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范文第1篇

这21项民间传说故事中,按其内容和艺术样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传说(其中有些来自古神话),如女娲造人补天传说,炎帝神农发明农耕和医药传说,伟大诗人屈原的传说,伯牙和子期鼓琴成知音的传说,董永和七仙女成婚的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传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传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湖北遇难的传说,以及几位著名清官的传说。

二是著名历史事件的传说,如关于汉末魏蜀吴三国群雄争斗的传说,佛教禅宗五祖收徒传法的传说;

三是有关地方风物的传说,如黄鹤楼的传说,武当山的传说,汤池温泉的传说。

这些传说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呢?

第一,它是湖北辉煌历史人文的生动展现。湖北是三千年前南方大国楚国的故地,荆楚文化在这里生根开花,影响深远。“惟楚有才”,历史上涌现出一系列光耀千古的杰出人物,所以人物传说特别丰富。这里又是英雄征战的地方,如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共120多回,其中就有70多回的故事同湖北相关,由此便生发出许多关于三国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从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到借荆州建立根据地,从赤壁大战到关公败走麦城等,这些故事一直都在民众口头流传不息。

总体来看,这些传说故事并不完全是历史真实记录,而是有实有虚,虚实交融。日本学者柳田国男说“传说是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它一端通向历史,具有历史可信性;一端通向文学,具有文学传奇性,在想象、虚构中融会着民众的丰富情感。湖北三国传说中,赞美和同情刘备、诸葛亮、关公,贬抑或丑化曹操,和历史记载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人们还特意颠倒历史,如在“反三国故事”中将刘备三请诸葛亮改变为曹操三请诸葛亮,以显示自己编造故事的艺术才能。这些民间传说的根深深扎在湖北地区的历史土壤中,又经过民众情感和智慧的加工制作,成为语言艺术的花朵使人们欣赏。

第二,这些民间传说大都具有传奇性,主人公有着杰出的才智,或者有着奇妙的经历。《木兰传说》讲花木兰女扮男装,在远方异域代父从军,十二年中,她不但使同伴不辨雌雄,还建功立业,由一个士兵成长为将领,凯旋还朝之后,她拒绝高官厚禄,毅然返乡侍养父母,回归平常女儿身。她的传奇经历,在中国传为忠孝两全的千古佳话。木兰传说历经一千多年仍然在民众口头中流传。在湖北黄陂,木兰的传说一方面既保持了自古以来的基本情节,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发展和变化。按照传说,木兰生活在隋末唐初,姓朱而不姓花,出生在木兰山北面十多里地的大城潭的一户人家。她死后埋葬在山脚下的将军庙,至今仍有坟墓和庙宇。而木兰山更是因她得名,山上有纪念她的木兰殿和牌坊,香火旺盛。有关她的传说,广泛流传于黄陂,现在,木兰山的佛教徒、道教徒,当地的普通民众都能讲述几则木兰的传说。现在黄陂人做足了木兰文化,除了木兰山,还有木兰天池、木兰湖、木兰草原等。

《黄鹤楼的传说》讲古代一位学道修仙者曾经乘坐一只黄鹤凌云飞翔,在江边的石矶上停留,后人便修建了一座黄鹤楼作为纪念。后来有一位道士来此饮酒,为报答店主的盛情款待,他用桔子皮在粉白的墙壁上画了一只鹤,只要击掌三下,黄鹤便从墙上下来翩翩起舞;他又把自己杯中的酒倒在店内的水井中,井水一下子都变成了美酒。于是这小酒店的生意十分兴旺。原来这道士是中国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画鹤起舞,井水化酒,都是他作为仙人可以随意创造的奇迹。十年后他又来到这酒店,店主十分感谢他,可是老板娘贪心不足,还嫌仙人将井水化酒时没有留下酒糟喂猪,于是仙人在墙上写道:“天高不为高,人心为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为惩罚贪得无厌者,他便让酒店的奇迹消失,又回复平常的样子。这个传说一方面表现了道教仙人创造的奇迹,同时也将道教劝诫世人要“少私寡欲”的宗教理念留给民众。中国民间传说中常常有道教信仰中神仙角色、宝物和法术出现,来创造人间奇迹,增强感染力。我们的黄鹤楼就是据此而建,虽然后来在战乱中几建几毁,但历代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留下大量不朽诗篇。如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民间传说依附“传说核”而传承演变。民间传说在叙事时总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来自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自然与人造景物等等,通称为“传说核”。只要这个传说核留存于人世,相关的传说就活在民众口头持久不变。如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因中国每年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民俗活动来自纪念屈原,这些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便世世代代相传至今。至于有关黄鹤楼的传说,长江三峡景物的传说,那些景物和口头传说更是表里交织在一起,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中国历史悠久,许多几百乃至几千年前的人和事还在民众口头津津乐道,这一文化事象同相关纪念物之长期存在,与传说核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民间传说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民间传说范文第2篇

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植根于民间,体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民族性格。那你知道关于关于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关于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1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2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3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4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服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怪道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5在滕县的东南有一座山叫狐山,山顶上有一条青石群,在远处看很象一条横卧着的龙。它的四周横七竖八地立着些大石头,猛一看,都象曲在那里的狐狸。要说,这还是个动人物故事呢。

在很古老的年代,东海边活动着一只灰白色的狐狸,天长日久,成了精。它想升天成仙,驾云私闯南天门,被天兵逮住,把它压在了东海边的一座山下。过了不长时间,龙王要扩大海疆,就请二郎神把这座山搬到了滕县的东南。

那个随山而来的狐狸,在十几里长的葫芦套里定居下来,继续做它的成仙梦。又修炼了不知多少年,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能摇身十八变。它有时变成一个白面书生,闯入民宅,糟塌少女。有时变成一个黄花美女,戏弄民间的小伙子。它还招来了很多狐狸,结成队,到山下的村里,偷鸡拉羊,践踏瓜果。

狐妖干的这一切,都被盘居在山上空兴风布雨的玉龙看在眼里。它想除掉狐妖,多次水淹葫芦套,可那狐妖法术大,淹不了它。

有一年,大旱,庄稼树木都干了叶,地上大部分生物死绝了。滕县上空由于玉龙尽力相救,庄稼才勉强活得下去。在葫芦套里,狐妖施展法术,按时下雨,山林茂密,野果子压弯了树枝。一些野兽纷纷往葫芦套奔,有些人没有东西吃,饿得不撑,也冒险去采野果,但多都被野兽吃掉了,人们只好等地里的庄稼活命了。

狐妖又勾结蚂蚁精,要吃光地里的庄稼。一时,蚂蚁满天飞,过不了几天,别说地里的庄稼了。就是连房上的干草也没剩下。玉龙急得没办法,驾云来到东海龙王那里,请老龙王降雨灭蚂蚁。老龙王说:“凡水治不了蚂蚁,只有天庭里的仙水能行。想除掉狐妖,没有镇妖珠不行,这镇妖珠在天廷的宝库中存放,有重兵把守,很难弄到手。再说镇妖珠一炸,你自身也保不住。”玉龙下了决心,就是粉身碎骨也要闯天庭、盗宝珠,吸仙水,救百姓。

玉龙告别老龙王,驾起云头,直奔天廷。到了天上一看,大吃一惊:宝库外边,兵三层,将三层,个个手持兵器;水池四周,水三层,火三层,八面不透风。玉龙见无法下手,只好用了个调虎离山计,放火烧了南天门。趁天上乱乱的时候,盗出镇妖珠,又跃进水池吸足仙水,跳上云头,直奔葫芦套。

玉龙把仙水吐向大地,蚂蚁变成粪上纷纷落下。枯黄的庄稼变青了,卷成筒的树叶展开了。玉龙再一次用仙水淹葫芦套,野兽被仙水淹死了。狐妖见了,驾云窜出葫芦套,玉龙紧追不放,一场撕杀在空中展开了。

只见一团黑云和一团白云在空中上下翻飞,战了十几个回合,玉龙身上多处受伤,难以支持了,使出全身的力气把镇妖珠向狐妖击去。珠子正好打在狐妖的头上,一声巨响,火光四射,狐妖变成碎石向下落去。玉龙也感到身子一沉,失去了知觉,向山顶上落去。

民间传说范文第3篇

佛跳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闽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制作而成。其中原料有:鸡肉、鸭肉、鲍鱼、鸭掌、鱼翅、海参、干贝、鱼肚、水鱼肉、虾肉、枸杞、桂圆、香菇、笋尖、竹蛏等等。调料有:蚝油、盐、冰塘、加饭酒、姜、葱、老抽、生油、上汤等。三十多种原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绍兴酒坛中。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先以荷叶封口,而后加盖。用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再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此菜民间有三种传说。

其一:据说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这位官员设家宴请布政使周莲,菜上桌后香飘四溢,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十几岁就开始学艺,曾在京、杭、苏、粤从厨深造,手艺极高。他请教了官员的内眷之后,回家对此菜进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并起名为“坛烧八宝”。 后来,郑春发集股开办三友斋菜馆,后又更名为聚春圆。聚春圆主要承办官场宴席,根据一些美食家的建议,郑春发不断改进此菜的配料,并正式起名为“福寿全”,为聚春圆的第一菜。许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远道而来,品味此菜后,赞叹不已,席间有一秀才以诗助兴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便以“佛跳墙”之名而流传至今。

其二:福建风俗,新媳妇出嫁后的第三天,要亲自下厨露一手茶饭手艺,侍奉公婆,博取赏识。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亲便把家里的山珍海味都拿出来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叶包好,告诉她如何烹煮。谁知这位小姐竟把烧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间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脑儿倒进一个绍酒坛子里,盖上荷叶,撂在灶头。第二天浓香飘出,合家连赞好菜,这就是“十八个菜一锅煮”的“佛跳墙”的来头了。

其三: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十里,佛闻弃禅跳墙来。”

煎饼卷大葱

很久很久以前,东蒙山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蒙山望海楼下.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王洪三,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一觉醒来,巧珍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象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

王昭君与桃花鱼

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是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事。

王昭君,名培,字昭君。南郡姊归人。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帝或明妃。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今湖北林归县的香溪,地处巫峡,在长江北岸,这里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开的季节,香溪河中就会出现成群的桃花鱼,它们个个通体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红三色,触手多达200多条,散开后酷似桃花瓣,这桃花鱼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昭君返回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去寻觅儿时的足迹,真舍不得离开这青山秀水的故乡。可是皇命在身,必须按期返回京城,远嫁荒漠异域的匈奴王。昭君别去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昭君登上江中的龙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此时盛开的桃花似她的知音,听到感人处,竟纷纷飘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这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当哀怨的琵琶声嘎然而止时,船工们也都洒下同情的泪水。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桃花鱼。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象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至今香溪的老人们还说:每当桃花盛开,明月当空的深夜,有时就能听到古代妇女衣服上金玉饰物的撞击声,难怪杜甫到昭君故里凭吊古迹后写的《咏怀古迹》这首诗中道“环佩空归月夜魂”呢!人们想那一定是怀念故乡的昭君回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乡亲们还想用“水未桃花鱼”来款待她呢。湖北名菜,水未桃花鱼就是来自这个美丽哀怨的传说。

民间传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山东梆子,历史剧

一、 泰山石敢当的民间传说

泰山石敢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小石碑(或小石人)立在桥道要冲或镶砌于房屋墙壁,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神化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

最初的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古代人民对灵石的崇拜,随着民间传说和习俗的演变,石敢当被人格化,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以石敢当或者以石敢当为中心的泰山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的,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群,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的石敢当传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泰山当地流传最广的版本中石敢当是普通劳动人民勇敢无畏的化身。

相传在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壮士,姓石,名敢当。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在泰山一带很有名。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一天,石敢当进城卖柴,见贴有王员外的告示:谁能为他家降妖,愿将女儿许配为妻。原来王员外有一千金小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幸被一妖精作祟,王员外请牛鼻子老道设坛捉妖,被妖精一脚踢下坛来,跌得头破血流。无奈才张榜求救。石敢当见义勇为,决心除害,他持宝剑藏在小姐房中,当妖精进来时,他举剑大喝一声:“泰山石敢当在此!”妖精一听,吓得驾起妖风狼狈逃走。事后,王员外亲自把小姐送上泰山,和石敢当成了亲,小两口过起了美满日子。谁知妖精逃走后,又跑到别村去祸害。村民听说石敢当能驱妖,便来请他。可是,石敢当往这村赶,妖精又跑到那村去造孽。石敢当又没有分身法,怎么办呢?后来,聪明的妻子对他说:“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墙上镇妖呢。”于是,人们纷纷在石头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村宅平安。

泰山石敢当在泰山地区,有驱妖、捉鬼多种版本,有石匠说、算命先生说、医生说,综合起来泰山石敢当始终是为劳动人民斩妖除魔、趋灾避难的勇士形象。此种民间传说的流行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优秀的创作素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山东梆子新编神话剧《泰山石敢当》。

二、 山东梆子神话剧《泰山石敢当》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约在明代末,陕西、山西一带的梆子腔,流传到山东后,受本地语言、民间歌曲、戏曲声腔的影响,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本地的梆子形式――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戏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山东梆子历史悠久,至今已存在400余年,剧目丰富,唱腔高亢动听。2006年山东梆子、“泰山石敢当习俗”分别列入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否可以将两个非物质文化一场相结合,以山东梆子的戏曲形式完整在线“泰山石敢当”故事?就演绎“泰山石敢当”而言,山东梆子可能是最适合的剧种,唱腔高亢,激昂,能很好的在现山东大汉除暴安良的石敢当故事。而这一设想很快得以实现,新编山东梆子神话剧《泰山石敢当》应时出现,演出过程几乎是场场爆满,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舞台。

《泰山石敢当》由杨平芳编剧,杨宪法导演,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演出。此剧以石敢当的民间传说故事为素材经过创作人员的二次加工成为一出脍炙人口的山东梆子剧目。在民间习俗传说的基础上,剧目经过二次加工,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舞台性。

山东梆子《泰山石敢当》为观众讲述了“泰山石敢当”惩恶扬善、镇妖除邪的传奇故事。

石敢当出生在泰山脚下的一个石匠之家,少年时便牢记师傅“学艺先学把人做,习武重要修自身”的教诲,嫉恶如仇,敢做敢当。石敢当青梅竹马的小师妹被狐狸大王掳走,自小习剑的石敢当经泰山主神碧霞元君点化,功力大增,降伏了妖魔,救出了师妹。他不贪财,不迷恋色,勇敢机智,胆大心细,神剑在手,威震八方,所向披靡。各地求救者络绎不久,因分身无术,石敢当便化身泰山石中,将写着“泰山石敢当”的泰山石撒遍神州,镇宅驱邪。

主人公泰山石敢当艺术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全剧紧紧围绕石敢当这个神话人物,层层设置戏剧冲突。使全剧悬念陡生,高潮迭起,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舞台表演文武兼备,文戏感情细腻,真切感人;武打精彩简洁,扣人心弦;音乐唱腔,大胆创新。 在唱腔设计上,《泰山石敢当》保持山东梆子的高亢激昂特点,并适当融入了现代歌曲的表现技巧。既保留了山东梆子的传统韵味,让老年观众听起来亲切,又注入新鲜音律,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再加行当齐全,能充分展现生、旦、净、丑的各类唱腔特点和表演。在舞台设计上,整个舞台的背景采用写实的风格,以雄伟的泰山背景展现泰山优美的自然风光,立体感、冲击力、震撼力强。在情节设计上,融入了精彩的武打戏,让观众大呼过瘾。在人物设计上,许多小人物台词不多,但是演员表演得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 舞台上,主人公石敢当的形象英武、俊朗,在与妖魔殊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充分展示了他浩然正气、气贯长虹、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女色迷惑,勇敢机智、全心全意为民除害治病的高尚品德,是泰山文化特别是石文化的具体体现,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演员阵容强大,文武兼备,音乐、舞美和灯光服装道具的独特设计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巧妙运用,使演出满台生辉,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结语: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又是伴随着民间风俗成熟和发展的。民间风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间风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俗事象。正是这一影响广泛的民间风俗传说为山东梆子的创新提供了新颖而传统的素材。《泰山石敢当》将两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在山东梆子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它无疑是山东梆子的一次创新。山东梆子正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支持,借助传统民俗传说故事的深厚素材山东梆子文化定能继续传承,定能发扬光大。(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郢.《泰山石敢当信仰的两处文物遗存》.齐鲁晚报.2005- 06- 05.

[2]周郢.《泰山与中华文化》.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

民间传说范文第5篇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