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绩效技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带动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出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出调整的同时,坚持和鼓励高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同年11月,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两大改革方向,即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引领下,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团队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来说明课程建设在组织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与收获。为此,笔者对CNKI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计量分析,将“精品课程”作为关键词于2014年4月对CNKI中2003-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踢除数据库中的错误文献后得到38246篇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28776篇和硕博论文3138篇,可见这10年来我国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虽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或获评的课程曾受到一些批评,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仍不失为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此外,在高校精品课程基础建设的操作层面上,如何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益,建立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使广大师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则是精品课程时代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绩效技术的含义以及其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

绩效技术是一种系统的程序,强调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解决工作中绩效问题的方法。将绩效技术这一思想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对提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来说有一定的意义。

(一)绩效技术关注产出

产出即结果,绩效技术的重点是人类行为的效益和系统的价值,简单的来说就是低成本高价值,从而促进系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共享,促进各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只追求短期效果和评审通过,而失去精品课程建设最初的意义和价值,精品课程最终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没有实用价值。

(二)绩效技术采用系统观点

采用系统观点是重要的,因为组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影响其他在组织内工作的个体的绩效。也就是说,最终的绩效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系统方法考虑影响过程和其工作的大环境,就是能够系统的考虑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是多个方面的结合,包括功能设计、内容呈现、技术实现、后续推广等,任何一个部分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绩效。

(三)绩效技术强调增加价值标准

当绩效技术需要关注直接目的时(如提高质量、缩减开支、提高访问量、顾客保持等),是用期望的产出(如销售额、利润或市场份额等)的提高来衡量其是否成功。精品课程建设的产出是用其访问量、资源丰富程度、实际参考价值、对教学改革作出的贡献等来进行衡量的。

三、绩效现状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的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因素:网站知晓情况、网站建设情况、网站应用情况、满意度、需求情况以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建议等。问卷的取样对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在校学生。在问卷发放上,在松江校区图书馆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份。调查访问的网站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精品课程网站,重点剖析17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在研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 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完整,具备一定的课程建设参考价值。

2.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但质量有待提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内容只要以教学课程的教案、音频、讲义为主,多为文字描述,质量良莠不齐;多媒体资源按年展有增长趋势,但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文件夹里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使用多精品课程网站的学生中,有47.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3. 缺少动态管理,未进行实时更新。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中,只有一门的更新日期在2014年,其它有的是2012年、2011年,甚至35%的精品课程的更新日期还在2008年,课件基本上自从建成之后就再无更新了。

4. 网站的总体访问度不高,整体呈现不均衡状态。截止2014年4月,我校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总访问量1,128,643 次,每门课程的平均访问量应达 66,390次,但根据课程网站点击排行显示,在17门精品课程中,访问量最高的达到238281次,访问量最低达到1717次,相差13倍之多。

5. 网站整体互动性不足,交互平台使用度不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都设置的有互动功能,但100%课程都处于关闭状态,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四、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绩效技术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外部因素指的是人力之外的因素,即有形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两部分。而绩效技术就是改善外部因素。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影响我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可能因素”这一问题的答案选择,并结合网站访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原因包括以下几项:

(一)网站宣传力度不够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有超过50%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校有精品课程网站。很多精品课程成为了学校的门面工程,在学生中宣传过少,导致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网站,更提不上主动使用。

(二)网站内容较空洞,对学习没有实质性帮助

问卷调查中有40.8%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对学习的帮助不大。一方面,精品课程被学校和教师团队作为一种门面工程,在建设初期就是为了应对评审,所以在制作方面就与学科以及师生造成脱节;另一方面,基于这种评审目的,在评审之后,网站不能实时更新,缺乏一定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导致了现在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日期还在2011、2012年。

(三)资源不够丰富,多媒体资源缺乏,质量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同学中,有48.3%的学生认为现有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是网站建设中大部分资料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语言类课程,是需要大量的音频和视频作为辅助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普遍认为参考价值不高。

(四)网站缺乏互动性

从本质上来说,精品课程属于远程课程的一种,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延伸,自身对环境、资源、交互等就有一定的要求。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中,能达到交互目的暂时没有,在这方面网站自身的学习支持功能有待提高。

五、绩效思考和建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教材。所以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在管理体制上,要明确目的,端正思想,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在资源内容建设上,要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成果展示,包括数字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在网站功能建设上,要着重以辅助师生有效交流和有效教学为目的的学习环境创建。

(一)完善网站管理体制和维护体制,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和生命力

高校教务部门和广大教师队伍要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注重构建一个促进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体制,鼓励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支持高校精品课程服务社会。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课程建设团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时更新,使课程内容能随着教学的发展及时补充,保证网站的生机活力。

(二)加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提高示范作用

优质教学成果是指产生于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等资源的集中。要认识到,精品课程不是讲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的堆砌,还应该包括教学各环节安排的依据、教学设计依据、问题和作业安排的意图、教学反思等。

(三)提高网站交互功能的应用,优化教学支持服务系统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必须具备良好的交互功能,发挥新媒体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优势,除了传统常见的在线留言、在线答疑、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还可以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博客、微信等方式融入进来,为精品课程服务,使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得以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四)保障技术方面的支持,降低制作、更新的难度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团队的建设,出了教师团队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作用,为精品课程网站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制作和使用技能,减少在制作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六、结语

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精品课程建设红红火火开展了10年,它的出现对那些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必然是个喜讯。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精品课程不只是“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应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和评后工作的检查,完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简化精品课程评审等级,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型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实现真正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

[2] 教高[2011] 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3] 马丽娟,冯秀琪.绩效技术基于系统化模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8).

[4] 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7).

[5] 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 (7).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5004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 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 模式, 即“ 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 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 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汉丁,郭伟,马辉. 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 阮连法, 匡亚萍. 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 (11):169-172.

[4] 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5] 杨昌明, 庄惟敏. 建筑设计与经济[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第3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一、前言

在高中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高中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必须对高中数学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成绩,满足高中教学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并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数学教学发展。

二、高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应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1.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高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应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便于课堂教学执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并取得实效性。

2.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应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高中数学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实际要求,就要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育,并将总体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总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便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执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3.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应对教学效果有明确要求

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对教学效果有明确的要求,将教学效果及要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充分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对教学效果有明确的要求。

三、高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考虑到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难度,在高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应将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重点内容。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三讲三不讲教学法

教师应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能够掌握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掌握不了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三讲三不讲教学法的采用,主要是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放在了首位,节省了课堂教育时间,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利用的良好氛围,使老师更加关注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充分满足了高效课堂的需要,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创设问题情境是高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的采用,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兴趣培养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起数学的基本概念,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教学需要。

四、高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阶段,学生是教学主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保证高效课堂的构建成功,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活动能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起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应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

为了保证高效课堂构建取得积极效果,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满足实际需要,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形成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有效培养,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目前来看,高中学生的个性较强,只有进行正确引导,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将学生放在首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满足这一目的,我们应将学生放在首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设立不同的阶段性目标,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教学阶段,若要保证数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对高中数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满足课堂教学要求。构建高效课堂应从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保证高效课堂的构建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晓莉,史培安.浅议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2010,(10).

\[2\]张敏,李海明.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

\[3\]李娟.高效课堂腾飞的翅膀\[J\].考试,2011,(2).

\[4\]任天友.激活学生思维 营造高效课堂\[J\].科技信息,2010,(35).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论述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和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了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

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含义

自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即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指使用网络对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集中体现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需要

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初衷之一,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通过网络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开放程度,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2.课程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优质的教学效果是精品课程之“精”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为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以网络为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课程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可更加自主地安排课程学习,教师可适时公布课程通知,安排答疑,将大班教学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高效。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可得以延伸和拓展,教师可在课程大纲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信息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研究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部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发展,从而使课程教学更加能够因材施教。

3.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学校均积极开展了国家、省市(自治区)和学校等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且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各校一直以来努力思考并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即认识到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搭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使各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更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精品课程质量监控的手段、途径之一,以网络为依托,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助推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发展。

三、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设计不够合理,功能不强

当前的精品课程网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由学校统一搭建专门的建设平台,有的建立在院系信息平台上,有的则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存在。以上几种又往往成为申报高级别精品课程一蹴而就的临时行为,功能单一,缺乏整体规划,硬件设备性能不高,未能与网络教学等相关资源平成一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内容单一

多数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局限于“负责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建设规划”等基本的介绍性信息,或是“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课程材料的简单堆积,涉及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质性内容较少,有全程授课录像的课程更少,且各类信息更新率低。

课程建设成果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材料 成型技术 教学方法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是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热处理及材料成形工艺的基础知识,具备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和材料成形方法设计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及从事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分别为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型基础。工程材料部分包括工程材料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生产应用,材料成型部分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的基本理论以及铸造、锻压、焊接、快速成型等常用生产方法。该课程涉及的范围广,教学内容多,涉及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较多并且抽象难懂,知识点的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配合相应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增进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力的目的。目前我校相关课程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多媒体课件、习题集等教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网络资源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为了提高《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技术应用技能,作者在加强实践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及建立课程学习网站三方面都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选择、加工和使用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及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此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我校的金工实习中心目前开设有车、铣、刨、磨、锻、铸、焊,以及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等工程实践工序,并针对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开设了相关的金工实习课程。先进全面的实习设备,合理的金工实习课程安排,保证了高质量的金工实习效果,使学生对基本的机械加工方法和手段有了直观的认识,为后续《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验课方法,还需要全面改进。我校开设《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尚未开设实验课学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增加实验课的学时,使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增加直观的认识。可在课程中开设综合实验,例如,可以选择3种左右的材料,让学生选择热处理工艺,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对计划给予相应指导,然后由学生观察热处理前后材料的微观组织性能,测定硬度能性能,与金工实习形成良好的互补。同时编写《实验指导书》,使实验教学环节有章可循,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中的许多理论、概念、公式是很抽象的,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知识点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及音像等的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在金属材料的结晶过程、钢的热处理过程,以及铸、锻、焊等成型工艺过程中增加教学动画和相关生产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原理和工艺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围绕课程开发制作全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开展网络教学,建立课程学习网站

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可在《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教学中尝试进行网络教学并建设相应的学习网站。学生通过学习网站和老师互动,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答疑,促进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任课教师将课件、各章节习题、模拟试卷等相关学习资料传到课程学习网站,方便学生学习和参考。

四、结语

目前我校《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任课教师经常开展教学法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日历安排进行教学工作,逐步对课程改革进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沁峰,崔晓梅,陈祝平.“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集美大学学报,2009,10(1):94-96.

[2]邓鹏辉,吴海宏,李凤云.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习学报,2000,16(4):38-40.

[3]吴树森,柳玉起,熊建钢,蔡启舟,王桂兰,余圣甫.《材料成形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探讨,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