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背景

课程设计背景

课程设计背景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平面设计;课程改革

我国的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在在设计类专业中招生规模最大,将这些未来的设计师有效地培养起来是高校教学的首要目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全球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时代基础,全国性的与平面设计相关的教育论坛(如“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也将信息化与平面设计的内在关联,以及新时代下的平面设计教育作为主题进行广泛研讨,在这一背景下的平面设计课程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实现课程的科学化发展。

一、当前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院校,尤其是专科院校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有着较为程式化的课程设置和课时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基础课、专业课、史论课三大模块构成,在课程属性上有必修、限选、任选课程,但是常常维持多年不变或者变化微小,课堂上基本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把控整个教学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配给制”为主的教育方式,学生的选择空间狭窄,这并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平面设计课程改革就成为了当下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代的发展,设计形态的不断演进,平面设计的属性、类型也在不断扩展,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使得平面设计方式发生了改变,进而深刻影响着平面设计的教学方式,平面设计的思想及内涵也发生了更新,更强调设计成果的信息传递效应,利用“视觉”语言和信息化背景下人们的接纳方式,开拓数字化设计和综合设计手法。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的题目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广大一线教师更应当结合实际经验积极进行相关课程改革。

二、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时代的变迁与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平面设计的方法与途径也大幅度拓展,平面设计的“平面”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而是立体中的平面、动态中的平面。当然原有的印刷媒介仍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声光电为代表的现代媒介越来越多地融入进了其中,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和运动形态也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其中,设计工具作为设计者的肢体延伸也日趋丰富,因此平面设计的多门类艺术交融与多学科知识渗透特征日趋显著。在课程设置上及时补充那些时代性强的、具有前沿性的具有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内容的新型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将传统课程与新型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如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增加界面设计、视觉综合设计、多媒体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体现平面设计时代内涵的课程,在增添新型课程时还要注意和原有课程的对接与衔接关系,使其保持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的连贯性。而在具体的工具性课程中除了传统的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PageMaker等平面处理软件外,可以让学生根据自我学业需求选修和平面设计密切相关的与数字媒体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软件。掌握本专业基本设计技术与理论的同时,注重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素质的培养,将平面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思路贯彻进教学改革当中,注重平面设计教育的传承与变革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混合问题,在平面设计的平面概念边缘越来越模糊化的今天,这不仅是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平面设计学习的内在需要。

三、从实践训练课程实现

“教”“学”互促设计师的活力在于设计实践,课堂教学是在为学生的设计实践奠定基础,因此要通过平面设计实践教学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调整和转变,让他们成功迈出成为设计师的第一步:通过设计实践课程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的地位转变为信息的组织者和掌控者,通过设计实践将所学到的一系列知识转化为设计对象,并通过实践发现知识的缺失点,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并实现自我知识系统的及时更新。因此应当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达到实践效果。在这方面可以依托教师的研究项目,尤其是校企联合项目来进行有目的的课程实践,通过一定量的实践工作让学生感受平面设计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存在方式与经济价值,以较为真实的设计环境体会与评价平面设计的多元取向,在亲身的工作中去寻找平面设计的新方法等等。而教师也能够通过在实践课程中的指导进一步挖掘平面设计的多学科交叉方式,去思索和探究具有先验性与研究性的新型平面设计课程的建构,进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实现平面设计教育教学的绿色发展。

四、强调基础课程作为学习之本的根基性作用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强调的是融入更多的现代科技要素和设计理念与守法,但是仍然要坚持以建立学科体系为主旨。虽然上文中提到要注重多学科的交融,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融入,并要将实践课程作为“教”“学”互促的重要手段,这并不是说基础课程就完全不重要了,上述策略点与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并不矛盾。因为从根本上讲基础课程仍然是作为一切视觉艺术学习的前提,平面设计亦不例外,学生在成为设计师之前,拥有一定层次的艺术修养和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知识是立足之本,因此切不可以偏概全的一味强调各种软件的应用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手绘功底,更不可片面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而把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学习抛诸脑后。但是基础课程不应是各种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要将视觉思维和视觉方法的训练与培养作为切入点,着力于视觉经验与造型语言的感受与分析,将图案与图形的构成方法、表现手法与技能初步掌握,使之成为平面创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课程改革刍议[J].装饰,2010(05).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景观设计教学 实训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6-02

1 引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城市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设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本质是对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更为良好,也更能体现其偏重实用性的特征。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景观专业的教学相对于本科学校,其办学宗旨、生源水平、教育侧重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发挥自身特长来培养职业技术型的景观专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 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就业形势

景观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良好,可选择的单位也比较宽泛,相对应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综合性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及效果图公司。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设计院及大型设计公司的较多,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方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与职教毕业生相比更加占有优势;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多任职于中、小型设计公司和效果图公司,职教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以及效果图绘制方法的熟练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具有特长。职教毕业生出色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为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具体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同时景观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在效果图的绘制上发挥其特长。

2.2 现存问题分析

尽管景观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更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既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导向。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各大院校扩招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却难以保证,导致学生进校后由于基础水平不够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的教学与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接轨,研究出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以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2.2.1 培养目标脱离实际

各职业院校对于景观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共同点,也各有其特点,其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相对应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同之处是各个学校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特长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许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出现盲目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看齐的现象,却忽略了专科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长项,从而导致了学生难以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对庞杂的科目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联性,毕业后很难将学习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出现在岗位上竞争力减弱的情况。

2.2.2 课程设置过于庞杂

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景观专业的课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构成基础、建筑速写、建筑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包括构图能力、手绘能力、制图标准的掌握等。专业必修课是指分专业方向后的设计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达到掌握设计方法的能力。总体来说,课程的设置过于细分,不同课程又是由不同的教师去完成教学,往往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仍无法领悟课程之间的关联,总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2.2.3 顶岗实习缺乏监管

在职业院校中,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课程,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于校企合作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个公司又只能安排有限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不由学校安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进行辅导,缺少了实训课当中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学生所递交实习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意见和反馈。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当中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监督考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总体策略

3.1 发展职教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一个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整各专业教学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景观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通过总体方向的把控和细节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类,这两类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毕业后要求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景观专业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较弱,在一个项目的团队当中很少担任项目负责人,但其能够充当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例如场景模型的构建和后期的效果图渲染人员等,可以作为项目的助理设计师。

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落实到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上,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景观专业技术人才和助理设计师。

3.2 适当调整课程,拓展教学思路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门类普遍偏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时间安排逻辑性不甚严密,使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市场导向,将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和精简,将基础类课程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主体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设计与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基础课程可以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整合,并将学时适当延长,这样,教师在教授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教授学生绘图技法和制图标准,并告知学生整个项目的设计顺序,使其将所学知识连贯成一个整体。通过课程的调整,发展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3.3 增加实训课程,重视顶岗实习

职教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因为仅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设置。在实训课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例如让学生讲解对于项目的理解并用文字进行分析,或是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等,均可以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另外还可以训练其绘制效果图的能力、汇报文本的排版与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等,使其通过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景观专业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国家施工规范的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认知、施工工程技术的掌握等。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性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图纸和文本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完整的体验整个景观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

实训的开展既需要在校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需要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技能实践和工作体验,也就是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中实习,使学生发现已学知识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实践和完善。在实习期间负责的专业教师,应对整个实习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予以监督和指导。可以考虑先制定出学生实习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布置和检验,以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实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检查和评价,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4 结语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目前职业学校景观专业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思考:

4.1 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应当发挥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景观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其专业特色。

4.2 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景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的制定,因此景观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调查工作,从中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而去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4.3 做好职业教育基础工作

应该为新思路下的景观专业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给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机会定期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配备足够数量的实训工作室与电脑培训教室,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等。只有将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将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相协调,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课堂教授模式,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将景观专业更好的发展起来,使教学目标稳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欧百钢,刘伟,王敏.关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6.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

20,2-5.

[3] 艾昌青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5.

[4]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5-116.

[5] 徐卓恒,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教学对策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中国美术学院,2012,6,20-24.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给学校的课程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艺术、体育和校本课程的选修模块的选课制度,高中学分制度等。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课程管理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本文从系统环境的选择,系统的设计,到选课算法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该崭新的课程模式对学校的课程管理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给高中课程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上述过程的管理细化和优化提供了可能。

系统需求分析

1.选课制的由来

目前对选课制的看法或做法主要有三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必修课则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班与行政班基本保持一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包括提前修读的或分层次必修课和各种选修课,但是仍由教务处统一排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选老师,这是最大自由度的选课方式,我们称它为全面选课制。鉴于本单位实际,将采用全面选课制。

2.需求分析结果

系统希望实现如下功能:提供了基于模块的学校教务管理新途径,功能包括模块教学背景下的课程信息与选课、课程表编制、教材登记与统计,模块教学背景下的学业登记和成绩登记、学分统计功能;实现学生成长过程记录,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学生学籍记录和学生的学分、学业成绩、学生活动情况记载等;实现选课过程中互动和互相评价功能,即实现师生双方面的互评。

系统环境的选择

1.系统架构的选择

B/S结构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随着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的出现,B/S的不足基本都得到了完善,本系统决定采用B/S架构。

2.数据库的选择

SQL Server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具备完全Web支持的数据库产品,提供了对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核心支持以及在Internet上和防火墙外进行查询的能力,提供了以Web标准为基础的扩展数据库编程功能。SQL Server提供强大的开发工具和各类开发特性,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所以采用SQL Server作为系统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系统的实现

1.选课算法的优化

目前常用的选课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算法即选课系统开放后,学生自由申请,先申请的客户优先满足,直至该课程名额满足,此后报满课程关闭申请;名额分配算法即在选修课排课阶段设定每门课的限选人数,然后将名额分配至各个班级,这样就避免了不同班级之间不公平的矛盾。

鉴于上述算法都不适合我单位实际,首先无法同时提供足够数量的客户端机器供学生选课,其次选课必须要100%满足学生需求。因此我们对算法进行优化,采用了选分分离算法即:提供一周的选课窗口期,所有学生必须在窗口期内完成选课,然后关闭选课功能。随后进行分班后台操作,采用优先满足第一志愿原则,当某个课程报名人数超编后,则为每位报名者提供一个随机数,按随机数大小进入课程,未能进入课程的同学将第二志愿转为第一志愿再次选课,以此类推。

2.系统的主要功能

基于前面所做分析,最终确定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有:系统管理、教师管理、课务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普通考试学科)、校本课程管理、艺术课程管理(选课制)、体育课程管理(选课制)等。系统的重点是和选课相关的后面三个功能模块,以其中的校本课程管理为例,它主要包括:基本表生成、开课申请、课程审核、系统分班、学生管理、教师评价等功能;学生管理则具有:生成新生表、批量导入学生数据、学生数据个别修改、学生数据批量导出等。

总结

网络技术的介入提高了课程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课程管理的工作强度,在学校的时间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系统存在的不足在于选课算法无法兼顾到选课窗口期未能正常选课的部分同学以及后期转入的同学,在管理上存在瑕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焕庭,李放等.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Pons Alexander P.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client Web Object retrieval,2005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背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3

高中阶段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高考考查科目,因此学生的学习重心大都放在文化科目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且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所教授课程不受重视的影响下,不去积极主动的更新教学观念,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于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始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视起来,学生、家长也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印象有所改变,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更新。本文就简单对高中信息技术及其教学设计进行概述,并结合教学实例简要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相P步骤。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当前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2.0的时代,其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商务等诸多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迅猛,及其普及程度之高,信息技术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为了让学生更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中阶段学校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极有必要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有着较大的转变。其中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高效信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趋于规范化,教学内容趋于系统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需要尝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授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也有所改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体现”三个维度来对教学进行指导,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任务、内容。这三个维度着重体现的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要重视整个教学过程及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在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过程在进行充分的考虑后进行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预判,教师凭借教学经验,运用多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分析,罗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由此确保在实际教学中能对整个课堂进行全面掌控,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进而能够较为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相应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如计算机的配置如何、学校网络链接稳定与否、投影设备正常运行与否,以便在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趋近于最大化。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以便教师更具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让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学设计还要对课堂评价进行充分考虑,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体现,教师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进行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知识,而教师要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例如,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时,可以设计小组教学的相关模式,也可以设计单独针对性教学的相关模式。以教材中“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为例,学生在对本章节进行学习之前,对如何采集图像信息、加工图像信息并不算了解。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环境,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组学习环境。

教师先在课堂上对如何采集图像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课程教材清楚了解到在进行图像加工前,要先采集作为图像加工的图像素材,让学生知道如何对图像素材进行采集,然后在具体的讲解如何进行图像加工,并向学生提供加工图像所需要应用到的相关的软件。在教师讲完图像采集、加工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就不会急于向教师求助,而是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将问题解决或将有疑问的意见保留,等实际操作结束后再统一向教师提出问题,让教师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主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展示出来,同时也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可以更为有效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指导。

此外,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前,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向学生进行操作展示,针对图像采集加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先讲解,给出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更为顺利的完成实践操作学习。通过课堂环境教学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为投入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第5篇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正对课堂教学进行着大胆的创新,层出不穷的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一、反思当前我国的作业观弊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是考试考什么,作业练什么,甚至不加选择地进行“拉网式”训练,以期达到“熟能生巧”“有备无患”的效果,这种不注重人文关怀、没有针对性、不讲求实效的反复训练,虽然夯实了“双基”,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这种局面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续发展.

二、反思新课程理念给作业的设计带来的变化

1.从目标来看

“由过分强调掌握‘双基’的化学课程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课程转变.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构建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作业的设计要有更多的思想性、探究性、整合性.从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由面向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要求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体现人文关怀”,“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

2.从内容来看

“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作业应删除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降低了化学计算的技能要求,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情景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3.从学习方式看

改“听、记、背、练”为通过“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检验”等“科学探究”,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作业应减少知识记忆题,复杂计算题,增设“实验题、探究题、综合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学科间整合以及应用、创新的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兼顾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上多做探索,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性作业模式(即书面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开放性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预习型作业

这种类型的作业往往是为新问题的学习进行“烘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预习型作业,必须把预习要求明确化,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这种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海水中的化学元素”之前布置作业:“你了解大海吗?上网查询有关大海的知识,用化学的眼光看看大海能为人类带来什么?人类已经从大海中获得了哪些物质?对这些物质你了解了多少?”这种作业的布置能让学生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阅读型作业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多的“科学史话”和“科学视野”等阅读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实验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通过动手实践,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来的.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发现、创新.例如,在学完原电池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氢氧燃料电池.学习了铁与含铁化合物的性质后,可以布置一道实验设计题――制备氢氧化亚铁.

4.学科小论文型作业

以高中生的知识、能力和见解,要求他们写论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研究性学习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对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完全可以依照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去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写出一定认识水平的小论文.因此把学科小论文作为一项新的化学作业形式,既是我们对作业内容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课改成果的一种检验.例如,试评价二氧化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发生危害,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5.调查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