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范文第1篇

一、关于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

似乎一谈起设计教育的现状,我们都避免不了谈扩招,避免不了抱怨学生基础差,确实很多学生考入艺术院校之前只进行了两三个月的绘画训练,基础薄弱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呢?一谈到艺术设计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为各个院校、各位老师热衷研究的话题,“创意”“个性”等词汇为师生所津津乐道。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对于学生入校时基础差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重视并去解决了呢?我们的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名目较多,缺乏统一性、延续性,加之课时过短,学生刚进入状态甚至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结束了,导致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原因。他们往往在一个设计项目面前,思维活跃,创意不断,然而到执行的时候,却无法落实,最终所有的创意都成为了空想。笔者认为,基于本科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应少谈创意,多抓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其他的一切才能实现。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是当下设计专业学生的首要任务。基本功不扎实则“眼高手低”。学校培养人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尤其是平面设计需要实用型的人才,即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如果学校只强调所谓的“创意”或“个性”,那么,对基本功的训练就会被忽视。用人单位没有“教学”这个义务,他们的用人原则是能“直接上阵厮杀”。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如同一名上了战场的士兵,扛枪扛不动,射击瞄不准,注定要失败!

在本科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容忽视,但前提是把基础打牢固。基于学生的状况,我们不应该放松对基本功的训练,面对改革的呼声,我们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冷静思考怎样改革。缩减课程名目,加长课时,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改变“走马观花”式教学的现状,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年轻者容易接受“术”,年长者容易悟出“道”,有经验的设计师都明白,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历练的,“术”和“道”在设计道路上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不应本末倒置。

二、加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临摹教学

笔者认为,平面设计专业在减少课程名目、加长课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临摹教学。也许有人会对学习现代设计从临摹开始这个观点感到可笑,然而,我们人类从出生开始,对许多事物的学习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婴儿学习说话、学习走路、接受新鲜事物,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画家都是通过临摹进入绘画的艺术殿堂,步入伟大艺术家行列。以中国画的研习为例,中国画的学习、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师古人”,即学习传统;“师造化”,即写生;“师心源”,即个性创造。其中“师古人”就是通过临摹学习优秀的传统作品,感悟经典作品的精髓,并逐渐掌握其表现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学习中国书法亦然,从临摹入手,通过临摹历代名家名帖,从中探索艺术规律,掌握各种复杂的技能技巧,了解传统,从而逐步入古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临摹的目的是通过模仿优秀作品,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掌握其中的创作方法和规律,从而避免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当融入更多的临摹教学。通过大量一丝不苟的临摹,让学生在优秀的案例中体会经典作品的奥妙,从而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设计的道路上得心应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靠谱”。

平面设计一般主要涉及以下三大类别:视觉识别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目前每个课程的时间设置一般都不长,只有 60 到 80 学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都会分析一些优秀的案例,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细致临摹一个优秀作品的锻炼机会相对难得,一般学生听完教师的分析后,也进行少量的临摹,但往往是草率了事,然后就要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做作业了。每个课程均如此,便造成了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是蜻蜓点水一般。这种教与学的方法其实是急功近利的体现,最终没能解决学生入校时基础薄弱的问题。学生直到毕业甚至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一个设计项目时仍然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眼高手低”,无法完成设计任务。

平面设计的基本功包含对文字的把控、对色彩的把控、对图形的把控、对版式编排的把控。日本著名设计师松永真说:“平面设计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是在做整理工作,百分之一的工作是创意!”对文字、图形、色彩、版式编排的把控就是松永真所讲的“整理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扎实的基本功是一个优秀设计作品能够诞生的重要保证。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范文第2篇

一、通用技术教学选题范围

1.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构成、教学目的、教学成果评估。

2.通用技术教室设计及设备配置、选型、方案研究。

3.通用技术教学点分析及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4.教学任务及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研究。

5.通用技术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分析,通用技术教学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异同。

6.信息化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7.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特点、培训提高。

8.通用技术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9.通用技术教室设备配置标准相关问题研究。

二、征文内容和格式要求

1.论文内容要贴近实践,贴近一线教学与应用,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深度,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作者可以在选题框架下自行分解出具体题目,从多侧面、多视角,深入具体地阐述和表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均可。

4.征文标题要求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征文要求按照论文体例撰写,超过3 000字的需有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

6.参选论文应具原创性,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7.文稿一般不得超过5 000字,文稿应附全部作者的单位、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具体地址。

四、组织评选办法

1.提交的论文或教学设计经专家评审,评出优秀作品。

2.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优秀论文或教学设计将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颁发《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证书。

3.优秀教学论文或设计将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上陆续刊登。

五、投稿方式

1.请将论文或教学设计发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邮箱(jiaoyuzhengwen@vip.省略),请注明“征文”字样。若作品无法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请刻录成光盘寄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2.咨询电话:010-62115171 62112663

3.联系人:杨洋 李丽

4.邮寄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4号C座1002室《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范文第3篇

一是更新理念的问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理念。二是解决该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发校本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备课、学习的广泛资源。三是解决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法问题。总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确保课程建设出成效的几点作法

2.1成立机构,落实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

2.2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大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足够的资金做保障。

2.3专家引领,顶层设计开发。确定了“顶层设计、专家引领、企业参与”的建设思路和“项目呈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开发理念。2.4深入调研,为改革提供依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建设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报,撰写调研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课程标准。

2.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与区域内知名的相关企业合作,结合相关岗位技能与职责确定教学内容,共同研究“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3.1转变课程建设组成员的教学观念,以促进本课程开发。

3.1.1重构课程结构: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实际工作结构重设本课程结构。

3.1.2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基于“案例引领、三步进阶、循序递进”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3.1.3重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校企业合作,企业人员参与本门课程建设,并做为兼职教师走入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

3.1.4重塑教学观念: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采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

3.2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们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都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基础教学模块、拓展教学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块。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认知规律,逐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3.3改革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并借助数字化校园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教学,在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3.4更新教学手段。

3.4.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实施课堂教学及管理,控制主要的教学环节。

3.4.2多媒体综合设备的应用。通过多媒体综合设备提供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多感官刺檄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4.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录制了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4互联网环境的应用。上课所使用的机房设备全部能接入互联网,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资料、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3.4.5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应用。本课程组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建立了课程教学网,将教学课件、录像、技能题库、典型案例、任务书及任务实施指导书、技术资料等全部上网,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网络化。

3.5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3.5.1教材:本课程教材为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优秀设计师共同开发和编写的校本教材。

3.5.2教案:详细记录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教法。

3.5.3案例手册:包括所有的项目案例及其设计原理、设计思路、设计步骤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为学生学习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3.5.4优秀设计案例题库:学生必须通过多看、多思、多做才能使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我们将优秀案例编写成电子文档,供学生随时充电,使技能提升。

3.5.5多媒体课件库: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特点、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真实合理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将企业提供及网络选取的优秀设计素材制作成素材库,以备学生在设计时使用。并将众多国内外优秀设计网站及其特色编写成详细的资料,满足网络课程教学及学生主动学习及持续发展需要。

3.5.7课程网站:建立本课程的网站,提供课程浏览及在线学习服务。

4课程改革成效与主要成果

4.1转变思想,教学理念创新。通过该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团队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精品课精在“资源”。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二是精品课建设贵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努力将精品课建设成为实用的企业需要的课程。三是精品课的实施重在持之以恒。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转化到工作的过程。

4.2顶层设计,管理方法创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为基础,以战略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确定该门课程建设标准。

4.3打造名师,队伍建设创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分层培训,加快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4.4固化成果,方案设计创新。

4.4.1课程成果呈现。a.精品课程网站;b.校本教材。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范文第4篇

一、了解测试性质,明确目标要求

命制优质试题,编制优秀试卷,首先要了解测试性质。性质不同,功能不同,测试的目标要求也不同。测试依据性质的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形成性评价测试、阶段终结性的水平测试和选拔性测试。

形成性评价测试即反馈测试,它是以检查学习效果为目的的测试,其特点是反馈性和评定性,绝对测试和相对测试并用。在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这种测试一般与教学同步随机进行测验。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当时所学的新知识,命题的侧重点是新学的基础知识,适当考查一些基本能力。一般不考查或少量考查综合性题目和综合性能力,题型不追求完整,主要是根据新知识内容的需要进行设计。

阶段终结性的水平测试即资格测试,它是以检查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而定的测试,其特点是标准性,多用于绝对性测试。在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模块测试、学业水平测试、毕业测试及其模拟测试。这是一种有“量标”的综合性测试,测试有一定的能力、知识和题型的标准要求,命题要参照“量标”进行。它不仅考查所学的知识,还要考查学生的能力和觉悟。命题以中、低档题为主,一般不需要多少高难题,命题侧重点不是拉开学生分数的档次,而是要求相对稳定,符合“量标”要求。

选拔性测试即竞争测试,它是以区分考生成绩从而有利于比较目的的测试,其特点是区分性,多用于相对性测试。在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中考、高考、学科竞赛及其模拟测试。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试,目的是拉开学生档次,为高一级学校或组织选拔人才。考前规定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但命题以中、高档题为主;试题不是以知识立意为主,而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强调以“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来立意命题。试题要稳中求变,具有生活化、创新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研读命题依据,拟订命题计划

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课本、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和要求,是命题的主要依据,命题教师要认真钻研,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做到明确考核目标,把握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领会政策要求,以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命题教师还应在研读命题依据的基础上拟订命题计划。命题计划是科学编制试题、周密安排考试内容、便于命题有章可循的蓝图。它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编制试题的原则和要求,说明考试的内容范围、方法目标、试题类型、考试时间、编制试题和组配试卷的要求等;二是规定试卷中试题的分布,即具体考试内容中各部分试题的数量分布和所占比例。其中第二项内容需要通过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来具体实施。

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列联表。一般的,该表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者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在知识与能力共同确定的方格内是考题分数所占的比例。因此,这种命题双向细目表具有三个要素:考查目标、考查内容以及考查目标与考查内容的比例。表中所列的各种能力水平的依据,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Bloom)关于教学认知目标所分为由浅到深的六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一类是后一类的基础,后一类比前一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能够确保试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确保试卷的质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制定双向细目表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明确知识要点。要认真分析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课本等,把相关的知识点找出来。可将各单项的细小知识点合并归类,组成大的知识块。通常把新授的、经过一定训练的内容,作为检测重点。第二,确立能力水平层次。即确立各知识点属于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哪一种。第三,排列各部分所占比例。排出分值、题型、难易度。第四,汇总与调整。汇总考查内容、考查目标、难中易的比重等,依据汇总情况,分析整个测试在能力水平方面的要求,是否符合测试目的、考纲要求、学生情况等,并做出相应调整。

三、实施命题过程,科学命制试题

实施命题过程,科学命制试题一定要遵循命题计划,按照命题双向细目表来进行。试题分原创性试题和非原创性试题两种。在一份优秀的试卷中,应主要是原创性试题,也可以有少量的、典型且优质的非原创性试题。

命制原创性试题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立意到情境。即根据已经确立的考查目标和要求,搜寻或编制与考查内容相关的文字、图象、表格、数据、事例等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编辑,形成问题情境,然后根据情境进行有效设问,使其具有特定的测试功能。另一种是从情境到立意。即根据已有的典型、稀缺素材确定可以考查什么,然后进行编辑、设问,从而形成试题。这两种命题模式各有其特点,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是当命题者一定要考查某个内容而对素材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时,优先考虑前一种命题模式;当某个素材很有价值、典型、稀缺时,优先考虑后一种命题模式。在一份试卷的编制中,往往是两种模式相结合。

四、审查选编试题,组卷形成初稿

试题审查的主要内容有:是否符合考试的目的和性质;内容范围和层次分布是否符合编制计划;有没有科学性问题;题文是否完整、明确、简练;有没有相互暗示的答案等等。审查结果大体上有四种情况:完全合格,通过审查;大体合格,需要稍做修改;部分合格,必须修改;不够合格,应该淘汰。命题者应根据不同情形做相应处理。最初入围的试题数量应多于编题计划,以利于筛选、择优和淘汰。

试题审查和选编基本完毕之后,命题者就要着手进行组卷。组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根据已经确立的试卷难度进行组卷。组卷的依据是已经命制出来的试题、命题双向细目表、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课本等。第二,逐题推敲试题的陈述表达、具体解答方法;第三,必须检验试卷的难度、区分度是否合适,并估算不同水平的学生答卷所用的时间。第四,考点板块中高赋分值试题是否为成题。第五,逐项对照命题双向细目表的要求列出所有偏差,并修正、调整。

组卷形成初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文字、图形、标点、字母等是否有错,包括题图是否对应、图形是否标准、字体是否一致、标点是否正确等。第二,试题难易交替或梯度分布,注重利用试题难易的合理控制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和信心。第三,答题的空档预留适当,且不产生答题的不良暗示。第四,选择题正确选项的设置应体现随机性,避免出现AAAAA、BBBBBB、ABCDDCBA等带有规律性的形式。第五,注意题干阅读量的大小控制和合理分配,避免出现阅读量偏大或偏小的题目集中出现。第六,版面设计科学、规范、美观,便于学生读题和答题。

五、检查修改初稿,提升试卷质量

初稿形成后,命题教师应反复检查、修改、完善,从而提升试卷质量。此阶段的检查、修改、完善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试卷质量。质量是试卷的生命和根本。命题者应注意检查试题的表述是否正确,有无科学性问题;试题实际的考查要求与命题双向细目表中预估的要求是否符合,是否超出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课本等命题依据的范围;试题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预设难度是否相符合;试题的设问和表述是否符合该类试题的编制规律;试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全面性、时代性。命题者应在检查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修改、完善,确保试卷的质量。

试卷结构。结构是试卷的骨架和形体。命题者应注意整份试卷考核的知识点分布是否合理,各知识板块、单元权重比例是否恰当、协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课本等各层次要求的测试题分数比例是否合适;“三维目标”考核的比重及分布如何;试卷的总体难度和考试目的是否吻合,试题难、中、易的分数比例是否合理;题型结构是否合理,比例是否协调;题量是否适中;试卷总体结构是否科学、规范、美观、大方、简洁、生动。命题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上这些方面整体优化试卷结构,提升试卷的质量。

试卷特色。特色彰显试卷的价值和魅力,一份优秀的试卷一定是很有特色的试卷。试卷的特色体现在学科特点、命题理念、考查方式、题目类型、设问角度、试题风格、材料选用、情境设置、语言表达、版面设计、评分标准、应用效果、推广价值等多个方面。一份优秀的试卷最鲜明的特色往往是其中的几个方面,而不一定是全部。命题者要结合学科特点、命题计划和命题者自己的命题风格,检查每道试题和综观整份试卷,看应有的试卷特色是否得到彰显,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使试卷突出特色,体现价值。

六、试答整份试卷,适当调整完善

试卷编制好后,必须试答整份试卷并做出适当调整完善,以保证万无一失,实现优质。这一步应注意试答的时间、试答的主体、试答时应注意的方面和试答后的调整完善四个方面的问题。

试答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试卷编制好后立即试答;一种是试卷编制好后隔几天时间再试答。笔者更为主张第二种做法。因为试卷刚刚编制好时,命题者对试题是非常熟悉的,不用认真看题目也可以做出答案来,达不到试答的应有效果,同时,命题者也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试卷。当然试答试卷的时间可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所不同。

试答的主体往往包括命题教师、其他教师、部分学生。命题教师对试卷最为熟悉,也知道哪些方面最需要注意、检验,通过自我体验、感知和反思,发现问题,完善试卷。其他教师没有参与试卷的编制,对试卷比较陌生,试答的结果比较客观,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现问题,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答试卷。学生试答试卷更为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统计结果更为可靠。让学生试答试卷,要注意试卷的保密性,试答学生非此试卷的应试主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代表性,学生试答的认真性、严肃性。

学生试答试卷一般只需要认真答题,感知试题的难易程度、答题时间即可,由命题教师对学生试答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命题教师和其他教师试答试卷,总体上是要注意方方面面,但一般此过程主要注意四个方面:注意试题的科学性,看是否有“争议性”题目;注意题目之间的相对独立性,防止不同试题之间重复、类似和有相互提示的现象出现;注意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要达到应有的目标范围;要注意题量和答题时间,学生用于实际考试的时间往往为教师答题时间的两倍左右。

试答完毕之后,命题者一定要根据试答的具体情况,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做出调整完善。

七、编制参考答案,确定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是试卷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份优秀的试卷要有科学、简明、富有逻辑性的参考答案和合理、恰当、具有可操作性的评分标准。有的命题教师把这一任务放在命题过程中完成;有的命题教师将客观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放在命题过程中完成,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单独进行;也有的教师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所有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都放在最后。笔者以为,这几种做法都可以,这是个人习惯问题。但不管怎样,都要编制参考答案,确定评分标准,而且最后都要细化和统筹。下面就编制参考答案和确定评分标准应注意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编制参考答案应注意这几点:第一,参考答案要确保科学性、明确性。第二,有多种解释或多种解题方法的题目,要尽量给出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解法。这在计算题、证明题、英汉互译题、解答题、探究题中很常见,编制答案时不要怕麻烦。此外,在阅卷时发现有的考生用了参考答案中没有列出的思路或方法解题,只要正确合理,也应当收集到参考答案的修订版中。第三,参考答案要给出题目的解答要点或解答步骤。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评阅,也有利于赋分。第四,如前所述,选择题的答案应避免出现AAAAA、BBBBBB、ABCDDCBA等带有规律性的情形。第五,编制参考答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阅卷的误差,特别是阅卷人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

确定评分标准应注意这几点:第一,每个题目的满分分值应与题目考核知识点的重要性、题目拟考核的学习能力水平和题目的解答难度相适应。这几个“度”是在命题时就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第二,在参考答案详略得当的前提下,合理设置赋分点。具体地说,就是赋分点要放在解答的关键要点和关键步骤上。同时,注意这些要点或步骤所赋分值要与这个要点或步骤的重要性相适应,不能出现次要内容分值高于关键内容分值的现象。第三,赋分值一般为整数,最好不要出现小数分值。第四,评分标准可以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如,什么情况下可以酌情加分,什么情况下该如何给分等。第五,确定评分标准一定要注意其可操作性。

八、积累实测数据,总结经验教训

试卷编制工作完成后,命题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计划、经验和学生的水平等,对试卷的难度、区分度、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度做出预估,对学生的得分情况、错题情况及其原因做出预估,对考试的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做出预估,并做以简要记录。等考试实施后,采集和分析实测数据和情况,看其与之前的预估情况吻合程度如何,有何差异,并分析其具体原因。这样,就为将来命题留下了十分可贵的实验数据以作参考,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命题的尺度。

识字教学的优秀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频案例法;教师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031-03

一、国外教师教育视频案例法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视频案例教学(video-based case teaching)近年来已广泛用于教师教育与培训领域。它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催生的产物,也是继法学、管理学和医学教育采用案例教学后对教师教育产生启示与辐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

教师教育案例教学的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Merseth,1996;Shulman,1986) [1-2 ]。研究者试图清楚地阐述教学案例对教师教育的重要及其理据。其中达成的共识之一是: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通过联系具体的、“当地”的教学场景进行反思而学习。墨瑟思(Merseth)认为目前教师教育研究突破了对教师的传统界定:教师不再是程序化地操作“规约式”教育理论的机器人。教师知识已被定义为“随场景变化的”(situation-specific)、“情境依存的”(context dependent)和“不断成长发育的”(ever emerging)知识。“教师行为来源于对多种经验的归纳,而不是对理论原则的演绎。” [1 ]

此外,不少学术研究集中探讨了“案例”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与用途。比如,赛克斯和贝德(Sykes & Bird,1992)认为,“案例”可以用作:(1)对理论的例证;(2)提请大家注意和深入思考的“问题”;(3)发展思辨能力的材料,即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认真考虑来发展缄默知识和内在逻辑能力的材料 [3 ]。舒尔曼(Shulman,1992)把案例区分为“为理论提供支撑性阐释的事例”和“行动范例”两种 [4 ]。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种结论,“案例”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结构与内容上,更关乎对案例进行讨论的方式。“讨论什么”和“如何讨论”,两者比肩而立,相互协调。由于课堂讨论是实现“案例”价值的关键所在,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讨论引导者”的作用及其驾驭讨论的能力,即尽量使课堂讨论既反映引导者的预设议题,又对小组中不断涌现的新议题保持开放姿态。巴那特和泰森(Barnett & Tyson,1994)界定了引导者的三大功能:(1)充分利用学习机会;(2)培养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3)构建共同语汇与经验 [5 ]。维尔特(Welty,1989)认为引导一场面对面的教师交流需要具备一系列的特殊技巧或技能:如提问技巧、倾听技巧和回应技巧等 [6 ]。列文(Levin,1993)分析了她自己在主持案例讨论中的作用,即不断鼓励参与教师把评论言语归为“直接观察”和“解释性推测”两类 [7 ]。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视频案例逐渐取代文字案例受到教师教育者的青睐。由于视频能够通过声音、文字、图像、色彩等全方位展示案例的特点,其表达事物丰富性和捕捉细节精准度的能力是一般的文字案例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正是由于视频案例表达力的延展与提升,在一瞬间所传递的信息数量剧增,这就对教师教育者案例教学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运用可能性。如果教师教育者不善于利用视频案例,就可能导致皮姆(Pimm,1993)所描述的两种反应:看电视反应(被动观看,娱乐为主)与受惊吓反应(观看教学表演,学生自感望尘莫及) [8 ]。本文作者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引入视频案例教学,在如何将视频案例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方面有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欲结合国外视频案例教学发展新趋势,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以便教师教育案例教学爱好者予以借鉴。

二、视频案例教学在师范课堂上的运用

1. 微格教学与优秀教学视频观摩

视频技术最早应用于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乃是微格教学。作者在教学中也偶尔会运用一两次。在学生进行微格教学之前,作者通常会先讲解某项教学技能,如英语词汇教学技能,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设计一堂5~10分钟左右的微型课,并以同伴为模拟学生进行教学和录像实拍。这其中的假设是:被录像的学生会更认真地听课、备课以及更好地展示对新学教学技能的运用能力。另外,通过观看拍录的视频,教师可以更仔细地分析、评价自己微格教学的成败得失。授课实录、分析录像、重新试教、重新录拍……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教学技能为止。这就是微格教学的主要目的与使命所在。

师范教育中对视频的另一种使用方法是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录像。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可能用到的、最简单的技巧。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视频观看完毕的讨论引导环节。有时候也可以不展开讨论,而是让学生重复观看、反复模仿,极力打造准教师“模仿秀”。

和微格教学一样,教学案例观看与模仿折射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当时的教师教育者认为,教学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只要反复观看、模仿、操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掌握该教学技能的目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研究者和教师教育者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远非行为主义观念下简单模仿可以习得。于是,大家把目光从对教师行为的关注转向对教师认知思维的关注。学习者常被引导去猜测、阐释教师行为背后的动机,理解教师为何在此时此地做出此种决断,以及何种知识支撑他如此决断。从此,视频案例在教师教育中的运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主要尝试了以下两种视频案例使用方法。

2. 相互录像与集体评析

谈到视频案例教学,我们比较容易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一味去搜集、下载或购买现有视频资料,而较少考虑自行制作视频案例。事实上,目前声像刻录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完全拥有录拍、剪接、编辑、制作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见习的时候,在征得实习学校老师同意后,我们偶尔也录制一些教学片段以供返校分析研习。不过,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学生相互拍摄试讲视频并评析。目前的期末检测已经摒弃了纸笔考试,而是让每位同学上交他自己最满意的20分钟左右教学视频、小组评价意见以及自我教学反思。

在课堂学习之余,学生们还组成了视频俱乐部,不但共同分享网上下载优秀教学视频,而且轮流提供个人教学录像片段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视频俱乐部的做法在国外也不多见。雪仁(Sherin,2003)曾做过这方面实验,他的结论是:俱乐部成员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本人的学生也认为他们时不时地会使用俱乐部里所学到的策略进行教学 [9 ]。

3. 超媒体链接与线上讨论

超媒体链接(hypermedia link)是在图像、动画中加入链接信息,通过超级链接,可以从一张图片或动画链接到其他的文字、图片或动画等媒体上。简言之,是用超文本技术管理视频资料和多媒体信息的一种网络技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教师教育中就引入了超媒体项目(Goldman&Barron,1990) [10 ]。相对于单一的视频来说,超媒体可以为教师提供多形式、多途径获取视频资料的机会。教师可以在不同起始点通过多种路径探索案例,而且可以打破以往时间前后顺序的限制,能够按任意顺序浏览案例。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超媒体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在同一主题背景下对不同视频案例的分析、比较与鉴别能力。比如,我们在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时,就把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尼等不同国家同一主题的视频案例,连同相关的超文本信息链接在一起,以便学生在给定的框架下研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方向。

案例大多是为课堂讨论而选取或创制的,因此。如何主持讨论,以及教师在讨论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就变成了研究者关注的课题。鉴于前文对此已有过介绍,在此不予赘述。作者现对课堂面对面的讨论避而不谈,专门探讨主持线上讨论的意义与做法。

科里森等(Collison et al.,2000)认为,线上讨论具有异步的、非共时的特点,而且通过超链接可以获得海量参考资料,因而相对面对面交流而言,其讨论内容会更丰富、细腻、深刻,甚至更富洞见 [11 ]。作者在美国读博时,常常要参与导师设定的主题线上沙龙。线上沙龙的主持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和“适时现身归纳点拨”两个环节。比方说,在学生学习了“任务教学法”并观看了相关视频案例之后,我们可以布置线上讨论问题:

* What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video showed the u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视频中的哪些具体例子体现了对任务教学法的使用?

*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about the task-based approach that you didn’t know before? 通过视频,你学到了什么以前不了解的关于任务教学法的知识?

* What implications does the video case offer you for your future classroom instruction? 该视频案例对你未来的课堂教学有什么启示意义?

学生们在上传答案前通常可以参考各种相关资料。同时由于所有人的答案都展示在网上,人人都能看到,也都可以质疑,所以一般都做得比较认真,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作为老师应定期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必要时需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总结、鼓励和引导。

三、结 语

视频案例是师范教学技能训练中受到师生欢迎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其优势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对视频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成果都还不多见,可供教师教育利用的优秀视频案例,尤其是超媒体案例还比较缺乏。此外,对于教师应该如何使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如何引导讨论等方面的著述也比较少见。相信本文介绍的方法对教师教育者的视频案例教学有一些参考价值,期待今后更多相关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Merseth K. K. 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A].In Sikula,J.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A Projec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C].New York: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1996.

[2]Shulman L.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4-14.

[3]Sykes G.,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A].In Grant,G. (Ed.),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C].Washington,DC: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1992.

[4]Shulman L. 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A].In Shulman,J. H(E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5]Barnett C.,Tyson P. A. Facilitating Mathematics Case Discussions While Preserving Shared Authority[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Orleans,1994.

[6]Welty W. M. Discussion method:How to Make it Work[J].Change,1989,(21):40-49.

[7]Levin B. B. Using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ase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6.

[8]Pimm D. From Should to Could:Reflections on Possibilities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J].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1993,13(2):27-32.

[9]Sherin M. G. Using Video Clubs to Support Conversa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03,(1):433-445.