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2]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3]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4]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入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构建现代化实训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入、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的观点。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仿真包括:基理仿真—机理的研究和教学过程(课件教件)。即通过教学课件、教件、电子教材等进行仿真,其中动作原理与理论原理是真实的,而学习对象的动作过程是模仿的;操作仿真—操作技能的培训、岗前实训、实践能力的训练,其中操作实践过程是真实的,而操作对象是模仿的;环境仿真—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便对真实环境下的事物展开研究,其中实验基理现象是真实的,而实验设备对象是模仿的。实训场所再配以实际装置设备后,可以同时解决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需要一大批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网络人才,是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高职教育应采用职业的、实践的、开放的课程体系,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及企业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通过与企业开展多方面交流方式转变当前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是教授系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实际动手能力低下。而当今企业需要的是掌握最新开发技术、动手实践能力强,并且具备实际项目经验的人才。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地、有针对性地面向就业行业及岗位,其所设置的课程也应直接面向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专业核心课程而言,更应直接面向未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专项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不但要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社会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课程的设置应抛弃学科式体系的知识主线,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来组织序化课程。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突出职业技能的养成所需的环境,即充分考虑到实训、实习环节及顶岗实习的实施,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充分融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考核点。

2.多方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引进高素质的网络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其他多种途径,促进师资力量的持续发展。

2.1转变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指导方针。原先的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展开教学,容易导致最终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需求,理论知识充分但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密切,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核心。引进行业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和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技术骨干,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力量。鉴于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一方面每隔两三年给教师带薪进修的机会,进修时间为2~6个月,可以到外校听课,做一些课题与科研,自我充电。建立适当的机制,奖励在教学上真正有创新的人,因为教学本身完全是可以创新的。

2.3开创多种交流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通过展开教学比赛、不定期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纠正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编写适应现实教学需求的教材,有的放矢。

2.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师生实战能力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出适应网络工程应用、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按照网络岗位要求,搞好网络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了解、认识、施工、设计、维护、规划等技能训练的需要。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一线的实训实习环境,与企业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取得企业的教育资助,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定期组织学生去网络企业实习、组织教师去网络企业进修或参与研发,或定期组织网络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或开设讲座。

3.1建立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

以我院为例,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基地,如锐捷网络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等,随着我院被评为骨干院校,我系也即将投入建设综合布线训练室等,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实践环境,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需要。

3.2发展丰富的校外实训资源

我系与校外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具有稳定的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和企业项目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智原、华育国际能多家企业,学生在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学生在俱进网络有限公司工作时,技术水平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受客户好评;。

3.3构建工作室实训

工作室的建设应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亮点。工作室需采用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设置学习情境系统化及完整的工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可拓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工作平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通过校企共建,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统一规划,互为补充,体现统一性;实训室的构建和设备配置与对应企业吻合度高,贴近企业,贴近技术发展。创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设备虚拟实训环境”,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在课程的立体化改革方面,从技术、方式、方法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开发一种与计算机交互的“手把手”实训教学软件,创新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创新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交互式教学课件开发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校信息与管理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了“2+1”人才培养改革,在“2+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的力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课程,注重生产性实习,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半年外。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把学生培养成创新能力强、了解行业背景知识、了解行业领域背景知识的企业需要的IT人才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网络工程与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莹.试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范文第4篇

计算机网络 中职学校 实训基地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2005年7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职教腾飞,实训先行”的建议。而目前实训基地建设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客观地说,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要充分认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切实做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计算机与网络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技术是现代企业人才必备的技能,也是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大部分中职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十分薄弱。其主要表现是:不会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未掌握,局域网络连接与组网络技术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实训的机会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连简单的网线都不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资金不足,对新开设专业的投入无能为力,有网络设备也是老型号且数量不足。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说、不会做。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工作不能迅速上手,这对于目前用人单位的“上岗即可用”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一旦进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所以,这又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网络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质量差或是找不到对口工作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分析与调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人才需调研报告;系统设计、制定计算机平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职业岗位培训目标,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增加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使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更有针对性,提高毕业生从业上岗的适应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建设计算机网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即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生产、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共享型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实际操作的平台,使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技术要求,为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2.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必提高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贴近计算机网络企业的需要。

3.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毕业后在就业市场竞争增添关键的砝码。

三、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有:交换机实验,其中包括两层交换和三层交换;路由器实验;服务器实验;无线局域网络实验;网络防火墙实验;国际互联网接入实验。

四、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硬件设备

校内网络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硬件设备有:设备管理控制器RG-RCMS-8、路由器RSR20-04、模块SIC-1HS线缆CAB-V.35DTE-V.35DCE/POS26-POS26/1m、交换机RG-S3760E-24、交换机RG-S2628G-I、防火墙RG-WALL1600-CC、无线APRG-AP220-SE、无线控制器RG-WS3302、无线网卡、适配器RG-E-130、交换机柜、实验台、控制台、投影机或大屏幕液晶电视机、实验座椅。

五、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功能

校内网络实训基地既可以是仿真实训基地,可以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又可以是“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它的功能既可以确保学生就业上岗之前在校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又能为合作企业“生产产品”。学生不仅在实际操作水平上能实现质的飞跃,更能确保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就能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符合企业“上岗即可用”的用人要求,毕业能到企业顺利工作。这不仅能顺利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确保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今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而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实现校企双赢局面。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参与实训室建设、参与计算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创建由学校、企业、行业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校企联合制定《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指导教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评价的校企联合办学共享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一:“项目引领,引企入校”。将企业引进学校,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样就可以在校内实现“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是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企业工作环境。

可以采用“下企业顶岗实习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大致要采取如下三种:

第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这已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后,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第二,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顶岗实习,按学期或学季轮换。

第三,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工余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学习。

总之,中职计算机网络“仿真―生产”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中职教育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是实现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的一个良好途径,也适应了企业“上岗即用”的用人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

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45-02

一 引言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迅猛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少院校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渐渐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办学,坚持特色,以深化改革的思路来谋划科学发展。培育高职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一到两个核心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探索和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同时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强化特色,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国家示范性重点培育高职院校5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拥有一支力量较雄厚、结构较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几年来,通过引进专家、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以老带新、互相学习等方法和途径,本专业基本形成了以高级职称教师领头、中级职称教师作为支撑、初级职称教师为后备力量的专业教学团队,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企业生产、管理岗位,持有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认证。

在兼职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收集大量的行业、知名企业的专家信息,并且指定专人与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从2007年建库至今,在册专家人数已达到了50多人,可以满足本专业对兼职教师的需要。

2.初步建立了以项目为载体、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专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材的编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努力做到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零距离。多门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了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材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如CCNA认证课程则直接采用思科官方开发的最新权威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组网技术”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交换机与路由器原理及配置”、“Linux系统管理与组网技术”、“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3.实训基地具备一定规模

校内实训基地中建有网络技术中心一个,包含网络基础实训室、网络系统集成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包含有校园网。

4.引进行业权威认证,在校内建立认证考试中心

学校引进思科的CCN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把CCNA培训课程融入本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设有高新技术ATA认证考试点,开设有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工信部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项目。

5.科研、教改成果显著

2007年以来,学校承担区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4项,院级课题9项。学生在许多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如在第四届“思科网院杯”2009年度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本专业学生与国内著名大学本科学生同台竞技,以广西第1名、全国第11名的成绩进入复赛,在复赛中取得了全国第12名的成绩。

6.社会服务能力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依托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对中职教师和社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计算机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中职教师250人次;同时,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还进行横向科研开发,成功开展了2项课题的研发工作;并且积极扶持兄弟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 专业建设改革的内容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校企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认证培训、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只要找准切入点,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可以做到互利互惠的。学校通过把美国思科公司的CCNA认证课程融入到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得到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不仅在认证考试费用上给予低折扣的优惠待遇,而且给予教师免费培训和赠与网络设备等帮助,该公司也表示今后还将长期合作。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知名网络相关企业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沟通和协商,建立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2.实践“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区域经济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行业企业,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建网、用网、管网”三项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岗位能力分解,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训练为主线的“企业引领、职业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职业认证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推行“双证”毕业制度,规定学生在领取毕业证书前必须获得一个以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目前,学校已经把CCNA认证课程融合到正常教学体系中,考取CCNA证书成为了基本要求;而且计划在选修课中增加CCNP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考取CCNP证书;鼓励优秀的学生自学CCIE,争取获得CCIE等顶级国际认证。加强校企合作,以项目训练为主线,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北部湾园区学院进行“厂中校”的学习。每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校内学习阶段、北部湾园区学院实习阶段和到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三个阶段交替进行,每个学期至少安排学生到北部湾园区学院参观实习一周,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将来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职业认知的目的。校内学习阶段以项目为主线,整个学习过程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完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实现职业认同的目的。每个学期最后五周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网络组建的基本流程、企业生产工艺及岗位技能,三年当中学生反复多次到企业实训。一方面,学生对职业有了较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掌握了企业先进的技术。每个阶段均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通过多阶段的顶岗实习,确保学生在毕业前累计都到过企业从事网络相关专业工作一年以上,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过渡到实际工作环境中。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认证课程融入正常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符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继续完善CCNA认证课程教学。在学校建立VUE考试中心,强化学生认证考试,提高认证通过率。

第二,提高认证课程级别,培养技术全面过硬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完善CCNA认证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把CCNP和CCIE等思科网络技术的顶级认证培训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紧缺的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

第三,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分析“建网、用网、管网”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网络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鲜明职业特色、“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将Cisco、华为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认证课程融入实际教学,实现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与基础专业课程相融合,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对学生实施职业化训练。

4.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互派教师、合作教学、合作开发项目、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5.建设具有“校中厂”、“厂中校”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针对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安全系统集成企业和通讯与互联网运营企业在员工培养、客户培训、设备和软件系统潜在用户的培育、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在需要,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场地安排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合作,在校内建设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项目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考试中心等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特征的“校中厂”实训基地;在企业内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校外实训基地。

6.带动计算机类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重点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带动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专业群各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形成群体优势,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综合能力。

7.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发挥本专业及专业群在IT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网络系统集成和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主动承担区域内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加强对口帮扶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对北部湾经济圈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 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特色,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需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主干,以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并且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