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1 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国家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日益加快,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北京市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北京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保障生活正常运行,应加强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

2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2.1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说来在“一案三制”即机制、法制、体制和应急预案方面得到完善。

在预案方面,建立了供热、燃气、地下管线事故等专项应急预案并形成应急预案体系;在体制方面,形成了“横到边”的成员单位责任制度和“纵到底”的区县市政管委及相关企业责任制度;在机制方面,与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相关专业企业、相关建设单位之间分别建立了“应急抢险联动协调机制”、“应急抢险占道掘路配合机制”等,为及时、高效地处置突发事故、开展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法制方面,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印发了《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应急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为不断促进、完善指挥部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突发事件的出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也表现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础数据不全、不准,基础管理薄弱:由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公共设施基础资料管理未予以足够重视,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手段对城市公共设施权属单位进行约束,同时由于法规不健全,管理意识淡漠,缺少科技手段,未能及时归档。

(2)主体责任不够清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移交管理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城市公共设施出现部分权属不清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主体大幅度的调整,原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城市公共设施现在经过调整,大部分已经移转专业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但一些老旧小区产权单位的拆分合并或破产重组,导致部分小区城市公共设施长期无人维护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城市公共设施权属不明。

(3)法律法规基础薄弱:行业法制不健全,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方面的各项规范均分散在各专项法规之中,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缺乏、规范、监督的依据和保证,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4)预警领域较窄,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上,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预测预警较为薄弱,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1 加强法律建设

至今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运行管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立法工作,加快综合性、应急性救灾法规制定完善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应急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等,由其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用完善的法规体系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

3.2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但在仍存在预案在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类预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重复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在对本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进行预测和监测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科学性,预案的编制应制度化,预案的内容应具体详细,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定期组织对预案的修订完善及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检验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及其效果[3]。

3.3 建立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

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公共设施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权属不明的问题,为更好地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支撑库和决策信息库等,以全面了解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

3.4 实现全民参与

西方国家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与应急管理中,不仅政府积极参与,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责任共担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整合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队伍,鼓励社区和志愿者在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全民参与。

4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随着北京市经济水平的增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基于国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模式的比较[J].晋阳学刊,2011,11(2).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际;重大危险源;网络协同;应急;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及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一体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主题,政府部门也对城际间的应急管理协作越发重视。为了提高城际应用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就城际应急网络资源协同共享方面,分析出应急网络协同的经济性,并查找出应急资源有限性与当前应急工作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之间的问题,从中突出了协同机制对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的重要性,为改正与完善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系统协同体制提供了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一、当前中国城市应急网络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灾害发生带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随机性,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将城市应急安全归属于某一个政府管理部门,所以在灾害事件发生时这种按照部门创设的应急体制很难发挥真正的应急作用,经常会出现应急救援信息沟通不及时、应急人才缺乏及城市应急救援物质资源缺乏等问题。另外,由于城市公共安全分属部门负责和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资源广泛的分散在各个城区,城际之间相互独立又缺乏应急网络协同,故形成了部门各自执政的局面,当灾害发生时单一城市出现应急资源不足的现象。

第二,随着城市重大危险源的不断出现及分布不合理,且我国城市现阶段实行的是单一城市灾害管理模式,导致在发生灾害时城市应急资源愈来愈匮乏。尤其是我国一些中小城市的资源配备局限,在处理简单事故中无法达到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二、我国城际应急资源网络协同的经济性分析

城际应急资源网络协同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建立城际应急资源协同系统能够降低单个城市的经济投入成本、节约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有效预防和减少灾害,还能在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应急资源,降低了灾害损失。在我国的灾害经济学中,对防御灾害的投入是将守住的财富转变为正效益来计算,其经济效益是减少灾害的损失。

在对我国城际应急资源协同管理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应急资源管理和城市应急资源协同在防治和减少灾害中主要以经济为主。如以2000年-2005年重大危险源在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及防治情况的经济投资为例,通过对每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从2000年到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呈增长速度,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呈下降趋势。而在大量投资应急管理系统之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呈上升趋势,灾害中人员伤亡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中2005年的灾害伤亡人数比2000年的灾害伤亡率下降了90%。从中可以说明增加针对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投资,能降低灾害给城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还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三、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的策略

1.建设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法律体系建设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保障在社会间实施的行为规范,也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要实施一切有效性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只有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城际之间才能科学、合理的在特殊情况下顺利配置与调动应急资源。因此建设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法律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法律理念与建设,以来支撑资源共享、柔性化的城际应急管理体系。如何立法、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首先政府要注重建立且健全不同城市、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关于协同联动机制的法律和法规制度,在一些政府同类部门要建立常规的沟通合作机制,如各个地区之间的电力、交通和气象等部门。其次,政府部门要建设合作协调机制,以健全政府和发展社会力量,来充分调动跨城市跨地区的社会资源在重大危险源事故中的应用。

2.创造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信息协同机制

由于城际之间设立的部门较多及相关的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种类多样化,所以在创造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管理信息协同机制时,需要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将不同城市不同部门之间的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性、全面性、覆盖性的应急指挥信息支撑系统。统一的信息平台也能够统一管理城际区域内大量关于重大危险源、应急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信息,并对应急过程中需要进行协调与决策的问题加以辅助。以此创造信息协同机制的作用,能够快速地进行应急救援,减少自然灾害中的损失。

四、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互联网、交通和通信等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政府部门还须加强资源共享的城际之间重大危险源应急网络协同建设、城际重大危险源应急法律体系建设及管理信息协同机制的创造,以此更加有效地提高安全经济效益,实现应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曾宇航,许晓东.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应急信息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2(08).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一、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分级负责,整合资源。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区建委(城建局)、各有关单位要视情况整合现有各类应急队伍,科学合理组编,形成应对合力。

坚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按需发展。针对常发、易发灾种确定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和完善。

(二)建设目标

力争用2年时间,组编建成燃气、供水、供热、排水、建筑生产事故救援、城市排涝、城市桥梁隧道、森林火灾应急队伍,加强应急队伍专业力量和专业技术装备的配备得到全面加强,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体系。

二、组建任务

(一)城市防讯排涝应急救援队伍由市市政管理处负责组建。主要负责城市排涝泵站抢险和城市主次干道出现严重积水、城市排水沟渠因强降雨发生排水不畅的抢险。组建规模为100人。

市政公司负责组建100人应急抢险预备队。

(二)城市桥梁、隧道保障应急队伍由市市政管理处负责组建。主要负责淮河大桥等城市桥梁、隧道的应急抢险救援。组建规模为80人。

(三)建筑生产安全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由市建筑管理处指定在淮较大、专业技术力量和机械装备较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组建。主要负责对特大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组建规模为100人。

(四)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由市园林管理局所属舜耕山管理处负责组建。主要负责洞山林场范围内森林火灾扑救及救援力量的引导协调工作。组建规模为20人。

市园林管理局负责另组建50人火灾应急救援预备队。

(五)中燃公司负责组建天然气应急抢险队伍。主要负责城市天然气管道、管网附属设施、CNG加气站、液化气储灌站及天然气用户(包括工商业用户)燃气设施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组建规模为30人。

(六)首创公司负责组建城市供水应急抢险队伍,主要负责城市供水管道、管网附属设施、水厂及污水处理厂内生产设施、用水户(包括工商业用户)供水设施和一级泵站防汛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根据应急抢险的需求,分别成立制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防汛、主干管应急抢险队伍。组建规模为136人。

(七)矿业集团瓦斯利用分公司负责组建瓦斯气事故应急抢险队伍。主要负责处理突发性瓦斯气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组建规模30人。

(八)中润热力公司负责组建供热事故应急抢险队伍。主要负责城市供热管道、管网附属设施、热用户供热设施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组建规模为30人。

(九)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负责组建城市污水排水管网应急抢险队伍。主要负责污水管网、泵站发生事故,导致污水泄漏影响城市设施和群众生活或遭遇强降雨危及泵站等重要设施的应急抢险,负责救援力量的有关技术指导和引导工作。组建规模10人。

市市政管理处、市市政公司组建的城市排涝应急抢险队伍作为第二、三应急救援梯队。

(十)各县区建委(城建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整合应急力量资源,组编应急抢险救援队。

三、应急队伍建设步骤和工作要求

(一)工作步骤

各县区各单位重点抓好应急队伍的组建和充实调整工作,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以专业人员、专家为骨干力量,依据职能管理和担负的抢险救援任务,组编各专业应急队伍。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已建成的各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编制专业分工合理,根据所担负的抢险任务,配齐基本的专业抢险装备,应对第一时间应急抢险救援。明确请求上级、友邻或境外支援的专业装备和人员。

(二)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区建委(城建局)、负责组编应急抢险救援队的单位是应急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因地制宜,合理组编,全力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应急队伍运行管理机制。市城乡建设委调整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各县区、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应急队伍和装备统一指挥调度、快速输送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株潭;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8-0039-03

长株潭城市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是目前三市在行政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城市群中三座城市的政府、财政、公安、消防、急救、交警、公共事业、卫生、民防、武警、军队等部门和相关资源(车辆、物资、人员等)在特定的条件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为各级领导提供可供决策的数据和依据。

一、长株潭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分析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株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1.从其紧迫性分析,有四点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长株潭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是适应长株潭三市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长株潭是中国中部的经济中心,是改革开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然而,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人口的集聚、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建设,使得一旦发生灾害性或突发性事件后果不堪设想。为缓解交通压力而发展的轨道交通,为土地有限而发展的地下空间等等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公共安全的负担。近年来三市的时空距离缩短,人员来往更加频繁。特别是三市的城乡结合部增多,而各市在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本位主义现象,这给公共突发事件处置增加了难度。

三个城市的市委、市政府承担着领导、协调、指挥众多部门,调度多种资源,提供救助服务、维护社会治安、处置紧急事件、应对突发灾难、作好战时防卫的重任。长株潭建立应急联动系统,对提高三个城市市委、市政府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维持城市平稳运转、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是长株潭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是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的需要。我国于1986年开始建设公安110报警系统,其后相继建成了119、120、122等系统。一些城市的市政部门也设立了电话服务,开通了12345市长热线,为广大市民提供救助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从长株潭来看,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各种系统分立,服务单一,不利于联合行动,不能提供综合服务;二是除110、122、119和120外,其它系统设施简陋,功能有限;三是没有保障市委、市政府领导管理和指挥的系统,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大型灾难;四是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重复建设,投资浪费,多个特服号码并存,不利资源共享,造成各个系统的重复投资和管理的分割,技术含量偏低。为克服以上不足,提高效率,节省资源,必须建立一体化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

三是长株潭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的需要。从各类突发事件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三市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老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基础薄弱,容易发生一些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大都和经济利益有关或者说是在经济利益驱动、诱导下引发的;第三,三市交通条件虽然有较大改善,但因管理较差,事故隐患多,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

四是长株潭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是应对三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长株潭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人类社会目前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大多数都在重庆出现过,而交通事故、火灾、化学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人为灾害事故也不少。公共安全问题已成为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并直接影响到市民的安全感和社会的稳定。

2.从长株潭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的基础分析,有三个方面是其现实可能性的集中表现

一是长株潭三座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为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一是“三台合一”的应急响应联动模式全面实行。从2007年起,长沙、湘潭、郴州等市参照公安部“三台合一”的模式,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市政服务资源,将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12345市长公开电话等公共事业应急救助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建立所有突发事件“统一接警、统一处警”的应急联动体制和应急联动机制。二是建立了统一的城市联动指挥中心,较好地解决了应急系统的协调联动问题。三是成立城市应急联动联席会议机制。如长沙市应急办是110联动中心的牵头单位,定期召集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协调110应急联动系统中类似流浪人员医疗救助的费用承担问题,是建立应急系统协调联动机制的另一种模式。四是建设了应急指挥平台。在协调联动机制中,应急指挥平台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该平台采用了国内目前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实现“测、报、防、抗、救、援”六位一体的功能要求,建成投入使用后为应急系统协调联动机制的完善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长株潭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新的理论模式。长株潭在这一领域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基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一系列城市信息化工程也相继纳入规划和进行筹建,使得建立一体化的应急管理机制和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成为可能:在统一的城市应急中心,将公安、消防、急救、民政等救援机构整合在一套完整的应急响应体制和信息化指挥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和调动多部门、多方面、多层次资源,发挥综合服务的效能。

三是长株潭经济快速发展为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撑。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和系统需多个子系统配合形成,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调度、地理信息、电讯、信息技术网络、无线调度通信、语音记录、大屏幕显示、车辆定位、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安全监控等子系统和相关配套系统,需要几亿元的建设维护费用和大量的高技术人才。随着长株潭经济的发展,使在高起点上建设城市应急系统和机制成为可能。

二、长株潭城市群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的路径初探

研究认为,长株潭三座城市在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的路径上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

1.健全城际合作指挥联动机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强区域间、城际间的应对突发事件合作与交流,互相援助,防范和抵御共同面临的灾害和威胁,对于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城市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城市之间的防灾减灾方面事务,加强与周边城市应急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城市应急指挥平台作用扩大城际合作,强化城市间的技术交流,更好地发挥相互援助和协作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建议设立指挥部,组建联动中心。三市共建应急指挥部是长株潭三座城市目前应急联动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实现三市各类应急信息技术资源的交换、整合和共享,形成以整体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方案。

长株潭三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中心是三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工作的主体,为三市领导提供现代化应急指挥和支持应急反应的平台;统一受理三市各类突发事件和应急求助的报警,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相应紧急救援服务;配合各区县政府对重、特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协助三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紧急处置等。

2.健全隐患排查监控联动机制

鉴于风险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城市政府、部门以及基层组织和单位应落实法律赋予的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起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监控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情况及时公告。对于所有隐患,应该有明确的整改措施,在短期内可以整改的应立即整改,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整改的,应制订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

3.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联动机制

监测与预警是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和政府应急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政府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建立和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城市现代化的、科学的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城市政府从被动型应付突发事件向主导型防范突发事件转变,从侧重事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管理向事前监测预警管理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过去担任的危机发生后“救火员”角色向危机发生前“监测员”“预警员”“报告员”角色转变的需要。因此,城市政府及有关机构应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加大装备建设投入,完善监测预警网络。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和信息对象,明确渠道。

4.健全信息报告和共享联动机制

信息报告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与否和传递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地区和各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各项工作。及时准确地报告信息,有利于掌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以及造成的损失。可以说,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是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体现和反映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城市政府应当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主体,并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确保信息不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加强信息筛选审核,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

应急处置中的协调和联动,是关乎应急处置绩效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在抗击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还是迎战汶川大地震活动中,都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各城市政府应该加强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统筹规划并组织制定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根据城市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布局。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完善各成员单位间的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分级处置职能,强化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

6.健全应急物资和队伍的调度联动机制

三个市市政府应当全面掌握所辖行政区域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剂来源,应急救援队伍现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应急物资和队伍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以便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节约资源。

7.健全社会动员联动机制

应急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但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防范和处置其力量是有限的,作为社会机体最基本的构成成分即社会公众,应该广泛地参与应急管理活动。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类组织和广大公众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城市政府及其部门应依靠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一种持续而有效的社会合作,形成应急管理的巨大合力。

8.健全信息和舆论引导联动机制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提高,特别是现代通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络、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元化。任何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将迅速传播开来,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媒体报道的热点,突发事件的信息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为有利于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减少各种猜测、传言和谣言,稳定人心,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城市政府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工作,健全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制度。并且按照及时主动、公开透明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 life of progress, how to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city to emergency rapid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to the ability of the risk, and for the citizens of more quickly and provide emergency service, highlights the growing importance.

Keywords: nanning; Ase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mergency link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CERS:City Emergerey Response System)是在一个城市中,通过采用统一的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紧急求助,并整合城市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体系及集成技术平台。

⒈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国外的发展概述

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已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建立起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在这些应急联动系统中,美国的应急联动系统最具有代表性。美国1959年制定灾害救济法后,先后修改3次,每改一次都扩大了联邦政府救援范围及全面协调减灾、预防、紧急管理、恢复重建等工作,各类全国性防灾法律有近百项。美国于1967年规划建设了全美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将报警号码统一为911。美国政府选用“911”作为统一的社会紧急救助特殊服务号码,这种先进的危机管理以及长期积累的应急联动救援经验,使美国政府在应对“9.11”危机时能够有条不紊,化险为夷。此后几十年美国各州纷纷制定与应急联动指挥行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运行环境更加完善。目前在美国各大城市都建立了统一、高效的“911”指挥系统,将匪警、火警、消防、医疗救护等部门从管理上聚合起来,保证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救护、抢险、安全等人员能够同时出动,密切协作,合力解决问题。除“911”系统之外,美国非紧急救助服务“311”系统也在快速发展,并作为“911”系统的物理备份,以确保“911”系统能够不间断地运行。当市民拨打911电话后,由911中心的接警员统一接警,根据事件内容,迅速做出反应,联合各相关部门统一处置。市民在很短时间内便可得到最快速的救援和服务。这种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了在发生紧急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时,各联动单位能跨越部门、警区及警种的界限,使应急救援行动成为高度协调的整体,这一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高效做法。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在加拿大的发展情况同美国相类似。在欧洲欧盟于5年前做出规定,将各成员国报警电话号码统一为“112’,原有的治安、消防、医疗等应急指挥系统照常运行,并作为“112’’处警系统。香港地区已实行了统一的“999”警号码。

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国内的发展概述

①以南宁市为例的集权模式(又称大使馆模式)。2001年投入运营的南宁市是应急联动系统中国第一个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建立的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的第一个应急联动智力援助项目,其建设思路是通过全面的组织、资源和信息整合,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的机制。南宁市应急机制的组织结构简单明确,分为市应急联动中心和联动部门两级,联动中心负责直接处置突发事件,具有越级指挥权、联合行动指挥权和临时指定管辖权,各联动部门按照联动中心的指令统一行动,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应急响应机制运行快捷准确,求助者只要呼叫 110、119、120、112中任何一个号码,应急联动中心就能迅速指定相关应急部门紧急出动,提供准确及时的紧急救助。在功能上它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了专门的应急联动中心(IERC),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政府牵头、一级接警、一级处警,统一协调各警种联动,统一配置无线资源,集中办公。在技术实现上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在中国首次利用C4I(计算机、指挥、控制、通迅、信息)集成技术,对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CTI)、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计算机辅助指挥调度系统 (CAD)、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数字录音系统、60方会议系统、视频图像传输与数字监控系统、基于GIS的数据库等多个子系统进行了集成,建立了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南宁市进行了结合自己城市特点的创新,并制作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是直属市政府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中心负责调度相关资源直接处置紧急事件,并具有越级指挥权、联合行动指挥权和临时指定管辖权。南宁市目前全市共有50余家单位被列为联动单位,其中公安巡警 110、医疗急救112、火警119等紧急救助职能部门的人员执行“双重管理”。这套系统的其好处在于,关键信息和资源能够共享,指挥层次少,效率较高。但也有不利之处,即单一指挥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体制难度较大,故只适用于中小城市。

②以上海等城市为例的授权模式。作为志在成为“国际一流大都市”的上海,近年来以其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但多年来上海的城市应急管理和服务却一直成为这个东方大都市发展的一块“短板”,直到上海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简称:SHCERS)的建成。SHCERS是在汲取了国内某些先行应急联动系统模式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推敲,反复论证,在各方的协调和努力下,历经数月承建,于2004年8月完成了系统的顺利割接,这标志着SHCERS的初步建成。该系统的建设主要呈现三大亮点。第一,探索应急联动系统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模式。社会应急联动系统涉及公安、卫生、消防、交通、通信、电力、防洪、抗震等众多部门,只有理顺管理机制,才能使各行各业都真正的“联动”起来。上海应急联动中心实现了公安、交警和消防三家联署办公,是我国目前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三台合一系统。目前该中心覆盖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全市十几个公安分局和公安直属单位,以及近20个社会联动单位,包括医疗、电力、水务、交通、司法、煤气等。市民只要拨打110或119中的任何一个报警电话,联动中心会根据报警内容,向相关联动单位发出协同作战的方案,共同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第二,上海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规模目前在国内是最大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总投资相当大,而其中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就近一半。从联动中心到各公安分局都采用SDH光纤网连接,即各公安单位间建立了一个应急联动专网;从联动中心到各联动单位则通过政务网互联。联动中心内设有近百个座席,配有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指挥大厅内有大屏幕显示,各种信息尽收眼前。第三,上海应急联动中心启用的是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系统中采用的排队交换机、中间件软件以及接处警应用软件都是万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显示了民族产业的实力。上海应急联动中心的启用,将对全国各大中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诞生,开创了很多新的纪录。它是国内特大型城市中第一例成功建成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更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它是我国特大型城市中第一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它的建设规模是亚洲第一;开通后,它的日均受理报警量将达到了2.5万次以上,最高接警容量达到5万次,这又是一个雄踞国内第一的纪录,甚至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可以预见的是,SHCERS的建成将掀开中国城市应急联动领域发展的新篇章,因为它能够更好的将“先进与实用,共享与安全,可靠与扩展”等诸多曾经困扰诸多优秀供应商的难以解决的矛盾完美的统一到同一系统中,许多细节的设计和实施也称得上是妙到巅毫,这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于中国应急管理和服务模式并且由具有多年应急服务成功经验的本土供应商设计建设的系统,因此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正是基于此,SHCERS对中国城市应急联动领域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推动意义和更权威的影响力。

③以北京为例的模式。它是建立在各个相对独立、体系完整而庞大和应急反应机制高度发达成熟的各个应急部门的基础上的。要整合庞大成熟的机构部门,形成一种平稳的一体化城市应急处理体系,必须由市政府牵头、统一接听,然后各自指挥、反馈与监督。这种模式与欧盟模式相近,适于特定情形,其建设难度较小。深圳市建立应急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路,是对原来相对独立的应急组织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

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文基于“数字城市”及“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对实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合理选择系统开发平台及数据库管理方案,最终达到实现指挥中心系统功能的目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①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研究

调研国内外城市急救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于现有应急联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②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设计

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对“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并对系统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③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功能实现

选择合理的开发平台和开发语言以及数据库存储方案、收集和制作相关数据,最终实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应急联动系统相关功能。

参考文献

张佰成,谭伟贤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