于华北平原,但其境内并不缺乏或气势雄伟或娟丽清秀的山川,五岳独尊的泰山海拔1532.7千米,已成为山东旅游文化中具有国际性号召力的景点,自然风景和人文传统早已为世界知晓,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梁山,因文学作品中108将的故事为世界熟知,“海上第一名山”青岛崂山。此外还有济南千佛山、临沂沂蒙山、曲阜石门山、新泰莲花山、滨州鹤伴山,被苏轼称为“小峨眉”的诸城的障日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脉都是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并以后起之势吸引着世人的眼光。

(三)儒与兵

“儒与兵”是按照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区分的。山东是“儒”文化的发祥地,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孔府、孔庙、孔林”成为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悠久绵长的历史、宏大雄伟的规模、丰富的文物典藏向世界展示着山东独特的儒家文化,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5A级风景区。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属于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庙是孔子居住地,“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三孔”不仅是实体的建筑群,更是宣传“中庸”“仁爱”等儒家理念的途径,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文化做好嫁接,做好儒家文化的产业化和系统化开发与利用,为山东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注入强劲之力。

“兵”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及其《孙子兵法》所形成的“兵”文化。1999年作为孙子故里的惠民县在宋代孙武祠旧址上修建了大型仿古园林建筑群――孙子故园。而始建于2002年10月的孙子兵法城成为“一山一水两圣人”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4年10月先期开放的武圣府景区,由全面展示《孙子兵法》13篇和36计的15座大殿、13座厢房组成,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气势磅礴,是继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之后我国第三大庭院式文化景观。”

此外淄博临淄的姜太公祠和中国古车博物馆、东营广饶孙武祠、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聊城阳谷县大迷魂村和小迷魂村等都成为研究“兵”家文化基地,以点带面的形成了孙子军事旅游品牌,提升了山东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四)“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在这里提及的是山东的“红色革命”文化,而承载山东“红色革命”文化的集聚地是临沂。临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沂蒙人民为抗击侵略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它是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修复扩建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暨山东省政府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以及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 “临沂市共有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4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0多处”[8]这些旧址的扩建和爱国教育基地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东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枣庄台儿庄战役纪念馆自建立以来接待500多万人次,被评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济南战役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莱芜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点等。这些战役纪念馆不仅宣扬了山东独特的红色革命文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向游客展示了山东红色人文资源的历史性、纪念性,传达爱国主义精神,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独具特色的“红色”和“革命”视角看到了山东旅游文化的另一条发展道路。

三、结语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丽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作用;启示

一.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概况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地带。该区域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地域风貌独特,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各个民族间有较强的共融性,拥有众多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该区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旅游业界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属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该区域拥有众多部级、世界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尤其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在大力开发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发现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代木氏土司对丽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空间。纳西族统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司以来,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仪”而著称于世。木氏土司470年的统治在政治上积极效忠于中央王朝,团结周边各民族;经济上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丽江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开明开发,引进并学习先进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宗教上兼容并包,这些措施的长期推行,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为丽江孕育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木府为代表,被称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融汇了汉、纳、白三族人民的文化精髓,在保留中原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溶入了纳西、白族等民族地方工艺风格,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印证了丽江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

(二)保存完好的古老文化遗产

丽江的象形文字、白沙壁画、洞经音乐、走婚习俗等珍贵文化资源为丽江旅游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丽江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和强度。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东巴文共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写诗作文,能述古记事,被称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2010年 “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入选进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人,是一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人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形象地表现出我国婚姻制度中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这些独特的文化在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放异彩,不仅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也为丽江旅游业创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

(三)宗教文化多元交融

丽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地区。丽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木氏土司统领丽江时期,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为丽江多元宗教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丽江县境内原始宗教东巴教、藏传佛教、本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且相互交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这对丽江宗教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及保护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内容,同时在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使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独断行和唯一性的发挥更具特色,从而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强化。

(四)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凸显

丽江依托于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旅游文艺演出、影视制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花楼恋歌》等是文艺演出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品牌效益不断凸显。此外丽江优美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影视拍摄资源。现已有《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等60多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此外,《木府风云》的热映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影视作品,同时加大了木府的地位和丽江的旅游宣传力度,推动了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因丽江的资源禀赋和美誉,云南政府2010年投资50亿资金打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在丽江落户,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纳西族文化风情为内涵,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载体,是包含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文化地产等大型文化项目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这将对丽江现有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升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

三.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在创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作用

(一)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

丽江立足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和作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在打造香格里生态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会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将起到借鉴和联动效应。

(二)“丽江模式”的榜样示范

丽江充分把握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借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子。当前,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发展空间和内在联动日益凸显,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也不断得到提升,这成为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榜样,在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保护价值观念的指导

丽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古城遗产价值管理上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法律和文件。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成功将“传统民族文化商贸街”、“古城博物馆”、“名人故居”等项目恢复,同时号召丽江本地知识份子致力于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致力于维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种发展模式和保护观念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产业综合效应的带动

依托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把丽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目前丽江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点,就目前,丽江在这一发展目标指导下,成功开发出文艺演出旅游产品,也吸引了众多影视拍摄项目的前来,对丽江旅游文化的传播、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不仅少数民族较多,拥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多元的宗教融合并存,这对真个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市场,丽江文化产业的建和开发无疑是一个好的借鉴模板,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潜力和综合效益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启示

(一)旅游文化品牌战略的推广

近年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效应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和巨大。就目前来说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比较薄弱,此外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急速发展阶段以来,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受到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愈加激烈,旅游文化产品的雷同、复制和模仿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开创独特、新奇的文化品牌优势,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助共赢

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承发展,以文化的融入开创旅游发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今后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重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上,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共赢,这是目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的难题。这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面临的难题,只有找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调适途径,找到化解这两者矛盾之间的优化发展路径,才能使旅游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能够将民族文化资源较好的开发和保存下来,最终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

文化旅游分析范文第5篇

2012年10月2-7日,笔者及其小组成员街头随机访谈100位游客,并做了详细的反弹笔录记录受访者对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感受、期望、体验满意度。通过对西安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评价,结合实地考察及对游客的随机访谈,综合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度无与伦比,但是在深度开发中游客对文化历史的接触式的体验普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被动的接受信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一)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西安市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称,地下地上的文化遗产族谱体系丰富无比,既有各类型文物、博物馆,又有以历史遗迹遗址为载体的大型遗址公园、主题公园,还有以寺庙、道观为基础的佛教产品,与城市建成区相结合的民居、城墙等。仅在西安市的碑林区内分布着明城墙、湘子庙街、城隍庙、钟楼鼓楼、张学良公馆、清真大寺、北院门高家大院、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等19处文化遗产景点。同时,不乏世界级、部级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所有的文化遗产特点鲜明,与其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结合良好。在调查中,86%的受访游客普遍认为西安是一个良好的目的地接待城市,整体接待设施良好,居民的好客程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到90%。同时,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为西安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高铁项目的兴建开通推动了河南、湖北、广州等地游客到访,关天一体化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强强联合也推动了西北地区游客自驾游。并且在文化遗产景点的调查中,近九成的游客对曲江新区的整体环境感到满意,曲江文旅集团的文化产业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二)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1.“一家独大”的局面长期的不到改善在受访的游客中,首次来西安的游客中85%都去秦兵马俑参观,多次来西安的游客近乎100%去过秦兵马俑,而如清真大寺、高家大院、张学良公馆等景点则相对较少,严重客流分布不均。一来是因为世界级或者部级的文化遗产在促销和影响力上更容易吸引游客,二来西安的一些文化遗产如前所提到的高家大院、城隍庙等坐落于居民区内,景点与当代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散落分布、规模较小,长期得不到重视,并且承载能力较小。级别的高低与外地游客的到访率呈现正相关,在调查中,兵马俑、钟鼓楼、明城墙、碑林、曲江等外地游客居多,旅游动机多为游览观光,其次为休闲度假,其他的景点则本地游客较多,偶然性进入。同时,政府着力打造的旅游品牌如大明宫、陕西博物馆等成为游客的首选,而那些小而精但没有得到重视的文化遗产在吸引游客的能力上较弱。2.游客的兴趣、受教育的背景直接影响到体验的效果受访的游客中,一半以上的游客对碑林博物馆的理解和认识都停留在表象上,并且只有不到5%的游客去之前对碑林做过了解看过相关资料,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文化信息越高的文化遗产的受众要求游客的受教育水平较高,或者有专业的信息指导帮助游客体会其中的奥秘。在现实中,除了团队游客有专业的导游解释说明外,散客对文化遗产信息的获取程度较低,仅仅通过景区游览图或者网络信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任何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对文化遗产的解说系统都存在较大的缺陷,游客不能很好利用解说系统来体验文化遗产的内涵。3.门票价格偏高,与体验的真实感受存在差距受访游客普遍对西安文化遗产景区的门票价格反映较高,游览完成后心理存在落差:(1)66.4%的游客认为门票价格超过了预期,参与性的内容雷同化严重;(2)文化附会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信息的传达过于粗制滥造,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的高要求与现实之间的错位;(3)体验方式单一,能够积极参与融合的项目不多,图文并茂式的展览占据半壁江山,大多都是文化遗产前有个解释性说明的文字表述,并且外文翻译并不是都有,影响到外国游客的理解;(4)文化遗产纪念品新意不足,仿制品比比皆是,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年画、碑林碑石拓片、蓝田玉雕、西安景泰蓝等新品周期较长。

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ASEB栅格分析法对西安市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应确立以保持历史文化原真性和体现娱乐休闲性为主体的旅游格局。(一)凝练已有资源优势,构造完整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族谱结合西安市现有和潜在的文化遗产资源,一方面要体现西安作为13朝古都的文化底蕴,充分体现秦汉唐明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体现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方式多样化,饮食、演艺活动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的景象。(二)创造不同层次的体验项目力求满足不同要求游客的需求,细分市场西安市的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中一些专项内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或者游客的参与兴趣不高,除了活动内容自身设计的问题外,需要游客对该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例如碑林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碑帖、石刻都理解欣赏的。设计出符合不同性别、年龄、心理、社会地位的游客需求的项目产品,细分各目标人群的需求差异性。在旅游方式上注重可选择方案的多样性和活动的融合性;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参与性强弱、体验效果的满意度,提供不同内容的文化遗产旅游活动内容;档次上根据客源的消费水平差异,对体验内容进行高、中、低端的细分,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商品。(三)突出主题,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集群西安的文化遗产旅游近些年最引人注目曲江文化产业新区,这里凝聚寒窑、大慈恩寺、曲江池、秦二世等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开元广场等标志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2011年曲江新区成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5A级景区和生态区,为西安市现行的文化遗产旅游的典范地区。从生态环境、配套服务、人文情怀、历史沉淀都较好的诠释了文化遗产及其所在地的风貌,成为了游客和当地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必选之地。(四)体验方式的多元化,参与方式多样化,文化的原真性将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从单一的游览观赏方式拓展成为集观赏游览、参与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产品组合方式,利用“冷热点”组合,“长短线”结合,“昼管夜赏”模式,拉长逗留时间提高游客的娱乐休闲消费水平。打破传统的展览式的解说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的展示提高体验的直观感受。在体验项目的设计上坚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则,避免文化附会现象,定期更新活动参与内容特别是大型实景演出,提高重游率和当地居民的到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