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维动画;课程建设

一、三维动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国外,像三维动画这类联合制作类课程,都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为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动画作品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其中的三维设计师、模型制作师、材质灯光师、动画设计师、特效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体现在毕业创作中,在国外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制作一部三维动画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资金,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岗位都很出色,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的不同阶段起过主要性作用就可以了。通过对国外实践教学的研究总结出,国外教育重视学生交流和探讨,重视合做学习,以合作激发竞争,促进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三维动画这类课程中,对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行过实践,确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的专业技能。

二、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方向

(一)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克服培训指导教学的滞后性

通过教师在三维动漫公司的“分阶段,分部门”的培训学习,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学习以后完成调研报告的攥写,调研报告包括:三维动画制作市场需求分析报告;高职院校三维动画制作类课程教学与动漫公司三维动画制作方式的偏差分析报告;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构想报告,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使得培训实践经验能够前期的指导学生,克服原来的滞后性。

(二)通过应用“分层”的实践教学的方法来教学,达到优化学生在三维动画学习方面差异巨大的问题

在教学中,分别制定一级学习目标,二级学习目标,三级学习目标,四级学习目标,通过制定四个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方向的掌握。同时体现竞争上岗的原则,能力强的在后继的工作室教育模式中胜任该岗位。

(三)应用“工作室”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模拟动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通过调整实践教学模式为“工作室”形式,模拟动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拟设“三维模型”工作室,“三维材质”,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三维特效”工作室,使学生能够模拟以三维动画公司制作团队的组成为原型的“工作室”模式中的作品制作开发形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制作三维作品,达到学生掌握内容与方法与市场需求一致的目的。

三、具体设计原则

(一)设计并实施“分层”的实践教学活动,解决因学生间差异巨大而带来的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等问题。

(二)应用 “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

(三)应用能反映“分层”特点和“工作室”特点,并且难易度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实施教学实践活动。

(四)克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形式相同的问题,制作交互式的、直观的、集成性好的实践教学课件。

制作交互式的直观的、集成性好的教学课件,与以往的简单的、杂乱的三维理论教学的课件区分开来。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很关键的,从我校大部分的实践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来看,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电子课件是一样的。本研究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一个交互式的课件,在一个电子课件中实现了设计基本知识模块、实例模块、不同工作室工作流程以及要求模块,实例操作的视频,以及最终作品实例模块,也避免了在这类繁杂的实践课程中给学生讲解时课件多样和内容的杂乱造成的教学效果降低。

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三维动画制作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以教师的市场调研和实际参与学习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改革像三维动画这类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解决三维动画方向实践教学中,校内教学方法和三维动漫市场技能需求之间的偏差。

(二)解决三维动画实践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差异巨大而导致的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的问题,应用“分层”的实践教学的构想来教学。

(三)解决三维动画教学中,存在的制作的作品内容和三维动漫设计公司的作品内容偏差问题

(四)解决授课教材内容单一导致的教学内容偏差和不完善的问题

在三维动画制作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培训学习的知识,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分类,整理,再应用能反映“分层”特点和“工作室”特点,并且难易度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指导实践教学活动,自己制作一些实例,改善教学效果。

(五)解决三维动画实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集成性不好,学生课后复习混乱,教师课堂操作难以重现等问题。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教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42-02

1 引言

迄今为止,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包含的内容过于庞大,尚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课程体例,因此,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个关键课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综合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1-2]。通过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工程训练[3-4]。

本文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的规律与特点,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加速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不仅包含课堂教学,同时也包含根据专业需要而设置的各种实践性教学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与困难而忽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性教学环节师资队伍需要加强,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通过这些方面的改正,有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加大实践性教学课程比例,以及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相结合的交替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在实践学习中,充分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生产革新、科学研究信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和创造力方面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交通运输类专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其课程体系是在苏联同类专业基础上经过多次调整而形成的。根据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全国各个有关院校陆续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各个院校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设置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沈阳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成立于2011年,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以“立通、服务交通”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能力、指挥决策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生产组织与指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运输组织规划与决策、运输生产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5]。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在这种“大交通”背景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构建一种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近些年来,沈阳大学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建立了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学校一直支持和鼓励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并与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此,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优化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结并完善本专业各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律。通过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规范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优化措施如下:

1)优化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全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2)制定与规范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文件,建立保障措施,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建立保障措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注重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 本文提出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各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文件,建立校企结合的长期良好关系,并完善交通\输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的能力。以下介绍具体措施。

1)提出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如何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措施的分析,研究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提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提出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提出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方法与标准,从而完善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并体现质量标准的多层次。

2)修订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组织编写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教学大纲。在各大纲中充分体现提高大学生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能力的出发点,并通过实践,形成充满活力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为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制度。

3)提出交通运输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方案:改变“毕业设计”这种单一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构建涵盖“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物流配送”等内容的若干套综合性设计方案、各阶段课程设计任务书、各阶段课程设计指导书、各阶段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在2011级、2012级中实施实践,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

4 结语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较系统地分析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方案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22-224.

[2]林晓辉,曹成涛,杨志伟.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7-70,89.

[3]尹建国.实践性教学方法及其在传统法学课堂中的运用[J].法学杂志,2013(1):21-27.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教学评价 CIPP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39-03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问题凸显,要摆脱课程教学困境,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科学化进程,重要的举措是引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各个环节的改进有明显的效果,因为CIPP评价模式具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步骤,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需求应用CIPP评价模式,形成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创新教学理念。

一、CIPP模式的基础理论

CIPP评价模式又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评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此评价模式是组织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CIPP优势在于不是专门针对评价结果的研究,而是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组织实施评价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项目方案适用于新环境。与此同时,整合了目标评价模式、解释评价模式等的不足之处,提高组织成员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CIPP评价模式是四种评价方式的英文缩写,但斯塔佛尔比姆在实践应用CIPP后,发现CIPP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瑕疵,所以针对不足对CIPP进行改良,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具体评价模式见图1。

1.背景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实施项目计划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评定项目需求、资源及资金等。在项目评价第一阶段,项目实施评价计划包括:全面收集项目实施背景信息;参照项目实施者要求,整合评估背景信息;征求项目负责人建议,识别评价活动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实际评价需求,合理评价针对项目目标;制定满足评价要求的项目计划;总结分析形成有效背景评价报告;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输入评价是评价各种备用预选方案,将可选择方案与原方案比较确定最优方案,以及确定方案所需要的预算。输入评价包括:考察备用方案的优劣;选择与背景评价相互呼应的方案;评价方案的具体操作性;形成输入评价书面报告,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3.过程评价是合理地记录和跟踪评价方案的有效活动。过程评价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时记录项目方案的进展状况;记录方案中相关人的表现情况;跟踪评价方案资源分配;确定评价方案的实施程度;做出过程评价报告,针对报告提出改进方案。

4.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以及对目标群体的影响程度。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实施目标与实际方案执行的一致性;汇集方案实施成员对方案的意见;测评方案实施程度是否符合目标需求;形成评价报告并发现问题。

5.结果评价是评价方案目标具体实施的程度。主要任务包括:方案计划目标与实际成效是否统一;判断方案实施效果;全方位鉴别评价实效;汇总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作出结果评价书面报告,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6.可持续性评价是确保方案能否继续应用于项目环境中。主要包括:方案负责人与受益群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优劣评价;哪些具体有利措施可继续实施;甄别群体观点并实时回访;形成有效性书面报告。

7.可推广性评价即方案是否能够应用于其他环境。主要包括:开发方案使用者;原方案是否需要重新改写;评价方案是否适用于其他环境;确定方案推广的价值;形成可操作性书面报告并加以改进。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CIPP模式的应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应用CIPP评价模式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又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正朝着科学化建设方向迈进。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这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与管理的难点,要把握课程教学前沿动态就需要各教学部门不断地吸取信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所以要保证课程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与改进教学状况是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所在,而CIPP评价模式重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连接点,此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环节划分为三大阶段:课程教学设计规划阶段、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以及课程教学考核验收阶段。这三大教学阶段都应做具体的CIPP评价分析。

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前提,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课程的实效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阶段主要涉及两大群体的沟通,包括课程设计管理者及实际操作者。对课程教学设计阶段评价方面主要有课程设计背景、领导管理权责分配、教学设计计划、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其中教学设计结果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和成效评价主要是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整体与学生对课程期望是否一致;学生对课程规划结果的看法;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学生教育价值需求;学生对设计方案认知。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问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部门、教职工以及大学生,整合不同群体对课程设计方案优劣的意见,判断课程设计方案是否能长期应用于实践教学。第三,可推广性评价主要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是否能够使用于不同高校进行综合评价;课程适用程度分析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在其他高校的推广程度。CIPP评价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应用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各种调查方法,来确定各项课程设计评价指标的比重,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数据的标准性。关于CIPP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环节。各种教育资源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水平发挥与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表现与反馈信息都作为课程教学实施阶段的评价指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环境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是否完善、教学活动实践是否落实、教学实施结果是否符合预期。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的CIPP模式具体评价内容见表2。其中教学实施结果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和成效评价主要是指及时获取教师以及大学生上课期间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判断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与教学要求是否一致;理性鉴别课程教学实施活动中有利方面与缺失方面;获取课程实施方案中耗费资源的数据并加以统计,确定课程实施有效性。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高校以及大学生的需求;确定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改进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制动因素。第三,可推广性评价是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劣之处后分析是否有其他高校也想采用这种方案教学;判断本校和其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差别。运用CIPP模式对课程教学实施阶段进行评价,更加有利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阶段是对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测评学生的学习接收度及知识运用能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考核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环节的评价内容主要有考核管理、具体考核方式运用、考核过程以及考核效果等方面,关于CIPP评价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3,其中教学考核结果评价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与成效评价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考核是否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课程考试方式与学生群体的适应程度;考核内容设计与学生学习知识是否连贯;收集授课课程教师及学生对课程考核体系优缺点的评价;考察课程考核阶段实施效果。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步骤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课程考核过程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考核内容能否持续使用;第三,可推广性评价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能否被其他院校所借鉴;考核实施过程需要改进与否。确保课程考核实施工作有序进行,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建设的完善。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中CIPP模式应用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手段不断地改进不足,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使用适合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运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考核阶段进行全方位地监控,实时地记录和改进评价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发展具有破坏性影响的劣势因素,将这些劣势因素有效罗列,通过高校的领导管理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修改以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趋势。这有益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教学理念、整合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应用创新。但CIPP评价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用CIPP评价模式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发展模式、实践应用策略,要在摸索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切勿生搬硬套评价模式,从而创立出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的CIPP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

[课题资助: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DL10BC1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形势与政策课)]

参考文献:

[1] 蒋国勇.基于CIPP的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1~12

[2]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佩佩.几种典型课程评价模式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7~119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文/李庆全

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理论体系内容多、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内容枯燥、理解难度大等问题。原有课程教学上侧重于知识灌输,没有很好地注重能力素质培养,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案例驱动式”、“研讨式”应用不多,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足,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改革,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更加强调和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需要更多的案例辅助课程教学,将案例教学、研讨和讲授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同时,我们针对“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问题,结合我们的做法经验,谈几点体会。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总体思路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以课程内容为主线,为支撑“案例驱动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取、编辑和整理案例素材,按照一定要求编辑案例库。总体来说,案例库建设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应该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方向,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和知识结构情况。同时,案例库的建设要及时补充完善,保持动态更新。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

如何选取适宜、经典的案例,是案例库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结合我们进行案例库建设的实践,案例的选取应该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针对性。案例的选取首先是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或专题,应该体现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或专题中的知识体系选取案例,为达到案例教学目的服务。

经典型。选取的案例要能够说明某一事件特点,并对该同类事件或过程具有代表性,不是偶发事件,能充分展示该事件的原理和过程,代表着某类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准确性。选取的案例一定是真实发生和客观存在的,具有严格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案例来源于社会实践之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等信息。

启发性。选取的案例一定是对教学对象具有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示,有所收获,有益于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

完整性。选取的案例要具有完整的情节、场景、过程等,要能够从案例中得出结论,特别是要体现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背景、过程、方法、手段、流程、环节等内容,唯此,才能很好地应用到案例教学中去。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内容与要求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中,可以依据课程教学需要,编取一定数量的案例,并进行动态更新补充。在每一个教学案例编写中,分为案例正文和使用说明部分。

案例正文包括案例名称、摘要及

关键词 、正文和附件等内容。

案例名称。案例名称要体现案例事件的主旨性质和主要问题,以不带暗示性中性标题为宜。

摘要及

关键词 。摘要要对案例的背景、主题和主要信息进行高度概括,要反映出事件的内在性质和特点,同时,附以

关键词 ,便于检索使用。

案例正文。案例正文是对案例内容的客观描述,案例正文设计要体现教学要求和目标,要有相关背景介绍作为案例的铺垫,在内容逻辑关系的展开上,要包含问题线索,能够启发学生智慧和灵感。内容编排上,展开有度,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情境感强,情节生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处理实际问题的感受。这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注重对案例素材加工、提炼和修饰得当。

案例附件。案例附件是与案例相关的,需要补充的一些数据、图表、视频和备注材料等。

教学使用说明部分主要包括:教学目的与用途、涉及知识点、分析思路、教学实施建议、拓展与思考等内容。

教学目地与用途。主要介绍该案例教学中,应当使学生掌握的概念、知识理论,以及能力素质培养上要达到的目标。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素质目标上,要具体明确,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说明,要便于具体实施。教学用途要指出本案例适用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课次和教学专题。

涉及知识点。说明该案例主要涉及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知识点,要具体明确,主要是用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参考。

分析思路。依据该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课次设计计划,阐明本案例事件展开的逻辑线索,分析其中蕴藏的问题、矛盾点及其原因,要对主要问题作多种可能或多角度的分析讨论,既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引导出本次课程的教学知识点。分析思路要紧贴教学需要,应切合案例实际,层次清楚,完整深刻。

教学实施建议。要依据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和课次实施计划,对案例应用的时机、方法、组织形式、导引的课程内容等进行设计建议。教学实施建议,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符合案例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内容的特点。

拓展与思考。根据本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围绕案例的主题和蕴含的矛盾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拓展与思考问题,主要有2个目的:一是通过该案例的研讨分析,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拓展深化,以及思考和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相互联系;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系统分析。拓展与思考的设计,要难易适当、问题巧妙,耐人寻味,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拓展和深化。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崇尚读书、热爱集体、学习刻苦、理解水平高、逻辑思维强,但在知识面、视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在适应性、独立性、个性特点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实施欠科学是原因之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我校有着55年多的办学历史,目前已经有近万名小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汇聚到芳草地,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外国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中国孩子对外国文化的向往,都是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

学校提出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儿童健全人格为目的,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这样的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友好中国;尊重包容、友好世界;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据此,学校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的思路,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芳草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一、课程构建原则

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遵循以下原则:突出国际化特色,并以此整体研究课程设置,把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注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程设置

基于公办国际学校定位、“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 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激发中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三、课程实施进程

1.筹备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8月

协调沟通上级部门、学校专家顾问委员会、学校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着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方案》的起草、论证与研讨,形成可行性方案。之后组织集团各校区主管、各学科骨干教师召开各层次的学习、研讨会,形成《芳草课程体系实施具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方案》要求分组分步编写各学科教材,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引进相应的教学资源,确定任课教师,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准备《芳草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在确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制定每个校区的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时间表进行实施。具体工作:在确定实验校区基础上,领导组与每个校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验年级、负责人、实验教师、课时分配、实验风险分析等具体问题,分阶段推进,实践《方案》。专家指导组针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监督评价组进行过程性监控。

3.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5年8月

在分校区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对《方案》、教材进行修订,在集团中确定实验校区进行芳草地课程的全面实施,实施的同时评价组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成果,形成教师课程实施案例集,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生成长个案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凸显芳草特征;形成芳草地课程体系,提升芳草学术水准;形成系列校本教材,丰富学校资源库。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成立以集团管理组、指导组、学校发展顾问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评价组,负责各项课程标准审核和对标评价的工作。

2.加强过程性评价,利用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的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学习效果评价采取标志性成果的形式。

五、课程构建保障措施

1.建立课程建设管理机构

(1)领导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芳草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集团的质量管理部、学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组成此项工作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广泛征求领导、教师的意见,宣传课程建设理念、确定课程实施的实验校、实验年级、实验班,制定相关制度,同时指导各部、各校课程建设工作。

(2)管理组:集团质量部是课程管理主要机构,主要职责是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行动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课程建设教学工作。

(3)指导组:由学术管理部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工作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予以具体指导。

(4)实验组:各校成立课程实施小组,作为专项工作进行工作布置,与集团、教师进行协调沟通。

2.发挥集团优势有序推进

发挥集团优势,各校区根据学校实际,特别是师资构成,确立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研究的重点学科,确立各自主攻方向,学术部牵头,配备市区级骨干教师等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实施团队,确立重点研究人、实践的年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序推进。经过2年实践,汇总成功经验,确立新的实验校区,在一个年级中整体验证,成功后集团推广。

3.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秋天开始启用。课程标准直接影响着教材、考纲、考试的设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体构建芳草地课程,凸现芳草特色,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追求最优化管理。在整体建构过程中,一定要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除了通过校本研修在教学过程中集体提高,还要辅以多种方式的培训,提高师资的视野拓展、课堂授课艺术的提高,如课题推进培训、专题教研培训、教材编写培训等。

4.建立课程实施制度

学校建立相应课程管理制度。如:制定课程方案(规划)、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切实执行。

5.经费保障到位

学校对编写教材、研究课程方案等活动予以资金支持,保障各学科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