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传统工艺

民间传统工艺

民间传统工艺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靖西传统文化;绣球;壮锦;认识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77-01

靖西地处桂西南边陲,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全市各乡镇。靖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尤其以壮锦和绣球最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开发热情不高,甚至面临市场萎缩,工艺失传的困境

一、绣球产品特色

相传,靖西绣球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最早是用来作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随着对绣球这一精湛工艺品的广泛宣传,其逐渐成为旅游纪念品、走亲访友的礼物,甚至成为了一项体育运动――抛绣球。不久前,靖西歌舞剧《抛绣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优美的舞姿,甜美的歌声,让观众陶醉不已。可见,绣球已成为靖西的一个品牌。靖西绣球主要产于新靖镇旧州街。旧州街妇女已将绣球作为重点工艺品进行研制和开发,成立了绣球产业公司,实行农户+公司的合作生产模式,使得靖西绣球由原来单纯的工艺品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产业。目前绣球年产量已达二十多万个,年产值达到二百多万元,成为当地旅游产品的主导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旧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靖西绣球以小巧玲珑,设计精美著称,直径大小不一,常见的绣球,其直径在10厘米左右,大型绣球直径在20-50厘米左右。绣球的每个绣瓣上都绣有象征吉祥美好寓意的图案,如梅竹兰菊、蝴蝶、鸟、鱼、龙、凤等,每个图案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宝贵心血,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

二、壮锦的艺术魅力

壮锦是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据传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作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是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壮锦沿用的纹样主要有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后又设计出“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壮锦的显著特点是色彩丰富、结构复杂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采用棉、麻作为编织原料,使得壮锦非常厚实,成为它区别于其他产品的重要标志。壮锦编织需要专业的机器设备,制作过程极其复杂,非常耗时,且效率低、产量少。由于壮锦编织需耗费大量原料,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因此造成壮锦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绣球与壮锦传承的现状

靖西绣球、壮锦织造技术是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口传心授、师傅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目前仅有几位老师傅掌握绣球和壮锦的核心技艺,后辈良徒难觅,传承出现断裂。

壮锦工艺难度高,编织技巧需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刻苦钻研,学习时间长且劳动成本高,效益低下。靠挤压劳动价值的壮锦经产业无以为继,导致靖西壮锦工艺人才短缺。

虽然壮锦、绣球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整体而言,仍然属于被动经营。其产品营销主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行业,产品定位、广告策划层次低,没有形成影响力,实现市场产业化仍需下大功夫。

四、促进传承的方法

将传承者组织起来,在靖西定期举办壮锦技艺培训班,亲授编织挑花技艺。继承者要认清自己肩负的振兴靖西壮锦的使命,积极参加技术培训班,到相关院校和织锦工艺厂进行学习,拓展自身视野,激发创造灵感。政府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举办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节目或者比赛,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意识,使其能够实现良好的传承。要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通过民族文化艺术节,吸引更多游客到当地体验感受传统文化氛围。要积极进行传统产品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品位,结合市场需求与社会现状,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营体制,形成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并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因素,使产品品种更富有现代民族特色,产品品位实现质的飞跃。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靖西壮锦和绣球历史悠久,在产品制作的手法工艺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必须加以重视,在传承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卡通化的应用探析[J].北方文学旬刊,2014,(1):166-168.

[2]马丽,陆众志.壮锦艺术在广西艺术高校教育的传承思考[J].艺术教育,2015,(6):59.

[3]石国贤,甘来,黄冬妮.略论传统壮锦工艺技术传承与壮锦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青年与社会(中),2014,(10):350.

[4]邓卉,黄汉才.“传承壮锦同样是‘织郎’的使命”[J].人事天地,2016(5).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化的视角研究磁州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时代转型,针对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关系,陶瓷产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为磁州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磁州窑 传统手工艺 时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J328 文献标识码:A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是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因地属古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烧陶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出土的夹沙红陶和朱沙褐陶器断定,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民窑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编者加:彭城即徐州,历史上磁州窑的中心)”的美名。

磁州窑烧制的瓷器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其中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方法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的装饰方法最为盛行,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婴戏杂技、戏曲故事、诗词曲赋、警句谚语等绘制在瓷器上,形成了质朴、明快、刚劲、豪放、纯粹、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对中外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曾经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今却面临如何保护和传承,进而健康有序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对磁州窑的保护状况、现存问题、发展趋势及产业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磁州窑在健康有序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一是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二是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三是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关系,四是陶瓷产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 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1、保护遗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建立完整的相关措施来维系我们对磁州窑文化的高度敬仰,将这些陶瓷记忆、文化积淀很好的保存下来,成为体现和延续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关于此,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磁州窑的研究人员也从事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是,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保护不仅局限于对磁州窑有形的东西进行保护,而且要保护磁州窑文化艺术无形的活标本,例如博物馆既要有有形的静态文物陈列,也要有动态的过程演示;既要有专业人员对磁州窑做系统的发掘、抢救、整理、甄别和保护,更要做深入的学术保护,磁州窑的传统技艺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从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宗教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相关专家、学者要相互支持与协作,拓展学术领域,通过研讨会、现代传媒、出版印刷等手段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推动学术保护的深入发展,丰富磁州窑的学术研究氛围。

2、扶植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磁州窑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刻记忆,而那些生活在民间的磁州窑传承者和实践者们则是磁州窑文化活的载体,磁州窑“千年窑火”摇曳到今天,只有工艺的传人才是它尚未熄灭的象征,高素质、高水准的传承人能使磁州窑文化传承有序,上千年形成的磁州窑工艺分工精细,从陶土到一件陶器出炉共有72道工序,没有40多人完不成制瓷的全过程,所以必须把这些民间工艺大师重视保护起来,要对磁州窑传统的工艺大师进行认定,进一步加强“活态传承”方面的制度规划和建立,对磁州窑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优秀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展会、交流会等平台为磁州窑文化艺术传承创造机遇。

3、推动创新。首先,从创新的观念上看,磁州窑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磁州窑的生命力取决于和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大众生活相融合。磁州窑艺术要创新发展,继续发扬光大,最重要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让它和当今社会生活价值和人们新的价值判断结合起来,磁州窑艺术不仅要以原生态、单体的方式存在,更要让其优秀的的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先进文化艺术和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结合,从宏观上逐步实现体制、品牌、产业、管理和教育的创新,从微观上则实现技术、工艺、材料、造型、包装和宣传的创新。

其次,从磁州窑的创新形式上看,创新必须摒弃守旧,守旧就是迷信古代,唯古是尊,不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装饰方法、器物的造型还是制作的工艺手法都盲目的仿效古代,因此在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上都难以创新,有的甚至仿制古董,这样的磁州窑产品缺乏创新,没有艺术生命力,很难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创新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那就是猎奇,盲目的搞一些所谓的很“艺术”的东西,脱离了磁州窑艺术的精髓,失去了磁州窑的文化生态特征,认为越是奇怪就越有创造性,这是一种缺乏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不尊重。

今天,在彭城,一大批当代陶瓷艺术家如:任双合、阎保山、刘立中、张润生、魏启山、谢凤芹、安际衡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努力寻求独特又合理的创新,创造了许多当代磁州窑艺术的奇迹。例如刘立中的作品里不仅有他烧制的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花梅瓶、八仙祝寿、红楼十二钗等彩釉艺瓶,还有他运用现代手法创作的抽象的陶艺作品。

二 处理好手工艺和现代化的关系

磁州窑的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严重制约了磁州窑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磁州窑和其它民间传统手工艺一样,在应对“现代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传统与顺应现实之间,面临着两难的抉择。有些学者是反对磁州窑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因为大家都认为“原汁原味”的东西最能反映磁州窑陶瓷的艺术本色,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磁州窑陶瓷的传统审美(艺术价值),势必会忽略陶瓷艺术的多元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如何保持磁州窑陶瓷的艺术性并协调好现代化才是磁州窑应真正面临的问题。

双轨制是磁州窑陶瓷产业化的可行之路:一方面坚持传统,特别是艺术陶瓷,沿用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结合现代科技条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一定的改造,提升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展现手工工艺的独特艺术感染力,使其具有机器生产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同时寻求手工陶瓷的生存空间,拓展高端市场,这样传统手工陶瓷就能够吸聚足够的设计、制作和销售等领域的人才,进而使其传统的手工艺和技术得以留存并不断改进。工艺可以是传统的,管理、营销却是现代、科学的,所以这也是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另一种体现。另一方面是发展日用陶瓷的规模生产,首先可以在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上做出探索,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装饰手法及艺术特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形成产业化规模;其次是进行产业联盟,陶瓷行业内部通过分工合作,整合现代磁州窑的配套资源,同时要在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改进,做大做强磁州窑陶瓷产业。

如今,彭城的陶瓷艺术家们把古老的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集合起来,不仅开发出了象牙瓷、骨质瓷、白玫瓷、美术瓷、高温瓷板壁画等新型产品,还创造出手绘、雕金、托金、嵌金、窑变花釉等新的装饰技法,在传统手工艺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 处理好艺术化与市场化的关系

磁州窑的陶瓷产品应具备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审美属性,二是市场属性。陶瓷作品必须具有审美属性,能为消费者和欣赏者提供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必须具有市场功能,可以通过产业经营和现代市场的运作而营利。也就是说,磁州窑文化应具有双重功能――陶瓷作品的审美功能和市场功能,所以,磁州窑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市场方式运作来向消费者提供能满足审美需求的精神产品。

艺术化和市场化是长期困扰磁州窑发展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片面的市场化,二是片面的艺术化。片面的市场化说的是磁州窑艺术受到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经济利益的驱使,管理的混乱,形成了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市场化的磁州窑领域严重失衡的商品倾向,唯利是图、粗制滥造、恶性竞争、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不但抹杀了磁州窑的审美价值,还误导了消费者和欣赏者,破坏了磁州窑产业的良性生态环境。再说片面的艺术化,磁州窑陶瓷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包含作为商品的使用功能,同时又具有审美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磁州窑陶瓷的实用功能逐渐衰退,审美功能趋于主导作用,所以磁州窑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供人欣赏的对象,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但片面的追求艺术化使磁州窑艺术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这样,磁州窑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了,阻碍了磁州窑艺术的健康发展。要逐渐形成一个有当代市场价值的磁州窑产业,艺术性固然很重要,但它不是“阳春白雪”,它要进入当代生活的环境,市场价值及市场化是磁州窑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陶瓷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磁州窑的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及民族风格,走过75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成就。磁州窑艺术的独特魅力除了自身的卓越表现外,还吸收了其它姐妹艺术的营养,如书法、绘画、年画、剪纸、木刻、雕刻、诗词等,尤其在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调查表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磁州窑的艺术传承主要是靠师傅传帮带的方式来完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难领会西方文化的深刻内涵,使得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无法再现,西方的优秀文化更难为我所用,以至于设计的作品没有创新,不伦不类。传统的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过于传统,这是磁州窑人才培养方式的硬伤,只有提高磁州窑陶瓷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认为:磁州窑可以与河北省的一些高等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联合,相互交流与协作,高校应把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放到磁州窑的“作坊”和工厂里去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当面向老艺人学艺,民间艺人也可以到高校进修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高校要开设陶瓷艺术的相关专业,建立陶瓷艺术工作室,(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就设有“泥人张”、“面人汤”民间艺术工作室),使好的创意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手变成优秀的作品,产学研一体化,把作品变成产品,产品再变成商品,这样学生就知道它的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投身于这个行业的积极性。现代设计教育除了传授现代设计的观念外,一定要注重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工艺美术特色专业是现代大学的明智之举。另外,学术的交流与学习也是必要的,通过展会、陶艺比赛、创意园等形式来聚集人才发现人才,营造良好的陶瓷艺术氛围。与其它相关学科融合,培养懂得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陶瓷管理、研发、营销、策划、技术人才等。磁州窑陶瓷艺术要想再次飞跃,创造出民族工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陶瓷艺术作品,必须建立完整的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磁州窑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磁州窑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加强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挖掘和保护,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利用磁州窑文化的丰厚资源,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同时在保护磁州窑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磁州窑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是磁州窑真正成为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的世界语汇。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 任泰逢:《我国陶瓷产业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探析》,《兰州学刊》,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民间艺人 西海固 现状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12-03

1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类和特色

西海固包括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原州区(原固原县)等6县,截至2012年末人口214.6万,其中回族117.5万,占54.8%,占宁夏回族总人口的51.1%,是宁夏和中国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区。[1]陇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理上处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历史上中原地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边塞地区在此交流不息,受到多民族交织融合及各自纷繁多彩的人文熏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西海固文化,其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因子,又处处体现边塞游牧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原泥土清香。

经走访调查发现,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为农民田头艺术画、刺绣、少数民族装饰、剪纸、黄泥塑、竹草编织等艺术品类,体现于西海固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最真诚质朴、自然大方的思想情感,流露着独属于黄土高原的粗犷和豪放、智慧与才能,具有非凡的民俗价值和艺术造就价值。其使用的耗材97%都是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资源无限循环绿色环保且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本地区的艺人们以纯朴的感情、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一个个代表本地区人民生活习俗的艺术品,清新自然、抽象而独特,给人一种简洁淡雅、原始原味的感觉,引发人们对恬淡生活的无限追求,深受大都市人群的追捧尤其是青少年。

1.1 剪纸

剪纸类占据34%,其作品的样式丰富多彩,且图案一般大多以树叶、草、各种花、燕子、喜鹊等花鸟和牛羊等十二生肖为见,调查发现拥有这一技术的师傅其年龄在12~25岁的占16%其从事手工艺制作年限一般都在1~3年左右,年龄段在26~45岁的占38%,而年龄段在46岁以上的占据大多数且从事手工艺制作年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且60%以上都为汉族人士,即汉族家庭最为常,文化水平78%都是小学文化,高中生以上为数不多。剪纸其制作方法简易、原始、自然,没有繁琐的细节去刻意的修饰和精细的线条勾勒,总是以一种随意、自然、灵巧和厚实的样式表现农村客观自然景观与日常劳动生活所见所闻,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农村生活的那般趣味性和诗意性,流露着西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粗犷、率真、浑厚的风格特点,其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凡凡,却往往在那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1.2 刺绣(十字绣)

约占48%,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穿、戴、用等方面,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有绣鞋垫、绣花帽(回族礼拜帽)、绣花鞋、床上用品、围裙、沙发椅子座套、门帘(碎布片、草席缝补而成)等,其中鞋垫、门帘、床上铺的盖的等在西海固地区的家家户户都可以看到,人们习惯于用来做装饰。这充分体现出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刺绣的图案纹样也是基于花鸟样式,就像绣花鞋有虎头型和猫头型,围裙和沙发椅子座套图案主要以花鸟结合。其有平、堆、垛三种绣法而且样式色彩艳丽、清新自然、自然厚实、手法精细,体现了西海固地区劳动妇女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同样拥有这一技术的师傅其年龄在12~25岁的不到10%,年龄段在26~45岁的占50%及从事手工艺制作年限一般都在5~10年左右,还是以高龄人群为主,这其中回族师傅占69%以上而且95%以上都是女性艺人。这项手工艺品中,政府机构公务员等不到10%,高中生在15%左右,大学生占9.5%,主要以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的人群为普遍。

1.3 竹草编织

主要以竹草编的帘t、草帽、背篓、筐等为主。此草粗细均匀、色泽鲜明,其可通过自身需要,可以编织成各种轻便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物品的原材料是数量充足、生长速度快、周期短,具有用途广泛、经久耐用、花样繁多、黄土厚实风情的特点。竹草编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可用来装草、喂牛羊、厨房盛饭菜、盛其它物等。调查发现拥有这一技术的师傅其年龄段85%都是46岁以上人群,主要集中在65岁左右且基本都是男性从事手工艺制作年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回汉占得比例相当,这其中80%-90%的都是农民,政府机构公务员等不到10%,而学历85%都是小学以下文化,高中生在5%左右,本科生没有,况且随着近年来传统的竹草编织品正逐渐被塑料篮所替代,加上这方面师傅年龄的增大渐渐无法继续从事这项工作,打算继续让自己的孩子继承从事这门手艺的艺人不到4.5%,这就造成手艺传承人的脱节及编制效率的下降。这些传统的竹草编制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若不及时保护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竹草织或许只能在一些图片和博物馆中看到。

1.4 黄泥塑

在西海固个整个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泥塑技术。黄泥塑也是一种非常独特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调查发现泥塑品主要以固原市隆德县杨氏家族的泥塑艺术为出名,其大约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中期,拥有这一技术的师傅其年龄段85%都是60岁以上人群,文化水平基本都在初中以下,他们是传男不传女,这已经历经了六代传人而且其手艺保存想当完整,其品类繁多,造型独特自然、朴实大方,色彩鲜艳,尤其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现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杨氏家族艺术风格。彰显着浓郁的地域环境特征和民族文化风格。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第4篇

摘 要:“泥咕咕”作为浚县民间手工艺品的杰出代表,是现代民间手工艺品现状和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首先介绍“泥咕咕”的历史起源,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产品的档次与品位较低,并且缺乏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市场运作与营销策略上经验不足的现象,本作品通过相关分析与对比,就如何对民间手工艺品“泥咕咕”的市场化开发提出建议;最后结合传统和现代化的营销方法,探究“泥咕咕”的市场销售模式。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品 泥咕咕 市场化开发

一、前言

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泥咕咕”的价值不但在于它的可观赏性,更主要的是在于它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大多数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不仅要求做工精细,更需要从中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感情寄托、美好祝愿、工艺的韵味、特色等。在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设计中,我们需要注重将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文化产品中,将产品作为一种媒介来弘扬我们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产品具有市场生命力。

二、“泥咕咕”的历史起源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类似鸟叫的声音,所以形象的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等。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

三、泥咕咕的发展现状和环境分析

浚县“泥咕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燕子、斑鸠和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现在的传承人有王学锋、王安田、宋学海等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泥咕咕”的市场环境分析如下:

1.政策环境分析

“泥咕咕”在2006年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它的传承与发展,浚县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泥咕咕”产业,对像王蓝田,宋学海这种常年从事“泥咕咕”行业的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当地文化部门和旅游局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为“泥咕咕”的销售提供了主要途径。但是“泥咕咕”的规模化生产还急需提上日程,厂房,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支持也需要进一步的落实。

2.消费者需求分析

文化产品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层次性,即人们只有在物质消费方面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谈得上精神文化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泥咕咕”等手工艺品的消费需求加大。此外,人们个性化需求也是对“泥咕咕”行业的一大挑战。“泥咕咕”产品要想长期得到发展应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上,应尽量保证其艺术性。

3.竞争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批批泥塑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泥塑行业开始兴旺起来。这其中主要有无锡的惠山泥人和天津的“泥人张”,以及泥塑的发源地陕西凤翔的彩绘等。各地泥塑蓬勃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科技和管理模式的发达,使他们在泥塑市场上胜过一筹。与之相比,浚县“泥咕咕”的市场份额所占较小,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四、“泥咕咕”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商品化、市场化的浪潮中,传统手工艺品“泥咕咕”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传承人稀少,专业人才缺乏

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当地现在缺乏熟悉现代“泥咕咕”经营和资本运营、具有较强的把握市场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又缺乏一批精通网络销售的高新技术人才。而“泥咕咕”产品的市场化开发需要一大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这严重制约了“泥咕咕”的市场化发展。

2.生产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泥咕咕”的生产单位多为家庭作坊,规模普遍偏小,多数家庭作坊是2到6个人进行简单协作生产。且因为作坊总量少致使“泥咕咕”的总体产量也相对偏少。杨圯屯村地处经济欠发达的河南浚县,产品的设计、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配套服务行业数量很少,产业的集中度较低。

3.定价机制不合理

“泥咕咕”的市场价格低,可成本却越来越高。“泥咕咕”的生产可以有手工和模具两种形式,价格也因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模具生产的咕咕比较粗糙,因此价格也就较低,小的大约在一元到十元之间;需要手工制作的(比如手工打磨或绘色)个体较大的“泥咕咕”,也只是在七八十元之间。如果进行大量的模具生产,不仅会造成了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流失与破坏,大量无节制的生产也使“泥咕咕”的价格大为下降。但是手工“泥咕咕”的生产需要的时间长,从事生产的手工人员多,再加上当地原材料黄胶泥的日渐匮乏,使得生产“泥咕咕”的成本上升。可市场上也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定价不合理且比较混乱。

4.市场销售渠道狭窄且市场信息滞后

“泥咕咕”在农村的市场是当地的庙会。庙会为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提供了主要的销售场地,这就要归源于当地的鸟文化信仰,在古代鸟有多子多孙之意,这也是“泥咕咕”几千年活着保存生下来的主要传承原因之一。此外现在大多数“泥咕咕”的销售渠道多是旅游单位,如有旅游局统一收购。几家大的生产作坊,比如蓝田“泥咕咕”合作社生产的作品大多为手工制作,制作工艺精妙细致,其主要销路是文化局或旅游局主办的展览会上。销售对政府的依赖度很高,而且都是以订单来生产,往往会出现销售量大而生产量不足的情况。

5.经营管理方式的落后

当地“泥咕咕”产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经营者和营销人才,生产经营分散且方式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市场运作与营销策略经验不足。生产基地的经营模式多为家庭传承模式,很难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提高经营的效率。当下最为流行的网上销售模式也不得不因没有专门的网上销售人才来经营而终止。

五、“泥咕咕”的市场化开发策略

1.注重传承人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设立“泥咕咕”民间文化产品产业研究机构,在高校中可以开设类似“泥咕咕”产品的民间文化产品的相关专业,培育出民间文化产品急需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运作人才。

2.做大做强“泥咕咕”品牌,注重“泥咕咕”的包装

“泥咕咕”品牌的树立有利于促进”泥咕咕“产品的销售,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保护”泥咕咕“品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侵权行为;有利于提高”泥咕咕“的认知度。在包装方面,分类包装策略、配套包装策略和附赠品包装策略相结合。其中,注重分类等级包装策略,根据“泥咕咕”的等级分类标准,对泥咕咕进行分类包装,对于出口的、个人定制送礼的进行精美包装,提高附加值。

3.采用新的销售方式

推动民间文化产品的发展,科技是载体,文化和创意是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科技创新,民间文化产品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同样,离开了文化创意,民间文化产品就没有了灵魂,正是科技与文化创意的有机融合,才共同推动了民间文化产品的发展。特别是在今天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泥咕咕”也应该尝试应用网络销售,电视销售等新兴方式。如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电子商务模式,B2C模式、H2C模式、H2G2C模式。

4.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将“泥咕咕”作为当地的先行产业,以规模经营为目标,逐步拓展市场,扩大“泥咕咕”产业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效益,规模经济促进生产和消费在某一区域聚集。因此,鼓励当地农户进行合作生产、资源重组,从而发挥“泥咕咕“行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总结

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开发,其核心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泥咕咕”作为一种财富,不是某些人所独自享有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它的传统制作工艺,并结合现代营销途径不断将其传承下去,作为维系中原文化的一个纽带,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灵.民间艺术奇葩—浚县泥咕咕[J].河南农业.2010(08).

[2]冯骥才,白庚胜.《浚县泥咕咕王学峰世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王志标.文化产业链设计[J].科学学研究,2007(04).

[4]管宁.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从资源存量到产业竞争力[J].综合竞争.2011(05).

民间传统工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并且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对构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在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中逐渐创造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创意。在目前的高校艺术专业设置中,民间美术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渗透到设计理念中。文章通过研究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结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一、民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间工艺美术的衰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改变了民俗文化。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民俗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衰退,民间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众多民间美术类型逐渐消失。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数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量,却使得民间艺术逐渐与民俗脱离,传统手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没有突出民间艺术的个性。

2.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以致艺术设计教学中西方文化体系占据重要位置,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忽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却没有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中缺乏民间艺术元素。

二、艺术设计教学引入民间工艺美术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深刻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引入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艺术元素应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教师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应将民族文化作为指导,探索与发掘民间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我国艺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展现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从而汲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借鉴传统创作方式和理念,指导学生创作出独具本土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3.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吸取、借鉴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的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完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并且应结合地域发展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立足本土化,根据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对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表述,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的互动,提高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手段,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首先,“请进来”是指将民间艺术家请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亲身表演、讲授民间传统技艺,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周边艺术环境的重视,从而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其次,“走出去”是指学生要走出校园进行民间采风,并且探寻中华民族艺术发源地及其历史,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品的无限魅力。

结语

高校的艺术设计课堂要积极引入民间工艺美术,借鉴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精华,传承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从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这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

参考文献:

[1]谷莉.论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大众文艺,2011(23).

[2]李雅日.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