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艺术性,是指海洋旅游文化中的基础设施、宣传、纪念品以及服务过程的艺术化处理。艺术性要求运用一定的形式结构、表现技巧来塑造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象,通过形象来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其艺术性越强,感染力就越强,就越受游客喜爱。②旅游文化是一种语言文学艺术,艺术性要求较高。它隶属于文学,与导游材料和旅游手册截然不同。旅游文化艺术特色体现在:一是注重语言艺术。历代但凡艺术性强的旅游小品,其语言流畅精炼、文采斐然、栩栩传神、真切感人。二是注重烘托艺术形象。创作者对所见所遇的景象事物认真遴选、淡化背景、突出主题,展示出饱满、深刻而富有情趣的景象。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及产品设计在体现海洋特色文化、区域优势与民族性的同时,还要注重艺术性。艺术性是体现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包装设计的精髓,是海洋化设计文化意蕴的精神载体。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的海洋化设计首先要满足实用性,更应挖掘其艺术性,这也是设计的深层次要求。首先,在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的设计中,造型可从海洋特色艺术形式中萃取,如海洋特色元素、区域特色元素或者特色元素的延伸等,呈现海洋特色的外观,并传达出潜在的海洋文化,即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文化心理。其次,以海洋化的特色图案来增强旅游产品的艺术特性,不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艺术风格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海洋文化和艺术特色。海洋特色造型、色彩及材料所传达出的淳朴理念广受人们认可和喜爱,其艺术特性更能征服当今竞争激烈的工业社会中孤独压抑的人们,给人以亲切感和心灵抚慰。如能进一步因地制宜巧妙地运用海洋特色元素,融会现代设计理念,对海洋旅游设施和海洋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既留存海洋特色的艺术韵味,又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旅游者将会拥有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和文化体验。

二、艺术性对海洋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性再现了海洋旅游文化特色。滨海地区旅游业方兴未艾,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海洋艺术作品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海洋旅游设计的精华集中体现在独具特色的设施和相关产品的造型及色彩上,我们从中能体味到海洋元素所包含的美的形式、海洋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意蕴。在造型上,海洋特色和元素个性鲜明,色彩在整体搭配中起到了映衬与对比的作用,装饰性极强。艺术性提高了海洋旅游文化特色的附加值。将海洋旅游设施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探寻海洋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轨迹,是社会发展所需。滨海旅游饰品开发设计可以从海洋艺术中提取其“形”的元素,并运用错位、切割、分裂、变异及破坏等手法,将这种源于海洋艺术原型又对原型不断解构的衍生形态融入形象设计之中。这样既能保留海洋文化艺术特色之神韵,又能呈现浓郁的时代特征。博采众长,提炼艺术特色,设计出高水平、高科技的海洋旅游产品,创造高附加值,推动青岛滨海地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艺术性强化了海洋旅游文化特色的内涵。设计者的思想情感与自身特质,使得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并成为艺术精神、艺术价值和艺术个性的载体。在这个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加强保护和传承海洋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才能进一步彰显自身鲜明特色。旅游产品如何生动体现中国海洋文化的意蕴和特质,是其开发设计的重点。

三、基于艺术性对青岛海洋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的策略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和乘数效应。青岛海洋旅游文化内涵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其内涵建设,提出如下发展策略:第一,海洋旅游设施的艺术性。海洋旅游设施的艺术性是指在青岛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设计中,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色彩上,都要契合海洋元素,并具有良好的艺术性。既确保旅游设施的功能性,又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第二,海洋旅游产品的艺术性。海洋旅游产品的艺术性是指青岛海洋旅游纪念品必须成为艺术品,必须彰显艺术性。运用一定的形式结构、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塑造具有创造性的完美形象,进而准确、显明地诠释青岛海洋旅游的深刻内涵。对于标志性产品、标志性建筑,应该重点开发,例如“栈桥”、“五月的风”等。开发代表蓝色青岛、海洋旅游的标志性建筑,进而丰富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第三,海洋旅游宣传的艺术性。海洋旅游宣传的艺术性是指在青岛海洋旅游宣传的过程中,在其原有的海洋旅游设施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在排版、设计、印刷、宣传的过程中进一步美化设计,让人们在了解海洋旅游设施功能和产品纪念性的基础上,能更好地体会到海洋旅游的内在品质。第四,海洋旅游服务的艺术性。海洋旅游服务的艺术性是指在海洋旅游设施、产品和宣传艺术性的基础之上,在海洋旅游服务中彰显艺术性,贴近生活,更具人性化。既能让人们体验到海洋旅游的舒适性和娱乐性,还能让人们体会到海洋旅游的艺术性,使旅游者获得审美情趣和心灵洗礼。第五,青岛海洋旅游保护的艺术性。在青岛海洋旅游业开发、拓展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保护海洋环境,并不断丰富海洋旅游的艺术内涵。建立健全旅游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由政府统筹规划,严防盲目、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破坏青岛沿海旅游环境的行为,要严肃追责;广泛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增强广大游客和居民的海洋旅游环保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青岛海洋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艺技术;旅游经济;运用模式;研究

一.引言

问题的提出

作为民族内源性动力的传统技术文化形态之一——黔东南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制作流程而富有观赏性。随着民族文化旅游浪潮的兴起,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载体,在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以其民族性、地域性而独树一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旅游市场和游客的青睐。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黔东南全州共接待游客1400.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0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549.36万人次,占39.22%,乡村旅游收入24.19亿元,占24.17%。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如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动力,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应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问题。而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因其独有的审美性和地域性,在旅游市场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和竞争性。但是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形态之一的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在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以有效模式为载体,更好的彰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体验性,从而显示民俗资源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带动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的文化旅游发展,也是时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因而,本课题想就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运用模式作一定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运用和发展寻求新的途径,并推动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

     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市场化可行性分析

     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生活及其传统工艺技术,凝结了少数民族的劳动和智慧。这些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以其特有的历史名声、民族特色及其工艺价值,依然在黔东南各民族人民生活中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2009年该村实现纸品销售收入500万元,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占到全村总经济收入的60%以上。每户造纸的农家年均纯收入不低于2万元。造纸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丹寨卡拉村靠“鸟笼编制”这一技能,实现产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3963元,全村125户中,有98户250人常年从事鸟笼生产,年生产鸟笼8.5万个,利润130万元,占全村总经济收入的88%。(2010年数据采集。资料来源:丹寨旅游网)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涉及造纸、陶瓷、水利机械、竹编、银饰加工、刺绣、织锦、蜡染、民族乐器、茶叶、民族菜肴、龙舟、土布、采汞、思州砚、泥哨、花桥、鼓楼等。(《贵州传统工艺研究》梁太鹤 胡进 1991.4)这些项目产品在民间还大有市场,如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竹藤草编制品、土布、陶瓷、砂锅等。据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这些民族工艺技术种类几乎都还存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特别是银饰制品、蜡染、刺绣等因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旅游商品和收藏品备受人们欢迎。因此,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黔东南旅游市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前提。近几年,贵州在全国旅游热中刮起的“西南风”,已经风靡全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载体,而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黔东南传统工艺技术作为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贵州东线旅游产品内涵,为贵州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广阔的前景。

    三、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主要包括如下种类:银饰、刺绣、蜡染、竹木工艺、泥石等。银饰主要集中在如下地区:雷山西江 、丹江, 台江施洞、黄平;刺绣主要包括施洞型(台江、施秉、剑河、镇远四县毗连地带),巴拉河型(雷山、台江、凯里、剑河、榕江毗连地区),都柳江上游型(丹寨、三都、雷山、榕江毗连地带),凯棠型(凯里市东北角与台江县西北角毗连地带);蜡染集中在黄平、丹寨、榕江;  竹木工艺以丹寨、三穗见著;泥石以黄平见称。这些著名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种类及其旅游景观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特色迥异的旅游资源类型,经过包装,形成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教育旅游、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的运用模式研究

    (一)“动态参与型”模式“自然山水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进行游览观赏时,可观、可闻、可触、可感,但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去参与美的创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经历是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结果,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旅游者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体验,旅游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体验效果直接相关,参与程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在“文化旅游”越来越畅行的今天,民俗旅游资源也以其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而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据国内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中对69位美国游客和222位日本游客进行询问,结果分别有65.5%和68%的游客表明他们最感兴趣的目标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参与式旅游活动的核心特点是:过程参与,一定要有某种有特色的、开放的、自由的、游客可以随时加入的形式载体,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可以获得激情,得到身心悦愉,比如最原始的耕作、纺纱、钓鱼、碾米、做豆腐等;二是劳动创造,一定要是旅客平常生活中所没有的劳动,这个劳动应化复杂为简单,化冗长为简约,化专业化为大众化,能使游客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享受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总之游客通过参与,充分体验农村的纯真和宁静的生活,避开城市的喧嚣。而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的动态可操作过程恰好能满足旅游者参与、创造和体验美的需求,因而我们可以民族工艺技术文化为载体,如银饰制作、纺纱刺绣体验、制作泥绍、手工造纸等,开发“动态参与型”旅游产品,

让旅游者感受劳动的美、创造的美和身临其境的美。正如弗洛伊德说:“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究竟在哪里发现了美呢?人类形体的和运动的美,自然对象的美,风景的美,艺术的美,甚至科学创造物的美。”让游客参与手工艺技术制作流程,不仅使游客体会到旅游产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亲历工艺品创造的过程,去体验劳动创造的美。

    (二)“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模式

    所谓“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模式,就是将民族村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如工艺、菜肴、节庆、服饰、歌舞、民居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进行功能整合,形成休闲品牌旅游线路。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以时间、金钱和物质为代价,追求审美、悦愉、体验生理和心理快感的精神文化活动。休闲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差别在于明显的休闲特征,以吃、住、娱为基本消费方式,因此为民族工艺技术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黔东南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方式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民族工艺技术文化,充分利用民族技术文化的工艺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开发民族旅游商品,也是发展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途径。而旅游商品发展的程度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旅游业发达的地方,旅游购物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30-50%,有的甚至达到60%以上。一般西方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到旅游收入的35%,而旅游发达地区甚至达到60%。许多旅游目的地既是游览胜地也是购物天堂,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旅游购物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活动之一。如前所说,黔东南民族工艺技术文化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为开发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以工艺技术文化为纽带形成以凯里为中心,连接雷山、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镇远、剑河、台江的“名吃、名店、名点、名村”旅游线路。如开发苗家酸汤系列食谱,打造西江银饰、服饰、刺绣,石桥造纸、卡拉鸟笼、南皋根雕艺术名店、包装革家枫香寨、西江苗寨,优化黄平、施秉、镇远舞阳河名胜风景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旅游线路。

   (三)教育型模式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充分说明了旅游具有学习的重要功能。旅游的文化功能使旅游者想借助旅游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常见的活动。旅游中有很多教育的内涵,比如民族情感的教育、地理知识、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等等,有针对地开发教育旅游产品,对于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品,开拓教育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旅游施行教育的功能来说,景区景点所蕴含的自然、人文景观都是极好的素材。它们能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游客,使旅游景点的教育功能得以激活起来,因而使得旅游教育的功能具有内容丰富、方式直观、触动精神、寓教于乐的特点。任何民族的造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造物的同时也确定了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民族精神,并形成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黔东南民族技术文化多存活于绵延大山中,体现着这个地区文明进程中活态的农耕文化,积淀着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史料,恪记着少数民族生产力进步的烙印,也记录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艰辛历史和凝聚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载体上,并形成鲜活的艺术表达形式。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和教育方式。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论述道: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黔东南种类繁多,形态迥异,工艺精湛的工艺美术样式和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反映了黔东南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以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术为载体,通过对其旅游载体的教育内涵进行挖掘,为人们提供和创造 “高情感容量的环境”,让游客在观赏、参与民族工艺创造过程中,亲临情感体验的过程去感受少数民族技术文化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协调的追求,对于自然界友善关系的保持,以及少数民族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体现的乐观精神和艺术技巧。

(四).民俗旅游村模式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①,现代旅游的普及性表明,休闲度假正在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是一个具有长期固定的地域范围和自然资源,并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亲属关系、风俗习惯的行政、文化单位②。民俗旅游资源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娱乐性、参与性使得它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载体,因而民俗旅游也就成为民族村寨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从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到2002年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形态之一。潜心挖掘民俗资源隐性文化要素中可表达的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旅游是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特征,其流向的变化和流量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吸引力的大小③。民俗村集中了某个区域内较为典型的民俗文化资源,能充分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新”的探究心理,是较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载体,因此可借鉴法国“民俗村”的形式,选择一典型民族村落,按照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规划并形成“民俗村”旅游产品形式。人们之所以外出旅游,其实质就是追求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由于民俗文化是地域性的,凸显地方特点的,有很大差异的文化,这种地域性、差异性、民族性正是“民俗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其具体可体现在它的文化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黔东南现有苗族、侗族村寨2600多座,其中苗族村寨1500多座,侗族村寨1100多座,在这2600多座苗、洞村寨中,保存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完整的村寨有800余坐。这些村寨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非常符合现代都市人对旅游产品的审美倾向。以具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誉的雷山朗德上寨为例,郎德上寨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民族文物村之一

,有“苗族歌舞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苗族露天博物馆”之称。该寨现有218户942人,98%是苗族,精美的苗族木制三层吊脚楼建筑群与生态环境和谐一体,苗族歌舞、刺绣、服饰及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郎德上寨是全国最早进行旅游开放的民族村寨之一,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为黔东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作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在政府统一规划下,打造一批既具规模,又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不仅能推动黔东南地区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让村寨中的村民得到实惠,而且也是保护和弘扬黔东南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滨章等.旅游美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第21卷 2006年第5期 54.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文化艺术价值 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具体包括旅游纪念品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实用价值、产业价值和输出价值等。在充分了解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从上述六个方面出发,不断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纪念品发展的方向。依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属性,是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一、旅游纪念品概述

旅游纪念品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商品,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具有一定的资源性价值、垄断性价值和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学术界对旅游纪念品暂无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归属上看,旅游纪念品属于旅游商品,而旅游商品存在比较明确的定义。它是指供给者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某种需求,以出售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的或无形的服务总和。

旅游商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和旅游消耗品。其中,旅游纪念品多指在旅游地区能够吸引广大旅游者进行购买,并且能够通过该旅游商品回忆起该地区风土人情的商品。旅游纪念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文化性;二是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三是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有南京的云锦等。

二、旅游纪念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是旅游纪念品文化价值中的核心部分,是一种文化精神价值。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商品,其卖点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商品本身所折射出来的一种人文精神。以皮影为例,其外形深受大众的喜爱,同时皮影所反映出的特定地区、特殊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是这一商品的真正文化内涵,也是吸引旅游者购买的动力。

挖掘旅游商品的人文价值,关键是把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生活习俗等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商品特定的文化内涵。一般说来,旅游纪念品应依托于当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关。因此,充分发掘旅游资源、通过巧妙设计保留当地的特色是旅游纪念品发展的关键。比如在法国埃菲尔铁塔附近有缩小版的埃菲尔铁塔纪念品出售,我国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附近也有缩小版的小陶俑出售等,这些纪念品都是立足本地特色,通过展现当地的人文精神来吸引旅游者购买。

(二)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机制中的次核心价值,包括由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所衍生出的审美价值。旅游纪念品虽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是其设计方案不拘一格,能够表达个性,创造意境。以皮影为例,为了适应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现在的皮影纪念品的种类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皮影样式,出现了诸如喜羊羊、哆啦A梦等皮影形象。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发生变化,而旅游纪念品的艺术价值一般通过纪念品的外观形式来展现,具有动态性。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可谓“形散神聚”。

旅游纪念品的艺术价值是最先呈现在旅游者面前的,其文化价值依附于艺术价值。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设计好旅游纪念品的外观非常重要,具备审美价值的纪念品更易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能够更好地向旅游者传达纪念品背后的文化价值。

(三)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旅游纪念品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衍生于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旨在通过旅游纪念品客体本身传达出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旅游纪念品已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以南京云锦为例,旅游者买回家的不仅仅是一幅艺术画作,更是一种包含历史(距今已经有近1600年)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南京云锦是中国最高技术水平的丝织物,其发展历史及作品、作者极具研究价值。2009年,南京云锦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旅游纪念品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方面。通过这种代代相传、相互传承的方式,纪念品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缩影。旅游者把这些纪念品带到其他地方,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同。

(四)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是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价值的内在价值。旅游纪念品的实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旅游纪念品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装饰美化功能,一些旅游纪念品本身就具有实用性,比如杯具、折扇、藤椅等。其二,旅游纪念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家庭装修、互赠礼物、场所美化等。一些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在美化场所的同时,具有升值的可能性。赋予旅游纪念品实实在在的实用价值,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购买,更有利于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的传播与发展。

(五)产业价值

旅游纪念品的产业价值是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包括旅游纪念品的收藏价值和流通价值,还可能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衍生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旅游纪念品是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全国各地旅游纪念品销售为龙头的一些商家,已经把旅游纪念品的产业链条扩大到室内装修、国内外销售、展览、拍卖、收藏等行业,经济链条基本形成。

(六)输出价值

输出价值是指旅游纪念品在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输出的组成部分。一些旅游纪念品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是我国地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认为,一些旅游纪念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很多外国人最初就是通过中国的书画、瓷器等旅游纪念品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这些纪念品通过自身的文化输出功能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

三、提升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品位的途径

提升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品位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处理好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与艺术特色的关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在设计旅游纪念品时应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以文化为依托,设计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实践证明,文化品位越高、艺术特征越鲜明的纪念品价值越高,也越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处理好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与消费文化的关系。这就要求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第三,处理好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和国际文化的关系。旅游纪念品体现的主要是民族文化,如果外销海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与进口国的文化相接轨,诸如对、价值观、风俗习惯的处理。

第四,处理好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的关系。目前,我国旅游纪念品生产相对落后,制作水平较低。增加旅游纪念品的科技含量能够更好的传达纪念品的艺术美,更易受消费者的欢迎。

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纪念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上六个方面,从这六方面的价值出发探索提升旅游纪念品文化艺术品位的途径,是传统旅游纪念品发展的方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科技含量或者设计的标新立异。抓住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属性,以文化为依托,才是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 “绵阳手绘旅游纪念品”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YC14-39)

参考文献:

[1]禄Z.基于海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2]朱斌.陕西黄帝陵文化旅游系列纪念品的形态研究及开发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4.

[3]温瑞芬.“潇湘八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刘春蓉,黄言涛.“绵阳手绘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调查报告[J].美术教育研究,2015(7):75-77.

[5]鲁宁.土文化图形元素在湖湘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的研究价值[J].艺术教育,2015(4):278-279.

[6]李滨.对提高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1(6):174-181.

[7]谷彦彬.文化设计是提升草原旅游纪念品文化含量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艺术,2012(1):125-128.

[8]王莉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为例[J].大众文艺,2012(22):59-60.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一、民间艺术体验旅游路径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所谓旅游体验,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触觉器官与思维活动,对所处旅游环境与过程经历的体会与感验。目前,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景区景点或游览项目,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能够脱离体验文化的范畴,所以规划设计过程中塑造的中心就在于营造独特的旅游体验,而民间艺术作为古镇吸引物的重要部分,只有深度挖掘民间艺术的魅力,将此类文化融入到古镇旅游的体验模式当中,才能够使古镇以其独特的内涵和足够的体验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在古镇观光和项目游玩过程中,如何使游客自然的在景区中体验到民间艺术文化,如何营造出合理的民间艺术体验旅游氛围和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就需要弄清楚游客是如何获得旅游体验的感觉的,了解体验发生的过程和细节。对此,本文归纳出以下几种体验途径,现分述如下:

第一,视觉体验。所谓视觉体验,即指游客透过眼睛得到的视觉性体验,一般情况下这属于游客最先最易得到的体验感觉,是旅游体验当中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在一切旅游活动当中,视觉体验都是第一位的,如湖光山色、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等都是视觉效果,景区规划设计成功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就是是否令游客“叹为观止”,而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中,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住游客,之后游客才能逐渐更深层次的去感受文化氛围。

第二,听觉体验。所谓听觉体验,即指游客通过耳朵得到的体验效果。随着城镇化过程的逐步完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充斥着高分贝的噪音,生存环境变得喧闹起来,因此,他们渴望得到听觉上的享受,能够暂时远离喧嚣,希望能到景区体验柔和悦耳的声音,所以,听觉体验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民间艺术的旅游行为,源于游客“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感受到传统的声音。

第三,嗅觉体验。所谓嗅觉体验,即指游客通过鼻闻感受到的体验效果。在旅游活动当中,游客通过嗅觉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是占整个旅游体验的相当比例的,比如荷花的芬芳,桂花的馥郁,寺庙的肃穆,炊烟的缭绕,水墨的浓稠等等,都是引起游人不同的嗅觉体验,留下沁人心脾的难忘回忆。因此在古镇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发方面,应认真考虑怎样营造能够闻得到的文化氛围,使这种古色古香的民间艺术气味充斥在景区人员身上,并能随着记忆带走,使游客能随着艺术气息回味当初的旅游经历。

第四,味觉体验。所谓味觉体验,即指游客品尝食物等得到的体验效果。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吃喝,景区的特色餐饮往往成为地方的标志性资源,如北京烤鸭、长沙臭豆腐、四川的川菜系列等等,游客通常会为了品尝某一地区的特色食品而前往游览,这也恰好证明了“吃”在旅游六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因此把味觉体验运用到古镇民间艺术体验当中也是十分具有前景的。 第五,触觉体验。所谓触觉体验,即指游客通过手足皮肤接触行为得到的体验效果。触觉体验是一种直接加深旅游体验效果的方式,如漓江游客的驾舟轻游是感悟桂林秀水的柔情,深圳华侨城游客参与的游乐项目是对人们身心的放松,森林公园里步履缓缓的脚伐是对自然的触摸等等,这些都可以直接说明触觉体验是旅游活动中关键要素。因此,拓展到古镇民间艺术体验旅游中,满足游客对传统艺术强烈的亲近心理需求,可以把古镇抽象化的传统文化具象化,即把民间神话、民间传说等设计成游客能“摸得到,带的走”的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要想游客在古镇民间艺术体验旅游中获得足够的体验感,就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把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通过创意的手段来满足游客的“五感”要求,使游客真正经历感悟文化,回归传统的过程。

二、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现状趋势及感知诉求分析

目前,关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考虑景区投资方和规划设计方的主观意愿,而很少有分析是基于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感知诉求的,因此,本文选取黄龙溪古镇作为典型个案,经过调查景区游客与社区居民对古镇民间艺术开发现状的认知情况以及对未来古镇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期待情况,基于“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感知与诉求”的人类学视角,全面系统的从文化、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古镇民间艺术的旅游开发现状及趋势。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制作3份不同内容的问卷,分别是“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现状”调查问卷100份,“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期待值(游客版)”调查问卷100份,“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期待值(居民版)”调查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98份、97份和48份。

(一)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现状及感知分析

民间艺术旅游资源是指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或反映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发展的个人)所发展和保持的经过开发能够吸引游客产生旅游活动的存在,民间艺术资源大体包括三大类:传统工艺、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目前,民间艺术的旅游开发行为大都停留在浅度开发阶段,旅游开发者没能够深入的把这种文化资源运用到旅游业当中,研究分析称当下的民间艺术旅游开发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决策者对民间艺术的真髓和旅游价值认识不够,缺乏接触;第二,景区民间艺术产品缺乏地域特色,大同小异现象明显;第三,开发商出于经济利益,使得某些民间艺术出现表面化、低俗化现象;第四,社会逐渐形成“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风气,造成大量的民间艺术消失。出于此类原因,民间艺术资源始终不能在我国旅游开发中起到本该发挥的作用,策划者未能够深度的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设计出持续的旅游吸引物,这即是我国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一个基本现状。

就黄龙溪景区而言,古镇的民间艺术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古镇有独具特色的“石磨豆花”、“黄龙溪刺绣”、“瓷胎竹编”等,在文化艺术表演方面,黄龙溪的“国际龙狮文化艺术节”在全国著名,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当属“烧火龙”表演,古镇并因此被誉为全国“火龙之乡”,在民风民俗方面,古镇有代代相传的川江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并迄今保留着打更的习俗。然而,即便是古镇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景区开发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据问卷统计结论显示,69位(占70.4%)受访者对黄龙溪具体有哪些民间艺术文化不了解,表示景区缺少成功的文化宣传策略,76位(占77.6%)受访者表示古镇经营的民间艺术商品缺乏本地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89位(占90.8%)受访者认为古镇对民间艺术资源在旅游业中的利用效果不佳,有多方面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下是笔者根据调查问卷“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现状”的结果,综合考虑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感知情况得出的一些结论:

第一,游客对于古镇的民间艺术活动参与度低,多处于看热闹状态,体验效果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景区旅游活动项目的设计缺乏吸引力以及对其内涵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游客感受到的只是某些艺术的表面现象,且对景区的一些民间文化根本没听过,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游客对黄龙溪古镇的“火龙灯舞”的起源、来历以及“舞龙”图腾文化涵盖的故事均不了解,并抱怨在整个古镇的游览过程中没找到十分吸引人参与的民间艺术活动。

第二,社区居民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因此造成部分民间艺术资源的消失现象。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古镇居民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远强于对非物质文化的喜爱,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只有当地的老年人才会,例如“瓷胎主编”和“黄龙溪刺绣”,而诸如“川江号子”和“烧火龙”等民俗,年轻人去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兴趣都不大。

第三,景区内民间艺术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易出现恶性竞争现象。据调查问卷分析结论,社区居民抱怨商铺的竞争过于激烈,游客抱怨古镇民间艺术商品过于单调,缺乏创意,把其他民俗地区的旅游商品照样搬到古镇景区,从而使民间艺术在远离故土的情况下丢失真实性,即未实现民间艺术与旅游产品的协调搭配,这种现象其实也源于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才被迫引进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

据此,我们得出结论,旅游业中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远未达到其本身的高度,开发过程中多出现表象化、低俗化、缺乏创意等现象,景区没能找到办法深度的输出其民间艺术文化,游客自然不能深入的体验、感悟民间艺术的魅力,这种病态的现象将导致民间艺术旅游的扭曲发展,不利于其达成永续发展的目标。

(二)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趋势及诉求分析

民间艺术融入旅游业的过程,既是民间艺术对旅游开发活动的丰富,也是旅游开发对民间艺术保护传承的支持,因此,作为旅游开发者,合理规划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将促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积极共荣。具体而言,在民间艺术旅游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凸显地域特色,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做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协调搭配。第二,保持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专业化等。第三,注重旅游产品的针对性,设计出适合不同客源市场的民间工艺品或旅游活动。第四,加强体验性产品的开发,考虑体验的“五感”原则,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

根据调查问卷“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期待值(游客版)”和“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期待值(居民版)”的统计结果,笔者分别从游客诉求与社区居民诉求分析了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趋势,现分述如下:

1.游客对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诉求

据“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期待值(游客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79位(占81.4%)游客认为目前古镇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程度低,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效果不够明显,互动参与性低,并表示期待更具创意、体验性强的民间艺术活动,使外来游客能够深入学习古镇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古镇的“火龙灯舞”和“川江号子”艺术表演,游客更期待参与其中,自己作为表演者,深度体验回归传统的感觉,而不仅仅是作为观众。再如“一根面”绝技,调查显示多数游客希望能学到这种“一个碗一根面”的古镇招牌小吃制作方法,发扬此传统手工艺。总之,游客已不满足于只是看人表演、简单了解的民间艺术旅游方式,他们渴望融入文化氛围更浓的民俗旅游区,渴望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满足自身“回归”的愿望。

2.社区居民对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诉求

据“民间艺术融入黄龙溪古镇旅游业期待值(居民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40位(占83.3%)社区居民表示自己愿意参与古镇的民间艺术活动表演或者手工艺品的制作,但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更多的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下面是社区居民对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几点基本诉求:第一,希望能更多的参与到旅游决策中,在决策中体现自身的意愿。第二,希望开发商能考虑当地居民的“家园感情”,追求利益的同时对资源采取保护措施,如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时,开发商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对传统艺术采用扭曲行为,导致其过度商业化后失去原汁原味。第三,希望景区采取科学的规划管理,避免商铺之间的过度竞争。

三、 民间艺术体验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目前,民间艺术体验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是传统的资源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而随着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这两种开发模式已逐渐显出他们的局限性。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忽视游客的体验感,缺乏创意产品,从而导致产品供需错位,趋同问题严重,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则过于模仿热门旅游产品,忽视民间艺术的地域性特征,使产品稀缺性消失,导致景区竞争性加剧,旅游特色湮没,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降低。

因此,笔者基于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感知与诉求,结合旅游行为中的体验路径,从新角度绘制了民间艺术体验旅游模式的框架图,如下所示,

第一,视觉体验模式,即民间艺术的表达是通过眼传递给游客的体验感。古镇的民间艺术体验旅游当中,游客得到的视觉性体验是关键要素,比如火龙灯舞表演活动,观众追求的就是灯火透明、金龙腾飞的视觉效果,主办方必须营造出“人在火中跳,龙在火中舞”的热闹场景,使游客得到强烈的视觉盛宴。

第二,听觉体验模式,即游客透过耳闻来感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如针对古镇的民间艺术川江号子,可策划以民间艺人来表演歌唱号子,组织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吆喝,共同表演,亦可以在街区用音频播放号子的旋律,满足游客透过声音体验古代船工日常工作的意境,得到独特的听觉体验。

第三,嗅觉体验模式,即民间艺术的体验感是散发在气息当中的。如古镇鹿溪河畔的袅袅茶香,水墨画坊的墨香,小作坊的特色豆腐脑的食香等等,凝聚的都是古镇民间手艺,属于古镇独特的民间气息,策划方可加强这种气息带给游客的嗅觉感,使游客感受到古镇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第四,味觉体验模式,即游客通过品尝来获得民间味道。如古镇的特色小吃“石磨豆花”就以独特味道在游客口碑中颇获赞誉,以传统的民间味道满足游客的味觉需求,因此景区可以更多的制造“本地味道”,以“味”吸引“胃”,使游客获得更强的味觉体验。

第五,触觉体验模式,即游客的皮肤与民间艺术产生接触。如古镇的瓷胎竹编手工艺,可举办这种传统民间手艺的秀场,设计出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参与竹编制作,在此过程中体验传统工艺,通过“触”获得更深刻的感知。

四、结论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仿生设计 旅游工艺品 造型艺术 创新设计

众所周知,自然界是创造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对于设计师而言,万事万物在大自然适者生存法则中经历了不断的进化,几乎接近完美。运用这些生物来进行仿生设计塑造现代工业产品造型艺术,已成为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工业设计方法之一。

1 仿生与仿生设计

在社会劳动中,人类实践经验与教训认识到生物系统是开辟科学新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于是,人们自觉地开始把生物界作为各种技术思想、设计原理和创造发明的源泉。196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届仿生讨论会上,J.E斯蒂尔少校正式将“仿生学”定义为“模仿生物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特征的科学”。

仿生学的诞生为仿生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仿生设计基于仿生学和设计学之上,通过研究大自然生物系统的优异功能、结构、形态、色彩等特征,并且有选择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原理和特征进行的设计。因此,诸多学者认为,仿生设计是具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统一,也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科学的设计方法。实践证明,仿生设计已成为现代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2 旅游工艺品设计趋势

旅游工艺品是带有了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类产品,一般有织绣类、雕刻类、陶瓷类等及其他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品。它作为旅游商品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特色是纪念性、地方与民族性、艺术性。众多学者表明,在当今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旅游工艺品不仅要成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有力工具,而且它的研发还要走品牌化、特色化、功能多元化的道路。这与现代工业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不谋而合。

2.1我国旅游工艺品市场现状

纵观旅游业蓬勃发展和旅游市场急剧扩大的全局,我国旅游产业开发的水平在稳步提升。与此同时,给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销售带来无限商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国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设计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有:1、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缺乏本土文化特色;2、设计思路单一,针对当地景点景区特色进行研发的产品甚少;3、艺术价值不足,难以成为永久的珍藏品;4、制作工艺不高,生产环节粗制滥造的现象严峻。同时,在品种和格调上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制约着我国旅游工艺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阻碍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现代旅游工艺品设计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2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中国已经迎来了工业时代的飞速发展,设计思维的转变已经成为现代精神文明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尤其是在现代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中具有深远意义。

(1)旅游产品供求的需要

进入科技信息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品味。于是,更多前卫的消费观念与旅游形式层出不穷。消费者不仅对现代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而且对产品本身的品质也在不断求新求精。因此,消费需求品味的提升导致旅游市场的工艺品必须推陈出新。但是,现实中盲目的商业行为迫使旅游工艺品贬值,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现代旅游工艺品的开发需要创新设计。

(2)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归根到底需要依赖于专业设计人才。而设计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产品的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的艺术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符号为特征的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价值取向。但是,人们在张扬自身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无疑是对人类自然生命力的迫害……于是,设计审美与观念的转变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涌现,新一轮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思潮开始。为了适应现代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对旅游工艺品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大,要求更高。

(3)旅游工艺品创新的仿生设计

旅游工艺品中的仿生设计是产品创新的一种科学的设计方法。它是以运用丰富的材料加工,达到表现自然界多种物象造型创意的目的。可以说,仿生造型艺术是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结合地方景点景区旅游特色,针对标志性物象作造型设计,强调装饰意味,注重现代审美感官。在加工工艺上表现出形式多样,巧妙综合,以力求形神近似的效果。这样的表现形式对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仿生造型艺术在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任何一款旅游产品在创新设计初期的研发是痛苦的、艰难的。设计师必须努力寻求一种可以充分展现旅游工艺品的自然性、趣味性和环保性,从而更好地创造具有浓郁本土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法与表现形式。然而仿生造型设计就是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创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最关键的是在产品本身有新的艺术形式突破,使得艺术性更强,更具纪念意义与珍藏价值。面对目前市场上的旅游工艺品同质化普遍、品种单一、艺术与地方特色匮乏等现象,笔者认为,仿生造型艺术对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旅游工艺品的造型艺术

造型是指形象的创造,或者创造形象的活动。造型艺术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设计领域包括:旅游工艺品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旅游工艺品的造型主体是“形态”,与材料、加工工艺构成了造型的三要素。所以,造型艺术是一个复杂而非一般纯艺术创作的过程,要求设计师具有理性的设计思维和造型能力。

3.2仿生设计对旅游工艺品造型的意义

随着旅游文化多元化局面的呈现,人们在旅游、休闲之余对特色旅游工艺品的购买欲望愈加浓郁,但是接踵而来的旅游购物后产生的后悔心理也十分明显。有学者分析,影响旅游购物后悔心理的主要因素中,旅游商品性能因素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旅游工艺品自身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笔者认为,仿生设计对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中的造型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地运用这一设计方法进行工艺品的开发,可以提升其外观的个性表达,丰富和拓展地方手工艺材料的综合应用;更可以加强产品的自然性、趣味性和环保性,从而更好地创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工艺品品牌。

3.3仿生造型设计在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中的运用

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曾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这话道出了自然界是蕴含着无尽设计宝藏的天机。仿生造型设计在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形态的造型仿生

形态的造型从事物的特征和表象来看,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形态的两种造型方法进行旅游工艺品的仿生设计。

1)具象形态的造型仿生

具象形态,顾名思义是比较逼真的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采用这种形态进行仿生造型设计具有良好的情趣性、可爱性、有机性、亲和性,自然性。这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并在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

《金印》旅游工艺品(图1),是国内顶级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为广州建成100周年纪念所设计的旅游产品。以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玺为创意题材,具象的“龙”为创意元素,以黄金为材质,通过做皱、改形(雕刻、腐蚀等)方法,更增强了工艺品造型的艺术效果。具象形态的造型仿生表现出卧龙栩栩如生,彰显华贵、明耀、辉煌,光亮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赋予了工艺品更具特殊的生命力与珍藏价值。

2)抽象形态的造型仿生

抽象形态是相对于具象形态而言,没有绝对的具象与抽象而分。抽象形态是用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形式上表现为高度的概括与精简。采用这样的形态进行仿生造型设计,往往会使人产生奇妙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所产生的心理形态是我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它是一种虚无缥缈而又变化莫测的,这与人们生理上感受到的形大异起趣。抽象形态的造型仿生,在现代旅游工艺品造型创意中被认为是经典之笔手法,凸显美轮美奂的造型艺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Philippe Starck是当今设计界最具个性与创新的设计大师之一,以其卓越的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领域中占据顶尖明星的位置。图2 JUICY SALIF榨汁机是Philippe Starck 1990-1991年推出的工业产品,其创意极为新颖,抽象的海洋生物形态,造型简练,雕塑感十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极富美感的精致的工艺品。

与具象形态的造型仿生相比,抽象仿生集中于提炼物体的内在本质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加工活动,属于高层次思维创造过程。在现代仿生设计中,高、新、精、尖的旅游工艺品,更适合用抽象形态的造型仿生进行设计。

(2)功能的造型仿生

产品设计强调功能决定形式,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同样受用。功能的造型仿生,可以使原来单一的观赏或珍藏的工艺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决定着产品造型的艺术性,增强旅游者购买的欲望,同时也是提升商品自身价值与品牌效应的保障。图3的烟灰缸造型就是仿花卉绽放的功能设计,使原本单一功能的烟灰缸附着了自然的生命力,同时使含苞欲放的仿生造型实现了产品的使用功能。这样的一款烟灰缸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是发人深省的家居产品。

(3)结构和材料的造型仿生

在仿生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从形态、功能去模仿生物,而且还从生物奇特的结构和肌理中得到启发。设计师通过关注仿生发明中精巧的结构和奇特的材料,并巧妙地应用这些结构和材料进行仿生造型设计,从而创造更具艺术价值和绿色低碳的旅游工艺品。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当地盛产的特有的材料,经过工艺的加工制作,模仿自然风貌的肌理形态,这样的旅游工艺品更是备受追捧。

(4)界面的造型仿生

从自然界的个体表现形式,又从自然界的总体生存理念的仿生设计,与产品的界面设计的功能性和情感性是息息相关的。旅游工艺品的创新设计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界面的造型仿生运用于旅游工艺品创新设计之中,是为更好地寻求人与产品之间交互式情感交流的最佳合理性与自然性,使得产品进一步具有亲和力与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