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范文第1篇

学习《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出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和习主席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文件,查找自身问题。

《意见》指出,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党员更要把这“四个重在”理念切实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并一以贯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精神力量贡献出自身一份力。

重在平时

党员作为党的各项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更要发挥带头作用,把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工作做在“平时”,要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把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学习入脑、学习入心,要通过充实的学习去理解和掌握各民族基础知识以及民族相关法律法规。要在点点滴滴中关心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党员干部要抓好平时,争做民族团结工作的践行者。

重在交心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就是要争取人心、凝聚人心、温暖人心,说到底还是在于人。党员干部就要做这样的“疏导者”.作为党员,要在心中牢固树立起爱国主义旗帜,用一颗忠诚心、担当心、主动心去维护民族团结。

重在行动

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坎上、落在行动上。行动胜于空谈,好的政策若不能得到贯彻和落实,都只能叫做“纸上谈兵”。身教重于言教,党员也应努力成为这样的榜样,立足本职岗位,以榜样的力量营造起各民族爱团结、爱祖国的浓厚氛围。党员干部要行动起来,争做民族团结工作的落实者。

重在基层

民族团结关键在于打好群众基础,扩大民族工作的覆盖面,这就需要把重心放在基层。

主要存在的问题:

自觉主动抽时间学习不够。除参加党支部组织学习,平时自己很少能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

平时缺少和进馆读者交流,不知道读者需求。尤其是与读者沟通时语气有些生硬,缺乏沟通的技巧。

今后努力的方向

过教育学习,我将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要按照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抓住学习重点。

第二、加强与群众联系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老师多做交流多关爱学生。 要做到时刻关注细节。 从“自我”做起,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范文第2篇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从****年起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使用统编教材教材。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消除交流障碍,加深了解、相互尊重,推动各民族价值相通、认同相一,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力量才会越大,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水平才会越高。

我们社会各界要支持使用统编教材,在在推进使用统编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还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牧业“三少民族”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其他地区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投入。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极大地加快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实现所有贫困**全部摘帽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头脑。***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事关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奠基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在事业发展规划上优先谋划民族教育,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民族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安排民族教育,在就业、就学上优先扶持民族教育,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的崇高荣誉。

加强党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保障;强化民族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支撑;持续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保障。***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德育教育全过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扎根青少年心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接续相传、永不中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模范带头践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各项惠民政策,带头维护团结,消除群众模糊认识,为全*团结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改进丰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于提升高校民族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各民族学生团结和实现高校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需要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升高校民族团结向心力、凝聚力,其前提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

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和个别访谈了解到,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存在着对象模糊、主题失衡、方法单一等问题。第一,民族团结教育对象存在模糊而不明晰的情况,常常陷入误区,认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对象主要是存在民族认知差异的学生群体;第二,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更多的是站在某个民族的立场上认知,而没有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团结重要的意义,存在主题失衡的情况;第三,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来看,很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说教为主,过于单一,缺乏能够引起共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生源的逐步增加,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逐渐由集中到民族高校转变为分散至各个普通高校,民族团结的教育任务也从民族高校扩展至各个普通高校,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针对民族高校中存在民族认知差异的学生而进行,对象性比较突出,而随着民族学生和教育主体的变化,各普通高校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对教育对象的划分和认识往往采用传统的视角,而没有考虑到现有学生群体的重要变化以及高校教育主体自身的情况,因此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问题,误以为民族团结教育仍是高校中存在民族认知差异的学生。

(二)高校自身原因

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体的学校自身,多数未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纳入第一课堂并与第二课堂教育充分结合,而是将民族团结教育视为维护学校民族学生安全稳定的一项工作,以避免民族冲突、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作为主要出发点,以学校的民族学生分布为前提,站在民族冲突问题或学校其他民族实际问题的解决角度上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因而没有能够调动校内外民族教育的专业力量,对于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民族教育,教育内容也没有能够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团结重要的意义,没有能够很好的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主题。

(三)学生自身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之以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对于高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接受和理解方式出现新的特点,相对于以往的知识单向流动、强制说教、被动教育,学生更倾向于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就民族团结教育而言,传统的说教方式可能不仅不会让学生充分吸收和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反而滋生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党的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不仅仅为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高校要注重把握实际情况,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入手,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一)拓展民族团结教育新视角

2014年,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阐释了中华民族,是对,这不仅是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对共同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于新形势下协调民族关系和开展民族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进一步探索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将“中华命运共同体”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各民族学生交流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开展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各民族学生交流,能有效地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性,民族团结教育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高校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文化活动等平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国情,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掌握其内涵和本质。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大学生生活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环节。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生活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相关活动的认可度。将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使民族性和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文化活动的民族氛围,潜移默化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享受的娱乐中,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流感情,使得各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团结互助,更好地发挥民族团结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圣容.2010年-2016年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综述[J].山西青年,2017(18) 

[2]鄧秀平.高校学生民族团结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理论,2017(1) 

[3]焦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意识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7(5)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范文第4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的部署要求,认真按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2020〕5 号)文件要求,结合队伍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保障大宣教工作落细落实

党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工作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将大宣教工作摆在重要日程,细化工作措施,提高工作精准度和有效性,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强有力政治引领筑牢大宣教思想基础

党委以深化理论学习为先导,坚持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精心组织专题学习,以学习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关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讲话为主线,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系统学习领会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实践要求的认识和把握。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党员干部共同体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不论是促进民族团结,还是确保各项事业发展,都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

三、发挥 优势实现大宣教工作见成效

按照《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任分工方案》要求,党委对干部教育培训、教研咨政工作、宣讲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努力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出表率。

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范文第5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2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们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们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思想汇报范文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3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 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4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5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名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_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

 

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