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我国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加强。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并对其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行一个完善的评价,其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

1.1 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加强。计算机老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都会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个配套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本课程的配套综合实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程设计,应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性题目必定会接触到众多的知识点、课程以及相关领域,这就需要学生在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握基础之上,还要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拓展。

1.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学生在面对教学课程设计时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对其问题进行清晰的思考,然后有步骤的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最后回过头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一个完整的验证,使其方法可行。与之同时,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都会计算机里的应用软件和算法进行使用,而这种使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并且对学生的在计算机领域中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有效的培养。

而且,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地对计算机资料进行反复查阅,与此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在查阅的工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思考时,势必会对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想法,其中就会涌现一些创新的想法,同时在创新能力上学生将会得到培养和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立设计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环节

2.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选题环节。在计算机教学中,选题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是首要环节,并且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制定题目时应该参考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来选择难以程度,既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又不能太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拓展设计目标,提出创新方案;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课程设计,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选择题目时,教师应该结合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题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兴趣也会对整个教学课程设计造成质量上的影响,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选题环节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相关领域上对计算机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提出相对比较新颖的教学课程设计题目,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之前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学生计算机课程提出符合学生要求的题目,教师再对其提炼和丰富。

选定题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要求对设计好的课程进行大致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给学生传达此题目的实际意义,还要预想此课程题目能够在学生中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题目上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环节。教师应该在学生实施课程设计过程中全程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启发并且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为整个课程设计的实施安排好时间的分配。这里的课程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分为课程设计开始与课程设计要求的课时。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的一个提高,因此,我们所熟知的课程设计大都安排在学生学完理论知识课以后。如果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生由于要备考,从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如果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开学,那么就会造成因为学习时间较短而没有达到之前预想的效果。根据相关经验得出,教师应该在学期期末考试后进行课程设计,因为刚刚经历完期末考试的学生,思维会比较集中,在放假前进行课程设计所达到的效果将会非常好。在对于课程设计中一些非综合性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进行非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并且有目的的让学生对还未授课到的内容进行自学。因此,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还能够保证在以后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充足的课时可以运用。如果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2.3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验收环节。教师在最后都会对学生课程设计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这个环节就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验收环节。在学生实现了计算机课程设计题目的算法后,教师在对其算法进行可以科学的测试,并且还要向学生公布其测试的指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这个环节能够保证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试评价,并且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创新进行鼓励。比如学生在对特征进行检测和匹配的时候,教师给出了roc曲线,并要求学生合理的使用专业的测试图像集合与测试方法,并对其的面积及特征的正确匹配率进行计算,由此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后的优缺点的一个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使用新算法。

教师应该实行一种额外加分制度,对于那些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优秀解决方法的同学进行鼓励与额外的加分。然后,教师将学生课程设计出来的结果以及老师所给的评价与得分都在网上予以公布,并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排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有些学生因为偷懒而去抄袭其他同学的结果,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并且有效的保证了课程设计的延续性,并提高了学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思路,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加强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以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课程设计框架,开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设计题目的兴趣,增加解决问题的渠道,以及执行客观的课程设计评价指标,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设计题目的工程背景或现实应用意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统一的测试标准和平台客观评价自己的课程设计结果,使课程设计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申杰.计算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66-68,82.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2篇

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就目前状况看,无论国内环境,还是国际趋势,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各高校每年有大量的学生选择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专科教学中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2 专科教育的特点

(1) 培养目标

专科旨在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既不能像本科教育一样注意知识的纵深发展和理论研究,也不能像培训机构一样只讲授实践技能,而忽略理论基础。否则,学生毕业后要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要么只会操作,不会思考,没有上升空间.

(2) 知识结构

专科教育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比较侧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而本科则比较侧重“WHAT”和“WHY”,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

(3) 学生特点

专科学生思想活跃,以实践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双师型”教师倍受青睐。此外,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3 计算机教育的特点

(1) 工具性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经常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特有的“工具性”。

(2) 实践性

计算机学科强调实践,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需要将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非传统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

(3)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计算机教学要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

4 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VISUAL BASIC语言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该语言的实用性、易学性特点,并给学生演示用该语言编写好的程序,使学生亲自感受计算机的本领。演示用该语言编写的游戏程序(如扫雷)、动画设计程序等,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并开始思考怎样实现,并渴望马上去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

(2) 重视实践教学

针对专科知识结构的特点,要一改过去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的局面,鼓励学生多动手,在“操作中学习如何做”,学以致用。往往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甚至有些学生不敢动手,有问题也羞于开口求助,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和赞扬学生,特别是针对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在提问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回答的很好”、“非常正确”等,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 引进生活实例,人性化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就会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而引进一些生活实例,不仅能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中,可以将网络互连设备比作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网络上传输的信号就像夏天的冰淇淋,传的远就会“融”的快,而放大器则相当于沿途的“冰箱”,可以把快要融了的冰淇淋“冻上”即放大信号,继续传输到更远的距离;而中继器则相当于“冰箱+模子”,将融掉的冰淇淋恢复原状并冻住,即将失真的信号整合并传输到更远。

通过这样的实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并照顾了不同基础的学生,使得全班同学都能理解。

(4) 互动式教学

针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可采取个别学生讲授,大家一起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学生可在讨论中使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一边学习一边掌握,吸取其他同学好的做法,并强化认识和记忆。据学生反映,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加强理解,学会思考,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信心。

(5) 引入新知识

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适当地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以补充教材知识陈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迅速,而教材势必跟不上其变化,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来弥补这个不足,使得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但要注意结合专科教学特点,“宜广不宜深”。

5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科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以具体实践为重点,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3篇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的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内容仍然重在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考核,主要还是依赖于教材所学的内容。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的模式,也是沿用以前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但是,在这个人才饱和的时代却出现了技工荒的令人费解的局面。比如,高薪资却找不到能力强的数控技师的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培养目标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具体到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因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故而就出现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重视,不然,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有可能走入死胡同。而我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考核决定了具体教学,所以,我们感到,课程考核方法需要改革,而且是势在必行。之所以要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是因为依靠课程考核模式的转变,来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以及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与壮大,在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中职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依旧只是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所学的内容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优势,势必要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管理以岗位课程放开,实行专业的基础统一以及核心精选为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岗位课程的内容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改革,结合现阶段行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行业职位的细分,并要根据学生的内在不同的优势,来展开对不同岗位特点和技能的规划,并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对不同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从事文秘工作,那学校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侧重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对这些学生打字速度以及排版技巧的训练。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课程 课程项目 测评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42-02

现今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这个培养目标针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宗旨,要求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目标的确立的确立,无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需要职教的课程改革来支撑。而职教实施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教学管理动态化、行为标准职业化、职业技能专业化、教学过程全真化、教学成果社会化等原则,这就必然涉及教师、课程、测评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和认识。

1 构建专业化的计算机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计算机教师要立足于计算机专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宽教学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并实行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计算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可以通过多方面途径共同协作实现。

(1)利用网络,实施教师培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育部加快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实施,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新课程远程培训,安徽省也开始了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试点工作,远程教育是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方便教师学习,优化学习资源,创新培训模式,融通校本培训,提高培训实效”的原则,探索远程教育条件下的继续教育模式,为全面开展远程继续教育积累经验,建构新的运行机制。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有利于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其实也只有在网络环境下,因为网络的快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参训教师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2)走进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和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计算机企业岗位多,要求严,没有实践开发经验的人不可能在课程体系中考虑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计算机开发团队应该由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企业人员负责在项目设计中,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与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形成难易分等的若干个课程项目,最后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将项目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可以利用假期,亲临企业生产开发第一线,充分了解计算机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3)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以改革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学校可以加强计算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计算机课程资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计算机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计算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4)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体系。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实施“双师工程”,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专家,而且是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对计算机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计算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创建项目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计算机专业的项目化课程就是把计算机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核心,把典型的计算机开发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并与计算机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产品开发的信息搜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工作任务的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计算机企业岗位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的核心是工作任务的确定。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与生产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几乎所有专业课程内容都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找到相应的生产项目,因此,其工作任务较易确定,在此基础上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容易构建。另外,计算机操作的综合性极强,除了涉及基本的软件设计外,还涉及相关生产设备、控制仪表的使用、数据的处理与传输等,几乎涵盖了专业的所有领域,便于课程的整合,也适合学生岗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学科,传统教材都是由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传输介质与设备、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网络操作系统、中小型办公局域网的组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和布线、Internet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知识结构组成,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形成足够的感性认识,更难以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锻炼。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组建小型局域网为切人点,把组网项目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中去。然后对组网项目进行细化:规划设计局域网、选购硬件设备、构建虚拟网络环境、配置网络操作系统、接入Internet、撰写相关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从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对课程项目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课程的实施效果。

3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测评手段

以往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多为考试形式,既终结性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在中职学校,因生源素质普遍偏低,而课程的及格率往往又是教师追求的一项目标,所以许多老师命题都不会太“难”,且在考前给出一定的复习提纲,学生只要死记硬背、考前突击就可拿高分。这种考核方式也势必走上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同时,这种考核方式还会促使学生轻视平时的学习,而且是考完就忘完,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这样的教育对学生、对社会毫无意义可言。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如与其他人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沟通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从而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性。学生的成绩不只是包括考试、测验,而应该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让基础差的学生也有兴趣参与学习。

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考核中,就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综合项目书组成,平时成绩可以包括考勤、学习态度、课堂提问、作业,这样,对学生的考核就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可以比较全面地考评每位学生。

当然,各门课程可根据本身的特点进行改革,例如软件开发课程,实践性较强,可提高实操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同时把学生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尽可能反映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或者与分层教学相结合,采用分层考试。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测评手段,不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避免了大面积不及格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同时还可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新思路。

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教师、课程、测评齐头并进,才可能构建符合当前中职培养目标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也只有这样的课程体系,才能为现代计算机行业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